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体系下知识经济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所涉及的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表构成、财务报表内涵等问题作了透析,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财务报告目标兼顾了“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统一的财务报表列报格式值得商榷;财务报表列报内容的变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核算体系下知识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核算体系下知识经济论文 篇1:

新形势下会计核算工作应与时俱进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知识经济化社会的特点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受到时代的强烈冲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笔者进一步阐述了当前经济环境对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影响,认为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确定原则应与时俱进进行适当改革,符合时代前进的主旋律。

关键词:新形势 会计核算 影响 权责发生制原则 收入确定原则 与时俱进

当前已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知识经济社会的两大核心主题是竞争与创新,可见当前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对会计核算工作形成强大冲击,并要求其进行全方位改革,根据时代特征打造新型的会计核算工作模式。众所周知,会计核算工作的操作原则是开展核算工作的规范,而这些对于会计从业人员遴选会计方法和相关程序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传统的会计原则一般都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与会计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信息化、办公网络化、竞争无形化等新型社会特征令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如果会计核算方式还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将和时代发展格格不入,不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因此,为了让会计核算工作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就必须对其基本原则进行适当修正,让会计核算工作与时俱进。要达此目的,还须进一步了解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它是一个把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智能型经济形态,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明显标志。它不但是一种无形的经济,更是一种智能分配性经济和创新式的经济。当前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须和知识经济社会上述特点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现笔者将针对新形势下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相关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 当前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传统工作方式影响巨大

知识经济化社会对整个传统会计体系影响深远。关于此点在上文中已略有阐述。它完全建立在知识,信息及生产分配的基础上,它的来临彻底改变了会计核算工作赖以生存的传统环境,将对现代会计工作产生强烈的冲击,甚至可能会引发一场和会计核算工作有关的战争,会计核算领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因为知识经济化的特点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势必让会计核算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核算的与时俱进已经成为现代会计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现代企业风险的管理研究、不可见资产(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将来收益的计量等课题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知识与信息并重,唯有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核算方式及原则,令其与时俱进,方能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简言之,当前知识经济化社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则都发生了根本性影响,这就要求当今会计从业人员需根据时代特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创新,尽快适应新型社会特征下的会计核算工作。

2 当前社会环境下权责发生制原则应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该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中会计确认的时间应该以发生制作为根基,以实践中发生的期限或影响的期限来认定单位的相关收入和相关费用。这里有两点须注意:对于凡是已经发生的费用或应该承担的费用,不以款项是否收付作为条件,皆应把上述费用作为当期的相关收入;对于凡是不属于当期的相关费用,款项即使已经在当期内获得收付,但这笔款项也绝对不能算作当期的相关收入,这就是会计行业强调的应收应付原则。

有时候单位进行的相关业务支付活动和交易的具体事项并不相吻合。譬如,单位已经收到一定的费用和款项,但真正的销售并没有发生;而有时费用已经支付,可并非为本期的生产经营而发生。因此,让会计核算的认定基础变得更为清晰,更具真实感地体现特殊会计时间段的相关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则需要经营单位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工作的根基。

会计专业人士都知道,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都需要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它是“当期收入与当期费用相配比原则”和“变现原则”的基础。可见,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传统会计核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当前知识与经济并存,竞争与压力同在的信息化社会,网络技术无所不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使经营单位从生产到经营、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效率都明显提高,经济交易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迅速、便捷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传统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产生了巨大冲击。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当前形势下权责发生制原则已不能准确反映经营单位的本期现金的流量信息,失去了实效性。而在当前经营单位中现金流量这项数据是极为重要的,它和经营单位还债能力和流动性的评价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但在知识经济化社会,高科技完全占据市场,知识更新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极为迅捷,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营单位须谨慎操作,对本单位的现金流量情况要有非常精准的掌握,否则稍不注意将会“倾家荡产”。第二,当前形势下,经营单位的权责发生制所认定的纯净收益有着很大缺陷,因为在目前的会计收益中囊括了很多不是现金的递延和应计的成分,会计收益的数额分配是按照假定关系开展的,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极容易导致收益结果失去应有的真实性,难以反映经营单位的收益。第三,权责發生制的实施完全是依靠一项假设,而这项假设的内容就是经营单位的收益信息。但这种假设并无经过实践的考验,准确性不高,这和当前市场环境格格不入。因此,权责发生制原则应根据时代特点进一步完善。

