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幼儿一片纯净的天空

2022-12-16

第一篇:还幼儿一片纯净的天空

还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想起这件事,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触,使我感到教育的缺失。

这件事发生在暑假里,我在家搞庭院建设,由于身体原因,找邻居江三哥忙,他有个外孙女住在他家,由于母亲长年在外打工,因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由他来照顾。也就成了留守儿童的义务监护人。小家伙虽然长得小,可已经上二年级了

,并且还挺有号召力,姥爷来我家帮忙,她也来我家玩,并找了住院邻家的一个小女孩一起来玩,两个我真不客气,由屋外玩到屋内,又由屋内玩到屋外,不时传来他们的叫声和笑声。虽然是刚建成的新屋,但碍于面子,也没说什么可心里里还是不愿意让他们在屋里玩尤其是在真皮沙发上蹦跳,只是告诉她俩别弄坏了东西,恰巧江三哥去屋里取水,看见他俩在沙发上蹦跳,便把她们撵到了外面,并不准他们再进屋里玩。由于我家地方大,因而这里成了她俩的游乐场,最后她们的活动定格在了刚拉的沙堆上。她们在沙堆上挖坑,堆沙包,还跑上,跑下的,玩得好不开心。眼前的场景使我想起了童年的欢乐,捕鸟,抓鱼,捉迷藏,过家家等,真是乐趣无穷。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两个小男孩了,也是邻家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样子她们是好伙伴,在一起配合得很默契,不一会就把沙堆踩平了许多。本想制止她们,但看到她们玩得如此高兴,便于心不忍,可小家伙们真不客气,玩着玩着起了高调,竟扬起了沙子。沙子四处飞扬,头上,身上那都是。此时的江三哥真的有些生气了,大声吼道:“快住手,多危险啊,眯了眼睛怎么办?再说人家好容易拉的沙子,你们给扬的四处都是,多可惜哟,都回家去玩。”小家伙们正玩在兴头上,听了江三哥的话,都很不情愿的走出了我家的庭院。此时的我出于职业的本能有心想替孩子们说点什么,但考虑到危险和责任,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和江三哥又忙了起来,过了一会,母亲来到了我的跟前,说:“谁家的孩子,在西边的河沟玩多危险啊,我说他们也不听,你快去管管。”我放下手里的活计来到了房西的河沟一看还是他们四个小家伙,心想,他们真是玩疯了,怎么敢到这里来玩。原来这里本是一条小河沟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多数时间没有水,可到了夏季赶上连阴天就会洪水泛滥,为了防洪,我和家人把本来很小的河沟控得又深又宽,浅的地方也有1.8米左右,不小心掉下去会摔坏的。我来到跟前一看他们竟在这里打起了滑坡,他们选择了一个不太陡的地方座着往下“滑”,“滑”不好就折跟头,然后再一点一点地爬上来,弄得浑身都是土。个个都成了土人。看到他们玩得这样开心,真是不忍心制止他们,便告诉他们千万要注意安全,便又去忙活计,过了一会,母亲又来找我说:“你说了没有,他们怎么还在那玩,摔坏了怎么办?”江三哥听了之后问我:“谁家的孩子,是不是还是他们?”我不好意思的说:“是,并解释说,孩子们难得在一起玩得这样开心,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不行,她父母不在跟前,万一出点事怎么办?”听了江三哥的话我也不好说什么,便一同和江三哥来到河沟前,没等我开口,江三哥就大声吼起来,你们别在一起玩了,衣服还要不要了,摔坏了怎么办,同时还指着两个小男孩说你俩赶紧回家。“听了江三哥的话,孩子们一脸的茫然,刚才的高兴劲荡然全无,不知所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恋恋不舍的分开了。此时的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知安全的重要,可更知孩子成长需要自由的天空,他们需要无拘无束的玩耍,需要自由自在的空间,更需要同伙的嬉戏。

