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差别很大

2024-04-11

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差别很大(精选6篇)

篇1: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差别很大

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差别很大;在同一类型的企业里,若分工不同,工作流程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成本会计工作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

成本核算:

1.整理各项费用并进行归集和分配;

2.做记账凭证并登账;

3.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

4.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

成本分析:

1.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

2.成本分析报告。

除非是新设立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成本会计业务流程。一般,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成本报表,以确保管理者需要的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一贯性。

如果是采用财务软件的话,一般可以根据基础数据自动生成报表,只要注意基础数据录入正确就可以了。

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它也是管理会计中“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中心内容。它根据目标成本及成本预算的要求,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与成本形成的有关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与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预算任务的实现。

成本控制的实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对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成本控制是成本施控系统对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预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范围内,并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这里的“成本施控系统”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营责任的单位,即成本中心。各级经营管理单位组成的成本中心,就构成了多层次的成本施控系统。

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为保证成本目标与成本责任预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各层次的成本施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本施控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以保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成本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以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4)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营业收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成本通常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比较先进的成本限额。以目标成本为依据进行管理,将各项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限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就会做到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回答者: lbrchina

篇2: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差别很大

二三十分的题目,三四十个得分点,又有时间限制,全作对不太现实,而且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值得

其中最大的不同是:

举个例子,20分的题目,一般有30个得分点!

也就是说,全作对可以得30分(当然每个部分是有max分数限制的)

一般,思路过程和结果是分别有分的

所以如果光是结果错了,整体作的比较好

篇3: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差别很大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对企业合并的不同分类

根据国际准则并按照法律形式,企业合并分为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三种方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合并前后合并各方是否均受同一方或者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将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类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文)从税法的角度根据企业合并的税务处理适用条件不同,分为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应税合并和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免税合并两种类型。应税合并要求在企业合并中视同被合并企业出售资产,确认资产转让所得与损失,依法缴纳所得税;免税合并是对企业合并中符合条件的股权支付部分暂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与损失,免交资产转让所得税。

不同合并分类在递延所得税处理中的作用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划分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确定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依据;从税法角度划分的应税合并与免税合并,是确定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依据。

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一)控股合并(税法称股权收购)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为合并方在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合并方应根据其适用条件进行一般性税务处理或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同。

1. 应税合并

在应税合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合并日被收购股权的公允价值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例1]M、P公司均为甲公司的子公司,M公司于2012年4月1日支付存款1000万元购买P公司100%的股权。假定M、P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合并后M公司有充足的应纳税所得额抵扣所有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M、P公司2012年3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如表1(单位:万元):

分析:M公司对P公司的控股合并属于应税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账面价值为650万元,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0万元。

根据所得税准则规定,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应根据合并方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来决定。如果合并方管理层打算长期持有该投资,则该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预计不会转回,不影响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因此合并方无需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如果合并方管理层打算在未来期间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则该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时产生所得税影响,合并方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本例中假设M公司管理层打算在未来期间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则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350×25%=87.5(万元),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处理为:

2. 免税合并

在免税合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通常为被合并方股东的原始投资额,由于被合并方股东的原始投资额与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一般不相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例2]接例1资料,M公司于2012年4月旧通过增发500万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取得P公司100%的股权,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分析:M公司对P公司的控股合并符合财税[2009]59号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400万元,账面价值为65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50万元。

同上所述,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应根据合并方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来决定。本例中假设M公司管理层打算在未来期间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则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50×25%=62.5(万元),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处理为:

(二)吸收、新设合并(税法称合并)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新设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其账面价值为该资产、负债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合并方应根据其适用条件进行一般性税务处理或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不同。

1. 应税合并

在应税合并情况下,合并方接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其公允价值确定,因此合并方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存在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调整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

[例3]接例1资料,M公司发行4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2元)同时支付200万元存款吸收合并P公司,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分析:非股权支付比例20%(200÷1000)大于15%,属于应税合并,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100+100+200=40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00×25%=100(万元),会计处理为:

