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体系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经济政策体系范文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

【信息来源: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浏览量: 20705|发布时间:2014-09-0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近些年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一)本专科生教育阶段: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

1.国家奖学金。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年奖励本专科学生5万名,每生每年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得。

3.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可分设2-3档。 4.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不需要担保或抵押的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每学年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8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并按约定偿还本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模式:一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即通过就读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二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即通过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

5.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补偿代偿金额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每年补偿或代偿总额的1/3,分3年补偿代偿完毕。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6.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及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对退役后复学的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实行学费资助。补偿代偿金额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退役复学学费资助金额按照实际收取学费确定,每生每年均不高于8000元。 7.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资助由各地自行实施。

8.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内容包括:一是学费资助;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退役士兵学生生活费资助;三是其他奖助学金资助。学费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按国家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9.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从2012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用于解决学生家庭至录取学校间的路费及入校后短期生活费,省(区、市)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500元,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1000元。

10.勤工助学。学校设臵校内勤工助学,并为学生组织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1.校内资助。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减免学费等。 12.绿色通道。全日制普通高校建立“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二)研究生教育阶段:国家奖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并举

1.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研究生。每年奖励4.5万名,其中硕士生3.5万名、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1万名、每生每年3万元。

2.学业奖学金。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而设立的奖学金。中央高校根据研究生收费标准、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奖励标准和评定办法(可分档设定奖励标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标准不得超过同阶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标准的60%。地方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政策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3.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的基本生活支出。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

4.“三助”岗位津贴。高等学校利用教育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臵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原则上,助研津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及科研间接费列支,助教津贴和助管津贴所需资金由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三助”津贴标准由高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

5.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条件、程序及其他有关规定,与高校本专科生国家助学贷款基本相同。原则上,研究生助学贷款以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每学年贷款金额不超过12000元。

6.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届毕业研究生赴基层就业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与本专科毕业生基本相同。研究生补偿代偿金额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

7.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研究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研究生补偿代偿或学费资助金额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 8.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普通高等学校并纳入全国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资助内容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学费资助标准每学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及顶岗实习等为补充的学生资助制度。各项政策主要内容如下:

1.免学费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

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免学费标准按照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在2012年6月30前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第

一、

二、三学年由财政按照享受免学费学生人数和免学费标准补助学校。

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

一、

二、三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涉农专业范围,根据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设臵管理办法确定。

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按区域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0%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5%确定。

2.国家助学金

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确定为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生均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按区域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学生的20%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学生的15%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学生的10%确定。

为切实减轻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有关精神,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地方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范围大于或相关标准高于本意见的,可按照本地的办法继续实施。

3.顶岗实习

安排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4.奖学金

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中职学生政府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

5.学校免学费等 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6.其他资助

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资助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实行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补充的资助政策。

1.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资助面约为全国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20%。

2.学校资助。学校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3.社会资助。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设立奖助等各类资助措施。

四、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1.免学杂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2.免费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实行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农村学生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

3.寄宿生生活补助。用于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按每年250天计算)。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应承担的50%部分,由省级财政统筹落实。中西部城市和东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4.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国家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同时,支持地方试点,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补。

五、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在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对在园幼儿给予资助 1.政府资助。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出台的资助政策、经费投入及实施效果等因素,予以奖补。

2.幼儿园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具体比例由各地自行确定。

3.社会资助。各地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第二篇:楼宇经济空间发展体系研究

楼宇经济空间发展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楼宇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一幢高级商务楼里众多公司所产生的效益与城乡结合部7.8km2地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等。因此,‚楼宇经济‛作为新型财富效应,被形象地比喻为都市里的‚垂直印钞机‛。目前,楼宇经济已成为国内大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但与此同时,在缺乏规划指导的情况下,国内各大城市楼宇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如发展无序、产业集聚度低、区域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本文在对国内外大城市楼宇经济发展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例,初步建立楼宇经济空间发展体系,以期将城市楼宇经济的发展纳入科学化、系统化、协调化的发展轨道。

1 解读楼宇经济 1.1 楼宇经济内涵解读

关于‚楼宇经济‛,较为典型的定义为:‚楼宇经济‛即以楼宇为载体的经济形态,是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城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风向和现代都市新的‚掘金地‛。

由这一定义来看,楼宇经济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即由原来以简单的产业复制和粗放型的外延扩张的方式发展城区经济转向以楼宇为核心的集约型发展方式。