3 新形势下收入确认原则应推陈出新

所谓“收入确认原则”是关于经营单位收入入账时间确认的原则。当前的“收入确认原则”是关于“收入实现”和“营业收入”的认定性原则。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对收益的揭示不够全面,严重影响经营者对经营单位真实创利能力的判断。经营单位的收入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置存方面的收入,是指置存的固定资产尚未实现的收入;另一种是经营收入,是指经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收入。对此,传统的会计核算从谨慎的角度出发,把资产置存方面的收入没有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会计专业人士所说的经营单位的收入仅指经营收入,并非全部收入。而在当前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即使是人类大脑中的任何有可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智慧都可归类为资产置存收入。当今经营单位销售的产品经济和知识含量都特别高,较之传统产品有着很高的增值性,这就预示着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置存资产的比重将会增大,如果经营者忽视资产置存方面的收入将会严重影响其对自身经营能力的评价,最终给经营活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此外,当今销售产品忌讳大众化,都提倡个性化和网络化,销售者、经营者以及顾客之间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如此一来,销售产品的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入实现的可能性也大幅提高。因此,在当今知识信息化时代,收入确认应包括经营收入和资产置存收入两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在给投资者提供参考意见时,应该提醒其根据当今时代特点,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考虑资产置存收入。

4 结语

当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步入知识经济化时代,一切事物都刻上了时代的印迹,会计核算也不例外,受到社会发展强烈的冲击,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当前会计从业人员须认清形势,把握时代主旋律,让会计核算工作与时俱进,为投资者提供符合时代特点的会计核算原则及策略。

参考文献:

[1]水菁.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张东莉,刘华东.信息时代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2期.

[3]邱妘.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3期.

作者:蔺乐

会计核算体系下知识经济论文 篇2:

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财务报表列报若干问题透析

【摘要】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所涉及的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表构成、财务报表内涵等问题作了透析,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财务报告目标兼顾了“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统一的财务报表列报格式值得商榷;财务报表列报内容的变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体系;财务报表列报;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表构成

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表构成、财务报表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带来重大挑战。认真研究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报表列报问题,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报告目标

根据中外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财务报告目标至少应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谁是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第二,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第三,财务报告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财务报告目标从信息使用者角度,也即从客观环境的主观角度上提出了财务报告应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准则之一。财务报告是所有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反映,所有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通过财务报告获取相关信息;所有会计准则规范必然集中地体现在财务报告的内容中,财务报告目标将直接决定着财务报表列报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明确财务报表列报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在我国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CAS)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由此可见,CAS将我国财务报告目标重新定位于“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结合。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历来是国内外会计学术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两种主要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资源的受托方应承担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使其尽可能的保值增值,因而确立的会计目标应有助于检查和评价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决策有用观认为,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资本市場介入的情况下,会使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淡化,转而更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以及所投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而受托方的管理中心也从有效管理受托资源转向在资本市场上使报酬与风险的比例最优。因而会计目标应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做出合理决策的信息。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在不同情况下侧重不同。决策有用观适用于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受托责任观适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资本市场欠发达的经济环境。公司股权结构上的差异也将导致财务报告目标不同。公司股权结构属于集中型模式,即公司经营的资本主要来自少数几个股东或银行。在这种股权结构下,由于资本来源比较集中,所有者可以随时通过对经营者业绩的了解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时财务报告目标应侧重于受托责任观。当公司股权结构属于分散型,即公司经营所需资本来自人数众多的股东和社会其他机构人士,经营者很容易成为企业的绝对控制者,而所有者更多的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他们的决策,此时应侧重决策有用观。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已经构成了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他们需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的财务报告目标既要为中小投资者决策提供相关信息,也要为评价国有资产受托责任提供相关信息。但为了遵循市场经济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应当得到必要的保证,正因如此,为中小股东及债权人提供经济决策相关信息应为我国现阶段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并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评价所需的相关信息。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报表构成

与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等涉及财务报表列报的规范文件相比,财务报表列报准则重新界定了财务报表的构成。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附注。

