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2024-04-29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精选6篇)

篇1:《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参考)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 课程的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心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医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因此是医学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

一。作为一门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使医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对人的整体观、新的健康、疾病观和现代医学观,认识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疾病康复的关系,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情绪与健康,心理因素与疾病的辩证关系,明确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把学到的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辨证地分析与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能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对各种不同的个体、群体实施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并培养学生心理诊断、心理咨询的能力,更有效地为服务于病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和个性修养,具有敏锐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情绪,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塑造医生形象。(另:课程目标:)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

2、职业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同情心、责任心、事业心)。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病人心理等。全面阐述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如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基本概念及体系的讲授,本课程理论性强,必须使学生明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和体系,在该层面注重方法的讲解和运用。

2、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能够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及相应章节选用案例分析法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题教学,每2-3周搞一次专题性课堂讨论,给同学以发表见解、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讨论时加强师生互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接受知识。教学更生动活泼,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兴趣;

4.强化学生课余时间自学,每班学生都分若干小组(10人左右),作为学习单位,教师与班委定期检查;

5.根据课程内容不定期组织学生医院、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医疗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与建设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材,教材选用坚持“贴近教学、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创新性、实用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课程现选用的教材:

马存根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育部推荐教材)

何金彩主编:《医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

(2)现选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教学难度较大。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医学心理学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课程建设中积极进行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其他院校合作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观点,降低理论难度,突出教材的应用性,加大实训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2、运用配套实验教材和实践教学

(1)有与课程配套的完整的实训教材,或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在课程建设周期中自编实训教材。

(2)整套课程有教学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3)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录像资料如:购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障碍》、《抑郁症》等录像资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按照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年龄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组建教师队伍,师资队伍中,在建设周期内学历均达本科或以上学历,副高级职称教师占1/3,拥有双证的教师占1/3,其年龄结构老、中、青结构构成比合理。

2、教研室制定有系统的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指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形成“一对一”的指导,具有良好的“传、帮、带”的教风与学风,在建设周期内使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要教学骨干。

3、加强本课程主讲教师的对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4、鼓励并安排年轻主讲教师利用假期或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进入临床实践,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打造真正“双师”素质教师。

二、教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教研活动

1、深入实际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情况,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准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等。

3、教学资料的研究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本学科的各类教学资料的科学管理制度与措施。

4、建设周期内应完善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①总结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规范教学要求,改革、完善教学大纲、课件,并制作习题集。

②逐步开展网络等基础教学设施,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逐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挂在校园网上。

5、教研活动

组织教研室教师定期开展公开课,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定期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搞好课程的教研。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医学心理学》课程在第3学期开出。总课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4

5 4

知识模块一 知识模块二 知识模块三

绪论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知识模块四 知识模块五 知识模块六 知识模块七 知识模块八 知识模块九 知识模块十 合计 理论与实践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障碍 心理评估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病人心理

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4 1 1 2 2 2 261 1 12 8 3:6 2 2 6 2 4 34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要点

知识模块一绪论

细目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目标任务:

1、掌握医学心理学概念、基本观点、学派理论及研究对象与任务。要点:

1、医学心理学概念

2、医学心理学模式与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史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4、医学心理学学派理论

5、研究对象与任务

知识模块二心理学基础知识

细目一心理学概述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心理学和心理现象。

2、阐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3、明确心理实质。要点:

1、心理现象的概念与结构

2、心理现象的实质

细目二认识过程

目标任务:

1、辩认什么是感觉与知觉,说明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以及知觉的特征,指明错觉及其产生的原因。说明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2、说出记忆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记忆的规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3、描述思维的概念与分类,阐述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分类和注意的品质。要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基本特征 2感觉的一般特性

3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 4错觉(illusion)

5记忆的概念与分类、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6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7根据记忆的规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8思维概念和特点 9解决问题的思维 10想象与创造 11什么是注意

12注意的基本品质 13认知与临床

细目三情绪与情感过程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情绪与情感及其分类。

2、识别情绪与情感区别与联系。

3、阐释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和心身健康的影响。要点:

1、概述

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3、情绪的生理机制

4、情绪理论

5、情绪与临床

细目四意志过程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意志;阐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阐释意志品质对培养人的重要意义。要点: 1概述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的品质 4意志与临床

细目五人格

目标任务:

1、描述什么是人格及其特性;说明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及标志。

2、阐述什么是气质与分类及其意义;阐述什么是性格及其特征;阐述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要点: 1概述

2人格心理特征 3人格心理倾向性 4人格与临床

„„„(略)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1、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组织、选取并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最终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整合。

2、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医疗实践,提高医学心理学对临床的指导性,并结合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及理论前沿的最新学术动态,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适当进行调整,着力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灵活全面的运用能力。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强调认真读书,钻研文献,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社会及职业岗位的需求来思考问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自身特点,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

