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化战略论文

2024-04-08

差别化战略论文(精选4篇)

篇1:差别化战略论文

福州差别化房贷细则

福州差别化房贷细则

我市房地产调控新政实施后,福州市五城区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细则随之出台。记者昨日从在榕银行了解到,五城区户籍居民家庭在五城区已拥有一套住房,购买第二套住房商业性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50%,贷款最长期限由原先的30年调整为25年。

外地买房间接受影响

据了解,福州市五城区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细则经省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全体会议表决通过,适用于实施限购的五城区区域。此次房贷细则进一步细化了要求,较过往也更严格。目前,在榕银行已接到通知,开始执行房贷细则。

对于五城区户籍居民,如果购房人家庭名下在五城区无房且无房贷记录或者房贷已结清,购房首付比例为30%;如果购房人家庭名下无房但有1笔房贷未结清,首付比例则变为40%(主要针对在外地有房或房贷记录,在福州五城区没房的情况)。

第二套房贷方面,细则再次明确首付比例不低于50%。此前五城区户籍如果首套房贷已结清,第二套房首付比例为30%。

四类情况暂停发放房贷——五城区户籍居民名下在五城区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或者在五城区有不超过1套住房但有2笔及以上房贷未结清的;非五城区居民名下在五城区有1套及以上住房,或者名下在五城区无房但有2笔及以上房贷未结清的.。

贷款期限方面,首套房贷期限最长为30年,但二套房贷最长期限规定不超过25年,较以往缩短了5年。

贷款节点计算各有不同

昨日,不少市民咨询,他们的贷款在新政之前已申请,但贷款还没有发放,首付比例按旧政策还是新政后的水平执行?

据了解,贷款时间节点有3个时间点可参考,分别为:网签时间、收件时间和申请贷款首次查询个人征信时间,以往遇有房贷政策调整,银行一般按照“孰前原则”认定,只要其中一个时间点落在新政实施日前,就按老政策执行。

在榕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该行对在29日前申请的二套房贷,只要材料齐全,资料已录入提交到贷款系统的,按老政策执行。如果材料未录入到系统,则按50%首付比例执行。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则表示,该行以审批时点为准。

首套房贷利率优惠少了

记者了解到,此次房贷新政并没有涉及贷款利率,各银行根据市场情况随行就市,自主确定利率水平。今年2月以来,不少在榕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已经变动,打折幅度缩小,中行、民生、光大等银行首套房贷利率优惠从原先的9折上调至9.5折。

榕城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信贷额度不如去年宽松,加上近期资金较紧,房贷利率提高或将是趋势。

福建省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细则

具有相应区域购买商品住房资格的居民家庭,申请贷款购房的最低首付比例和利率要求按照以下原则执行。

一、居民家庭在福州市申请贷款购买住房适用政策

(一)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

1、所购住房位于福州五城区(包括鼓楼、台江、晋安、仓山、马尾,下同),居民家庭拥有五城区户籍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30%;不拥有五城区户籍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利率按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关规定执行。

2、所购住房位于福州七县(包括闽侯、福清、长乐、罗源、连江、闽清、永泰,下同),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20%,利率按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关规定执行。

首次购房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系居民家庭首次购买住房,且购买住房为普通住房,普通住房按各级政府标准认定。二是通过调查能确认购买的住房为居民家庭第一套住房。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如有个人购房贷款记录,不论是否已结清,均不能认定为首次购房。

对首次购买非普通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比例及利率不得优于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房。

(二)居民家庭名下无房但有购房贷款纪录且已结清,再次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

1、所购住房位于福州五城区,居民家庭拥有五城区户籍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30%;不拥有五城区户籍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利率按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关规定执行。

2、所购住房位于福州七县,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30%,利率按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关规定执行。

(三)居民家庭拥有1套商品住房且贷款已经结清或无贷款记录,再次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

1、所购商品住房位于福州五城区的,居民家庭拥有五城区户籍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30%;不拥有五城区户籍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利率按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关规定执行。

2、所购商品住房位于福州七县,贷款首付比例均不低于30%,利率按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关规定执行。

(四)居民家庭拥有2套及以上商品住房且贷款已经结清或无贷款记录,再次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

1、所购商品住房位于福州五城区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利率按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关规定执行。

2、所购商品住房位于福州七县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30%,利率按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关规定执行。

(五)居民家庭有1套及以上商品住房且有1笔购房贷款未结清,再次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

1、所购商品住房位于福州五城区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2、所购商品住房位于福州七县的,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3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六)对居民家庭有2笔及以上购房贷款未结清的,暂停发放购房贷款。

自10月7日(含月7日)起,福州市发生的住房交易,所涉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按照上述相关规定执行。住房交易时点按照“商品住房买卖合同网签时间(二手住房交易可以以在交易系统挂牌的时间认定)、房地产交易登记机构业务收件时间和商业银行针对该笔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首次查询借款人个人征信报告的时间”等“三个日期孰前”的原则认定。

二、居民家庭在省内除福州、厦门外的其他设区市贷款购买住房适用政策

对居民家庭在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三明市、南平市、宁德市、龙岩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全辖购买住房的信贷政策继续按照年2月4日福建省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2016年2号纪要执行。