(2)楼宇经济是功能板块经济。特定的经济要素必须聚集整合形成一定的功能性板块,才能产生集约化效应。

(3)楼宇经济是环境经济。不同的经济要素对于诸如交通环境、人文环境、社区环境等各有不同的要求,城区的环境必须围绕楼宇承载的经济要素实施特定的优化,方能吸引相应的经济要素的进入。

1.2 楼宇经济模式解读

纵观国内外大城市楼宇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出城市楼宇经济发展的普遍模式,对其他城市发展楼宇经济有极大的参考作用:

(1)多核多中心的发展结构。不仅是纽约、东京、伦敦、香港等国际大都市,与杭州发展阶段较为接近的上海也出现了浦东浦西两大商务商业集聚区和各区分散发展的特点。

(2)与快速公共交通线路(尤其是地铁网络)的延伸相结合。如香港的几大商业商务中心,均为大型交通集散枢纽;伦敦更是以地铁网络为基础、地铁站点为节点构建的楼宇经济网络。

(3)楼宇业态发展多元化。在楼宇经济发展的多核多中心结构中,分化出的次级中心一般体现出与原中心高低互补、类型互补的产业特征。如纽约曼哈顿,老城保留金融交易功能,中城以行政管理功能为主,而如布鲁克林、长岛、皇后区等以后台服务功能为主,实现功能和层次的互补。

(4)利用规划和政府引导的手段。城市次核的建设,一般都是政府为疏解老城区的压力,引导新城区开发的重要手段。规划和政府引导在发展前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楼宇经济类型解读

楼宇经济的发展类型,从狭义上来说,就是写字楼、商业楼、城市综合体;从广义上来说,还应包括如科技孵化器、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标准厂房和SOHO(small office,小型办公;home office,在家办公)等现代产业发展中的新兴楼宇类型。本文的研究取楼宇经济发展的广义类型,分三个层次进行。

(1)基础类型:狭义所指的楼宇经济类型。

商务楼宇:不包括行政办公、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的自用办公用房。商业办公综合体按商务楼统计。

商业楼宇:各类商业楼,但不包括各类已有特定投资和经营主体的新建、改扩建商场、市场等。

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狭义概念,即混合功能的建筑。 (2)拓展类型:主要指工业研发等新兴类型。如硅谷即为科技研发的楼宇集聚;而幕张副都心和横滨MM21等,是以高标准工业为基础实现的楼宇集聚。

科研楼宇:除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外的各类研发、信息咨询等建筑,包括科技孵化器。

标准厂房:仅指工业用地内的高标准厂房。

(3)城市特色类型(杭州市):各个城市的特色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植对象,也应在楼宇经济的发展中有所体现。以杭州市为例,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而保护建筑、农居SOHO为杭州市文创产业的主要载体,也应是杭州市楼宇经济发展的重要类型。

保护建筑:各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校园遗产、农居保护建筑等经过功能替换后再开发利用。

农居SOHO:以不收税、不交级差地租为特点和优势,发展SOHO特色区。

2 现状调查与规划导向

本文按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标准厂房、保护建筑、农居SOHO等七种类型进行研究,但由于城市综合体、保护建筑、农居SOHO等三种类型建筑目前尚处在规划和实施前期,暂未作具体统计。现状统计资料按商务楼宇、商业楼宇、科研楼宇、标准厂房四类进行分析。

此外,考虑到楼宇经济的规模集聚特点,统计项目标准为建筑面积在5000m2以上的楼宇。 2.1 杭州市楼宇经济现状调查 2.1.1 楼宇经济项目统计

杭州楼宇经济发展雏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8年4月,杭州市楼宇已建面积达到1415万m2,在建931万m2,共2346万m2。

其中,商务楼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1461万m2,占62.3%,在杭州市楼宇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商业楼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29万m2,占26.7%;另外,科研楼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99万m2,占8.5%;标准厂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8万m2,占2.5%。

从规模上来看,648宗开工项目中,建筑面积大于10000m2的楼宇经济项目共503宗,占总开工项目的78%;建筑面积5000~10000m2的楼宇经济项目共76宗,占12%;建筑面积小于5000m2的楼宇经济项目共69宗,占10%。

