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言一片纯洁天空作文

2024-04-26

还语言一片纯洁天空作文(精选8篇)

篇1:还语言一片纯洁天空作文

还语言一片纯洁天空作文

人们常说: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人能通过语言将思想表达出来。可见,语言代表一个人的思想。语言的干净、纯洁、富有内涵,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时下,蓝精灵体、TVB体、安妮、宝贝体,元芳体活跃在各大微博上,就连一些名人也玩得不亦乐乎。更有甚者,居然出现“流氓体”,让人无可奈何。

我想起了杜甫。他为了诗句的精准,一字一句雕琢,反复比较;还有“推敲”故事的广泛流传;郭沫若的一字之师……这些都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语言不可随意,更不可亵渎!

语言需要一片纯洁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人们能享受到语言所带来的美感,在经典著作的熏陶下,能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之传统。曾经有一位外国人,定居中国十载,毕其终生精力研究汉字,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他的表现令中国人汗颜:身为中国人,却不如外国人热爱汉字。

时下的语言怪象反映了现代人的浮躁心理。正是因为人们缺少敬畏,缺少束缚,所以对很多事情都不以为意,任其自生自灭。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心中的空虚、无聊、缺少信仰。曾经的一句“XXX,你妈叫你回家吃饭”被广为流传;走到大街上,可以看到错误百出,“仃车场”、“家俱店”比比皆是,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人们越来越耐不住寂寞,逐渐倾向低俗文化。杨丽萍的.《云南映像》这一舞蹈盛宴观看者甚少,更多的人愿意去各大演唱会呐喊。语言亦是如此,人们对中国汉字,中国语言的热情在逐渐降低,反而对英语及其他语种更感兴趣,人们逐渐功利化,娱乐化。

可是,语言经不起恶搞,恶搞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通微博,成年人随意的态度势必造成年轻一代对语言的随意。优美的诗歌,精妙的言论怕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还语言一片纯洁的天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亦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篇2:还语言一片纯洁天空作文

大家可能对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早已见多不怪了吧,父母总用自己的手托着,捧着自己的孩子,但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吧。也听听我们的心声吧,我们只想要一片蔚蓝的天空!

父母自以为是在对孩子好,总说我也是为你好,但我却想说放手吧,即使外面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但这种预兆从不会让我退缩。即使风雨交加,风雨打湿我的翅膀,不用为我担惊受怕了。当雨停了,天空中的太阳露了出来,阳光洒了下来。我又睁开着朦胧的双眼,看着这个多彩的世界,我渴望飞翔,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放手吧,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别忘了,我是坚强的蒲公英,会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我向往着天空,我不能只是待在你们的避风港里。

篇3:还语言一片纯洁天空作文

这是一堂历时70分钟的长课。课的前半部分, 孙老师着重带领学生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 并补充拓展了《山城的雾》这首诗。课上得很沉稳、很典雅、很语文。比如, 课堂上, 孙老师引领学生采用“忆”“赏”“想”的方法, 感受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和无比奇幻。又如, 在教学文中的比喻句时, 孙老师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然后品悟比喻的妙处, 最后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 展开合理的想象仿写比喻句。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 既体现了教学结构的层次性, 又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用”特点。

课的后半部分, 孙老师没有拘于教材, 而是从网上选取了《沁园春·霾》《喂人民服雾!》等文本, 采用“字说雾霾”“戏说雾霾”“图说雾霾”“文说雾霾”“诗说雾霾”的方式, 从多个层面、多重视角引领学生深刻认识霾的危害。

一课上罢, 点赞之声四起。

有人说:“孙老师的课紧跟时代, 大胆创新, 让人耳目一新, 不失为大师!”