三、居民家庭在厦门市贷款购买住房适用政策

居民家庭在厦门市购买住房贷款政策按照厦门市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决议执行。

篇2:差别化战略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

1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所谓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产业中具有独特性, 即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些可以表现在产品设计、技术特色、产品品牌、产品形象、服务方式、销售方式、促销手段等某一方面, 也可以同时表现在几个方面。

1.1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的优势

这类企业具有其天生的优越性, 如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顾客的注意和信任, 使其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下降, 从而使企业避开竞争, 在特定领域形成独家经营的市场, 获得较高利润, 保持优势地位。

1.2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的劣势

与此同时, 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也会在竞争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 如巨额的产品设计和研发费用, 由此引起的销售额长期得不到增长等问题。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消除差别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弊端, 使企业在竞争中能生存并发展下去。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2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2.1标新立异, 首当其冲

对于一个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来说, 如何正确选择创新产品、怎样创新, 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想成为一个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 首先要有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因为这种战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及时准确, 以及公司领导对信息做出的敏捷反应和正确决策。很多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都不注重市场调查, 凭空想象差别产品, 生产出的产品销路打不开,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差别化产品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克服资金不够、技术人才不足的现状, 发挥它自身具有的特点, 如老板一般是创新的直接推动者, 有的老板本来具有一身绝活, 他就是技术创新的直接构想者和参与者。小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从小的特点出发, 抢抓市场机遇, 规避市场风险, 选择捷径来搞技术开发。

模仿创新是现阶段我国小企业技术创新方式的现实选择。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创新者的思路和创新行为, 吸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引进和破译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加以改进的一种创新方式。模仿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一项成功的创新总要引来许多的模仿者, 而模仿者的成果又会被其他模仿者进一步模仿, 使得新产品与新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因此, 模仿创新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最为适用的一种创新方法。

另外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寻找社会创新资源而不是依靠企业自身, 如利用社会上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利用社会上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与社会上其他单位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在技术市场上购买符合本公司生产能力或特色的产品成果等等。

小企业应根据“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原则,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上找准选对, 通过寻找市场上的各种空白, 凭自己快速灵活的优势, 一举进入空白市场, 努力取得成功。另外小企业在寻找市场空白时不必把目光只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上, 不妨找一找旧产品的新用途或新的使用者。推陈出新, 举一反三, 既节省成本, 又吸引消费者, 这样岂不是更好。

2.2加强核算, 降低成本

作为一个小企业, 资金有限起步维艰,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对开支精打细算。很多企业在经营初期都会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2.2.1 忽视财务核算

小企业开业前很少做财务整体规划, 也不拟定年度预算和销售计划, 因此在成本利润的控制上往往不得要领。不进行财务核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短期内现金的盈余使企业主误以为企业已盈利, 于是又是分红又是进一步投资, 将钱花光后才在年底时发现企业资金已无法周转。另外, 企业下一季度的财务预算应当由销售部门做而不是由管理部门做。原因很简单, 管理部门的预算统统只围绕成本, 只有销售部门能够合理且较为准确地估计出下季度企业可能得到的盈利。所以管理部门做出的财务预算可能会让整个企业陷入成本漩涡, 而只有销售部门才能给企业一个明确的目标, 使企业向着更高的阶梯迈进。

2.2.2 赊账过多

小企业做生意, 以现金交易为好, 不宜赊销。如果卖出1000元的货物是赊销的, 不如卖800元的货是现金交易的好。这里所说的现金交易, 是指包括单位和个人利用转账等当时货款两清的一切结算方式。谚语说的好:“隔夜的金子, 顶不上当日的铜”。做生意现金交易比起赊销是利大于弊的:一是加快资金周转;二是增加利润;三是能够按时交税;四是省去讨账占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五是避免赊出的要不回来;六是避免因人事变动或对方公司的变化所造成的呆账、瞎帐、坏账。

2.2.3 对企业物流状况了解不全面

物流分为很多不同的阶段, 是不是每一个环节都要由企业自己做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同一个环节由企业自己做和由其他企业做, 所需要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时就需要企业主对物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充分的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

2.2.4 随意扩大开支

著名的风险资本家弗雷德·阿德勒说:“我的一个‘定律’是:成功的可能性与私营公司老板办公室的大小成反比。”追求豪华舒适的办公室办公用品, 坐豪华汽车, 在高级饭店里摆宴, 再加上一些名誉性的花销, 开支巨大, 将宝贵的资金用在消费而不是生产上。资金管理盲目、成本高、销路缩小、利润不可能提高。

2.2.5 必要的负债

我们不断听到有关负债是件不好的事情的教导, 每个人都坚信“吃人家的嘴软, 拿人家的手短”, 为了买东西而借钱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乍一听这样的说法很对,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种想法未必全部正确。负债分为消费负债和投资负债, 消费负债是指单纯为花钱而借钱, 而投资负债则是指为了创造未来的财富而借钱。为了让企业有所发展, 在扩展业务时因自身资本不足, 借债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当然, 借债还是要有前提的, 无计划无预算的借债最终只能适得其反。

