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方言作文

2024-04-25

保护方言作文(通用8篇)

篇1:保护方言作文

1860年10月,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并劫掠一空,这座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就此毁于一旦。原本高贵华丽的雕梁画栋,如今只剩下了破碎的瓦砾;原本珍奇秀丽的奇珍异宝如今仍在外漂泊。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引起全中国人民深思?反思自己的腐败堕落,受人欺压的过去,反思自己的耻辱,顽劣,衰败的种.种行为。如今,中国不再受人欺压,不再被外国歌曲,他崛起了,但还有当时唐朝,那泱泱大国的气势吗?还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吗?

答案是:不!就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几百年内,西方国家经历了太多的变革,美国独立,欧洲工业革命,英国圈地运动…… 英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一下子拥有了大半个世界,而清朝,固步自封,最后造成了欺压,残破的命运。

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我们应该向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建设好中国这个大家庭。我们要汲取中国以前没落的教训,摒弃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从而开创中国新的一片蓝天,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富强,于世界强国之林,威震全世界!

看见大英博物馆里的琳琅满目的中国陶瓷,看见圆明园内残破的砖瓦,想起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难解心中之恨,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拿回自己的东西。

努力读书,振兴中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2:保护方言作文

“小声说话”,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品格。在大庭广众之下,你用大声的话语来说笑,你没有发现他们的脸色在变,用异样的眼光来看着你。他们是陌生人,但他们肯定你是一个没教养、没素质的人。如果你“小声说话”,你只是和旁边的人说些悄悄话。你、我、他都会有着安静的场所,你会发现周边人的眼睛里都是温柔的目光。

记得有一次,我因生病而住院。我看见医院里有严肃的大夫,还有和蔼可亲的护士阿姨。有洁白的墙壁,还有白色的衣服、白色的床单,一切都是白色调,怪不得以前叫它“白色的世界”。看到这些,我倒不害怕打针之类的了,一切都不那么陌生,亲切而又舒适。同时,我还发现,在长长的走廊,为何没有人说话?是他们不爱说话吗?还是因为家人病得太重,伤心地不愿意说话呢?真奇怪!他们连走步都轻轻地,是因为他们的鞋子很软吗?还是因为他们的家人病得太重而腿发软吗?

就在这时,一位大汉急急地跑过来,用大声的音量来叫:“护士,挂个号!”话音刚落,一位护士轻步快跑过来,用着轻轻的声音,半蹲下来说:“嘘——小声说话……”

小声说话,用着世界上最轻、最动听的声音;小声说话,用着只有你和我能听到的音量;小声说话,用心来体会别人的感受。

篇3:论普通话的推广与河南方言的保护

自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读音统一会”, 规定共同语标准音开始算起, 我国的普通话推广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统一标准的普通话尤为重视。1956年2月6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在该文件中普通话被完整地定义为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在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颁布, 强调普通话要“大力推行, 积极普及, 逐步提高”, 提出了“要在20世纪最后10年使普通话成为师范院校、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校园用语。在2010年前全国初步普及普通话, 在21世纪中叶基本普及普通话”的工作目标。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赋予并保障了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要求国家要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 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由于有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我国普通话的推广一直呈加速发展态势。1994年底至1998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与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合作, 在中国城市地区组织开展了题为“中国人的语言意识与外语观”的大型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国城市地区15至69岁居民, 样本量3000人, 城市100个。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统一问卷、派调查员面访等方法。共回收有效问卷2917份, 回收率97.2%。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 实际误差率小于±3%。调查数据显示, 在15至69岁城市居民中, 能说汉语和能阅读、写中文的均在95%以上。其中, 能说普通话的占40%以上, 能说地方方言的占24%左右, 能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和能阅读、写少数民族语的分别占1.2%和0.6%左右。在日常生活中, 城市居民主要使用普通话的占到46%左右, 完全使用普通话的为41%左右, 使用地方方言的为30%左右, 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为1%左右。若把完全使用和部分使用普通话的人数统计在一起, 城市地区已有接近80%的人能够不同程度地说普通话。

