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2022-04-21

[摘要]循环经济立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物,与传统立法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它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说明循环经济的概念,再具体阐述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最为凸显的关键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篇1:

我国高等教育中对法学的研究与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对此,我国基层高等院校也纷纷开始了对法学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开设了专业化的法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探究和探索中,高等教育法学内容的开展和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笔者以此为研究背景,客观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的研究和教学现状,结合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对于法学课程的教学和思考给予科学的指导建议。以此更好的促进法学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高等教育;法学课程;教学对策

现如今法学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承担着法学知识的传授点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我国专业化法律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我国对法学教学的关注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也逐步开始了对法学的研究与思考,结合当前高等教育中法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解释法学在高等教育中的缺陷,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我国法学的整体发展,以及自身的不足,在教学中做好创新和优化的措施,以此更好的发挥法学的功能。

一、高等教育中法学的教学和实施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研究和教学目标

法学的内容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比较宽泛,不仅涉及刑法、行政法、经济法以及税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对法学的研究和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内容的具体性,但是从当前高等教育中对法学的研究和教学现状来看,还缺乏明确的目标,一方面,高校在法学专业的招生中显得比较盲目,招生数量逐年提升,但是实际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探究效率却越来越低,导致法学的研究和教学专业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对于法学理论思想的研究也大多流于形式,无法有效的探索法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这对于法学的发展和应用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学缺乏延伸性,无法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就法学本身的性质而言,其应用性更强,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对于法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法学理论的教学为主,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法学的基本效能,同时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会大大降低学生们对于法学的研究和教学效率。不仅如此,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法学内容的教学来看,其也缺乏一定的延伸性,学生对于法学的应用性不强,很难在辩护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学生的创造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率低

在高等院校中,无论是法学内容的研究还是法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整体的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教师的素养都停留在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上,缺乏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们的司法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另外很多教师也都比较关注对业务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法学理论核心思想的研究,导致高等院校中法学的研究和教学还都停滞不前。

二、高等教育中法学教学和研究的思考

(一)树立明确的研究和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法学内容的研究也在不断探索,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也都在深化改革,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中法学的研究和教学还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法学内容所存在的漏洞以及当前法学教学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通过树立明确的目标,也能为高等教育法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规划,让相关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以此最大限度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的研究和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銜接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法学的课程内容还比较片面,思想内容也比较单一,因此新形势下,还要进一步创新法学的研究和教学内容,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定期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一定的辩护比赛,切实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同时也能让学生们在辩护环境下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法学的辩护环境,以此为日后的岗位工作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法学的社会效能。

(三)完善师资储备,提升教学和研究效率

现如今我国高等学校在法学中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因此,新时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师结构,积极聘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等兼职学校的法学讲座等,为学生的辩护技能学习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不仅如此,针对现有教师也要进一步完善评定和考核的机制,积极提升教师对于法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提升高等学校法学的研究和教学效率,为法学的有效应用提供积极的指导。

三、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分析和阐述,法学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现如今我国高等院校对法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日益提升,为更好的优化高等教育机构法学研究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客观正视自身在法学研究和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基础做好改革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谭晓玉.当前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价值取向:若干问题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22(1):56-62.

[2]王明锁.对我国法学教育发展中有关问题的新思考[J].法学教育研究,2017(2).

作者:郑浩田

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篇2:

论循环经济立法的意义

[摘要] 循环经济立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物,与传统立法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它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说明循环经济的概念,再具体阐述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最为凸显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果沿袭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按目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国家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还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型经济,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手段上是通过清洁生产来实现的。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的《循环经济法(草案)》规定: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所谓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所谓资源化,是指直接将废物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二、循环经济立法的意义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应当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我们必须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的和谐持续长期发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循环经济法》草案首次提交审议,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1.有利于资源节约,缓解能源与资源紧张局面,确保资源安全,使可持续发展具备了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撑。所谓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都可以稳定、及时和经济地获取自然资源,同时又使人类发展所赖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不遭毁灭性破坏的状态。制定循环经济法,有利于强制或是引导资源的“减少化、再使用、再循环”,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引导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安全问题。

2.是公民环境权实现的有力保障。公民环境权应该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风景权、环境美学权、免受过度噪声干扰权、日照权、宁静权、眺望权、通风权等。它既包括天然的环境要素和人为环境,还包括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环境系统的功能和效应,如生态效益、环境的优美舒适等。循环经济的立法可以调动国家、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力量减少排污和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使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逐步由趋坏转为趋好,则环境危机的缓解、人们生存环境状况的改善就成为必然,实现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

