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探讨

2022-09-10

1 研究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围绕培养目标, 设置课程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 为适应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摒弃和改变传统的观念, 置身于国际视野中。构筑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基本框架, 使高职教育从功利主义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保持和发挥自身持久推动力和内在的生命力, 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界定高职高专课程目标的内涵, 不是通过简单地删减或增加开课的门数、调整学时等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低层次重复调整, 而是以科学的态度、明确的办学理念, 通过充分依靠教师发挥其积极性和深入钻研学科课程之间深层次关联来解决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实质性问题。

2 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广泛应用的主要类型包括:国际劳工组织 (ILO) 开发的MES、北美地区流行的“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德国双元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的K H模式。

上述模式的应用均强调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综合化, 倡导学分制和弹性选课, 并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为这些操作创造了条件。

深入探讨上述国际课程模式, 结合“入世”后人才目标的国际化趋势, 充分借鉴国际先进观念, 构建我国富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框架和体系。

3 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定位

3.1 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的定位

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是“课程”的子概念, 指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学生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 是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是一种广义的解释, 涵盖两个相关的概念, 即由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须学习的课程称为显性课程;学生在教学计划以外所学习的课程称为隐性课程, 它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它包括物质情境, 如建筑、文化、教室布置、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2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的定位

教育学中课程设置的定义是:课程设置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 它把为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基本依据是, 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 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 突出核心课程, 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 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加强专业技术课程, 开发隐性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在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中, 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设计必须合理匹配, 不能偏颇。

4 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造

4.1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把握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 需要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 组织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教师、管理人员深人调查研究, 了解和掌握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能力要素, 了解新的技能标准。通过反复分析和论证, 将归纳的综合能力要素分解出若干单项能力要素, 这些单项的能力要素, 即是设置相关课程时所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也是调整、组合普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构体系的突破口, 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 在我校高职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中, 主要做了以下改革

(1) 将培养目标具体化, 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会计职业技术能力, 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担任主管会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2) 按照培养目标, 提出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掌握企业资金运作和财务分析、经济活动预测、决策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

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会计核算能力, 收集、加工、分析经济信息能力, 应用有关计算机软件能力和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 达到具备科学理财能力, 参与企业预测、决策等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要求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 (至少是初级会计师资格) 。

4.2 从体现职业技能的能力本位思想设置高职高专课程

职业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结构的核心。其实质就是要解决“高分低能”, “重知轻能”的问题, 矫正延袭数十年的传统教育弊端, 回归教育的本义。为此, 课程设置原则就是要突出职业技能的能力本位思想。在这一原则下, 课程结构一要改变那些以知识为单一目标的设置模式, 突出观念和价值的目标需求, 拓宽课程设置口径, 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格结构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模式。二要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淘汰一些知识陈旧的内容, 开发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和培养创业能力的课程。三要明确各门课程的学科能力要素, 以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 组合专业学科课程体系。

以我校高职财务会计专业为例, 在调整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时, 主要应体现在优、实、新三个字上。

4.2.1 优

就是优化课程设置, 淡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所谓完整性, 形成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会计职业能力要求, 设立课程模块。我们的思路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为依据, 安排每门课程, 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成组化。我们设计的课程模块结构如下:

(1) 知识与素质模块:包括社会科学与文化素质教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经济管理知识教学三个子模块。

(2) 专业技术操作模块:包括会计核算技术、会计分析、预测决策及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等子模块。

这一课程模块结构, 把如何形成职业能力特色作为整个课程体系及课程内涵设计的主要目标, 从而使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之间形成有机结合, 以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4.2.2 实

就是课程设置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突出理论的应用和技术开发, 加强宽而新的课程, 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发展起到接口作用。