有人说:“孙双金老师的课思路清晰, 雾与霾形成对比。在雾中感受到雾的各种美, 在霾中则体会到霾的可恨与可恶。其中, ‘戏说霾’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调动课堂气氛, 拉近了师与生关系。”

……

笔者观罢此课, 深为孙老师大胆尝试、勇于变革的精神所叹服!但是, 笔者觉得此课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据孙老师介绍, 在教学此课之前, 他最初定的是上《庐山的云雾》。然而在备课的过程中, 孙老师由雾之美想到了霾之痛。于是, 他决定作一次尝试, 将雾与霾对比起来进行教学。

孙老师的设想无疑是美好的,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大的认知冲突和情感碰撞。相反, 由于两个板块的教学风格反差过大, 从而导致整堂课前后几乎完全割裂。这好比是一出戏, 前半场是雍容华美的《贵妃醉酒》, 到了后半场, 竟成了插科打诨的《时迁偷鸡》, 两者生硬地搁在一起, 非但没有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 反而有一种“混搭”之感。

出现这样的状况, 我以为关键在于孙老师对“霾”这一板块的教学有失严肃与审慎。

我们不妨来看看孙老师在“戏说雾霾”中引入的两个自选文本。

文本一:《沁园春·霾》

文本二:《喂人民服雾!》

(因为篇幅有限, 原文本均可查阅, 此处略。)

不可否认, 当学生在课堂上读着这两个文本的时候, 他们确实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 整个会场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但尽管如此, 笔者还是以为, 引入这两个文本, 是本课最大的败笔。

近年来,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一些网民抱着游戏、娱乐、调侃、宣泄的心态, 刻意追求语言的怪诞与新奇, 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刺激和快感。对此, 我们应当正视之, 同时也应当宽容之。

然而, 作为一门以学习语言文字为根本任务的学科, 如果在语文课上传播、宣扬、推广那些不规范、不典雅, 甚至是媚俗的网络语言, 我以为, 那不仅是对汉语的亵渎, 更是对孩子的戕害。

课后, 也有老师质疑“:在语文课上如此戏说, 是否有些不够严肃?”对此, 孙老师这样解释:“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是媒体者。网络、手机已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工具, 而网络中的语言、手机中的短信, 已经成了我们当下的语言生态。我今天把短信的内容、网络的语言引进课堂, 让当下的语文课堂关注当下的语言生态。这样行不行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看来, 对于这样的尝试, 孙老师自己心里也没谱。但是, 既然将其拿出来在公开课上展示, 至少说明孙老师还是认同网络语言进课堂的。

笔者并不否认孙老师的这一观点, 但窃以为, 其中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 引入课堂的必须是规范的、隽永的语言和文质兼美、内涵丰蕴的文本。如若抛开这一前提, 语文教学必将迷失在茫茫的网络世界之中。毕竟, 课堂有别于网络, 任何文字、任何图片、任何影像, 一旦进入课堂, 其所承载的意义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思维尚未健全, 却又极善模仿、极易跟风的孩子, 稍有不慎, 那些低俗的、丑陋的、成人化的语言就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

篇4:还社会一片诚信天空

历史的画卷如电影般呈现在我眼前。

一幕:战国时代的集市热闹繁华,各个小摊小贩叫喊着自己的货物,但是大家的目光却被人群中的那个妇人所吸引,无他,就是她的孩子,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在哭闹着,在人们的目光的注视下,那妇人有点挂不住了,无论怎么哄,孩子就是不能停止哭闹,无奈之下,妇人许诺道:“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男孩听后,欣然止哭,露出一丝狡猾的微笑。待妇人回家后,突然看见了她的丈夫正在拿着一把刀准备杀猪,妇人忙制止他,说道:“特与婴儿戏耳。”但是她的丈夫说道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他——妇人的丈夫,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思想家曾子。或许在人们眼中,曾子好傻,何必跟小孩子较真呢,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曾子的这一做法会对孩子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比空洞的话语更来得实在。我不能肯定曾子的孩子长大了会不会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个思想家,但我敢肯定是他必然会想他父亲一样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幕:眼前尘土纷飞,无数战马,战车向着王城涌来,一队队军士们的面上露出了紧张的神情。但是当他们奔到城下时,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眼前的这一切,城楼上他的君主,正坐在一美人身边,紧张得盯着她,当看到那冷艳的脸上露出微笑时,他开心的拍着双手大声叫好。军士们一副莫名奇妙的表情,“这哪里是敌袭啊,分明就是在哄妃子一笑啊”。转眼时间流走,烽火台上,狼烟飘渺,直上青天,君主还是那个君主,只是神色不再那般悠闲,城门下依旧尘土飞扬,只是下面的将士,换成戎狄。城门攻破,君主望眼欲穿也没等到勤王的诸侯。

