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的法律风险分析——以“e租宝”案为例

2022-12-14

2015年12月, 公安部门发现“e租宝”网贷内部经营存在重大犯罪嫌疑, 在协同金融机构进行初步调查后, 迅速作出了立案侦查的决定。截止2016年1月底, 就从受害人已申报的债权来看, 受害人超过90万名, 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 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在公众眼里“e租宝”也是网贷机构的一种, 而此案牵涉范围极其大, 甚至可以说遍及全国, 由此案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让公众对P2P平台的性质产生误解, 错误估计该平台存在的法律风险。因此本文并非对“e租宝”案进行刑事责任的分析, 而是对于P2P网贷进行一个正确的定性, 并分析其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一、P2P网络信贷平台的性质及运作模式

P2P网贷 (全称为peer-to-peer lending) 、电子支付、众筹合并构成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 各经济主体为了增加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降低融资成本而将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进行结合的结果。互联网金融也非仅仅意味着在互联网上进行我们传统认知的金融业务, 其本身形式的多样化、各种异化的形态以及监管的新颖性都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的制度设计[2]。

P2P借贷有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之分。在非公益性即商业性P2P借贷中, 各国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例如:英、美两国的P2P商业模式虽不相同, 但基本都坚持了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持平台的中介性质, 即P2P借贷平台只作为一个信息咨询中介, 向借贷双方提供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务, 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而不会介入到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之中;二是采用线上业务模式, 即信贷销售、风险控制等都通过线上实现, 借贷业务信息在网上完全公开透明。我国P2P的发展, 则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框架之下, 衍变出了以下三种:

(1) 线下交易模式。这类模式下P2P网站仅提供交易的信息, 而具体的交易手续、交易程序都由P2P信贷机构和客户面对面来完成。网络平台也由中介服务平台演变为资金枢纽平台, 直接参与到借贷交易当中, 即贷款人将要出借的资金存放于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将该款项进行期限与数额的拆分后, 分别贷给相应的借款人。目前线下交易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宜信”、“证大E贷”和“陆金所”。

(2) 承诺保障本金线上交易模式。该模式以“红岭创投”和“你我贷”为代表, 一旦贷款发生违约风险, 网站承诺先为贷款人垫付本金。这等于将网络平台的信用加入到交易当中, 减少了贷款人的后顾之忧, 增加了交易的成功率。目前以此种模式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为市场主流[3]。

(3) 不承诺保障本金线上交易模式。以上海的“拍拍贷”为代表, 当贷款发生违约风险时, “拍拍贷”将不会为贷款人垫付本金。由于多数投资者对于非保本型的网贷项目持谨慎态度, 因此目前不承诺保障本金的线上交易模式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P2P网络信贷平台的法律风险表现

国内P2P网络贷款行业发展迅速, 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在网络贷款平台层出不穷的同时, 也暴露出平台自身及法律环境的缺陷[4]。 (1) 个人信息被泄露、被利用的风险。P2P网络平台为了确认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 往往要求当事人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 除姓名、年龄、住址等个人身份信息外, 可能还要提供财产证明、缴费记录等信息。通过客户上传的上述资料, 平台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个人信息, 这也就带来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隐患。现实中个人资料P2P网络平台泄露、被非法利用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外, 由于平台没有做好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 或者网站的保密技术出现纰漏或者被破解, 也极容易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及被利用[5]。 (2) 非法集资风险。在非纯平台模式的P2P平台中, 都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 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 些平台建造了中间资金池。在中间账户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的情况下, 中间资金池非常容易带来非法集资风险。如果能避免中间资金池的形成, 就会很大程度降低非法集资发生的可能性。 (2) —些平台大规模发放秒标。如前所述, 大量发放秒标的平台账户如果不被暂时冻结, 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非法集资并且卷款跑路。因此, 对于平台发放秒标应予以制, 规定平台发放秒标仅限于客户体验使用, 发放数量不得超过总业务量的一定比例, 并在平台发放秒标后短时冻结其账户。 (3) 一些平台发放标的向客户筹资 (主要是天标) 这种行为应被禁止, 否者就存在平台非法集资的风险。 (4) 债权转让模式中, 如果出现债权转让非基于真实债权, 或债权转让先于债权形成, 或同一债权重复转让等情形就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6]。 (3) 中间账户缺乏监管的风险。近年来P2P借贷平台金融诈骗和跑路现象频发, 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其中承担着资金周转与监管的作用, 资金往往沉淀在P2P网络借贷平台或与P2P网络借贷平台有关联的中间账户中, 归P2P网络借贷平台支配。这种缺乏外部监管的中间账户, 存在着资金被挪动甚至携款跑路的风险。

