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政治教案

2024-04-23

《探索规律》政治教案(精选8篇)

篇1:《探索规律》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理念

教法:

本节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以问题引导思维,内容的呈现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情景之中,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经历从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的双向交流过程。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

2、通过丰富而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激发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根据“回想――联想――猜想”的思维过程,对难点进行层层铺垫,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过程与思维升华的过程,感受自我奋斗后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二、建立模型。

联体长方形的摆法:(填空)

1、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2、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3、如图,摆N个这样的联体图形需____根火柴棒。

三、应用解释。

1、标准问题。

餐桌的摆法:(填表)

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餐桌和椅子 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

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餐桌和椅子 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

2、变式问题。

在桌数相同时哪一种摆法容纳的人更多?

3、探索问题。

若你是一家餐厅的大堂经理,由你负责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组织一次规模盛大的西式冷餐会,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呢?

(新颖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每一名学生都跃跃欲试,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很完美。)

4、辅助练习。

按规律填空,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

①2,4,6,8,____,12,14,…____

②2,4,8,____,32,64,…____

③1,3,7,____,31,…____

注释:用N表示数的序号。

四、拓展。

折纸问题:(填表)

①对折次数与所得单层面积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 0 1 2 3 4 … N

单层面积

②对折次数与所得层数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 0 1 2 3 4 … N

所得层数

③平行对折次数与所得折痕数的变化关系表:对折次数 0 1 2 3 4 … N

折痕条数

五、小结。

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

1、在探索规律中遇到挫折,你会怎么办?

2、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所学习到的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探索规律过程中哪些量是重要的;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等。)

检测题:

A组:(填空)1,4,9,16,____,36,49……

B组:用火柴按下图方式搭图形,按规律填写下表:

梯形个数 1 2 3 4 … N 火柴根数

作业:

A组:课本作业

B组:(开放性作业)有人说一张普通的`报纸连续对折最多不会超过8次。利用今天在折纸问题中对折次数与单层面积以及所折层数的关系的探索,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证或反驳。

课后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1、通过情感活动把学生与教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积极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2、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把教学内容的新颖度定在“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易使学生厌烦的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颖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减少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教师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少讲,少问,少板书,力求做到精而美,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控,自主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需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法。

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发现不仅应当经常地问学生“为什么”,而且更应努力促进学生由“被动状态”向相应的“自觉状态”转变,也即由被动地去回答老师关于“为什么”的问题而发展成为经常地向自己提出“为什么”。而这一转化过程的引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三、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在课堂生生交往中,所有学生都应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教师方面:进一步丰富社科知识,提高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水平。

篇2:《探索规律》政治教案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 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 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正确答案是说变就变。那么老师感觉哈尔滨最近的天气也像孙猴子的脸,是说变就变。前一阵连着几天高温,让大家非常难耐,大家都想如果下场雨多好;可是没过几天,又开始连下几天的暴雨,天一直不晴,这时大家又想如果天晴有太阳多好,可是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天气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吗?天气的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我们是不能决定天气的变化的,天气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体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那么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规律呢?下面我们一同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讲授新课】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以及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图片一:宇宙天体的运动;四季的更替;

问题一:斗转星移,四季更替说明了自然界处于什么样状态?

图片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明了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状态?

图片三:人类思维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问题三:人类思维的发展说明了人类思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教师: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运动的状态,因此我们说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图片】水向地处流、百花盛开、人们的健身运动、动物的生命过程

问题:分别属于什么形式的运动?

教师:从物体位置的转移到物理、化学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证明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2、什么是运动?

教师:那么什么是运动呢?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_等等。这些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一样吗?