他——一代昏君周幽王,终于自食其果。那之前的发出的警告烧掉的不是狼烟,而是一个君主,一个一国之君的诚信啊。民无信不立,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呢?“烽火戏诸侯,国亡无人救”,可悲可叹啊。

三幕:一个昏暗的加工厂里,一个个工人在忙碌着,只是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制造着什么,只见他们在向那一堆堆得猪肉中添加着什么,不停地搅拌着。只听一个工人说道“又能挣一笔了啊,你看这低价收购的死猪,让咱们这一加工,转眼就变成了腊肠,身价立马翻了好几倍啊,哈哈哈……”,另一个说道“不错不错啊,这样下去不用几年,咱们也是有钱人啦,不过那些商家也够笨的,这么便宜的腊肠,他们怎么还敢要啊”,“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那些商家哪管你正规不正规啊,只要能挣钱他们才不管你是什么造的呢”“也是啊,哈哈,咱们还是老老实实正咱们的‘本分钱’吧”。正说话间,警笛大作,一个个身着警服的警察冲进车间,大声喊道“不许动,你们被捕了”。刚刚那两个眉飞色舞的工人,恍惚间还没搞清状况就已经被警察摁倒在地。搜索一番,赫然发现那一瓶瓶向猪肉里添加的竟然是一瓶瓶的敌百虫农药啊。不法分子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一箱箱卖出去的腊肠,卖掉的不是死猪肉,而是他们心中的那一点点良知,和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根本——诚信。

四幕:

五幕:……

一幕一幕的場景看完后我有着无比钦佩的敬仰,也有着痛心的伤痛。诚然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下,诚信缺失的现象非常普遍,从早些年的“三鹿”奶粉、苏丹红鸭蛋,到现在的“瘦肉精”火腿、橡胶酸奶,我们的食品安全越来越令人焦心,就在前不久,药品竟然也爆出了丑闻,药用胶囊竟然是用皮革下脚料制造而成,这是多么的令人寒心啊!再纵观社会的其他方面,诈骗,考试作弊,伪造证书……各种由于诚信缺失造成的问题让我们在感到震惊和痛心的同时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索:我们的国民怎么了?我们的老祖先留下的美好品质到哪里去了?难道现在的人们已经扔掉诚信了吗?已经觉得诚信不再重要,诚信可有可无吗?那么我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我承认现在社会是有不和谐的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否认诚信的存在,当大家更多地为诚信缺失痛心疾首时,有没有想过只是痛惜,只是难过,丝毫没有用处,我们更应该从实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能因为那一两件不和谐的画面而否认了大部分的人努力。社会中还是有着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坚守着自己的道德,用他们的诚信去感动他人,也许他们这样做并没有想的那么深,或者他们只是求的问心无愧吧。他们也许叫孙东林,也许叫孙水林,也许叫朱邦月,或许是你身边的人,或许就是你。

