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信用体系政策建议论文

2022-04-22

纳税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纳税信用建设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同时能够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交易环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税收信用体系政策建议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税收信用体系政策建议论文 篇1:

当前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摘要:中国税收信用缺失是造成国家税款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优化经济环境,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保护守法纳税人的权益。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当前税收诚信立法缺位与不足,权利义务观念错位,税收执法诚信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税收信用的建设和发展。据此,应从立法、执法等各环节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税收信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税收;信用体系;纳税人

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信用的缺失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款的流失,也打乱了税收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在新的形势下,人们呼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共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税收信用体系。虽然中国的税收信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构建科学的税收信用体系,这是中国税制健全及税收法制化的需要,是中国发展诚信经济、提高民族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税收信用现状分析

近几年,税务部门普遍开展了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活动,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民主评税、税务公开、执法责任制等,大大提升了税务队伍的信用形象。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目前整个税收领域信用缺失依然较为严重,可以说,不论是征税人、纳税人,还是用税人,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诚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而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诚信立法缺位或不足

虽然中国税收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不够完备,在一定程度上仍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实际。主要问题有:一是缺少专门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造成对守信者保护不够,对失信者惩处不力,也使得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受到很大制约;二是税收立法时对有关信用方面的规定明显缺位,在立法过程中对税收诚信内容考虑不够甚至没有考虑,不利于和谐税收环境的营造;三是现行税收法律以及其他有关税收的法律对涉税案件的处罚规定弹性过大,容易造成税收执法、司法自由裁量权滥用,造成税收执法、司法不公,破坏了征纳之间诚信的法律基础。

(二)权利义务观念错位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利与义务是对应的、相互的,比如纳税人既有纳税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但长期以来,中国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舆论宣传上,都片面地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忽视纳税人的权利,使得纳税人滋生逆反心理,甚至不惜违约失信进而偷逃税行为。对征税人和用税人而言,则过于强调其拥有的权利,而忽视了其应尽的义务,这不仅不能为纳税人所认同,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阻挡了政府在税收与其关系问题上的视线,导致在纳税人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征税和用税中的行为扭曲现象频繁发生,使纳税人的契约观念和诚信意识日趋淡化。

(三)税务机关执法诚信不足

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些有违信誉、违法乱纪的行为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甚至内外勾结,致使国家税款大量流失,严重扰乱了税收秩序;二是对纳税人重复检查现象较为严重,如国税部门查完了地税部门又查,甚至税务稽查人员调账检查时,一查就是几个月,检查缺乏效率,给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影响;三是有些税务干部素质不高,执法随意性大,在税收执法程序、执法尺度、适用法律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四是由于目前评税标准、“双定户”的定额核定标准均掌握在少数税务干部手中,一些税务人员凭借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捞取个人好处,人为地造成企业之间税负不公,直接恶化了税收信用环境。

二、建立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一)优化经济环境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诚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信用的要求越来越高。税收信用,一方面要求税务机关依法治税,严格执法,营造诚信纳税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努力增强税收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做到诚信纳税。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税务机关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需要

税收信用体系既包括纳税信用,又包括征税信用。从纳税信用看,纳税信用制度将纳税人按信用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实施不同的征管方式。对依法纳税的纳税人给予较高的自由度,取消或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程序。把精力集中在纳税信用度不高的纳税人身上,强化征管力度,从而节约了征管成本,提高了征管效率。从征税信用看,要求税务机关规范纳税服务,文明执法,诚信地履行对纳税人的承诺,为纳税人诚信纳税创造条件。同时还要公平执法,使诚信纳税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使违法者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这些都有利于税务机关征管水平的提高。

(三)纳税人提高和维护自身信用的需要

诚信意识就是财富意识,社会经济信用具有效益信用的一面。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可以使经济交换参与者方便、快捷地获取对方真实的信息资料,减少信用调查核实方面的费用、开支,防止因对交易者资信怀疑而减少的社会经济交往。守信者也会因良好的信用而在经济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税收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制的组成部分也具有这种职能。

