电子政务建设策略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电子政务云服务采纳、吸收及其价值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近几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已进入推动信息整合与业务协同的崭新阶段,凭借超大规模计算与存储能力、虚拟化、可扩展性、按需服务、灵活性等技术优势,云计算成为解决电子政务发展瓶颈(资源利用率低、IT成本不断上升、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IT采购部署周期长)的方法以及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式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政务协同与部门间信息的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在《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指导与支持下,各地政府按照国家中央的部署与要求,逐步开展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体系规划与设计,着力推进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构建,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由传统模式向集约化方式转变。虽然我国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云覆盖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电子政务云是一种全新模式创新,其独特性带来了许多政府管理方面的挑战,电子政务云采纳的比率与程度还远低于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欧洲发达国家。已有研究表明,IT的建设与投资能否获得成效与收益,依赖于IT的有效融合与使用。因此,为了提高电子政务系统在云平台的部署比例、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跨层级、跨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协同效果,探索电子政务云在政府部门的采纳过程,对于政府部门、云服务提供商、云服务产业还是国家电子政务战略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着电子政务云相关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纵观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可知,电子政务云采纳、吸收与价值的探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学者大都是从企业视角对云计算使用进行研究,缺少对云计算在政府及公共部门情境的关注。而电子政务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架构、优势与风险以及电子政务云技术实施。少量研究关注电子政务云的采纳问题,且这些研究以调查、案例、扎根分析等质性方法为主;实证研究则侧重于云技术影响因素的直接作用,缺乏对外界环境和组织因素的关注以及云采纳内部作用机制(间接作用)的关注。另外,很少有研究在电子政务云采纳后阶段,如何进行电子政务云吸收以实现电子政务云的IT价值。因此,为了回答影响电子政务云采纳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机制是什么、电子政务云吸收策略有哪些、这些策略如何影响组织IT价值实现等研究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电子政务云采纳影响因素、电子政务云吸收及其IT价值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和考察,这对于当前电子政务云研究、IT采纳行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基于IT创新采纳过程理论,将电子政务云采纳过程分为采纳前与采纳后两阶段,围绕"电子政务云采纳→电子政务云吸收→电子政务云价值"的路线进行一系列研究。一方面在采纳前阶段侧重从技术、组织和环境维度识别电子政务云采纳的关键因素与作用机制;另一方面在采纳后阶段侧重于分析采纳后电子政务云吸收策略对于组织IT价值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对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云采纳与吸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研究了影响政府部门采纳电子政务云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TOE(技术-组织-环境)模型与信任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制度理论、双因素理论,在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添加政府部门普遍关注的电子政务云服务信任因素,构建与检验了电子政务云采纳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技术维度,基于双因素理论将电子政务云特质分为感知优势与感知风险,同时考虑电子政务云的服务属性,将云提供商能力作为技术维度的组成;组织维度考虑由高层管理支持与资源组成的组织就绪度;环境维度则是基于制度理论的外部强制压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云提供商能力、组织就绪度、外界压力、云信任对电子政务采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还发现感知优势与云提供商能力对电子政务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作用。云信任在技术维度中的感知优势、云提供商能力和电子政务采纳的关系中呈现完全中介与部分中介效应。外部压力在云信任与云采纳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效应。以上影响机制的发现,弥补了以往研究过多关注TOE影响因素的直接作用而忽略间接作用的不足,丰富了 IT创新、云计算、电子政务采纳影响作用机制。(2)研究了电子政务云吸收及其组织IT价值影响机制。本文以IT吸收理论为基础,从电子政务云吸收的建设维度出发,将电子政务云吸收分为吸收深度和吸收广度两个维度;从电子政务云IT价值的实现先后顺序出发,将电子政务云IT价值界定为短期的IT业务价值与长期的IT战略价值;同时从资源编排理论与双元理论出发,界定了两种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与广度的匹配方式——平衡、互补匹配策略,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并实证了电子政务云吸收与价值影响机制模型,探究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及其匹配策略对组织电子政务云IT价值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和广度都对短期的IT业务价值有正向影响,且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相比吸收广度效果明显。同时,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和广度通过IT业务价值对长期IT战略价值具有正向间接影响,同样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相比吸收广度间接效果明显。本研究还发现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和广度的互补匹配策略对长期的IT战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而平衡匹配策略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电子政务云吸收及其价值影响机制的发现,弥补了以往研究过多关注IT采纳前而忽略吸收影响机制的不足,将IT吸收从以往传统的IT建设模式扩展到电子政务云环境中,丰富了 IT吸收与IT价值相关理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包括如下四点:(1)探索性地研究电子政务云在政府部门的采纳问题。云服务的应用逐渐变为电子政务发展与研究的关注点,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技术架构、优势劣势等方面。虽然国外区域、企业领域对云计算服务的采纳探究越来越丰富,但对中国情境下的政府部门缺乏针对性,因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类型的组织对云计算服务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本研究把中国的政府部门作为实证对象,结论更加具有针对意义。(2)基于IT创新采纳过程理论深入探析电子政务云采纳过程。已有研究对于云计算、电子政务云的采纳研究多集中于某一阶段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未能有效揭示云计算在组织中的采纳过程。本研究从采纳行为主体(政府部门)的角度,不仅探究了采纳前阶段电子政务云采纳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还分析了采纳后阶段的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广度及其匹配方式对组织电子政务IT价值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部门电子政务云的采纳过程,在丰富IT采纳过程理论的同时,也弥补了对政府电子政务云采纳过程研究的不足。(3)整合不同IT采纳理论提出电子政务云采纳模型。不同的信息技术采纳理论有不同侧重点,考虑到基于一种模型的研究存在一定片面性的问题,所以本研究在组织IT创新采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TOE框架、信任理论、制度理论、双因素理论的电子政务云采纳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了多维度、深入的研究,得到了创新性结果。本研究模型不仅丰富了政府层面的IT创新采纳行为研究,还能够拓展到其他类型IT创新的采纳研究中。(4)探析了电子政务云IT吸收与IT价值的作用机制。已有文献缺乏电子政务云采纳后阶段的关注,虽有少量文献探究了电子政务采纳后云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但依然缺乏电子政务云吸收对电子政务云IT价值创造机制的深度解释。因此本研究以中国政府部门为例,基于IT吸收理论、IT价值理论、资源编排理论与双元理论,探究了电子政务云吸收广度、深度维度及其匹配方式(平衡、互补)对组织电子政务云IT价值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深化了 IT吸收与IT价值概念,丰富了 IT吸收与电子政务云吸收、IT价值与电子政务云价值相关研究,也有效弥补了电子政务云采纳后阶段IT吸收相关研究。

