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问题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大学生管理问题范文

问题学生管理

问题学生的建档及管理

问题学生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也是管理的重点。如果问题学生得到了有效管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将会有一个质的突破。学校对这个问题相当重视,但似乎找不到一种很恰当的方法,真的让老师们头痛。新的学期开始了,我想通过建立问题学生档案的形式来得到这个问题的求解。

问题学生,主要有这么几类:单亲家庭的子女;留守子女;因为智力、基础问题影响到学力的学生;道德品行差的学生;屡次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在这里侧重指的是:道德品行差及屡次违反校纪校规的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如何来界定?我的设想是依据学校三项竞赛的检查及学校不定期抽查来判定。学校的三项检查涉及到卫生、体育、纪律,况且道德品行差或不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肯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场合表现出来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果同一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多次被检查到或者屡次犯类似的错误,那就可以界定为是问题学生。这就对参与检查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要将违纪违规的同学直接找到并记录在册。

记录什么?最基本的学生情况要有登记,如班级、班主任、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政治面貌。然后就是将每次的不良行为给予记录,并要附上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如检讨书、保证书、与家长的沟通记录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最后就是要在班级或团支部内建立帮教小组,并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报告自己的反思及整改情况,并记录在册。

建立档案的目的就在于使棘手的问题透明化。现实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学生犯了错误,学校尚没有采取措施,就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说-1-

情人出现,学校碍于领导等的面子及档案的缺乏,又不得不网开一面,手下留情,到最后搞得学校对这批人都无从下手,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建立档案之后,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学校处理问题将会变得更为顺畅。

建立档案的目的还在于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错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说理、“劳动改造”、当义务监督员等,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更心服口服,即有一定的原则性又有一定的人情味,问题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我,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建立档案的目的更在于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通过档案,使问题学生的管理走向常态,防患未然。

当然,被界定问题学生的人数不应太多,每个班三至五名为宜,否则会伤害一大片,教育也不能取得实效。

-2-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2-05-15 16:1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200次 选择字号【 字体:大 中 小 】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推进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将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是各级党组织都应当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来安县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际,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希望,这些成果,对今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能有所启示。

一、全县大学生村官队伍现状

自2008年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以来,全县共选聘三批大学生“村官”28 名。男性14名,女性14名,名占50%;年龄最大26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24.3岁;本科学历24人,占85.7%,大专学历4人,占14.3%;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10人、占35.7%,村委会主任助理18人、占64.3%。2010年,有4名村官考取公务员,即将脱离工作岗位。

大学生村干部的任职,给全县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在基层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经济建设员,也是党建活动的组织员和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员。他们懂得运用科学技术,思维活跃,敢于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参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中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展示出热情上进的良好风貌。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大学生村官人地生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开展工作无从下手的问题,我们注重通过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润物无声的指导,从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待遇入手,着力在培养、管理和帮扶上下功夫,努力为选聘生练就本领、锻炼成长、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一是紧贴实际贴心安排,让选聘生“下得去”。一是任前培训。考虑到选聘生刚跨出大学校门,不熟悉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县委组织部对他们进行了岗前培训,组织他们集中学习了农村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还专门召开了选聘生和村支部书记座谈会,为选聘生尽快熟悉掌握农村情况,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尽快融入基层夯实基础。二是合理分配。在任职村的确定上,我们遵循“因村选人、因人定村”的原则,精心挑选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村级班子有力、距离乡镇政府较近的村,并且充分考虑个人特长以及自身意愿,方便选聘生的工作和生活。三是明确职务。结合选聘生的具体条件,合理安排其职务,是中共正式党员的安排其担任村书记助理,是预备党员或非党员的安排其担任村主任助理,并明确了具体的岗位职责。

二是构建关爱帮扶机制,让选聘生“呆得住”。一是落实政策待遇。县委组织部积极与县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联系,为选聘生核定了工作和生活补贴,及时发放安家费,核定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标准,认真落实了各项政策待遇,确保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截止目前,我县8名选聘生工资均实现了按时足额打卡发放,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均参照公务员标准足额补齐到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时缴入专户,并分别为每人办理了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卡(本)。同时,按照最高标准为每名选聘生办理两份意外伤害险。