河南方言的历史及分布现状

方言是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因分化和统一等历史原因, 在与地方原住民语言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性语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 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 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因此方言并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 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以及学界大部分学者的意见, 可以将现代汉语方言分为七大类, 即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这其中, 北方方言可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 而其他方言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演化形成的。河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 不论是在历史渊源、影响范围还是文化内涵上, 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 河南方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官话中的中原官话, 这其中包含15个小片, 即兖菏、邢邯、徐淮、郑开、安新、洛嵩、南鲁、漯项、商阜、信蚌、汾河、关中、秦陇、陇中、南疆。河南境内的有兖菏、郑开、安新、洛嵩、南鲁、漯项、商阜、信蚌、汾河9片, 主要分布在包括现在豫北平原在内的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等地。另一类是属于晋语的邯新片, 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太行山山区一带。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 即便是目前占到全国总人口90%以上的汉族, 也是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由多个民族不断融合从而形成的复合型民族。诸如蒙古、匈奴、东胡、乌桓、契丹、花剌子模、鲜卑、柔然、回鹘、党项、女真、丁零、突厥等, 这些少数民族或者盛极一时雄踞一方, 或者驰骋沙场横扫宇内, 但最后都在中华文明的强大感召下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综观同时代崛起的其他文明古国, 不是早已湮没黄沙, 就是仅剩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只有中华文明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 建立起统一的君主制集权国家起, 在2200多年的时间里, 虽历经三国分天下、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元等多次大混战、大分裂时代, 但始终不曾衰落, 这其中统一文字所发挥的作用可谓居功至伟。由此可见, 现如今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对于促进我国政治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推广普通话能促进全国人民之间的交流畅通, 为全民顺利的交流打开一个通道。我国有七大方言区, 大方言区内还有次方言区, 各方言区、各次方言区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阻碍人们进行交际, 影响人们的沟通和了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信息载体, 参与交际的人须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共同的语料库, 才能使交际无障碍。推广普通话可以有效地消除各个方言区及次方言区人们间的语言障碍, 使全国人民顺利地进行交流。

二是推广普通话能促进政治和谐、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在任何社会内部都需要进行有效、简便和规范的交流, 对于建立和谐政治,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境内人口流动速度和比例大大增加, 而各方言区的人们不能很好地沟通, 因此就影响了人们的交际。大力推广普通话,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大市场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 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推广普通话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意识, 增强民族自豪感。语言是表达民族感情的一种基本手段, 是民族感情的寄托。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 是中华民族感情的依托。

保护河南方言的必要性

河南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对河南历史有过“一部河南史, 半部中国史”的评价, 他认为“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河南历史即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浓缩”。因此, 追溯河南方言历史, 便是追溯中华民族的历史。河南方言在南宋之前代表当时的文化主流, 那些流传至今的甲骨文、钟鼎铭文、石刻碑文包括古籍的读音也都应是古河南方言。因此, 传承和发扬河南方言即是对这些文物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保护。但令人担忧的是, 因为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 且地处内陆,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直承担着确保全国粮食供给的艰巨任务, 经济发展速度较东南沿海地区相对滞后, 加上受部分影视剧的丑化影响, 近年来河南一直被冠以“贫穷、落后”的帽子, 代表河南省形象的河南方言被人们视为“土得掉渣”。因此, 很多河南人到了外省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河南人, 不愿意说河南方言, 认为在公开场合说河南方言影响自身形象。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对河南方言认同感的不断下降, 在省内一些城市中逐渐出现了河南方言消亡的迹象, 即在城市居住三代以上的家庭中, 能够听懂、使用河南方言的儿童数量正在明显下降。美国语言学家迈克·克劳斯的研究显示, 目前全球的6700种语言中, 只有不到200种语言未受消亡的威胁, 其余的语言至少有一半会在100年内消亡。消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会说这种语言的老人逐渐减少, 而小孩子既不会说也没有人教他们;二是这种语言没有文字, 仅能依靠语调的变化进行区别, 传授依赖口口相传。

