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2024-05-01

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共8篇)

篇1: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文明办的具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发展稳定大局,按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业务工作实绩显著,创建活动扎实深入,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体活动健康活跃,遵纪守法安定团结文明单位六条标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载体,完善机制,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有效地推动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局党组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业务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及时调整充实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主抓此项工作,并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坚持做到了三个“始终”,始终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始终坚持一名党组成员主抓,始终坚持任何时候有人具体管,形成了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有效避免了缺位、空岗和雨过地皮干的现象,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局党组始终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上有位子,计划中有盘子,工作上有路子”,今年,局党组多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定期检查督导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积极开展精神文明活动。

(三)制订了切实可行的《2010年***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长期计划》,把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科(室)、责任到人,并纳入工作目标,与业务工作同时部署安排,同时检查考核,实行总结奖惩。

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反腐倡廉能力。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制定责任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制定廉洁自律承诺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证了自身廉洁从政;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筑牢防腐拒变的第一道防线,认真组织学习了上级一系列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集中教育月活动,观看了大量的警示教育录像片,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认真督促检查,狠抓目标落实,效果很好。由于我局抓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措施得力,近年来,我局没有发现一例违纪现象。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局领导研究决定在全局考核各项工作时,同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下发了大力开展争创“文明科室(单位)、文明家庭、文明个人”活动的通知,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服务工作同时安排,同时考评。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把精神文明建设变成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局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企业服务形象。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即通过这项工作,实现人的思想转变和观念的更新,培育人的良好行为。提高人的文明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这就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有“牌匾到手、创建到头”的想法,必须做到常抓不懈。常抓不懈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

不断加大物质投入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因此,争取支持,加大物质投入,是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起来。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广泛参加的创建活动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和基本形式,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生命力的所在。只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最终实现预期 的目的。

今后,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按照坚持不懈、不断发展的总体要求,探索、完善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不断引向深入,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O一O年十一月十七日

篇2: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调整、制定发展经济新举措

2月13日下午,xx街道召开党工委会议,传达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调整街道经济指标,研究制定街道2008年工作思路:2008年街道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区委九届五次会议、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项目牵动,以特色社区建设、民生工程为主线,努力使党建工作增新,经济工作增利,和谐社区建设增色,全街上下努力拼搏,争创文明机关。xx街道坚决贯彻落实好区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工作任务,实现2008年经济高效快速发展,确保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增幅,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000万元,直接利用外资达到800万美元。为完成上述指标,抓实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以项目开发带动xx经济发展,实施商贸兴街战略。具体为:以南塔商贸中心为依托,以步阳国际商务中心项目为龙头,以恒泰商住开发、柏尊大厦开发为重点,带动xx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振兴xx一路,扶持xx二路,带动xx三路,兼顾发展文柳街、文富路,使xx经济步入快车道,全面繁荣xx。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包装推介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热点”项目招引客商。大力盘活闲置资产,采取以友招商、以商招商、以中介组织招商等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进行外资和项目招商。

三是实施部门联动加大协税、护税力度。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开展培训,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协税、护税工作队伍,在对xx地区企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实行工商、国地税、街道办事处、社区协调行动,严厉打击偷漏税行为,保证税费应收尽收。

篇3: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为加快蓝色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确立以后, 岚山区明确发展思路, 超前科学规划, 强化措施, 明确了岚山区蓝色经济区建设前进方向, 为加快蓝色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是提升层次, 进一步明确蓝色发展思路。认真对接省市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 制定出台了《关于发挥港口优势服务精钢基地, 聚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着手修编《关于贯彻落实〈日照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以建设循环经济型重化产业聚集区和精深加工型轻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 以推进精钢基地建设为重点, 以建设当代国际一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为主攻方向, 统筹港口、城市、产业发展, 着力壮大现代临港产业集群, 提升城市承载服务功能, 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区、文明宜居新区。

二是放眼长远, 高水平制定完善产城园规划。综合运用国际战略咨询成果, 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港口、城市和各产业园区专项规划, 明晰了产城关系、港城关系, 优化提升了“一条产业带、两大聚集区、四个产业园”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扩大岚山经济开发区范围, 将虎山、安东卫、碑廓及日照国际海洋城岚山部分共330平方公里作为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了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 重点围绕打造鲁南临港产业带核心区、争当蓝色经济发展排头兵, 由东向西、由海向陆、由重及轻, 规划建设了钢铁配套产业园、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园、木材产业园和食品药品产业园区。按照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发展油气储运及精细加工产业的要求, 又向西规划了37平方公里的油气储运加工基地。

