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2022-09-10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我从事数学教学已有多年,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看法。

一、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 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 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 (苏霍姆林斯基语) 。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 以活地促思维,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学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 都属于这种形式。又如在“认识物体”教学时, 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叶筒等自备学具, 并进行“摸物体说特征”的游戏活动, 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 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自备“学具”分分类, 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很好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 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 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 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 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 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 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 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 可以是一二个片段, 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 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二、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 就需要更大的空间, 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

1. 校园测量型实践活动。

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 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 知道一米约有两步, 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 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 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 感受“1千米有多长”, 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2. 校园体验型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 形成空间表象, 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 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 也可以在效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 画出郊游路线, 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3. 校园调查型实践活动。

它是指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财产资源, 如藏书量、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 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 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 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 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 如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 (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 , 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意识。

三、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素质提升的阵地

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 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 并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 抓住这一契机, 开展实践活动“我为环保出份力”, 在全班学生广泛开展回收废品的社会活动并取得很好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课前 (提前一周) 让学生按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品:废报纸、废瓶子、易拉罐。由组长负责, 统计好每类废品的数量, 并调查各类废品的价格, 分组制成统计表, 查找资料, 了解每类废品回收利用的价值。由各组汇报本周收集废品的情况, 让学生填写老师准备的统计表 (见上表) , 并将统计表进行评比。

学生通过大量地对劳动成果 (回收废品) 进行统计及计算, 领悟在社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在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可以收获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是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 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通过大量地对劳动成果 (回收废品) 的统计, 进行有关的计算, 找出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策略。这样,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二是利用统计表具有对同类数据的明显对比性, 激发学生以不甘落后的心态, 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废品回收活动, 锻炼践行环保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 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培养他们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

上一篇:中等收入群体、社会流动与民生问题下一篇:浅谈体校英语教学的“罗森塔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