三、建立和完善税收信用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征税信用的政策建议

严执法、讲信用、践承诺、优服务是对税务部门的基本要求,征税信用主要体现在严格执法和优化服务上。严格执法是税收工作取信于纳税人的关键所在,在严执法的同时做好服务纳税人的各项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约束和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抓好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机制建设。要抓好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实行奖惩有别和严格的责任制,建立失信于纳税人的惩罚约束机制。在干部管理体制上,要建立充分体现奖优、罚懒、惩贪、治庸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具体到每个人应定岗定责、职责分明、权责清晰,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2.优化税务服务,抓好办税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人员教育、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网络服务,统筹建设专业性税务网站并纳入电子政务系统;二是积极推广电话服务。

3.完善税收征管机制。要注重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征管手段基础上嫁接现代化、信息化的最新科技成果,逐步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管理的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赋予税收征管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特别是要加强税源监管和税务稽查两个环节的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二)加强税款使用信用的政策建议

加强税款使用信用,主要是转化政府职能,使政府由经济建设者的角色转化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进而弥补市场失灵。

1.调整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要争取与市场机制建设协调进行,市场能做到的事放手让市场做,其中首要任务是加快财政资金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将政府由经济建设型转变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型,将其角色真正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

2.调整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主要表现在将支出重点放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尤其是广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在结构上压缩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增加社会科文卫、社会保障以及支援农业和农村的支出。

3.细化预算,加强对预算安排和支出全过程的监督。编制预算时,在大的分类下尽可能分设若干款、项、目级科目,将支出项目细化,增加预算的透明性和监督性。

(三)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诚信激励机制

针对失信纳税人追逐眼前经济利益,不惜损失信用的短期行为,应提高失信成本,增加诚信收益,促使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纳税者诚信纳税。这主要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诚信激励机制来实现。具体体现在:一是对企业或个人在税收信用上有了不良记录时,在税收征管系统(CTAIS) 中自动划转为“纳税信不过企业”,重点稽查和监督;二是对待上述“纳税信不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划转为正常有信用的企业,在此期间再次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的行为时,要从重处罚;三是建立对纳税信息不实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公告的制度;四是建立与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信息互通机制,实现税收信用信息共享。

(四)降低纳税人遵从成本

遵从成本是指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所花费的各种资源的价值,主要包括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所花费的时间价值、非劳动成本和支付给税务顾问的费用。税收遵从成本越高,纳税人负担越重,也就越可能相应地选择应对方式逃避纳税义务。因此,征税人在依法办税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纳税人遵从成本最小化,简化办税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纳税人承担的额外费用,给予纳税人申报和缴纳税款等方面的指导,并提供纳税援助等。

(五)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

2003年7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出台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规定了评定内容、评定标准、激励与监控措施、评定组织和程序等内容,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一是对不同级别纳税人在税收管理上给予不同待遇,实行差别管理;二是关注个体经营者、小型企业,尽快落实信用等级管理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可;三是国税、地税应尽快将信用等级评定信息实现共享,做到统一标准,给纳税人一个公正、合理的评定。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关于加快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9,(2).

[2]程爵萍.构建税收信用体系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N].中国信用报,2006-02-14.

[3]张媛.构建中国税收信用体系[J].经济合作与科技,2008,(16).

[4]王乔,席卫群.比较税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西蒙·詹姆斯.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张荣

税收信用体系政策建议论文 篇2: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纳税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纳税信用建设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同时能够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交易环境。本文梳理我国目前纳税信用建设的现状,结合纳税信用建设存在的立法建设滞后、社会基础较差、纳税信用评价制度守信激励不足以及纳税信用评价缺乏社会合作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纳税信用体系的政策现状