朋友,或许你无法和伟人一样去完成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或许你只是平凡人群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位,或许你普通,你默默无闻,你可以懦弱,但是你绝不可以丢掉诚信,那不仅仅是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它也是你的立人之本。人没有丧失的恰恰是那看似不起眼的诚信。诚信如清晨的温暖的阳光,如寒冷时身边的炉火,如烈日下的一片绿荫,它给了我们出发的动力,贴心的温暖,放松的清凉。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诚信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文明,人人为它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它付出所有,商鞅的立木取信,季札的挂剑坟前,无不成为流传千年的佳话。同时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楚怀王对大臣的失信,都不仅仅害了自己,同时更是让无数的子民陪他们一起吃下这失信的苦果。诚信如星火,但却可以燎原;诚信如绿叶,但却可以倾倒一个季节;诚信如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却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相信每一个春天都是从一颗颗种子开始,每一片汪洋都是从一滴滴水珠汇集,每一棵大树都是由一份份养料供起,我们社会的每一人都应该去发挥着自己的那一份力量,去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诚信。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是祖国的青春是祖国的未来,从少年起就要树立起诚信的信念。要真正做到律人律己。诚信不是面子工程,它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真实最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点点滴滴,从小事做起,从小时候做起,诚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你发现你自己正处于谎言中,那么请在未深陷其中前回头,放弃那用良心换来的大红大绿的钞票,去寻找自己心中那真正朴实的世外桃源。

篇5:初一作文:还我们一片美丽的天空

在童话故事里,天空是蓝色的,花是粉红色的,青草是嫩绿的。。。。。。世界就像一幅美丽的油画一样。可是我在看了网络上非常火的一段·视频“雾霾纪录片”之后,我发现我们的蓝天变了,而且变了好多。。。。。。

“雾霾纪录片”是柴静辞职后首度公开亮相。柴静她是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一名好妈妈。她为了自己的孩子,辞职了。在孩子出生后,她连抱都没有抱到那孩子便被医生诊断出有肿瘤,柴静她当时就崩溃了,护士就拿一个哄小孩的布娃娃给她抱着,孩子康复了,她去问医生怎么回事,医生说;这是未知肿瘤,可能是空气污染造成的,柴静知道后震惊了。她和孩子出院时她看见是雾霾天气,她便用围巾捂住孩子的嘴,孩子的小嘴在发出呜呜呜的·声音,柴静的心在滴血,可她为了她孩子的健康她只能这么做。之后她请专家做了个调查,发现雾霾不是一颗一颗的而是很多细菌组合在一起,里面还有一些致命的细菌,也有致癌的,日积月累的就会的病,这就是雾霾。

在以前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无忧无虑的玩耍,自从雾霾来了以后,我们走到哪都带口罩,我们看不见对方的表情,也不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因为雾霾我们的关系渐渐远了,天空不是蓝色的了,是一大片的灰色。花儿不是是粉红色的了,是一朵朵毫无生气的干花。青草不是嫩绿的了,是枯黄色的杂草。云儿不在是白白的,太阳公公不见了,整个中国一片灰色。我们只能隔着玻璃看着外面的世界慢慢变化,我们只能束手无策。我不想世界变成这样,也没有人希望世界变成这样。拿出以前的照片,那时世界山清水秀,光山色、江山如画、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桃红李白、百花争艳,是一幅色彩鲜艳的`画,现在垃圾随处可见,汽车的二氧化碳浸泡着世界,天空很灰,路人们都带着口罩,谁也不认识谁......

走在路上,只能看清楚自己身旁的东西,连对面高大的楼房都已经模糊看不清了,转头却突然看到了马路上看不到尽头的汽车,再看看这讨厌的鬼天气,我仿佛看到了工厂烟囱排放的滚滚黑烟,我仿佛看到了烟花散去后那满天的烟尘,我仿佛看到了焚烧秸秆的漫天浓烟……

雾霾,在中国是第一次,却不是世界的第一次。英国首都伦敦,就曾经被冠以“雾都”之名,同样是雾霭在作怪。从1952年开始,浓浓的雾霾便笼罩了伦敦。和中国相同,一开始伦敦人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担忧,可远高于平时的市民死亡率却让伦敦人不得不警醒,随即便开始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治理行动。

在城区设立无烟区,将污染大户迁到郊外,这些都是有效的治理方法。还可以拔高烟囱、勤种树木。

篇6:还读书一片干净天空

读书,谁都知道要读书,也都知道读书的好处,那么究竟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怎么读呢?这都值得探讨。如果我们不辨别筛选,什么书都拿来就读,那极有可能不仅不能受益,有些书还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要读好书,那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在这里,我认为是非“经典”莫属了。