二是实行“四个一”培养模式。为促进大学生“村官”全面融入基层,了解农村,在选聘生在村工作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每周参加一次乡镇干部例会,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到乡镇党政办、计生办、信访室、服务中心和民政科轮流跟班学习、参与工作,每月参加一次乡镇青年干部学习班,每月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或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三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选聘生“干得好”。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干事有劲头、创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县委组织部将他们纳入全县农村“人才库”,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档案,同时,建立了作汇报制定、走访督查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例会交流制度、请销假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评选表彰制度等十项工作制度,创造一种鼓励、关心、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良好环境和工作机制。二是建立“2+1”结对帮带制度。每个乡镇、每个选聘村确定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选聘生。明确选派干部为选聘生的第一帮带人,负责对选聘生传、帮、带,将好的工作方法与经验传授给选聘生。在工作上,为选聘生引路子、出点子、传经验,教方法;在生活上,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帮助选聘生尽快熟悉村情,提高能力。三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建立“来安村官协会”和QQ群,方便村官相互交流,县委组织部安排专人加入该群,及时收集村官意见和建议。同时,利用来安大学生村官论坛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积极为选聘生提供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经常交流思想和工作经验,探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同时,通过县先锋网站和信息平台定期向选聘生发布农村实用技术、创业政策、农村市场动态等有价值的信息,鼓励选聘生自主创业,带领所在村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着眼于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和合力,我们确定专人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县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创业富民活动的通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依托任职村开展基地创业和在岗创业。协调农业、科技、劳动等部门参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信息、技术等问题。今年9月,我们又联合县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解决资金难问题。

三、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们在大学生村官培育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步伐的加快、人员数量的增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1、思想根基“夯得不实”。 关于选择村官职业的动机,应该说渴望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大学毕业生占了多数。但不可否认,有的大学生则冲着“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可以酌情加分、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而来,只是把到农村任职作为曲线就业的“跳板”,他们在严峻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被迫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因而表现出工作不安心,不敬业,混日子,时刻准备“跳槽”。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一旦时机成熟,就可能“孔雀东南飞”,卷铺盖走人。部分 “村官”表示,自己选择“村官”是为了先就业再择业,是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而并不是自己的初衷,做“村官”是为了争取公考加分的优惠政策,还有的则表现出对城市工作的向往和渴望。我们最近对全县28名村官3年届满后工作趋向进行了问卷调查,82.2%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 10.7%选择了创业,7.1%想考研。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角色分工“定位模糊”。部分大学生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他们在村两委副职岗位上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因为年纪轻、阅历浅,没有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大学生村干部的社会知识和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书生气太浓,干工作局限于“跑龙套”、“打打杂”,遇到复杂问题往往茫然无措、束手无策,缺乏独挡一面解决矛盾和驾驭局面的能力。跟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其他村干部相比,他们虽然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扎实,有一定的政策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与农村工作的现实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干部群众对他们缺少信任,开展工作比较被动,缺乏应有的身份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3、心理调适“水土不服”。作为“80后”的大学生村官,由无忧无虑的大学校园一步踏进矛盾复杂的广阔农村,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前途压力等等,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态。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理想抱负与农村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人在到村工作后心理产生了落差。在工作上,大学生“村官”主要是配合村支部书记和主任开展工作,没有实现“要我干”和“我要干”的转变。近年来,多数“村官”把现在工作岗位当作考取公务员的“中转站”,一门心思复习“赶考”。这些不良心态严重削弱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农村工作“本领恐慌”。 我县的28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8人是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9人,农学专业仅1人,“学非所用”现象非常突出,无论是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带领群众发展项目,都难以发挥作用。这不仅削弱了“村官”的工作热情,而且影响了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同。为了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我们采取“派、调、带”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锻炼,但由于刚走出校园,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能力建设,弥补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让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是今后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5、干事创业“动力不足”。 尽管我们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出台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优惠政策,为他们创业搭建了一席之台,但从目前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还没有创业。究其原因,一是到村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忙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事务,无暇考虑创业问题;二是存在着创业资金短缺、实践经验不足、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三是由于项目难选,大学生村官对自主创业有想法却苦于无法实施,创业是有心无力。少数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存在质疑和观望情绪,对其创业行动不支持、不帮助,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积极性。同时,任职期满何去何从方向未定,离任后项目如何解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培育好、管理好、使用好这支队伍,让他们在发展农村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严格选拔准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多数大学生村干部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脱节,导致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大学生村干部较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专业不对口,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改革大学生村干部选任方式,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从根本上改变“来的不需要”和“学的用不上”的问题。选聘前,要对农村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按需选人。要加强对大学生入村工作动机的考察和了解,选择一批从内心志愿扎根农村一线打拼的大学生,真正把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亲民、作风上务实、立志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选聘进来,坚决杜绝那些滥竽充数、心猿意马的“镀金者”掺杂进来。在今后招录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应该有明确比例要求,选用一批农村最需要的具有农林牧渔专业知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人才;懂村镇建设知识、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懂经济、懂法律、懂市场营销知识,符合发展农村产业、打造农村品牌需求的人才,使大学生村官学有所用,人尽其才。

