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的现实意义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红歌的现实意义范文

7唱响红歌的意义

缅怀先烈 唱响红歌 歌颂祖国

由公司团委举办的“红色记忆”青年歌手大赛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共和国之恋》《红旗飘飘》《小白杨》《中国人》《乌苏里船歌》等或婉转悠长、或振奋人心、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现在一些青年职工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不知道雷锋,刘胡兰、孔繁森是谁。却崇拜一些当红歌星,言必周杰伦,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养得宠物都了如指掌。低俗的流行文化占领了不少青工的娱乐阵地。所以说在当前,爱国、守法、诚信、友爱应成为时代的主流,明荣辱、树正气,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增强青年职工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展现我公司青年职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朱庄公司团委举办了此次比赛。唱红歌的意义在于继承革命传统和弘扬爱国者主义。我觉得以红色经典歌曲能凝聚人心,红歌唤起一代人对青春年华的回忆的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一种奋斗精神的弘扬。唱红歌者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与敬意展喉放歌,更在心念祖国,从而更加激励自己热爱工作,积极奉献。

“红色”是火热的,“红色”是动人的。当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再次唱响时,它再现的是那段峥嵘的岁月,唱出的是人民的心声。记得当时比赛现场的一些老工人说过:“一听到这些老歌,眼前仿佛回到了电视荧屏中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经典的革命人物和历史场景历历在目。”

经典红色歌曲不但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而且还能鼓舞人们的 1

斗志,凝聚人心,促进我们的工作,有着很强的魅力。唱响红歌,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历史,我们精神澎湃,斗志昂扬。弘扬和繁荣文化,是为了向全国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鼓足干劲,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创造又好又快的精神财富。所以说,红歌会的举行,意义深远。

第二篇:建党节红歌的朗诵词

男:轻风送爽,

女:花果飘香。

男:千里汉江,

女:放声歌唱。

男:歌唱建党九十周年的喜悦,

女:歌唱祖国举世瞩目的辉煌。

男:汉江象一匹白练,从天而降,

女:这是汉江儿女献给党的哈达。

男:蜿蜒千里的长堤象腾飞的巨龙,

女:象征着汉江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精神,

男:我们在奋进中送走了捷报频传的十一五,

女:我们在期盼中迎来了十二五大发展的新未来。

合:我们唱着幸福汉江的欢歌,

在局党委的领导下,乘风破浪,再扬风帆。

男:八荣八耻荡涤污泥浊水,

女:反腐倡廉我们筑起了铁壁铜墙。

男:保安澜、谋发展的治局理念我们承载

女:重民生、抓规范的理政方针铭刻胸怀

男:讲团结、建和谐的人文精神牢记心海

女:我们正以新的精神风貌,

合:为人水和谐贡献才智和力量。

男:一人领带众人唱,

女:科学发展富汉江。

男:在这时,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

女:还是普普通通的老堤防,

男:无论是日夜操劳在机关的指挥员,

女:还是我们这些工作在后勤岗位上的生力军,

男: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女:用我们智慧和勤劳的双手,

合:把汉江建设的更美丽, 让祖国的明天更辉煌!

第三篇:唱红歌的意义

心目中的红色经典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唱响红色歌曲是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红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我们受到红色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坚定了我们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红歌”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红歌在内容上反映出中西文化的融合,在音乐形式上也是中西音乐融合的典型;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红歌体现出集体主义和刚健向上的精神;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和民族凝聚力的角度来看,红歌自诞生之初就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成为群众歌咏的经典。

一是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人们每当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

二是红歌能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红歌不但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且也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如,《春天的故事》(王佑贵作曲、蒋开儒、叶旭全作词)、《走进新时代》(印青作曲、蒋开儒作词)等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产生的。《春天的故事》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都非常优美动听、和气可亲,听到这首歌曲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老人视察南方的那种情景和氛围,使人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和正确,并使人们积极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红歌不但净化了人们的灵魂,鼓舞了人们参与改革开放的热情,还能教育人们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的祖国,启发人们健康向上、乐观大度,勤奋工作、热爱生活。

三是红歌能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旋律,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和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红歌与影视作品的完美结合。

大唱红歌,大唱爱国主义歌曲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歌唱活动,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激发革命精神,也能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上下的心灵沟通。

红歌寓教与乐之中,其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在新的时代,新的长征路上,唱起红歌领悟出红色的精神,感悟到不同时代的气息,感受到红色思想的熏陶。红歌给人一种激情,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急需补缺的精神食粮。