一、经典的力量

“经典”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威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那么何谓之“经典”呢?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指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认为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们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如此一来,对于读书这件大事儿,我们便知晓该从何入手了。那么下面就是要讨论该怎么读的问题了。

二、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指在阅读或观赏时不加以任何个人的偏见或喜恶,平和地完成,以更好的悟出原作者的思想和诉求!素读是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

(一)当代人读书

早在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程度严重。“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

在1995年《人民日报》上一篇名为《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的文章也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时至今日,一个学期,教研室的教研员,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和学生几乎全民皆兵,费尽心计,却奈何不了那本只有三十篇课文的语文课本,绝大多数学生学得苦不堪言,这怎么得了!

(二)素读经典的益处

当代的语文教学出现问题后,遭殃的是学生,反观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而在那时,读书时提倡的正是素读。

1、传承经典的义务

朱自清先生早已看到抛弃“素读”经典的问题的严重性。他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他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履,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见《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 4月)

今天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经”原来是文明的结晶,杂文生命根底的道理,不读经,中国人的理性架空了,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名族,总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为世人所尊重。

足见,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接受本国经典的训练是必须的义务。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

2、“素读”经典,给读书留一片干净的天空

我们提倡素读。首先,素读的学生是没有压力的。据王财贵估计,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光是朗读文字,跟读一年之后,约可认得三千字;两年后,可有一般大学生的国文程度;三年者等同于大学中文系学生的程度,至于全然展现成果,约得学习十年之后才能检视。

另外,素读是没有任何人将杂质参与其中的,这是说带领学生读经典的老师是不给学生讲解的,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不求甚解”的教学不能教好学生,然而,在读经典这一领域,这种所谓的“不求甚解”恰好正是“素读”的魅力所在,经典的意义是博大精深的,老师对其讲解,很容易误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片面化,会妨碍将来可能有的丰富而深刻的体会。

我们在孩童时期就需要接受国学素读经典的教育了,儿童经过正确的引导,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熟读背诵历史上的智慧精华——经典(论孟学庸、老子、庄子、顾问、唐诗„„),那就可能再生命中渐渐产生影响力,等到长大,理解力增进了,他十五岁会懂一些,二十岁会再多懂一些,三十岁懂的又不一样了„„随着人生经历的增长,对经典内涵会有更多的了解,伴着生命体验的丰富,对传统智慧将有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源头活水。

3、“素读”经典与中国优秀人才的缘分

“素读”对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人才有过怎样的影响呢?远的不说,单是20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吃”到肚子里外,还背熟了《朱子章句集》;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他后来还能背《史记》——史学大师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呀!现在又有谁能像茅盾一样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像鲁迅一样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纲鉴》?倘若不是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谁能相信辜鸿铭竟然把37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背诵下来?而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

私塾里走出来的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南怀瑾讲演录》)

在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才心中,早在他们“素读”的时候就已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4、“素读”经典开发智力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

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里讲述了一件事。他说:“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原来,“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聪明。不难理解,倘若坚持“素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脑子肯定会更聪明。

5、“素读”经典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者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不明确,对自己未来很迷茫。我们可以从价值观的方向来探索一种解决孩子普遍“网虫”化的问题。

素读经典可以让孩子学习先贤圣者的正确思想,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会向先贤靠齐,较之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信息时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更能抵抗住诱惑。同样地,这样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一般都有良好的自控力,在接触网络的时候,能把握好这个“度”,不会偏离太远,也无需家长担心。

6、“素读”经典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单从识字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掌握2400个常用字就可自行阅读。可是,我们现在要用六年的时间才让学生学完2500多个汉字,按六年的语文课时计算,平均每天识字才一个多点,这在任何一个语系的学习里都是不可能有学习成就的。最可惜的是,六年后,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培养期已经错过了,再补就为时已晚了。而古代私塾的“素读”,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那时选用的教材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韵文或诗词,每个汉字都是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童在大量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知了文字的音、形、义,无须独立识字。经口诵心唯的训练,一两年时间就可