由此使我想到:第一孩子们需要自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这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孩子的自由,无论对错都要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孩子们只有在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到失败的痛苦,俗话说,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珍惜。第二应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要给孩子们提供一定的生活空间。儿童心理学家孙云晓说:“什么是教育?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选择非常重要,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进行选择的,是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的,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三大人不要过于自私。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当今社会是怕字当头,为了不担责任,自己省心,而限制了孩子们的活动,不让玩这玩那,在家被圈在家里,在校被圈在教室里,他们很少和社会接触,很少参与社会活动,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自己该会的事都不会做,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正象某孩子说得好,什么是学生,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下生。多么的可悲,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每个孩子都属于社会,属于大自然,而不是个人的产物。第四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同伴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集体思想告诉我们,人是群居动物,感情的需求往往比物质需求更重要。记得小时候我和伙伴闹矛盾,当我们和好后他来我家时,我高兴得半宿没睡着觉。平时孩子们玩高兴了甚至连吃饭都忘了,可见同伴的情感互助是多么的重要。第五玩是人的天性。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们可以在玩中获得知识,在玩中习得做人的道理,在玩中

享受生活的乐趣,在玩中体验到生存的价值。第六全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人是社会的产物,更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此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更离不开大自然。我们要为孩子们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还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使他们健康、快乐、自由、幸福地成长。

第二篇:还读书一片干净天空

重提“素读”经典的必要性

读书,谁都知道要读书,也都知道读书的好处,那么究竟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怎么读呢?这都值得探讨。如果我们不辨别筛选,什么书都拿来就读,那极有可能不仅不能受益,有些书还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要读好书,那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在这里,我认为是非“经典”莫属了。

一、经典的力量

“经典”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那么何谓之“经典”呢?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认为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们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如此一来,对于读书这件大事儿,我们便知晓该从何入手了。那么下面就是要讨论该怎么读的问题了。

二、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指在阅读或观赏时不加以任何个人的偏见或喜恶,平和地完成,以更好的悟出原作者的思想和诉求!素读是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

(一)当代人读书

早在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程度严重。“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

在1995年《人民日报》上一篇名为《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的文章也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时至今日,一个学期,教研室的教研员,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和学生几乎全民皆兵,费尽心计,却奈何不了那本只有三十篇课文的语文课本,绝大多数学生学得苦不堪言,这怎么得了!

(二)素读经典的益处

当代的语文教学出现问题后,遭殃的是学生,反观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而在那时,读书时提倡的正是素读。

1、传承经典的义务

朱自清先生早已看到抛弃“素读”经典的问题的严重性。他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他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履,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见《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 4月)

今天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经”原来是文明的结晶,杂文生命根底的道理,不读经,中国人的理性架空了,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名族,总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为世人所尊重。

足见,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接受本国经典的训练是必须的义务。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

2、“素读”经典,给读书留一片干净的天空

我们提倡素读。首先,素读的学生是没有压力的。据王财贵估计,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光是朗读文字,跟读一年之后,约可认得三千字;两年后,可有一般大学生的国文程度;三年者等同于大学中文系学生的程度,至于全然展现成果,约得学习十年之后才能检视。

另外,素读是没有任何人将杂质参与其中的,这是说带领学生读经典的老师是不给学生讲解的,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不求甚解”的教学不能教好学生,然而,在读经典这一领域,这种所谓的“不求甚解”恰好正是“素读”的魅力所在,经典的意义是博大精深的,老师对其讲解,很容易误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片面化,会妨碍将来可能有的丰富而深刻的体会。

我们在孩童时期就需要接受国学素读经典的教育了,儿童经过正确的引导,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熟读背诵历史上的智慧精华——经典(论孟学庸、老子、庄子、顾问、唐诗„„),那就可能再生命中渐渐产生影响力,等到长大,理解力增进了,他十五岁会懂一些,二十岁会再多懂一些,三十岁懂的又不一样了„„随着人生经历的增长,对经典内涵会有更多的了解,伴着生命体验的丰富,对传统智慧将有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源头活水。

3、“素读”经典与中国优秀人才的缘分

“素读”对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人才有过怎样的影响呢?远的不说,单是20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吃”到肚子里外,还背熟了《朱子章句集》;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他后来还能背《史记》——史学大师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呀!现在又有谁能像茅盾一样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像鲁迅一样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纲鉴》?倘若不是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谁能相信辜鸿铭竟然把37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背诵下来?而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

私塾里走出来的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南怀瑾讲演录》)

在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才心中,早在他们“素读”的时候就已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4、“素读”经典开发智力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

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里讲述了一件事。他说:“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原来,“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聪明。不难理解,倘若坚持“素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脑子肯定会更聪明。