五、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课堂教学及学生情况,结合医学心理学课程特点,我们主要采取平时考核+单元检测+综合考核的方式。

第四部分关于课程基础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的教学环境;建设一个可供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建设一个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环境。

说明:不同的课程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描述。(如建设什么样的实验室、具体的题库建设等)

1、积极配合学校、各系部,加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建设。

2、进一步完善题库建设,加强教学资料(如教案、试卷制作等)、研究资料(如教参等)的管理与组织。

3、加快网站建设。

篇2:《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1、试论贫富差距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冲击

2、大学生自杀行为分析

3、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大学生侵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

5、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困境分析

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

7、美国(德国、英国、韩国、中国等)国民性格分析

8、社会认知偏差的成因分析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分析

10、气质类型与职业的关系

11、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2、如何如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13、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按百分制,分90~100分、80~89分、70~79分、60~69分、59分以下四等,具体要求如下:

90~100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较好地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中心突出,论据充分,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格式符合要求。

80~89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够较好地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中心突出,论据较充分,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符合格式规范。

70~79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能够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格式基本规范。

60~69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差,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体现部分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文字基本通顺,格式尚规范。

篇3:《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一、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课程改革具有指导作用

医学教育标准对办学和教学过程起到了规范作用, 是结合理论和实践所产生的一套完整的标准, 要了解它的内涵, 充分研究本国医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加强对医学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

(一) 医学教育标准的指导方面。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适应了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环境, 明确了医学教育目标。它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了指导, 包括思想道德课, 自然科学课, 生物医学课, 行为科学课, 人文科学课, 医学伦理课, 公共卫生课, 临床医学课等, 使人文课程与医学、社会科学等相互融合, 对于推动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 课程的内涵。受苏联的影响, 形成以班级教学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现在这种教育模式还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 引入了许多新的理念, 教育界迫切地追求课程的改革。

课程包括对训练结构, 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反馈和质量监控的描述。它能帮助我们完成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同时课程的设计也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教育学理论, 医学学科自身的理论和其它影响因素。

(三) 教育标准对医学课程改革的影响。医学改革要适应教育标准, 医学改革是为了促进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2010年, 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强调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为了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的趋势和经验, 各医学专业相继发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明确了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办学标准, 有利于推动各高校的教育改革, 为提高中国医学教育水平做出了贡献[1]。

二、教师在医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工作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教育标准和培养人才的构思都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递给学生, 教师是教育家也是教育管理专家。事实上, 教师往往注重科研方面的研究, 忽视了所教授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落后性。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创造性, 主动性, 多样化等方面的内容。教育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一些教师往往局限于研究自己的专业课程, 局限于本国医学研究, 没有长远的目标, 没有国际性的视野, 不会将其他科目的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融合,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方法

(一) 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

1.教师在思想工作上要与时俱进。只有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推动教师思想工作的发展,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新情况, 才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服务。医学事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思想工作上得到发展。

2.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教师不但承担着 (传授) 医学知识的使命, 还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情感意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 这些都对教师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先进理论, 密切联系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增强教师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面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1.必须遵循的原则。教育法必须以学习法为依据, 针对性和可行性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只有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熟练把握教学的特性, 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 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2.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教学课程应根据学生学习类型和职业兴趣做出相应的调整, 它的内容应该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服务, 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选修课的学习目标是要能让学生深入学习从事领域。

3.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力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例如: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 生化、分子和细胞机理, 遗传学、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繁衍过程, 常见疾病的机体和主要器官功能和结构的改变等[2]。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 例如:核心症状和体征诊断, 医患交流, 相应辅助检查, 正确解读检验和影像结果等[3]。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例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会做事、会做人, 遵纪守法, 尊师爱友, 尊重关爱患者等。这样能为学生在未来任何医学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使他们承担起医生的角色, 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做好准备, 让他们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学科知识, 还需要熟悉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教师的培训, 可以完成对知识的整合、课程的更新和课本的更新。因此, 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 培养新型人才, 需要高等院校对所属教学基地的临床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职业培训。

5.有效利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改进教师工作的重要保障, 它有利于发现在教学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利于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制定合理的方案, 有效利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现代化医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医学教育标准对于医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深化对医学教育标准的认识, 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为医学课程改革做出重大贡献。

摘要:教育是民生之基, 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通过设定教学计划, 改革教学课程, 对于医学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医学教育标准的指导, 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教学方法, 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得到保障。

关键词:医学教育标准,教师,改革

参考文献

[1]眭建, 孙英琨, 周英华.从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改革[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01:139-141.

[2]孙筱雅.广东省五所高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及对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 2014.