学生:略

教师:前者只要指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果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此物体在运动,反之,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没有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更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师:从运动的几种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运动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质

教师:那么物质与运动有关系吗?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教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听下面的小故事,家喻户晓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一不小心把剑掉到江里去了,那人忙划出个记号啊,同船的人觉得诧异就问他:“刻这记号有什么用处呀?”他回答说:“啊,用处很大哩,我的剑就是从船边这个地方滑下去的。”等一会,船靠岸了,他便从哪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到处捞剑。

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

因此我们说物质与运动有关系。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

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离不开运动,那么同学们说世界上会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坛经》中,禅宗慧能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展示】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问题:慧能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试问:心动的“心”是不是物质载体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物质是这些运动的载体?(连线)

宏观物体 生物运动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

生命有机体 思维或精神运动

生产方式 机械运动

人脑 社会运动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啊?

学生:略

教师:世界上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因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可见物质和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前面老师讲的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反对两种倾向即反对刻舟求剑的形而上学思想,离开运动谈物质;也要反对慧能大师“心动”的唯心主义思想,离开物质谈运动。凡是割裂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教师: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因此,我们说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但是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哈师大的大钟楼从建起的那天起就没有动过,也有人说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雕像自从安家到哈师大就没用动过,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他们的观点对吗?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学生思考并回答。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教师:他们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只看到了相对的静止,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大钟楼和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教师:因此,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那么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人的一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多媒体展示】《童梦奇缘》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光仔不同年龄段照片

教师:《童梦奇缘》电影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光仔是个10岁的孩子,他想长大,于是他用了一种能快速成长的药水,自己就变成了不同年龄的自己。同学们觉得无论是10岁的光仔还是50岁、80岁的光仔,他还是一个人吗?还是光仔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光仔还是光仔,不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变了别人。

因此说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

教师: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否则我们怎么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呢?

由此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教师总结: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教师: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可以看出运功和静止有一定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 联系 角度 含义 特点或性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

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而不能被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所迷惑。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第二个材料并分析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学生思考并回答:略

教师: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因此被人“以治其人之生还治其人之道”。它在这里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

【多媒体展示】材料:芝诺的“飞矢不动”说

教师:芝诺的论证的症结在于,否认这一矛盾,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我们要反对以上错误的倾向,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像他们一样犯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师总结:我们要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金星凌日图

6月6日发生一场天文盛宴---金星凌日

篇3:《探索规律》政治教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数据分析,学习需求与规律,教学改革

从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颁布至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材总共经历了7个版本,6次调整。最新的2015年8月修订版在章节体系上突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中国精神的传承和价值、中国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宪法的地位与作用及法律权利行使和法律义务履行等相关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基础”课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学习革命,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论文、实践方案、在线交流、慕课平台等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图表方式直观呈现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价值导向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信息,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导向性、实证性支撑。

一、“基础”课新教材体系实施以来的教学困境

在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依据教学要素的变化调整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常谈常新的实践性课题。然而,伴随教学体系的调整、授课对象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创新,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面临许多困境。

从教学体系上看,“基础”课是2006年全国高校普遍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时,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是贯穿于课程体系的主线,但是在教学内容体系庞杂、标准课时又十分有限的境遇下,许多理论知识在实际课堂讲授中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展开讲解。此外,“05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被拆分为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等专题,由于其属于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逻辑建构特点,导致多数授课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出现缺漏,个别章节内容难以讲深、讲透,甚至在课堂上只讲授自己熟悉的专题,对不熟悉的避而不谈。

从教学对象上看,新版教材使用后的大学生多为97后,在新旧世纪交替环境中成长,从小接受市场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及多元价值的影响,思想活跃,特立独行。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则很容易在教育上流于形式,实现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际授课学期中,“基础”课作为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师资数量与授课对象的比例不均,导致课堂教学班级规模过大,不易就理论难点或现实热点问题展开惠及全体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深入思考。