第四篇:唱红歌的意义

唱红歌的意义

红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学生受到红色教育。一首首红歌教育着一代代人成长,使大家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坚定了我们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一是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红色歌曲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有许多红歌首先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的,后经词、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广的,它脍炙人口,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每当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唱响红色歌曲是唤起人

们的红色记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

二是红歌能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一提起红歌,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老一套,与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没有什么联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红歌不但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且也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如,《春天的故事》(王佑贵作曲、蒋开儒、叶旭全作词)、《走进新时代》(印青作曲、蒋开儒作词)等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产生的。《春天的故事》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都非常优美动听、和气可亲,听到这首歌曲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老人视察南方的那种情景和氛围,使人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和正确,并使

人们积极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当人们听到红歌时就觉得非常激动,有时也会跟着唱上几句,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传唱,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振奋,久而久之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红歌不但净化了人们的灵魂,鼓舞了人们参与改革开放的热情,还能教育人们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的祖国,启发人们健康向上、乐观大度,勤奋工作、热

爱生活。

三是红歌能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旋律,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和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红歌与影视作品的完美结合。观众不但受到了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教育,而且还学会了唱红歌。在这两部电影里有那么多的红歌,非但没有冲淡电影的故事情节而且还深化了主题,延伸了观众的艺术享受。如果把这两部电影的歌曲拿掉,《冰山上的来客》就会黯然失色,《红色娘子军》就成了哑剧,这些歌曲也就成了无源之

水,其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大唱红歌,大唱爱国主义歌曲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歌唱活动,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激发革命精神,也能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上下的心灵沟通。只有时刻牢记革命传统和党的宗旨的人,才会经常唱起“红歌”;只有心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才能问心无愧地唱响“红歌”;只有将群众百姓真正装进心里的人,才会和群众

一起合唱“红歌”!

第五篇:唱红歌的意义

唱红歌的意义(转)

作者:晓小mian 于 2010-05-24 16:03:32 发表 只看该作者

红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学生受到红色教育。一首首红歌教育着一代代人成长,使大家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坚定了我们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一是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红色歌曲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有许多红歌首先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的,后经词、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广的,它脍炙人口,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每当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唱响红色歌曲是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

二是红歌能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一提起红歌,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老一套,与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没有什么联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红歌不但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且也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如,《春天的故事》(王佑贵作曲、蒋开儒、叶旭全作词)、《走进新时代》(印青作曲、蒋开儒作词)等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产生的。《春天的故事》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都非常优美动听、和气可亲,听到这首歌曲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老人视察南方的那种情景和氛围,使人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和正确,并使人们积极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当人们听到红歌时就觉得非常激动,有时也会跟着唱上几句,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传唱,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振奋,久而久之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红歌不但净化了人们的灵魂,鼓舞了人们参与改革开放的热情,还能教育人们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的祖国,启发人们健康向上、乐观大度,勤奋工作、热爱生活。

三是红歌能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旋律,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和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红歌与影视作品的完美结合。观众不但受到了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教育,而且还学会了唱红歌。在这两部电影里有那么多的红歌,非但没有冲淡电影的故事情节而且还深化了主题,延伸了观众的艺术享受。如果把这两部电影的歌曲拿掉,《冰山上的来客》就会黯然失色,《红色娘子军》就成了哑剧,这些歌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大唱红歌,大唱爱国主义歌曲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歌唱活动,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激发革命精神,也能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上下的心灵沟通。只有时刻牢记革命传统和党的宗旨的人,才会经常唱起“红歌”;只有心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才能问心无愧地唱响“红歌”;只有将群众百姓真正装进心里的人,才会和群众一起合唱“红歌”!

唱“红歌”的现代意义及社会价值

6007 次点击 45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再反坏 于 2011-3-24 12:13:0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转}

“红歌”并非专门的音乐术语,迄今也无严格的定义。 “红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歌曲”。包括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五四运动以来,我国人民在抵御外侮、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直接借用、改编国内外原有歌曲旋律进行填词或使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的以爱国和革命为主题,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唱的群众歌曲。这些歌曲的歌词以抒发爱国和革命情感为主;旋律优美、易于传唱;节奏刚健、催人向上;音乐整体体现出中西音乐交融特征如《东方红》等。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红歌”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红歌在内容上反映出中西文化的融合,在音乐形式上也是中西音乐融合的典型。红歌除少量直接改编自民歌的曲调外,多是七声音阶,并以大调式为主;或直接借鉴民歌或西方歌曲的旋律,并出现了诸多优秀的多声部合唱作品,如《黄河大合唱》,这是我国主流音乐传统所缺乏的。