成本对于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来说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任何一个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都应该在降低成本上做足功夫, 这是企业得以立足市场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企业将来能够良性发展的前提。现介绍一些在小事上节约成本的方法, 仅供参考:一是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的习惯。二是充分利用废纸的背面。三是提高员工素质, 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失误。四是加强员工考核制度。五是对于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一定要做出理性的判断, 坚决不乱花一分钱。六是除非研发产品所必需的, 否则在电脑等高新科技产品的购买上一定要务实, 功能够用即可。七是聘用能身兼数职的员工以减少开支。八是学会怎样合理避税。

2.3科学管理, 以人为本

如果现在有人问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什么, 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人才”。目前国际上各类人才开发公司、人才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目的就是要从世界范围内去发现人才, 争取人才。人们普遍认为, 在未来世界, 谁拥有人才, 谁就拥有第一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人才, 即便有再好的组织结构, 再好的远景规划, 再好的规章制度, 再雄厚的资金, 都是于事无补的。

2.3.1 建立小企业的人才优势, 选人、识才是重中之重

人的第一映像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形象的人能使别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如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的人让人联想到失败者;穿着随意、不修边幅的人, 会使人产生不尊重别人的感觉等;那怎样才能挑选到有用人才呢?现介绍几种识才方法:

1) 他有没有雄心大志?凡是人才必然有取得成就的强烈愿望, 通过更好地完成任务, 不断地寻找发展机会。

2) 有无需要求助他的人?如果你发现有许多人需要他的建议、意见和帮助, 那他就是你要发现的人才了。因为这说明了他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他的思想方法为人们所尊重。

3) 他能否带动别人完成任务?注意是谁能动员别人进行工作以达到目标, 因为这可以显示出他是否具有管理的能力。

4) 他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注意能迅速转变思想和说服别人的人。一个有才干的高级管理人才, 往往能在需要的事实都已具备时立即做出决定。

5) 他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是从不会去见私营老板时说:“我们有问题。”只有在问题解决了之后, 他才会找到私营老板说:“刚才有这样一种情况, 我们这样处理, 结果是这样”。

6) 他比别人进步更快吗?凡是人才能把上级交待的任务完成得更快更好, 因为他勤于做“家庭作业”, 他随时准备接受额外任务。他认为自己必须更深地去挖掘, 而不能只满足于懂得皮毛。

7) 他是否勇于负责?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 勇于负责是一个企业选择人才的关键性条件。

2.3.2 激励内部员工, 是保证企业结构稳定良好发展的关键

小企业老板除了应学会如何招贤纳才, 还应了解留住有识之士, 挖掘现有员工潜力的方法。对员工的激励可以公开进行, 也可以在暗中进行, 只是要注意暗中激励的正当性。合理的薪酬制度是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最为直截了当的做法。另外, 我们还可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利润分享计划;在特殊节日里向他们分发一定价值的礼物。除此之外, 还可以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刚柔并济的方法促使员工努力工作。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前瞻性, 我们需要的永远是更高一级的人才, 培训是为更长远的目标服务。

2.4多种方法促进销售

作为信息时代,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已成历史。光有好的产品, 没有好的宣传广告是不够的。形式多种多样的促销手段虽不见得是中小企业制胜的法宝, 但绝对是中小企业走向光明的必经之路。

2.4.1 包装

既然生产的是差别化产品, 包装自然也要与众不同。新奇的包装不仅可以突出产品的不同, 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4.2 产品名称

企业还应该给产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这是以后获得品牌优势的捷径。产品的名称非常重要, 好的名称能让消费者从中得到愉快的联想, 并逐渐形成对这一品牌的忠诚。好的名称是一种营销力, 它所包含的形象价值可以使某一品牌获得持久的市场优势。产品名称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为了与其他品牌相区别, 它还应该能够启动一个品牌的市场定位。

2.4.3 广告

广告是能够在最大范围内, 最短时间里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方式。由于产品本身所具备的差别性, 广告的内容就应当尽量围绕产品的不同之处做文章。广告的形式也不只有电视广告、文字广告、网络广告几种, 利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 扩大产品知名度, 也不失为上策。例如慈善捐款等, 都是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形象的好机会。

2.4.4 其他促销手段

1) 保证收回成本的基础上给顾客各种价格上的优惠。例如买几赠几, 或打出“新品上市, 打折优惠”的口号。还可以派发优惠券, 进行不同程度的优惠。

2) 免费赠送样品试用。这样做花费虽然大, 但是可以让顾客更近距离、更直接地接触并了解产品。这种做法能够在潜在顾客群中推广产品的独到之处。

3) 给予奖励, 鼓励购买。企业可以在顾客购买产品时提供抽奖机会, 奖品可以使产品本身, 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

4) 若企业已有某种产品有固定消费人群, 可利用该产品提高新产品影响力, 继而提高销售量。具体做法有销售人员的推荐, 作为赠品发放等。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针对新产品做一个市场调查, 视调查结果确定新产品是否投入生产, 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5) 人员推销。通过人与人的沟通, 使顾客更加详细, 全面地了解产品。这种推销既可以是上门推销, 也可以是在销售场所 (如产品零售点等) 推销。

3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的未来

作为中小企业来说, 毕竟资源有限, 而作为一个生产差别产品的企业, 能够避免与其他企业发生直接的竞争, 以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但这类企业依然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当然,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问题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有了阻止它发生的方法。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处于一个探索、完善、发展的阶段,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中小企业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一定会逐步壮大起来!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阐述了这类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发挥优势与消除劣势为出发点, 并举出实例, 提出了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从而分析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生产差别产品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差别产品,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健.天创差异化战略:不与竞争者竞争———助企业家打破束缚, 创造市场新空间[J].销售与市场 (渠道版) , 2012 (6) .

