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史课程结课感想

2024-05-02

中外医学史课程结课感想(共5篇)

篇1:中外医学史课程结课感想

中外医学史课程结课感想

首先我非常感谢老师能抽出时间来看这份作业。这门课程是历史,但非一般的历史,它是与全部医学内容不能分开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新的学科。“医学史”顾名思义就是医学的历史。医学史是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医学本身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探索医学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兵祸连年、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给劳苦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加上天灾频仍疫疠流行。张仲景曾在书中提过自己宗族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占十分之七。张仲景“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发奋钻研医学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16卷。《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所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始终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迄今仍在临床上发挥作用,被后世临床医生奉为“圭臬”。

学习医学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可以预防和避免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犯错误或减少错误的发生,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敏锐地发现和接受医学科学上的新事物,克服保守思想,使我们能更快更好地取得医学科学上的创造性成果。医学科学的进步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医学史曾不只一次地告诉我们,对新发现和新发明要慎重对待,不应给予过早的和过高的评价。在漫长的医学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科学家、医学家们的心血和汗水,都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医学史,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医学发展的过程,还可以让我们汲取前人的经验,少走弯路,并且可以预见医学发展的大致方向。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其他自然科学有一点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研究的对象是人。人除了具有生物学特性之外,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医学史是通过社会、经济、哲学和文化等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它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医学史作为一门融合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在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医学史是学习医学、研究医学和从事医学活动的人们应该熟悉的一门科学。我认为,学校为我们设计这门课程非常好,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了解到前人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艰苦卓越的贡献,体会到了医疗事业的不容易。再次感谢老师能给予我们这么丰盛的精神营养。

篇2:中外医学史课程结课感想

时光似水,在几位白衣天使的熏陶下,我们初步地学完了《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程。老师们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对临床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献精神都深深的打动了我,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启迪……

经过认真的学习,我发现这一科目对于医学生,是相当重要并且会对我们学医生涯将会产生着深远影响的课程。《临床医学导论》是一门过渡课程,是连接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的桥梁,它将我们带入了医学殿堂的大门。该书介绍了许多内容,如描述了疾病症状、提供采集病史的基本方法等。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满足了所有未来的医生的渴望,开始接触病人的情况,向真正的医生角色转化,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学生。《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程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培养医学生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思想,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理念,使我们 初步进入医生角色,提高对医学的学习兴趣,也使我们迸发出学习的动力,帮我们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目标:努力完成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医无德者,不堪为医”之说,一位合格的临床医生应当具有如下所述品德: 忠于职守,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医学事业中,发展医学科学作为自己的崇高的信念和职责;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爱惜病人,视病人如亲人,拯

救时只要又一线希望,绝不放过,为生命的健康高度负责;有杰出的医疗风格,精良的职业气概是医生高度卖力的立场和丰硕医疗经历的表现。态度 端正,操作精确,状况 紧急时能果断冷静,考察仔细、思虑周全、判断实时正确; 医风廉洁,医生在与病人极其家属交往中,要奉公守法,不图私利,把病人的疾苦和安危放在首位;医生有责任为病人保守秘密,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也要出言谨慎,避免对病人或家人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伤害。医生,是一个会与社会各层面的人物打交道的一个职业,要求我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而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成为医生的标准之一。

从根本上讲医生的价值其实就是由病人的意见、反响来体现的,病人对服务的不满意就是对医生的否定。很多医生常常无视这样一个究竟,即在医生察看病人的同时,病人也在察看医生,留意医生的言谈,构成对医生的印象,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就是在这类调查交道过程中取得的。医生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病人,在某些情形下还大概影响治疗效果。固然,如何与病人交谈绝不单单是发言的艺术性或技能问题,最底子的是为了做好服务工作,获得最好的治疗结果。所以我们要具备和各种病人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医生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做好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身心状态,善于观察病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 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病人可能有不同的状况出现。机体是动态的,对于不同的病人,我们也要有不同的看法。