2、加大政策宣传,增强大学生“村官”的策动力。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广泛支持、全员参与的大氛围,让社会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让基层干部自觉接受大学生“村官”,让广大群众信任支持大学生“村官”,是保障大学生“村官”顺利开展工作并取得实效的基础条件。一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引导。着眼于让大学生“村官”及时了解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对开展工作的政策要求,依托县委党校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好“阵地课堂”,建立集中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集中学习;依托网上党支部建设好“网络课堂”,通过开辟大学生“村官”专栏,宣传中央政策、介绍先进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开展互动交流,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网上学习。二要强化对镇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宣传引导。在利用好宣传栏和明白纸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突出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作用,使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了解推进这项工作的意义,热情参与,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打开局面。三要及时总结宣传大学生“村官”典型事迹。通过大学生“村官”自荐、村“两委”推荐和镇党委评荐等多种途径发现那些扎实肯干、实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大学生“村官”,营造组织重视、社会关心、个人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推动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

3、加强抓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的战斗力。农村工作有明显的乡土特征,需要有一套入乡随俗的工作方法,更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技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大学生“村官”培训计划,科学整合县委党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社会实践基地、远程教育网等优势资源,通过集中授课、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全面了解中央、省、市的政策精神,学习全国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正确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解除疑惑顾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理想和信念,正确面对农村交通不便、居住简陋、就医上学难等实际问题,树立敢吃苦、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把农村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二要加强政策理论培训。在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政策精神的同时,采取集中办班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土地管理、计生服务、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制度,熟练运用政策理论指导实践工作。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三要加强农村工作技能培训。把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重点,通过邀请农村干部中的“土专家”和“大能人”走上讲台现身说法,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处理农村问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熟悉网络的优势,借助网上党支部、远程教育网、手机党建报等平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灵活多样的“自助餐”。通过开展“村官”讲坛、辩论赛、网上论坛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选学、互动交流、共同提高。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4、开展实践锻炼,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创造力。对大学生“村官”,既要明确岗位、促其履职,又要用其所长、尽其所能,更要统筹兼顾、多岗锻炼,为他们寻找工作切入点和展现自身闪光点提供机会,激发工作创造力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定职责明方向,交任务压担子。立足基层实际,明确岗位职责,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理论优势,当好党建工作联络员、社会稳定维护员;发挥技能优势,当好科技知识传播员、远程教育指导员;发挥异地工作优势,当好作风建设监督员、项目引进服务员;发挥信息优势,当好“三农”政策宣传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员。二要结对子强联系,重培养塑人才。要建立镇党委成员培养、村支部书记帮带的“2+1”等模式的联系培养机制,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有人管、有人带、有人帮。镇村干部要定期了解掌握所联系帮带培养的大学生“村官”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动态,及时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帮助进步。三要能信任敢放手,助提高促成长。对开展计生服务、惠农政策宣传、调解矛盾纠纷等一些繁难复杂工作,要敢于“放手”,让大学生“村官”挑大梁、担大任,激励他们主动与群众打交道、与农民交朋友,用新思路、新方法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提高独立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5、注重考核管理,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内驱力。

