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4-05-19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14篇)

篇1: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传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实践使我体会到,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

一、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

民族精神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文以载道”,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使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例如,笔者在教授《韩国的泡菜》一文时,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和第五节最后一句话,然后思考:

师:为什么说韩国泡菜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是民族情感在日常风俗中的一个标记?

生:韩国人世世代代做泡菜,家家户户做泡菜,已经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文化。人们通过制作泡菜、分送泡菜、品尝泡菜,联络了感情,家庭成员更和睦,邻里之间更团结,增强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所以说,泡菜已经成为民族情感在日常风俗中的一个标记了。

师:读完此文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中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韩国泡菜这样能体现我们民族情感的饮食文化? 生1:春节吃饺子。生2:元宵节吃汤圆。生3:清明节吃清团。生4:端午节吃粽子。生5:中秋节吃月饼。

另外,我还让学生说了与这些节日文化相对应的故事、典故。课后作业我让学生再去查找这些资料,并选择一种能体现我们民族情感的饮食文化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这样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通过本文的学习,唤起了同学们对本民族风情文化的珍惜,激发他们去探究自己身边的文化。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现象进行体验、理解、感悟的教育,以期使受教育者能够明白人为什么活,怎样活,从而激发起受教育者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提高生命的境界,提升生活的质量的教育活动。

例如,笔者在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

师:“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浓墨重彩描写那些菊花有什么用意?

生1:菊花傲霜开放,代表着坚强,写出了“我”生命的坚强。生2:写菊花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怀念中带有深深的感激与自责。

生3:不同的菊花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可以活出不同的人生。生4:表明作者已懂得了母亲“好好活”的嘱托,想好好活,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所以,作者越是怀念母亲,心里越是自责,越是自责越是记住母亲说的话,要“好好活”。谁来说说作者说的“好好活”的含义? 生1:要直面坎坷。生2:要热爱生命。生3:要热爱生活。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史铁生所说的“好好活”的含义,那么,学完本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即使在逆境中,也要积极进取。生2:要热爱生命,要珍惜我们健康的生命。

生3:要尊重生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史铁生用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实现了精神的直立行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好好活”的内涵,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进行碰撞,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

生命的认识,而四肢健全的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三、语文教学中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是“小皇帝”,唯我独尊。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骄纵任性等缺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十分必要。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从个人的圈子走出来,关心热爱班集体,尊重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关心家庭,关心国家。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教会学生做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个教师时时处处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内容,持之以恒,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不是一句空话,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篇2: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杨 惠 卞宝华

(吉林省敦化市大桥乡学校)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社会性非常强的学科,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古往今来无数贤士哲人留下的名篇佳作之中多有体现, 先贤们忧世深, 思事勤, 锤炼出千古传唱、脍炙人口的箴言警句, 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李白等诗人的诗歌可做这方面的代表, 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也正因为如此, 古往今来, 我们在反抗外敌入侵, 才会用“还我河山”来表达反抗侵略、收复国土的强烈要求和愤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为勒归无计”,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等, 这些诗句写出了为国杀敌的豪情, 报国无门的愤怒或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这对于学生探讨我国当前的领土主权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还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文明。热爱自己祖国的文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情感。在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作《最后一课》中, 就描写了法国人民对祖国、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以及失去祖国、失去使用祖国语言权利的悲痛。《完璧归赵》《唐雎不辱使命》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对祖国及祖国文明热爱的主题。语文教师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回顾“火烧圆明园”事件,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将来建设祖国、使祖国强大起来的决心。

爱国主义还集中体现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不仅表现在民族发展的顺境中, 而且表现在当民族发展受到挫折时, 仍然对自己战胜困难走向兴旺发达的能力坚信不疑。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出了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崇高气节, 面对大好河山沦于敌手, 心中的悲愤难以名状, 迸发出激情慷慨的诗句, 表现了诗人忠贞报国、舍生取义的决心, 一片丹心垂于史册, 光照天地, 可昭日月。

二、培养学生吃苦品质扬起理想风帆

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远大理想这种现状,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理想教育。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也”“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等诗句, 反映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精神、高洁的志趣, 教师可以此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尤其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强国, 更需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拼搏进取, 艰苦创业, 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三、关注自然环境爱护人类家园

