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分析论文 篇1:

基于人工智能在中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先进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我国也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術和信息技术的常态化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在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构建高质量教学教堂,培养新时代的高质量人才,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方向。同时,这也是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教学活动结合的有效尝试。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的应用中取得了高效教学成果。立足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的融入,是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思考和重要教学课题。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以基于人工智能在中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主题,展开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  中学语文  德育教育 应用分析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学语文老师开展德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在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人类拥有了更便利的通讯方式和更宽广的信息获取途径——互联网。而鉴于互联网低门槛的准入特征,这使得人类在信息获取效率加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互联网中,人们可以获取积极向上且有用的信息,但同时,高隐蔽性的互联网会致使一些负面、消极、无用的信息进行传播,会致使一些外国糟粕文化和价值进行传播。青少年在上网的同时,很容易受到这些消极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些和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思想观念,使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受到荼毒,使青少年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不劳而获思想等等。这一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产生了德育教学的现实需求。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才能够引导当代青少年明辨是非、增强青少年的信息鉴别能力,培养青少年正直正向的价值三观,从而抵御一些腐朽文化和价值对青少年的影响。所以说,人工智能时代下,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展开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国家的新课程素质教育改革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而对于新课改来讲,其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新课改的推行,在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开始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道德素养等内容的关注,文化成绩不再是评判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人才的培养维度趋向多元化的发展。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其也产生了综合性和素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1]。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关注人才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一背景下,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到学生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已成为各个学科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任务。所以说,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结合,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人工智能在中学语文教师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分析

(一)明确学生的个性化语文德育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学语文德育教学活动中有着独一无二的教学优势和教学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先进科学技术,而将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语文德育教学活动中,能促进学生语文德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大数据技术的有机利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和思考,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化语文德育需求,认真解读学生在语文德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现实性问题。并且,通过大数据搜索,还能够为学生语文德育教学活动推荐智能化的语文德育素材,这些德育素材是立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语文德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的。而这些德育素材也能够有效满足中学生的个性化语文德育需求。

(二)激发学生的语文德育学习兴趣。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出现了教学技术多元化发展、教学形式多元化发展的趋向。教育工作者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只能利用文字来进行教学的情况,为学生的视频化教学、动态化教学提供了技术的支持。而相比起文字,活灵活现的动态视频、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的图片等,更具备情景构建的积极价值,更容易吸引学生的五官,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德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在语文德育学习活动中的专注力。

(三)丰富语文德育素材。我国传统教学活动的教学技术较为落后,教师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大多只有教材、黑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片面和单一,这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深入发展。而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的匮乏性,更使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去探寻语文德育教学活动发展的路径,无法促进语文学科和德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设备等的利用,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多途径地获取语文德育素材,以此来为语文教材做补充,来为学生语文德育教学活动的深度发展提供素材支持。

三、中学语文教师德育活动发展的问题探究

(一)语文教师的德育教学理念有所缺乏。我国教育活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发展阶段。当时的应试教育背景和应试教育思维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仍然具备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其认为,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考试,学生应当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知识学科的学习中。这些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品德的构建。甚至对于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来讲,其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展开德育教育,是在浪费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是在做教学的无用功。由于这样的教学偏见和落后的教学思维,语文教育工作者缺乏教育语文教学活动和德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的教学理念,也没有看到语文德育教学活动发展的长远价值。

(二)语文教师的德育教学手段较为落后。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德育教学手段也较为落后。一些语文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固步自封,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意识和发展思维,仍然是“靠吃老本”。例如,其在语文德育教学活动中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利用。而缺乏先进教学手段的语文德育教学活动大多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促进学生德育教学的深化,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三)语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对于语文德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来讲,其还缺乏专业化的师资团队。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虽然都具备较强的语文专业知识,但是自身的德育教学素养却有所缺乏。原因有二:其一,中学语文教师招聘制度和招聘内容有所缺失。其的招聘维度大多都是对语文老师专业素养的考核,缺乏对语文教师德育素养的考核、缺乏对语文教师自身品德的考核。其二,对于现存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讲,由于受繁忙教学工作任务的影响,或者是受自身落后教学思维的局限,其并不能抽出较多的时间来参与德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学习。久而久之,语文老师就会缺乏德育教学素养。不具备德育专业知识,那么,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无法将德育教学活动和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语文德育教学方案。