一是规范“管”的模式。进一步明确细化组织人事部门、乡镇、村各自的具体管理职责和“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规范“大学生村官”的使用、管理、流转、考核等,防止乡镇机关抽调大学生长期顶岗使大学生成为乡镇的编外干部或临时工,以及“大学生村官”脱管、缺岗、怠岗,不能积极发挥作用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档案,将管理考核过程中形成的考核材料、工作实绩验证材料等,统一整理归入考核档案,为聘期届满考核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制、月报告制、季汇报制、提醒诫勉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岗位承诺制等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开展定期工作交流,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交流、半年一研讨、一年一总结,保证组织上能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大学生“村官”能在交流中明得失、知不足、学经验。二是畅通“诉”的渠道。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共同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日常工作交流和思想沟通,及时做好思想引导,为“大学生村官”们打气鼓劲。阶段性地进行巡访,帮助指导和解决一些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大学生村官”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稳定情绪,安心农村和社区工作。三是管理与监督结合,确保大学生“村官”“会干事”、“不出事”。 坚持分级管理、目标管理、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县、镇、村三级管理职责,由县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宏观管理,由镇党委、政府和村 “两委”具体负责日常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制、月报告制、季汇报制、提醒诫勉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岗位承诺制等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开展定期工作交流,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交流、半年一研讨、一年一总结,保证组织上能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大学生“村官”能在交流中明得失、知不足、学经验。四是引人与留人结合,确保大学生“村官”“干成事”、“干大事”。要强化人文关怀,积极营造“大学生‘村官’之家”的温馨环境,从接转组织人事关系、落实工资福利待遇等环节入手,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和切身利益问题;要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险政策,畅通“出口”,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保证他们安心工作、舒心工作、尽心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挂职锻炼,给他们压担子、定任务,接触并熟悉乡镇基层工作,在乡镇实际工作中磨炼并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基层后备干部”转化。同时,认真执行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招聘事业单位人员时,注重招录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公务员”转化。(中共来安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责任编辑:admin)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队伍问题管理研究

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梁殿恩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实践证明,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为农村干部队伍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基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好评,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因此研究如何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一、研究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的必要性。

选聘高校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此举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统筹城乡人才发展,培养出来源于基层一线、熟悉中国国情的干部,对于新型党政干部培养链的形成和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根本原因: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意识薄弱,只把到农村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决心。

(二)客观原因:

1、一些村干部群众对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认为大学生“村官”每个月拿着自己四倍以上的工资,同工不同酬,甚至有很多事还要请教他们,心里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难以开展,从而渐渐丧失工作热情;

2、学无所用,专业与工作脱节,大学生“村 1

官”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3、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很难适应农村的实际现状,体现在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不切实际;

4、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素质、知识储备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要求;

5、市、区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教育和管理措施还不完善,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的措施。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干出成绩。

(一)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将大学生“村官”培训列入农村干部“素质工程”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措施,加强培训力度,多方面、多层次对他们开展培训。一是市一级将大学生“村官”培训列入全市村级干部培训规划,计划邀请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和业务骨干、农村行业协会负责人和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对他们进行创业进行专题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用技术、项目选择等方面给予指导,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二是城区和乡镇两级要采取集中培训、临时培训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城区和乡镇两级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可安排大学生“村官”代表列席参加,力求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适应农村工作实际,正确认识自己,扎根基层开展工作,同时能够增强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开阔他们的思路和视野;三是每季度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掌握他们的工作动态,并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困惑。

(二)正确引导,营造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环境。为让

年轻的“村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学,城区和乡镇两级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作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村官”,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激励大学生“村官”。使年轻的“村官”们充分认识到“想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通过大力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形成尊重知识,爱护“村官”的有利舆论环境和良好社会氛围。从而使社会各界在思想上、工作中和生活上给予大学生“村官”们有益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以包容的态度宽容他们工作中出现的某些失误并帮助其总结提高,为年轻“村官”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大学生村官更好的扎根农村,干事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机制管理机制。一是从城区、乡镇两级挑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与大学生“村官”进行结对帮扶,手把手地教育培养,加速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换,从而减轻基层干部不平衡的心态;二是不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为他们讲授农村工作知识,特别是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技巧等;三是邀请在农村创业有成的同志现身说法以及现场考察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增强他们对农村工作的感性认识。

