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理论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叙事学理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暴力美学和叙事学作为当代影视作品当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异性特点,如何进行良好的结合是促进影视作品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首先對二者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进而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最终总结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为以后意识作品的推进垫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一篇:叙事学理论论文范文

热奈特叙事理论下的《夜色温柔》叙事时间研究

【摘 要】 美国作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夜色温柔》,表达对“爵士乐时代”的绝望。菲茨杰拉德在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独特叙事话语展现了他娴熟的写作能力。这部小说也因其叙事时间的独特性成为叙事学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混乱的”叙事时间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文章以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提出的叙事话语理论为参照,从叙事时间的三个方面对《夜色温柔》展开分析研究,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时序、时距和频率来影射人物思想的混乱、社会的无序和主人公梦想的崩溃,以期为欣赏菲茨杰拉德的写作艺术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 叙事理论;叙事时间;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

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不仅是20世纪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将现实生活反映在小说作品中的高手。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夜色温柔》发表于1934年。小说以衰败为主题,大量融入了菲茨杰拉德的個人经历——酗酒、生活潦倒、妻子的精神疾病等。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娴熟地运用叙事技巧表达主人公从抗争超越到屈服沉沦的心路历程。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通过对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研究,提出了叙事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概念。

一、叙事时序

《夜色温柔》中的倒叙是小说特有的叙事风格。小说第二部分前三章讲叙迪克在1917年前往苏黎世取得学位随后与妮可儿相遇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对迪克的叙述:

1917年,迪克·戴弗医生初到苏黎世时,年方二十六岁。这样的年纪对一个男子来说,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当然也是单身汉生活的顶峰了。甚至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这样的年纪对迪克来说也是壮丽的年华……

当时,戴弗医生已经面临战争的边缘:1914年时,他是来自康涅狄格州的一位牛津大学的罗德斯奖学金学者。回国后,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完了最后一年,并取得了学位。1916年,他觉得,假如不抓紧时间,伟大的弗洛伊德最终会在飞机投掷的炸弹中丧生,便设法来到了维也纳……

1917年初,烤火煤愈来愈难弄到,迪克为了烤火取暖,烧掉了收集起来的教科书,几乎多达一百本……

叙述者讲述迪克在苏黎世的往事其间回顾了迪克1914年到1917年的求学经历。这样的倒叙提供了迪克的学习背景信息,更加突出迪克前半生的辉煌。即使是在战争时期,“那段岁月便是迪克的春风得意之时”。这样的叙事安排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迪克这个人物在第一叙事中心理转变和行为变化。

《夜色温柔》中除了插入主要情节中的小段倒叙外,第一叙事中还存在完整倒叙。完整倒叙是倒叙的事件和第一叙事的起点直接联接。它将第一叙事之前的事件完全补足。因为和第一叙事重合,包含了从迪克和妮可儿相识、结婚到十余年的婚姻生活直至婚姻破裂的整个过程,被称为完整倒叙。小说的第一部开始描述迪克和妮可儿夫妇1925年在法国海滩遇见女影星罗斯玛丽。第二部的叙述1917年到1919年迪克和妮可儿的相遇、初恋(其中包括1914年到1917年迪克求学、退役经历的倒叙);和之后六年的婚姻生活,和第一叙事重合,故事时间回到1925年。对迪克事业、婚姻的叙述延续到小说第三部,在小说第三部的后半部分故事讲述1930年迪克与妮可儿在法国里维埃拉海滩度假时,再次遇见罗斯玛丽,与小说开局形成照应。最终迪克与妮可儿彻底分手。从第二部前半部分的叙述中读者可以了解妮可儿得精神病的原因,他们的金钱婚姻,彼此社会地位的差距,以及迪克对妻子的治疗。这部分开始于第一叙事起点之前,一直延续到这一起点,和这一起点直接连接,被看作是完整倒叙。这种从中间开始的叙述手法意在恢复主要人物之前的感情故事,是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的主线。

在这部小说中叙事顺序似乎杂乱无章,结构混乱,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叙事技巧上的一次新尝试。他对叙事时间顺序的巧妙运用,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以“现在”“过去”“未来”的结构来进行叙述。叙事时序安排在小说中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使得故事情节具有神秘感,叙事中暗藏伏笔,真相呼之欲出,勾人心弦。