对于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要将其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加以披露,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没有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该表。在实务中,上市公司也没有披露该表。FASB的要求披露综合收益表,IASB现在要求披露一份反映权益的所有变动或不是由业主资本交易和对业主的分配所引起的权益变动的报表,类似于综合收益表,目前IASB也正在向综合收益表的方向转变。有鉴于此,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将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提升为主表,其目的在于通过该表充分体现基本准则对所有者权益的界定和企业综合收益。我国选择利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来反映企业的综合收益,这种方式与国际财务报告保持一致,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有利于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并且,这种选择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时间比较短,这种选择既改进了我国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又使得这种改革能平稳推进。

值得思考的是,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并没有放弃统一的报表格式,仍然采用通用财务报表。当然,面对众多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要想通过财务报表满足各类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要,并非易事。而且财务报表提供者无法确知何种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供一套通用财务报表以满足所有使用者的可能的需要,似乎必要。但是,从我国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CAS)所提出的财务报告目标来看,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投资者,而不是政府部门。企业披露财务报表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服务的,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披露有用的信息。笔者认为,尽管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在其应用指南中提到: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分别按一般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企业类型予以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性质,确定本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等等。但是,为了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不仅“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性质,确定本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而且需要根据自身的行业、业务、特点选择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披露对投资者最有用的会计信息,这说明对投资者来说统一格式的财务报表是不可取的。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报表列报内涵

财务报表内涵既要服从财务报告的目标要求,又要受财务报告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所列报的信息还应达到一定的质量特征。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社会化程度等都成为影响财务报表内涵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务报表列报内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种类和人数、报表使用者对报表信息需求的强烈程度以及财务报表列报的手段等方面。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种类和人数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经济越发展,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种类、人数也越多。这是因为,发达的经济往往造就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大企业的出现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的出现,从而使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业务形式的多样性,而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业务形式的多样性,必然对经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对信息披露提出更高要求。经济的发展为信息的处理和传播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手段,这降低了会计核算中的成本,从而使那些以前因成本效益原则而被排斥在会计系统之外的信息得到了反映。

经济发展模式对财务报表列报内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财务报表列报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有所不同。今天,我国已经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之相适应,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主要以投资者为主,为此,财务报表列报的内容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由可靠性转向相关性为主,财务报表列报的内容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经济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等。

企业的社会化程度是影响财务报表列报内涵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社会性,决定了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必要性。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它对外披露信息的必要性越强。一个企业对外披露信息义务的大小,与其社会化程度成同向变化关系,即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它所负担的信息披露的义务越多,它可以隐藏的空间越小;相反,社会化程度越低的企业,它所负担的信息披露义务越少,它可以隐藏的空间更大。

在上述影响财务报表列报内涵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报表内涵充分体现在将报表重心回归资产负债表上。

众所周知,早期的财务报表曾将重心放在资产负债表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财务报表使用者逐渐把重心从资产负债表转移至利润表,投资者以盈利的增長来衡量企业的前景,对每股收益的短期最大化更感兴趣。然而从70年代起开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萧条带来的“信用危机”,将许多曾经飞速发展的公司重重摔下,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重新抬头。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大影响了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传统的收益信息已经难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巨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绕开利润表进入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及所有者(股东)权益”方,使得利润表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性大为降低。传统的收益确定概念也正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CAS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根据CAS №.20,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也许单从财务报表要素定义还不能断然作出资产负债表比利润表重要的结论。然而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确认标准、实现原则,许多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无法通过利润表反映,而是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如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负债表的内容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复杂,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明显。正因如此,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对资产负债表项目作了较大程度上的调整,使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报表内涵更加丰富。它意味着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才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由于会计信息更加透明,促使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加强沟通和交流,推动企业构建有效的激励、监督与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强化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突破了传统单纯的利润至上的观点,促进企业着眼于长期战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增强了企业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 财务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 《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 大连出版社,2005.