目前地球上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地球在哭泣, 环境在呼吁, 加强环保的宣传与教育刻不容缓,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他们懂得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的有限资源。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 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 学习这篇文章, 要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环境的科学意识。

而《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的悲剧, 文章大声疾呼, 要树立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护, 抓好环境建设。

讲授以上课文,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且要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四、体验人间真情感受至善至美

狄德罗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 真就变成美了。”在人的完善和发展中, 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体验人间的真、善、美, 辨别假、恶、丑, 培养学生忠厚善良、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友爱互助等优秀品质, 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感受到了人间的冷和暖, 美与丑, 让学生反思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 反思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特别是让青少年学生不要忘记、不能轻视自己年轻时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 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 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 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 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此外, 我们还可以在《阿长与山海经》里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和热心, 从《背影》里感受到真挚感人的父爱, 从《信客》里感受到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善良宽容的受人敬重的品质。

总之,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要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 让学生在感悟到语文知识海洋的浩瀚的同时, 也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使德智相长, 让语文教学彰显德育美。

摘要: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思想性强,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 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挖掘其德育因素, 把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 将育人寓于学文中,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德育,爱国主义,理想,真情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 (6) .

篇4: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德育;爱国主义;理想;真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67

“教之道,德为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教育融合在知识的传授之中,注重学生的人文感悟,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古往今来无数贤士哲人留下的名篇佳作之中多有体现,先贤们忧世深,思事勤,锤炼出千古传唱、脍炙人口的箴言警句,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李白等诗人的诗歌可做这方面的代表,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我们在反抗外敌入侵,才会用“还我河山”来表达反抗侵略、收复国土的强烈要求和愤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为勒归无计”,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这些诗句写出了为国杀敌的豪情,报国无门的愤怒或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这对于学生探讨我国当前的领土主权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还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文明。热爱自己祖国的文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情感。在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作《最后一课》中,就描写了法国人民对祖国、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以及失去祖国、失去使用祖国语言权利的悲痛。《完璧归赵》《唐雎不辱使命》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对祖国及祖国文明热爱的主题。语文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回顾“火烧圆明园”事件,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建设祖国、使祖国强大起来的决心。

爱国主义还集中体现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不仅表现在民族发展的顺境中,而且表现在当民族发展受到挫折时,仍然对自己战胜困难走向兴旺发达的能力坚信不疑。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崇高气节,面对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心中的悲愤难以名状,迸发出激情慷慨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忠贞报国、舍生取义的决心,一片丹心垂于史册,光照天地,可昭日月。

二、培养学生吃苦品质扬起理想风帆

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远大理想这种现状,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理想教育。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诗句,反映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精神、高洁的志趣,教师可以此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强国,更需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拼搏进取,艰苦创业,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三、关注自然环境爱护人类家园

目前地球上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地球在哭泣,环境在呼吁,加强环保的宣传与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的有限资源。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就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文章,要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环境的科学意识。

而《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的悲剧,文章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抓好环境建设。

讲授以上课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四、体验人间真情感受至善至美

狄德罗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在人的完善和发展中,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体验人间的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培养学生忠厚善良、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友爱互助等优秀品质,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感受到了人间的冷和暖,美与丑,让学生反思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特别是让青少年学生不要忘记、不能轻视自己年轻时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并把自己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阿长与山海经》里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和热心,从《背影》里感受到真挚感人的父爱,从《信客》里感受到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受人敬重的品质。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德育教学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让学生在感悟到语文知识海洋的浩瀚的同时,也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让语文教学彰显德育美。

参考文献:

[1] 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0(6).

[2] 郭静.思想政治课与青少年理想人格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

2001.

篇5:浅谈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在现代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科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这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面前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怎样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而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理智教育、美育的教育。现在就物理教育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艺术美、科学美、创造美。

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板书设计、教学的肢体语言、实验探究的成功,它把理论和实际组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统一,可以说,在物理教学中无处不存在美感,在教学中无处不与学生存在情感交流,艺术的升华。

二、教师应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不少人认为物理是机械的,一个钉子一个眼的学科,把它往往与简单的机械、枯燥的电子元件联系在一起,而有的教师对所教的专业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因此,教师要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审美问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当我们被教学美所陶醉,学生被教学美所感染,这样物理知识和物理美就融为一体,教学效果也就达到最佳境界,物理教学也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三、物理教学中注意对德育的渗透