从社会教育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红歌体现出集体主义和刚健向上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昔日的靡靡之音重新泛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物质享受中迷失自我。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甚至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口唱出的,却是一些他们连词意都不明白的诸如《老鼠爱大米》等趣味低俗的歌曲。红歌正好可以弥补我们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我们更加积极向上地追求美好生活。

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和民族凝聚力的角度来看,红歌自诞生之初就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成为群众歌咏的经典:使红歌超越了这一局限。加之红歌的歌词大多琅琅上口,内容健康向上,旋律优美而简易。因此,红歌的广泛传唱,有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文艺的引领作用。

黑龙江电视台近日推出的电视剧《东方红》,其主题曲“东方红”与片尾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将现代作曲技法(即拼贴法)和原生态唱法融合起来,堪称时代精神的典范演绎:在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宽广深厚的弦乐持续音和领袖的谈笑风声“伴奏”下,粗粝高亢的男声“吼”出的《东方红》,唱出了红歌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唱红歌,如在演唱技法上满足于对以往的简单重复,在演唱方式上局限于过去的固定模式,在演唱风格上固执于昔日的规范教条,这样的演唱即使非常专业,也难免会将红歌片面化、模式化、教条化,使红歌被今人当作已经熟悉的东西而忽视、当作陈旧过时的东西而抛弃,乃至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引来反感。今天,我们唱红歌,唯有象电视剧《东方红》的主题曲一样唱出新时代的精神,才是实现红歌现代意义的最佳方式。

对于生长于新时代红旗之下,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艰难岁月、体验过革命年代血与火洗礼的当代青年来说,烈士的鲜血渐行渐远,曾经引导不同时期文化潮流的红歌简化为纸上的乐符。如能够组织近代史学家与音乐家共同撰写出《红歌史》,使人们在传唱红歌的时候,充分理解红歌的历史内涵;正如历史文物的价值,本应完全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然而实际上却以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度为价值标准一样;对红歌进行深度历史阐释,透过红歌中展示出的外源性文化危机所带来的我国当代的文化转型与文化整合的特征(衣俊卿《文化哲学》),才是体现红歌的价值,实现红歌的现代意义的根本途径。

要实现红歌的现代意义,也需要相应的组织。重庆的“唱红歌”活动和江西电视台的“红歌”比赛,可以看作组织的两种模式。媒介的红歌比赛,可寓教于乐,可引导大众,从感性上充分认识红歌;还要要求演唱者阐释红歌的历史内涵,升华红歌比赛的意义,启发观众从理性上深入了解红歌。而各地市机关单位及学校的群众歌咏活动,既可通过晚会的形式来表演和传播红歌,更可以通过趣味比赛的方式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娱生活。但为了保证红歌的组织与演唱效果,必须在诠释红歌的当代精神和挖掘红歌的历史内涵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真正唱出红歌的历史内涵,唱出红歌的时代精神。艺术的魅力在于其自发性,借助红歌的自发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有组织的演唱,使人们变自发为自觉,从而区别于大众的自发演唱,发挥组织的能动性,是实现红歌现代意义的重要手段。要实现红歌的现代意义,还要注意在演唱中超越红歌原有历史的局限,既看到将红歌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历史意义;更要让红歌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唱红歌的意义 唱红歌的意义

红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学生受到红色教育。一首首红歌教育着一代代人成长,使大家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坚定了我们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一是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红色歌曲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有许多红歌首先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的,后经词、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广的,它脍炙人口,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每当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唱响红色歌曲是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

二是红歌能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一提起红歌,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老一套,与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没有什么联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红歌不但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且也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如,《春天的故事》(王佑贵作曲、蒋开儒、叶旭全作词)、《走进新时代》(印青作曲、蒋开儒作词)等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产生的。《春天的故事》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都非常优美动听、和气可亲,听到这首歌曲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老人视察南方的那种情景和氛围,使人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和正确,并使人们积极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当人们听到红歌时就觉得非常激动,有时也会跟着唱上几句,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传唱,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振奋,久而久之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红歌不但净化了人们的灵魂,鼓舞了人们参与改革开放的热情,还能教育人们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的祖国,启发人们健康向上、乐观大度,勤奋工作、热爱生活。

三是红歌能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旋律,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和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红歌与影视作品的完美结合。观众不但受到了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教育,而且还学会了唱红歌。在这两部电影里有那么多的红歌,非但没有冲淡电影的故事情节而且还深化了主题,延伸了观众的艺术享受。如果把这两部电影的歌曲拿掉,《冰山上的来客》就会黯然失色,《红色娘子军》就成了哑剧,这些歌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大唱红歌,大唱爱国主义歌曲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歌唱活动,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激发革命精神,也能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上下的心灵沟通。只有时刻牢记革命传统和党的宗旨的人,才会经常唱起“红歌”;只有心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才能问心无愧地唱响“红歌”;只有将群众百姓真正装进心里的人,才会和群众一起合唱“红歌”!