[2]黄一新.后危机时代南钢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J].南钢科技与管理, 2010 (1) .

[3]朱晞颜, 刘贵忠.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走差异化发展路子[J].新重庆, 2010 (12) .

[4]张云生.浅析中小企业差异化营销策略[J].经营管理者, 2011 (3) .

[5]霍震涛.复杂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差异化贷款策略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5) .

[6]樊俊杰.中小企业的差异化营销策略[J].现代商业, 2010 (8) .

[7]张婉丽, 刘强.浅谈中小企业的差异化营销[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8) .

篇3:差别化战略论文

关键词:Bertrand 模型;Hotelling模型;差异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0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1

2012年6月7日,中央银行宣布降息,并且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中央银行首次打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化的推动阶段。目前,大部分银行主动上浮了1年期及以内期限的存款利率。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力度要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将全部期限的利率上浮至区间上限。至此,商业银行存款争夺的“利率战”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我国银行存款市场特征

(一)明显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

我国银行存款市场寡头垄断特征明显,四大国有银行的存款占全国存款50%以上。刘蜀曦(2011)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15家市场份额最大的银行进行了存款的CR4和HHI两个衡量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测算,得出:2006—2010年存款CR4的平均值为72.41,HHI的平均值为0.1452。根据贝恩的划分标准,我国存款市场属于高度垄断的市场[1]。雷震、彭欢(2009)使用推测变分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市场结构进行测算,认为我国存贷款市场均为介于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之间,且存款市场的竞争低于贷款市场,他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2]。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银行间揽存大战更趋激烈,关系营销、派送礼品、存款返点、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二)存款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在存款利率浮动化之前,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同,存款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同质化竞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存款客户定位同质化。各家银行都集中于大项目大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往往被忽视,导致热点市场过度竞争,而某些市场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存款产品定位同质化。各商业银行推出的存款产品功能、服务内容相差不明显,不能从目标客户群的具体需求出发,切实为顾客提供便利,缺乏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三是区域定位同质化。各家银行不论规模大小都实施跨区域经营,而且各家商业银行都将经营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市,出现了全国性银行向海外发展, 区域性银行向全国及海外发展,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及全国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城市发展的趋势,盲目追求规模,欠考虑经济效益。

(三)价格竞争面临“囚徒困境”

假设市场上只有银行1和银行2,他们在存款竞争中可采取“提高”或“不提高”利率两种策略。存款市场具有典型的“拔河效应”,当只有一家银行采取“提高”利率的策略,可获得从其他银行分流来的新增存款,意味着更多利润。表1表示两家银行采取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收益。基于博弈双方都是理性人的假设, 双方都会考虑对方采取的策略对自己收益的影响, 于是都不约而同地采取提高利率作为自己的占优策略, (提高, 提高)成为该博弈模型的惟一纳什均衡。尽管双方采取(不提高, 不提高)的策略带来的收益要大于采取(提高, 提高)策略的收益, 但银行仍然竞相提高存款利率,陷入“囚徒困境”。存款利率不断攀升,将促使银行在资产业务上从事高风险项目,风险积聚的同时利息支出增加,行业利润下降,银行不稳定性增强。

二、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的博弈模型

(一)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无差异——Bertrand模型

Bertrand模型描述了在完全信息下,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无差异时的价格竞争情况。即假设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是同质的、无任何差异,存款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Q(r), 满足Q’(r)<0。Q代表存款量,?酌代表利率。若一家银行存款利率略高,就可以获得整个存款市场,赚取利润,其他银行的存款量为零。若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相等,则各家银行平分存款市场。若一家银行存款利率略低,则其存款量为零。在双寡头情况下,存款市场的需求函数如下:

假设两家银行的存款边际收益率R是相等的。商业银行i的利润函数为?仔i= (R-ri)qi(ri,rj)。在Bertrand模型下,(r1*,r2*)=(R, R)是纳什均衡,即各银行的存款都定价于边际收益率,垄断利润为零。因此,各银行将竞相提高存款利率,直到存款利率等于边际收益率。此时,若继续提高存款利率,则存款利率高于边际收益率,银行将蒙受损失;若降低存款利率,则该家银行存款量为零。

(二)商业银行提供有差异的存款产品和服务——Bertrand模型的拓展

由于品牌、营销、服务质量、广告等原因,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与服务是不完全同质的,但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定义一个系数?兹表示银行间存款的替代程度。若?兹接近0,则一家银行存款利率变化对另一家银行存款量影响很小,表明这两种存款存在极大差异;若?兹接近1,则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越趋于同质。