目前, 岚山区初步形成了以蓝色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临港产业聚集区, 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新兴油气储运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进口木材加工集散基地。

开创率先创新优质发展新局面

2012年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开局年, 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 意义十分重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两大战略规划在我区交汇实施, 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日照飞机场等10余项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在岚山集中推进, 这些都为我们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我们保持科学务实、积极进取的工作姿态, 把形势分析透、情况把握准、措施谋划实、工作做到位, 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岚山率先创新优质发展的新局面。

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激活临港产业生产链价值, 打造蓝色经济核心增长极。

总的思路:统筹优化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加大港区、园区、城区、社区等基础设施配套和资源整合, 建成亿吨强港, 打造钢铁、石化两大“千亿产业”, 培育黄海粮油、石大科技、金石沥青、岚桥石化等六家“百亿企业”, 形成木材贸易加工、海洋食品药品、临港贸易物流、绿茶种植加工四个“亿元企业群体”, 构建沿海一流临港产业基地、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服务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方面, 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山东蓝色国家战略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作为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 将钢铁精品基地设在岚山, 是省、市对岚山的极大关心与支持, 为岚山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岚山区将把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作为全区项目建设的“头号工程”, 全力配合做好项目区村庄拆迁安置、填海服务、办公及产业工人居住区选址、钢铁配套及商业服务区规划、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 为基地年内开工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临港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方面, 钢铁产业将以建设一流精品钢铁基地为目标, 在全力服务支持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的同时, 跟进发展万方公司150万吨精品钢薄板、圣安泰设备制造、四化钢铁加工、华钢特种钢棒、铁城钢铁精深加工等钢铁配套产业, 打造钢铁千亿产业集群。石化产业以现有庆华集团精细化工产业园、翰坤能源360万立方石油仓储、石大科技180万吨劣质油综合利用、金石沥青200万吨高品质沥青等石化项目为抓手, 全力搞好服务推进, 促其尽快投产达效, 力争形成1000万吨炼化能力、2000万方仓储能力, 拉伸产业链条, 打造石化千亿产业集群。物流产业以发展临港高端物流、总部物流为方向, 全力抓好港口仓储物流基地规划建设, 加快建设山东联储物流、华大木材商贸城等大型现代物流园, 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大型物流企业。招引培育钢材、木材、粮食等大宗散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船代、货代等现代航运服务业, 推进口岸服务中心建设, 提高港口通行效率, 加快建设北方重要的特色大宗散货集散交易基地、原油储运基地和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木材产业以中兴森工板材加工及结构别墅生产线项目、中小木材企业园区等为重点, 以精深加工为导向, 加快产品提档升级。海洋食品药品产业以众山生物、昌华食品、黄海粮油等为龙头,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开发高科技产品, 开拓高端市场, 努力建成国内一流海洋食品药品产业基地。粮油产业以黄海粮油着力膨胀产业规模, 壮大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链条, 建设沿海大型粮油加工基地。

二、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打造区域一流产业载体平台。

产业园区建设方面, 以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目标, 统筹城区、园区、企业、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制定百平方公里临港生态工业区规划、国内一流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抢抓蓝色经济机遇, 争取上级对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扶持, 探索推动土地置换挂钩的办法和措施, 完善园区水、电、路、消防、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 促进产业集中、项目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园区专业化管理水平、项目服务水平。全面扩大园区招商,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 进一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港口建设方面, 聚力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综合性亿吨强港。全力支持港口发展, 强化服务力量, 加快推进岚北港区、岚桥港等重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岚山港10万吨级通用泊位、岚桥港30万吨级矿石泊位、童海港1万吨级液化品泊位等重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配合精品钢铁基地码头建设。积极配合搞好岚临高速、坪岚铁路复线、机场空港等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国内沿海重要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建设方面, 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服务功能。坚持规划龙头地位, 严格执行城市规划, 规范城市开发建设。在规划过程中, 注重挖掘城市内涵, 充分发挥山海优势, 把城市组团及建筑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 打造城市特色, 彰显海滨城市新形象。高水平推进城市组团发展, 加快多岛海城市综合体开发, 建设滨海精品城区。