篇4:《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R4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医疗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临床医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医患之间处于一种极不信任的状态,医患关系发生了本质转变,医疗纠纷增加,医务工作者被推到了患者的对立面,出于种种原因也被众多媒体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顶峰。

随着医疗法规的完善,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全民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被强化,《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医疗法规明确了患者具有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患者拥有自主选择和隐私保护的权利,有权拒绝成为教学的对象,有权利拒绝配合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扩招,每年来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越来越多,临床医学生缺少临床实践动手机会,缺少与患者进行面对面地接触交流,使得医学生本应该掌握的临床技能不能得到锻炼,使教学工作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使我国目前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滞后,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基础理论也许较扎实,但却缺乏创新、实践、更新知识的能力。[1]我国医学教育的课堂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较大,对比国外独立的小组讨论和病例研讨次数相对较少,刻板的试卷答题形式评价学习效果加剧了学生的重理论,轻实践倾向,致使了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明显缺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我们需要对医学生增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加动手能力的锻炼,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风范、具备良好医德医风、掌握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诊疗模式的转向发展,适应现代医学高水平、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2.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的概述

面对以上问题,临床医学教育领域目前正在努力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医学教学的训练模式。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又称为模拟病人(Simulate Patients)。 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一定培训的正常人,同意扮演某一类疾病的病人,在学生临床学习或训练时充当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不仅可以用来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的优势

为了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目前在临床教学中,引进了标准化病人训练考核模式,让医学生进行问诊查体和体格检查等方面的训练。在一定程度,让学生早期了解了系统的问诊内容及问诊技巧,促进了医患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医学生更早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标准化病人作为教学评估者,可以客观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指导,更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如标准化病人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学考核中很难及时找到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病例的问题,每个考生都可以面对同样的患者和问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标准化病人按照统一标准,对参加考试的学生做出准确的评判,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是以往任何临床评估手段都无法达到的;另外标准化病人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医学考试中涉及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以满足了教学要求。[2]

标准化病人是目前国外医学院校十分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标准化病人需要的经费投入较大,训练培训周期较长,现在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从我国国情出发,尝试培养临床教师作为标准化病人对学生进行训练,临床教师拥有富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和医学知识,当其作为标准化病人施教时,主要是为了训练和考核医学生进行各项基本临床实践的技能。这样做可减少培训时间,降低培训费用,教师标准化病人不是真正的病人,但通过自身已经具有的临床医学知识,在模拟的真实临床场景中,临床教师能够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病例剧本非常逼真地扮演临床中能够遇到的各类患者,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正面对着患者一样。为缓解临床教学病例不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的不足

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在的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标准化病人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成本较高,培训周期较长。临床教师作为标准化病人虽然能解决一定问题,但由于临床教师的本职工作为医疗,其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全力投入教学过程中造成教学不能连贯,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标准化病人均为正常人,本身并无无阳性体征,因此只能完成最为基础的临床训练;有时标准化病人过于配合导致学生在训练时过分顺利,反而在面对真正病人的复杂情况时无所适从。另外,标准化病人只能模仿疾病的主观部分,难以准确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能模仿的疾病和症状有限,标准化病人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所遇病人的症状体征并不都是典型的等等,因此任何时候标准化病人都不能代替真正的病人和教师指导的床旁教学。

总之,将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引入临床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的矛盾,有利于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标准化病人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教学手段,为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项符合发展现状的补充途径。随着医学教育界对标准化病人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加深,其一定能够在以后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勇芝,唐德燊,李果明:《标准化病人在医学院校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26卷第6期,第676页

篇5: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①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现象。

②由于学时缩减,而教学内容繁杂,每一学科教师为赶进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消化;来自不同教研室的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学生无法适应频繁更换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③授课对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当面对繁杂而抽象枯燥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生常出现对课程不够重视、兴趣淡薄、学习方法欠缺等现象。

④授课教师来自不同教研室,各自为政,对于此门课程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是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的,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可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且根据专业需要,综合和重组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该设置模式引入世界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淡化了学科界限,提高了基础医学综合性,实现了形态与机能、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治疗与预防保健等多种综合。整合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符合认知和逻辑思维规律,避免了原来各门课程教学的时间顺序、结构和功能的脱节;对知识进行了融合优化,既节省课时减轻了学生负担,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学习效率。整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因此,课程整合教学势在必行。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2.1建立专门教研室,便于统一管理

我校于2012年成立了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抽调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教研室老教师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统一进行协调管理。定期召开授课教师研讨会,制定授课计划,进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避免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总结适合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讨论制定整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编制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立足非医专业,突出专业特色,节省了大量学时,有利于创新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各学科教师讨论、经专家论证形成整合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遵循的原则:淡化学科意识;内容少而精,突出实用性;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系统性。

