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汉学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陈澧经典诠释观念研究

摘要:陈澧(1810-1882)身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其为学过程大致以1844年与李碧舲的争辩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少时志为文章之士,稍长肄业学海堂,专治训诂考据之学。中年以后,拓宽读书范围,接受宋儒义理之说,挖掘汉儒义理之说,以义理会通汉宋,成有用之学。深入而系统地分析陈澧在经典诠释中所反映的态度、观念和方法,探寻其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因袭与变革,可以有助于考察晚清经典诠释观念的转型以及晚清学术的整体走向。《汉儒通义》和《东塾读书记》两书,较为集中地表达了陈澧关于经典诠释的目的、态度及方法。第一,治经的目的在于明道进而救弊。陈澧重申“经者,常道也”,号召学者藉由考据通晓经文大义,进而探求经文中的圣人大道,并将圣人之道运用于挽救懒于读书的士风和动荡混乱的世风。第二,理解圣人之道需同时了解历代注疏传统并有契合经书的心性基础。第三,学者既要博学知服、不妄立说,又要专习一经、不墨守师法,且应立足当下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陈澧的经典诠释观念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虽然承认存在客观的圣人之道,但真正的理解在于客观道理与个体践履融合为一。二,理解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和基础,即对历代注疏传统的了解及与经书相应的心性基础。三,具有历史性,要求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个人意见,并将评判权交给后世学者。四,浓烈的学术保存意识,历代注疏中均包含了经书原文中固有的道理,一切注解都值得被保存下来。对陈澧经典诠释观念的评价呈现两极现象,一是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着眼于陈澧摘取汉、宋儒者相同论述相比类的做法,批评其牵强附会。二是陈氏弟子及民国学者,着眼于陈澧所代表的兼采汉宋学派在清代学术演变中的作用,称赞其对乾嘉汉学的纠偏补弊。有专门研究清代学术史著作的梁启超和钱穆,都认为陈澧调和汉宋意在吸收宋学以纠汉学之偏,未能逃脱汉学范围。但是,梁氏偏重陈澧在汉学研究以及总结传统学术方面的成绩,而钱氏更强调陈澧对新学风兴起的引导作用。大体说来,陈澧主要继承了尊古崇远和专习一经的观点。陈澧由尊古进一步认识到,历代儒者对经文大义和圣人之道理解是相对的、有限的,因而主张辩证地看待前人之说。陈澧将专习一经与朱子的“循序渐进”、“切己体认”等结合起来,认识到对整体的理解要通过对部分的理解,因而读书要循序渐进;对部分的理解又有赖于对整体的理解,为学要以浅持博。陈澧对认识的相对性和理解之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论述,与西方诠释学中的理解多样性和诠释学循环殊途同归,为中国诠释学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要明确陈澧的经典诠释观念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的地位,还需说明陈澧对“义理”“考据”两个范畴的理解。陈澧前后学术的转变,实质上是对考据态度的变化。他早年以考据为治经目的,中年后视考据为义理阐扬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和汉宋的陈澧虽在当时有开风气之功,但并未越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尤其是汉学传统的范围,而只能算作是这一传统的重要总结者之一。

关键词:陈澧;经学;经典诠释传统;义理;考据

学科专业:中国哲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已刊、未刊稿的考证与辨析

二、陈澧经学观念研究

三、陈澧教育思想研究

四、陈澧政治思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三、重点

第二章 陈澧治经的两个阶段

第一节 课业应试、主治汉学(1834-1844)

第二节 汉宋兼采、通经致用(1844-1882)

一、反思汉学、兼治宋学(1844-1850)

二、肆力于群经子史以救弊(1850-1882)

第三章 针对时弊的经典诠释目的

第一节 总结时风流弊

一、科举时文之害

二、汉学流弊

三、学人懒且躁

第二节 通经以明道救弊

一、经之内涵

二、通经以明道

三、通经以致用

第四章 经典诠释的态度与方法

第一节 博学知服,不妄立说

一、博学知服

二、不妄立说

第二节 专习一经,学有宗主

一、专习一经

二、学有宗主

第三节 因时立说,以浅持博

一、因时立说

二、以浅持博

第五章 陈澧经典诠释观念的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对陈澧经典诠释观念的已有评价

一、反对派学人的观点

二、赞成派学人的看法

三、梁启超与钱穆的评价

第二节 对陈澧经典诠释观念的再评价

一、陈澧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因袭与变革

二、陈澧学术的再定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乡村文化振兴论文提纲下一篇:公司法律制度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