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接触病人的疾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在生理上解决病人的痛苦,更需要在精神上对他们表示出关爱与尊重并给予鼓励,要学会多站在病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使医患关系变得融洽,营造一个和睦的工作氛围。

我认为自学能力应当是医学生之魂,它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医学生是必须要具备这个能力的。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所涉及的领域实在广泛,医学知识不断更新和生长,人类的疾病也在不竭的转变,我们应当用开放的大脑,主动朝进步的方向研讨医学,在治疗疾病问题上,倡始“循证医学”,其寄义为有目的、精确地应用现有最好的科学根据来引导对每位病人的治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大批扎扎 实实的临床、科研理论的同时肯于 动手去钻研。然后便是创新能力,我们要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不能一味的守旧,守旧只会造成社会在医学方面的停滞不前。疾病 是多种多样的,还有 许多人类没有攻克的难关,这都需要我们的不断创新。再则是交流能力。只有增强交流能力,才能更好地与国内外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开阔事业,拓展空间,了解最新的国际医学学术动态,走在医学的前列。

医学之路博大精深,前路漫漫,难以探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难,一名良好的医生更难,成为一代名医难乎其难。我知道前路坎坷,实非不易,但是却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我 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忍受病痛的折磨就更

加坚定了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 白衣天使。每当我想起豪壮的医学生誓言 : “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要“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我的内心就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复。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再艰难我都会走下去,永不后悔。

篇3:中外医学史课程结课感想

1 课程整合概念的提出与模式

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 (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 OBL) 模式”, 旨在打破传统医学教育中临床前期教学和临床教学完全分离的做法[3]。后来, 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4]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5]相继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疾病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式教学。1979年, 英国学者英格拉姆在其《整合课程和终身教育》中对整合课程的功能进行了归纳[6]。整合课程, 即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 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 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 以发挥其综合优势[7]。

课程整合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而是以多种形式并存。目前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分别为以器官系统或疾病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前者旨在打破学科界限, 着重学科间知识内容的渗透和融合, 如基础学科或临床学科间的整合以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整合等;后者以问题为导向, 将各学科的内容联系与教学过程改革相结合, 打破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国外部分医学院校课程整合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该医学院从1985年就开始实施的“新路径 (New Pathway) ”课程计划[8], 发展到今天, “新路径”的课程计划整合了基础科学教育和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不仅实现以器官为基础的学科模块化, 如由皮肤病、呼吸、循环和血液学组成人体系统模块Ⅰ, 而由胃肠病、肌肉与骨骼、肾脏/内分泌与生殖组成人体系统模块Ⅱ等;而且提倡以问题为基础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的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重视医学的人文性和医患关系问题。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该校医学与外科学学士学位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MBBS) 课程体系[9]包括4种课程, 其中核心课程整合人体六个系统, 每个系统均通过数个典型案例按照一定的学年顺序和医学相关逻辑关系展开学习, 整个课程体系显示了基于系统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纵向整合以及人体不同系统间或者医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间的横向整合并螺旋式推进的基本特点。教学以PBL教学方式为主, 辅以少量的讲课或讲座,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时间和机会去自主学习和整合不同系统的医学知识, 充分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分析归纳与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课程整合改革始于2003年, 2006年正式实施[8]。其分别对第一、二学年的基础学科以及三、四学年临床学科进行了整合。如前两学年均设置了“基因到社会”课程。这门课程按人体系统划分, 整合了各系统的“正常”与“异常”内容, 每个系统按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人→社区→环境→社会顺序编排整合, 实现微观与宏观、基础与临床及预防知识的全面整合。另外, 开设“纵向临床见习”和“兴趣领域”等课程, 开展小组讨论、主题讲座或早期接触基础、临床及公共卫生科学研究, 以巩固已学课程的知识, 培养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新世纪医学教育模式的制定, 最终形成“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10]。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内容间有机联系和变化的医疗需求对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排列。“指南”将医学生的教育课程整合为医学预备教育和医学教育两部分。前者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人的行为科学等学科整合为四个部分, 即物质现象与物质的科学、生命现象的科学、情报科学以及人的行为与心理;后者则将医学各学科进行整合形成八大类目标主题, 分别为医师的素质培养, 医学前期基础, 人体各器官的正常结构与机能、病态、诊断与治疗, 全身生理的变化、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基本的诊疗知识, 医学、医疗与社会以及临床实习。此外, “指南”也对主要核心课程的授课形式提出相应的建议。如《免疫学》的学习提倡试验与研究相结合, 《环境卫生》学习中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性, 《病理学》与《生理学》则要整合授课等。

