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4

摘要: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基础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尽管相关指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全面细致的反映,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问题或者缺陷。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进一步有效提出和落实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应对策略,以此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论文 篇1:

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与提升策略

[摘要]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修正设计了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辽宁省44个县级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44个县级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44个县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析找出不同等级县域经济竞争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辽宁县域经济范围共包括44个县级市,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89.19%;2005年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41%;县域人均GDP为15235元,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东部沿海县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修正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各县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选用了18个经济发展指标组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因子的基础上,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利用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44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以期寻找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促进辽宁省各县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县域经济的社会特点。因此,设计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判定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故应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参照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从自然资源,综合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予以反映,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A1-A4)、18个二级指标(X1-X18)组成(详见表1):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个县市的18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数为0.872,Bartlett球体测试显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结果见表2)。

表3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说明3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对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将它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对X1X2X3X4X15X16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基础因子;第三主成分对X14X17X18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将其定义为县域竞争力发展活力因子。可见,三个主成分能反映辽宁省各县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本质特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是由各县域经济规模、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潜力上的差异,这些关键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为34.8%;自然人文资源和发展活力是影响辽宁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6%和25.4%。

将三个主成分按其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作聚类分析可以将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由高到低三个等级),第一类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第二类为东港市、新民市及昌图县;第三类为其余所有县市。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避免。第一类的县市都为辽南沿海县市,在前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的百强县。第二类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基礎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与第一类的差距偏大。辽东、辽西等第三类的县市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水平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增长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综合实力并不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5个地区。首先,从总量上看2005年44个县级市中,只有8个县的GDP超过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另外,除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外,目前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海城市,生产总值2660249万元)是最小县(调兵山市,生产总值164531万元)的16倍多。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差异。通过发展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海城和大石桥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作为这两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整个辽宁省排名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辐射程度的差异。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均为大连市的县级市,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这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各县市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该是解决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主要着眼点。

2.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针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发展辽宁的特色产业。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这种追求特色的发展思路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辽宁省的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观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大力引入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的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封闭积累,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 2001年6月

[2]马淳正陶卉:促进辽宁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3]张艳高秀艳: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5年9月

[4]刘晖:壮大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小宇

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探讨

摘要: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基础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尽管相关指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全面细致的反映,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问题或者缺陷。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进一步有效提出和落实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应对策略,以此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相关概念以及农业经济效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策;问题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相关企业都需要着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综合统计评价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不够健全完善,评价的种类存在着一定的类同情况,现有的评价指标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进行精准有效的反映。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着重探讨和分析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相关内容。

一、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概述

通常我们所称之为的农业经济效益,主要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在实际的农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比较高,就说明可以用比较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质量更优质的产品,以此体现出生产力的先进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把比较法作为基础的一种比较高效的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是比较和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现状和相关标准,然后来有效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评价结果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指标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重复性

从实践情况来看,在相关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方面,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产值,以及农业人均产值和农业人均收入等相关方面所体现出的是同样的经济效益内涵,而这样的指标存在着比较典型的重复性,有一系列重复性工作,由此使得统计工作量进一步增加,同时也导致农业经济效益相关指标和数据的取得变得更加困难,各项流程更为繁琐复杂。

2   缺乏应有的实用性

现阶段,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现行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指标数量太多,各个指标之间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相关指标的具体统计和计算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往往出现某种程度的误差或者差错。这样的情况对于具体的操作和实践,会造成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对其实用性造成严重损害。

3   缺乏纵向及横向的可比性

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当前所运用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大多数都是单项指标,每一个单项只能针对某一个地区特定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只是某一个方面。在横向和纵向等相关方面缺乏可比性,不能从整体层面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对应的横向和纵向对比,而这样的情况会导致相关对比不能有效实现,不能从中找出差距,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由此也导致相关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缺乏应有的指导意义。

三、完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对策

1   针对重复的评价指标进行有效合并,使其实用性显著增强

针对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的内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评价指标,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简,切实有效的合并,并作出科学合理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确保农业人均收入和农业人均产值得到有效合并。同时,提炼出与之相对应的更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并构建相对应的参考目录。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以重新分类为基础,针对每一个类别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因为每一个类别所涉及的指标体现出的经济效益内涵是一致的,因此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