3.有利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环境经济政策,但环境政策在社会运行主流形态中呈现边缘化状态,环境保护在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呈现软弱化状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起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把解决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融合起来,通过政府、企业界、科学界,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4.循环经济立法是确保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的需要。美国法学家E·博登海默在其著作《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写到:法律是刺激人们奋发向上的一个有利手段。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制裁、惩罚或抑制,而是激励人们进取与引导人们为正当合理的行为。循环经济法制正是以法律的形式对经济运行模式作出规定,在顺利实现调整改造、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规定各个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经济运行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调控手段和管制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促进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

5.有利于保障社会最大利益,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共赢。对于个人而言,循环经济可以促使个人享受适宜的人居环境, 又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还可以提升岗位的实际收益。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降低污染,节省环保成本,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要求经济发展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转换以往“三高一低”的传统工业经济,使资源最小化、效用最大化、废弃物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调统一,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立法有助于从而实现整合经济、保护资源、环境、利国利民的“共赢”。

6.循环经济立法有助于我国突破绿色壁垒,改善对外贸易。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或区域性组织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伞,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国家的生态和环境而采取的一些法规、标准、政策等,并以此来达到限制和禁止某些产品或服务进出口的目的。环境贸易壁垒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巨大障碍,在国际贸易中要正确使用环境壁垒措施来维护我国环境权益,保护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符合这些规则的规定,就必须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对于盗用、滥用环境标志的行为予以坚决严惩,积极实施ISO14000,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引进、适用环境无害技术和设备,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不断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力争与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相衔接,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结语

中国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行,依赖于一套合理的法律制度做保障,而循环经济法所确立的天人和谐的法律价值观及在其引领下确立的相关的法律制度,能够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持续有效地解决循环经济运行中的冲突。循环经济的立法研究及实践,不仅对我国的循环经济的立法建设,而且对依法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粱毅雄:循环经济法的法律性质论——兼与蔡守秋教授商榷[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18(5):49.52

[2]曹锦秋:2008年1月当代法学.第22卷第1期(总第127期)循环经济立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路径选择,第59页

作者:张玉欣

我国法律体系经济法论文 篇3:

税收司法要走大路

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属于在宪法之下与行政法、刑法、民法和经济法等基本法律相并立的经济法部门。税法调整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税务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障碍,亦即各类案件,比如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及行政案件等。这些案件实质上是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给税法运行设置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造成了税法运行的阻滞和税收法律秩序的破坏。司法权的行使正是通过这些案件的审理,来排除税法运行中的障碍,以开通被阻滞的税法运行渠道和弥补被破坏的税收法律秩序。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变革时期,税收司法权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具体行使税收司法权时,仍面临许多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税款流失在一千亿元左右。

我国税收司法的困境

公安机关行使税收(刑事)司法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导致公安机关对税务机关移送的涉税案件常常不能正确处理,有时双方对证据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另一方面,税务机关缺乏相应的税收司法权,导致税务机关具有办理涉税案件的能力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而公安机关具有办理涉税案件的权力却没有相应的能力的不合理现象。

缺乏独立、专业的税收司法审判机关。法院的不独立是我国司法的痼疾,税收司法自然也不例外。在外部,法院在人事权和财政权上受制于行政机关,体制上难以独立;在内部,法院管理上呈现行政化的趋势,法官判案难以独立。法院不独立导致了税收司法审判无法独立,税收司法审判的不独立性,更因为我国专业税收司法审判人才的缺乏而加剧。

税收司法权过小且过于依赖税收执法权。在税收立法权、税收行政执法权、税收司法权的关系中,税收行政执法权过于突出,主要表现在税务机关对税法的解释权过大,自由裁量权的弹性过大,整个税法的实施对税收行政执法权的依赖过大,税法的解释与适用似乎仅仅是税务机关的事。我国最高法院每年都通过大量的司法解释,实际上也在积极充当立法者的角色,但与税法有关的司法解释,除了税务犯罪的以外,几乎就没有。司法机关不参与对实体法的解释,不能对违反法律优位原则的税收文件进行司法干预,对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仍不能予以审查。此外,虽然按规定税收行政规章只是作为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的参考依据,但在具体案件中,很少有不按税收行政规章的规定,而另外寻找审理案件依据的。整个税收司法权对税收行政权过分依赖,也导致税收司法权缺乏独立性,法院判决甚至成为了税务机关行政决定的重述,显然对纳税人权利无法进行真正的救济。在目前的税收法治建设中,法院的作用似乎被忽视了,税收司法已经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法院在税收法治建设中至今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听不到法院的声音。而且,税法也似乎很难进入法院的视野之中,税法的可诉性问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没有法院的参与,没有法院发挥积极的作用,要想实现税收法治几乎是不可能的.