综上所述, 虽然各个国家不同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模式不尽相同, 但各模式均破除了传统医学教育中临床前期教学和临床教学完全分离的做法, 以器官或问题为基础将各学科知识横向或纵向的联系起来, 体现了医学知识的整体性。课程整合不仅是医学知识实现以器官为基础的“静态”整合, 也是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动态”整合。两者既不冲突, 又非孤立的存在;相反, 两者是一个互为补充的整体, 前者是医学教育的内容, 后者是医学教育的手段和目的。两者唯有有效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整合的内涵和目的。

3 我国医学教育中课程整合现状

相对于西方, 我国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教育模式改革起步较晚, 始于21世纪初。目前, 许多医学院校已经或将要实施课程整合的改革计划。黄蕾等人[11]2011年的一份关于我国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调查显示, 在所调查的全国22所医学院校样本中, 12 (54.5%) 所院校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课程改革, 2 (9.1%) 所院校计划实施, 8 (36.4%) 所院校未开展。该结果表明, 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已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界的共识。我国医学院校在课程整合教育改革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如缩短了总的教学时数, 增加了选修课程教学时数;采用了诸如以问题、案例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方法;部分院校还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评价方法等) , 但总体上我国医学院校课程教育模式改革仍处在探索试验阶段, 存在许多不足。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相分离。黄蕾等人调查结果显示, 14所医学院校中, 仅有1所院校采取“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两种课程模式相结合的整合模式, 单独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的医学院校各6所, 余下1所甚至不确定。

课程整合涉及的学科面局限, 学科间界限仍然存在。在实施课程整合改革的院校中, 仅个别院校彻底打破学科界限, 整合所有相关内容形成新的课程或模块, 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一部分学科保留, 一部分学科整合形成新的课程模块的策略, 如针对部分“基础医学课程”或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分别进行整合。

课程整合的实践尚局限于个别专业。在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14所医学院校中, 有7所院校的课程改革针对五年制医学生, 有3所院校的课程改革针对七年制医学生, 有3所院校的课程改革针对八年制医学生, 还有1所院校在不同学制的临床医学生中挑选50名学生组成一个试点班。

课程整合后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尽管实施课程改革的院校部分已经尝试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评价代替终结性考核, 提出新课程体系培养的医学生在某些方面优于旧课程体系, 但均为阶段性考核手段, 缺乏对课程改革的长期效果评价。另有一半左右的医学院校尚未进行课程改革后的效果评价。

4 对我国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改革的建议

通过对比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改革的实践, 在发现国、内外课程改革进程的差距的同时, 也明确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国应加快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紧紧围绕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利用连贯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 将顶层设计和基层院校探索相结合, 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整合的多种模式;把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效结合, 把以器官系统基础的课程横向整合与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纵向整合相结合, 建立符合各高校资源、地域特色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形成相应的评价考核方法, 最终确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广泛开展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 各专业和各高校相互借鉴、推广, 使我国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安力彬, 李昆, 李文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9) :29.

[2]高平, 边冰, 边冲.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培养模式[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1) :70-72.

[3]徐静.英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特点[J].高教论坛, 2002 (5) :127-129.

[4]DJ W著, 梅人朗翻译.20世纪本科生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医学课程[J].复旦教育论坛, 2006, 4 (4) :81-85.

[5]刘景业.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在英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1999, 20 (1) :7-11.

[6]英格拉姆著, 吕达译.综合课程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 1985 (2) :22.

