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恋爱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开始对高职学校重视和扶持,有关高职生的成长问题成为日益关注的重点。在高职生的成长当中,恋爱问题日益凸显,对于高职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恋爱问题的形成要素复杂,产生的影响多样化,让这种研究显得十分必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第一篇:恋爱心理学课程论文

关于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研究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摘要:我国大学生恋爱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女生关于恋爱现状、观念、行为、与性行为、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考察,旨在对女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帮助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及他人,并树立自信;注重恋爱道德的教育和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关键词: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应对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职業院校大学生群体受社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恋爱问题随着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也开始饱受广泛的关注,高职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以及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出现和发生的各类问题与现象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大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女生比例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已超过40%。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这时候所形成的恋爱心理表现在生理上比较成熟,心理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上需要外界环境刺激所形成的以自我意识为标志,从而开始对异性感兴趣,逐渐发展为恋爱以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总和。

现在的职业学校大学生由于大多数从身心发展来看,处于17—25岁之间,他们的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未能积极应对不安、沮丧、羞耻感等不积极、不健康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也会在受到恋爱挫折后开始产生,并且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心理学领域认为在情感的敏锐度方面,女性要大大高于男性,女大学生也更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等状况。经过对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王建中、樊富珉等人发现,据90项症状清单SCL—90显示女大学生在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度等因子上的得分要大大高于男生,所以对女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更迫在眉睫。而高职院校作为另一层次群体,女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所产生的困惑更具现实意义,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出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是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表现

1.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如果大家都在谈恋爱,而只有你一个人是单身,就会不自觉地融入到这个恋爱群体中来。现在的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由于学历或其他原因,对自我自信不足,没有恋人的情况也会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加之周围文化环境的诱导,去模仿跟随大多数人的恋爱行径,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表现之一。

2.随意心理。“不重结果,只重过程”是在大学生恋爱群体中比较普遍的说法,这种行为实质是否认了爱的责任,只强调爱的权利,他们谈恋爱的终极目标并不会以婚姻为结果。打发时间、摆脱孤寂、享受恋爱的感觉是一部分人的想法。另外,恋爱双方之间没有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恋爱观,也没有共同的目标和规划。

3.性爱的盲目心理。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结婚之前发生性行为具有轻率性。这是由于中国教育对性教育方面的缺失,对婚前性行为的严重缺乏认识导致的。部分大学生开始面对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或性病等问题的威胁,这些情况让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身心遭受巨大压力,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三、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危机

1.失恋危机。恋爱中失恋的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所表现出的状况也不一样,如情绪低落、愤怒、沮丧,甚至强烈的挫败感等,所引发的负性情绪如果达不到缓解,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危机。

2.抑郁危机。抑郁是一种心境障碍,临床特征主要以显著并持久的心境低落为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抑郁状态的个体会表现出焦虑、沮丧、厌世等不良情绪,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的不安。

3.焦虑嫉妒危机。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中焦虑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紧张、苦恼、烦躁等不良情绪。嫉妒心理在女生中更为普遍,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由此造成不良的后果。

4.自杀危机。高职院校最大威胁之一就是自杀危机,大学生中由于恋爱产生的抑郁、挫败等负面情绪而导致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已构成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最大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大学生中因恋爱挫折而自杀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四、当代女大学生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步入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性心理上已发育成熟,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大体上已完成,在不太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易产生性冲动。女生虽相对男性来说在生理上更为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情感、精神的心理需求和渴望也逐渐增强。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心理上表现出需求后才开始表现出情感欲。从恋爱心理发展状况来分析,“一见钟情”会由于异性的容貌、才华、风度、品性的出众发展而来,由此产生对性的要求。处于青少年期的女性感性更多于理性,也偏重于对异性气质、形象的迷恋,呈现出冲动性、波动性、排他性等特征。另外女大学生在心理上的依赖性较男性强,自制力较弱,更渴望受到关注并被他人接受。而恋爱方式作为男女间最可靠的认同方式,是相互间获得情感慰藉的渠道。总而言之,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同异性交往经验的缺失和对爱情的强烈渴望所产生的矛盾,以及情绪发展不完善都极易导致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发生偏差。

