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2-09-10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教师只有立足于善的引导, 去欣赏, 善待孩子, 才能真正让学生感知到做人的教育。在新课改中, 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我力争从细节入手, 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责任感。下面就我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 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更好的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

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寓德育于教学中的意识, 除了连续不断地加强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教育理论, 德育理论, 掌握一些德育方法。德育活动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时间活动, 教师不仅能创造性运用已有的德育方法, 而且还应当具有对德育方法的反思、批判和创造的能力, 德育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德育方法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在选择德育方法上应考虑学生的年龄、个性等条件因素, “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 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 日积月累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的科学精神、集体观念、意志品质、人生态度等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被激活。

教师应作德、行模范。“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教师除了用一定的德育方法教育学生, 对学生最直接的教育影响, 在于教师本身。一举手, 一投足, 一句话, 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 教师无论身在课堂, 还是在生活中, 都对学生的德、行有示范作用,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应首先做到。潜移默化, 学生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二、抓住课堂契机, 落实德育目标

当教师具有德育意识后, 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中, 应强调德育目标的落实, 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德育契机, 让学生不自觉的产生情感的共鸣。

1、培养学生爱护机房, 遵守机房规则。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 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可见, 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的行为习惯, 必须在学生心中形成爱护机房的思想。

从七年级上期开学伊始, 我请学生们结合小学上信息技术课的经验, 经过讨论, 总结出在机房上课的注意事项:

进机房必须穿鞋套;

一人一台计算机, 人机对应;

按正确的顺序开机、关机;

下课整理好设备, 桌凳;

在指定的目录下建立自己的固定的文件夹, 用来存放自己的文件;

不能把零食带入机房;

不随意删除或者修改计算机中的文件;

不擅自使用未经查毒的外存储设备;

不随意拔插电源;

每次上课、下课由流动值日监督提醒;

这些规则, 由同学们自己提出, 自己监督, 持之以恒, 学生爱护机房设备的行为习惯和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就逐渐形成了。

2、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善于与人合作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与人合作会产生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 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有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互助合作精神。例如, 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处理过程一课时, 我让学生走出教室, 全班分5个小组, 每个小组内进行任务分配, 分别去完成校园文化、校园美景、校园韵律、动感校园素材的搜集, 很多同学从老师、同学那里借相机、手机。有的负责拍照, 有的负责录音, 有的负责做记录, 有的负责配音解说, 有的负责用PPT制作出作品, 有的负责作品展示, 由全班同学一起投票, 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参加全校比赛。由此, 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鼓励他人的成果, 体会到与人协作完成任务的快乐。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关心, 互相支持,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有时候, 教师同时也参与到协调和合作中去, 使教与学在和谐中更好地完成, 加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

3、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当前, 信息网络已迅猛的普及, 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群体日益庞大, 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网络道德素养?

首先, 应该认识到网络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新方式, 与传统课堂相比, 有其独特的魅力。网络的虚拟性打消了“面对面”交流式中的种种顾虑, 从而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基本学会上网后, 我让学生申请自己的电子邮箱、QQ号码, 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学生与老师在地位平等的状态下谈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等, 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 主动探索,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的, 有价值的网站。比如:普特英语网站、菜青虫等。网络育人的目的得以实现。

其次,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 文明上网,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虽然网络在育人方面有它的优势, 但网络也是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大熔炉。网上信息的自由化, 对中学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学生上网要防止不良倾向的侵害。要善于上网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于虚拟时空。在上课时适时的给学生讲一些典型事例, 既充实了课堂, 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再次, 拒绝冷漠化, 注重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网络教育环境下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心, 它不仅制约着网络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也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环境下应该改变重“知”轻“情”的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 知情并重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全面提升学习者人格, 促进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网络课程还可以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 充分发挥各种方式的优势, 才不至于在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时, 隔离了个体与群体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 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恰当的情景, 形成勇敢、自信、乐观、正直、有责任心、有荣誉感等积极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最后,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虽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知道纲要 (试行) 》中并没有明确地把爱国主义列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中,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其实已经迫在眉睫了。目前国内大部分软件公司只是经销国外的成熟软件。甚至有些关键的经济领域对国外软件的依赖性更高。国外公司的全球性网络服务业正在迅猛发展 (如Google、Yahoo等) , 这项技术的应用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深思熟虑的战略政策, 因为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维护信息系统的费用, 而且还可以整合信息, 同时确保国家服务的信息安全性。在信息技术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非常多。比如, 学习WPS的有关知识时, 向学生介绍金山公司的发展史, 同时也是求伯君的个人奋斗史, 让学生认识到, 我国也有非常优秀的国产软件, 也有致力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其它的, 还有搜索引擎百度, 电子邮件软件FOXMAIL等优秀国产软件的介绍。但是, 与外国的先进信息技术相比, 我们还存在不足。比如在讲《操作系统》时, 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俄罗斯和日本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而中国的一些小操作系统如昙花一现, 形成了如今完全西方操作系统垄断的局面。让学生知道我们和一些国家在某方面的差距, 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三、教育即生活, 践德于行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涌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和活力, 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如果学生不去参与, 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便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行动和道德意志。生活本身蕴含着教育。鲁洁教授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 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 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因此, 教师在进行德育时, 要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他们的现实出发,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把握好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

摘要:古人云:欲立其业, 先树其德。可见, 德育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 不言而喻。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意识。本文从教师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 在课堂上寻找德育闪光点等几方面, 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学,教师,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爱卿, 现代教育心理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6, 第1版.

[2] 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 张颖, 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 (2) .

[4] 高德胜, 生活德育简论,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3) 。

[5] 薛维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分析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民办高校为例下一篇:石油天然气的管道风险及其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