三、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打造优质项目集聚高地。

篇4: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丽江市古城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调动积极因素,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计划”和“森林古城”建设,紧紧围绕建设享誉全球的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持续推进国家文明城市、节水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使城乡环境得到综合整治和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滇西北生态屏障得到充分保护,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得到综合整治,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初步建立,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如今,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悄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以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

丽江古城作为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镇,不仅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更是在各种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评比中屡获殊荣,“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影响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改革30年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这一项项殊荣,如同皇冠上的明珠,为古城不断增光添彩。而这些荣誉的取得,与一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密不可分。

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成功创建,就是古城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一个阶段性成就。自2006年全面启动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古城区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克服困难,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城市绿化工程,相继建成了一系列公园绿地、道路绿化等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推进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幅上升,城市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通过不懈努力,于2008年8月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并于 2012年2月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古城区委书记金光闪说。正是对这样理念的坚持,才让古城区成为欠发达地区成功创建园林城市的示范。而2014年成功成为国家级卫生城市,2015年进入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关键阶段,则是古城区在先进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砥砺奋进的一个个脚印……

通过全区各族干部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古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管理、循环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推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到2014年城镇化率达76.2%,区域发展由原来五乡四街道改变为两乡两镇七街道新格局。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供排水管网覆盖率达90%,城市绿地率达38.5%。能源保障能力较快提高,彻底消灭了“无电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滇缅天然气管道进入古城区,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形成。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树更绿了,环境更美了,这是生活在古城区23万人民群众最真切的感受。而“丽江蓝”这一新名词也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渠道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丽江人最愿意上网晒的“幸福”之一。

以构建生态产业为重要支撑

丽江就像一幅山水画,南来北往的游客把它作为背景,永远定格在自己的记忆中。居住在古城区的父老乡亲,既是丽江风景最美的元素,同时也是这幅山水画的缔造者。

“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一个都不能丢,一个都不能偏废。”这是金光闪书记铿锵有力的回答。而古城区所做的就是给生态文明建设找到产业支撑,把生态建设和三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生态建设融入其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分不开、割不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立足高原特色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丽江古城区至今保持着水源清洁、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土地无污染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着无可比拟的立体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开放优势,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保护好这个大自然赋予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古城区高原特色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古城区立足全区气候及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思路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走出具有高原特色、古城特点的农业发展路子。

做大优势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扶持烤烟、蔬菜、水果、马铃薯、药材等优势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把烤烟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抓,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2014年全区烟叶产量达4.9万担,产值6199万元,烟农户均收入达到24946.24元,蔬菜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9900亩扩大到3万亩,产值7500万元,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产值6200度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9800亩,全区农民药材年销售收入达6000多万元。做强品牌产业。古城区立足区域特色,走农业品牌化之路,发展名特优农产品。重点建设金山红水塘循环农业示范园、七河旭辰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园、束河雪桃科技示范园、金安玛咖科技示范园、金安玛咖科技示范园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成百岁坊玛咖、红水塘苹果、旭辰无公害蔬菜等数十个农产品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古城高原特色的品牌之路。做好新兴产业。古城区以科技为载体,并结合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引进、转化和开发新兴农业产业。先后成功引进种植铁皮石斛、伸筋草、岩黄连等药材产品,蓝莓、食用玫瑰、青刺果、蜜饯果铺等优质水果产品,辣木等观赏性产品。现在,这些当年的新兴农产品已经推开普及,逐渐成为全区农民的“绿色银行”。做活林下产业。古城区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很大一部分农民生活在山区。林地和果林是群众经营和依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国家生态的保障,也是农民增收和林区发展的出路,发展林下经济意义重大。为此,古城区出台多种措施,给予林下经济发展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目前,全区老百姓利用森林资源和果林地开展林草鸡、林药、林菜、林菌、林畜等多种林下生态种养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兴林与富民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调结构 转方式 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也不是古城的目标,不过一些地方粗放发展、产能过剩的老路,古城区不愿走、也不能走。绿色、低碳、环保的产业发展之路才是古城发展的不二选择。