方言, 不仅是语言, 而且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 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 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 蕴涵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 所以, 保护方言, 是保护文化, 也是捍卫文明, 推广普通话不能以地方方言的消亡为代价。

普通话与河南方言和谐共存

很多人认为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地方方言是相互矛盾, 有抵触的。但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 互相依存的。普通话和方言在功能上各有所长, 普通话往往作为教学用语、宣传用语和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用语, 占有主导地位, 而方言的使用更多是在家庭中、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同时它又是感情的纽带, 当人们身在异乡时听到相同方言口音的人总是倍感亲切。“耳闻乡梓之音, 皆大欢喜。”[1]方言的使用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需求, 是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方言与普通话所使用的场合是互补的, 两者应当互为相长, 普通话常常会从方言中吸收一些人们使用较多的词汇, 而方言也在语音上越来越受普通话的影响而改变。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在第八十九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说, 中国推广普及普通话, 不是要消灭方言, 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 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从而在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打压方言, 可以在普通话较薄弱的地区和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加大推广力度, “一方面不排除方言, 充分尊重方言区人民使用方言的权利, 充分利用我国多姿多彩的语言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提倡和推广民族共同语, 要创造条件使方言区人民能够尽快从单一语言 (方言) 生活过渡到双语生活”[2]。使方言区的人们开放自己的语言环境, 让普通话走进去, 从单一的语言系统, 逐渐成为多元化的语言系统, 对于该地区的开放与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河南方言保护办法

对于方言的保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举措, 例如美国政府拨款开了保护土著语言的先河, 同时有语言学家历经数十年编写的《美国地区英语词典》 (th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Regional English) 在2010年出版面世, 收录了全国各地大量鲜为人知的方言词汇和发音, 为方言保护和流传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再如澳大利亚坚持语言多元化政策, 颁布法令, 推行双语教育和双语文化教育。中国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保护方言:一是各地语言部门要组织实施方言保护, 由专门的语言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方言词汇及语音, 通过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 保存资料, 为将来语言历史研究留存史料。值得庆幸的是, 从2008年10月起, 中国语委已着手开始建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计划录入“饱含民族记忆”的方言。同时, 随着一些以方言为基础的衍生产品, 比如以苏州话为基础的昆曲艺术被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 我们可以看到从国家层面上也开始重视方言的保护。二是在不影响普通话传播推广的前提下, 对于电视台目前开办的方言类节目, 不必过于打压和指责, 就目前来看各省电视台在非上星频道基本上都开设有方言类节目, 比如河南新农村频道的“村长开汇”, 以及该节目中新加入的教授河南方言词汇的板块, 这类节目有固定的受众群体, 同时对于方言的传承、保护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奇岩.“宁卖祖宗田, 不改祖宗言”的文化解读[J].天府新论, 2007 (2) .[1]严奇岩.“宁卖祖宗田, 不改祖宗言”的文化解读[J].天府新论, 2007 (2) .

篇4:推广普通话、保护方言

学说普通话,研究普通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一再表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国家民族的主体性语言——普通话。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所以,说方言和对方言的研究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我们还要继续说下去并发扬光大。因为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形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关山迢迢,隔不断缕缕乡情;岁月流淌,掏不尽句句乡音。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但没有冲淡方言的运用,反而深化了人们的这种乡土情结。

乡音中有童年的记忆,有故乡的温馨。中老年人喜欢,是怀旧、恋旧,乡音是他们回忆的精神土壤;青少年喜欢。是好奇、喜新,乡音满足了他们认知的惊喜;客居他乡的人喜欢,是乡思、乡愁,乡音是他们故乡情结的载体。总之,乡音寄托了尘嚣世界中人们精神世界的故土情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远离都无法使之泯灭。因此,挽救濒危语言,挖掘整理和研究方言是我们精神的内在需要。