5、“素读”经典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者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不明确,对自己未来很迷茫。我们可以从价值观的方向来探索一种解决孩子普遍“网虫”化的问题。

素读经典可以让孩子学习先贤圣者的正确思想,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会向先贤靠齐,较之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信息时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更能抵抗住诱惑。同样地,这样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一般都有良好的自控力,在接触网络的时候,能把握好这个“度”,不会偏离太远,也无需家长担心。

6、“素读”经典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单从识字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掌握2400个常用字就可自行阅读。可是,我们现在要用六年的时间才让学生学完2500多个汉字,按六年的语文课时计算,平均每天识字才一个多点,这在任何一个语系的学习里都是不可能有学习成就的。最可惜的是,六年后,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培养期已经错过了,再补就为时已晚了。而古代私塾的“素读”,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那时选用的教材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韵文或诗词,每个汉字都是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童在大量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知了文字的音、形、义,无须独立识字。经口诵心唯的训练,一两年时间就可

以认识大量的汉字。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提供了条件。比如一篇《千字文》不用一个月学生就可背得滚瓜烂熟,文中只有6个字是重复使用过一次的。也就是说,不用一个月背熟它,基本能认990多个汉字,而四字一词的《千字文》每一句都是有具体意境可帮助记忆的,背熟了终生难忘。

另一方面,汉语那些 “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被我们称为“古文”的典籍里。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础,更是一个中国人的母系血缘,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靠着那些典籍为载体一路舒展到我们眼前,我们不能舍弃。

三、“素读”经典的积累

虽然当今的学生已经被要求要大量阅读了,但是我们在这里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概念: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更以背诵为目的。

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我们通常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的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知道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然而,正如钱伯诚先生所言,对经典的学习现在是“浮在表面者多,赶时髦者多,而注意基础训练者少。”(见朱自清《经典常谈》)

所谓浮于表面就是“翻看”,雁过无痕或蜻蜓点水似的阅读,这适于浏览书刊;所谓注意基础训练就是扎扎实实做到熟读成诵,要进行“素读”训练。

比如就作文和读书的关系而言,古人有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们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量很大,阅读的书籍也不少,可是,真要动笔写点小文,就犯难了,原因就是只进行了阅读的积累,没有进行“素读”的积累。

旧时学子的“劳于读书”,是背,是 “劳”于诵,也是“劳”于记,在肚子里扎扎实实地装下了大量的文字,将典范文章的行文立意之法揣摩个透,被视为“兵卫”的辞采章句早已烂熟于心,可信手拈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字就是让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这些文字成了一个人一

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了。并且,这样的“酵母”素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植入方能事半功倍。格雷厄姆·格林在《消失的童年与其他散文》中告诫人们:“从人生的前14年所读的书中,我们获得的激励与启示,如今从书中所获得的,怎么能与之相比呢!”印证了前人对“幼学如漆”的知见。有人问日本著名的作词家左藤八郎为什么总能写出好诗,他回答:“因为我从小就记得很多诗,到现在能够背诵下来的有五千首左右,知道大概意思的有五万首吧。„„如果没有它们,我就写不出好诗。”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取舍态度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维,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素读”经典的训练,贵在坚持,难以速成。但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十分钟,下午十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五到十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发生了。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而此外再引导孩子每天阅读5000字左右的文选,一学年就是9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六年就是5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这还是最低的估算。我们可以想象,如此“素读”之后,我们的人文素养、处事待人、品性修为都将有着巨大的变化。

第三篇:第五周国旗下讲话《限放烟花爆竹,还天空一片蓝》

限放烟花爆竹,还天空一片蓝

四年级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限放烟花爆竹,还天空一片蓝》。

不知大家是否还能记得我们头顶上这片天空的澄澈与蔚蓝?不知大家在看到空气污染指数连连爆表之时有何感想?“雾霾”这个致命的新词,在短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渐升的PM2.5,渐长的空气污染让我们深感困扰,由雾霾引发的“雾闪”现象更是在各地屡见不鲜。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大家了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

1.人身安全。烟花爆竹在制作、运输、燃放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只要稍有差错,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伤人或起火,所以,交通运输部门严禁将烟花爆竹携带上飞机、火车、轮船。据统计,我国各地发生的烟花爆竹伤人事故屡见不鲜,轻则伤人皮肤,重则炸伤眼睛、手足,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春节前后,各地医院每年都要收治大量因燃放烟花爆竹受伤的人。