把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建设低碳城市,古城区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的相关精神,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耗能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企业适时进行停产、限产调控,坚决按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施“绿色照明”产品惠民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节能热水泵推广工程等“六大节能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共推广了节能灯 426919支,受益居民达1.8万多户,完成沼气池建设5713口,年可代柴1.8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1.5万亩,在丽江古城、束河古镇推广节能热水泵700台(套),年节电约200万度。按照清洁能源办工业的思路做强工业。古城区着力培育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金沙江“一库八级”电站中的金安桥、龙开口两大电站相继投产运营;依托生物资源优势,加快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建设,抓好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做大做强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等产业,百岁坊玛卡、绿丫头果脯等一批本土企业不断壮大;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跨入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行列,2012年进入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行列;2014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1.2亿元。建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区,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古城区大力推进集建筑、生活、餐厨垃圾等处置与再生利用为一体的丽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置已进入正式运营阶段,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进入试运行阶段,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污水处理率达94%。

(三)提升文化内涵 依托良好生态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古城区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厚重。近年来,古城区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深入挖掘丽江东巴文化、土司文化、纳西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山体、森林、江河湖泊、湿地、现代都市和乡土风情等自然人文资源,推进旅游产品创新,强化旅游要素配套,塑造自然生态特色,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提升文化内涵,促进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没有文化的旅游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古城区着重发挥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元素,逐步形成“游丽江山水—览丽江古城—品丽江文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涌现出了《丽水金沙》、樱花屋、千里走单骑、小巴黎演艺吧等许多文化企业典型。在旅游的带动下,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反过来,文化产业的繁荣又极大地丰富了丽江旅游的内涵,提升了旅游品位,增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古城区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古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品的保护和规划工作,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每一个旅游项目的上马,每一个景区(点)的建设,都要求进行上档次高规格的规划,做到“保护第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征求游客和广大市民的意见,虚心学习其它兄弟地州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因此,古城区目前已开发的旅游产品如束河茶马古镇、观音峡景区等,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业现已成为全区支柱产业。旅游形象宣传短片《丽江欢迎你》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滚动播出,电视剧《木府风云》在央视热播再掀文化旅游新高潮,先后有15个世界知名品牌酒店进驻我区。2014年,古城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73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8.4亿元,全区正一步步迈向旅游强县的目标。

多年来,古城区委、区政府着眼长远,立足于区情实际,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不断实施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有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换来了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好风景。

以美丽家园建设为着力点

驱车沿着新修的公路登上红山村,崭新漂亮的庭院建筑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森林之间,远处繁华的丽江城区和近处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相互呼应。望着日新月异的丽江和村里一栋栋新居,曾经抱怨贫困落后的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龙泉社区红山居民小组的居民,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这是红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农庄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大企业介入、大项目带动、大融合发展,古城区探索出了保护坝区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红山模式”。整个红山村顺山势而建,景观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并充分融入民族元素和丽江特色,打造出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特色城镇面貌,实现山、水、田、园、城有机融合,一个升级版的农村正在崛起。

而这可以说是古城区美丽家园建设的一道缩影。

近年来,古城区先后在七河道生村、金山红河村、金安增明中村、束河红山村进行了试点。在这些试点村,古城区加大了农村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用于民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整治、环卫设施、村容村貌整治等,努力构建以农业游览、有机饮食、民俗体验、农特旅游产品等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体系,建成一个有机生活与纳西文化共生、产业配套、布置合理的郊外休闲度假区式农庄。从2015年起,按照逐年增加投入的办法,古城区重点实施七河、金山、开南3个片区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全面巩固提升古城区新农村建设品质。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村企联动、村企共建等模式,整合资金集中1.6亿元建设4个优势明显、产业支撑有力的特色农业庄园。通过试点建设,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不断形成,实现了在以点突破的基础上,梯次连片推进。

古城区人民正通过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农庄来实现自己的幸福梦。而这个“梦”的发端和结点都在于“生态”二字。从主打生态牌的高原特色农业到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从农村危房改造到农村环境集中联片整治,从治理农业污染到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古城区的乡村正在变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下一步,古城区将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树立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立区、环境优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培育生态文明建设良好风尚等战略措施,努力和全省同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编后记:

这世上是否有个地方,让你心醉在那里。让你许多年以后只敢在回忆里张望和徘徊,却再不敢,回到梦境般的秘境中去捡拾。

美丽的湖光山色,神奇的东巴文化,古朴的民族村落,醉人的古城恋歌,蜿蜒的青石板路,独具特色的客栈酒店,幸福的现代农庄,充满欢乐的魅力乡村,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每一次走进丽江古城区,都让人更加沉醉、迷恋。这就是古城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篇5:安定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安定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经济建设是本,精神文明建设是根。近年来,安定区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和“有为才有位”的指导思想,以培育新时代安定人为根本,以净化社会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大街小巷、村庄院落四处劲吹文明风。

