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2024-05-25

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共13篇)

篇1: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今天刚刚组织学生学习了“找最小公倍数”这一节的内容.在课的前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预习基本能够懂得找最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分别找出这两个或三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的.但是我们知道,这样太麻烦了.于是我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竞赛:你能用几种方法找出这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5和118和106,8和12

12和483,4和78,12和153,7和14

学生们在这种竞赛方式下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学过的找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很快找出几种有规律的情况:

第一种:两个数有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3和6,12和48

第二种: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5和118和9

以上两种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对于除此之外的其它情况行不通,那么其它的情况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呢?大家再研究研究看.一句话再次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经过一阵吵吵闹闹过后,一种种新鲜方法闪亮登场:

第三种:用短除法求取如8和1012和15他们从“你知道吗”和老课本中发现了.

第四种:学生们公认最便捷的方法,即用较大的数依次去乘234等,直到积也是较小的倍数时,这个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五种:最后出炉并占尽风头的一种,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它们最大公因数有很大的关系: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40,最大公因数是2,它们的关系是8乘10除以2等于40,所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这两个数的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为了便于口算,也可以先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先去除其中一个数,再用商乘另一个数即可,如8和10,先用8除以2等于4,再乘10即是40.嘿嘿,真是妙吧.这学生呀,还真不能小瞧他们.只要老师肯放开自己教学的框框架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求知氛围,敏于捕捉学生每个创新的思维火花,善于相机点拨与引导,这样的数学课堂肯定富有实效.

篇2: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3和65和118和106,8和12

12和483,4和78,12和153,7和14

学生们在这种竞赛方式下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学过的找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很快找出几种有规律的情况:

第一种:两个数有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3和6,12和48

第二种: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5和118和9

以上两种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对于除此之外的其它情况行不通,那么其它的情况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呢?大家再研究研究看.一句话再次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经过一阵吵吵闹闹过后,一种种新鲜方法闪亮登场:

篇3: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一、解析教材, 设定目标

“世上本无鬼, 庸人自扰之。”《活见鬼》一文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 自主、能动地研读、品读、美读文言文, 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成了首要任务, 也是教学的重点。而在趣味盎然、层层递进的解析诵读之后, 学生能否对文章结尾处“二人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展开丰富多元的解读, 自觉树立“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成了教学的难点。

就此, 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读议结合, 在情境延展与反复诵读中探究文言字句的意思, 感悟寓意;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培养诵读、积累文言文的兴趣。

二、浓妆淡抹, 教学相济

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在对教材研读、解析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提出了“兴趣先导、研读入境、浓妆淡抹、教学相济”的教学理念。

(一) 制造矛盾, 直视中心。

开课伊始, 我便提出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问题:你见过鬼吗?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我们谁都没见过鬼, 然而对于鬼的样子却了然于心:青面獠牙, 来去无踪, 出没间妖声缭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 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我们心里有鬼!“心里有鬼, 遇事就会疑神疑鬼”, 这是文章传达的浅显寓意, 也是上演这出闹剧的根本原因。在开课之初, 让学生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 而且可以拉进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实现阅读教学“做文中人”的教学理念。

(二) 深情范读, 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尚处起步引领阶段, 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词句之美, 韵律之和谐, 意味之深长, 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解读。

为此, 导入之后, 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文, 而是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过程中, 要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 读好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 再让学生充分练读, 全凭意会去猜测大意。这正实现了自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而学生仅凭意会去理解文章大意, 难免有对文言词句解释不当之处, 这恰恰又为下一环节的“研读、品读”提供了契机。此处可谓:教学相济, 教为浓妆, 学宜淡抹。

(三) 文白对译, 感悟精练。

文言文中译文的出现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好工具性的帮助理解, 二是做好人文性的对比赏析。在此, 教师要把握好“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 对于译文能用则用, 该用才用。什么时候能用?学生需要准确的解释, 教师需要牵引过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 体会文言词句的精练与传神,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划出文言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反复诵读体会。此处教渐淡抹, 学愈浓妆。

(四) 适度拓展, 内化情感。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 借小喻大, 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 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 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 在课末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故事的结果怎样? (用古文回答更好) 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回答的问题不落俗套且更丰富了, 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 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篇4: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的简洁和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专题活动的内容是“看图找关系”,主要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教材的第一幅图呈现的是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使学生了解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意义等(如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200表示速度是200米/分;3表示过了3分钟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除了交流结果,重点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问题结果是:(1)4;(2)400;(3)0,1,3,4;(4)1,3,400。