2.大气污染。鞭炮点燃后,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危害极大的酸雨主要是由这类气体溶于云层中形成的。大量燃放鞭炮时,PM2.5浓度增高,如果适逢无风或低气压的天气,一时无法飘散,就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

3.噪音。爆竹爆炸时的声音巨大,造成噪音污染的同时,也在摧残人们的耳膜,甚至有的因此失聪。

4.消防隐患。特别是在城区,建筑越来越高,人口相对密集,高空烟花等的燃放极易引发火灾,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守护美丽蓝天,在此,我们倡议:

1、拒绝鞭炮,共享美丽蓝天。

由于传统习俗,整个城市全面禁放烟花爆竹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市区已经明确设立限放区、禁止区,或规定了燃放时间,但鉴于目前的气候环境状况,我希望全体学子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还城市一片蔚蓝天空。

2、绿色环保,践行低碳理念。

从现在开始,积极向父母、亲戚、邻居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倡导文明燃放烟花爆竹,选择低碳环保的庆祝方式,营造良好环境。从现在开始,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实践,增强环保理念,掌握环保知识。从现在开始,倡导节水节能、垃圾分类、循环回收、绿色消费,让生活更健康,让生态更文明。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或许小小的一个举动不能改变许多,但只要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必将凝成一股无穷的力量。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少购买一串鞭炮、少燃放一枚烟花做起,让空气质量不再恶化,让大家过一个清新绿色的春节!同学们,让我们响应倡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环保文明风尚的传播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共同呵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第四篇:用爱心撑起农村幼儿教育的一片天空

——西丰县营厂乡中心幼儿园园长袁晓静事迹材料

袁晓静,女,45岁,2010年至今一直任西丰县营厂乡中心幼儿园园长。自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该同志兼任西丰县营厂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副校长;2013年8月至今兼任西丰县营厂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党支部书记。该同志自营厂乡中心幼儿园成立以致新建以来,身兼小学部副校长乃至现任营厂九年一贯制学校党支部书记及中心幼儿园园长的职务。明知工作量大、任务重,但该同志能以大局为重,毅然在担任副校长及党支部书记的同时应校长指派兼任幼儿园园长的工作,可谓能急学校之所急,想学校之所想,而且工作扎实肯干,兢兢业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0年8月,她在领导的推荐和同志们的信任中担任小学部副校长的同时兼任了幼儿园园长的职位。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幼儿园,面对年幼的孩子们,她始终坚持用慈母般的爱心温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用育人的智慧托起明天希望的太阳。和孩子的相处使她保持着一颗童心,而管理工作让她成熟。所以保持着一颗童心、历练、强干、激情、认真负责这些特性渐渐都附加在了她的身上,使她深受上级信任,并授之以重任。她用快乐教育和人格魅力教会了周围的人和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在同龄人都在追求有车、有房的都市化生活的时候,她却扎根在农村,用坚毅和执着,用爱心与智慧谱写了一曲生动的育人之歌。即便是2013年8月起她的岗位角色由小学部副校长转变为营厂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她依然没有自傲,依然能考虑学校的现状及难处,想校长之所想,依然监管着幼儿园这个工作。九年来的幼教工作中,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幼儿园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最前沿,在工作中锻炼出扎实的业务能力,并将所学所获灵活运用到工作中,为营厂乡幼教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能量和精力,开拓出一片快乐、健康、和谐的幼教天地,在营厂这块热土上用爱心撑起了农村幼儿教育的一片天空!

一、扎实推进幼儿园新建及环境创设工作

2010年,在营厂九年一贯制学校操场上新建起占地面积900平的一栋二层小楼,意向为幼儿园专用。2011年,学校积极筹备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幼儿园新建及后续环境创设工作。在学校的积极努力和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中心幼儿园完成了楼房外墙的设计与绘制工作,幼儿园的室内以及走廊设计成为袁晓静园长及幼儿园教师的心腹事,也是头疼的事。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她决心一切从零开始,一定要创设优质的育人环境,让所有入园的孩子都能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各种积极的教育。她从先期的设计规划、设备添臵、绿化、美化、以及购臵教学和生活设施,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教育环境,可谓历尽千辛万苦。