此外,处于规划审批阶段的楼宇经济项目约有469万m2,同时有规划意向的项目约684万m2。

2.1.2 基于现状统计为主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根据楼宇经济项目已建、在建、在批、规划意向项目统计情况,及其在杭州市区空间的分布,规划确定10个集聚度较高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1)旅游商业中心区:包括武林商圈、庆春凤起沿线、湖滨商圈、城站吴山一带。该区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两个市级公共中心之一,是杭州市楼宇经济发展最早、最成熟的板块,其楼宇开发以主城区中心地段的巨大商业价值为依托。

(2)中央商务区: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个市级公共中心之一,即钱江新城与钱江世纪城,处于建设与发展的时期,是未来楼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3)黄龙板块:杭州市高端商务集聚板块。 (4)城西文教区:为信息业、软件业集中区域。 (5)杭州市汽车工贸园:以汽车相关产业为主,规划意向项目较集中,将在近期发展。

(6)石桥商贸物流区:以比邻汽车北站的地理优势发展商贸产业,规划意向项目较集中,将在近期发展。

(7)下沙新城:以启动区块和新城中心区为主。

(8)滨江新城:以滨江行政文化中心周边区域、高新区江南区域为主。

(9)临平新城:临平副城中心。

(10)萧山新区:为江南城三大区块(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之一萧山城区中心区域。

2.2 杭州市楼宇经济规划导向

2.2.1 影响楼宇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与规划

(1)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指出杭州市 ‚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建设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以城市结构为基础确定楼宇经济的发展架构。

(2)楼宇招商‚831‛工程。杭州市楼宇招商的‚831‛工程即推出80幢左右的重点招商楼宇、30幢左右的特色楼宇和10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促进楼宇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20大新城‛、‚100个城市综合体‛的重大规划。2008年7月召开的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打造‚20大新城‛、‚100个城市综合体‛的重大规划,丰富了楼宇经济建设的内涵。

(4)地铁相关规划与地铁上盖物业的开发。杭州市于2004年开始进行地铁建设,至2011年,地铁

1、2号线将建成通车。地铁的建设和地铁上盖物业的开发,也是对杭州市楼宇经济发展产生增值效应的重大工程。 2.2.2 基于规划阶段统计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结合杭州市近期重大工程与规划,确定几类处于规划阶段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1)文化创意产业园。即楼宇招商‚831‛工程确定的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2)新城。在杭州市区范围内的之江新城、钱江新城、城东新城、滨江新城、下沙新城、湘湖新城、钱江世纪城、空港新城、江东新城、临江新城、临平新城、塘栖新城、南湖新城等13个新城。

(3)城市综合体。在杭州市区范围内城市综合体共有84个。 (4)地铁上盖物业。杭州市地铁

1、2号线将于2011年建成通车,在规划中将

1、2号线地铁上盖物业归为楼宇经济功能区的研究范畴。

(5)其他楼宇经济功能区。其他正在规划、发展中的楼宇经济重点区域。

3 空间结构规划与建设发展导引 3.1 杭州市楼宇经济功能区空间结构规划 3.1.1 楼宇经济功能区发展能级分析

各个楼宇经济功能区的发展规模、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均有较大差异。根据各楼宇经济功能区的具体情况,由发展能级的高至低分为四级功能区:

(1)一级功能区。在城市发展总体结构中地位高(城市中心或城市副中心),现状建成、规划项目较多,区域范围内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重要项目也较多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2)二级功能区。包括两种情况: 其一,在城市发展总体结构中地位高(城市中心或城市副中心),现状建成、规划项目多,发展相当成熟,但后续项目相对较少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其二,在城市发展总体结构中地位高(城市中心或城市副中心),现状建设情况一般,但规划项目较多,区域范围内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重要项目也较多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3)三级功能区。包括三种情况:

其一,城市次级商业商务中心,现状建成、规划项目较多,区域范围内有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重要项目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其二,城市特色功能区,现状建设情况一般,但规划项目较多,区域范围内有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重要项目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其三,规划中的部分新城项目,现状建设情况一般,但规划总体规模较大,处于城市空间拓展的枢纽地区,其发展将影响杭州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4)四级功能区。四级功能区主要包括

一、

二、三级功能区外的楼宇经济集聚区域,主要分为四大类型:

其一,未在

一、

二、三级功能区集聚范围之内的城市综合体。 其二,区级中心。 其三,各区其他重点区域。

其四,在

一、

二、三级功能区之外的地铁上盖物业,原则上归为四级功能区,但由于地铁上盖物业的特殊性,在深入研究的时候应作为一种特殊的楼宇经济功能区进行独立研究。

3.1.2 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杭州市楼宇经济功能区的发展能级,结合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结构与近期重大工程项目与规划,确定杭州市楼宇经济发展总体结构为‚两轴两核,六心十三区‛,实现城市楼宇经济空间的有机增长、有序开发、持续发展。 (1)两轴──城市发展两大轴线。杭州市楼宇经济发展的中心与重点区块应在城市发展轴线上,体现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方向。