从教学理念上看,2013年被称为中国大数据元年,大数据所具有的爆炸性、广泛性、即时性的特点在改变传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的同时,挑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纸媒为知识基本载体、以教育者传授讲解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模式。以社会意识现象之一的大众文化为例,依靠互联网、电视等传媒和市场机制,其短时间内就能将自身制造的各种观念、影像等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数字化、信息化传播模式迅速提升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效率和方式,在平等搜索信息的过程中甚至会产生受教育者比教育者获取更多资源的情况,抢占传统的阵地资源。又如慕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其所带来的教学革命使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的边界变得模糊。与互联网的大众传媒相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育范围和影响效果上相形见绌。

鉴于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这些困境,本文以南华大学“基础”课教学为例,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找出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价值导向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信息,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规律

(一)调查实施过程调查对象。本文以南华大学2015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涵盖医学、数理、建筑、法学、外语、中文等6大专业教学班级。专业比例如图:

数据采集。以调查对象在2015/2016学年度“基础”课程学习中的考核论文选题类型、师生在线交流中学生入校以来最大的困扰,平时所关注的热点事件、互动化教学网络平台登录频率、社会实践调研方式五个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二)学习需求与规律

对课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就学生对教材内容体系的倾向性、思想动态、网络平台登录情况及社会实践类型的偏好作出以下判断。

1. 教学体系分布。

表1数据比例显示,除了文科类中的法学和中文,其他专业对于世界观与人生观部分进行选题论述的人数都超过50%。除去专业偏好的影响,这首先与课程体系的编排有一定联系,“基础”课程教材2015年8月修订版9个章节中,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内容有4章,道德观2章,法治观3章。其次,由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内容占比较大,顺序靠前,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详细理论阐释与完整实践指导。再次,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理论内容满足了大学生角色转型中关于人生规划、人际交往、价值引导等现实需求。

2. 困扰与热点。

表2调查说明,正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特有的学习方式,导致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调整也呈现出不同特点。理工科学生普遍反映与高中相比,课堂学习强度和跨度明显提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预复习;人文类学生则反馈学习节奏变化不大,但对于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明显更严。此外,大部分学生都表达了由于规划目标的缺失导致从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活过渡到自主自觉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及在新环境下对于气候、饮食、生活习性等方面不习惯。表3数据说明,相较于政治时事,高校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对身边社会新闻更高的关注度,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热情普遍不高,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主体自由个性的价值取向有关,又说明“基础”课在通过具体事件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的国际地位,激扬出大学生爱国情怀方面还有待强化。

3. 校园网络平台建设。

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天空教室”,本校“基础”课师生可以不局限90分钟的课堂时间,线上线下,即时互动,及时解答,授课教师通过公告,发布专题讨论、思考及案例分析题,学生通过留言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可以浏览到其他同学的观点。从表4中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登录平台的技术原因,导致每个班级仍有少数学生无法进入“天空教室”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互动,这说明校园数据平台建设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整合。

4. 社会调研类型。

在所选择的6个专业班级中,实践活动选择从事社会公益的占30%,环境保护占30%,扶贫助困占40%。其中环境保护开展了校园卫生打扫、光盘行动宣传等活动,社会公益主要到学校附近敬老院开展系列探视联欢,社会公益以校园文化系列主题为依托,与乡镇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实践类型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另一方面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行合一。

三、基于学习需求与规律的课程教学改革

2015年8月版“基础”课教材结合最新成果对教学体系进行了新的调整。以新版教材实施为契机,“基础”课的教学应该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以教学相关数据为基础,在评析学习中的偏好、需求与规律之后,创新翻转课堂、慕课平台、微课视频、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通过“精准研判—实证支撑—教学途径”的过程,以个性化教育教学回应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的主体性诉求。

(一)教学体系的构架

随着“基础”课2015版教材的使用,十八大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正式进入教材。将“十八大精神”融会贯通到不同章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践行与培育,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转化为其内在信念与行为是课程的目标要求之一。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设“中国精神”与大学生成才专题,讲清楚“中国精神”与大学生成才的辩证关系。挖掘涉及国家利益的生动素材,确立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专题式教学设计中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逻辑构建。努力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结合点,将宪法性法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婚姻家庭法律教学与婚恋观教育、民法教学与大学生自立成才教育丰富生动地结合起来,避免两门学科“两张皮”现象。