固守本土,也许对乡音不以为然;一旦远走他乡,它便成了生命的一种烙印,是牵系在心头的一根细绳,扯动一下。便颤悠悠生出无可言状的激动。即便随时间流逝、环境变化,我们的语言有所改变,但我们依然深深感到,每个人,尤其是为生活而远离他乡的人,乡音如一坛醇香的老酒,伴其一生。倘若乡党他乡邂逅,推杯把盏,浓浓的乡音缩短彼此感情的距离。

乡音总是紧密地联系着乡情,逢年过节回家探亲,迈出车站被一片乡音包围时,你就会想到“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人,回到家乡如果说普通话,大家往往都觉得别扭。如果说不标准的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影响就更坏,甚至会使很好的亲友产生隔阂。因为在家乡人的心中。乡音在,乡情便在,虽有些偏执,但又合情合理。

像这样,方言不能消灭,实际上也消灭不了。汉语分布地域如此广泛、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域文化,即使普通话普及率达到lOO%,人们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方言,因为推广普通话,是要求人们有能力使用普通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说方言。

推广普通话肯定不是要消灭方言,两者是共存的。可是在很多人的眼中把推广普通话和保存方言对立起来了,实际普通话推广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要求人们时时刻刻都要讲,而主要是作为工作语言。

方言是我国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在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方言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遗产,一部历史教科书,它反映出一定地域内的历史面貌;方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记录,民俗风情的载体;方言是区域文化心理的寄托。邻里之间谈谈家长里短,说说方言何妨?地方戏曲,如果离开了方言,还能不能为当地的人们接受?人人都离不开语言,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同的场合选择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但是如果不会普通话,那就没有选择的余地,面对听不懂自己方言的听者,岂不会很尴尬?三个人在一起说话,两个同乡一味说方言,置第三者而不顾,起码很不礼貌。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以官话方言为基础,有广泛的地域优势,普通话还是书面语的基础,普通话的首要地位无可替代。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客观规律,大势不可逆转。但是普通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普通话过去吸收了方言中许多具有表现力的成分。在继续发展中仍然要不断吸收方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篇5: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 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普通话,就不得不谈到方言,两者并非无关,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陲到东海,不仅自然环境迥然相异,而且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风情,使汉语产生分化,这是与地域特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指某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例如我国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是来自生活的口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可以说,方言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也是含义最深刻最丰富的语态。”(《谈普通话与方言的辩证关系》)

方言的内涵很丰富,它孕育了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使北方方言,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历来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广。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但不等于说排斥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它也同时从其它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词汇因为出现频率高、使用人数多而被吸纳进普通话中。所以普通话比其他方言更丰富,从而具有了被推广的价值。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件国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在这个信息化的摩登时代,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瞬息万变,我们总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润中,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面临干枯,因为我们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文化内核,譬如一些鄙弃方言的观点,认为方言过时、用处不大。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因为它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没有了山东话,也没就有了山东快板,没有了北京话,也就没有了京戏,没有了粤语,就没有了粤剧,没有了陕西话,就没有了秦腔,没有了东北话,也就没有了二人转,还有越剧、黄梅戏、沪语、评弹等等民族艺术,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说出了保护方言的原因,也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语言的习得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会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识字,而是使用母语的能力,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篇6: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

语言是人类由蒙昧走向开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沟通的主要媒介,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受到多么严重的限制。如果说文字是语言的衍生物,那么相对于文字而言,语言则是一种缺乏固定性的沟通媒介。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域、种族等客观因素的交替影响,生活在不同国度的现代人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体系,同一国度的现代人也由于上述原因,逐渐形成了细化的语言派别。其主要特点,即依附于同一种文字(指汉字,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但口头发音略有区别。在习惯上,我们把这种依附于同一种文字,但口头发音略有区别的汉语称为“方言”。