[7]李春超, 赵慧君.设置综合专业整合课程[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144-146.

[8]冯逵, 黄建始.美国哈佛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课程计划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5) :86-89.

[9]刘瑞梓, 鲁映青.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基于系统整合的医学课程体系及其对我国医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5) :90-93.

[10]路振富, 孙贺一.日本最新确定的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简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5) :58-59.

篇4:医学新进展课程感想

当时就是冲着医学新进展这个名称选的这门课,而且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一学期下来,感觉收获颇多,每周一节课,不同的老师给我们讲不同方面的医学新进展,也就是课堂上的专题讲座,生动形象地讲述不同疾病的病理、治疗新技术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另外,几乎每周六逸夫楼416都会有一场专题讲座,邀请到了各大院校的教授以及各知名医院的主治医师等,他们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掌握着该领域的最新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听完往往让我们深有领悟。

虽然我的专业是测试计量,但是对生物医学方面的兴趣很浓,也有跟着师兄从事细胞培养的项目研究,对于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等也非常感兴趣,而且咱们学校的生物医学还是很厉害的。这学期的课主要是讲从各种疾病入手,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各种肿瘤或者癌症,神经性疾病等等。这些疾病都不只是说说而已,可能离我们很近,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多或少有过这些病,有的通过治疗痊愈了,有的通过药物缓解病痛,有的却再也不能留在这个世界。

其中最令人恐惧的应该是恶性肿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癌症有很多,包括腺癌、脂肪癌、胃癌、肝癌等等,几乎身体的所有部位都可能出现病变,进而发展成为癌症。若被诊断出是癌症晚期,几乎就无法救治了。癌细胞与正常人体细胞一样,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癌细胞能扩散至各个部位的原因。癌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则肿瘤组织的程度越低,若癌细胞未分化,那么它的潜在危害是无法估计的,所以其恶性程度极高。现在新的治疗癌症的技术可以利用生长因子,促进癌细胞的分化,从而降低它的恶性程度,方便治疗。我的爷爷就是因为胃癌而离开人世的,我清楚地记得他临走前痛苦的样子,几乎吃不了东西,吃一口吐一口,后来只能靠输血和营养液维持生命,最后消瘦得已经称不上是血肉之躯了,就像是被活活饿死一般。堂弟的外婆患有老年痴呆症,应该说是阿尔茨海默病,她只是记不得很多事很多人,看起来傻傻的像个小孩儿,她有时候分不清谁是谁,记不清今天是几号,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她是糊涂了,需要一个人整天地陪着她照顾她。等我们老了,记得或者不记得都应该被好好照顾。

篇5:中外名著鉴赏结课论文

《诛仙》读后感中外名著鉴赏结课论文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的陪伴,从小学至现在读过的课外书本不下几百了吧,各式各样的,中外的,古典的现代的,但对我感触最深的却还是那一部被誉为开启“后金庸时代”的《诛仙》吧,无他,只因深爱的其间的每一个人物,或平凡,或伟大,都是那样的记忆深刻,它便是我心中的名著。

或许我再也找不到那一本书会有着如《诛仙》这般细腻的描写,带着古典的味道。我记得张小凡初上青云山时是那么的单板木讷,却又那么的单纯可爱;我记得初见碧瑶时小凡泛着羞红的双颊,“纵然这花被我折了,也是他们的荣幸”;我记得满月古井旁那道倩丽的碧影,可惜小凡却没来得及诉说;我记得小松岗上他为她擦拭的斑竹的那一缕袖,你知道么?其实我这千百年来的愿望不过也是做一个这样的傻瓜,同时有一个这样的傻瓜真心对我!从小到大,不知道有多少人讨好我,送了多少奇珍异宝,可是……她抬起头,凝视着张小凡的眼睛,轻轻道,“就算全天下的珍宝都放在我的眼前,也比不上你为我擦拭竹子的这只袖子。这是碧瑶对小凡的诉说,可惜小凡再也听不到了吧。