关键词:电子政务云;IT采纳过程;IT吸收;IT价值;互补匹配策略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电子政务云文献综述

2.1.1 电子政务云英文文献

2.1.2 电子政务云中文文献

2.1.3 电子政务云研究评述

2.2 IT创新采纳理论

2.2.1 IT创新采纳过程理论

2.2.2 IT创新采纳因素理论

2.2.3 云计算采纳研究

2.2.4 电子政务采纳研究

2.3 IT吸收理论与IT价值理论

2.3.1 IT扩散、IT采纳与IT吸收

2.3.2 IT吸收

2.3.3 IT吸收与IT价值

第3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背景

3.2 案例数据收集

3.2.1 访谈法

3.2.2 参与观察

3.2.3 二手资料

3.3 案例数据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关联式编码

3.3.3 选择式编码

3.3.4 信度与效度

3.4 案例分析结果

3.4.1 范畴与概念

3.4.2 电子政务云采纳过程框架

第4章 电子政务云采纳与吸收理论模型

4.1 电子政务云采纳研究模型

4.2 电子政务云采纳研究假设

4.2.1 技术特质

4.2.2 组织就绪度

4.2.3 外部压力

4.2.4 电子政务云信任

4.2.5 云信任的中介作用

4.2.6 组织就绪度与外部压力的调节作用

4.3 电子政务云吸收研究模型

4.4 电子政务云吸收研究假设

4.4.1 电子政务云吸收深度与广度

4.4.2 电子政务云IT价值

4.4.3 云吸收深度广度与云IT业务价值

4.4.4 云吸收深度广度与云IT战略价值

4.4.5 云吸收深度广度的组合策略与云IT战略价值

第5章 电子政务云采纳与吸收实证研究

5.1 变量测量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问卷设计

5.2.2 数据收集

5.3 数据分析工具

5.4 电子政务云采纳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共同方法偏差

5.4.3 测量模型

5.4.4 结构模型

5.4.5 结果与讨论

5.5 电子政务云吸收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共同方法偏差

5.5.3 测量模型

5.5.4 结构模型

5.5.5 结果与讨论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公共管理研究生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