作为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基础,这样可以使指标的统计工作有效简化,同时确保预算结果更科学合理,具有完整性,要进行严格细致的筛选把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农业经济效益标准指标。同时,要针对原有的评价指标准进行有效的划分,有效分成4种类别,分别是:第一,针对单位面积产值和土地投入量的生产效率进行有效评价。第二,充分利用物资消耗产值率,针对物资投入产出率进行评价。第三,充分利用农产品商品率,针对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达成率进行评价。第四,通过农业人均收入针对劳动生产率进行评价,通过相对应的简化之后,这样能够更有效的进行统计和计算,同时针对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进行更精准有效的评价,并且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广泛应用,这样能够使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

2   有针对性的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在各项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这样能够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情况,以此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此同时,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高效率的发展,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具体内容中增设相对应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利用统计分析获取相关单项评价指标基础数据之后,有针对性的通过基础指标数据来有效比对相对应的标准值,这样能够获取单项指数,然后把所有单项指数结合加权平均算法展开相对应的计算,所获取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我们所称之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相应的综合指数可以针对某地区往年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进行充分的计算和体现,然后纵向比较不同年份的实际数据,这样可以针对某地区的具体农业经济效益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以此为后续的经济效益预测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相关公式,针对多个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段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对比。同时,还可以利用横向比较的方式针对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可以使各个地区的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确保不同地区能够实现均衡的发展。

3   进一步有效明确指标标准值和权数

在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构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结合实际情况充分明确具体的指标标准值与权数。为了从根本上有效规避经济波动情况对于指标标准值明确的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不会直接的采用某一个年度的实际指标值,而是选取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值。权数的具体数字可以结合专家调查法来有效明确,为了从根本上有效规避某一个指标的权数过大或过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进一步有效结合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指标的相关程度来进行划分。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能够充分看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其核心就是经济效益,为了使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就需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农业领域要不断的转型升级,针对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紧跟时代的步伐,针对评价指标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实现有效的创新,以此充分满足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对评价体系的内在需求。

參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2-201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

[2] 魏林勇,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研究[M],北京农业,2014.5.

作者:麦迪妮耶提古丽.麦麦提

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论文 篇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摘 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得出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大、农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基于此提出提升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成分分析

1.引言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然而现阶段广东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异大、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等。鉴于此,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发对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评。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出能力、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五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本文选用评价方法,尽量使指标的原始数据可获得,共构建了12个评价广东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如下表1。

2.2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采集m 维随机向量X=(x1,x2,…,xm)T的n个样本xi=(xi1,xi2,…xim)T列出原始数据矩阵X=(xij)n×m;

(2)利用公式x*ij=xij-xjvar(xj)(i=1,2,…,n;j=1,2,…,m),其中,xj和var(xj)分别是第j个变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Z。

(3)计算上述标准化矩阵的样本相关系数矩阵R=[rij][rij]m*m=Z tZn-1;

(4)解样本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方程,得到m个特征根。然后设各个特征根对应的标准化正交特征向量为u1,u2…um,则第i个主成分为Yi=u1iX1+u2iX2+…+umiXm(i=1,2,…,m)。运用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变量个数,所以根据具体情况,我们选择p个使得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5%的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5)通过回归分析计算主成分得分公式:

Fi=ai1ZX1+ai2ZX2+…+ainZXn(i=1,2,…,p)

(6)最后以各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加权权重,构造样本的综合得分公式。

3.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构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择除深圳以外的广东省20个地级市作为样本,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4》中的相关原始数据,依据上文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对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运用SPSS19.0,首先提取出可以代表大部分关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四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F1农业投入规模因子、F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子、F3农业产业结构水平因子、F4农业产出效益因子。通过软件求得各个主因子得分以及最后的综合得分,结果如下表2。

4.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得分排名结果可以得出,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珠三角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广东其他地区;同时各地区农业经济内部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要么农业投入不足、要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么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所以提升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引导跨区域合作发展,将珠三角地区资金引导投入到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潜力大的项目;第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第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努力缩小城乡经济差异,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文献:

[1] 万忠,梁俊芬,康艺之,方伟,林伟君.广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6:641-645.

[2] 高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研究及其应用[D].南开大学,2006.

作者:周景楠

上一篇: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提高效率性的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