2. 免税合并

在免税合并情况下,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其在被合并方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由于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被合并方的原有数据,其暂时性差异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合并前已在被合并方的账簿及报表中确认,合并时不会产生新的暂时性差异,因而也不需确认新的递延所得税。但如果被合并方在合并前有可以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未弥补亏损,并确认了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合并方应根据税法允许的可由合并方弥补的被合并方亏损限额调整被合并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一)控股合并(税法称股权收购)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为合并方发生的实际合并成本。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合并方应根据其适用条件进行一般性税务处理或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同。

1. 应税合并

在应税合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合并日被收购股权的公允价值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因此合并方的个别报表不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但合并日编制合并报表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首先将被合并方个别报表上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然后再抵销合并。将被合并方个别报表上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后,因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不变,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企业合并成本与被合并方调整递延所得税后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或留存收益,在合并报表中列示。

[例4]接例1资料,假设M、P公司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两家公司,M公司支付存款1000万元购买P公司100%的股权,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M公司在合并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编制以下调整抵销分录:

2. 免税合并

在免税合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例5]接例1资料,假设M、P公司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两家公司,M公司通过增发500万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2元)取得P公司100%的股权,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分析:M公司对P公司的控股合并符合财税[2009]59号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400万元,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0万元。

同上所述,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应根据合并方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来决定。本例中假设M公司管理层打算在未来期间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则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00×25%=150(万元),会计处理为:

本例中M公司在合并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编制的调整抵销分录同例4。

(二)吸收、新设合并(税法称合并)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新设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其账面价值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合并企业应根据其适用条件进行一般性税务处理或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不同。

1. 应税合并

在应税合并情况下,合并方接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其公允价值确定,因此合并方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不存在暂时性差异,无需确认递延所得税。企业合并初始确认的商誉,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按所得税准则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2. 免税合并

在免税合并情况下,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其在被合并方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因此合并方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存在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调整商誉或营业外收入的初始确认金额。

[例6]接例1资料,假设M、P公司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两家公司,M公司通过增发500万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2.2元)吸收合并P公司,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分析:M公司对P公司的吸收合并符合财税[2009]59号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M公司取得资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为1600万元,计税基础为14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00×25%=50(万元),会计处理为:

篇4:不同类型增值税会计核算比较

一、购置原材料、固定资产及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

对于购进原材料, 三种类型都允许抵扣进项税, 三种类型增值税的会计处理相同。对于购进固定资产 (含自建) 的进项税, 生产型不允许抵扣, 在会计处理上体现为税金和价款一起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消费型允许购买时一次性抵扣, 在会计处理上和购进原材料相同;收入型虽然在购进时不允许抵扣, 但是在以后每年年底计提折旧时允许按计提折旧的比例进行抵扣。

[例]甲公司2009年1月1日从外部购买材料价款50000元, 增值税8500元, 同日还购买机器设备一台, 价款1440000元, 增值税244800元, 假设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4年, 预计净残值为0, 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二、将原材料用于固定资产建造的会计处理

生产型增值税会计不允许抵扣购置 (含自建) 固定资产的增值税, 因此将原材料用于建造固定资产时, 需将已计入进项的增值税, 通过进项税转出计入到在建工程中去。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购置 (含自建) 固定资产的增值税, 因此在材料购进时计入进项的增值税, 在将原材料用于固定资产建造时不需调整。收入型增值税对购置固定资产所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已计提折旧价值对应的增值税, 其账务处理和消费型相同;另一部分是未计提折旧价值对应的增值税, 其账务处理和生产型相同。在将原材料用于建造固定资产时, 相关费用还处在资本化过程中, 企业还未开始计提折旧, 因此所有价值均属于后者。

接上例, 假设甲公司2009年10月1日将该项原材料全部用于建造固定资产。

三、处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2009年1月开始, 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此时销售固定资产与销售一般货物一样, 按照销售收入一定比例计算并缴纳增值税。如果实行收入型增值税, 由于销售能获取收益主要是固定资产还有价值, 也就是说销售实现收入对应的是固定资产中还未计提折旧部分的价值, 因此其账务处理应该和生产型相同。即在销售固定资产时, 不确认增值税。