1、利用文学艺术去渗透德育

诗意的思维是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带着美的观念去研究科学这,就能得到更加美妙的科学结论。比如,在讲《简单机械》时,如果用“坐地日行八万里”来提问,再引导分析作答,又顺势分析李白的诗句《朝发白帝城》,这样进一步明确运动对象与参照物的关系。对《平面镜》一课的处理,先来一个“镜中花、水中月”,再来一段“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哪个更圆?哪个更亮?”的歌词,说明像物等大、等距,虚像,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讲“力的图示时”可以编成顺口溜“一画点,二画线,再画标度等分线,箭头标方向,箭尖表力完”在教学中,教师尽力和饱满的热情、幽默的语言,认真的实验探索,不断地激励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学习。

2、利用奇妙的比喻渗透德育

如“摩擦起电的原因”学习,如果就平铺直叙地说谁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和弱,然后得失电子显电性,学生基本会一团雾水。

如果把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比成牛高马大的人拿着很少的苹果,而把束缚电子能力弱比成弱不禁风的人拿着很多的苹果,两人碰在一起会出现抢苹果的现象,相当于得失电子的现象。又如在讲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把导体比喻作一条街道,把街道上的人比作自由电荷,过往行人碰撞的机会越小,电阻就越小,使学生对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理解深刻。当街道越长,过往行人碰撞机会越多,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把凹凸不平的街和宽敞平坦的大街比作导体的材料的不同,电阻同样不一样,这样的比喻使学生更感受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学生记忆深刻。

3、利用物理学史渗透德育

物理学史上充满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经常引用,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尊重、献身科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在讲运动的绝对性时,介绍伽利略被教会用刑威胁时,他说“我死了,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名言 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因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悲剧能激发学生的一种正义感。又如,我们在给学生讲电学时,可以从安培、欧姆、伏特、法拉第等科学家对规律的发现,如何负出艰辛的努力,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感染,同学们真正品偿研究科学的快感,使学生的思想升华到与科学家同样的地位上。

四、学科德育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

篇6: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了德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个观点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依据初中生物课本身的特点,以及生物本身 有的德育功能,要求各位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工作中特别注意的渗透教育,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厚今薄古,扩大德育教育的内涵 我国不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且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欲火。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质量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梦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通过介绍,使雪儿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二、注重乡土教育,增进学生德育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挖掘教材的乡土情,例如“我们出产苹果,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培育苹果的种植技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体味学有所用的喜悦,再从苹果产业的发展

篇7: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无可非议,但多数老师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何德育可教呢?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细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呢?

一、发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

好课件。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鼓励他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兴趣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这样,学生长期受到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改革,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到德育教育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与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不要东拉西扯,故弄玄虚,用来哗众取宠。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像陈景润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夺取数学桂冠,赢得全国人民的骄傲。教圆时,则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居世界之首。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只是愧对古人。这样不但把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其次,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及时进行德育教学。

三、德育教育要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教师通过渗透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8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3218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31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小朋友做好事、绿化种树,人们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2、结合技能训练,培养习惯

数学的精确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

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要正确地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3、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爱国教育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等。认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以上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德育教学要直观、新奇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抽象地讲一点道理,作一些鼓动,这是收不到效果的。德育教学的渗透应在直观、新奇的教学中进行。应该让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最为适宜。如面积的计算,在学生认识图形、计算面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地图,了解我们芜湖有多大,我们安徽有多大,我们中国有多大。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使祖国富强,需要科学,更需要我们少年去努力学习。学生在这些常见的、熟识的,而平时又不去注意的实物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感受到莫大的教益。为了更好的体现数学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

篇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小学虽然开有思品课, 但是语文教学有它独特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德育的因子。另外,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它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就成了德育教育的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对此德育目标有着清楚的表述, 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和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致的。所以,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分析好德育的特点

1.阶梯性。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编写的。不同的阶段就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对爱国主义的培养就有着几个阶段。《刘胡兰》一课书出现在低年级, 学习时只要让学生学习刘胡兰的英勇就可以了;中年级的《黄继光》则要求学生理解黄继光作出这一行为的动因;高年级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则要求学生树立集体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讲述这些时, 既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