假设市场只存在两家银行,即n=2时,

有上述可知,若?兹=1, 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无差别,则r1*= r2*=R,?仔1*=?仔2*=0,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这和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若0<?兹<1,即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存在差异性,提供的利率低于存款的边际收益率,故可获得正的超额利润,?仔1*=?仔2*>0,并且可证明>0,即随着两家银行存款产品与服务差异的扩大,银行获得的利润就越多。

(三)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和服务存在空间差异——豪泰林(Hotelling)模型

虽然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是同质的,但若存在空间差异,也会对银行存款定价产生影响。假设有银行1和银行2,其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分别位于区间[0,1]的a1和a2处,且a2> a1, 存款者对于存款的偏好h服从[0,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即对于[0,1]上任何一点位置没有特殊的偏好。存款者若选择a1,需要支付交通成本t(h-a1)2;若选择a2,需要支付交通成本t(a2-h)2。当h=h*时,存款者偏好在a1处和a2处是无差异的。h*满足:r1-t(h*-a1)2=r2t-(a2-h*)2,从而得到:

存款者对银行1的存款需求为:q1=P(h≤h*)=F(h*)=a+, a即为银行1的稳定存款来源, 表明当两家银行存款利率相同时,存款者对银行1的存款需求; r1-r2称为存款价格优势,竞争强度越大,价格优势对存款量的影响就越大。

存款者对银行2的存款需求为:q2=1-q1=1-a-,1-a银行2的稳定存款来源。

两家银行的利润函数为:

?仔1=(R-r1)(a+),?仔2=(R-r2)(1-a-)

求解利润最大化:=0,=0

得到两家银行的利率反应函数为:

r1R=(r2)=-at△a, r2R(r1)=-(1-a)t△a

两条反应曲线的交点给出由(a1,a2)出发的子博弈的纳什均衡,称为Bertrand-Nash均衡: r1*=R-(1+a)t△a, r2*=R-(2-a)t△a。

利润为?仔1*=(1-a)2t△a,?仔2*=(2-a)2t△a

当△a=0时,两家银行存款不存在空间差异,这时有r1*= r2*=R,?仔1*=?仔2*=0,仍然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与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

在第一阶段,两家银行可预期到r1*与r2*及?仔1*(a1,a2)和?仔2*(a1,a2),若同时选择位置,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函数。对于银行1来讲,即求解最大化问题:

maxa1?仔1*=(1-a2)t△a maxa2?仔2*=(2-a2)t△a

可证<0, 即银行1越往左移,利润越大,最优位置为a1=0:同理可证>0即银行2越往右移,利润越大,最优位置为a2=1。即两家银行位于线性城市的两个极端,通过定位于远离其对手的位置,使产品获得差异性,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弱化价格竞争。

相应的均衡利率和利润为:r1*=r2*=R-t;?仔1*=?仔2*=

当t趋于零时,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变得无差异,均衡利率趋于R,利润为零,再次与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当t越大时,银行间存款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差异越大,均衡利率越低,利润越高。

三、结论与启示

对于“存款立行”的商业银行来讲,存款的规模和结构制约了银行其他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根基。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高位,中央银行降息使商业银行存款竞争更趋于白热化。鉴于存款的不稳定性和存款竞争中的“拔河效应”,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差别化的道路:从传统、单一的银行存款服务, 发展到个性化、多样性、差异化服务, 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多功能集合的金融服务,避免陷入“囚徒困境”。

由上可知:>0,产品和服务差异越大,银行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差异化战略的优势在于:首先,由于产品具有某种特殊性,提高了某一细分市场顾客的忠实程度,从而使该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进入障碍或因此会导致额外的转换成本支出。当这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因为这种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而降低。也就是说银行通过存款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可以增加税收性存款a,同时降低竞争程度,存款的利率敏感性降低,不会因为没有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存款流失或流失过多,避免了可能的价格竞争。

银行存款差异化战略可以从产品差异化,市场和区位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入手,具体策略如下。

(一)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一是将单一的存款服务不断延伸,由一项存款服务延伸至多项金融服务,不断进行各类金融服务的捆绑组合、开发和创新。例如为储蓄存款客户实行存、贷、汇、信用卡、国际结算、证券交易、缴纳水电话费等一条龙、个性化的综合服务。二是将存款服务在时间和空间延伸,开发数字化的金融产品。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虚拟银行等多样化客户自助终端的建设为客户提供的快捷服务。三是将存款服务层次的不断延伸,根据存款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客户,建立重点存款客户分级管理制度,对存款客户在经营资源投入及管理方式上采取差别服务,甚至制定差别利率和费率。可根据客户存款月均余额、资金变动频率和交易活跃程度等设计不同功能、不同特征的创新型的存款产品,这些存款产品分别是不同的最低余额要求、存款利率、免费交易(包括取款、转账和票据业务等)最高次数和额外交易手续费率的各种组合。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存款产品,最大化满足客户的需求,维系客户的忠诚度。