接上例, 假设甲公司2010年1月1日将购置的该项固定资产出售, 获得银行存款1000000元。则:

(1) 生产型增值税会计处理

将固定资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参考文献

篇5:并购企业不同类型员工的薪酬策略

一、针对普通员工的薪酬策略

普通员工即公司中的一般员工, 如普通工人、基层管理人员等, 这类员工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但其知识、技能等水平较低, 可替代性强, 所创造的价值所占的比重较小。并购发生以后, 由于不确定性, 企业原有员工特别是被并购企业员工会产生疑虑和其他不稳定情绪, 因此, 并购后的当务之急是实施一系列的措施来稳定员工, 其中针对普通员工的薪酬策略就是一个重要措施。

1. 货币薪酬。

为了让职工有安全感, 新公司应该在员工原有货币薪酬的基础上, 适当地提高员工的工资, 以让他们对公司的前景抱有信心。当然, 增加的幅度要受外部市场和职工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的制约。

2. 沟通薪酬。

有效的沟通是组织正常运行的基石, 而且在企业兼并中及兼并以后显得更为重要。新公司应该下大力气, 保持与员工的有效沟通。沟通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 组织信息沟通。目的是让全体员工明确新企业的战略目标, 使员工行动有明确的方向, 以有利于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同时, 还可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等不良现象。第二, 个人信息沟通。企业并购常会使员工产生忧虑、愤怒等抗拒心理, 从而造成职工士气低落、离职等现象的发生。此时新公司应该派出代表到企业与员工进行交流沟通, 在允许的范围内澄清员工的担忧, 如裁员问题、工资福利问题等, 从而获得员工的认同和支持, 充分发挥企业整合的效力。

3. 培训薪酬。

主要包括裁员推进培训和企业文化整合培训。 (1) 裁员推进培训。为了达到稳定员工情绪的目的, 裁员推进培训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有一些员工由于与企业的文化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相适应, 继续留在企业没有他们适合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冗员的存在不仅增加成本, 而且影响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 为其提供职业培训服务, 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货币补偿, 这样既可以消除员工的恐惧和担忧, 又可以使被裁员工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 企业文化整合培训。企业并购以后, 由于原有企业在组织管理理念或行业方面的原因, 势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 从而造成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矛盾。因此, 为了强化员工对新公司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 应该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它们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复合使用。一是将被并购企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员工安排到并购企业中, 使其在文化的对比中学习、模仿, 然后回到原单位以起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分析双方企业的文化内涵, 找出共同性和差异性, 安排并购企业的优秀员工到被并购企业进行宣传, 并吸引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培训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文化的选择和摒弃, 实现文化的传播和嫁接, 缩短磨合期, 以尽快达成企业文化的共识。

二、针对核心员工的薪酬策略

核心员工一般是占据重要岗位、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巨大发展前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专长的员工, 如企业家、业务能手和技术专家等。这类员工是组织中的“稀缺资源”, 人数较少, 却贡献巨大。由于核心员工是新公司经营发展的中流砥柱, 其潜能的开发和发挥对新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 核心员工的薪酬策略在普通员工的薪酬策略基础上, 有其独特性和针对性。

1. 货币薪酬。

与普通员工货币薪酬不同的是, 要根据核心员工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历背景等需求侧重点, 采取不同的货币薪酬制度。如对经营管理人才实行年薪制, 根据责任、风险和业绩确定薪酬水平, 并合理地拉开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按照外部公平的导向, 让薪酬标准与市场价位接轨, 以达到稳定和吸引人才的目的。另外, 还可以实施长期激励措施, 如经营管理者的期股期权、员工持股、技术入股等, 重点在于稳住各类核心员工。同时, 在绩效考核标准方面, 针对考核对象的工作性质, 客观地设计考核内容, 尽可能地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指标量化, 并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设计考核因素, 突出考核重点。