虽然语言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但随着地域交流的频繁和深入,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在一点程度上呈现出萎缩的现象。普通话的作用是便于人们的口头交流,事实证明它也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的现象已经基本成了历史。在普通话推广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今天,只要一个人的口语能力没有太大问题,他(她)在沟通方面就不会有什么困难,普通话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通行证”。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普通话为人们消除了种种沟通障碍的同时,也无形中侵占了方言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方言的萎缩。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转变,人们逐渐由乡村涌向了城市,倡议书《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而相对来说,城市的普通话氛围要比乡村浓烈得多。另外,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70后从小学开始就满嘴的普通话,紧随其后的80后、90后就更不在话下了。虽然由于上一辈的缘故,方言不会在上述三代人手上消失,但在这样一个普通话占据主导地位的语境下,特别是人口大流动的今天,他们的下一代会有多大的几率继承家乡的方言呢?当然,由于人口大幅度流动,方言有可能被用交叉感染的方式被外地人继承,但这种互补就像美国人背《论语》背得比中国人熟练一样,是一种莫大的反讽。

查字典范文网

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方言理应像我们生命中的遗传密码一样,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世世代代传下去。假如这种延续变得刻意了,甚至是仪式化、职业化了,那就证明我们的语境出问题了。它原本最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这就证明它应该永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份不言自明的遗产。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或许能给后代留下各种各样的遗产,但他们最需要其实只是一种纯正的方言,是带着乡土气息的无声召唤。他们凭借着那一声召唤,就可以循着到这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包括一些很琐碎,但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方言继续萎缩下去,势必会带动地方文艺的萎缩,以戏曲为代表的地方文艺将越发后继无人。虽然地方文艺的萎缩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但如果没有了方言这个根基,正宗的地方戏曲必然会荡然无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会出现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假如没有几个90后会说安徽话了,我们难道就用普通话唱黄梅戏吗?

篇7:方言作文

每年暑假,老爸老妈都会带着我到各地旅游一番,别提有多开心了!可就是 有一点不好:因为不会讲当地的方言,而闹出了不少笑话!地点一:昌吉奇台县

我的姥姥在昌吉奇台县住。这不,我们做了一天的汽车来到姥姥家。刚到那儿,老爸老妈就开始和姥姥聊起天了。姥姥的头一句话就是:“珂儿一个人在家哦,也没有人玩。把我们的娃娃就孽障地!”可我听成:“珂儿以格任栽家噢,夜每油任玩。把握们娃娃九孽障地!”我反复思考,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姥姥骂我是孽障!什么呀!气死我啦!~第一次来就骂我!我拉长了脸,不再理姥姥。到晚上准备睡觉时,老妈发现了我不对劲,就问我:“怎么了呀?恩?” 我委屈地反问:“为什么姥姥骂我?”“没有啊!姥姥说什么了?”老妈奇怪地问。“姥姥骂我是孽障!她早上说的!”我更生气地大叫道。老妈先是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对我说:“姥姥不是骂你,是心疼你呀!姥姥说你一个人在家太寂寞,每人陪你玩呀!”“那,那姥姥说的‘孽障’是什么意思?”我反驳道。老妈回答:“那是‘可怜’的意思!”“噢,原来是这样!我„„我错怪姥姥了!”我低着头说。老妈说:“不怪你,你不懂方言嘛!~~”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地点二:四川巴中市

我们一家先坐汽车一天,又乘火车两天三夜,来到了我的老家――巴中。这儿有我的奶奶爷爷,姑姑姑父等一大串儿亲戚,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看望他们的。

我们在爷爷奶奶家住。刚到那天,奶奶热情地握着我的手对我笑,对我讲了一大堆话,可我一句也听不明白,只是“恩”“啊”“恩”“啊”地回答。第二天早上吃饭时,奶奶把一大块叫做“糍粑”的东西夹到我碗里,还说:“你尝一下嘛!”但在我听来是:“你赏哈儿嘛!”我还以为奶奶叫我“观赏”一下呢,因此就没有吃,只是盯着看。老爸见势不对,小声提醒我:“吃呀,怎么不吃?奶奶看着你呢!”我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把糍粑吃了。我默默地想:原来四川人把“吃”叫“赏”呀!