2.社会因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逐渐弱化,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发生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开始遭受扭曲,其社会行为和处事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寻找异性朋友、填补空虚的心灵欲求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也容易产生,更大的冲击是网络文化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也影响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3.特殊环境的因素。我们在研究女大学生爱情观的问题时,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校园生活的独特性、人员素质的相对性、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大学生们年龄相仿、学识相当或是心理相通,他们有彼此交往的良好外部条件,爱情易于发生。

五、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根据前文的阐述,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1.形成积极自我认知,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保护因子。现在女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矫正,就会继续蔓延下去,从而使偏差更加扩大化。首先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爱的教育,使其认识到爱情三要素之一责任感,意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大学阶段,爱情绝不是唯一内容,应始终服务于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素质这一大前提。

2.寻求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大学生的外在保护因子。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恋爱上的外在保护因子有诸如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以及相应环境等社会支持系统和相关的情感支持,这些支持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危机。所以我们需要在危机应对中给其建立信心,帮助积极应对,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爱护、支持等层面加大关注,有利于建立信心并采取应对办法。

3.开展相关活动,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大学生要学会开始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复原力,增强其面对挫折的能力,以便于形成正能量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大学生的恋爱呈现更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凤和.大学生“恋爱问题”之我见[J].中国青年研究,2010,(4):70,72.

[3]胡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中国青年研究,2012,(6):27,30.

[4]于志涛,冯维.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其分析[J].中国研究生,2014,(6):4,6.

[5]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卢宇婷(1989-),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周洁(198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卢宇婷 周洁

第二篇:关于职业学校女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研究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开始对高职学校重视和扶持,有关高职生的成长问题成为日益关注的重点。在高职生的成长当中,恋爱问题日益凸显,对于高职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恋爱问题的形成要素复杂,产生的影响多样化,让这种研究显得十分必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但是,高职院校社会存在的地位性,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比一般本科院校严峻的多。

关键词:高职生;学生恋爱;心理

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选择就读高职

在院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入学后多少会出现消极心理

加上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使得他们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在学习中失去努力的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2、在心理困惑没有转变和调整的状态下,部分学生原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加之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进入校园后往往出现学习目的方向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

3、恋爱心理。进入高职校园后,不少学生放弃学习动力,少了家长的约束和读高中时的紧绷压力,从而放松心态将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谈恋爱上,严重影响了学习。由于高职学生生活阅历和经验少,爱情观不成熟,很容易因为恋爱造成自我精神和心理的困扰。

寻根溯源,问题大都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上。各院校虽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大多有名无实,门庭冷落。要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学院领导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为真正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些扎实可行的工作,让绝大多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咨询配备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数还需增加。按照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作为一所民办专科院校,我院5000多名学生配置了一名专职心理老师,虽然离国际标准相差很远,但跟其他同等层次的学校相比,我院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资源之一:专职辅导员。目前我院有47名专职辅导员,有些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年数较长,在处理学生各种思想、行为问题上有丰富并行之有效的经验。资源之二:老干部、老党员。我院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干部、老党员思想觉悟高、人生阅历丰富等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2、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还需提高。新生入学后,学院统一组织新生心理普查,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年普查中都有约十分之一的学生属于A类(有172人,占10.5%;07年,有157人,占7.76%;08年,有176人,占10.2%),即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预约这些学生进行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两方面,而目前我院开设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系还很少,即使加上参加心理学选修课的学生,总数也不到全院学生的1/6。

3、心理协会发挥的作用还需加强。我院心理协会每年学院社团招新时,都有大批学生加入进来,但后来参加活动的同学却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心理协会的归属问题,即心理协会应由哪个部门管理。目前我院的心理协会由学院团委管理,团委管理的优势在于学院社团管理中心有较成熟的制度,管理上有章可循。劣势在于缺少专业的指导,所谓专业的指导是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灌输。我建议心理协会由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室管理和指导。