2. 精神激励薪酬。

主要是指对员工个人事业发展的促进和帮助等。核心员工素质的开发是企业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围绕核心员工素质开发、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时, 一方面要结合企业的战略规划, 另一方面要配合员工本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达到化企业远景为个人愿景的目的。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 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建立在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基础之上, 因此企业必须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人力资源的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 从而确保企业需要人才时有合适的人才可用。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 核心员工更关心个人的事业发展, 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意愿、岗位特点、个人专长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提供职务序列、职称序列、技能序列等多种成长通道, 员工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走经营管理、技术专家、项目经理等上升通道, 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 培训薪酬。

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的兴起, 培训成为企业和员工的共同需求, 成为组织投资中受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 成为个人增加自身价值、获得事业发展的加速器, 成为企业奖励员工的一种有效方式。科学严谨的培训管理体系, 是培训薪酬成功的保证。这一过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 (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战略、员工能力需求) 、培训内容设计 (培训目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设计等) 、合适的培训方式、培训效果的评估及跟踪反馈 (培训期间效果监测、培训后工作情况的跟踪反馈) 。此外, 还可以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留学深造和出国培训等灵活的培训方法, 加大对核心员工的开发培训力度。实现职工和企业的共赢, 形成职工参与培训, 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的发展和个人获得收益, 然后职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培训的良性循环。

4. 个性化薪酬。

篇6: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 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 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 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 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 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 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 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 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 体现着地方化, 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 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 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 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 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 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 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 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体现了主体、创新机制、环境三部分集成的网络体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环境为依托, 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它能够以各组成部分为基础、以创新为起点, 实现创新向更高一级的循环。其侧重点是调动创新主体能动性、发挥创新机制功能实施创新计划。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 其中企业是核心。从发达国家国家集群的成功经验看, 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集群内外各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 为集群中企业创新提供资源, 如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风险资本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 政府的导向政策通过影响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 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经营模式改进,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最终导致集群的创新。同时, 政府政策的导向, 也能促进群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这对这对企业创新进而集群创新也不无裨益。

三、两种集群类型创新个例分析

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竞合机制等, 使得群内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 通过不同纬度比较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可以发现其创新战略存在着不少差异。传统的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 其内部产品种类繁多, 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网络。对处在这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 创新源于创立自主品牌和构建销售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集群, 由于技术变化快, 导致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 群内企业动态协作生产比较常见。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 创新战略依赖于企业间的竞合“网络”进行技术创新, 从而创造产品差异化, 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向上延伸;通过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企业的互补性创新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提升状态。

1. 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虎门制衣集群

虎门, 这个当年以林则徐硝烟而闻名海内外的古镇, 今天以远销欧美、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服装产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服装产业的带动下, 虎门经济迅速发展, 截止到2003, 全镇服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财税收入24.24亿元;虎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虎门制衣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 是因为群内各企业扩展价值链获得了超额利润。如下图:

上图可以看到, 普通的贴牌生产商只获得了价值链中生产部分的利润, 而虎门制衣产业集群在设计开发上注意吸引国际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 紧跟当今国际流行时尚, 形成别具特色的南派风格。同时, 虎门制衣集群内各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目前, 虎门服装在国内外注册商标达4000多个, 各镇名牌服装在全国设有专卖店、连锁店1万余家, 仅“以纯”品牌的连锁店就有3000多间。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 不仅促进了虎门服装大批量的销售, 扩大了虎门服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 同时也广泛宣传和提升了虎门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 虎门正为打造“四个名牌” (打造虎门服装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打造“中国 (虎门) 国际服装交易会”名牌;构筑“虎门服装”品牌;打造“虎门制造”) 而努力, 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扩展虎门之一产业集群价值链, 为虎门制衣集群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案例:联想企业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产品的, 而产品的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为实现这一创新, 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契约化和非正式的交流, 获得溢出效应, 突破技术障碍, 减少创新风险, 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2003年在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的联想企业, 其创新动力就源于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网络。具体分析如下表:

四、小结

上一篇:瓜园诗,瓜园诗王维,瓜园诗的意思,瓜园诗赏析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导论(姚版)习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