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以获得积极的数摘要学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活动课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论文 篇1: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三步法”

摘 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目标。把枯燥的知识融入自主的活动中,数学实践活动就是通过活动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欲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活动;数学;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在内容标准上专门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领域,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与要求。下面是本人对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和实施过程中的做法。

一、活动前——关于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解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生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因此,我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2.与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总体目标中是平等的、互补的,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

数学实践活动,它不是某一数学知识学习的辅助或深化,而是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这些知识互相结合并综合运用。

(1)把知识与行动互相转化,促进理解

数学实践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可对生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加以描述。学生也可以从事某项任务,经历设计、实施和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教室里、书本上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行动不仅为学习进行反思和调节,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把学习与生活统一,体验价值

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生活为背景,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并分析和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分析这种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活动,其实质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生活的统一。学习与生活的统一,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成功,增加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3)感受生活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

数学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他们生活的家庭、社区、社会和自然界,把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事例、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把学生学习数学,从书本知识这一狭隘的思路上解脱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是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

3.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与生活间的联系

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来自学生身边那些真实的生活例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生日快乐”这一课,学生用谜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一猜。如“我的生日在国庆节的后5天”“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3天”“我的生日跟劳动节是同一天”等,最后还进行了全班同学生日的统计工作,“看看哪个月份出生的同学最多,哪些出生在大月,哪些出生在小月,有没有哪个同学4年才能过上一次生日。”学生在这一课当中,真切地知道自己的生日原来还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再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实践

运用。

二、活动中——关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数学实践活动课要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因此,我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渗透性、实践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数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觉得是很枯燥的,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使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

2.在课前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应该做好活动的引导

在设计一个数学实践活动之前,必须要明确这一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活动,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及哪一级水平。在设计活动时就要紧紧围绕这一个目标,使活动的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以便于组织教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教师想要收到的学习效果。

3.在实践活动进行中要适当加以组织和指导

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某些情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或者遇到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观察和适时地提问,收集反馈信息,要找出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为教学服务。因此要在安排任务时关注学困生,让活动更有实效。

4.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地进行反馈、渗透和拓展

实践活动由于具有灵活性,在活动中随时会与预设的目标、

结果有所偏差,因此及时的反馈、总结显得非常重要。这时,应当采用适当的启发策略,让学生在他们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或结论,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并适当渗透和拓展相关的知识。

三、活动后——关于数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实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1.数学实践活动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2.数学实践活动应该注重“活动过程”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活动过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成果,更体现了在活动过程中一些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东西。

3.数学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边玩边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既定的形式,也没有既定的内容。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这种玩出来的数学课堂怎么会不吸引学生呢?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毓秀小学)

编辑 鲁翠红

作者:雷淑池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论文 篇2:

浅议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摘要: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以获得积极的数摘要学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活动课型。

关键词:实践活动;基本途径;教师角色;学习方式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数学实践活动在教科书中得到了具体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数学实践活动既不是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而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旨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及基本类型

我们所说的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以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 ,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我当小导游”,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全班40名学生,每人30元参加高邮一日游,你当小导游如何安排?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安排旅游景点,了解门票价格,需要多少时间,选择交通工具,设计旅游路线,安排午餐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2.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角色作用

数学实践活动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教师,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

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谋划者。教师在活动前,应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前知识技能的铺垫,实践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开展的步骤,活动后科学、合理的评价等。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不拘泥于数学课本的实践活动安排,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指导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融入到其中,不时地给学生拨正方向,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及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和学生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重点之一。我认为数学活动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2.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對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

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旨在“以活动促发展”,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获得全面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领悟新课标的实质,切实推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夏正涛,男,汉族,1987年出生于四川雅安,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所撰写论文在《中外交流》、《南北桥》等期刊发表,曾获雅安市雨城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作品《龙凤呈祥》、《凤结同心》、《麻姑献寿》等先后参加市区美术作品展。

作者:夏正涛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论文 篇3: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新课标》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要求教育从育分转变到全面育人的新维度。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量的刷题,死记硬背的陈旧方式方法随之淘汰,快乐学习和玩转数学便成为一种教学常态。课前学生对知识的初探,课中对知识的深入研究,课后的拓展性研究,常常用到实验、演示、操作、测量等数学游戏活动,不仅学生动手能力增强,理解更清晰,而且学生快速从师生关系中的学习者转变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授者,学习效果成倍提升。