[2] 葛家澍,陈少华. 《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毛志宏 呼建光

会计核算体系下知识经济论文 篇3:

再论人力资本化条件下的会计变革

摘要:本文认为,在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本投资体系的建立并逐步完善已成趋势。与此同时,客观上要求会计改革与之相适应,在会计对象的定位、会计主体的构成、会计要素的拓展、投资价值的计量、投资收益的分配及其权益的积累等方面,科学地变革会计核算体系。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 会计核算变革

一、会计对象范围拓展

新经济时代的国民财富应该定义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达到积累人力资本进而增加产出的目的,特别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具有边际收益的递增性,可以有效地消除物力资本边际效益递减性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而人力资源资本化是以知识经济发展为直接动因,知识含量剧增是未来经济运行的主旋律,人力资源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进而资本化营运,有着客观的必然性。既然人力资本成为资本投资主体已成趋势,必然要求对其进行系统地会计核算和监督。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人力资源受聘或受雇于企业所有者,不构成资本要素;基于遵循稳健性会计原则,人力资本价值计量存在复杂性,未能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由于人力资本只是为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工具,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报酬相对固定并方便在成本或费用中列支,无需进行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人力资本纳入会计核算范畴,虽然具有现实的难度,但不是没有可能。人力资本是人的行为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凝结,人的行为能力依附于人,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载体是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然而,当劳动者受聘、受雇或以其行为能力投资,其行为能力随劳动者的受聘、受雇或投资直接转化为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资源”;所有者拥有或控制这种“资源”,正是看重人力资源在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能动功能,也必然通过科学筹集和组合人力资源,视人力资源使用为资本投资,努力寻求人力资本营运最佳绩效的方法途径;人力资源作为新的资本品进入资本营运实践,必然要求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营运体制和机制,不断建立健全投资收益的核算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收益分配和积累机制,进而可以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的不断完善,为人力资本投资核算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撑。

二、会计主体构成多元

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物力资本投资者为企业所有者,会计核算和监督是物力资本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然而,当人力资源资本化进而进入投资营运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即发生了比较复杂的主客体角色转换。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转换看,人力资源并非人力资本,也不同于物力资源,物力资源是一种有形资源,其所有权为一元性,即物力资源一旦在所有者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其所有权随之让度;人力资源是一种依附于人体的潜在行为能力的无形资源,其所有权具有二元性,即人力资源的行为能力可以实现价值交换,但行为能力的载体是活动的人,不可能也无法实现直接的价值交换。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受聘、受雇或作为资本投资,均以人的行为能力为交换条件,而行为能力与其载体——劳动者又具有不可分离性,更重要的是行为能力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主观意志。因此,人力资源是投资的客体,当人力资源从实现投资开始,即产生投资主体与客体并存的二元性。从就人力资本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转换看,投资者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通过招聘、雇佣劳动力资源,并使其发挥效用,实现投资回报。事实上,作为投资者有权招聘、雇佣劳动者,有权对劳动者追加投资,有权遣散和辞退劳动者,并通过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约束劳动者为企业生产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本一旦成为投资者的客体,其作用的目的与物力资本有异曲同工之处,投资者拥有或控制使用权成为必然,即成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然而,人力资本效用发挥得好坏与否,绝非物力资本哪样唯一和单一,要受人力资本的载体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岗位选择取向,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有不同的“投资”取向,而人支配自身行为能力的动机主要在于回报率,虽然实现回报的内涵包括多方面,但不能否认经济收益回报应是主要取向。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流向必然是经济收益高的领域,于是,劳动者以其行为能力实现价值交换,本身就属于投资的范畴,当人力资本营运状态,自身即成为投资的主体,即人力资本所有者。由此可见,当人力资源等同于物力资源时,会计核算的主体为一元化内涵;当人力资源资本化并进入资本营运状态时,会计核算的主体则形成多元内涵。科学分析会计核算的主体内涵,准确界定人力资本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转换与并存的关系,是人力资本化条件下会计体系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配机制的重要条件。

三、会计要素内涵丰富

(一)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能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现在和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在人力资源成为资本品的条件下,劳动者受聘、受雇或以其行为能力投资,其行为能力随劳动者的受聘、受雇或投资直接转化为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资源”。因此,实行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后,在资产要素构成中应增设“人力资产”项目,由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人力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等构成企业总资产。由于人力资产投资的收益率及其收益周期不尽相同,可以在投资营运实践中,按其收益周期(即流动性)分设“操作型人力资产”、“技术型人力资产”、“管理型人力资产”、“决策型人力资产”等。

(二)现行会计核算将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作为成本费用列为当期损益 实行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后,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可用以下方法处理。一是视作取得人力资本的补偿价值,形成人力资本净值的累积;二是视作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计入人力资本投资总值;三是视作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配,预享实现利润的分红。