试一试

这里的几道题都是用图来描述事件或行为,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这几题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

第1题

本题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再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一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所以第二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

第2题

本题呈现的是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题中第三幅图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离开一段距离后又逐步变近、变为0。然后,离家的距离又逐步变远,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最后离家的距离又逐步变近,直至为0。这个变化过程与小军的行为变化过程是一致的,所以第三幅图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军的行为。第一幅图主要是第二次变化过程中,没有离家距离不变这个阶段,这与小军在书店买了几本书的行为不符。第二幅图一开始就离家有一段距离,这与小军从家出发的行为不符。

第3题

本题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题中的第二幅图先是楼层变高,再变低,再变高且变得比第一次还高,最后又变低。这个变化过程与五(1)班同学上课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所以是第二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件事。第一幅图第二次楼层变高后,与第一次一样高,这个变化与第一节课在三楼上课、第三节课在四楼上课的事件变化不符。第三幅图楼层一直在变高,这个变化与第一节课在三楼上课、第二节课在二楼上课的事件变化不符。

第4题

本题是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来描述王老师上午的行为变化过程。要求学生根据图的变化过程编一个故事,这也体现了学科的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结合生活经验口述故事,允许学生编出不同的故事。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讲完故事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行为变化与图中的变化是否相符,还要注意故事情节不要太复杂。

第5题

本题呈现的是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图。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看图回答问题。(1)经过3.5时到达长城。(2)10时至10时30分停车休息,休息了半小时。(3)汽车前2时的平均速度:50÷2=25(千米);最后1时的平均速度是每时20千米;从9时到10时汽车行驶最快,是每时35千米。(4)主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个行程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等知识。

2、在知识整理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使学生学会条理化、系统化思考问题、整理问题。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这一单元我们对分数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把与分数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二)知识整理形成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在课前整理好的有关分数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都有哪些?

2、(1)各小组代表将你们归纳的知识在全班交流,要求举例进行说明,其余同学可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说明:学生在归纳汇报的过程中,知识点的展示可能是跳跃的、零散的、不够精炼的,但不要急于补充、纠正,按学生的讲解板书,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

(2)根据同学们的努力,将本单元的知识都一一展现出来,那么你能不能发现这些知识间有哪些联系呢?你能根据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将它们绘成一张知识的网络图吗?

[整理网络图如下:]

3、根据归纳整理的知识网络图,就某一部分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你可以要求全班同学或某一位同不给予解答。

4、通过知识的整理和对问题的解答,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

(三)知识运用

1、填空:

(1)出示题目: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要求先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师: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段占全长的1/7,每段长4/7米。我是这样想的: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全长4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1份也就是全长的4/7;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4÷7=4/7(米)。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求的是一个分率,而求每段长多少米是求一个具体的量。他们的含义是不同的。

师:(强调指出)同学们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2)出示题目:一共有6个正方形、5个三角形、9个五角星,其中正方形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和的几分之几?三角形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五角星的个数占全部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

师:说说你的答案,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学生练习后进行全班的交流)

师: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题回答的这么棒呢?谁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共享一下?

生1:在做第一题时,首先判断这是把整数化成分数的练习,需要运用分数的性质知识,然后用已知分母乘整数的积作为分子或用已知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分母。

生2:第二题也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观察分子、或者分母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再对相应分母或分子进行同样的变化。

生3:第三题很简单,就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同时除已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最后把他们化成只有公因数1的最简分数。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要力求紧扣重点、难点、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在学生独立试作后,应订正。一旦发现错误,应让本人或其他同学纠正,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以有利于概念牢固掌握。)

五、教学反思

篇5: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小数的性质。

1、下面个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1.80     0.250     703.050     17.000

60.0     0.060     300         80.040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0        0.080      1.750      29.00

10.830       20.10      0.0350      80.04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5400      30.6      80        10.200      60.0

0.5040      3.60      8.0        1.20        0.0600

指名回答。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2元5角    7角      1元零8分      35元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对1元零8分和35元进行重点分析。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谁能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做P37的第6题。

指名回答比较的方法。

3、做P38的第9题。

从表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利用这几天学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    中能填几?