为幼儿园购臵材料柜,室内玩具柜,水杯柜,室内活动室所需中型玩具以及环境创设所需物品,袁晓静园长亲自随校长一行几人去趟沈阳,亲自挑选所需

物品。起早贪黑,吃不好,睡不好,为寻找卖大中型玩具的地点脚磨起泡依然毫无怨言。

在设计、美化环境的过程中,她和老师们不辞车马颠簸劳顿,冒着吃闭门羹的可能,跑遍了县内诸多有名的幼儿园,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经过反复论证,博采众长,并结合本乡的特点,制定出详尽的规划设计方案。实干阶段,每天和老师们一起早来晚走,制作并粘贴了布贴画、纸贴画、叶贴画、种子贴画、收集了幼儿的手工、绘画等作品,从活动室到休息室以及走廊,实现了让每个墙壁都会说话。在五个活动区域的设计中,能帮助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材要求去设计区域及投放活动材料,使幼儿能真正的从活动中获得实践感知,体现在活动中获得新知与感受生活的美好,不论是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自然区、还是生活实践区,都精心设计,并引领幼儿去各区活动,培养幼儿自主选择与合作的能力。

2012年营厂中心幼儿园与其他9家幼儿园代表西丰县参加了铁岭市幼儿园环境创设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营厂中心幼儿园在全市80家幼儿园参赛的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绩,获得了2012年铁岭市幼儿园环境创设三等奖的荣誉称号,这与袁晓静园长的建园理念和踏实肯干、务实的工作精神以及个人魅力影响幼儿教师与其共同努力完成环境创设工作是分不开的。这一荣誉的获得也为今后全乡幼教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探索创新管理

在幼儿园工作中,袁晓静认真钻研,讲求方法,善于管理,积累了一套丰富实用的工作经验。确定了“一个目标、二个明确、三个提升”的总体工作思路,终极目标是“打造一所质量保证、社会信任、上级肯定、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幼儿欢迎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乡镇幼儿园”;明确两大重点工作是保育保教和安全工作,这是核心和重点,事关幼儿园的发展和稳定;三个提升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保教质量。

首先,精心安排幼儿日常活动。袁晓静园长要求每位老师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将常规制度融入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中,注重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将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统一打印张贴到各班级,并随时进行监督及评价,纳入月评和学期总评。她还在同老师们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年龄特点来编制课程,做到动静交替,并以游戏为主。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季节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如根据季节冷暖的变化随时调整户外体育锻炼的内容(根据运动量大小选)和时间,幼儿早操的操前活动的内容及运动量也随季节冷暖而随机变动等。

其次,他在常规管理上也建立了《一日常规检查评比记录》、《幼儿区域活动评价表》、《一日活动质量评价》等一日常规评价体系,结合本园实际,研究确立了相关评价内容,做到明确职责,层层管理。为使制度落到实处,袁晓静园长以身作则,带头严格执行,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园长的带动下,一系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

正常开展,现在全园人人有其责、人人负其责,队伍稳定、纪律严明、上下团结一心,人人争做执行制度的模范,形成了良好的保教秩序,为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三,袁晓静园长十分重视儿童的习惯培养。她督促每位老师对幼儿的进餐、加点、如厕、盥洗以及坐、行、读、画姿势都要规范要求。为使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懂得互助且有礼貌。她倡议开展了“习惯培养10分钟”活动,也就是在幼儿离园前安排10分钟的时间,围绕幼儿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内容举行班级活动,促使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形成常态化。她要求老师不仅要做一个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者,还要成为孩子基本生活能力学习的引导者。也就是说,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孩子学会穿衣吃饭,还要让孩子学会拉屎撒尿,擦鼻涕。平日里她和大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乐于与同伴合作,与老师交往,乐于参加群体活动,形成轻松、自信的稳定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注重节日活动开展,促进幼儿园影响力提升。