2.美育性。孔子说:“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语文课本文质兼美的特点。我们渗透德育教育要避免空洞的说教, 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美的力量。须知, 美的力量来得温和但却更持久。学生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要以自己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感悟和思考。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学生也才亲其师, 信其道, 德育教育也才会起到作用。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办法

(一) 抓住教学的主阵地———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必然课堂也就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如关于祖国及民族感情方面的;关于生活、历史风云方面的;关于亲情、友情的;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关于名人伟人情操的。因此, 讲德育重在课堂。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毕竟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不能鸠占鹊巢, 本末倒置。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把握来实现与德育的统一。如分析《小英雄雨来》时, 就可以让学生在了解雨来所处的环境和雨来具有的本领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 营造情境法

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情景的营造, 因为好的情景能将学生很好地带入学习中去。有的课文, 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可以给学生以很大的冲击力,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小学生的情感很纯洁, 教师的情感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教材中人物和故事也很容易打动他们。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可以这样设计:选择较好的视频朗读资料播放给学生听, 随着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低沉悲伤的音乐, 朗诵名家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朗读了课文。教师和同学静悄悄地听完朗诵, 教室一片寂静, 师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油然而生, 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 树立榜样法

人们都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来施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 用教材中的例子树榜样, 进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如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的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搞一个演讲比赛来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谈就会比老师说得生动得多, 学生讲的虽然不一定有老师的那么深刻, 但学生是以他们的视角来说的, 必定会比老师说的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更对学生进行了好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的主体时, 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 以活动的形式评出名次并让学生争做文明小卫士。让学生在校园内巡逻, 让他们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 同时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保持校园卫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记录, 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文明榜样。如此一来也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 学生也就真正地参与了进来。

(五) 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最值得信赖和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师就是学生行为的标杆, 很难想象一个下课都要抓紧时间吸烟的老师告诫学生不能抽烟会取得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好效, 更要要求语文教师做好榜样, 因为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更多, 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最多, 影响最大。所以, 教师不可以不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

篇9: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摘 要】中职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们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德育;《电工基础》教学;思想品德

一、与时需俱进

社会在进步,德育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名电子电工教师,我发现结合课堂专业教育特点,有的放矢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居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生莫若师

今年我的任教对象为我校电子电工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们有与普高生不同的可爱之处,比如好奇心强、天真活泼、率性开朗等等,但是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讨厌教条主义,江湖义气泛滥,在德育修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习懒散,作业经常拖拉或拒做,对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等。②纪律上放任自己: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早恋、泡网吧等等。他们的道德观念淡薄,不遵守学校纪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③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唯我独尊”,脾气暴躁,不会换位思考,盲目冲动甚至于打架等。因而德育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众所周知,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三、育生可“顺”为

生硬地讲道理,学生不一定听得进去,不如换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在课堂教学中,在科学家刻苦钻研真理的故事中,在《电工基础》严谨的学术特点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在讲解电路的组成及工作状态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新内容。我用干电池、开关、电珠和导线四种材料,在讲台上组装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有电流流过,电珠亮。原本是要顺着教学内容继续往下讲,突然间一个念头闪现:学生容易理解直观的事务,能不能在此时类比地进行德育教育?于是我告诉学生,这四种材料都是合格的,把它们分开会发光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不会。我接着往下说,四中材料都合格并且按电路原理组合在一起,电路才能工作,电珠才会亮。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可能成为不同的“电工原料”,去组合成为各种各样的社会“电路”。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电工元件”,同时也需要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社会规范组成“电路”,成为“社会电路”中有用的“元件”。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此培养他们遵守校纪校规。

又如在讲授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时,刚讲到公式R2=R1[1+α(t2-t1)],可能因为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公式的讲解不感兴趣,当时教室里的纪律很不好。本来想要发火,但转念一想,发火也没用,这群“熊孩子”爱唱反调,你越发火他们越来劲。我灵机一动,根据这个公式延展开去,将公式中的t(温度)类比成不同的吵闹度,R(电阻)类比为听课阻力,则R2=R1[1+α(t2-t1)]即吵闹度大(嘈杂)比吵闹度小(安静)时,听课阻力大,听课效率差。对老师而言,吵闹时远比安静时干扰大,讲课效率差。这个类比把学生们都逗笑了,于是顺利地掌握了这个公式,同时根据这个公式,“体谅”了老师上课维持纪律的不易,不吵闹了,课堂纪律变好了,从而成功地“拯救”了我的课堂。