在会计高职教育课程设计中,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必修课各专业方向统一原则:理论“够用”原则、加强技能训练原则、多专多能原则。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操作课, 它们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20%, 37%, 43%。其中有些课程既包括理论讲授, 同时也辅之以技能训练。我校会计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包括:英语、德育、政治理论与实践、经济理论与实践, 总学时为576, 学分为28。专业理论课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法原理、经济数学、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网络、审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英语, 总学时为640, 学分为34。技能与实践课包括:计算机应用、现场实习、会计实训、财务软件应用、理财实务操作、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设计和实习, 总共844学时, 32学分。其他为专业选修课, 专业技能选修课和任选课, 总共750学时, 37学分。

4.2.3 新

就是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化, 使课程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大力开发适应性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得在工业时代形成和发展的传统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面临挑战, 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审计等领域中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应用, 将给未来的会计工作带来最直接、最强烈、最广泛的变革, 因此我校会计专业在调整传统课程上主动出击, 设置最新特色的会计信息管理课程系列。

会计信息管理课程系列特色课程主要包括:

(1) ERP概念与原理 (40学时) :该课程讲授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於一身, 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 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 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 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2) 库存管理软件应用 (40学时) :本课程讲授库存管理软件的应用, 使学生熟悉货品入库、出库、库存全流程和利用软件系统进行物流库存管理。该课程为ERP专家认证资格考试课程。

(3) 生产控制管理软件应用 (40学时) :本课程介绍ERP系统的核心所在, 它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库存, 提高效率。同时各个原本分散的生产流程的自动连接, 也使得生产流程能够前后连贯的进行, 而不会出现生产脱节, 耽误生产交货时间。主要介绍生产控制管理模块等。该课程为ERP专家认证资格考试课程。

(4) 财务管理与分析软件应用 (40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基本模块, 包括数据的采集、初始管理系数的设置, 分析指标的设置, 数据的调整, 线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等。该课程为ERP专家认证资格考试课程。

上述课程以企业资源计划 (ERP) 原理和主要模块为蓝本设立。企业资源计划 (ERP) 蕴含先进的管理思想, 涉及企业财务、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库存、行政等资源的全过程, 成为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最先进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创建特色课程的技术支持来自中国最大的ERP软件提供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4.3 从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来设置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对发展国民经济,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新技术不仅需要掌握高智能、高科技的高级技术人才, 而且需要培养大量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具有综合能力, 能够直接从事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因此, 在构置课程框架时, 要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色。课程体系必须进行综合化改革, 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根据某一职业或几个职业的需要, 强化知识, 能力的职业针对性, 构筑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 取得相应的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 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在会计高职教育课程设计中, 将全国统考的初级/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与现行会计专业课相整合, 使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大专学历证书, 同时取得专业任职资格证书。此设计不但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提升了我校会计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另外为教学质量的量化考核提供了依据。在课程设置上要方便学生备考。具体操作为:加大相关考试科目的课时数;教材直接采用统一的初 (中) 级会计任职资格指定教材;教学大纲直接采用初 (中) 级会计任职资的考试提纲, 并配备优秀骨干教师教授相关课程。在时间安排上, 考虑到初级会计任职资格考试为每年的5月下旬, 要将考试课程安排在4月份结课, 为学生留出复习时间, 并组织考前串讲, 最后将模拟考试的成绩作为新设课程的学籍成绩。

(2) 从课程体系的内容结构上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后劲”即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 又能够解决生产过程的技术和操作问题, 也就是说, 学生毕业后, 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既可以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实体, 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同时, 又能从事各项技术管理, 成为一名管理者。

在会计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 开设专项讲座, 及时介绍最新颁布的新准则和新制度;按行业开设实务专题讲座, 与企业接轨, 同时弥补了本校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

(3) 在课程模式方面, 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遵循教育规律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既开设拓宽知识面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也开设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和新领域的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和学科教育的思维定势, 改变以理论知识为主线, 而实践仅作为验证理论的手段的学科式教育方法, 淡化学科意识, 改一味过高要求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使得讲授内容偏深、偏难及各科缺乏相互沟通的现象。在课程实施的具体环节中增加实践环节的设置, 掌握专业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 “够用”、“实用”为原则, 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参加专业实践, 注重和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