据统计,我国拥有四千余万企业及个体纳税人,还有数以亿计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这形成了最基础的信用要素,但同时庞大的纳税人群体也给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构建公平、有序的纳税信用体系,对我国而言尤为重要。对于纳税信用体系的建设,我国在20世纪末就展开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2003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根据不同标准把纳税人分为四个信用等级,旨在通过信用等级不同的企业获得不同待遇的理念,引导纳税人诚信纳税,但该评级办法较为简单,且大多是人工评定,存在一定主观性。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又出台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自动指标评级,排除了人为主观因素。办法中公布了最新的信用评级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并指出了信用评级过程中采用的信息不仅包括税务内部信息,同时还包括外部信息,也开始强调纳税信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确立税务机关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政策方向。2018年上旬,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018年第8号公告——《关于纳税信用评价有关事项的公告》,对纳税信用评价进行了进一步的政策完善。公告中新增了部分企业参与纳税信用评价,并对该类企业的评价时限做出规定,公告还指出新增M级纳税信用级别,纳税信用级别由A、B、C、D四级变为A、B、M、C、D五级。除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方面的政策外,我国还制定了针对严重失信者的管理措施,2014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2016年在该政策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订,颁布《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结合《关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发改财金〔2014〕3062号),形成了对严重税收失信者包括信息公布、惩戒措施等具体的管理方案。由此可见,我国已基本建立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政策框架,但政策的细节及存在的部分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纳税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税收信用立法建设滞后。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谈到诚信纳税,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个道德问题,要依靠纳税人自我约束。而实质上,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早已发生巨变的今天,人们的诚信行为不仅要靠个人的道德约束,更重要的要靠完善且具有威慑作用的制度、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我国税收信用建设存在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不高的问题,信用法制建设几近空白,且与信用相关的大多是部门规章以及特定行业的信用文件,缺乏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法律。立法不健全的结果是,守信纳税人无法获得应有的保护和利益,而失信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惩戒,甚至因为少缴税款而得到了更多的经济好处,这样的境况对营造全社会的诚信纳税氛围极为不利,还会因失信获益的错误导向,给信用建设带来反作用。

2.信用体系社会基础较差。纳税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环境的成熟与否,是纳税信用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而目前,我国公民和企业守信意识淡薄,各类造假、失信行为层出不穷,信用缺失成为我国的社会常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普遍失信的社会大环境下,纳税信用建设举步维艰,纳税失信问题长期难以得以解决,逃税、骗税等逃避税款的行为屡见不鲜,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国家税务总局7月4日上午举行“褒奖诚信、联惩失信”专题新闻发布会,根据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仅今年1至6月,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共对5.63万户涉嫌骗税虚开企业开展检查,查处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挽回税款损失48亿元;已认定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可抵扣凭证227万份,涉及税额434亿元。这一方面体现我国税务稽查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我国税务违法现象较为普遍,涉案金额巨大,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收入。纳税信用和社会信用无法割裂开来看待,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纳税人对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税收信用体系信心不足,更加难以做到诚信纳税。

3.纳税信用评定制度守信激励不足。我国在20年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纳税人纳税信用评价管理根据2014年出台的《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来执行,该文件确立了包括纳税人信用历史信息、税务内部信息、外部信息的指标体系,更全面更客观地对纳税人信用情况进行评价。但同时,文件中确立的评价办法仍存在部分不足,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应用效果。管理办法规定,信用度高的企业可给予一定的鼓励措施,但部分激励措施基本无法起到激励作用。针对信用良好的纳税人的激励措施,信用等级评为A级的纳税人可单次领取3个月的增值税发票用量,而B级纳税人则可单次领取2个月的增值税发票,A级纳税人和B级纳税人享受到的便利差别不大,对B级纳税人提升信用等级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此外,2016年3月,国税总局发布公告取消了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增值税发票认证程序,但同年5月,该项便利举措又擴大至B级纳税人,甚至于12月进一步延伸至C级纳税人,即绝大部分纳税人均能享受增值税发票方面的便利,同样无法激励纳税人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信用情况。其他对于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的优惠措施也多集中于纳税服务的优化上,而随着我国税务机关服务意识不断加强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诸如涉税业务办理和审批便利通道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激励效果也进一步被弱化。

4.纳税信用评定缺乏广泛的社会合作。全面可靠的纳税人纳税信用信息,不仅能够反映纳税人纳税行为的信用程度,为税务机关指明具体监察方向,还侧面反映了纳税人对于社会和经济秩序的遵从程度。因此,丰富纳税人纳税信用信息,对于税收管理者和纳税人具有重要指示意义,而对于诸如银行、工商部门、海关等其他关联经济体,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目前的状况是税务、银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各自有信用评价系统,纳税信用的评定未能与其他部门商业信用评价紧密联系,没有形成一个部门信息互联互通的全方位信用体系。信息的分散使得其他部门的企业信息难以在纳税信用评价过程中发挥作用,虽然《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纳税人信用外部信息也包含在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但其中关于外部信用评价的外部参考信息部分,管理办法规定仅记录不扣分。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无法充分参与到纳税信用评价过程中,造成了纳税信用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会受到一定挑战,也会影响其应用的广泛性。此外,由于跨部门的信息交互机制不够完善,使得纳税信用评价局限在税务系统之内,其他领域对纳税信用评价结果的利用度参差不齐,纳税信用信息的参考价值被削弱,纳税信用评级的奖优惩劣作用没有被完全发挥。