民间有“顺毛撸”的说法,所谓顺势而为。我觉得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就是“顺毛撸”,不说教,不使学生反感,却能使学生长期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

四、滴水可穿石

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例如,电工课上要做实验,但有的同学程度好,很快就能完成,有的同学程度差,不容易做好。我们班人数较少,只有24人,我把同学们分成6个小组,每组4人,并在4人中定一位小组长,程度好的同学完成自己实验后需帮助组内的其他同学完成,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同学的学习情况。刚开始时同学们并不配合,更别说组内合作了。但我不放弃,一直灌输“要好一起好”的理念,要求学生们互帮互助,并经常选“最佳团队”,激励同学们小组合作。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合作越来越顺利,成功地探究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实验。

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是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学生们必须明白电工实验中,一定要有合作他人的观念,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注意与时俱进,使电工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

五、展眼望未来

社会需要大量的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工作者,而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是我们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电工基础》教学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如何渗透德育,让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相辅相成,获得“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雅萍.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2]刘玉林.电容充电、放电演示器

篇10: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正确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兴趣,开发智力,也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九年级学生面对毕业升学的压力,决定了九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且学习时间较短的困难局面。而且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为一年,内容多,学时少,不可能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德育,因此初中化学中德育重在“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适时地加入德育,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率和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化学学习中,从而达到促进化学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我国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钢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在阅读这一段文字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经过短短的几分钟,得到了了共识,主要有:“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科教兴国”——势在必行,继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继续谈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师生交流后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发奋学习,以适应时代并努力去创造时代,做个时代的弄潮儿。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应积极融入德育因素。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教师常采用以下方法:先请学生介绍各自实验内容的注意事项和分工情况(其他学生补充),实行知识的共享和完善,再开展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样做不但要求学生熟悉内容,勤动手,勇实践,还要求每组学生要团结协作,采用最佳合作方式,追求质量和速度双丰收,如此一来,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以往的学生实验中的“看、慢、乱”的现象,效果相当好,如学生实验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大多数的组在15分钟内完成操作。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在“空气成分”的讲课中,讲到大气污染主要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和粉尘,穿插了电视、报纸中的“空气污染”日(周)报的三项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说明了社会各界关注环境保护,话又一转,再指出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环境,而不只是政府和工厂,因为据有关报道,从全球污染来看,居民生活的污染总量超过工厂排放的污染总量,所以我们也必须注意我们的个人行为,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不破坏绿化,不随手抛杂物等,对学生进行一次较特殊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的水资源》一节的教学中,介绍全世界的水资源分的同 时,对比介绍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我国地处亚热带、温带地区,水循环相对较活跃,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不衡,南多北少,西北内陆更少,且人年均径流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使学生认识我国水资源现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为改变我国水资源现状而好转力学习的宏伟目标。

结合《金属矿物与冶炼》一节的教学,介绍我国解放后钢铁工业由一穷二白的破烂局面开始钢铁工业的起步,到现在居于世界前列,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伟大,从而更增强对新中国的热爱。同时也要告诉学生,我国人均钢铁年产量仅占世界人均量的1/3,与发达国家人均产量达500公斤相比较差之甚远,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奋发图强,刻苦学习。

五、环保教育——使学生形成忧患意识。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等因素的不断产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初中化学教材中把环境的污染和防治的教育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为此国家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教育中应把这一次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重头戏,使整个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始终。

六、创新化学的教育——树立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

化学的发展必然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科学家预言,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未来社会里,化学将处于中心科学的地位。化学与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与生物工程自动控制等学科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化学与能源》等章节的学习和前面所述矿物能源的缺陷,给学生介绍一种新型的无污染的能源——氢能源。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首选能源,而如何使用氢能源,如何在常温下得到易于保存和使用的氢能源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课题。再结合现在世界上搞得轰轰烈烈的常温核聚变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指出我国在该方面所取得的世界领先的成就,鼓励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为能在将来化学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相关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挖掘,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篇1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由于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一些偏差。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讲授新课时,在导语中渗透