7.31>    .4            0.542<0.5    3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今天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六课时   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将大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掌握点小数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数的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非整万、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将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60000                  250000

800000000              500000

学生改写,说说改写的方法。

小结:这些数都正好是整万和整亿的数。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数的改写。

二、新授。

1、出示例8的(1)

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师将384400和60000及250000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84400为非整万的数。

学生集体读数。师: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剩下的就是几个几?

师:你知道如何改写吗?

学生试着改写,指名说说改写的方法。

师:把这个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万”做单位的数,小数点点在了哪个位置上?然后呢?

提问:如果要你将一个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小数点应该怎样点呢?

3、出示例8的(2)

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做单位数。

学生试做。

说说改写的方法,分析149600000的组成。

试一试:在八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大约是57910000千米。水星离太阳大约是多少亿千米?

师:这道题要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学生试做,发现问题。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这个数比1亿小,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整数部分应该是几?

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40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2、教材P40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说说这道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第七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的精确程度,即理解“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的含义。

2、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近似数的精确程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将下面各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180     320       5100     3900    69000

刚才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引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9。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1) 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师: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说保留几位小数?

师: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

师:精确到十分位我们应该看哪个数位进行四舍五入?

师:1.496亿千米和1.5亿千米用什么符号连接?(强调“≈”号)

(2) 精确到百分位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强调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3) 比较:1.5和1.50的精确度。

你认为谁更精确些?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求近似数跟以前学的有区别吗?(都是精确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集体订正。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1)7.54      0.365      2.962(精确到十分位)

(2)0.158      6.454     0.503(精确到百分位)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每一小题抽出一个数进行具体分析)

3、填空。

252158人=(       )万人≈(        )万人

144310人=(       )万人≈(        )万人

107848人=(       )万人≈(        )万人

指名回答,说说改写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在求近似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八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1、巩固将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的方法以及求近似数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精确度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下面是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情况。把它们先改写成用“万人“做单位的书,再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

洲     名 人口/人 人口/万人 人口/亿人

亚     洲 3769000000

欧     洲 725000000

美     洲 854000000

非     洲 832000000

大  洋  洲 310000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3.8215

9.9674

1.0495

二、提高练习。

1、教材P6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订正。

2、王强参加飞行员体检时,量得身高是1.748米,体重是65.25千克。他的身高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米?体重精确到个位是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3、,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30670000吨,其中稻谷产量160656000吨,小麦产量86488000吨,玉米产量115830000吨。把它们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篇6: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1、通过小组讨论,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交流学习后的体会。

2、帮助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学生适当整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习的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而且还便于比较不同项目的数量)

2、学生说一说填写复式统计表和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P114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说知道了那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

分析统计表。

学生填表,并交流从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我国的人口数是125909万,你能算出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大约是多少公顷吗?

2、你知道吗?

CAI:学生阅读

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实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加拿大的十九分之一,居世界第60位以后。而且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因此,保护根底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3、教科书P115的第2题。

学生观察统计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请你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提问。

集体交流。

4、教科书P115的第3题。

说说题中都告诉了你哪些信息?

你认为在统计图中应该怎样表示红队和蓝队的呢?

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四、课后作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完成教科书P116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六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的巩固。

教学难点:

学生的组织。

教学过程:

一、游戏规则。

把一个正方体木块,一面写上“1”,两面写上“2”,三面写上“3”。抛正方体木块,每人抛20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人抛的“1”“2”和“3”超上的次数。填好统计表和制作好统计图。

二、分组。

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分组。

组内进行分工:记录员、填表员、画图员、发言代表……

学生操作,师巡视,引导学生完成。

三、汇报。

每一组的代表进行发言,组员也可以进行补充。

分析统计表与统计图。

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四、全课总结:对每组的合作进行评价。

第七课时   了解周围的家庭

教学目标:通过对自己生活情况的调查,巩固统计知识的运用;通过此次活动,提高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据的收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提前一周了解一下自己家附近的10个家庭最近依次水费、电费、电话费以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并想办法记录下来。

二、交流阶段。

四人一组,分别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在组内交流。

全组讨论:

1、把每个成员表格设计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并选出一个最好的进行全班交流。

2、对选出的统计表的情况进行分析。

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可补充发言。

三、节约与环保教育。

CAI:播放一些 水资源、电资源、油资源等的短篇,结合学生调查的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节约与环保教育。