2.3重新编写实用型整合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工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2008年,我校组织基础医学各学科教研室教师编写了适合我校非医专业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自编教材仍是分学科独立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各学科内容进行压缩精简,在我校非医专业几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重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基于此,2012年我校联合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按器官系统重新编写与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实用型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专业特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将各学科知识进行高度融合,于201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家中医药院校已在2014年9月份教学中订购使用。该教材按照器官系统从正常-异常-疾病-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各课程内容的衔接、融合、渗透与联系,保证教学内容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强化学生的“人体整体观”认识。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生命科学基础,主要介绍了细胞、遗传、生化、免疫、病原微生物和药理等内容;下篇是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以人体9大系统为主线,融合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内容,分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突出基础重点知识,通俗易懂,整体优化,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拓学习的空间,便于其自学。

2.4选择实验班级,逐步实施整合教学

2.4.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人员研讨,将基础医学概论分为三个模块:正常人体器官系统结构、功能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的整合模块;人体疾病学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并由6个教师改为3个教师来执行教学计划,实现初步整合。

2.4.2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的整体观的原则,打破传统基础课程现行的(分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人体器官系统制定授课计划。引进既有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经历、又有药理学学习研究经历的医学博士,进行培训,作为整合课程的专门教学人员,逐渐实现由一个教师承担这门课程,从而避免了频繁的教师更换,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衔接,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

3非医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3.1多途径掌握整合教学的效果

任课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整合授课模式的课堂气氛更活跃,有更多的师生互动;通过定期组织的教学交流会议,了解到整合计划实施情况和教材使用状况,并能及时作出调整;教学督导员和同行专家反馈整合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到课率;通过定期座谈会、随访,了解到学生对该模式教学更认同,整合教学不仅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而且使基础医学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化,更符合学习规律,使知识点的衔接顺畅,可以促进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完整基础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整合教学更适合进行PBL教学改革和形成性测试,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围绕各系统疾病阶段性实施的PBL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了文献查阅、总结归纳、病例分析、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整合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利用,能及时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教学质量。

3.2对不同授课模式教学进行成绩比较

篇6: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师范类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心理学》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共64学时。考试(考查)课。

《心理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历史。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应用技术。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课时)

1、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任务与方法。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4课时)

1、主要内容:反射和反射弧、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2、重点: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难点: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4、教学要求:能说明为什么脑是心理的器官;能陈述人脑的结构与机能;能举例说明高级神经活动 过程的基本规律; 能阐明为什么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5、习题要求:能用所学知识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8课时)

1、主要内容: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

2、重点:能说出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能说出感觉和知觉包括的具体类别。

3、难点:能概括出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4、教学要求:备课时能运用感知规律设计板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自己的讲解等。

5、习题要求:能为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四章记忆(8课时)

1、主要内容:记忆、保持、再认、回忆、机械识记、记忆表象。

2、重点:知道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哪几个环节组成;掌握什么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

3、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记忆进行分类,掌握各种记忆的基本特点。

4、教学要求:根据记忆的品质,对某人的记忆品质进行评价。

5、习题要求:能将记忆规律应用到教学中。

第五章想象(2课时)

1、主要内容: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2、重点:能对想象进行分类并掌握各种想象的作用。

3、难点:掌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条件。

4、教学要求:能陈述想象的品质。

5、习题要求:能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教学,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第六章思维(8课时)

1、主要内容: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

2、重点:对思维进行分类,掌握各种思维的特点。

3、难点:结合实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教学要求:能根据思维的品质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价。

5、习题要求: 在教学中依靠思维规律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七章注意(6课时)

1、主要内容:主义、无意主义、有意主义、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2、重点:能举例说明引起和维持各种主义的因素。

3、难点:能说明注意的不同品质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4、教学要求:知道怎样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5、习题要求:学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4课时)

1、主要内容:情绪、情感、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重点:能阐述情感与需要的关系。

3、难点:能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教学要求:能用情感的规律指导教育教学。

5、习题要求: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第九章意志(6课时)

1、主要内容:意志、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2、重点:能说明意志行动的三个特征。

3、难点:能阐述意志行动过程的各个环节。

4、教学要求:能将意志规律运用于教学中。

5、习题要求:知道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十章个性及其倾向性(8课时)

1、主要内容:个性、需要、动机、兴趣、自我意识。

2、重点:能具体说明个性的结构。

3、难点:能陈述个性动力结构的规律。

4、教学要求:能结合实际说明个性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5、习题要求:用自己的话说明个性的特性。

第十一章气质(8课时)

1、主要内容:气质、气质的类型。

2、重点:分析气质对人实践活动的影响。

3、难点:气质与高级神经类型的关系。

4、教学要求:举例说明掌握气质类型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习题要求:能用本张学到的方法鉴定学生的气质。

三、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名称:《普通心理学》,王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资料:《心理学新编》,阳红、吴天武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作文800字下一篇:晏家屯中学开展“三乱”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