以认识大量的汉字。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提供了条件。比如一篇《千字文》不用一个月学生就可背得滚瓜烂熟,文中只有6个字是重复使用过一次的。也就是说,不用一个月背熟它,基本能认990多个汉字,而四字一词的《千字文》每一句都是有具体意境可帮助记忆的,背熟了终生难忘。

另一方面,汉语那些 “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被我们称为“古文”的典籍里。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础,更是一个中国人的母系血缘,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靠着那些典籍为载体一路舒展到我们眼前,我们不能舍弃。

三、“素读”经典的积累

虽然当今的学生已经被要求要大量阅读了,但是我们在这里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概念: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更以背诵为目的。

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我们通常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的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知道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然而,正如钱伯诚先生所言,对经典的学习现在是“浮在表面者多,赶时髦者多,而注意基础训练者少。”(见朱自清《经典常谈》)

所谓浮于表面就是“翻看”,雁过无痕或蜻蜓点水似的阅读,这适于浏览书刊;所谓注意基础训练就是扎扎实实做到熟读成诵,要进行“素读”训练。

比如就作文和读书的关系而言,古人有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们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量很大,阅读的书籍也不少,可是,真要动笔写点小文,就犯难了,原因就是只进行了阅读的积累,没有进行“素读”的积累。

旧时学子的“劳于读书”,是背,是 “劳”于诵,也是“劳”于记,在肚子里扎扎实实地装下了大量的文字,将典范文章的行文立意之法揣摩个透,被视为“兵卫”的辞采章句早已烂熟于心,可信手拈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字就是让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这些文字成了一个人一

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了。并且,这样的“酵母”素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植入方能事半功倍。格雷厄姆·格林在《消失的童年与其他散文》中告诫人们:“从人生的前14年所读的书中,我们获得的激励与启示,如今从书中所获得的,怎么能与之相比呢!”印证了前人对“幼学如漆”的知见。有人问日本著名的作词家左藤八郎为什么总能写出好诗,他回答:“因为我从小就记得很多诗,到现在能够背诵下来的有五千首左右,知道大概意思的有五万首吧。„„如果没有它们,我就写不出好诗。”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取舍态度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维,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篇7:还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想起这件事,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触,使我感到教育的缺失。