二、叙事时距

另一个和叙事时间有关的概念是时距,《夜色温柔》的故事时距是从1917年到1930年,共13年,整个故事写在一本大约350页的书中。用350页来讲13年中发生的故事,叙事时距的变化从一页纸写发生在几个小时之间的事到一页纸写几年间发生的事情。菲茨杰拉德必须把握好叙事的节奏,或加速或减缓。像古典音乐传统在无数可能的演奏速度中分了几个标准乐章,如行板、快板、急板等,它们连续和交替的关系在近两个世纪中支配了奏鸣曲、交响乐或协奏曲的结构。叙事可以没有时间倒错,但却绝对存在节奏的变化。

热奈特认为有四种叙事运动变化构成的叙事节奏:概要、停顿、省略和场景。用下列公式来揭示这四种运动,其中的TH代表故事时间,TR代表叙事时间

停顿: TR=n, TH=0。 故: TR∞>TH

场景: TR=TH

概要: TR

省略: TR=0, TH=n。 故: TR<∞TH ①

通过对这四种叙事运动的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夜色温柔》叙事的节奏,而每个部分的文本长度也反映了作者对其的关注程度。小说一开始对法国海滨旅馆的描述中没有任何人物出现,仅仅是描写旅店的地理位置和外貌,“棕榈树毕恭毕敬地垂首站立,遮住了宾馆的红色正门,使这里显得阴凉爽适。宾馆门前,是一面积不大却令人眼花缭乱的海滩。”这样的叙述没有故事时间可以对照,故事时间是静止的。这样的描写不引起故事的停顿,只停留在对于某个对象的描述上。与其说是对被凝视中物品的描写,不如说是对凝视者的感知活动,印象,一步步地发现,距离与角度的变化等等的叙述和分析。这样的停顿使得叙述者抛开故事的进展,仅仅为读者创造出一幅形象生动的图片或栩栩如生的人物。

场景意味着小说情节中的情境描写,是对话和场面的真实记录,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对等。场景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画面的逼真性,主要用于表现人物在一定时间空间里的活动,构成一种戏剧性的场面。《夜色温柔》中大部分的对话描写属于场景。这些对话场景是迪克进入人生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在和芭比谈话后他决定娶妮可儿,在闲谈中与罗斯玛丽相恋,争吵中和朋友、妻子疏远,最终在和汤米的谈话中结束了婚姻,这些重要的场景标志着迪克命运中不可扭转的重要时刻,预示着迪克人生的悲剧结尾。

概要是文本中把一段特定的故事时间压缩为表现其主要特征的较短的句子,故事的实际时间长于叙事时间,概要的篇幅明显少于场景。它常常是场景之前的铺垫或两个场景之间的过渡。最主要的功能是简述。例如1914到1917年之间迪克的生活,菲茨杰拉德用概要简述那些无重大事件发生的岁月。从叙事结构上看,概要在整个作品中具有连接和转折的功能,是两个场景之间的过渡方式,它意味着间断的场景中的行动,变换场景中的地点,通过对时间的浓缩而为下一个场景做准备。概要是小说叙事的最佳缔结组織,小说的叙事节奏通过概要和场景的交替来确定的,菲茨杰拉德用概要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穿梭,对迪克的简要回顾是倒叙的开始,妮可儿对六年生活的独白使读者从“过去”又回到了“现在”。菲茨杰拉德在描写过一些富有含意的场景后,用概要对人物的日常生活及其环境加以短暂的环视,接着再次把情节指向另一个场景。

因为没有任何有关这段故事时间的事件被述及,只能依据上下文从逻辑上推断出某件事被省略了,在小说中,很多毫不相关的场景之间的转换都存在着叙述时间上的省略。这种在纯时间说明中增加故事内容的省略是小说的叙述手法之一。推动情节发展的省略透露出某些信息,对妮可儿出轨情节的省略暗示着叙述者对妮可儿背叛这件事的态度。迪克与妮可儿的婚礼和妮可儿怀孕生子的信息读者只能从妮可儿的独白中推断出来,由此暗示迪克婚姻情感的不单纯及孩子在妮可儿眼中的无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省略就没有艺术,菲茨杰拉德娴熟写作功力不仅体现在他叙述了什么,也恰恰体现在他省略了什么。在《夜色温柔》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无字之处,正是难写之点,那里的省略造成的叙述的中断和空白给读者提供无限思索和想象的空间。