三、推动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加强纳税信用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是保障纳税信用管理的前提。针对我国税收信用法律不完善、法律层级较低的问题,完善信用法律体系、提升税收法律层次、提高税收法律效率是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骤。首先,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核心的税收法律体系,提升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法律层次,税收信用要在《税收征管法》、《税法》等法律法规中进行规范,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纳税人的信用责任,并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强调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要求。其次,在纳税信用管理相关制度中,更具体的操作性条款也需进一步规范,如应对纳税人信用数据开放范围进行限定,明确规定必须公开的相关信息以及公布虚假数据的具体处罚,还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再如信用信息的采集路径问题、纳税人信用信息隐私保护问题等也需更具体的规定。

2.深化纳税信用社会环境建设。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信用大环境的支持,要在健全的社会信用管理框架下才能取得成功。税收信用体系的发展既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也依托于社会信用体系的进步。因此,在对税收信用体系的构建进程当中,要注意将其纳入社会信用管理框架下,相互配合,协同发展。社会信用建设要加强信用教育,使社会公民形成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都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恪守诚信守法原则的社会信用环境,进而提升公民和企业诚实纳税、守信经营的自觉性。此外,还要同时加强以信用为核心的法制观念教育,不仅要营造纳税人自律的道德约束环境,还要构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约束环境,形成守信海阔天空、失信寸步难行的良性信用环境。

3.健全纳税信用评价奖励机制。有效的信用奖励机制才能激励纳税人关注自己的纳税信用行为,因此对守信纳税人的激励措施要制定合理,真正让纳税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获益。首先要完善内部鼓励措施,纳税信用A级企业,除了涉税业务办理审批的绿色通道之外,税务机关还可将涉税服务进一步延伸,如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节省纳税人办税成本,也使纳税人感受到尊重和重视。让纳税人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能够更大地发挥激励作用,如让纳税信用表现良好的纳税人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此鼓励纳税人认真对待自己的纳税信用记录。此外,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纳税人,可适当减少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其次对守信纳税人的奖励措施,可与社会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将纳税信用评价结果运用至纳税人其他活动之中。如可与相关金融部门合作,为纳税信用A级企业提供筹资方面的便利,再如可与政府其他部门合作,对于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招标等事项,可给予高信用等级企业更多机会。[基金信息:2015年福建省社會科学规划项目“纳税信用等级制度对我省企业避税行为影响研究”(项目编号:FJ2015C157)]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

作者:张天敏

税收信用体系政策建议论文 篇3:

农村青年信贷情况研究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共青团福建省委、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行将三明尤溪和南平建阳松溪两个县(市)确立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首批试点县(市),以便明年全面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建设工作。本文是以三明尤溪县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为出发点,以面谈和电话访谈为主要数据收集手段,围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调研和学术探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农村信用体系;激励机制

一、概述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共青团福建省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决定年内在省内试点实施“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项目,针对年龄在18-45周岁的、有创业意愿且有良好创业基础的农村青年,提供额度更高,利率更优惠,手续更简便的创业贷款。

依据各地(市,县)试点意愿和试点条件,在全省9个设区中选择2个地级市,在其管辖的市(区)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其余地级市至少选择一个县(市)试点,共选择12个县(市)作为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最终,根据综合考虑,确定三明尤溪和南平建阳松溪两个县(市)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首批试点县(市)。

二、数据分析内容

(一)数据收集和分析内容

数据来源的时间是2011年7月中旬,我们对中国人民银行三明支行,尤溪县农村信用社信贷部主任,尤溪县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和桂峰村创业农户展开了面谈和电话访谈,了解农村青年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和农村青年创业环境,重点分析农村信贷问题和青年创业激励机制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