这件事发生在暑假里,我在家搞庭院建设,由于身体原因,找邻居江三哥忙,他有个外孙女住在他家,由于母亲长年在外打工,因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由他来照顾。也就成了留守儿童的义务监护人。小家伙虽然长得小,可已经上二年级了,并且还挺有号召力,姥爷来我家帮忙,她也来我家玩,并找了住院邻家的一个小女孩一起来玩,两个我真不客气,由屋外玩到屋内,又由屋内玩到屋外,不时传来他们的叫声和笑声。虽然是刚建成的新屋,但碍于面子,也没说什么可心里里还是不愿意让他们在屋里玩尤其是在真皮沙发上蹦跳,只是告诉她俩别弄坏了东西,恰巧江三哥去屋里取水,看见他俩在沙发上蹦跳,便把她们撵到了外面,并不准他们再进屋里玩。由于我家地方大,因而这里成了她俩的游乐场,最后她们的活动定格在了刚拉的沙堆上。她们在沙堆上挖坑,堆沙包,还跑上,跑下的,玩得好不开心。眼前的场景使我想起了童年的欢乐,捕鸟,抓鱼,捉迷藏,过家家等,真是乐趣无穷。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两个小男孩了,也是邻家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样子她们是好伙伴,在一起配合得很默契,不一会就把沙堆踩平了许多。本想制止她们,但看到她们玩得如此高兴,便于心不忍,可小家伙们真不客气,玩着玩着起了高调,竟扬起了沙子。沙子四处飞扬,头上,身上那都是。此时的江三哥真的有些生气了,大声吼道:“快住手,多危险啊,眯了眼睛怎么办?再说人家好容易拉的沙子,你们给扬的四处都是,多可惜哟,都回家去玩。”小家伙们正玩在兴头上,听了江三哥的话,都很不情愿的走出了我家的庭院。此时的我出于职业的本能有心想替孩子们说点什么,但考虑到危险和责任,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和江三哥又忙了起来,过了一会,母亲来到了我的跟前,说:“谁家的孩子,在西边的河沟玩多危险啊,我说他们也不听,你快去管管。”我放下手里的活计来到了房西的河沟一看还是他们四个小家伙,心想,他们真是玩疯了,怎么敢到这里来玩。原来这里本是一条小河沟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多数时间没有水,可到了夏季赶上连阴天就会洪水泛滥,为了防洪,我和家人把本来很小的河沟控得又深又宽,浅的地方也有1.8米左右,不小心掉下去会摔坏的。我来到跟前一看他们竟在这里打起了滑坡,他们选择了一个不太陡的地方座着往下“滑”,“滑”不好就折跟头,然后再一点一点地爬上来,弄得浑身都是土。个个都成了土人。看到他们玩得这样开心,真是不忍心制止他们,便告诉他们千万要注意安全,便又去忙活计,过了一会,母亲又来找我说:“你说了没有,他们怎么还在那玩,摔坏了怎么办?”江三哥听了之后问我:“谁家的孩子,是不是还是他们?”我不好意思的说:“是,并解释说,孩子们难得在一起玩得这样开心,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不行,她父母不在跟前,万一出点事怎么办?”听了江三哥的话我也不好说什么,便一同和江三哥来到河沟前,没等我开口,江三哥就大声吼起来,你们别在一起玩了,衣服还要不要了,摔坏了怎么办,同时还指着两个小男孩说你俩赶紧回家。“听了江三哥的话,孩子们一脸的茫然,刚才的高兴劲荡然全无,不知所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恋恋不舍的分开了。此时的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知安全的重要,可更知孩子成长需要自由的天空,他们需要无拘无束的玩耍,需要自由自在的空间,更需要同伙的嬉戏。

由此使我想到:第一孩子们需要自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这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孩子的自由,无论对错都要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孩子们只有在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到失败的痛苦,俗话说,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珍惜。第二应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要给孩子们提供一定的生活空间。儿童心理学家孙云晓说:“什么是教育?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选择非常重要,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进行选择的,是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的,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三大人不要过于自私。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当今社会是怕字当头,为了不担责任,自己省心,而限制了孩子们的活动,不让玩这玩那,在家被圈在家里,在校被圈在教室里,他们很少和社会接触,很少参与社会活动,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自己该会的事都不会做,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正象某孩子说得好,什么是学生,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下生。多么的可悲,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每个孩子都属于社会,属于大自然,而不是个人的产物。第四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同伴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集体思想告诉我们,人是群居动物,感情的需求往往比物质需求更重要。记得小时候我和伙伴闹矛盾,当我们和好后他来我家时,我高兴得半宿没睡着觉。平时孩子们玩高兴了甚至连吃饭都忘了,可见同伴的情感互助是多么的重要。第五玩是人的天性。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们可以在玩中获得知识,在玩中习得做人的道理,在玩中

篇8:对话,还阅读一片活力的天空

一、精致细读, 品味阅读内涵

阅读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也不是一项任务, 我们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作为兴趣来培养,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字的美, 感受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品味作品中优美的描述和表达。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讲解了许多富有感情阅读的方法, 努力让学生融入到阅读文本当中, 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我们可以通过对话与学生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精致细读的方法, 体验阅读的乐趣, 品味阅读内涵。

例如, 在学习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时, 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描述的是太阳下山的景象,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 读起来有一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感。教师首先选取描绘太阳下山的短语:太阳西斜, 天空深蓝, 连绵起伏的西山, 披着夕阳的余晖, 太阳逐渐变红, 轻轻的走向西山背后。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把这些词句都读熟了,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 傍晚时分, 天空中又大又红的太阳, 在美丽的晚霞的陪伴下, 慢慢西下的情景呢?然后读出夕阳西下过程中的美。

生:连绵起伏的西山, 披着夕阳的余晖……

师:怎样才能读出西山, 披着夕阳余晖的美景呢?