(四)安排合适岗位,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待得住。一是安排工作岗位时有的放矢。各镇在安排大学生“村官”到村支部、村委会或村经济合作社担任助理职务时,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所学专业及特长,结合本村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安排工作

岗位,以保证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各展所长。二是让大学生“村官”参与“两委”工作。各镇从培养农村人才的角度出发,安排大学生“村官”下村后参与两委各项重点工作,使大学生“村官”充分了解村情民意,尽快融入农村。三是安排调研和专项工作。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安排调研课题,提供可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提升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四是搭建平台,发挥特长。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他们创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成立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队伍,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丰富农村基层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认真落实待遇,解决大学生“村官”后顾之忧。严格按照区、市等文件规定,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相关待遇,协调城区、乡镇对大学生“村官”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工作、生活上给予重点照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预算好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费用支出,舍得下大力气投入,确保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一线人才。

第四篇:90后大学生管理问题的探析

90后大学生管理问题的探析

摘要:90后大学生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更新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与时代相吻合、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对象特征的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90后大学生作为受到社会各界热议的新一代群体,出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躁动的显著特征。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高校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问题、新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以积极态度迎接挑战,进一步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符合对象特点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更好地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其自觉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一、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质。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加深、开放扩大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是经济物质大幅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他们追求独立,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接受快,思想前卫,观念超前,既有着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经过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认为,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质如下:

1.行为方面。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比较成熟,但实际上他们的依赖心理极强,属于假性成熟。90后受到的关怀爱护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同时在成长中也受到了更多的禁锢,这激发了他们渴望独立的一面,也促成了他们叛逆的一面。由于过度保护,他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渴望独立的外表下是无法摆脱的对他人的依赖。90后耳濡目染地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看到一些社会现象,表现出超龄的成熟。但他们实际上又很不成熟,假性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他们的被动独立和假性成熟又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应变能力不强,甚至因惧怕失败而走入极端。

2.情感方面。90后大学生情感外显而张扬,这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浮躁的环境造成90后大学生情感上既躁动又不安,他们荣誉感强烈但虚荣心更强,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也同样“丰富”却往往空虚迷茫。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是他们无法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

3.思维方面。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他们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世故圆滑。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他们受害的一种表现。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得直接简单,因为他们是模仿别人的世故,所以虽然看似复杂圆滑,其实是冲动而极端、单纯而脆弱。

4.认知方面。认知即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背离常理。他们善恶分明但有时又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有时却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是错号入座。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90后大学生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质解析

受社会和家庭双重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具有前所未有的行为特点、思维形式,个性张扬、叛逆,同时也有着90前没有的大方乐观、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前的消费观念、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社会因素。90后现象是时代的产物。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阶段,同时

也是外来新思潮影响蔓延的时期,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增长、物质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而这一时期正是90后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整个生活阶段。90后的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也深深地影响着这一代人。社会上的各种习气无不影响着他们,导致90后大学生呈现与90前人群截然不同的品质,具有很多不同以往的行为特点、思维表现。

2.家庭因素。在90后大学生的家庭里,祖辈往往经受了战乱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两代人在分别体验生死与苦乐后,不希望新生代承受任何的悲苦,希望为新生代提供最优越的物质环境,这就造成了大多数90后大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贫苦和磨砺,导致其缺少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同时,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部分90后大学生还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因而除对父母外,亲情观念相对淡薄,甚至出现某些性格上的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成长过程所造成的。因而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首要任务就是转变理念,积极应对,帮助90后大学生担负起时代的变革重任。

1.科学分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评价90后大学生。实践证明,不同时代的人身上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否定90后就等于否定社会,否定时代。如果能把社会也截成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算,这个20岁的社会与90后大学生一样,有许多与前代格格不入的地方,正是这使得90后与前代格格不入、特立独行。90后与80后、70后不同甚至有质的不同,这正是规律的表现。如果用前人对80后的评价和90后现在的表现作参照去理性审视90后,也许我们心中就没有了疑虑、批评和不解。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站在社会的高度、时代的前沿,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评价90后大学生。