对于幼儿及家长来讲,六一儿童节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节日。袁晓静园长非常重视幼儿园大型活动的开展。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幼儿园都组织开展大型文艺汇演活动,雇用婚庆礼仪公司的设备,精心布臵背景,准备适宜的活动服饰,呈现之前幼儿教师精心准备的节目,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孩子的天真可爱与表演配上优质的音响效果,使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对幼儿教育及活动的重视,也能感受到幼儿在幼儿园所受到的环境熏染和正规的教育。国庆节是另一个儿童活动的时间点,时逢天气渐凉,游戏活动会是幼儿园的最佳选择,每年开展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活动是袁晓静园长的要求,也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另一举措。每年六一文艺汇演活动中,孩子们有模有样的才艺表演都让大家耳目一新,在园内举办的各类活动也受到前来参与观摩的家长的一致好评。

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幼儿园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语言、表演、思维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这一切幼儿园管理措施的实施以及活动的积极开展,之所以能取得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源于幼儿教师的努力,更源于袁晓静园长的办园理念,源于她有一颗爱心,一颗想用爱撑起农村幼教工作的爱心,正是她有这样一种爱心致使其带领营厂中心幼儿园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孩子的心灵,用爱撑起营厂幼儿教育的一片天空!相信用爱心托起的太阳,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西丰县营厂乡中心幼儿园

2016.5.21

用爱心撑起农村幼儿教育的一片天空

——西丰县营厂乡中心幼儿园园长袁晓静事迹材料

西丰县营厂乡中心幼儿园 2016.5.21

第五篇: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吉水县醪桥小学 邹金兰

经常会听见学生说“某某同学别看他成绩好,可是什么什么不好,什么什么还不如我”之类的话。这就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嫉妒心理是指自己以外的人获得了比自己更为优越的地位、荣誉,或是自己宝贵的物,钟情的人被别人掠取或将被掠取时而产生的情感。一旦产生嫉妒,一方面其内心无比痛苦,另一方面鄙视、憎恨别人,甚至会打击、陷害对方。小学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个人的许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和培植起来的。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嫉妒的心理问题。若任其自流,不加矫治,势必影响其身体健康,干扰其学习与生活,久而久之,还会形成畸形心理。因此,必须查清嫉妒的缘由,彻底清除。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剖析嫉妒之害

(一)自身因素

1.虚荣心过强。过于爱表现自己,过分注重别人的评价。当他人取代自己的位置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时,就会产生嫉妒。

2.自尊心作祟。自崇心理强烈,总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习惯于贬低别人,容不得他人有超前的现实。

3.心胸太狭隘。总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一旦他人得到,内心就极不舒服。

4.沉溺于幻想。发现别人比自己强时,不是努力去赶上别人,而是在想象中安慰自己。当现实无情地击破其幻想时,便会产生嫉妒。

(二)外在因素

1.不适当的教育。有的家长或教师常对孩子说,他在某方面不如他人,使孩子以为他们喜欢别人而不爱自己,由不服气而产生嫉妒。

2.不正确的评价。有些孩子在家里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得到了一些不正确的评价。他们一旦在学校中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时,就会由羡慕而产生嫉妒。

二、消除嫉妒心理策略

嫉妒是百恶的根源。经常嫉妒别人,会把大好的时光都花在对别人优势的贬低上,害人又害己。所以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疏导,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化解嫉妒心理

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有利于消除产生嫉妒的土壤和温床。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应该是和谐、融洽、宽松、合作的。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对学习生活产生愉快、轻松感,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需要的活动主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还要努力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愿意说,有话敢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有话愿说的前提条件,温馨、安全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有话愿说的物质基础,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能积极地给予回报,表达同情心,是学生有话愿说的关键。心理活动课,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应是和谐、宽松、融洽、合作的。这种健康、乐观、轻松的心理氛围,会让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对未来充满信心。为了使学生中少一些嫉妒,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公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成功。例如,采用班干部的轮换制,对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一视

同仁,教师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优点,并鼓励学生的交流和互助,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关注,对有嫉妒心理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等。

(二)摆出实绩,以“据”服人

要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必须先消除嫉妒因素。工作中,我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同时,避免空泛的表扬,而是摆出实绩,以“据”服人,从而使学生消除“老师偏袒谁”的心理。

如我在班级中表扬廖彩菁同学,就很注意摆事实。如廖彩菁同学的在《语文报》中心得体会中获一等奖,我在表扬时就向同学们描述她如何阅读课外书,平时如何重视写作机会,为写好这篇文章,她是如何反复修改的。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她的成绩确实是刻苦学习得来的。她的成绩、绘画、表演常常获得一等奖,我在表扬时让同学自己讲讲制作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渐渐地,同学们对她多了许多了解,也口服心服了。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取举例说理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例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像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例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可让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名言,像“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理意识,使他们普遍能做到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三)充实学生精神世界,淡化嫉妒心理,强化进取信心