篇7: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被除数(除数)变化,除数(被除数)不变,商也随着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8÷2=7.2÷9=3.5÷5=0.56÷7=

4.8÷8=7.2÷6=0.35÷5=0.56÷4=

学生先心算,在指名口算。

二、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

全班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结果。

观察每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你能发现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练习十二第12题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响介绍给大家。

五、作业练习十二12、14和思考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练习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也随着扩大(缩小)

篇8: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4.185.256.03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5.3474.0033.996

3、计算下面各题:

7.3×0.315(保留两位小数)

0. 27×0.45(保留三位小数)

4、说说小数乘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要先计算出整个积的值,然后看比要求保留位数多一位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二、新授:

(一) 教学例7

下面是几种动物在水中的最高游速。

动物名称 海狮 海豚 飞鱼

速度(千米/时) 40 50 64

海狮的最高游速是每分多少千米?

40÷60=0.666……(千米)

0.666

6040.0

360

400

360

400

360

40

如果继续除下去,余数和商有什么特点?

说明:像0.666……这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这道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是:

40÷60≈0.67(千米)

(二) 试一试。

用计算器算一算,海豚和飞鱼的最高游速大约各是每分多少

千米?(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50÷60≈ 64÷60≈

(三)综合练习

1、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0.1818……≈1.290290……≈

0.5656……≈6.74949……≈

2、用四舍无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2.7÷1.1

16÷23

2.7÷0.46

篇9: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聂村小学

刘一琼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7~38页《找因数》。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学习准备。设计说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感兴趣的知识,往往会学得很投入很用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突出了下面两点: 1.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探究并自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重复再现。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知识与技能目标 :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来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正确找出一个自然数的因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难点: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方格纸

12个正方形教具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导入。

(如下练习题师投影出示,集体评讲,学生同桌互改)

1、在12×4=48中,()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2、在45÷5=9中,()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3、在3×4=12中,()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4、引入(揭示课题):12的因数是不是只有4和3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如果老师给你们1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要你们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们能想出几种几种拼法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把你们想到的拼法画在课前分发的方格纸上,看谁画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课件展示课本37页方格图,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

2、用乘法算式表示所拼长方形的面积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发现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拼法,那下面老师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了:把你们画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在方格纸上标出来,并且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们所画长方形的面积。开始行动吧!

3、请学生说出自己所写的乘法算式,让其他学生猜猜他是怎么拼的?(排几行?一行排几个正方形?)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依学生汇报板书: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因为所拼的长方形经过旋转后会一样)。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

1×12=12 2×6=12 3×4=12。

4、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拼长方形的方法。师: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三种乘法算式的长方形,1×12=12

2×6=12 3×4=12,在咱们拼出的这些长方形中,它们的长与宽都是12的因数,那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说一说)师:是啊,咱们可以通过拼长方形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三、集体合作寻找找因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找到12的因数。

师:经过拼长方形的过程,你能找出12的因数有哪些么?你能找出12的因数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呢?(预设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或用除法;若学生只说出用乘法时,师则引出:既然咱们可以用乘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那么用除法行不行呢?咱们不妨来试一试。)

2、引导学生写出12的所有因数。

师:其实要找出12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能力吧12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想一想,怎么不遗漏、不重复的找出12的所有因数呢?在练习本上把你找出的12的因数写一写,如果能把你们怎么找到的方法写下来就更好了。师收集几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展示,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写法,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1)这位同学是通过什么方法去找的呢?(乘法或者除法)

(2)他的因数找全了么?有遗漏或者重复的么?(按乘法或者除法找因数的时候,要一对一对的找)

(3)这位同学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小结。(课件出示)

师: 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除法也是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五、巩固与应用。

1、找出18的全部因数。(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18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37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此时此刻有何想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去看一看,想一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七、布置作业:

1.(对应的练习册—基础关1,2)

2、思考题:把48块月饼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47块月饼呢?