三、叙述频率

频率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被叙述事件和叙述陈述各有两种可能性产生:重复或非重复事件,重复或非重复陈述。在叙事作品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叙述。因此,这里的“相同的事件”或“同一事件的重复叙述”仅基于其相似性。

叙述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是叙事频率中最基本的类型。叙述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因为叙述次数与事件发生的次数相等,被称为单一型叙述。叙述一次发生N次的事件——这种重复表现在事件上,这一类型是概述的特殊形式,它是一种带规律性的综述,它可体现在用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囊括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的事件,书中出现的“每次”“总是”体现了人物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活动从而揭示人物的生活场景。

叙述N次发生一次的事件是一种重复叙事,通常用来叙述多次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人们通常多次讲述以示强调,是确保信息的有效接受,但在叙事学中这种重复旨在通过多次叙述以造成事件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例如,妮可儿和罗斯玛丽在海滩上的相遇,在书中以两人的视角分别叙述了两次。这种重复是对时间倒错的标记,故事再次回到海滩意味着回忆结束。而两人对海滩相遇这一幕的两种不同的描述也揭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小说中最著名的重复叙事就是六次出现了一句话:“我放下窗帘您介意吗?”这句话来自迪克内心的想象。当迪克得知罗斯玛丽和一个男孩在火车车厢里的秘事时,迪克对当时的情况做出了自己的想象。这件事对已经爱上罗斯玛丽的迪克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此之后,这句话在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在迪克的脑海中,这种重复表达特殊的叙述意图,迪克的反复叙述表现了他内心的困惑,这种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秘的恋情不能公之于众。被感情所纠缠不能解脱,致使这句话在迪克的潜意识中重复地出现。

四、结论

菲茨杰拉德在叙事时间的运用上是综合性的,时序、时距和频率彼此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倒叙中包含场景,概要中又有重复叙事。故事的情节在时间倒错和单一型叙事与重复叙事的转换中体现,时距的四种运动方式构成了作品多变的节奏。通过叙事时序的巧妙安排突显出主线情节,在叙事节奏上非戏剧性的概要与戏剧性场景互相交替出现,而情节的强拍与叙事中最浓墨重彩的时刻重合。这种叙事安排是菲茨杰拉德对叙事节奏熟练掌控的表现。曾经对于《夜色温柔》小说情节、结构混乱的指责,现如今被一一否定。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结构布局紧凑、人物刻画生动并具有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117.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14,59,60.

[3]王文华.谈热奈特的叙事时序理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2):133.

[4]陈喜华.《夜色温柔》研究综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5):43.

[5]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文萃《夜色温柔》[M].王宁,顾明栋,徐亲,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6]Fitzgerald, F. Scott. Tender Is the Night[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Genette, Gérard. Narrative Discourse[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8]Bal, Mieke. Narratology: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M].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5.

作者:王琳

第二篇: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与当代叙事学理论关系探究

摘要:暴力美学和叙事学作为当代影视作品当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异性特点,如何进行良好的结合是促进影视作品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首先對二者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进而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最终总结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为以后意识作品的推进垫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暴力美学;叙事学;影视作品

一、暴力美学与当代叙事学的基本概况

(一)什么是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诞生于香港80年代的中后期,主要是对香港导演——吴宇森所创作的系列影片中特殊的浪漫主义英雄风格进行形容的特殊词汇。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教授郝建在期《“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里机制和社会认识》当中说过这样的话:“暴力美学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探讨及趣味表现,它所展现的动作、枪战场面当中所表现的形式美感,将这种场面展现到炫目的程度,从而对社会功能和到的教化进行了弱化”;著名的清华大学的教授——尹鸿也对暴力美学这样理解,他说道:“暴力美学所指的是广泛的审美理念,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概念,而是在相关作品当中凸显一种攻击性的力量表现,展示的是一种夸张和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二)什么是叙事学理论