缺乏专业的税务法官,法院处理税务案件的能力不足。我国目前的法官大多都没有专门学过税法,即使在本科学过一点税法的基础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法院在处理税务案件的过程中往往求助于税务部门的解释就不足为奇了。

税收宪法、税收基本法的缺失。欧洲法院之所以能在税收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重要条件是欧盟法或共同体法的存在,而且它们的效力是高于各成员国的国内法的。而我国税法领域缺乏一个高层次的法律,在宪法中只有一条涉及到税收的条款,而且是规定人民纳税义务的条款,宪法没有赋予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的依据。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税收基本法或税法通则,税法领域的法律目前只有四部,《税收征管法》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一点税收基本法的作用,但远远不够,而且税收征管法是定位于税务机关征税的法律,而不是定位于法院监督税务机关征税的法律,税收征管法也很难为法院的司法审查提供依据。

我国税收司法困境的出路

首先,培养税收法律意识。继续加强税收宣传,把“对纳税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作为税收宣传的核心,并改进税收宣传技巧,将重点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将税法意识的培养和提升融入日常生活中。包括立法者、执法者、法官、律师和法学家在内的法律职业者的思想和技能教育直接决定一国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进而影响到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进行税收立宪,将税收法定主义明确规定在宪法之中。加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尽快制定税收领域的几部主要法律,提高税法的层次,改变目前的税法渊源主要是由国务院及其部委(主要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行政法规,部、委规章等有关规范性文件的现状。

第三,建立真正的司法审查制度。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只能对规章及其以下的抽象性文件进行审查,而且只有不予适用的权力而没有撤销的权力。欧洲法院之所以能在税收协调中发挥那么大的作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具有解释法律和监督法律统一实施的职权。英国、美国等实行判例法制度的国家,法院所享有的权力更大,不仅享有司法审查权,还享有部分立法权。其实,如果我国法院能充分利用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也能对我国税收法治建设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权审查规章及其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大量的规范性文件都属于规章或者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因此,法院都有权予以审查,并决定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如认为违反,就可以不予适用,从而对税法的修改和完善起到推动作用。

第四,设立专门的税收司法组织。针对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现状,可以考虑首先设置税务法庭。设立税务法庭具有现实可能性,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各地已经有了相关实践,社会已经培养了大批税法专业人才。税务法庭的受案范围包括税务方面的民事、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在地域管辖方面,对于民事税务案件由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对于行政税务和刑事诉讼案件则按照行政诉讼法以及刑事诉讼法关于法院管辖的规定处理。在级别管辖方面,一般的税务案件均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重大税务案件可以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特别重大税务案件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受理。最高人民法院一般不作为一审法院受理税务案件,在特殊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决定直接受理税务案件。

在建立税务法庭的问题上,关键要保证法庭的独立性,即要在体制上独立,更要在专业知识上独立,保证税务法庭审判的独立、中立和公正。同时要选拔、培养既懂税收又懂法律的高素质税务法官,使其拥有较高的税法专业知识,在税收案件审判中有能力作出独立的判断。

另外,还要针对税务案件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应税务案件的诉讼制度。要赋予税法审判机关独立的、不受行政干涉的税法解释权,要建立税务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举证责任倒置及证明程度的制度。还要建立税务案件的证据制度。如庭前证据开示制度,证据交换制度、证据搜集程序以及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等。在目前我国的税收法律规范的制定不够透明公开的情况下,应当赋予税收司法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以加大司法审查的力度和效果,从而保证税法公正实施,保护纳税人合法权利。

第五,要培养专职的税务律师,保护纳税人的权利。在当前我国律师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也可以赋予税务代理人诉讼代理权,在法庭上代表纳税人维护其权利。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作者:寇汉军 孙 江

上一篇:政治课德育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经济全球化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