八、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12÷1=12 2×6=12

12÷2=6

3×4=12

12÷3=4 方法: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

用除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

篇10: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生每人三张同样大小的纸条、彩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读题说得数)

3.5×3 1.8×5 4.8÷1.2 8+3.74.5×2

2.5×4 3÷0.5 0.8+1.5 0.8×0.5 0.14×6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3.根据120÷30=4在□里填数。

(120×3)÷(30×3)=□

(12÷□)÷(30÷10)=4

(1)学生填空。

(2)你是怎样想的?(回忆除法中商不变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2.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三张形状大小相同的纸条。

①把第一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②把第二张纸条平均分成4份,其中2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把第三张纸条平均分成6份,其中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2)说说这三个分数的意义。

(3)把三张纸条上下对齐,观察阴影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启发引导,总结规律。

(1)从左往右观察总结。

①观察手中第一、第二张纸条。

知道平均分的份数由2份变成4份,表示的份数由1份变成2份。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填书,一人板演。

④观察上面两个式子,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观察又知道了什么?

启发学生知道:

(3)观察上面两组式子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总结归纳:

①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③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④学生读书中分数的基本性质。

⑤为什么“零除外”?

因为分母不能是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以0;又因为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在下列各图中,画出阴影,表示图下面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5.看书

(2)学生阅读课本并填书,一人板演。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反馈练习:

(1)填空。(投影出题,一人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填书,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为什么?

2.口答(由学生提问,并指名回答)

3.同桌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互相编题、提问。

四、课堂小结:

篇11: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城镇西街学校毛明霞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也可能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课的重点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和应用,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算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规律。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学习重点:

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的规律。学习难点:

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二、说教法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在本课的设计上我着力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归纳、运用、拓展等过程,牢固掌握新知。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四人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定为“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一)定向·诱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课开始通过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激发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的愿望。

(二)自学·探究

让学生做数学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学中我重视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1、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2、验证: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

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

3、总结概括结论并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指导学生质疑。

(三)讨论·解疑

由于在自学探究过程中验证时用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很容易出现误差,学生自然会生成“能用别的方法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吗?”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如有困难可以适时点拨,如: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就把问题解决了。

(四)总结·反馈

数学离不开练习、反馈,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猜一猜:猜角游戏” 师说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算一算:任意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自己选择一个图形求内角和。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课末,我会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说说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拼折算

篇12: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加与减(三)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1)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解决?

(2)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杯子?你是怎样估计的?

2、按规律填数

(1)独立填写。

(2)进行交流。

(3)发现规律。

3、小明

小亮

小丽

10m

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

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填什么数,才能打中?

(1)让学生看懂图意。

(2)注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3)本题具有开放性。

5、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选数。

(1)每人每次选两个数相加,结果要小于100。

(2)填表并把选过的数划掉。

(3)比较两人的得数,把大的得数圈起来。

(4)连续玩5次,谁的圈多谁就胜。

(5)教师向学生说清楚游戏规则。

(6)指导两个学生进行游戏。

(7)组织全班进行。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时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

篇13:练习四/找最小公倍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主要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和分数除法,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整理与复习,加深对前面两个单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

重点 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

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过程与方法

一、整理知识

1、对第一单元进行简单的整理:先让学生说

学生自己整理在书要,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相同。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整理第二单元长方体

(1)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一样长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说一说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3、整理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

让学生根据上两个单元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也可以采教师活动

用列表的形式对本单无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板书:分数除法

倒数的意义

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应用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根据学到的这三个单元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字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将学生提出的所学内容有关题

板书在黑板上进行解决 学生活动

师板书:分数乘法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指名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一) 与学生共同整理

师问-学生说-师再板书

学生整理完,进行汇报

学生根据前面三个单元的整理,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后,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 教时 (22)

学习

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产针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2、指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用数字知识呈现出来。

学习

重点 对已学识进行整理

将现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口算:

1/3×23/5×1/4

5/6÷43/7÷1/2

2、说倒数

1/9、86/117/32

3、计算

①2/7的1/2是多少?

②把5/6米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多少米?

③把5/11千米的公路,每天修1/11千米,要修多少天?……

二、练习

1、练一练2、练一练2

这道题是复习分数乘法,要想知道买哪一种合算,打折后的价钱。

3、练一练3

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练一练4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5、练一练5

①教动学生看懂图意

②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

③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个别口答

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1、学生独立解决。

2、说一说做这题时应注意什么?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集体反馈。

①分清长、宽、高。

②学生独立解决。

③集体反馈。

①学生尝试画图。

6、练一练6

①教动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学生独立解题

7、练一练8

①引导学生分析题中蕴涵的信息,选择其中有用的信息

②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反馈。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分数除法

正方体

教学反思

上一篇:点绛唇,点绛唇李清照,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下一篇:西餐厅员工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