全民提升讲文明

近年来,全区按照建设“首善之区”的要求,以打造“五宜城市”为目标,以城镇“五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规范化)为主要创建内容,全面实施文明创建协调推进工程,着力解决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农村广泛开展建设新阵地、培育新农民、开发新产业、建设新环境、打造新农村、建设新村社的“六新”创建示范活动和特色创建活动,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学校、文明医院、文明通道、文明行业、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孝子、好婆媳、好邻里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强化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功能。全力打造天定高速、平定高速、310国道、兰定高速等4条文明通道,着力创建内官营镇、巉口镇、李家堡镇、青岚山乡4个文明窗口,使之成为宣传安定、展示安定的文明亮点。今年,在城区主干道制作了以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乡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栏,成为一道靓丽的精神文明宣传示范新窗口。

在创建活动中,实行标准化建设、动态化管理,各级各类文 1

明单位都做到了组织到位、部署到位、投入到位、奖惩到位、落实到位的“五个到位”,实现了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创建水平不断提高。巉口镇赵家铺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巉口、李家堡两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李家堡镇李家堡、麻子川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内官营镇、巉口镇在全市率先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青岚山乡大坪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精神文明村。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文明乡镇2个、市级8个,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9个,省级文明社区1个、市级5个,省级文明单位8个、市级29个。

以人为本强素质

本着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建设人的要求,着力培育勤劳、朴实、创新、进取、诚信的新时代安定人。采取主题报告会、理论对谈、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普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续开展国情、省情、市情、区情、民情的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我区连续16年开展的以“讲科学发展、讲法律法规、讲技术信息”为内容的农村冬季“小三讲”教育活动,不断创新,丰富内容,开创了农村理论教育的新局面。今年,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按照宣传政策是这项行动首要任务的要求,广大干部职工深入村社、深入农户,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公民道德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全区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以“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为主题,大力倡导“好人有好报”,进一步弘扬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2011年,区上成立了定西市县(区)级首家见义勇为协会,募集见义勇为基金48万元,及时宣传和表彰奖励了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区公安局西河派出所巡逻队员周洋、何江熊,弘扬、倡导见义勇为精神。今年,我区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正在进行,并积极参加省第三届、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通过模范带动,在全社会掀起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道德模范的热潮。经常举办英雄事迹报告会、国防形势报告会演讲会,激励和动员全区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深化诚信城市、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商场、诚信家庭等创建活动,推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

关注未来育人才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龙头,社区教育为平台,家庭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健全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以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主旋律。结合庆祝“六一”、“十一”等节日纪念活动,开展以“心向党、跟党走”为主题的歌咏、读书系列活动,组织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优秀童谣征集传唱活动,继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爱我的祖国”、“从我做起、文明上网”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书画、摄影、演讲、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以家长学校为依托,“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系列活

动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家长培训班、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亲子互动游戏、家庭才艺展示等活动常年开展,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推广经验,使广大家长不断掌握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全省“家长示范学校”公园路中学、“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大城小学为全区树立了榜样。“学校放假,社区开学”。各社区积极为学校和家庭牵线搭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辖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广大青少年在社区这个大家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永定路街道西街社区等5个社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

志愿服务树新风

爱心如阳光,文明似春风。区上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和“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扩大志愿者招募渠道和招募范围,广泛吸纳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加入志愿者行列,建成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全区有专业特长、热心公益事业、甘心志愿服务的党员、青年、妇女、老年人4000多人,组建志愿者服务队500多支,以“学习雷锋、争做志愿者”为主题,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区上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创建管理中,对每个志愿者建档立卡,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做好祥实的档案记载,并统一制作、发放志愿服务工作证和身份标识。各志愿服务大队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实绩档案,采取志愿者“服

篇6: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XX年是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一年,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厦门以全国最高分赢得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一年来,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区委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组织落实《XX年**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的各项任务,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重点,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区委一届六次会议精神。