把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特点和课程特点紧密结合,引导其从课堂考核的需求到切身实际的关注。通过生活上的引导、学习上的指导、人际关系的融入,结合社会热点设计启发式教学模式解决学生困惑和疑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学科研究最新成果指导下,发挥规范体系的合力作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二)教育资源的共享

正如“05方案”中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大学生普遍政治敏感度较低、喜好数字化信息化传播的特点,“基础”课应在课堂之外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网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在网站设立“微课视频”、“红色经典”、“课件共享”、“在线交流”等栏目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去伪存真,保证共享资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完善微博、微信等传播途径增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网上动态信息,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资源。

(三)社会调研的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实效,可以从理论性、连贯性、规范性、实效性入手,引导大学生在“知、信、行、成”上下工夫。首先,明晰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原则,用理论要点统领实践方案,深化内容,有的放矢;其次,按照教材体系整体策划,保障实践环节的连贯性,提供配套章节实践形式的自助菜单;再次,提供规范模板,动态跟踪,及时指导,规范管理,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方案,在整合学校已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同时,开拓新的实践教学基地;最后,从学生实际出发,打造真心喜欢、积极参与的、操作有效的实践项目。“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通过自我修养把内心的品性外化为自觉行为,把知识转化为美德,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成为自己言行的基本准则,并身体力行推广到全社会中。

(四)翻转课堂的打造

法国教育家法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之根。”为此,我们可以引入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通过大班视频教学与小组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突破思政课教学困境。

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授课提纲、学习资料、讨论问题进行准备,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把教材的理论逻辑体系转化为问题逻辑体系,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与制作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课程”教学视频,与学生一同分享和讨论。将“精讲”“管用”的原则运用于不同教学对象,聚焦不同关注热点,使用不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课堂也就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沟通、观点碰撞及思想交流的绝佳场所。

(五)师资队伍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需要更多具备数据技术能力又熟悉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开展网络技术、表格处理、统计应用、数据评析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决策”等环节的运用实现“数据创新”。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律逐步探索构建规范化的数据收集、分类、管理及评析的标准流程,实现针对性课堂教育教学,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关注热点的及时解答和指导,从而构建起“技术—分析—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辅助新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数据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浪潮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引领创新的利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体系实施后,“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一方面要紧扣教学体系和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完善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平台保障。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学中学生的课程论文、实践方案、慕课平台、在线交流等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存储、有效的分析之后,挖掘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的偏好、需求与规律,围绕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邹进.现代法国文化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56.

[2]庄新岸.简析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文化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

[3]李怀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4]佘双好.充分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在结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篇4: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

认真学习、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时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内在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与其经济基础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和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重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则是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鼓舞斗志,使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八荣八耻”以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由价值性转化为实践理性,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形成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正是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着价值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发生着重大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但是,由于他们生长在价值观念迅速变化的年代,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等矛盾冲突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使其容易发生裂变、产生困惑。如何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价值观念正确理解的认识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是1990年后出生,在他们身上既有突出的优点,又存在不足,两者交织融合在一起,他们热爱祖国,渴望成才,积极进取,同时又富有理想,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独立思考,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结论,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品德优良。但是,有的学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消沉;少数学生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把握不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有的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务实倾向和个人功利意识并存;少数学生身上存在泛功利化现象,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往往目标不稳定,不专一,缺乏诚信意识;还有少数学生心理素质欠佳,存在心理障碍等等。针对这些特征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高校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新途径、新特点、新方法。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教育的功能在于完善人格,启迪智慧,激励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开展和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引导他们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和增强实效性教育。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条件、环境影响、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思想结构是有层次的,思想变化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层次和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理想信念的树立,文明行为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塑造,是一个漫长、渐进、艰辛的过程。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理特点,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下,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作为工作的重点,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思想动机又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因而动机是可以预测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和改造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和倾向,帮助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克服盲目性和避免随意性,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通过学生管理机制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和广泛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下,正确地认识疏导性和广泛性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的一切工作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理特点出发,及时进行疏导,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和问题,宜疏不宜堵,宜导不宜压,堵则对立、压则逆反,疏则通,导则提高。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化解心理危机。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具有广泛性,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影响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调动和组织一切教育力量,各守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教育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营造全社会育人的环境和氛围。