托多罗夫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一概念。1969年,他在发表的《〈十日谈〉语法》当中这样写道:“这部著作仍然属于还没有存在的科学体系,我们暂时先将这种科学命名为叙事学,也就是一种有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体系。”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叙事学则主要指的是研究叙事作品的一门重要的科学,然而对于这种含义和定义却不能够进行深究。因为对于叙事学去研究叙事作品所需要的界定并不是很容易能够获取和衡量的。在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当中,对“叙事学”这样理解的:“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在这当中所说的“文学作品”并不仅仅只是叙事作品中的一种,两种定义有所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则是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二、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及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特点及表现

(一)暴力美学的特点及表现

1.暗含的价值判断

影视作品表现当中所表现的暴力美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到的判断进行了削弱,但是却并不是对社会功力价值形式追求的完全摒弃,正像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的那样:“任何描述都暗含评价”,因此在暴力美学的影视表现上,仍然会保留创作者所具有的道德评判标准,同时也会阐述创作者所表现的价值观及人文内涵。

2.形式美的体现

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会以其特殊的审美价值进而形成自己存在的基础和体系,暴力美学的影片也同样如此,从镜头运用的表现上来看,暴力美学的影片将电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形式美,对于强烈的视听效果以及感官刺激的追求是暴力美学影片最为重要的特征所在,也正是由于这些辅助的感受,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更为的和谐,使影片形式从外观上看上去更为完美。如张艺谋在影片《英雄》的设计上,在影片的场景当中构建出许多不同的风景及空间舞台,进而在这不同的舞台上轮番上演刺秦的历史过时以及中国武术所表现的神奇飘逸之感,飞雪、残剑、胡杨树林,残剑殉情、如月对打等等,将“暴力”与美景进行充分的融合,通过精心的拍摄以及现代科技的加工,从而让欣赏着感受到一种超凡的视觉盛宴。

(二)叙事学理论的特点及表现

1.叙事学角度的作用

对于叙事学的角度而言,不管是怎样的电影故事的呈现,都要凸显整个事件当中的“叙述人”,正如凯瑟琳所说:“叙述人主要是由作者脱变进而形成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作为一种叙事行为,不管是对小说,还是对电影来说,都不可避免的要存在这样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叙述人的存在,及时在一些特殊的时候没有这一明确的角色,影片当中的叙述人作为整个故事情节产生当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和叙事机制,从而对叙事的角度、叙事的方式以及叙事的色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他还代表着影片当中所呈现的角色身份以及相关观点,从而构建叙事角度总的方向,因此,在整个影片当中,角度成为了叙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元素所在。

2.叙事视点的特点

叙事视点与叙事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不同的叙事视角才能够确定相关的叙事主体以及和所要叙事之间存在的关系、距离以及介入程度。热奈特在对叙事学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将叙事的视点转化为“聚焦”的形式,进而进行考虑,在他的观点当中,将聚焦的手段主要分成了三种情况:①零聚焦叙事;②内聚焦叙事;③外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通常指的是,在进行影片叙事的时候,作为叙事角色所出现的人物对情节的了解比情节当中角色了解的要相对多得多,他是以一个全知者的形式出现的;内聚焦叙事则是之叙事者与影片中的角色对事情了解相当;外聚焦着则指的是了解的情况比剧中人物还要少。

三、暴力美学和叙事学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一)叙事学是暴力美学的深入反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影视作品的不断发展,叙事话语开始朝向商业性叙事话语机制变迁。叙事学能够运用一定的思维模式和叙事方式对暴力美学进行详尽的展现,它可以从实时间、语态、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更为全面的讲述,进而让暴力美学在影视表现上更为全面和形象,从而形成良好的模式和价值观,为人们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和所表现出来的哲学理念提供详细的思维空间。

(二)二者相互相互促进和发展

在影片表现当中,暴力美学与叙事学理论进行结合,能够使影片的故事认为表现更为的立体和饱满,基于观众良好的思索空间,从而更为自由的进行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影片在精心策划之下不在仅仅只是对固定的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传达,而是让观众和导演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换句话说,就是运用叙事的形式去展现一个完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让观赏者进行自我到的批判,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展现暴力美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颜艺.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电影中的表现与审视[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2]陈晓明.“动刀”:当代小说叙事的暴力美学[J].社会科学,2010(05).