(二)市场定位和区域定位差异化

豪泰林(Hotelling)模型的结论表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空间差异,则均衡存款利率会低于边际收益率,可获得垄断利润。银行通过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区域定位,可以拉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差异。在这方面运用最成功的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2009年,美国社区银行家协会( ICBA)对美国700多家社区银行进行调研,报告显示:55%的社区银行由于大银行客户转移而新增了存款,只有17%出现下降;57%的社区银行新增个人客户数量的速度增快,47%的社区银行新增公司客户数量明显上升;只有11%的社区银行放贷能力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美国社区银行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采取了典型的“求异型战略”,即采取了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区域定位。美国社区银行市场定位较低, 主要关注当地的家庭、商人和农民, 侧重于服务当地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以及邻近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它们并不寻求大量客户,不试图发展成为一家大规模的银行,更没有向全国扩容的意向。与全国性的大型银行优先服务大城市大公司大客户相比,美国的社区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具有较强的地域优势,容易融入所在社区。正是凭借其深厚的信息积累和优良的服务,通过简便的手续和快速的资金周转,深受美国下层社会和中小企业的欢迎。

美国社区银行的差异化战略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和复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任何一家银行的人力、物力与资金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市场所有需求,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更应注重利润。大银行则以大中型企业为目标客户群, 以大中型城市为主要业务区域, 提供规范的批发型服务;中小银行以中小企业、居民个人为目标客户群, 服务于地方经济, 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通过这种市场补缺和避强竞争的市场定位战略和区域定位战略,弱化竞争。大中小银行形成一种互补之势,扬长避短,将差异性和互补性得到最好的发挥,获得各自的市场势力。

(三)银行形象差异化

银行形象差异化重点是品牌营销管理,形成品牌忠诚度,建立自己的忠诚客户群,是更高层次、综合性的差异化。银行存贷款等产品和服务通过学习极易被模仿,但银行多年的营销活动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持久积累的印象,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卓著的信誉和优良形象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首先,要根据自身特色,充分考虑顾客需求,确定能带给顾客的核心品牌价值来确立差异性,正确定位品牌。其次,要切实履行品牌承诺,建立恰当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并赋予品牌以服务、技术、产品创新等内涵,重视品牌要素设计,品牌要素互补,做好品牌等级和品牌组合的战略规划。最后,要突出品牌文化营销的理念,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沟通方式,通过网络营销,公益营销等增加品牌资产。银行品牌是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是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手段。缺乏品牌和文化的差异化,银行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3]。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雷震,彭欢.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存贷款市场结构分析

——基于推测变分的结构模型[J].管理世界,2009(6).

[2]刘蜀曦.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存款利率定价策略研究[J].新金融,2011(11).

[3]肖遂宁.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J].中国金融家,2007(10).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篇4:差别化战略论文

一、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数字解读

城乡差距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核心问题。大量的事实观察和理论分析表明,当中国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时,教育的城乡差距和不平等也在不断增长扩张,教育的不平等反过来又成为扩大整个城乡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动力机制。“城市学校像欧洲,农村学校像非洲”,就是这种教育不平等的形象写照。

(一)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是政府,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衡量教育经费财政投入的指标主要是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教育经费作为反映教育经费情况的根本指标,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观察到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水平高低与教育财政资金的多寡密切相关,反映了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则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质量水平。以2001年为例,我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城镇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平均是953元,农村是558元,城镇是农村的1.71倍;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镇平均是1120元,农村是667元,城镇是农村的1.68倍。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2]可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各项政府性资金投入都大大低于城市,其差距的幅度在39.14%~70.25%,占中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入的23%,两者之比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专家估算,在1993年以来的10年间,各级政府实际上少支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就超过了6000亿元。[3]

(二)办学条件的城乡差距

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学校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停滞,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强。1999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占学校校舍的比例分别为51.7%、80.88%,而城市中小学危房分别为6.84%、19.34%。2000年,全国初中危房627.1万平方米,其中农村为472、6万平方米,占75.36%;全国小学危房面积为1466万平方米,其中农村为1201.2万平方米,占81.94%。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危房面积为3803.3万平方米,其中农村为3117.5万平方米,占81.97%。[4]在硬件上城市学校有标准的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电教室、学生机房、专用教室、体育馆、艺术中心等,而许多农村学校甚至还挤在危房中上课。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计算,2003年每所城市小学拥有电子图书光盘399张,每所农村小学仅有20张,前者是后者的20倍;每所城市初中拥有电子图书461片,每所农村初中只有82张,前者是后者的5.6倍;就校园网建设情况看,32.16%的城市小学有校园网,农村小学仅2.93%有校园网;43.93%的城市初中有校园网,农村初中仅有13.1%有校园网。[5]城乡义务教育的“数字鸿沟”非常明显。2004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农村167元,城乡之比为2.9:1;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农村为269元,城乡之比为1.4:1。[6]《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农村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而缺少课桌凳的小学也接近40%。[7]