我去过东北沈阳,在买衣服时,一位小姐夸我“长得贼拉漂亮”,我却理解为“长得像贼一样漂亮”,气得我扔下衣服一走了之。我还去过河南南阳,逛街 时,遇见一位阿姨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对我说:“我的丫头找不着了,急勒我牟发儿„„”我却怎么也听不懂她在讲什么,搞得我像个外国人似的。我还去过陕西汉中„„

唉,方言,弄得我晕头转向,闹了不少笑话„„

方言——美丽的风景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雨中走过了60个春秋。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小城吴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更宽更平了,房子更高更漂亮了,各种各样的店铺多了,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络绎不绝,到了夜晚,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更是将城市妆点得分外迷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语言也有了许多新鲜的词汇: “有车族”、“月光族”。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的统一,普通话也已经成为通行全国的语言。然而,在这里,我想告诉你,还有一种语言更动听、更优美,那就是我们的方言。请大家听听我的方言故事吧!

方言是美丽的,而我险些与这种美丽擦肩而过。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就讲一口吴江话,不要太溜噢,不时迸出几句乡下俚语土话,常常让小区里的邻居听得一愣一愣的。但自从上了幼儿园,就有点忘记怎么讲吴江话了。接着上了小学之后,简直就是一点儿也不会讲了。爸爸对我说:“你一定不能忘记家乡话。我们吴江话是最古老、最有文化的一种方言,你们作为吴江的中小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好。”他甚至还告诉我,不会说吴江话的吴江人不能算是吴江人。

后来,我“重操旧业”,一直在学吴江话。爷爷奶奶讲吴江话,他们是最原生态的。于是我就学他们讲,讲着讲着,我发现我又会讲吴江话了,但不是太熟练,渐渐地,我又会讲了。

慢慢地,我越来越深刻地发现我们吴江方言的美丽。老爸这时又给我来总结了:“吴方言韵律美,底蕴深。”他还告诉我,等我将来长大了,还会从吴江方言里发现更多的美!

时代前进着,但方言却永远地陪伴着我们。

有趣的方言

周末奶奶带我去老家一户人家喝喜酒,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的相处,但亲人们为我带来的乡音,却奏出一段段美妙的音乐,在我耳边回响着。

那天,我们一到那户人家门口,一位老奶奶就对我奶奶说:“建啊,怎么几天没看见,你脸晒得更兹了。”奶奶笑着说:“是啊,禁不起晒啊。”听着她们的交谈,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想也想不出“兹”是什么意思,便问奶奶。奶奶说:“兹就是皮肤黑的意思。”我恍然大悟。这时又有一个人走过来,看着我对奶奶说:“哟,这是你孙女吧,倒是个人儿登了!”这人显然是在说我,这次这个“人儿登”又把我给难住了,奶奶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对我说:“人家说你是个„人儿登‟,是在夸你是个人物呢!”我越听越觉得有意思,一下子对家乡的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突然,一个小孩子在门外大声叫喊:“快看啊,快看啊,这儿有一只假留。”这时,好多小孩往门外跑,我不知道“假留”是什么,挤过去一看,原来是只蝉。几个孩子争抢起来,一个孩子嘲笑另一个流鼻涕的小孩:“你把黄龙擦了再来吧。”我是越听越觉得有趣,就缠着奶奶给我讲方言,奶奶一下子讲了好多:“厕所”可以说成“茅港”,“口渴”可以说成“烧人”,“癞蛤蟆”可以说成“癞宝”,“胳膊肘”可以说成“手拐儿”,“玩儿”可以说成“耍子”……

嘿嘿!不说不知道,一说真奇妙。我们的地方语言独特淳朴、多路杂陈、浩如烟海。我爱家乡有趣的方言,更爱我的家乡——如东。

方言趣谈

本作文是关于初中初二500字的作文,题目为:《海南临高方言趣谈》,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海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仅有面积1317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小县叫临高县,全县通讲一种方言“临高话”,这种语言比较独特,至今语言专家也没弄清是从属何种语系。

临高方言只有口头语,没有反映本语言的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用临高方言读书(汉文字),语音跟普通话差不多,懂普通话的人一般都能听懂,如普通话的“你去哪里”,临高方言改为“nikinali”,所以外地到临高工作的同志说,临高话一半是本地话,一半是普通话。