数据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情况,二是农村青年创业环境。两个问题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

(二)三明市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实施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点多、面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拓宽支农领域,创新支农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为该市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自2008年以来,该市农信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759亿元,其中累放支农贷款6991亿元,占比9211%;截止今年3月末,发放各项贷款余额7441亿元,其中支农贷款余额7075亿元,占比9508%。

7月12日,在人行三明市中心支行与团市委联合举行的全市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授牌暨授信签约仪式上,陆德森等首批10名农村青年被授予“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三明农商行、沙县农行、梅列邮储银行、三元邮储银行四家涉农金融机构负责人,现场与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代表签署授信协议,授信金额合计65万元。这意味着,这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凭借信用就可以获得相关金融机构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

据了解,自2012年三明市被团中央、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地市以来,三明市制定实施了《三明市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实施方案》、《三明市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标准指引》、《三明市农村青年信用征集、评价流程》,制订出了一套符合三明实际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价标准体系。各涉农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内部评价与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的衔接,市人行创新研发“三明市农村青年信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采集农村青年信用信息并开展信用评价,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挖掘和发现有信用、有资金需求、有偿还能力的农村经济主体,实现了信用采集、评价、生成等全过程电子化管理。目前,该系统已采集到农村青年信用档案487户。

据悉,今年三明市拟评选600名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给予总额1200万元的免担保、免抵押信用贷款额度。

(三)尤溪县农村青年示范户分析

以尤溪人行提供的50户信用示范户的基本资料为分析基础,着重分析三个方面:农村青年创业项目规模,历史借贷规模,各类保险费用。

在这50户信用示范户中,有16户没有借款记录,占总额的32%。有借款记录的示范户人均借贷额为868385元;

有11户没有确切的资产评估,占总数的22%,有确切记录的示范户人均资产额度为2128205元。

有32户没有投任何保险项目,占总数的64%,有13户仅仅投了农村医疗保险,额度为30元,两个群体占得总比例高达90%。

在以上的数据中,可以体现如下3个特点:第一,农户资金需求大,但可借资金量小且渠道单一;第二,农户资产评估存在较大问题。有22%的示范户没有确切的资产评估信息,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无法为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提供保障;第三,农户保险意识差,农村保险体系建设匮乏。有64%的示范户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保险,保险意识差。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保险体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正确的引导农户走通过保险减低风险的路子。

三、农村青年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出发点落脚点之一就是改善农村青年创业环境,让农村青年有路子走,但是在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发现了一些阻碍。

(一)青年自身问题

首先,农村青年的知识结构有限,影响创业热情。其次,观念陈旧落后,束缚了创业灵感。最后,思想保守,限制了创业规模。农村科技人才的总量匮乏、密度不够、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导致目前农村青年创业出现技术含量低,更新慢、发展空间相对狭窄的状况。

(二)社会制约因素

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二是有关部门组织不到位,培训不规范。近年来,各省、市、县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一些农村创业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工作,但科学规划不足,使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开发、培养、管理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三是资金得不到保证。

四、农村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复杂而艰巨,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在数据分析后,发现了诸多问题。

(一)涉农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成本较高,利润空间较小

农户贷款户数多、额度小、分布广,在办理贷款时,需要信贷员对每一贷款人的经济背景、贷款使用和还贷前景作全面的了解,使工作量成倍增加,从而提升了管理成本和运作成本。加之农业项目周期长,反应慢,适应市场能力差,又受限于自然条件,而农民作为经营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农村信贷投入的风险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目前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补偿政策,使农信社高额的支农成本无从弥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贷市场的扩展。

(二)信用档案不健全

建立科学实用的农户信用档案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信用档案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信用档案信息采集难

根据调研访谈,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表的设置复杂、繁琐,而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缺乏经济常识,导致绝大部农户无法填写。二是难以跟踪监测信用户的信用状况,信用信息更新难。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人员少,管理范围大,给跟踪监测带来闲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风险大,给跟踪监测带来闲难。

2信用档案信息共享难

一是各级政府及其它机构对现有农业信息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综合整理,未形成有效的农业信息共享资源,造成农业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农业信用信息利用率不高。二是未建立现代科学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网络进户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导致了农业信息的不对称,金融支持依据难以保障,农村信用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