教师进行示范, 学生进行齐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句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都是描绘太阳下山的词语。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 那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在内心体会一下太阳落山的美景好不好?

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引导, 学生逐步学会了精细阅读的方法, 先是词语, 然后是句子, 再到一篇课文。通过与学生的对话, 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文中的意境, 感受文本的魅力与内涵, 提高阅读能力。

二、创设情境, 体验阅读乐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从知识中获取快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学习, 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帮助学生投入到模拟的情境中, 拉近与文本距离,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时, 这是一篇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棵小松树的故事,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设计情境对话, 和学生合作表演一下。

师:听了小松树的话, 感觉小松树真的是很骄傲自大,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像风伯伯一样教导一下小松树呢?我来表演小松树, 请一位同学表演风伯伯吧。

师:大家看我长得多高啊, 我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山下的大松树都没有我看得远?

生:你年龄还很小, 山下的大松树比你高得多了。

师:可是我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啊, 山下的大松树却看不到。

生:你长得高是因为长在山顶的缘故, 要感谢大山对你的帮助。

在情境创设中, 学生积极地充当文中的角色, 充分发挥想象力, 与文中人物对话, 在对话中揣摩、感受人物的心理, 同时对阅读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沟通还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的效率, 促进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发展。

三、延伸阅读, 拓展阅读范围

1. 与文中的“空白处”对话。

许多教材中都有“空白处”, 这些空白处是作者故意留下来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空白处”来想象故事发展的情节和结局等等, 获取阅读的乐趣, 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 要巧妙运用“空白处”,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 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 文中讲述了小女孩教爱因斯坦学习穿戴和整理资料, 爱因斯坦虚心接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那么他有哪些重大的贡献和事迹呢?这个在文中并没有提及, 一片空白, 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搜集与爱因斯坦相关的文章让大家阅读,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教材上的阅读资料仅是一小部分,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因此教师要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 让学生带着同样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更多的阅读资料中。学生通过更多的相关资料的阅读, 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知识,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面, 还从与同学的分享中获取了成就感, 阅读的兴趣会更加深厚。久而久之学生便爱上了阅读, 爱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全方位的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

2. 与文中的“疑问处”对话。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 细心的学生会在文中发现有很多“疑问处”, 既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又起到了简略的作用, 使文章更加简洁, 教师要充分利用“疑问处”与学生对话, 不断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的范围, 开阔自己的视野, 通过与文中疑问处的对话, 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努力创造一个自然的对话情境。

例如, 在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一课中, 弗兰克林用实验证明了雷暴的秘密, 打雷、刮风、下雨、下雪都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 本课为学生解开了雷暴的秘密, 那么风、雨和雪又是怎么来的呢?教师要巧妙地运用疑问处,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资料, 与文中的“疑问处”对话。教师可以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课后的阅读找出风、雨和雪的秘密。

综上所述,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精致细读, 在阅读中品味文本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意辅以适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利用巧妙的对话,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阅读乐趣, 还阅读一片活力的天空。

摘要:阅读, 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效的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实施有效的对话, 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 进而爱上阅读, 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还阅读一片活力的天空。

关键词:阅读,课堂效率,对话

参考文献

[1]章国飞.浅谈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2009 (0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还语言一片纯洁天空作文】相关文章:

最纯洁的回忆作文550字04-20

用纯洁的心去对待真诚的朋友作文04-30

纯洁少女范文05-16

纯洁性材料04-12

纯洁性建设04-18

党纯洁性范文05-16

保持纯洁性范文05-18

纯洁性建设范文05-19

纯洁性简报范文05-19

道德纯洁性范文05-19

上一篇:云县幸福镇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实施方案下一篇:曼巴精神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