(三)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拥有的净资产 实行人力资本会计核算后,在“实收资本”项下应设置“人力资本”分项,保全反映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因为人力资本是一种所有权不可转让、继承,使用权不可交易的特殊资本,与物力资本一样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投资价值的核算,在劳动者工资报酬视作补偿价值时,人力资本净值应包括人力资本从取得时起累计发放的工资报酬、追加投资(主要指学习培训新经验、新技术等费用支出,下同)、权益积累等;在劳动者工资报酬视作追加投资时,人力资本净值应包括人力资本取得时的初始投资、累计发放的工资报酬、追加投资、权益积累等;在劳动者工资报酬视作投资收益分配时,人力资本净值应包括人力资本取得时的初始投资、追加投资、权益积累等。在“资本公积”项下设置“人力资本公积”分项,专门核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评估价值大于或小于帐面价值的差额。因为人力资本进入投资营运后,必须实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评估机制,科学合理地评估不同时期人力资本的现行存量价值,才能公平合理地实现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在“盈余公积”项下设置“人力资本盈余公积”分项,将劳动者的福利基金、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失业基金等不需要向个人付现的视为人力资本再投资,通过利润分配进行

计算提取。

四、会计计量方法突破

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本的价值表现为原始资本;部分追加资本和天赋资本。从价值计量的角度分析,原始资本虽然存有计量的难度,但根据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和达到的知识层次,按照平均教育成本是可以认定的。追加资本是人力资本在营运过程中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成本,比较容易量化。天赋资本涉及到遗传、神经、智商等因素,存在量化的难度。因此,在计量人力资本价值时,针对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特殊性,可以探讨和实践以下不同计量方法。

(一)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是人力资本进入营运前的全部教育成本,包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付出。这种以实际付出计量人力资本成本,产权归属明确,并能与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在计价原则上保持一致。但由于人力资本进入营运前接受教育的多元性,加之教育尚无法产业化,给会计计价带来相当的复杂性,同时在实际运用时,要设计与之相配套的追加资本核算制度。

(二)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是根据招聘、雇佣的人力资源现有的知识层次和行为能力测算其价值量。运用这种方法存在测算本身的难度,但如果从投资取向的角度考虑,难度会大大的降低,即人力资本的价值量不能以“人”为计量客体,而应以投资取向即“岗位”需要为计量客体,企业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每一个岗位都应该有合适的人,只有“人”“岗”对应,才能发挥人的最大效用,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这种以岗位目标重置人力资本成本,既符合价值计量的理论依据,又能衡量投资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还能避免人力资本前期成本计量的复杂性;从价值管理的角度的看,也能有效地抑制用人中的人浮于事,增强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三)付现成本法 付现成本是人力资本投入营运中的实际投资价值累积,包括人力资本取得时招聘、雇佣支出;人力资本使用中的工资、奖金、福利及学习培训支出;人力资本遣散、辞退的补偿支出;人力资本的意外损失和养老保险支出等。这种以现实投资累积计量人力资本成本,计算比较方便,但累积的人力资本投资价值构成过于笼统,投资与收益的对应关系比较模糊,因此,运用这种方法要对投资于人力资本的价值量进行科学地分类,可将其分为投资性价值、维持性价值和损失性价值:投资性价值包括招聘雇佣支出、工资薪金支出、学习培训支出等;维持性价值包括医疗保健支出、健身娱乐支出、休假学习期间的工资支出;损失性价值包括遣散、辞退的补偿支出、意外伤残和死亡的补偿支出等。

(四)投资收益率法 根据投资收益总额运用既定的投资收益率倒算投资额,运用这种方法符合同工同酬、按劳取酬的劳动分配理论。因为人的行为能力是具有弹性的,即不同岗位的人事实上需要付出不同的劳动,而不同岗位的人通过付出不同的劳动所形成的现实效益是刚性的,有可以统计的数据,因此其数据容易取得,计算则比较简便,但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物力资本投资收益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比例。因为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从理论上讲要高于物力资本的收益率,且有不断加大差距的趋势,但这种差距仅仅是就总体而言,现实中尚存在种种复杂的因素。二是人力资本内部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不同收益率比例。知识含量越高的人力资本收益率越高,这是肯定的结论,关键是确定各类人力资本收益率的梯次及其比例。