[3]安妮特·希尔,李小刚.危险的营生:作为一种互动现象的电影暴力[J].世界电影,2006(01).

[4]贾磊磊.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与赎罪[J].艺术评论,2004(03).

作者简介:毛新康,男,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画。

作者:毛新康

第三篇:叙事治疗的理论论述及展望

摘 要 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摆脱了将人看作问题的传统观念,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重新建构一个积极的全新的故事,叙事治疗可以很好的促进个体的成长。本文论述了叙事治疗的起源、思想基础、治疗方法以及对它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叙事治疗 社会建构 外化

叙事治疗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源地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创始人是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叙事治疗旨在通过来访者诉说的故事探求来访者的生活体验,在合作的前提下,咨询师鼓励来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对以前充满问题的故事重新认识,建构一个新的、摆脱了问题消极影响的人生故事(White &Epston,1990)。到今天,叙事治疗不仅仅被用于心理治疗领域,也更广泛的应用在公共卫生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学校,帮助解决儿童虐待,家庭暴力、精神分裂等问题。

1 叙事治疗的基本思想

叙事治疗的概念源自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哲学思想。现代人习惯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社会建构论看来,现实世界并不是客观的,而是是主观建构的,个体对世界的理解以個体的言语体验为基础,语言不是反映了“现实”,而是创造了“现实”。[1]叙事治疗强调当事人的生活故事、在故事中建构的人生主题,以及他们为这些主题所赋予的意义,这些都是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想观念的产物。

后现代建构主义坚持没有任何一个人对“真理”具有独占权,因此,咨询师不能把“真理”和“客观性”强加到来访者身上。后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应该重视来访者的经验和观点,偏向以一种“不知道”的姿态和来访者合作,在治疗中,咨询师不是专家,而是一名参与者,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平等的。

叙事治疗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建构,重述一个新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来访者面临的问题就是阻碍他前进的困难,把目光聚焦在困难面前来访者所做的努力上,使来访者对过去、现在、将来的理解产生新的意义。当然这个新故事必须建立在对过去事件客观理解、对未来事件现实评价的基础之上,新故事不是凭空的,脱离现实的。[2]

2 叙事治疗的过程

2.1 问题外化

许多来访者把生活中的问题归结于自己或者他人本身,或者人际关系本身,这种想法决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样很可能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因为他们坚信问题就是他们本身,这是确定的。这种信念,只会让人更深地陷入问题中,难以改变。这是一种对问题内化的理解。这种思维习惯往往来源于我们的文化。外化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外化,将问题和人分开,问题是问题,而人是人,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成了一个单独的实体,存在于人和关系之外。外化削弱了贴标签和病理化的影响,它有助于减少个体对自己的内疚、责备。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本身就是问题,他能做的就很少,因为每一个行为都意味着自我破坏,但是如果一个人和问题的关系划分得很清楚,那改变就很有可能出现。

在咨询中,可以通过这样的对话将问题外化,例如,对于一名患暴食症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这样来提问“暴食症影响你的生活多长时间了?”“暴食症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你的生活的?”对一个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并伴有幻听症状的来访者:“幻听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的?”“幻听是如何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的?”

2.2 挖掘特殊实例

叙事疗法的目的是发展处一个全新的、积极的故事,替代原来的问题故事,当事人在新的故事中是主动的,富有力量的。而新的故事,是由原来的问题故事里偶尔出现的“例外”拓展得到的,在这个“例外”中,来访者没有被问题控制或者说战胜了问题。当问题故事占据来访者的生活,成为主流故事的时候,“例外”很容易被来访者忽略,而我们的新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和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之处。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关注不断出现的问题,而叙事治疗关注偶尔出现的特殊例外,并将其作为治疗的关键。

叙事治疗认为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苦恼和痛苦不会是一直存在的,总有例外的情况发生,只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生活常常有一种固定的模式,符合这个模式的体验被我们意识到并重视,不符合的则被忽略。那些不被人注意的积极的变化,新的感受是改变的契机,当人们发现并重视它,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情节越来越丰富,力量就越来越大,最后问题故事被新的故事逐渐取代。

在咨询中咨询师可以通过以下问话来挖掘“例外”:“在什么时候问题没有控制你?”“在什么情况下,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当时你做了什么?”