三、高职学校学生恋爱问题的应对策略

1、引加强校园文化创新工作,积极引导高职生走出恋爱误区。根据分析发现,高职生是由于寂寞、空虚、孤独、无聊而产生恋爱的念头,萌发恋爱动机,这种动机下往往会造成不小的恋爱问题。在文化保障方面,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作用进行实施。一方面校园文化创新者可以进行知识的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做为组织进步的最高标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建立总的来说包括几点:积极的心态、共同学习、知识分享、组织进步、知识创新。 通过这些策略,让更多的高职生摆脱孤独寂寞无聊的心理,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学校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平台,号召大家分享知识,将有益的知识主动上传到平台系统中,以便大家下载和学习,有效的利用大量的知识资源。

2、成立专业心理疏导辅导团队,发挥以人为本的感召力。通过高职生在恋爱当中的心理问题很多,比如过度极端,虚荣,甚至有自闭症、强迫症等,不能很好的看待恋爱问题,有的失恋后,情绪一落千丈,这些都是恋爱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和辅导就至关重要了。建议聘任专业的学生导师,导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指导。比如说校内图书馆设施、文化体育场所等环境的条件都会对此工作教育产生作用,具体对于高职生群体的性格改善、品格培养、习惯养成、素质提升发挥作用。

3、加强恋爱道德文化建设。恋爱环境当中,人与人的恋爱道德关系始终是重要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种恋爱道德建设的关系,更是一种生存的关系也是一种存在论的关系。西方关于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我国的孔子在构建道德关系上面影响巨大。它几乎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进程。孔子所构建的家庭伦理观,是我国道德关系的基石,甚至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他把家庭伦理关系构建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种实验,孔子旨在将这种模式推行到社会关系层面,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这种家庭伦理关系向我们展现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最高标准。

综上所述,高职生恋爱问题关系到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解决好高职生的恋爱问题,不仅对高职生自身,也会社会具有好处。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采用极端的方法对待高职生恋爱問题,要全面科学的看待这一问题,采用有效手段,既不耽误学业、生活,又能够让高职生心智得到锻炼,健康成长,实现情商、智商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 职校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通讯 2018,(04):18

[2] 张丁香,顾昭明.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3] 玉 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作者:杨光福

第三篇: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影响

摘 要: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恋爱行为也因为家庭经济的因素而不同,本文对于一批1986年至1992年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跟踪调研、访谈。得出结论:家庭富裕、各方面条件好的大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差,经济社会各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在恋爱次数上更多,性行为上更开放,在心理上对于“爱情”的更多的带有猎奇的色彩,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恋爱、性上则更多带有保守色彩。本文对这种现象的成因、特点、影响都作了阐述分析,希冀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所裨益。

关键词:家庭;经济因素;恋爱

一、家庭经济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代的研究已经证明了童年成长环境对于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个孩童的成长环境中,经济状况是所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可能比来自富裕家庭环境的儿童显示出更多精神失调的症状和不适应社会的功能,从更广的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差几乎和儿童每一个领域机能的不理想状态都有关。国外的研究也表明,长期家庭贫困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消极的社会情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孤僻、自卑,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因家庭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将随着儿童的长大,带入校园中,影响已成为大学生的儿童的婚恋心理和行为。

二、以往的相关研究

但就以往的研究来说,关注方向多集中在家庭经济因素对儿童人际相处、心理健康、就业等方面影响。如张克荣,蒋建刚提出了解家庭贫困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以激发家庭贫因学生解困的自我主体能量为主要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分析了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職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李慧民,李越美证明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但家庭结构和父母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尤其对学生获得主观幸福感和支持的作用更重要。郑洁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付出的求职努力相对较少,而最终落实单位的概率较高。尉建文则发现家庭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从政”意愿影响显著,家庭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也越高。

三、本文对两类型学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1.本文对两类学生的分类依据

本文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与不好的分类,是根据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水平、家庭是否居住在农村、家中父母是否有工作、家庭月收入水平四个要素来进行区分的,月消费水平或是从家中接受的生活费≥2000元,家庭月收入≥12000元,父母都有工作,城市户口并居住在城区,满足四个要素中的三个,即视为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反之,如果四个条件中有三个不满足,即视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

本文调样本89人,附合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为15人,附合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为74人。