五、收益分配积累兼顾

(一)从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 收益是指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结合所产生的企业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既然认定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且具有二元性,就必须承认人力资本劳动者所有,劳动者让度的不是行为能力的载体,而是行为能力的使用权,行为能力的载体通过投资行为能力来分享企业利润,即参与收益分配,这完全符合马克思劳动两重性的学说。

(二)从人力资本所有者实现价值形成及其增值的过程分析 通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价值形成并增值必须做到,一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有机结合。因为生产过程的开展要以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为前提,任何单一生产要素所有者都不可能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多种生产要素又归并为“人”和“物”两大要素,只有通过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改变生产资料原有的使用价值。而在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合作过程中,人力资本必然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本通过资源配置、劳动组合、技术运用、实施管理,在改变原有使用价值的同时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并实现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因此人力资本自然应当分享企业收益。二是人力资本内部的有机结合。因为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表现为不同岗位需要不同行为能力的人,不同行为能力的人只有在其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发挥效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一个不同岗位的有机组合体,需要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操作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方面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数量结构组合,才能实现最优的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协调,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此,人力资本又应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有区别的分享企业收益。

(三)从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分享收益的比例分析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补偿人力资本价值消耗的部分,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本增值的报酬,以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报。从理论上讲,企业所有员工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以不同的人力资本投入了生产经营过程,都应有权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但是,因为劳动具有不同性质,如果将企业所有员工无差别对待,收益分配则会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潭。因此,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必须在遵循一定的原则前提下,实施科学的分配形式。首先,要公平与效率兼顾。公平是指依据资本营运理论,按照人力资本的存量价值计算应分配收益,体现等量劳动获得等量回报。兼顾效率是指按照人力资本营运的实际回报计算应分配收益,体现不同质的劳动产生不同的收益进而获得不同的回报。一般可以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不同类型来确定收益分配额的主要部分:一是操作型人力资本=月固定收益分配(月薪)+超量(计件劳动量)收益分配+应缴各项保险金;二是技术型人力资本=月固定收益分配(月薪)+项目(单项技术攻关成果)收益分配+应缴各项保险金;三是管理型人力资本=月固定收益分配(月薪)+管理(部门或系统管理面貌)效益分配+应缴各项保险金;四是决策型人力资本=年固定收益分配(年薪)+综合(企业发展速度和水平)效益分配+应缴各项保险金。其次,要激励与有效兼顾。激励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达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掘人力资本营运潜能的目的。有效是指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结果与人力资本营运效益在数量与结构上保持一致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配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分享收益形式、分享价值形式、分享管理式、分享股权形式等,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必须符合资本营运核心要求:一是实施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体现,是以人的行为能力资本化为基础的价值剩余分享的必然要求,必须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收益回报。二是实施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人力资本的一种追加投资,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和循环激励的必然要求,必须从收益分配的角度建立人力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在实施人力资本收益分配过程中,如果背离上述要求,要么是收益分配体系的“无疾而终”;要么是收益分配结果的损公肥私。因此,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必须建立价值转移、成本补偿、利润分红、盈余积累相结合的综合分配体系,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公平有效分配。

(四)从人力资本投资应实现良性积累的要求分析人力资本具有不可分离性和专用性是现代产权理论界定的结论,因此,人力资本进入投资营运后,必然面临风险:一是“营运”风险,即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不科学、管理不到位、分配不合理导致人力资本效用不能正常发挥。二是“沉没”风险,即人力资本在投资回收期内遇到政策调整、法律变更、人身意外等导致人力资本效用未能发挥。三是“无效风险”,即人的人为流动和人才流失,导致人力资本营运终止形成投资无效。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要求在投资营运过程中,必须建立良性的积累保障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而建立良性的积累机制,核心在于全方位确立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观念,在公平有效的分配投资收益的基础上,根据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为能力的发展变化,及时评估人力资本的价值,确定人力资本公积;在收益分配中建立人力盈余公积制度,完善人力资本所有者教育、福利、劳保等方面的再投资;要合理确定未分配利润部分在物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人力资本所有者内部的比例份额,增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后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光宇

上一篇:教育管理模式下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虚拟机技术下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