(三)农村信用环境有待完善

虽然涉农机构通过加大信用宣传力度,使农村信用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农村信用体系创建进展不平衡,导致部分农户信用观念较差,恶意拖欠逃废农信社贷款现象还时有发生。

(四)民间借贷不规范,银行借贷手续繁琐

民间借贷在农村非常盛行,和银行借贷相比有自身的优点。首先是,手续简单,无需担保。其次是,方便快捷,随时借款,随时还款。但是民间借款,操作不规范,容易产生财务纠纷。另一方面,民间贷款利率高,不利于长期借贷。

银行贷款虽然利率低,操作规范,但是手续过于繁琐,并且需要担保。担保方式单一,无法令农户满意。

五、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信贷运作模式,一个是信贷保险保障机制。信贷保险保障机制有利于降低农户信贷风险,保障信贷顺畅运作。同时,有效的信贷运作模式有利于推动信贷保险保障机制的发展。

(一)信贷运作模式

1信贷运作模式模型

为了解决信贷运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对现有运作模式进行创新。形成一套“政府推动,人行主导,各方参与,中介操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确保信贷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

2模式运行阐述

(1)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是运作的核心,利用这个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农户信用信息的征集、评价、更新、推介、担保等功能有效融合起来。解决单纯依靠金融机构,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2)信息采集

在信息的采集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有效、实用的农户信用档案。采集系统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录入方式,线上录入主要有网上填入,短信自动采集等方式。线下录入主要包括人工采集,相关涉农部门资料批量录入等。

(3)担保机制

在担保方面,采用多种担保方式,继续推行多户联保,抵押担保方式。对于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农户,构建多户联保+抵押担保+信用度机制三维一体的担保机制。同时配合担保公司,解决农户担保难的问题。

(4)贷款程序

在贷款程序方面,中介机构统一管理信用档案和农户担保资料,对农户信用进行评级分类。将信息与中介机构相联系的部门共享,简化贷款程序。

(5)民间资本

对于民间资本问题,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为民间资本入股或者兴办金融机构或者担保公司提供优惠政策。

(二)信贷保险保障机制

农村信贷的保险保障机制,需要根据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遵循市场经济普遍规律,按照“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民众所需、市场所求、能保护和促进农村金融乃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机制,即:建立健全农村信贷的保障机制、灾歉灾损农村信贷的补偿机制和农村信贷的保险机制。

1建立灾歉灾损信贷补偿机制

为了降低农户受灾的风险,在大灾大难出现之后,提供农业补偿,挽回一些经济损失,减轻农户还贷压力,确保贷款的正常运行。其中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有:

(1)政府投入一部分,这是灾歉农村信贷补偿基金的主要来源;(2)从农业直补资金中留一部分,将农业直补资金的30—40%留作灾歉灾损农业的补偿基金,这样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更具重大的政治意义;(3)从农村金融机构所交税收中返还一部分,对农村金融机构所交税收采取先缴后返的办法,全部或部分返还于灾歉灾损农村信贷补偿基金;(4)广泛吸纳社会捐助。

2健全农村信贷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信贷的保障体制要从内外两个方面齐抓并举。从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来讲,要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力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努力培育农户的诚信意识,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3健全农村信贷保险机制

要逐步健全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现阶段涉农保险制度供给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的《保险法》是一部关于商业性保险的法律,不适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因此,政府应尽快颁布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易受灾害的品种、项目和行业确定为政策性险种,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业务费用和免税支持,并配套营运规则,以便实际操作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邹志强 农户信贷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89-93

[2]许享超,江诚,叶忠明 略论完善农村信贷保险保障机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35-36

[3]刘海军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市场化路径探索与思考—以福建省屏南县为例[J]征信20106(155):61-65

[4]管鹏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因素分析[J]青海金融,20109:40-42

[5]王元龙 民间资本的发展及其金融选择[J]武汉金融,20112:2-9

[6]孙旭波 农村青年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 铜陵学院学报,20091:35-37

[7]董志勇 中国农村信贷情况初步统计——来自“北京大学一花旗银行”农村金融调研的证据[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3-7

作者:林倩

上一篇: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论文下一篇:水土保持方案水利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