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探讨

2022-11-08

《造林学》作为一门科学大约可以230年前德国人Hager R.编写的《造林学》为标志。《造林学》一词从国外经日本传入我国, 并长期以来被使用。但是, 日文与中文的不对称性造成其不确切的内涵, 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并完成了用《森林培育学》来代替《造林学》。

我国的第一部《造林学》是陈嵘先生于1933年编著。郝景盛先生的《造林学》和陈植先生的《造林学原论》均在1944年问世, 并作为大学教材。新中国成立后, 学习前苏联对于发展我国的造林事业有一定帮助, 但是由于两国的自然环境和树种差异, 使我国的造林学教师考虑编写既吸收国外经验又适合本国国情的《造林学》教材, 北京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前身) 于1961年编写并出版了《造林学》教材。这部教材总结了我国的造林生产实践和树种栽培技术与理论, 但是, 不包括抚育间伐和主伐。体系上仍然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1977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和高校恢复招生, 使我国森林培育的教材体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1981年出版的《造林学》更多地吸收林业发达国家的教材体系和科学研究成果, 也在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方面前进了一大步。2001年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科编著出版的我国第一部《森林培育学》, 将森林培育学的理论体系推向新高峰。并且经过多年的努力,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传统课程, 课程改造和创新的任务繁重。为此,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尽快建立起适应我国实际且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不断更新主编的统编《森林培育学》教材的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建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教学组织体系,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研究, 注重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示范, 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 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把握国内外森林培育科技进展和学科前沿, 博采众长, 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

1 森林培育学的教学体系结构

《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内容, 见图1。

理论教学由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森林培育技术、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三部分构成。

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主要讲述森林立地、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内容。

森林培育技术主要包括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管理、森林主伐等内容。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部分主要讲述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工业人工林基地建设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与森林培育的关系。

实践教学部分由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三部分构成。

实验课教学主要包括种质种实识别、抽样、净度、千粒重、发芽率、生活力、优良度、含水量测定等内容。

实习教学部分包括苗圃学实习和森林培育综合实习两项内容。

课程设计教学包括苗圃规划设计和造林规划设计两项内容。

下面将对教学内容一一进行阐述。

2 森林培育学理论教学内容和存在问题的探讨

在2001版《森林培育学》教材的理论体系中, 不断总结了森林培育生产实践, 吸收基础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全新的体系, 即理论-实践-工程体系。新增加的6大林业工程与森林培育篇, 使教学-科研-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森林培育学》出版至今, 已经经历了7年的时间, 需要重新进行修订。在2001版的基础上, 最好按照林木种子生产, 苗木培育, 森林立地, 森林培育, 森林经营顺序和模块进行编著和讲授。而且最好加树种造林学各论的内容。《森林培育学》的知识体系相当于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的概论, 缺乏对常用主要造林树种的个论部分的细致讲解, 学生们没有针对具体树种去掌握相关知识, 因此对主要造林树种从种实收获、调制、储藏, 到种苗培育、造林、营林等缺乏系统的了解。而开设树种造林学各论课程是在系统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讲解我国南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我国乡土速生和珍贵的优良树种, 也有少数从国外引进经过实践验证适于我国栽培的优良树种。对于这些树种, 可以分别扼要地介绍形态特征, 分布地区, 适生条件, 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过程;特别着重地叙述了适地适树, 选育良种, 培育壮苗, 造林方法, 抚育管理和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同时还可以简略介绍木材性质, 林产品利用, 经济价值及其主要用途等。

因此, 通过树种造林学课程的开设, 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巩固森林培育学课程的理论学习,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意义重大。

3 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内容和存在问题的探讨

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林木种质检验实验、森林培育学实习 (苗圃学实习和森林培育综合实习) 、课程设计 (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 等内容。

3.1 森林培育学实验

森林培育课程的实验主要包括林木种实识别、抽样、种子净度测定、种子千粒重测定、种子发芽测定、种子生活力测定、种子优良度测定、种子含水量测定等。

目前的林木种质检验实验课时为10学时, 上述8个实验不能按时圆满完成, 因为时间有限, 课上只能安排部分实验, 或者是减少重复次数, 或者减少测定样品的量。不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建议应增加5~10学时。使各个实验的时间都能够很充裕, 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每一项实验环节,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们对林木种质品质检验的全部内容。

3.2 森林培育学实习

3.2.1 苗圃学实习

在苗圃学实习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在进行绿化生产和栽培养护等工作中, 具备苗圃学知识, 了解和掌握植物生长, 发育的特点和繁殖方法, 为城市绿化提供优质乔灌木。目前的苗圃学实习环节主要包括播种育苗、扦插育苗、移植育苗、嫁接育苗、苗木调查、假植、苗圃参观等内容。目前的苗圃学实习主要存在着以下4方面的问题。

(1) 实习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苗圃学实习内容, 整个实习应该根据苗木的生长规律来进行安排和实施。比如从种子催芽、播种、播种苗的培育管理、移植、苗木调查、假植等各个环节应该贯穿整个生长季节, 而不是将一个实习仅仅局限在一周的时间内。目前课程设置的弊端必然导致学生只能掌握播种的技术环节, 却对播种前期的种子催芽、播种前整地、苗木出土的整个过程, 出土后苗木的年生长发育规律, 以及生长期的中耕、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无所知, 这样的实习效果不好, 学生们只掌握个别环节, 只了解苗圃经营和管理的粗浅知识。