其一,城市发展轴:南北向主城—江南城的发展轴线。 其二,生态发展轴:东西向的钱塘江为轴线,实现南北与东西的和谐发展。

(2)两核──两个一级功能区。‚两核‛即两个楼宇经济一级功能区,也是《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确定的两个市级中心。

其一,旅游商业中心区:主要包括现状中的庆春凤起沿线、武林商圈、湖滨商圈、城站吴山一带,楼宇经济项目发展较早、环境氛围成熟,楼宇经济项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当地繁荣的商业,但发展受到主城中心的交通限制,发展后备空间较小。

其二,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务区包括西兴大桥与钱江二桥之间两岸临江地区,主要包括钱塘江北岸的钱江新城和南岸的钱江世纪城,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区域性商务中心。

(3)六心──六个二级功能区。

其一,黄龙板块:高端商务集成,杭州市楼宇经济精品地块。 其二,城东新城:结合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实现区域整体提升。

其三,下沙新城、临平新城、滨江新城、萧山板块:分别为总规确定的三大副城(下沙城、临平城、江南城)的中心区。

(4)十三区──十三个三级功能区。

其一,创新创业新天地、九堡板块、运河两岸商务区:发展与规划中的城市次级商业商务中心。

其二,城西文教区、西溪板块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为城市特色功能区,分别以电子信息、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动漫基地与SOHO为发展特色的楼宇经济区块。

其三,之江新城、湘湖新城、空港新城、江东新城、临江新城、塘栖新城、南湖新城:处于城市空间拓展的枢纽地区的新城。

3.2.1 楼宇经济功能区发展时序分析

楼宇经济功能区的发展,与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密不可分。以杭州市楼宇经济现状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杭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中关于市区三快网络(快速道路网、城市轨道网、快速公交BRT网),主要是城市轨道规划的内容,进行杭州市楼宇经济功能区发展时序分析。

(1)现状发展较好楼宇经济功能区:即现状楼宇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区位条件与交通条件较好的楼宇经济功能区,包括旅游商业中心区、黄龙板块、城西文教区和萧山板块。

(2)近期发展楼宇经济功能区:2011年底之前,杭州地铁

1、2号线正式通车,沿

1、2号线地铁站点的各楼宇经济功能区的发展优先度急剧提升,将在近期实现快速发展,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城东新城、下沙新城、滨江新城、临平新城、九堡板块、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七大楼宇经济功能区。另外,创新创业新天地、运河两岸商务区和西溪板块处于城市快速路网交通节点,近期有大量重点项目推出,且其密度低、环境优、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定位对大运量公共交通的要求不高,因此也属于近期发展的板块。

(3)中远期发展楼宇经济功能区:湘湖新城虽在地铁1号线畔,但现状发展基础较薄弱,其旅游度假区尚待地铁通车之后聚集人气;而空港新城作为地铁1号线起点站,其打造临空型经济集聚群的高端化定位,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将在中远期发展阶段形成规模。此外,江东新城、临江新城、南湖新城、之江新城、塘栖新城等五大新城区位相对较偏,现状基础薄弱,应在中远期实现发展。 3.2.2 建设发展导引

根据楼宇经济功能区发展时序,确定楼宇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发展导引(表2)。

(1)重点开发区域:近期将重点发展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2)重点提升区域:现状发展较好,但在产业、配套等方面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发展提升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3)存量整合区域:目前发展相对成熟,企业入驻率高,招商量较小,近期建设量也较少的区域。近期发展重点应为整合存量。

(4)发展潜力区域:处于规划研究或前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阶段,且发展范围较大,基础偏弱,形成楼宇经济高集聚度所需时间较长的楼宇经济功能区。

4 分区楼宇经济空间发展框架(下城区)

国内大城市普遍采取‚两级政府‛的管理体制,楼宇经济发展的主体为各城区政府,因此,本文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建立分区楼宇经济空间发展框架,将市区楼宇经济空间布局规划落到实处,增强可实施性。