三、P2P网络信贷平台的法律风险原因

(1) P2P平台法律性质模糊不清。政府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持支持的态度以致监管真空。在温州等地区, P2P网络借贷平台由地方金融办进行监管, 但金融办监管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仍然值得商榷。此外, P2P网站还需在电信管理局进行注册登记, 业务种类为“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 需根据《电信管理条例》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开展业务[7]。

(2) 征信体系不健全。我国征信业发展时间不长,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征信市场管理、征信活动的基本规则尚无法律依据, 征信经营活动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 部分以“征信”名义从事非法信息收集活动的机构扰乱了市场秩序。且各部门分别进行征信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做信贷征信, 国务院各职能部委做各自的职能征信, 没有系统规划征信产业。P2P网络借贷平台也没有建立起自身的征信制度, 多数网站只是借助于借款人自行提供的信息, 粗略判断其信用程度, 致使网络借贷的信用评级始终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8]。

(3) 市场准入标准不明确。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只需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互联网站管理工作细则》的规定在通信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所以其设立条件与其他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公司并无不同, 市场准入标准并没有因其“民间借贷中介”的定性而有特殊要求[9]。

(4) 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P2P网络借贷平台只是万千网站的一种, 只不过其业务涉及民间借贷, 与金融市场相关, 如若运行不当, 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但是其在注册时的业务种类为“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 笼统而概括, 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业务进行细化和规范, 行业内也并未形成统一、细致的操作规范, 这给予网站比较大的自由运行空间, 也很容易出现“擦边球”的业务活动, 对民间金融的安全造成威胁[10]。

四、结束语

“互联网+”已经席卷全国, 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渗透实在必须能够。

随着其法律关系的日趋复杂, 法律风险也在不断累积, 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在风险控制的思路下, 对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适当的监管。

建议从合理界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 实行分类监管;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完善信用认证体系;加强中间账户的监管;实行充分的信息披露;禁止平台提供融资性担保;加强行业自律和内控机制等将能够有效的避免“e租宝”类似案件的发生, 也将更加有利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

摘要:P2P (Peer to Peer) 网络贷款平台是依托互联网产生的一种新型融资形式, 近几年来中国P2P网络借贷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并成为最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为民间小额借贷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便捷往往伴随着由于监管制度不到位引发的各种风险:更高的借款人违约率、个人信息被披露、被利用、网络平台被用于洗钱等法律风险。因此, 为了互联网金融能够就蓬勃发展, 应从P2P网贷平台的性质、现状以及政策导向等角度分析其存在的法律风险以及背后的原因, 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P2P平台,运行模式,法律风险,监管制度,集资诈骗

参考文献

[1] 刘然.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J].法学杂志, 2015, 36 (4) :133-134.

[2] 易燕, 徐会志.网络借贷法律监督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 2015, 33 (3) :198-198.

[3] 冯果, 蒋莎莎.论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异化及其监管[J].法商研究, 2013, (5) :29-37.

[4]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 2015, (4) :5.

[5] 贾成宽.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的限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54-59.

[6] 姚海放, 彭岳, 肖建国, 刘东, 左坚卫.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学家, 2013, 1 (5) :94-98.

[7] 陈敏轩和李钧.美国P2P行业的发展和新监管挑战[J].金融发展评论, 2013, (3) :16.

[8] 第一财经新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11-12.

[9] 洪倍基.平台频现挤兑“拆标”引爆流动性风险[J].第一财经日报, 2013.114-115.

[10] 吕祚成.行业监管立法的国际经验[J]金融监管研究, 2013, (9) :94-106.

上一篇:当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下一篇: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不全临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