(2) 实习内容不完善。

苗圃学实习因为时间短, 在一周的时间内要完成的实习内容有限。所以, 种子前期的催芽环节, 中期的苗木生长环节、后期的防寒等环节都没有涉及到。内容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感性认识上不够完善。

(3) 实习周期短。

目前的苗圃实习时间是一周, 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苗圃学实习相关内容, 只能是点到为止, 不能完成展开讲解和亲自示范。这样给学生们造成应付的感觉, 学生们没有真正的体验到各个实习的技术环节和应注意的事项。

(4) 实习基地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目前的实习基地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实习班级多, 工具不够用;土地不够用, 以及没有方便的灌溉条件等方面。到了4月初, 林学专业、水土保持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草业专业的学生都开始进入实习环节, 这样就导致苗圃的工具不太够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建议教务处在安排实习课程时最好能够错开时间。土地的问题主要是苗圃内部种植了大量的绿化用苗木, 空地很少, 建议应腾出一些用地固定的用于教学实习上。解决灌溉的问题主要是在固定的教学用地上埋设固定灌溉管道, 这样在播种时能够及时的灌溉。

(5) 参观内容少。

苗圃参观考察环节的目的是结合生产, 参观各种不同规模, 不同经营水平, 不同经营方向的苗圃。通过参观, 使学生能够比较传统苗圃和现代化苗圃在布局、规模、科技含量、机械化水平、育苗水平、管理水平上的差异。

目前因为参观的时间只是安排了一天, 所以只能挑选比较现代化的北方国家级林木良种示范基地作为我们的参观地点。这样学生们观看到的苗圃有限, 不能获得更多的关于苗圃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议应该增加一些学时, 多参观一些不同种类, 不同规模, 不同经营方向的苗圃, 从而达到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

3.2.2 森林培育学综合实习

目前森林培育学综合实习安排的时间为一周, 内容主要包括山区人工林参观与调查、平原人工林参观与调查、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参观、人工林抚育管理及采伐设计等内容。由于时间有限, 所以安排的实习环节较少。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 森林培育学实际上是一门实践科学, 所以多参与实践才能学到本课程的实质和精华。在原有实习内容的基础上, 森林培育实习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课时, 比如一周左右, 这样可以增加造林整地、植苗造林、播种造林、林木种实的采集与调制、造林检查验收、造林成活率调查、造林技术档案的建立等内容。而且有些实习内容比如种实的采集与调制可以不必要非得安排在实习周, 而是根据种实的成熟季节, 来确定实习时间, 其实占用的时间不长, 教务部门在安排课程上, 不会有难度, 或者是利用周末的时间都可以解决。学生们只有参与和完成了主要森林培育的实践内容, 才能掌握森林培育的全部知识。

完整的森林培育学综合实习内容应该包括:人工林参观、造林整地、植苗造林实习、播种造林实习、人工林抚育的实际操作和森林抚育间伐作业设计、林业的采种、造林检查验收、学习建立造林技术档案。

3.3 课程设计

3.3.1 苗圃规划设计

要求学生应综合考虑, 合理布局, 以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技术指导设计的全过程。苗圃设计力求达到布局合理、科学实用、美观大方的效果, 要求苗圃建成后能够满足北京林业人学师生的教学实习、利研需要;要求苗圃育苗生产过程科学合理、机械化水平中等、贮苗量高、出产的苗木质量合格率达到或超出国家相应的标准, 以使其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 在建设成本上应该力求节约, 使设计出的苗圃能够便于集约化管理, 方便施工作业以及教学实习与科研, 以最少的投入建设成为具有最高应用价值的现代化、机械化苗圃。

3.3.2 造林规划设计

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来源于造林学实习的“造林规划设计任务书”,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 以“适地适树”原则为指导, 结合现地的地形、立地类型等条件等, 划分出不同的小班并对每个小班进行分别的森林经营设计。要求设计科学、合理, 既可以满足教学实习需要, 同时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使规划设计实施以后, 要取得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人、有效保持陡峭山坡的水土, 丰富西山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远景目标, 同时设计是应尽量减少成本, 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 结语

(1) 应该增加实验、苗圃学实习、森林培育综合实习的课时, 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2) 增加树种造林学、增加实验环节、苗圃实习环节、森林培育综合实习环节的相应的实习内容, 使各部分内容更加完善。

(3) 课时应分散到生长季中, 结合生长收获周期来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 避免因为实习时间集中而导致某些实习不能亲自完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的教学体系结构, 并从理论教学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了探讨。最终的结论认为 (:1) 应该增加实验、苗圃学实习、森林培育综合实习的课时, 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2) 增加树种造林学、增加实验环节、苗圃实习环节、森林培育综合实习环节的相应的实习内容, 使各部分内容更加完善 (;3) 课时应分散到生长季中, 结合生长收获周期来安排相应的实习内容, 避免因为实习时间集中而导致某些实习不能亲自完成。

关键词: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教学,问题,理论,实践

上一篇:英语新闻的特点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下一篇:哲学对教学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