2.3 丰厚新故事

特殊事件被挖掘出来后,要将其整合到新的故事中,使特殊事件更加丰富,把新的故事与过去相连,并延续到未来。咨询师会让来访者描述特殊事件的细节,相关的情绪、想法、行动以及意义。让新故事愈加真实强大,取代原来的问题故事。在丰富新故事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所在。在接下来重写新故事的过程中,咨询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建构一个“主动进取的自我”,问话常围绕“个人力量”展开(李明、杨广学,2005)。

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咨询师必须要小心的呵护刚刚挖掘出来的积极体验,这些体验就像是一些小火星,想让他们成为熊熊烈火要非常小心,这在实际操作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咨询师不能太着急,不要急于让当事人体验力量感,这样很可能让来访者感到勉强。咨询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问:

“你能告诉我当时你是如何做到吗?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当时你战胜了问题,谁会第一个发现,你觉得他会如何看待?”

“这件事发生之后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如果持续下去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呢?”

2.4 見证

社会建构论认为,个体人格和自我的塑造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因此一个人自我的重新建构也离不开他人的参与,叙事疗法将这种理念纳入到治疗中,当治疗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在征得来访者同意的条件下,邀请来访者的亲人朋友去见证他的改变,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因为如果有人见证这个过程,新故事就会更加深入的根植于来访者的生活中,我们把见证人称之为外部见证团,团体成员通常来自于来访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理解来访者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同时让来访者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改变,从而获得更多的力量。[3]

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有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邀请身边的重要他人,举行一些仪式,通过这样的见证,我们生命中的故事会变的更加真实丰富。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的,我们的价值也常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

见证人被邀请之后是要进行培训的,让他们知道谈话进行的程序,以及咨询师可能在见证中会问的问题。并不是所有来访者的重要他人都适合做见证人,这样就需要做一些筛选,因为有的人也许会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对于来访者而言有的重要他人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时候可以使用空椅子技术,或者找一个可以代表这个重要他人的纪念物,让来访者想象他如果在場会怎么说,这都是可以的。

3 叙事治疗的特点

严格来说,叙事治疗不能算是一种新的治疗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观,它的很多思想和传统的心理治疗有很大的区别:

3.1对问题的看法不同

叙事治疗认为,问题不是个体本身的一部分,问题和人是分开的,问题被看做是人生故事中的一个插曲,是来访者生命中的不速之客,而不一定是敌人。所以咨询师并不是帮助来访者“去掉”问题,而是和来访者探讨如何处理人和问题的关系。叙事治疗不把目光聚焦在问题上,而是放在应对问题上。

3.2 治疗关系不同

叙事治疗反对咨询师以“专家”的身份自居,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平等的,叙事治疗认为来访者是有自己的资源的,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强调去病理化的论述。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探讨,挖掘来访者背后的资源和力量。叙事治疗主张咨询师以一种“开放的”立场,通过无条件的倾听,让来访者的故事自然展开,形成独特的主题,并丰富其生活意义。

3.3 治疗目标不同

在叙事治疗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探讨、挖掘特殊事例,建构一个充满力量的积极的故事。通过解构性的交谈,让来访者看到问题故事如何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丰富新的故事,使来访者从问题故事中脱离出来。

4 叙事治疗的未来展望

叙事治疗在我国处在刚刚发展的阶段,系统的治疗案例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咨询师,叙事治疗获得的信息虽然很大,但指向性不明显,治疗的目的和尺度难以把握。[4]叙事治疗中会把问题外化,但来访者的心理冲突不会因为外化就消失,还有叙事治疗对负性情绪不会过分关注,认为那是不需要探索的,要证明叙事治疗是否真正有效,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人更有效,需要更多的研究。

叙事治疗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是肯定的,因为它将叙事思维带入心理学,使心理学的研究真正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叙事治疗的出现,和传统的治疗方法并不冲突,而是为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方法就好像文化,应该是越丰富越好,而不是单一的。只有通过不同范式之间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真正的“视域融合”(陈向明,2000)。

参考文献

[1] 李明,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魏源.解構并重述生命的故事——叙事疗法述评[J].台州学院学报,2004.26(4):72-75.

[3] 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李明,叙事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2016.

作者:王忆情

上一篇:行政强制法论文范文下一篇: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