篇5:探索规律1089教案

海德北岸

衡德翠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讨论中找到两组算式的联系,掌握一个三位数通过改变百位和个位上数的排列顺序,再组成算式,并按规则进行计算的方法。

2、学生经历找规律、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兴趣。

3、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变化的规律,会照样子写出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顶神奇的帽子,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进去784出来487,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新授

1、发现规律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像这种变化的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规律。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算式:835-538=

(2)提问: 减数与被减数有什么关系?

(3)那297+792= 这道算式中两个加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4)现在我们把这两道算式看成一组,主要看等式的左边,你又有什么发现?(5)小结:这一组算式是先将835的百位与个位互换得到538,再把835与538作差得到297,然后将297做为第二个算式的数,再将297的百位和个位互换得到792,再将297与792做加法得到1089。

过:(6)我们再来看一组算式,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关系的,能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吗?(比一比哪两个同学合作的好)交流:同学们自己说说发现的规律。

(7)现在我们把这两组算式放到一起,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猜想

我们来看这两组算式是两个不同的三位数,经过相同变化和计算最后都得到了1089,你有什么大胆的推测?(会不会所有的三位数经过这样的变化,最后都能得到1089)

注:学生要是说不出来,由老师提出假设

3、验证猜想

说明: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想,(1)首先请同学在0到9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然后按照上面的方法计算,看看结果是多少。追问:(1)我写的3位数能不能是相同的3个数字,为什么?

(2)我写的3位数末尾能不能是0,如可以是760吗,为什么?

(3)如果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颠倒次序之后,算出的差是99,如:321-213=99,怎么办?

4、得出结论

除了我们上面讲的特殊情况的三位数以外,其他任意一个三位数按照上面的方法计算,都能得到1089.三、应用

其实数字中还有很多规律等着我们去探索。关于神奇的1089还有一个魔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向你的小伙伴们显摆一下你的预知能力吧

篇6:探索规律 教案

xx学校 xxx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熟悉情境中事物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或自己创造有规律的事物。

3、积极参加找规律的活动,在应用规律、创造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观察规律,发现规律,初步建立起这些规律的表象,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各种图案贴画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播放歌曲《新年好》。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会想到什么? 生:过新年

师:是的,过新年了,学校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联欢会可热闹了,大家想不想去看看?

2、课件出示P.96页主题图。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气球,拉花 小朋友,小朋友都很高兴。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气球的摆放图)

问:请你认真观察气球,这些气球是不是乱摆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或规律)的。是按照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摆放的。师:你们的眼睛可真亮啊。这些气球是按照一红一黄,一红一黄,一组一组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我们就说它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同时,幻灯片强调,并分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索规律。(板书——探索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继续观察主题图。

刚才我们发现了气球排列的规律了,它是按颜色不同排列的。(板书——颜色)

2、师: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生:拉花是一长一短,1个3个地有规律排列的。生:参加节目的小朋友也是1男1女有规律地排列的。(出示拉花,小朋友的排列图)

3、师:你知道下一个拉花是什么样子的吗?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是怎么想的?

4、用灯笼去布置教室。(猜一猜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5、师:教室布置得这么漂亮,你想不想去参加啊?(想)

三、智力游戏 应用规律

1、那咱们一起去参加“猜珠子”的游戏吧!(出示:P.97珠子排列图)

师:根据露在盒子外面的珠子排列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小声说一说!生:珠子是按1白1红这样有规律地串起来的。师:盒子里左面第一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的? 师: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珠子? 师:盒子里最少有几颗珠子? 猜珠子的游戏大家玩得开心吗?