或许每个世界都有着各自的规则,小说世界也同样如此吧。当小凡因为修习道家佛家两门法决时,终于迎来了师门的惩罚,但他却不能说,只因为小时候他对那个和尚的承诺!什么正道,什么正义?你们从来都是骗我,我一生苦苦支撑,纵然受死也为他保守秘密,可是,我算什么!……此刻,他一个人,一根烧火棍,面对整个世界!当掌门那无可匹敌的诛仙剑斩来时,当小凡最绝望的时刻,却是碧瑶挡在了他的身前,九幽阴灵,诸天神魔,以我血躯,奉为牺牲。三生七世,永堕阎罗,只为情故,虽死不悔。伴着痴情咒的绝唱,碧瑶牺牲了自己,拯救了他,见面不久,却深爱着的那个傻子。从此,世上没有了张小凡,只存在了鬼厉。

就这样,那朵盛开在时间的青莲就这样香消玉殒,来不及告别,只留下了那一抹碧绿的身影,还有那个满月古井中模糊的容颜。小松岗,月如霜,人如飘絮花亦伤。十数载,三千年,但愿相别不相忘。十年,鬼厉就这样在碧瑶的床榻前守候了十年,却等不来碧瑶的苏醒。千万年的风霜,将最初柔和美丽的光滑,缓缓雕刻成了粗糙,沧海桑田变幻的光阴中,又有多少眼眸,曾这般淡淡安静的凝视你的容颜。时光如长河中的水滔滔向前,从不曾停留半分,最初的感动,最初的记忆,那无数曾深深镂刻心间的丝丝缕缕,原来,终究还是只留下那传说中残存的一丝半点,在悠远的光阴后,被后人不经意的说起。你曾经的美丽,曾经的壮烈,在光阴面前,灰飞烟散。冰冷的风,掠过了衣襟吹在了身上,千万年间的凝眸,或许,竟终究比不上,一念间的追悔!

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诛仙》注定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凄美的不止有碧瑶,还有陆雪琪,深恋着小凡的白衣女子。是她,在青云门的大殿上,在面对联姻时,将诸般情绪化作了一句冰冷的“我不愿!”,是她,在面对鬼厉时,将诸多思念化作一句温柔的“我不怕,我等你!”。铃铛咽,百花凋,人影渐瘦鬓如霜。深情苦,一生苦,痴情只为无情苦。十年,成就了小竹峰上冷月下独自剑舞的那道倩影,也是那一剑,斩断了她十年来的痴心妄想,可是,真的斩断了吗?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

曾记得,明月夜,小竹峰,有人直把眉峰攒了千度。梦里的万般思量,今宵的百次回顾。天琊出鞘,在无边泪竹里的轻舞啊,争得寂寞几翦?坠入凡尘的仙子,为谁饮泣风露?苗疆的天水寨上,一度并肩而行。她的脸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神采,对鬼厉吐露情怀,然后拔剑独舞——表白,只是为了,斩断情丝!痴绝,狂绝......曾经靠近的两颗心,到如今经过多少伤怀叹息,却隔了一道深痕。她亲手用剑刻下了这深痕,刻在世上,更刻在心上,一口殷红

洒落的鲜血,便是明证。“你这又是何苦?” 鬼厉的这句话,又何必再问? 忽然在脑海中:出现陈世骧先生为《天龙八部》所写题记:“有情皆孽,无人不冤。”两段情孽,一生一死,居然可以用同一阕词来概括: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若说碧瑶之悲,让人悲铭五内、狂歌痛饮才能消解,陆雪琪之悲就是淡淡的,淡淡的忧伤,连绵不绝地刻在眉间心底,无从消解。

两段情,两个奇女子,却因为这世俗而天人一方,这究竟是命运的注定,还是这个世界的悲哀?或如,正如书中的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每个人的命运都要来自自己的争夺吧,这样的一生,又会有多少的事,或人,值得你这般不顾一切呢?如果没有,或许是悲哀吧?如果有,那就不顾一切吧!

上一篇:茶埠镇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建设活动下一篇:小学生保护环境的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