4.1 区块解析

考虑到

一、

二、三级功能区范围较大,在分区发展的层面操作性不强,因此以功能区在区内的主体部分为城区楼宇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块,便于城区政府实施。

4.2 结构拓展

下城区的现状发展情况较为复杂,南北差异较大:南部的武林商圈是杭州市最繁华的商业地段,而城北的石桥等区域楼宇经济发展较为低端化,和城区发展差异较大。虽然在市商业中心地段体现了较为明显的轴线发展的特征(即沿延安路、庆春路、凤起路、武林路发展),但就全区而言,轴线发展的模式功能辐射范围较小,难以带动中心区边缘之外区域的发展。规划以组团发展为下城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形成下城区楼宇经济五大组团:

(1)武林组团:以传统商贸商务为特征,组团内部体现沿延安路、庆春路、凤起路、武林路轴线发展的特征。

(2)和平会展组团:以和平会展中心为核心形成的商务会展组团。

(3)体育公园组团:以城北体育公园为核心形成的生态休闲组团。

(4)创新创业组团:以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形成的区级次中心组团。

(5)石桥组团:以商贸物流为特色的组团。 4.3 项目建设

下城区现状楼宇经济项目建设类型以商务楼宇为主,商业楼宇、科研楼宇也占一定比例。考虑到下城区楼宇经济以组团发展为主要发展模式,而商业楼宇在组团发展中有带动人气、推进先期开发的作用,因此应适当提高商业楼宇的比例。此外,随着‚20个新城,100个综合体‛重大规划的推进,城市综合体的建设量也将稳步提升(图8)。

5 结语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大城市发展的热点与主流方向。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但作为其载体的楼宇的建设与发展又无可争议地属于城市规划的范畴。目前对于‚楼宇经济‛国内规划界仍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缺乏能够指导实践的规划。本文结合杭州市楼宇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城市楼宇经济发展的量化论证和空间规划的体系,并将沿着这一方向不断研究和探索。

第三篇:投资师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 手机IPAD随身看 2.2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2.2.1(熟悉)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三级三类的规划管理体系。

(1) 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

国家级规划,是指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规划,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在制定国家级规划时,应考虑到地方的实际,照顾到他们的利益。

地方规划。分为两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级规划和市县级规划,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本地区发展的规划。

(2)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

1)总体规划。它是规划期内主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国家的“五年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的基本形式,它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国家总体规划和地方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

2)专项规划。它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和实施。

3)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级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跨省级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国家总体规划、省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布手续)。总体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调整和修订。

第四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模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与之适应的经济政策框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发展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展质量取代发展速度成为未来发展的第一要务。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对此,要坚持质量第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经济效益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导向。经济增长是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未来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产能过剩、行业效率低下和运转不灵,特别是经济发展未能有效地惠及民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是要整治生态环境不放松,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补齐民生短板。要推动效率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充分发挥了传统要素的比较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在供给量、价格等方面的资源红利优势日趋弱化。以劳动力成本为例,2006—2015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在10年间增长了3.6倍,制造业平均工资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因此,进入发展新阶段要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从依靠要素、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为主,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来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需求方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消费需求步入快速发展的新车道。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在消费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消费层次正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人们的物质文化层面的需求开始分化、升级,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从供给方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些事关民生消费的中高端领域有效供给不足,造成消费外流问题严重,国内消费潜力难以充分释放,已经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从供需两端发力解决供求错配问题,特别是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在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明显提高,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一直难以解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民众不再单纯追求廉价消费品数量的增长,而更重视产品的质量、科技和设计内涵;另一方面,民众对闲暇时间、宜居生活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显著提高。此外,由于过去的增长模式不够平衡,一些落后区域的居民未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的需求正是下一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所需要解决的。因此,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产生的必然变迁。

另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竞争已由价值链份额创新竞争阶段进入价值链升级竞争阶段,由过去的实物资本竞争转变为知识资本竞争。因此,顺应和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革命趋势,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书记考察工作时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更好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迫切需要的是创新驱动。

一是理念创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对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从新发展理念中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是模式创新。推动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转换,培育实体经济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从传统成本红利向人才、产业、技术和制度红利转变,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绿色、生态方向转变,实现新旧模式和增长动能的转换和衔接。

三是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发力,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依托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开放平台和载体的先行先试措施,倒逼工商登记制度、贸易监管制度、投资管理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营造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四是技术创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来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既要发展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以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完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任务,首先要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要从生产端入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壮大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升大企业素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优化企业结构;要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增强劳动力、金融、技术等关键要素的供给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还要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补齐民生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等突出短板。