(三)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

2002年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21.04:1,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为18.74: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88:1;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为19.29:1,其中城市为16.67:1,农村为20.16:1。在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同时,[8]城乡教师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全国统计资料来看,2001年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分别相差2.2和7.6个百分点,高学历教师分别相差20.7和14.2个百分点。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需指出的是我国的教师学历标准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所以如果将学历提高一个层次来分析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状况的话,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学历不合格率就会达到70%,甚至80%。[2]在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是农村教师所提高的学历基本上都是通过函授以及各类水平参差不齐的自学考试获取,这不可避免在获得学历过程中的避难就易和水分现象。在农村教师学历水平低于城市水平的同时,还存在着更为深刻的教师素质差距,农村教育所紧缺的数学、科学、英语、艺术等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教师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充,多数农村中小学的这类课程都是由非专业教师兼授,其教学水平自不待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可能远甚于数字所揭示的程度。

二、城乡失衡的消极差别化“路径依赖”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根本问题在于城乡义务教育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换言之,农村义务教育的贫困实质上是资源的贫困。公共政策作为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性主导地位。因此,政策是导致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最主要因素。作为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中国以仅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这一“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决定了国家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优先发展城市教育的差别化政策。由于这是在国家财政无法承担全部义务教育责任情况下的不得已选择,我们把它称之为“消极差别化政策”。

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线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种制度一旦被社会所采用,除非借助于外力,不管这种制度正确与否都会在一定时期产生自我强化倾向而不易改变,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轨迹持续下去。回顾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变迁路径正是陷入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二元教育结构——二元资源配置政策——农村教育衰败”的消极差别化“锁定”状态,使农村教育由于长期供血不足而被远远甩在城市教育的后面。

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国家运用各种行政手段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农村集中有限的资源,形成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资金积累;同时限制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些措施虽然在当时有其历史必然性,使我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却为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改革前的1950年至1978年的29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提取农业剩余4500亿元,平均每年155亿元。在1979年至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12986亿元,平均每年811亿元[9],直接导致了农村的相对贫困和农民的不利处境,造成中国城乡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一边是落后的、依靠大量手工劳动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一边是相对发达的、现代化的、以工业为主的城市。这种经济结构又与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户籍壁垒、资源配置上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制度、工农之间因户口形成的身份等级制度相耦合,以户籍制度基础造成农村和城市的断裂,形成一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诚如美国教育学者库姆斯所言:“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不能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分离;教育一事,只不过是构成一个社会的生活而经纬交织的一环而已。”[10]。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二元制度一样,发端于1950年代的城乡二元教育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体制根源。在计划体制的逻辑驱使和“赶超战略”的现实压力下,政府可调动的有限资源难以确保全体适龄人口接受同样的教育,农村教育的投入便主要成了农村的事情。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二元教育分割结构。其实质内容是,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向着城市学校及其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其直接结果是,分属于两种制度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资源享有程度截然不同。改革开放后这种制度并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反而被强化了。1986年《义务教育法》,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下放,确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筹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一贯执行“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思路,农村义务教育被看作是“地方事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农民要负担教育费附加;对义务教育学校基建支出,城镇由政府负担,农村则要求由乡村负担,部分通过农民集资。财政收入只占全国总收入1/5左右的县乡两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经费中所承担的比例却超过4/5。诸如此类对城乡义务教育规定双重标准,导致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享受义务教育的待遇大相径庭。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城市孩子享受着低廉的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承担,在农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城市的情况下,农村孩子为享受义务教育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重新划分了各级政府的责任,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以县为主”的体制尽管表达了中央政府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望,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具体分担的比例,从总体上看仍囿于现行体制框架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城乡分割这一根本性问题。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财力自下而上逐级向上集中,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份额大幅度下降,县级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22%,却承担着87%的义务教育投入。税费改革的实行使县级财政收入来源日趋单一化和虚弱化,中西部大多数地区的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甚至是“半饥饿财政”,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根本无法承担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责任。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之下,自然是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上面重视哪一块,就优先保障哪一块,无法形成制度性与规范性的教育支出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县级财政收入结构中,非税收比重较大,财政收入容易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收入来源极不稳定,但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却是硬性的,县级财政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与义务教育支出的硬性特征不相适应,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短缺的问题仍无法得到制度化解决。

在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下,农民缺乏参政议政的渠道。农村利益集团在决策层中的代理人比例很低,甚至近似为零。在社会博弈中农民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始终是弱势集团,缺乏利益表达的渠道和强度,在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形成积极的参与和有效的影响,不能通过组织化的反抗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其结果是使得有关政策安排不能保证他们作为“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⑪相反,城市利益集团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且在目前的选举制度下拥有更多的投票权,能够通过对基层人大代表的选择,控制较多的政治资源,充分表达利益要求。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的决策权、话语权基本偏向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境况常常被忽视。当前讨论较多的教育问题,如创新教育问题、学生负担过重、新课标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问题更多的代表了城市教育的呼声,并不能真正代表广大乡村教育的声音,尽管乡村教育确也存在此类问题,但多数淹没在城市的呐喊声中。农民话语权缺失与城乡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相差悬殊,使这种城市偏向的消极差别化政策被不断延续。