心理学中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阶段性的特点。而小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是情感丰富,活泼好动。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受环境的影响大、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更多的是指学生的精神生活),应该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健康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抑制和消除嫉妒的侵扰。

从少年儿童身心特点来看,他们的兴趣爱好、精神生活最集中体现在交往、娱乐和探索三方面。在交往方面,学校应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而健康的交往活动条件,如开展体育竞赛、组织友谊活动等;在娱乐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充实校园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少年儿童好奇心强、表现欲强,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学校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实验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和发现自我,这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具有特殊作用。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心理适应力,才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心理品质,抑制嫉妒情感的萌芽和滋长。

(四)提倡友好竞争,学会合作探究,优化人际关系

人,大都会有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有一种要超过别人的冲动。这种心理如果运用得好,就可以成为鼓励自己前进的驱动力。竞争在集体学习、生活中难免。它也是医治嫉妒的特效药。嫉妒是无能和自私的化合物,而公平、友好的竞争,要依靠能力和智慧。“他比我强,我要比他更强,我一定要通过努力,在竞争中去战胜他!”通过竞争这种积极进取的方法去克服由嫉妒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把嫉妒转为昂扬的斗志,唤起勇于探索和超越自我的力量,激励自身奋起直追,使自己有所作为。我们要通过竞赛,比谁学习勤奋刻苦,比谁考试成绩优异,比谁技能高技术巧。对竞争胜利者,要拍照、戴红花,上光荣榜。在胜利者的优异成绩面前,闲言碎语成了笑话,在这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理解竞争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高自

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途径,由此,嫉妒者的嫉妒心理自然会逐步失去引起共鸣的土壤。

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还离不开团队合作,一个没有合作意识的人将得不到同事的接纳,很难获得事业的成功。因此,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诸如拔河比赛之类的团体赛,从比赛的胜负中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懂得: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克敌制胜。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小队为单位的系列性小课题研究:“同桌成绩比我好怎么办”“别人嫉妒我怎么办”“嫉妒与心理健康”等等。通过这些小、近、实的研究活动和亲身实践,使学生明理,内化德行,从而找到治疗嫉妒心理疾病的良药:当别人超过自己时,要看到别人作出的努力,真诚地向别人学习;当别人落后于自己时,应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真正形成“别人行,我高兴”“虚心学,我也行”的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竞争观念。

(五)教给具体方法消除嫉妒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学习先进的心理教育理论,当学生之间嫉妒一旦产生,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嫉妒产生的原因,引导和教给学生消除嫉妒的方法,如:

1.弱点展示法。可以把自己某些弱点展示给对自己心存嫉妒的同学,这样可以缓解和消除对方的自卑感,从而产生平等意识。另外,除了暴露弱点外,被嫉妒者也可以巧妙地向心存嫉妒的同学请教一些难题,并诚意地与之交流,化解彼此的对立情绪,缓解嫉妒心理。

2.“酸葡萄”式调节法。可以要求学生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调整,以保持内心平衡。如,有位学生非常想参加绘画兴趣小组,但选拔时没被选上,那么这位学生有可能对被选上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这时,这位学生就这样安慰自己:“没被选上也没关系,可能是这位老师不喜欢我画的这种风格,只要我喜欢自己的画就行了。其实参加兴趣小组也没多大好处,说不定还会耽误学习呢!”这种“酸葡萄”式的精神慰籍,在某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好方法。

3.人际沟通法。教师尤其班主任应指导学生主动与心存嫉妒的同学交往,在交往中了解、体谅、帮助嫉妒者。

4.情感宣泄法。就是通过发泄自己内心的郁闷情绪而保持心理平衡。到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踢球、跑步、爬山等剧烈性运动可以宣泄心中的不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教育工作者能正确对待并及时抑制和消除嫉妒心理的产生和滋生带来的消极作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分辨情况,区别对待,努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无疑是给他今后的道路铺上了一层坚固的基石,也可以成为指引他航向的指标,领着他通向成功的彼岸。

上一篇:弘扬传统美德的演讲稿下一篇: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