2.教育引导,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任何一代人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社会的飞速发展,让90后大学生视野更开阔,信息接受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同时,他们也承担着社会更多的殷切希望。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定位、没有价值标准也就等于没有动力方向,没有意义。因此,高校要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对其教育的全过程,把社会理想教育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90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崇高信念,树立热爱民族和国家的高尚情怀,形成社会共同理想信念与道德规范。此外,要认识到90后的早熟是一种假性的成熟,因而在管理中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在不断学习中掌握明辨是非的本领,正确地评估自我和他人的行为,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

3.人文关怀,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坚持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教育引导人,又关心帮助人。对于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绝大部分90后是独生子女,在宠爱和呵护中长大,充裕的物质、优越的条件、信息爆炸的环境使他们普遍缺乏人生目标、注重品牌、超前消费、猎奇心理强、依赖网络等,因此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他们消除感情障碍,帮助他们回归现实、融人大众,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心态开放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激情。

4.警示提醒,强化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仅仅盯住90后身上的问题,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和积极规划未来。首先,加强自律引导。不少大学生认为升人大学就大功告成,抱着彻底放松的心态。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在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自学或学术研究,学好知

识、掌握技能,鼓励90后多与高年级学长沟通,吸取前人成长的经验。其次,加强专题教育。高校应从90后大学生欠缺的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例如,军训中90后大学生表现出身体素质的欠缺,在常规教育中,就应加强此方面的教育锻炼,使他们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和成熟起来。再次,开展抗挫训练。从某些心理咨询机构调查和反馈的情况看,90后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感觉人生毫无价值。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关怀疏导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抗挫教育和训练,促使其养成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陶冶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5.尊重个体,调动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相比以往,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不拘泥于刻板的生活与教育模式,喜欢尝试新事物,因此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的兴趣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迫切任务。面对这样一个活泼、外显的群体,单靠管理者是无法完成教育管理目标的,因而我们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力量。高校应在全面认识90后大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但有不少高校,虽然学生已从70后、80后成长到了90后,其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却还停留在70前,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糊管理”并不适应以人为本的现代高等教育。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当前学生工作的主线应是注重引导、培养锻炼、积极应对、科学管理、长善救失。

参考文献:

1. 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扬予晚报,

2008-8-27.

2. 杨立英.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 张小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宋元林,陈春萍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5. 宋长春.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年第4期.

第五篇:如何管理教育“问题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明安,刘民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J].高职教育,2010,(3)。

[2]王荣海。职校技能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闵光太。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A].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题目:如何管理教育“问题学生”

一、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在哪一所院校都存在,其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却各不相同。本文中所讲的问题学生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中品德行为有偏常现象,存在厌学情绪,经常违犯校纪校规的学生。中职校问题学生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成长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有些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的扣我:2863623720例如,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破坏了其对人对事原有的美好印象,变得偏激,不再相信世界上的人和事,从而玩世不恭,或者消极处事;有的学生则因为父母下岗或者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一方面希望申请助学贷款或困难补助,另一方面又怕被同学瞧不起,反而因过于自卑而变得虚荣不诚实;有的学生则因家庭富裕,从而在性格上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固执、相容性差、过分依赖父母等消极特征。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是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2、社会生活中负面现象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也不断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性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目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在我国文化和教育领域已不容忽视,诸如网络虚假信息泛滥、黄色文化污染、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过大、腐败现象严重以及社会治安和就业形势严峻等等问题,都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观念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3、特殊年龄阶段和招生政策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平 均年龄在16-18周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青少年过渡期,正在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学生在身体、认知、情感、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等方面都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比如人际交往问题、早恋问题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学生的诱变因素。另外,由于在现行的生源分配制度上,很多学生都是因为考不上高中才选择中职学校,中职学校的招生不受年龄、分数的限制。所以,生源质量也是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较为突出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管理很复杂,但是对其教育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是要抓住他们品德行为偏常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笔者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认为问题学生的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树立正确观念,不放弃、不抛弃。问题学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中职学校的问题学生。在转化过程中,问题学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更多论文参考资料,请登录期刊之家查询,或扣扣在线咨询。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问题学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

上一篇:动物可追溯体系范文下一篇:岛宣传片解说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