三、“积极”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

如上所述,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失衡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消极差别化政策所造成。在中国,政策就是最大的资源。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总体上是国家主导型制度变迁。因此,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⑫尽可能公平地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应成为政府制定教育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公平机会准则要求清除人们自身因素影响的、在人们中间不公平地分配预期值所产生的效应。”⑬但在当前农村教育已经“失血过多”的前提下实现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仅仅实行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资源平等配置政策仍无法消弭差距,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应采取“补偿优先、兼顾优质”的差别原则,即首先向“不利者——农民”实施补偿,尔后再对“有利者——市民”实施相应优质教育,从而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最大化发展。在平等的前提下,实现由过去城市偏向的消极差别化政策向倾斜农村的积极差别化政策转型。

(一)理论逻辑:资源配置的正义观

对弱势地区和群体予以补偿的政策主张,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曾作过精彩的论述:“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和出身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照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一阶段,比方说早期教育期间是这样。”⑭罗尔斯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1)他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2)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可见,罗尔斯所期望达到的是一种事实上的平等,而这种平等实际上需要以一种不平等为前提,即对先天不利者和有利者使用并非同等的而是不平等的尺度,也就是说,为了事实上的平等,形式的平等要被打破,因为对事实上不平等的个人使用同等的尺度必然造成差距。美国前总统约翰逊对此也有形象的说明:“想象在100米冲刺时,两个人中有一个人戴着脚镣。他只跑了10米,另一个就冲过了50米,那时,裁判员认定这场比赛不公平。他们怎么来改变这种情况呢?仅仅是摘下脚镣让比赛继续进行下去,然后说‘现在机会均等’了吗?但是另一个运动员已经领先了40米。如果让原先戴脚镣的运动员先赶上这40米或两人重新开始跑,不是更公平一些吗?这就是我们为了平等要采取的果断行动”。⑮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以及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作为公平的正义”思想,体现了党对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展趋势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为农村义务教育的积极差别化政策转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经验:免费教育的路线图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国的财政能力不可能承担全国范围的免费义务教育之时,一些国家的免费义务教育也是首先从经济落后地区开始,并遵循贫弱阶层优先、初等教育优先的原则⑯。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2005年起免除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2006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指出,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国家免费义务教育时间表的“中国农村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家庭——中国农村的全部贫困家庭——中国农村——中国城市”的四步走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为消弭城乡差距而采取的积极差别化政策转型。2007年国务院又出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在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师范大学试点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需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并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三年。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农村合格教师紧缺与高校毕业生下不到农村去的恶性循环怪圈,开启了农村教师资源配置政策创新的先河,为积极差别化政策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积极差别化政策创新的展望空间

积极差别化政策在内容形态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援助,即所谓给钱给物。实施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差别政策,给予一定的援助是必要的。但单纯的物质援助在数量和作用上都是有限的,国家在短期内不可能拿出很多的资源,而且这种做法运用不当还可能使受援对象产生对外援的依赖性,不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努力。另一类是政策援助,即所谓给予特殊的发展政策,通过政策来挖掘和吸引教育资源。政策援助又可分为间接政策援助和直接政策援助。间接政策援助即通过直接给予经济政策授权、分配基础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间接带动教育的发展;直接政策援助即教育发展计划、教育融资、教育产权管理、课程管理等方面,对享受积极差别政策的农村学校给予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等等。就当前我国的综合实力和教育现状而言,教育资源配置的积极差别化政策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一)区域差别化政策

“以县为主”的制度有着先天性的缺陷,仍未摆脱“分级办学”制度下城乡教育分割的格局,难以改变一个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极端的贫富不均的局面。事权与财权的对称是现代政府体系中政府责任划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级政府所承担的对于某项社会事务的责任,应该与其实际的财政能力相匹配,责任的划分必须同财源的划分相结合。就我国当前发展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各省市县的财政实力,把全国2000多个县区分为“以县为主”、“以省为主”和“以国家为主”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应实行“以县为主”体制,农村教育所有费用均可由县财政负担。这些县农村教育条件基本良好,县财政有能力担负起农村教育的各项支出;第二种类型是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且位于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的,应实行“以省为主”体制,多数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都有较强的财政实力,而且这些省市内人均财政收入低于个国平均水平的县数量有限,省市财政完全有能力解决相对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困难问题;第三种类型是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又位于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的,这种县应实行“以国家为主”的体制。国家应通过二次分配,借助国家财政把这些地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负担起来。

(二)教师配置倾斜政策

为了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基本一致,保证边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可以在研究制定学校教师岗位和人员编制的基础上,要求学校按编制聘用教师,促使超编学校教师到缺编学校任教。由于农村学校往往规模相对较小,师均负担的课程门类更多,学校缺乏规模效应,因而在制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适当给这类学校增加编制。制定待遇优惠政策,通过提高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前往任教。实行教师城乡“轮用制”,从制度上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可能“轮流”得到优秀教师。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建立师资力量的对口支持关系,帮助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在一定时期内有义务到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工作一定的时间定期支教。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政策,从时间、经费、培训队伍等方面给与保证,以提高这类学校现有教师业务水平。

(三)设立面向农村的教育基金

上一篇:新申报表下筹办期发生业务招待费等费用的财税处理下一篇:有关缺点的议论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