有句俗语是这样讲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引入一个比较好的导语,那么学生可以迅

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二、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老舍先生居功不傲,把自己比作文艺界的一名小卒,日日操练在方桌和小凳之间,用笔作刀枪,热血洒在纸上。还有杜甫、李白、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如教学巴金的《灯》,如果脱离开写作的时代背景,用《灯》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它的象征意义也是奏效的,这也是《灯》历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这样脱离开了它的写作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巴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一个人在走廊里“窒闷”,而远方山脚下的一盏豆大的灯光就能让他浮想联翩,甚至终于让他摆脱掉了什么,他又“微笑”了,得到了解脱。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巴金在那一年肯定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呢!„„凡此种种都为讲解《灯》的象征意义蓄了很好的势,这时候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了巴金式知识分子的苦闷,并最终为巴金的巧妙构思所折服了。这样的德育渗透不做作,又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其读者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感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来影响其读者,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体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深深的悔、深深的思念,使学生在被作者笔下的母亲感动的同时,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

五、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德育渗透其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有“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

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他自身所具备的进步思想以及高尚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思想健康的文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对其中的有关思想内容的指导做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明白,形式只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有变化的内容必须有变化的形式,不能够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容的本身。文章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一个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因而如果想要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学生就应该被培养出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品德。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作文时,做到互相评价,那么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相互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篇12:在小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将德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有效地把握时机,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展开论述, 并希望笔者的建议能为广大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进而为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德育; 小学教学; 渗透;

在小学教学中,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及全面的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路既漫长而修远, 更需要我们上下而求索。

一、明确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是保证小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以后, 才能有效摆脱以前盲目学习的状态,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学习, 可能会对小学校园中的一切感到比较陌生, 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但是, 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并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有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到, “爸爸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平时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我, 我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等我长大了以后, 我一定会好好地回报爸爸妈妈, 挣大钱, 让爸爸妈妈安度晚年”。这时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 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学习, 父母才会宽心欣慰, 这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样, 我们不但能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 而且“家、国、天下”等教育也顺理成章了。

二、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过去, 传统的小学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培养德育是没有用的, 甚至觉得德育品质的培养不切合实际, 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强调素质教育, 教师应当注重德育的渗透, 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 自觉培养良好的品质, 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现在比以前更特殊的是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比较自私。因此, 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 在校园中, 很多学生没有环保意识, 经常会出现乱扔纸屑的行为, 进而影响了整个校园环境。针对这样的现象,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卫生监督, 让学生相互监督, 对于乱扔纸屑、垃圾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此便可在有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 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为学校贡献一份力量, 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 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良好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活动,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 自我认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因此, 我们教师在让学生参与自我认识的活动过程中, 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现实中的自我, 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 是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理想中的自我, 是学生想象中的自我, 以及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以上两方面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很难理解。因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 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 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建立关于自我认识的相关概念。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 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 尊重学生个性,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以“日日行, 不怕千万里;常常做, 不怕千万事”的积极心态去解决问题, 进而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不应当局限于课堂, 而应转变教学观念, 解放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的德育品质与理论知识同时增长,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如此方可“胸怀祖国, 放眼天下”!

参考文献

[1]任学明。关注道德养成。塑造人格品质:小学生德育研究[J].中华少年, (18) .

篇1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如从数学概念上看:直与曲,已知和未知,精确与近似,循环与不循环,公约与互质,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均揭示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从数学运算上看:加与减,乘与除的关系,积与商的变化等内容,隐含着客观事物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等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及数学史料渗透德育

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

众所周知,新人教版《数学》最大的改变是在教材中增加了更多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巧妙利用情境图,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资源,将是新教材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一个亮点。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比多少》一课,就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执教时学生都争先恐后编出了非常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此时,教师适当点拨,如果没有小猪的帮忙会怎样呀?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身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再如《11~20各数的认识》中,教材中的主题图出现了马路上人来人往的情形,有斑马线、自行车、汽车很热闹的场面,教师可以借此在数数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纪律,不能在马路上打打闹闹等。又如《认识钟表》一课,主题图中显示7∶00,妈妈在提醒小女孩该准备起床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间”后,明白在平时要按时作息,做任何事要守时守信,不随便浪费自己或别人的宝贵时间。

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在中国古代数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负数的引进和使用方法,在“方程”章中提出的“正负术”与我们所讲的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完全一致。而在国外,负数的出现和使用要比我国迟好几百年,直到7世纪时印度数学家才开始使用负数,而在欧洲,直到16世纪韦达的著作还拒绝使用负数。