2.家庭条件较好学生校园恋爱行为特点

(1)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形成圈子和新的网络交友形式的盛行

圈子观念和新的网络交友形式在这一群体中大行其道,这些学生经常以“一起出去玩”的形式来相互熟悉。一个人想要认识另一个人,就会去寻代他(她)周边的人,约出去一起玩乐,从而建立关系。就调研的学生来看,并非是一入学就会形成圈子,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经历共同的消费或是玩乐的过程之后,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基于共同认知的圈子。这圈子是隐性的,是这一类学生在共同的家庭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认知和行为的默契,他们会对事物有共同的看法,面对某些情况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同时,与圈子相随伴而来的,是新的网络交友的形式,这部分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他们会熟练使用微信、陌陌,用这些网络工具“钓”人,“钓”人之后,又会用这些交友工具保持联系,互通消息状态,进行下一步发展。其中的“老手”熟知各种微信、QQ群,这些群或带有男女提供约会的作用。调研之中,有一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利用“陌陌”不止一次和校外女性发生关系,他们通常是通过网络先看照片,然后利于微信或是陌陌开始网络聊天,经过初步熟悉之后,会谋求见面,常会在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而后“自然而然”发生关系,之后视双方的意愿,短期或是长期保持联系。这种形式只有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群体才可能“玩得起”,这中间各种有形无形的消费包括价值不菲用于讨对方欢心的礼物,或是在酒吧里点酒、各种娱乐,开车接送等,而且要求熟知其中的“门路门道”,对于家庭经济状况清贫甚至一般的学生,他们一则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二则不是长期适应这个过程,不知道其中的“门道”,即使有心踏入这个门槛,也无法进入。后来又和另处几位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探讨,结论是由于家庭状况一致带来的学生聚集抱团,在抱团的基础拥有的共同的“兴趣”,共同活动,然后就有了一起泡酒吧,一起参加这样活动,这佐证了郭艳蕊的观点,即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容易因为经济因素而产生小团体现象。

(2)较高的消费水平和更多的社交活动

这些家庭背景条件优越的学生,其本身对于这些“玩”的内容非常熟悉,他们可以熟练的在吧台上玩游戏,熟练的点酒,熟练的在KLV中飚歌,清楚请客时如何配菜,知道本地那些地方好,价钱如何?这似乎成了为他们的一种社会技能,相比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他们的这种技能更加完备,而这种技能是和他们优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分不开的,也是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恋爱行为上呈显猎奇、玩乐的学生,看上去大都相貌俊秀且善于打扮,一则本身这种游戏性质的猎艳很大程度上看“颜值”,长相是他们猎艳的重要资本之一,更好的长相有利于他(她)约到感兴趣的人,二则因为较好的经济条件支撑,他们有条件进行潮流且靓丽的打份,为自己在外貌上加分。调研之中,发现这些学生中的女生多关注衣服搭配、一些奢侈品、旅游等方面,男生则对于车、股市之类感兴趣,这些爱好都是家境条件不好的学生较少关注的。

(3)发生性关系比例更高、年龄更早且有异化的趋势

同时,对谈恋爱有猎艳、玩乐态度的这部分家庭济经较好的学生,发生性关系的比例也比家庭经济较差或是一般的学生更高,参与调研的15位拥有较好的家庭经济的同学中,有12位同学承认自己有性经历,其中一半学生有多个性伴侣。这12位同学中11位有两次及以上的恋情,开始恋爱的年纪也大多在高中。

在这些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身上,恋爱观上还有某些异化的趋势,调研之中,有女孩子是同性恋,她向调研的辅导员说明,学生的同性恋群体是存在的,常用“飘飘”、“拉拉”、“玻璃”来对女生男生的同性恋群体或个人进行称谓,她加了数个“拉拉”微信群,而这些群只有熟悉的人引导才能进入这些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找到合适的对象之后,你也可以选择扮演强势的,或是弱势的那一个,这取决于你的喜好,且不用担心会有泄密,微信等新的媒体在这些群体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大,葛营营在2014年的调查发现,35.8%的同性恋用移动客户端来获取信息,而同性恋群体中,月生活费用超过2000元的达21.4%,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较好家庭经济条件下的学生群体同性恋有增大的趋势。

3.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校园恋爱行为特点

(1)发生恋爱的比例小、发生性关系比例低

相对的,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甚至不好的大学生,对于婚姻恋爱更为保守。这一群体中恋爱的比例比家庭经济背景好的学生低