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过程。按照“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狠抓落实”的要求,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的学习贯彻引向深入,按照区委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在学习宣传过程中注意与各种形式的[找材料到大 秘-书 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举行专题辅导讲座、学习会、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制作版报、宣传栏,收集选送论文征文等形式,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努力做到家喻户晓,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继续围绕主题教育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1、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加大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塑造昂扬向上的道德情操和社会风气,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协助市文明委、市各新闻单位办好有关文明建设的栏目,区电视台、信息网等要充实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区文明办协同区有关部门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在各社区、各部门办公场所选择合适地点,设置“公民道德规范二十字”等大型宣传牌,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通过“公民道德宣传日”、“学雷锋树新风”等道德实践和群众性创建活动,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筑城行动、为老服务金晖行动、创卫行动和“心手相连”结对帮扶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在**区全面掀起创建文明城区和“平安**”活动的新高潮,形成构建和谐**的浓厚氛围。

3、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抓好关键群体的教育。我们把青少年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根据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新情况、新特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加大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投入。两年来,区、镇两级共投入7.6万元用于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分别用于社区文化图书室、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市民休闲广场建设、家庭教育学校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专项讲座经费,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XX-XX学年,共派出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福建省心理健康教师A、B证师资培训班”培训学习;并组织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社区为家长开讲座。加强对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我区现有面积约为1200m2的图书阅览室和少年儿童绿色网吧、面积约为4800m2文化馆和青少年宫,五万册图书已上架,绿色网吧的设备已配备齐全,图书管理员已培 训上岗,图书阅览室和文化活动中心均已向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全区市民群众开放。把一块面积约4487平方米的空地作为社区公共体育休闲用地,将投资一百万左右,在这块空地上建设两个篮球场,一个门球场,一个羽毛球场,作为少年儿童课外活动场所之一。充分发挥教退协、教育局、关工委老教师的作用,建立立足社区的德育工作队伍,选聘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优秀老教师为社区专职德育教师,多次组织他们深入社区指导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请老红军战士为社区儿童开讲座。年初我区成立家庭教育辅导中心,在海发社区挂牌成立家庭教育学校,组织专家、教师到定期或不定期开课、开讲座,对社区居民开展家庭教育进行了科学指导。我区成立了“业余少儿体校”(共分射击、田径、举重、跆拳道四支队伍),和“**区少年儿童艺术培训基地”(设民族器乐、美术、舞蹈、闽南戏曲、童声合唱、少儿器乐六个班),作为培养文体苗子的摇篮。这些培训基地对社区青少年开放,不断满足社区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4、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诚信建设水平。在去年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的基础上,今年主要以开展诚信实践活动为主,广泛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经营先进单位和诚信经营示范店评选活动,首先在我区大多数商贸企业、个体经营户普遍推行服务承诺和商品质量管理负责制,以各种形 式向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公布服务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履行服务承诺,区工商局组织海富路个体经营者签订了《诚信经营承诺书》,进一步规范了经营户行为。另外,我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在内容、范围上都有了较大的延伸扩展。在区域上,已从石塘生活区企业延伸到周边镇村;在行业跨度上,已从零售业逐步扩展到各类市场、餐饮服务业、旅游业;在活动内容上,已从商品打假扩展到服务打假、价格打假,进而提升到规范管理、诚信服务,创商业品牌等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在全区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守信誉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推动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建立健全,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

四、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按照“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水平”的思路,坚持抓好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城乡共建和军警民共建等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委(文明办)的职能,加强对区内各种创建活动的指导,进一步规范各类创建活动,使之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创建内容、创建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更加完善。由于区划调整,原来的省、市、区三级文明单位有的名称已更改、有的主体发生变化,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明办经过整理,对原杏林区、**投资区的 文明单位进行了复查,在征求纪检、计生、综治等相关部门意见后,将提请文明委审核,给予保留或撤消区级文明单位称号。另外,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创建活动注重抓示范、抓典型、创特色、创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各类创建经验与成果;开展了XX——XX年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各党委、机关党工委、党总支已基本完成推荐工作,文明办将组织人员对这些被推荐的单位、家庭、学校和个人进行审查,于11月底送交文明委审核,由区委、区政府进行命名表彰。按照市、区文明委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我区各项共建工作,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两镇各村、军警单位的联系,互相学习,共促发展,搞好共建工作;发挥优势互补,互办实事,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进一步健全机制,创新载体,扎实推进各项共建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五、全力以赴创建文明城市,大力整治、强化管理,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文明办围绕创建目标与任务,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薄弱环节,细化分解责任目标,制定创建实施方案。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各尽其职,广泛动员,周密部署,认真对照《文明城市测评指标》进 行自查,抓好整改落实。通过努力,我区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道路的保洁、卫生环境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建立了长效机制,使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质量和文明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机构。