2、你们还想不想去参加游戏?——智力闯关游戏。课本P.97练一练第1、2题

3、P.97练一练第4题。

4、小小设计师:

利用学具中的贴画,自己设计出有规律的漂亮图案,并全班交流展示。

四、联系生活 寻找规律

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知道,并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发言)作业:找一找藏在你身边的规律。

板书设计:

篇7:《探索规律》政治教案

只有认真按照科学规律来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要按照它的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与探讨,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四点:

第一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时,必须经常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揭示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重要的思想武器。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员工们的心坎上,就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努力研究客观实际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员工们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支配员工的行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科学研究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

思想产生的基础是客观存在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然会有各种客观存在反映到头脑中来,是先形成感性认识,再形成理性认识。其形成过程,大体要经过五个环节:其一是刺激环节,即外界某种因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刺激;其二是感受环节,即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某些刺激;其三是传入环节,即刺激感受引起神经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其四是思考环节,即神经中枢将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储存、思考而形成思想;其五是传出环节,即神经系统将形成的思想传出并指挥效应器官(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思想。

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一是要心

中有数,工作上有的放矢。二是必须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如果连员工的思想和心理都不太了解,还谈什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呢!

因此,我们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思想形成的每一个环节,并采取相应的耐心说服教育的措施,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员工的心坎上。员工的思想朝着哪个方向变化,主要是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与疏导功能的强弱。

第三注意研究思想与行为的活动规律,是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关键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行为学认为,思想支配行为有一个内在活动过程,大体要经过四个环节。一是需要环节。人们对事物产生了一种需要,这就是思想支配行为的起点。二是愿望环节。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必然产生一种愿望。没有这种愿望,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活力。三是动机环节。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必然产生一种直接支配行为的动机。四是意志环节。任何人的动机都要受自身意志的制约和调节,人的意志的强弱能直接调控人的动机与行为。

研究思想支配行为的这些环节,有利于我们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自觉地重视人的需要,尽力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有利于重视行为背后的愿望和动机,从而有效地遵循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来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政工干部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这种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应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具有战略思维,即善于从企业的全局、长远、根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二是具有创新思维,即善于开拓性、预见性和超前性地思考问题;其三是具有立体思维,即善于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来辩证地思考研究问题;其四是具有效益思维,即思考问题时善于捕捉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佳的效果。实践证明,只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现代化,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与创新发展的大

篇8:《探索规律》政治教案

【案例回眸】

出示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92页第9题)

先计算下面两题, 再根据发现的规律接着填写。

教师让学生先计算1、2题并交流计算结果, 而后提问:为什么每组中算式的结果一样呢?这里有怎样的规律呢?当教师发现只有极少学生举手时, 就让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后效果还是不明显。此时, 教师进行启发:45×9表示什么意思?450-45中, 450表示多少个45?再减一个呢?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450-45和45×9的结果相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2个算式相等的原因, 再根据探索的规律, 直接填写后3题的结果, 发现学生还是存在困难。教师不得已, 再次请学生说一说探索发现的规律, 再次尝试填写, 结果仍然不是很理想, 仍有许多学生未能正确填写下面的3道算式。

【成因凝视】

可以说, 作为本案例中的教师而言, 内心一定非常地“纠结”, 为什么看似非常简单的规律探索, 一到学生这里, 就显得如此地“说不清道不明”呢?事实上, 一定的教学行为的背后必定隐含着一定的缘由, 只有“沉”于其中, 方能发现有深刻的认识和发现。

1. 规律探索过程中“成人立场”代替了“儿童立场”