四、利用人工智能,发展中学语文德育活动的策略探究

(一)变革语文教学理念,促进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入。

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想促进语文德育教学活动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德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意义进行解读,对我国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改革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有效理解语文德育教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類型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解,以此来促进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立志以培养新时代发展所需求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关注学生价值三观的塑造。

(二)创新德育教学手段,促进语文德育教学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下,以后想促进语文德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化的利用,以此来对我国传统的语文德育教学手段进行变革,保持语文德育教学的先进性。例如,在学习到初中语文《三顾茅庐》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与三顾茅庐有关的教学视频和影视资源,以此来为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的情景,通过动态化的教学呈现,来使学生更加明确文章的主旨,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礼贤下士、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精神和品格。

(三)培养语文老师的德育素养,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学生语文德育方案的构建者,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教学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德育的教学结果。所以说,还需要关注语文教师综合教学素养的培育,以此来为学生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教学智力支持[2]。人工智能时代下,要促进语文教师德育素养构建的智能化发展。也就是说,学校可以利用智能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来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例如,学校可以建设智能化的语文教师招聘系统,以此来对语文教师的招聘指标、考核维度进行完善和丰富,增加对学生德育专业教学素养的关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学科教育和德育教学活动进行整合,是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方向。而在新时代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语文德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高质量的德育人才,是一个核心且重要的语文教学课题。所以,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理念,把握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语文德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瑞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汉字文化,2020(15):27-28.

[2]欧运波.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分析[J].才智,2019(4):154-154.

作者:王艳艳 杨婧 李瑞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分析论文 篇2: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下面结合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    就当前我国德育的现状,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首先,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由于这种偏差,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只起到“复印机”的作用,即将教材内容原原本本地复述给学生,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了。实际上,教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打的是“空对空”导弹。而学生面对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们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因此,学生往往是为应付考试而听课,而去背背那些条条杠杠。这些“道德理论”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进步起多大作用,一旦考试完了,这些“理论”在他们的脑子中也就荡然无存了。

其次,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你说我听”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存在着重理论说教,轻耐心疏导;重集体教育,轻个别引导的现象,导致语文课太空、太高、太干、太假。于是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老师讲的和社会现实是两回事,若按老师讲的去做,到社会上就寸步难行”。应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最后,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就当前我国德育的现状来看,呼唤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很有必要,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的总体形式不容乐观,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语文课正面教育的作用。在学校中,我们总是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灌输的往往是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而当他们一旦接触到不良的落后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觉得社会现状与自己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正面的教育会产生怀疑,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在动不动就打架斗殴,甚至逃学、出走离家。一起又一起的事件让家长们束手无策,令老师们困惑不堪。我想,具体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少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对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陷于忧愁苦闷之中不能自拔,又不懂得寻求帮助,一味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甚至过分偏激,反应过度,走向极端。如此种种,不仅对学生的身心损伤极大,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无益处。

2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2.1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2.2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性。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佳句,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旷达胸襟,深含思德韵味,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格调清新,不事喧嚣,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这些千古美文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值得我们大力宣扬。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犹如春风化雨,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2)借助古诗以德育人。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灿烂,而古诗更是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学中利用古诗里蕴含着的丰富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学生效果非常好,有一段时间我班有不少学生将没吃完的馒头到处乱扔,看着白白的馒头被丢弃我十分心疼,早读时我将《悯农》,一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诵,事后学生的这种坏习惯改了许多;学习了李白的《行道难》结合班上有些学生厌学的现象,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不但追求,自己的抱负总会有实现一天。

(3)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因此批改、评讲作文,我不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批改和评讲,更注重通过批改和评讲作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作充实学生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教学中我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针对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通过写作进一步去剖析,去了解,端正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3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2)在学生的学法上加强引导,获取德育教育“活水”。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教师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去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成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去感受德育魅力,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故,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去置疑问难,竭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源泉,从而整合自身与文本以及作者与文本及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文本中的人物以及编者、作者的思想品德,从学法上去感受其德育内涵,使学生自然进入一片充满美好的语文氛围和思想品德的“活水圣地”之中,且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自身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素养自然形成。在教育形式上应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3)开展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堂应注重“活动教学”,语文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学会做人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就随之而提高。从语文活动的目的任务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本身就融入了思想品德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可以在健康有益的语文活动中得以实现。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手抄报,演课本剧等。语文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4)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①《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②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责任编辑  王昕)

作者:丁海英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分析论文 篇3:

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互动性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一体两面可以彼此促进、具有双向哺育作用的教学实践活动。良好的语文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而德育教育的成功同样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中学阶段