瓦格拉

格瓦拉品牌:营销者的梦幻革命

2009年05月08日 11:20财富时报【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0条

对于他的这一望,人们给出了多种解读:沉思的、毅然的、不羁的、冥想的,以及执拗的,但正如凯西先生所云,这一望,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般让人无法捉摸

角谷美智子 (Michiko Kakutani) 文 格瓦拉万岁! 他不仅活在革命者、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反叛青年的心中,更化身在T恤衫、手表、板鞋、钥匙链、打火机、咖啡杯、钱包、背包、鼠标垫、浴巾甚至避孕套上。政治家们诸如委内瑞拉总统雨果·查韦斯等人纷纷利用他的形象为自己造势,各路商人也不甘落后,秘鲁的空气清新剂、瑞士的滑雪板还有意大利的美酒均由格瓦拉代言。

超模吉塞儿·邦辰身着格瓦拉比基尼在T台上尽展美貌;一家男衣公司推出了一款装备着军装、贝雷帽、枪和雪茄的格瓦拉玩偶;澳大利亚某公司更是有“樱桃格瓦拉”冰淇淋系列问世,并在广告语中这样描述品尝感受:“在两层巧克力之间的压迫下,樱桃的革命斗争举步维艰。难忘回忆,永留齿间!”

为人所熟知的商标

在道琼斯通讯社布依诺斯艾利斯分社主管迈克尔·凯西的新书《格瓦拉逝后的日子》中,作者观察到,最经常为政治家、示威者以及商人们所利用的那幅欧内斯托·格瓦拉的肖像乃是基于古巴摄影师科达即阿尔伯托·迪亚兹·古铁雷斯,于1960年为这名游击领袖所拍摄的照片。这张为世人所熟知的近景照一般以高对比度的黑白二色着色,以突出这位31岁的阿根廷裔革命家极目远眺,眼望未来的英俊形象。对于他的这一望,人们给出了多种解读:沉思的、毅然的、不羁的、冥想的,以及执拗的,但正如凯西先生所云,这一望,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般让人无法捉摸。

在这本清新而睿智的书中,凯西先生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科达所摄的这张照片如何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照片之一?格瓦拉是如何从一个反资本主义制度的象征转化为现今世界上最具市场潜力和最为广泛利用的商品标签的?这名游击战士的形象又是如何成为像耐克的小勾以及麦当劳的金色M一样为人所熟知的商标的?

尽管这一话题曾多次出现在报纸杂志中,然而《格瓦拉逝后的日子》却以其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和放眼世界的宽阔视角为人称奇。在书中,凯西先生并不仅仅记录了这一形象的文化历史,而且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解读了名气的形成机制。这本书讲述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观点如何在流通中变异,政治观念如何被商业化所带来的时尚潮流所淹没。书中还揭露了历史中的切·格瓦拉逝后是如何让位于另一个格瓦拉,或各种格瓦拉的寄主的:比如圣·切·格瓦拉,拥有创造奇迹的力量;切·基督,一个因其如耶稣般崇高的形象而备受崇敬的人物,格瓦拉对暴力的推崇在此形象上荡然无存;企业家切·格瓦拉,宣扬其“个人诚实奋斗,为众人贡献一切”的理念;当然还有摇滚格瓦拉,远离任何政治信条,而为年轻人的反权威主义思想代言。

更加主流的格瓦拉 这张著名的格瓦拉头像在1960年,由科达拍摄于为哈瓦那港货船爆炸事件中的罹难者举行的国葬上。在粗线条地裁切了照片,并将一株棕榈树和另一个人的形象从照片中剪去后,科达赋予了这张照片不老的魅力,一种独立于任何具化的时间和空间之外的魅力。

这种抽象的元素在对图片的进一步水彩化和绢印化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正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和毛泽东》中所体现的风格一样)。基于此,科达剥离了照片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主流、更加平易近人的格瓦拉。