分析后不难发现, 之所以案例中学生没有能自行探索出算式中的规律, 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规律后学生仍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原因在于在教师的眼中, 45×9就是10个45减去1个45, 这样的规律探索十分简单, 无需作过多的分析和指导, 而学生在探索时也理应没有多大困难, 这样的“成人立场”代替了“儿童立场”。事实上, 成人的视野中, “45×9就是10个45减去1个45”这是基于乘法分配律认知经验上的理解, 而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 他们是不具备乘法分配律的认知经验的, 因此, 要让其理解45×9就是10个45减去1个45是有一定难度的, 更毋庸谈让其直接发现这样的规律。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能对规律探索的难度有正确的把握, 进而预设适合儿童认知起点的教学环节。

2. 规律探索缺乏观察, 分析、思维等充分的探究过程

也正因为教师的“成人立场”, 在本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步骤清晰、层次分明的探究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 规律探索缺乏观察、分析、思维等充分的探究过程。而教师“为什么结果一样呢?这里有怎样的规律呢?”这样笼统而模糊的提问是无法帮助二年级学生探明题目中的规律的。而当教师发现学生讨论不出规律时, 不得已引导学生理解“45×9”、“450-45”各表示什么意思, 两者的结果相等这一教学环节, 仍然显得教师说教的味道重了些。

3.对规律内涵的理解引导缺少层次感

仔细品味上述案例, 不难发现, 教师对本组题目中所蕴含的规律的理解是片面的、单一的, 缺少层次感。笔者以为, 站在“儿童立场”上, “45×9=450-45”是可以做出多元解读的。从形式上看, 一个数乘9等于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 再减去这个数;从意义上理解, 一个数乘9, 可以先算这个数乘10, 再减去这个数;也可理解为, 45×9等于10个45减去1个45。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形式”到“实质”, 从表及里, 进而有层次地发现、理解算式中的规律。

【出路审视】

规律探索在教材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苏教版教材除了在四、五年级专门安排了“间隔排列”、“图形覆盖”、“搭配的规律”等教学内容外, 在二、三年级的练习中也安排了一定的规律探索问题。只有教师具有“儿童立场”,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的教学环节, 有效引领学生展开规律的探索。所谓“儿童立场”, 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从儿童的数学现实出发, 用儿童的视角, 儿童的思维方式、解题策略来进行教学预设。

1.从儿童的数学现实出发, 方能准确地解读教材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 “要读懂你的学生脸上的表情, 弄清楚他们的期望和困难, 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教师站在儿童立场解读教材, 首先意味着要尊重儿童的数学现实, 而不能超越儿童的数学现实。教师站在“儿童立场”解读教材, 就会认识到本案例中的规律探索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 自然就会放慢探索的脚步, 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比较、思维、交流、感悟的过程。教师站在“儿童立场”解读教材, 就会发现让学生先从形式上进行观察, 再让学生思考规律内在的本质, 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才会由浅入深, 渐近本质。当然, “儿童立场”还有一层意思, 解读教材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儿童的数学现实, 人为降低学生的认知起点。

2. 从儿童的心智水平出发, 精心预设规律探究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就其天性而言, 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 是世界的发现者。”站在“儿童立场”的数学教学, 理应顺应儿童的天性, 从儿童的心智水平出发, 精心地预设规律探究学习活动, 让学生充分参与规律的探究活动中去。就本案例而言, 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分为四步:一是在学生计算发现结果相等后,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观察、比较、感受这两组算式的特点, 进而初步发现一个数乘9等于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 再减去这个数;二是让学生尝试照样子再写几个类似的算式, 计算验证结果是否相等, 通过多组算式进行不完全归纳, 再次强化巩固规律;三是启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一个数乘9等于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 再减去这个数”呢?引导学生从两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来展开小组讨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四是学生做习题中最后的三道练习题, 巩固应用探究发现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探究活动,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而由于学生的充分参与, 规律的发现和构建也显得水到渠成。

3. 从儿童的理解能力出发, 多元理解数学规律的内涵

上一篇:庄生晓梦迷蝴蝶全诗下一篇:教师钢笔书法培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