我国古代公元前后的《孙子算经》中有“物不知数”问题。《孙子算经》不但提供了答案,而且还给出了解法。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则进一步开创了对一次同余式理论的研究工作,推广“物不知数”的问题。德国数学家高斯于公元1801年出版的《算术探究》中明确地写出了上述定理。公元1852年,英国基督教士伟烈亚士将《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传到欧洲,公元1874年马蒂生指出孙子的解法符合高斯的定理,从而在西方的数学史里将这一个定理称为“中国的剩余定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

这些材料散见于数学课程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要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此外,还有一些国外的数学家,为了世界数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激起学生不断探究,努力向前的学习动力。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是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出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我通过编一个小故事:聪聪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合理性,使学生深受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虽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但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就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分类》教学以后,我们设计让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书包和自己的房间的课外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认识到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要分类摆放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自理能力。

三、注重师德和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高尚的师德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师爱,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教师有了这种爱,在教学中就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罗森塔尔效应。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在无形地给学生一种暗示。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格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在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的示范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篇14: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以情生情

用教师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国面积广大的壮丽山河,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也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初中语文大部分篇章都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激情。这些饱含激情的文章,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但对于初中生来说,需要教师情感的感染和引导,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在同学的心里引起震荡,才能起到教育作用。在讲《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时,笔者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每当雄壮、嘹亮的国歌响起时,我们便会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在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无数先烈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的情景;似乎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它召唤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拯救祖国于危难之中,它奏出了最强烈的爱国乐章。然而爱国之情不仅表现在浴血奋战的厮杀中,也充溢在小小的课堂上,今天我们就去体会一下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强烈撼人的爱国情、亡国恨。下面请听朗读录音。”这首先使学生积蓄起爱国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贯穿在整篇文章的教学中,最后让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增强爱国意识。在和平年代,我们这一代应怎样做呢·有的同学谈得很好:“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基于这个学生的回答,笔者又提出新的问题,那么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呢·结合周总理年少时树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大志,要把这种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起了高尚的理想观和强烈的爱国信念。

在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如《春》《三峡》等的教学中,笔者始终把德育融在其中,教育学生爱祖国壮丽的山河,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二、境中生情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铺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文情并茂的,一堂生动语文课亦应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情境设置上下功夫,因为无论是哪一方面教育,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匠不巧则宫室不善”。比如,讲《背影》这一课时,因为笔者也曾无数次地承受过父亲这份爱(笔者在外读书时每次都是父亲亲自送),所以对这篇文章感情体会得更深一些,情感投入也更多。笔者首先饱含深情地为同学们范读文章,把父子间那种深沉的爱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沉浸在爱的氛围中。交代清文章背景及总的情景之后,笔者重点讲“四次背影”来突出父亲对“我”的舔犊之情和“我”对父亲的思念、牵挂。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同学们都认真地体味着这份情感,然后笔者引申开来,继续对学生加强亲情的教育:“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也包括我本人,从小到大无不是在父母亲人爱的沐浴下成长,他们为我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再回忆一下我们做的怎么样呢·是不是尊敬、孝顺他们了·是不是用心地爱着他们呢·也许有的同学做得很好,但我觉得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未必能做到,因为在家是小皇帝嘛!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领悟做人的道理。”课下学生的日记里写下了:“背影虽然很简单,但给我的思考却很深。”“父母这么好地对我,而我目前又能给他们什么呢·我只有加倍努力地学习,学得更多的本领,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理中生情

道德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之深,爱之切”。初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是很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充分的摆事实,讲道理,与生活相联系,采用说理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不单要教学生写文章、分析文章,也要明确学习文章的意义,不仅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还要注重思想教育。《谈骨气》是篇议论文,文章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伟大和成绩卓著的人有骨气的事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学习他们这种有骨气的精神,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以上三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一堂成功的充满德育氛围的语文课应是情、境、理的自然和谐的结合。此外,在每节课之前,笔者都要求学生进行三分钟“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抄背活动,把它分成勤奋篇、毅力篇、理想篇等,让学生从这些精粹的语言中受到鼓舞激励,从而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同时,通过批改学生的日记、作文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針对学生思想心态渗透德育教育。

上一篇:玻璃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下一篇:大学生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