,在调研过程中,家庭经济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学生,数量比家庭经濟好的学生更多,但在74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同学中,恋爱的数量只有34位,比例为46%,恋爱的次数也更少,其中18位同学是首次恋爱,而承认发生过性关系的只有17人,男生12人,女生5人,对象也是关系确定的男女朋友,甚至是到了谈婚嫁的地步之后才有发生关系,可见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对于恋爱的态度和行为就越保守。

(2)校园生活中精神压力较大,婚恋更多考虑经济水平和将来发展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在恋爱期间往往精神压力较大,他们所关心的常常是前途和将来,特别是由大一进入大二、大三和研究生期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没有了大一刚刚上大学时的激情,开始思考将来的发展,这时上的课程似乎和将来的发展关系很小,而平常的空闲时间又较多,学生自己不知道做什么才能填补日常的空虚,对于未来发展不确定的焦虑情绪开始普遍涌现,调研过程中,一个同学形容同寝室一位家境较差的同学面对焦虑时说:“到了晚上12点,我突然看到他溜下了床,伏在桌子上,突然就哭了,低着声音,不让我们听见,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年龄大了,担心将来怎么办。”

这部分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同学恋爱中,恋爱行为更多的也要考虑将来。调研之中一位男生说:“有人能看得上我就很好了,不敢要求别的,只要能过日子。”另一位参加调研的同学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这样的话,心里才有底。”

在这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同学的恋爱观中,常会将将来怎么办?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一部分同学甚至因为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想在学校发生恋情,本次的调研样本中,女生较男生在经济、未来的考虑更多,在调研的样本同学中,一位异地的女生,属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自身外貌条件好,面对许多男生的示好,她向辅导员表示:“等毕业了回家后再考虑吧,现在即使勉强接纳,将来也是走不到一起的。”,这证明了李春秋,曹慧,张建新,史占彪的结论,女大学生在选择爱情的另一半时,有更高的经济取向性格取向。

四、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家庭富裕、各方面条件好的大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差,经济社会各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在恋爱次数上更多,性行为上更开放,在心理上对于“爱情”的更多的带有猎奇的色彩,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恋爱、性上则更多带有保守色彩

只有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引导,首先要了解到学生的情感状况,在这个基础上,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引导学生,或是走出误区,或是改正自己的心态重新建立恋情,或是正视心中不好的记忆,走上正确的心理路程,这是高校教育中珍贵的“心理关怀”部分,也是在思政教育、技能教育之外的心理教育。

作为大学教育者,无法改变学生已有的家庭背景,那么应当教育学生有:“不做富人的子孙,做富人的前人”的志气,引导学生,在心理层面上,认识到家庭条件给自己带来的一系列的错误观念和消极的行为,这些错误的观念包括因为家庭贫因而带来的消极的婚恋观和不敢和异性接触的自卑的心理,也有因为家庭条件较好而带来的不负责任,玩弄感情的放浪心理,秉持“中正之道”,在校园中应当提倡文明、负责、平等、真诚的爱情价值观。

本文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访谈中,许多被访者会有意识进行隐瞒,如是否发生了性关系,是否有人流行为,许多学生会对此避口不谈或是提供假信息,这造成了信度的不足,还有样本数量的不均衡,在校园内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只占15%甚至更少,在作为参考样本时太少,造成了效度不足,这都是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改善的问题,另处限于篇幅,对一些其他方面的探讨,如家乡地和未来发展地对于大学生婚恋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男生和女生校园婚恋的不同,家庭经济不好的男生和女生校园婚恋的不同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浩强,张庆林.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Sheldon Cohen,Nancy Adler,Cunery M Alper,Willian J Doyle.John J Treanor,Ronald B Turner,“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ceonomic statu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cold,Heath psychology,27(2008).

[3]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4]张克荣,蒋建刚.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分析:人生挫折的干预与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1998(2).

[5]李慧民,李越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2).

[6]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7]尉建文.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J].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09(08).

[8]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顿艺(1987—),男,土家族,湖北恩施建始人,硕士生,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助教,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顿艺 谭梦 武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