从语法结构看,一般把形容词、副词置于名词、动词之后,构成倒装的语法形式。主要是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也有少量状语与中心词倒装,临高方言和谐、含蓄、风趣,容易引起共鸣。这种通俗朴实的语言,扎根于群众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播信息,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临高方言的语系归属,一直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西江黎话”(《琼台志》);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泰汉语的混合物”(德国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有人还说,“与缅甸语颇相似”(陈明枢《海南岛志》)。但根据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分队和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组的调查,初步结论是,临高方言不是黎话,也不是“黎、泰和汉语的混合物”,而是具有“古越语的成份”,“属于汉藏语系峒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壮语十分接近”。

方言闹出的笑话(都是方言惹的祸)

我的爸爸是南方人,虽然来北方十多年了,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会说普通话,与人交流时总是方言很重,这可闹出了不少笑话。

这不,今天我们家来了一位阿姨,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可好看了!

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待她,闲谈中,爸爸夸奖那位阿姨:“你长得真有气质,‘屁股’真白!”刚才还满脸笑容的阿姨脸不由得一下子红了,不再说话了。

妈妈也被爸爸这突如其来的话语吓住了,她偷偷把爸爸拉到一边,小声说:“你干什么呢?人家一个大姑娘,什么屁股真白?”爸爸疑惑的问:“我没说屁股呀,什么时候说屁股二字来着?”妈妈一听急了:“你刚才不是说人家屁股白吗?”爸爸也急了:“我不是说得‘屁股’白,而是皮——肤——白——!”爸爸认真而又费力地说着。妈妈这才明白了,“噗哧”一声笑了:“你这方言真该好好改改了!”

妈妈坐到阿姨旁边说:“妹子,你别误会„„”听了妈妈的解释,阿姨笑了起来。爸爸拍着自己的脑袋,不好意思地说,这方言我可真得改改了!”

看,这就是方言闹出的笑话,它给人们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觉得在保留乡音的同时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呀。

我们说话像唱歌

去年,我和好友登长城时,偶然间听到一位妈妈对她的儿子说:“你则个细猴子,奔到哪怀去了?”(你这个小孩,走到哪儿去了)我们激动不已,因为那是我们家乡的语言。我们连忙过去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小孩子还“唧唧”(姐姐)的叫个不停,这大概就是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了吧!

其实,我们的方言是很好听的。记得到广东游玩时,有一次,我正和同伴说着话,一位广东朋友跑过来激动地说:“你们是哪儿的人啊,说话真好听,像唱歌似的啊!”当时我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但是现在,那个像唱歌似的话渐渐被她的儿女淡忘了。

昨天,我到新华书店买资料,路过海华广场时正值“诺亚舟·搜学王”进行促销活动。舞台上正站着几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主持人让他们分别用英语、普通话还有盐城方言向大家打招呼。小朋友的英语说得一个比一个溜,普通话说得一个比一个亮,只是到了说方言的时候小朋友都蒙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主持人提醒他们用在家和爸爸妈妈说的那种话来打招呼,但小朋友吐出的仍旧是普通话,主持人哭笑不得,只好自己说了句方言来结束这个环节。

诚然,普通话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理当学好她,英语又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我们也应当学好她。但是,我们的盐城方言呢?她可是我们的乡音啊!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要是以后没有这乡音陪伴,我们怎么能人海中轻易识别老乡呢?!

近两年,盐城经济蓬勃发展,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也越来越冲击着这个淳朴的小城,我们盐城的文化却在这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渐渐示弱。人们热情地学英语、学韩语,却忘了向别人展示我们悦耳的方言;年轻人们到祖国各地游玩,却不知道大纵湖在哪里;我们了解到中山陵、孔庙,却不了解陆公祠;同学们热衷于周杰伦、蔡依林的歌,却不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背后的悲歌……

现在,已经有更多的人认识了盐城,每当提到盐城,人们会说:“啊,盐城啊,《同一首歌》也去过吧!”也会说:“哦,是那个与韩国通飞的城市吧!”或许还会说:“是那个有森达皮鞋的城市吧!”……但是,我却希望他们说:“盐城啊,那个美丽的大纵湖所在的城市吧!”或许,也更希望他们说:——

“盐城啊,那个城市的人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的啊!”