德乃立人之本,而中学时段是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期,所以德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环。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因其浓郁的人文性、深广的艺术性、持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德育教育具有天然的亲和性。良好的语文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语文课中或恢弘磅礴的家国情怀、或温暖拂面的伦理亲情、抑或石破天惊的语言艺术创造力都会激发学生对真的渴求,对善的向往,对美的期待。而德育教育的成功同样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在德育中学生养成的丰富的情感认知、高尚的品德情操、多元的审美诉求对于领悟文学作品中人物细腻复杂的情感、作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具有双向哺育作用的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语言艺术是德育教育的媒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可以自如使用语言、自如表达情感和自在进行人际沟通的成熟的现代人。而德育教育开展途径之一便是语言艺术的春风化雨,语言艺术关乎德育教育的成败。试想,一次语文课堂上因为学生调皮捣蛋,搞恶作剧故意让语文老师难堪。这时如果语文老师恶语相向,虽然一解心头恨,但结果可能是永远失去了与一个学生或者一类学生沟通的机会。这只能加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鸿沟,无论于教学效果还是师生情感交流都是十分不利的,相反,如果置身尴尬处境的语文老师具有随机应变化尴尬为平常的语言技巧,则不仅一起恶劣的课堂混乱可以避免,而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通了所谓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壁障,为以后进一步的师生交流开了个好头。对于这样的情景,几乎每一天都在中学的课堂中发生。我们已经分不清这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还是德育教育的胜利,语言艺术与德育教育已经合二为一了。

其次,语文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天然使者。每个人回首自己的求学经历,可能关于语文老师的温馨回忆会占很大的比重。语文老师或许有着优雅的谈吐,或许有一支生化妙笔,或许具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能力。这都让逐渐告别童年渐渐步入青春期心理波动处于较大起伏阶段的中学生倍感亲切。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中学生早熟已经成为事实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安全、顺利、快乐地度过青春期是除智育之外不可忽视的教育步骤,即德育的重要性。而在此时,语文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天然使者的一面体现出来。比如,在长时期同班学习中男生与女生之间发生了微妙的爱慕情愫。学生苦于不敢和家长沟通,又害怕因此耽误学习,困惑中的学生会向语文老师诉说心事,在教学活动中得出的经验是,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女生主动想语文老师求援。语文老师屡屡得到学生的信任主要源于语文课最接近与情感,所有文学作品无外乎表现人类的三种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得到信任的语文老师一定不要以此为把柄,对学生大加责备,轻率地认为荒废学业,更不应该把同学的隐私公开。而是应该感谢这份来自学生的信任,这再次说明语言艺术的魅力。语文老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长久耐心的沟通中帮助学生度过这段成长岁月中的迷茫时光。

复次,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中学阶段是逐步确立对世界对人的看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而语文课由于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而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比如,当中学生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的过程中,谁不会为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和花开四野的江南初春的曼妙风景而打动,如果语文老师讲授得当,引导得法,还会激发期学生对于中国文字表现力的钦佩和由衷热爱,而这自然会引发学生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当学生们开始学习女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之际,在逐步诵读中一定会深深体会到简约文字后面埋藏的对父亲的一片深情。作者以童年视角展現了少不更事不知珍惜然而突然失去父爱的怆然悲痛。语文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如果恰当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会议体会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付出,这有助于让衣食无忧的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动,体会父爱、母爱以及长辈之爱的宽广无边,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树立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感。又如,学习《安塞腰鼓》的过程中,学生从那激情澎湃的文字中一定会感受到来自中国西北土地上的豪迈气慨。跃动的鼓点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不拘一格的节奏表现了无拘无束的人生豪情。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不应止于展现地域风情,而通过文字间流淌的慷慨悲壮引导学生认识到意气风发的重要性。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在呵护中长大,极易养成任娇纵的性格,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经不起生活与学习中的挫折与失败。而《安塞腰鼓》中纵横天下的西北农民的粗犷可以让学生不断回味,从而让学生建立豪放无畏的精神人格。结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也是“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表现。”

与此同时,德育教育也会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德育教育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视与培养有助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理解文章博大深广的思想精神。如德育教育对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内涵。

其次,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精神心理成长的特点有助于让学生理解各类文章包含的历史内容。如学习《范进中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具有多种业余爱好的经历对比封建时代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一体两面可以彼此促进的教学实践活动,任何一种都不可偏废。如果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会让二者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菅娇

上一篇:放射防护手术室护理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