从短期看,近期的重点是要抓好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工作,推进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要切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机遇,加强创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新动能成长壮大。从长期看,振兴实体经济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关键靠创新,要建立健全市场化法制化去产能的长效机制,推进金融、劳动力市场、能源电力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快服务业开放,完善新兴产业准入监管机制,以改革创新重塑我国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要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加快以“放管服”为核心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三个方面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通过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通过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功能放大、保值增值并提高竞争力,形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竞争优势;同时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坚定创新自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您有哪些对策和建议?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首先,要切实认识到创新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汇聚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合力。要切实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问题和形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质量;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增强发展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步骤上统一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想招、一起发力”格局,凝聚创新型国家建设合力。 其次,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由“管理创新”向“引导创新”“服务创新”转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扶持我国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在配套政策制定中更加考虑企业的需求,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者利益,保护创新的积极性。

再次,要扩大科技创新领域国际合作。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机遇期,将开放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动力。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要进一步加大高水平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同时要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获取先进创新资源。

最后,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需要看到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异。东部地区要发挥先导作用,追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创新领域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中、西部要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把教育现代化摆在优先位置,完善创新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等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二是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 当前,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为建成创新型国家,除了保持高投入外,还要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科技创新的多个环节。在基础科研领域,国家需要改进高校相关考核机制,助推产学研结合与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在市场主体技术创新方面,国家既要做好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激发新兴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合作机制,解决企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问题。此外,国家还需要及时应用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反哺产业发展和政府治理。比如通过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效率、利用“互联网+”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等。

第五篇:国资管理体系政策导向梳理

一、国家层面

(一)三中全会,2013年11月15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六条指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提高国有资本上缴比例,2020年提到30%”第七条指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二)(国发〔2015〕63号),2015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意见》第六条指出:“通过“一企一策”制定公司章程、规范董事会运作、严格选派和管理股东代表和董事监事,将国有出资人意志有效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第十二条指出:“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

二、辽宁地方层面

(一)《省国资委2014年国资监管信息公开工作年度告》2015年指出“按照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省国资委主要职责,省国资委是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不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我委没有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处罚权。”

(二)《辽宁省国资委规范性文件制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辽国资[2009]32号)

三、目前一些主流观点

(一) 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01月——《完善国资管理体系》观点解读

1、国资管理体系改革涉及到全国15万多家企业、100多万亿元资产和3000多万职工。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高效的国资管理体系应包括三个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部门和实业企业。三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国资的高效运营。

2、国资投资运营部门是政府与市场间的界面,是市场化的资本运营主体,与所投资企业是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部门可以分为政策性投资运营公司和商业性投资运营公司两类,前者以资本为手段实现政策目标,后者追求国有资本的合理回报。

3、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超大型国有企业可由国资委直接管理,可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为国有资本管理委员会。

(二) 财新网2014年06月19日《重构国资管理体系》解读观点

1、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在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则,也提出了“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三中全会确定的上述原则,其隐含的改革方向是,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经营性国有企业之间,设立专事资本运营管理的持股机构作为缓冲机构。通过政资分离、资企分离的两级分离,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

2、组建新型国资持股机构,重构国资管理体系核心。

在构建国有资本持股机构时,要实现初始的股权多元化。为避免股份过低而失去股东的制约能力,建议每个持股公司初始阶段参股一级国企的股份必须达到20%以上。

由于国有资本持股公司本质上是资本管理的主体,因此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象,按照三中全会制定的原则,持股公司应作为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主体,在2020年前,其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比例达到30%。而持股公司所投资持股的经营性国企,不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象,因此不是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主体,此点存在异议。

3、国资三级新架构、人事身份大调整

在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持股机构、经营性国企三层之间,持股公司向一级经营性国企推荐派出的执行董事,则脱离准公务员身份,完全按照市场化管理,并对其回流到政府部门实行严格的限制。

4、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分类、分步实行彻底的市场化运作。

对于国家需要控制经营企业数量的准垄断性行业或其他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行业,如电信、银行、石油开采等,应首先实行开放性牌照制度,建立明确、公平的准入制度,对所有的社会资本开放。在此之前,这些企业可以作为国有持股公司持股的一级经营性国企,由多个国有资本持股公司交叉持股。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此类行业的准入制度进行开放性评价。

上一篇:健康生活必备范文下一篇:计划的执行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