凯西先生在书中提到,于2001年去世的科达,在1997年前未能从这张为人们疯狂利用的传世作品中拿到一分钱的版税。是年,卡斯特罗政府在《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上签字,正式加入了这一国际版权条约。

尽管科达所拍摄的原始图片多年来没有广泛流传,凯西先生认为,早在1967年格瓦拉去世前的数月起,费德尔·卡斯特罗便已经开始用这张照片作为古巴品牌化的象征了。卡斯特罗先生的这一营销举措是明智的:格瓦拉对于苏联的谴责使其大受“对苏联失去信心的西欧左翼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的推崇;而格瓦拉的反帝国主义情结则恰好对上欧美国家激进青年学生的胃口,对于他们来说,社会亟须改变,而革命一词是如此诱人。

最典型的后现代偶像

格瓦拉1967年逝于玻利维亚的一场惨烈的游击战,年仅39岁。但他的名声以及人气,以烈士之名在世界上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在1968年巴黎**中,科达所拍摄的照片被印到一张张红黑色的海报上,成为了抵抗运动的象征;在美国亦是如此,作为革命者的格瓦拉受到了黑人权利运动以及嬉皮士和反战主义者的欢迎。

1968年5月17日出版的《时代》杂志记录了这一现象:对格瓦拉的推崇在当时已经“上升到了在激进派学者、工人和学生群体中近似于宗教狂热的英雄主义崇拜”。杂志中提到,在意大利出现了“格瓦拉式山羊胡”以及随之配套的贝雷帽,在数个国家中所流行的“以他毛发蓬松的面孔所装饰的手帕、汗衫以及衬衣”已经成为了“作曲家、海报设计师以及出版商的又一个聚宝盆。”在格瓦拉去世四十周年的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毫不过时,值得一读。

显而易见,当切·格瓦拉说出“革命思想应当通过合适的媒介传播,越深越好”的时候,他的本意却并非如此。然而当格瓦拉成为世界上最为形象化的商标之后,他不朽的地位甚至已经超出了《摩托日记》的结尾里那位陌生人的预言。在这部根据格瓦拉年轻时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中,那位陌生人告诉格瓦拉,“蜂巢的精神经由你口中说出,并给予你行动的力量”。 尽管反对卡斯特罗的古巴人照旧称之为冷血暴力杀手,格瓦拉仍然在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地区为人所崇拜,反全球化的抗议者们称他为“美帝国主义的死敌”;美国的移民运动家们则以格瓦拉为偶像,为移民群体融入“美国梦”而摇旗呐喊。

对于很多人来说,格瓦拉已经成为受压迫者、理想主义者、破坏传统者以及为目标而甘愿牺牲者的一个通用象征。正如凯西先生在书中所说,他已经成为“最典型的后现代偶像”,承载着“因人而异,包罗万象”的理念。

NYT 翁忻旸 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红色旅游

为充分发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 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二)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四)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二 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要求,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使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相结合,同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寓教育于旅游之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避免过度开发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损坏,做到朴素实用、功能完善。

3.坚持统筹协调。注意做好红色旅游区规划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以及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坚持多方参与。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公共性质建设项目的投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经营性质建设项目的投入通过市场运作方法加以解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2004至2007年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要达到15%左右,2008至2010年要达到18%左右。

——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使其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外有效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其成为产品项目成熟、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项目密切结合、交通连接顺畅、选择性和适应性强,受广大旅游者普遍欢迎的热点旅游线。

——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使80%以上达到国家旅游景区3A级以上标准,其中40%要达到4A级标准。到2007年,争取有5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规模达到50万人次以上;到2010年,争取有8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规模达到50万人次以上。

——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展示和宣讲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规划期内普遍得到修缮。

——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使其成为带动革命老区发展的优势产业。到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上述目标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04至2007年,以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重点,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初步形成红色旅游发展的框架;第二阶段为2008至2010年,进一步巩固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实现规划目标,推动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四)主要任务

1.建设红色旅游精品体系。从打造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入手,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着力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形成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

2.建设红色旅游配套交通体系。结合国家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规划,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点)与主要干线公路的连接线,切实改善通达条件。

3.建设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体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使重要的文物、遗址、纪念地、名人故居、文献、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

4.建设红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政部门、企业单位优势,统筹规划,利用多种宣传方式,打造红色旅游的形象品牌。

5.建设红色旅游产业运作体系。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上一篇:后备干部笔试题范文下一篇:哈尔滨安置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