在省级课题《基于“四自”育人的课程融合实践研究》活动下,我们开展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也有颇多收获。

一、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探究再认知。

1、数学实践活动课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演示多,学生的动手少,现在倡导以学为中心,则学生实践活动在时间上为主。活动遵循实践性原则和 开放性原则。

2、 数学实践活动与学校的数学课异同点。

①从目标分析。数学课有大纲统一要求;而数学实践活动要求积极参与,探索知识。同时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②.从内容分析。数学课教材统一;而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不统一,一般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提升拓展。

例如人教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中,已知长方形a=16厘米,b=12厘米,四个角各剪掉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利用剩下部分做长方体盒子(纸的厚度忽略不计)。求这个盒子的体积。

采用对比实验教学:

A组:数学课中,先复习体积公式,然后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观看从剪到折的过程,观察长方形纸从二维到三维纸盒的转变,找出长方体长14厘米、宽10厘米、高1厘米,由体积公式:V=abh,得知纸盒的体积(16-2)×(12-2)×1=140立方厘米。

B组:活动课中,第二组学的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每人准备一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纸,你能利用这张纸做一个无盖的纸盒吗?怎么办呢?分组活动,历经猜想,探究,汇报,总结的过程。计算出纸盒的体积(16-2)×(12-2)×1=140立方厘米。老师质疑:怎樣剪,纸盒的体积最大呢?再次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完成表格: 各剪4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剩下的纸折叠成的无盖长方体纸盒,体积=140立方厘米;剪2厘米的小正方形,长方体的体积为192立方厘米;剪3厘米的正方形,体积=180立方厘米;

发现剪的正方形边长不同,纸盒的长宽高都是一个变量,高为2厘米时,纸盒的体积最大是192立方厘米。随后两组都采用同样的试题进行检测,A组的正确率为69.1﹪, B,组的正确率为90.9﹪,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证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又在学习中进一步实践,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③.从空间分析。数学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实践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室外进行。

如在教学学人教版三上《长度单位》时,我们以操场为教室,学生分组测量1米,10米,100米,10个100米是1000米,感知1千米的距离,知道几米和几千米是单位长度的叠加,会用米和千米表示物体间的距离。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发现水的体积不变,底面积发生变化,从而水柱的高度发生了变化。20×16×7=2240(立方厘米)2240÷16÷10=14(厘米)。善于观察的孩子还发现,长方体在向右翻转后,16的边不变,所以还可以20÷10×7=14厘米来计算。同一个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关系的转变。

以往教师按照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只需要在老师的蓝图中按图索骥,获取知识和能力锻炼。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活动要有实践性、研究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特点。因而,活动主要是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现象,总结提炼形成的结果,并认识自己及组员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发展。

三、数学实践活动具备完整的教学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有以下主要步骤:

例如,一个长方体容器,a=30厘米,b=20厘米,h=20厘米,倒入4厘米的水,在水中央放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水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理解题意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很快做出误判,跃跃欲试。老师适时点拨,以前都是浸没在水中,底面积不变,此题有什么不同呢?

步骤如下:

1、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填写试验单。学生汇报:水面上升没有浸没正方体,水柱呈“回”字形,底面积是(30×20-10×10)500平方厘米,这是这道题的难点和解题的关键,高是30×20×4÷500=4.8厘米。

2、实践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最后学生总结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可以幻化出许多变式题,需要大家仔细分析,从已知条件入手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实践活动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以生活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最终实现“四自”育人目的。

实践活动可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 ×数量=总价,事先安排孩子在超市购物活动或周末在小区卖菜的活动,体验生活,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积累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 通过“从购物你知道些什么?”“你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知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和变式。

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实践中,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擦出创新的火花。例如,观察直角三角形,三条直角边分别是5分米,4分米和3分米,这三条边存在什么关系?有的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测,得出a?+b?=c?,老师利用数形结合的办法讲解,公式的推导,强调这就是勾股定理。在我讲解完毕,一个一直在默默验算这什么的学生站起来,不自信地说:“老师,通过计算我还发现它们还有这样的关系:a?-b?=(a+b)(a-b)。”他并上台举例子演示5?-4?=(5+4)(5-4)。师生及时评价他的想法,及时追问,这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叫什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搜索了解,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数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作者:赵黛 杨静

上一篇: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