我校的会计专业主干课每学期要安排出8-12个课时作为实践环节, 通过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例如作为会计专业实践活动, 2006年11月专门组织了会计专业学生参观了位于北京顺义的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为了对参观的企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作为相关活动的任课教师, 事先在互联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提供给学生, 并布置了思考题, 使学员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地注意观察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细节。学生们在参观中认真留意了典型的工业制造企业主要生产车间的制造流程, 在观后感中准确地描述了冲压、涂装、总装车间的生产过程, 对工业制造行业生产环节有了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作为重要教学过程之一——实践环节的落实, 总结其成果和实效如下:

第一, 熟悉并了解了典型工业制造业生产流转的程序, 为工业会计类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环境基础。

随着学生的低龄化发展, 现在的大部分学员不具备丰富的职业背景, 在会计实务的教学中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环境和流程知之甚少, 大大制约了学员对所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只能作到会做题, 会解题, 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运用的意义。因此有组织地带领学员参观有典型行业代表性的企业,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他们补上重要的一课。

第二, 将参观的内容和课程结合, 使学生得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不了的感官知识和体会。

在《中级财务会计》存货一章中提到了工业企业各种存货的类型, 有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 在课堂讲授时, 学生只能从教材概念中理解和想象它们的特性, 在实地参观中, 车间里码放整齐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存货实物使学生不学自明。

第三, 参观活动, 拉近了师生关系, 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 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口碑。

4.4 用素质理念指导课程建设

传统的职业教育理论认为职业教育是针对某一岗位的终结教育, 主要突出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 单纯强调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操作人才,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 人文素质和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 专业定向早, 专业适应面窄, 发展潜力弱。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则强调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不仅是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学习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而且强调注重学习工作方法,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适应新事物的能力, 现场技术群体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及灵活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等。为此, 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要作为课程建设的两条主线贯穿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 还应成为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的要素, 也就是说, 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课程建设, 丰富学科内涵, 构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结构的新体系。同时要把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全面素质贯穿于职地教育课程设计之中, 教育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事, 学会做人”,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会计高职教育课程设计中, 设置了下列素质课程:

(1) 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增加硬笔书法课。文字与数字的书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在会计记录环节体现的十分突出, 也是衡量基础会计工作规范的重要表现。在专业课中增加书法课,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书写的规范和美观, 同时也提升了其就业机会, 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往往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

(2) 在传统专业课程中, 增加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课;安排在学期中间, 以讲座或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 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美学的素质, 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身心得到了放松。

(3) 在毕业学期增加就业指导课, 例如色彩搭配课、服饰搭配课、礼仪课等。

综上所论, 做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体系要建立在科学、明确的定位上,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本位为基础, 以强化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素质理念贯穿其中, 设置高职高专特色课程, 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水平和力度。

摘要: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界定高职高专课程目标的内涵, 以科学的态度、明确的办学理念, 通过对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定位,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职业能力本位为基础, 以强化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探讨了设置课程的具体操作和实例;同时强调素质理念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的贯穿。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需要充分依靠教师发挥其积极性和深入钻研学科课程之间深层次关联来解决改革中的实质性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建设,定位,改造,能力定位,素质理念

参考文献

[1]  蒋乃平.深化职教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九大关系[J].职教论坛, 2003, 9.

[2]  徐荣远.二十一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成人高等教育研究, 2004, 5.

[3]  李炎清.刍议成人高等教育三大结构的调整[J].成人高等教育研究, 2004, 5.

[4]  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6.

[5]  董瑜.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4, 5.

[6]  宋丽兰, 胡树鲜.试论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J].成人高等教育研究, 2002, 5.

[7]  刘志远, 程悦.21世纪会计后续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华会计学习, 2002, 1.

[8]  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J].河南:职技师范学报.2004, 2.

[9]  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J].人大资料, 2004, 4.

[10]  朱新业.关于职教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职业技术教育[J].人大资料, 2005, 1.

[11]  姜运生, 等.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04, 7.

上一篇:项目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方面的综合运用下一篇:学生违纪处理实践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