篇8:保护方言作文

2010年, “上海市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课题组对沪上19个区县8661名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年龄段上海学生的语言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目前在两代都出生并生长在上海的上海人组成的家庭中, 约15%左右的家庭基本使用普通话, 约40%的家庭在家中使用上海话和普通话“双语”, 只有45%家庭以讲上海话为主。尤其是小学生, 在家说上海话的的比例只有四成不到。也就是说, 半数不到的家庭在家以说上海话为主。

和沪语一样, 各地方言情况都不容乐观。于是前几年开始, 便有人提出“沪语保卫战”等各地保护方言的想法和措施, 希望能给予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间。在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 这样的说法和做法引起了一些争议, 但的确让人们认识到了方言在社会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原因何在?就在于语言之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2.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有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下的定义,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因此, 在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个体, 就有着相同的文化属性。因此, “所谓的文化认同, 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 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1]

从大的方面说, 文化认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有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作用, 对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小的方面说, 文化认同是个体身份的说明, 是个体归属感的标志。“对于一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来说, 文化是每个民族证明其存在即安身立命的唯一方式, 这种文化上的认同也将是共同体的核心与基础, 它赋予我们一种身份, 告知了我们是谁。”[2]

对于国家如此, 对于国内不同省市和地区也是如此。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的地域产生了差异巨大、却又熠熠生辉的文化。随着地区间交流的加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 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看到不一样文化形式。200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它是发展的源泉之一, 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而且还是享有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3]因此, 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众多工作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其中, 保护语言遗产便是重中之重。

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 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出生并成长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 自然就能够学会相关的语言, 就会形成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因此, 对于不同的族群, 最能代表他们文化的就是语言。对此, 许多著名学者都有类似看法, 如格里姆 (Jacob Grimm) 认为:“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 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 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所以, “语言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或群体的主要标志, 它与知识、信仰、法律、风俗等人类创造的成果一样, 都属于文化现象, 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4]语言能传播文化, 也能记录文化。

语言的身份和作用, 使得我们应正确认识方言的价值。长江大学的陈红莲和张立平在《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一文中, 对此有着详细的诠释:1.“方言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而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都是以方言为载体的。”2.“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各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都是以方言作为其创作和记载的方式的。3.“方言是普通话的源泉。方言是最贴近生活的, 语言中最鲜活的成分还是蕴涵在方言当中。普通话中很多鲜活的词汇来自于方言, 没有方言, 普通话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 方言是各地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 是各地区人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全球化需要我们保持属于自己的地域民族特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我们不希望看到因此而丧失了各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特点, 丧失了我们的特色。“处于全球化背景的文化显现出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丰富景况, 其变化发展显得异常复杂, 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被一种自我定向的迷失所困惑。所以, 文化认同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它能帮助我们在文化场中找到思维坐标和行为准则, 以清醒理智的认知去解决面临的问题。”[5]

4. 结论

针对方言目前的状况, 我们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对方言进行合理保护。如, 制订相关语言政策, 给方言留出生存空间。调查各地濒危的语言, 保存相应的语言资料等。“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语言保存着人类的历史记忆, 包含着文化创新和语言发展的基本元素与内在驱动力, 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 都是人类财富无法弥补的损失。”[6]我们有理由相信,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关注语言消亡现象, 并以各种方式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保护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李博, 唐德根.亟待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从“改地名热”谈起[J].安徽文学, 2011, (1)

[2]李宏图.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认同[J].社会观察, 2004, (4)

[3]范俊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4]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华章, 2011, (7)

[5]傅璇.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J].学术探索, 2004, (6)

上一篇:2018中学教师节讲话稿与2018中学期中考试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心里的锁的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