⑴领导重视。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党政领导亲自抓、亲自管,多次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在听取数次调研自查报告的基础上,督促抓好薄弱环节的整改提高,有力推动文明城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还到挂钩镇、场、村、居巡查、指导创建工作,当场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现场指导各村(居)进行全面自查整治,做好各项迎检工作。

⑵健全机制。根据区划调整的实际,及时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协调指导,部门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及时成立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由区委书记任总指挥,区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并下设6个工作组,由各创建重点责任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具体创建工作,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加强对全区创建工作的监督、指导,形成了组织有序、职责明确、监督有力的创建组织领导机制。指挥部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每周两天集中办公;制定了办公室各组职责,分工落实创建的各项工作进度,协调各部门督促落实创建的各项工作指标,将《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分解到各部门、单位,并对各项任务进展情况进行了7次跟踪检查,及时督促整改,开展了30次专项督查活动,出版了7期简报,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⑶明确责任。我们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责任书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分管领导,并向城管、建设等十个部门下达了责任书,层层落实,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做到了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真正把创建责任落到了实处。为进一步落实责任,督查整改,做好迎检工作,从7月28日开始,我们建立了创建工作日报告制度,指挥部办公室督促各相关部门每天对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进行巡查、整改,每个单位确定一名信息员,每天向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一日工作情况;对各单位反馈的信息,指挥部办公室进行认真分类汇总,将存在问题向各责任单位发出整改通知,跟踪督查,直至整改,并向指挥部领导和市文明办及时报告;对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指挥办公室还组织城管、环卫等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突击,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2、全面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⑴宣传发动,形成浓厚氛围。宣传部、文明办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宣传,在全区大力营造了创建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在全区各重要场所、主要路段及农村、社区、企业设置创建文明城市公益宣传牌80多块,墙体标语、横幅标语80多条,制作墙报、板报、宣传专栏200多版;开展“温馨**”农村文化活动20多场次,将创建文明城市有关内容编成“答嘴鼓”等文艺形式进行表演,深受农村群众喜爱。录制了创建文明城市宣传磁带(分普通话版和闽南语版),出动宣传车深入农村、社区进行宣传;印制“给企业负责人的一封信”、倡议书、宣传单、宣传册等,分发到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手中。电视台开辟创建文明城市新闻专栏,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典型引路双重作用,推动全区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⑵全民参与,掀起创建热潮。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发动市民人人动手、全民参与,掀起创建文明城市的新热潮。①中专学生进社区、农村。把创建工作和加强中专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和“爱祖国、爱福建、爱厦门”活动相结合,由海峡工贸学校团委组成创建文明城市宣传队,深入社区、走上街头、进入家庭、走向农村,开展文明宣传、便民为民服务,纠正不文明行为。②军警民共建文明城市。海警三支队、边防大队、消防大队等部队官兵本着“创建工作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上来,视创建 工作为己任。他们与我区18个村结对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帮助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城乡结合部“牛皮癣”等,为创建活动作出了很大贡献。③宣传教育深入校园。教育局联合关工委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教育和创建文明城市相关内容的宣传。广泛开展“文明从我做起、争当文明小标兵”等主题教育和创建文明城市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和文明督导,使创建活动深入校园,并通过广大学生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④开展群众性义务劳动。我区组织开展的千名党员、万名群众“净化美好家园,共建文明城市”义务劳动、“学雷锋见行动,文明从我做起”的党员主题活动、“创建文明城区,构筑平安**”青年志愿者行动、妇联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创美好新生活”巾帼志愿者大行动,都得到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积极响应,数万名机关干部、城区居民、乡村农民、中专学生、部队官兵都来参加,并通过义务劳动,对全区市民群众进行了一次成效明显的文明卫生意识的普及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支持创建的浓厚氛围。

3、突出创建重点,讲求工作实效。

⑴加强城市管理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完成了新建滨湖北路、行政中心南路、钟林路、沧林路延伸段道路工程及其配套的路灯、绿化工程;完成 道路路面修补2189M2,铺设、修补人行道17677M2,更换路缘石7835M,铺设盲道9445M2,新建路灯323盏;对近二十处空地进行绿化建设,对区内主要市政道路进行绿化改造,共种植了各类乔灌木2.5万株,铺植草皮和其他地被15万平方米,为区内增加了绿地面积17万平方米,提升了**园林绿化景观。抓紧我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完善,完成了人员招聘、培训,所有制度已上墙,5万册图书全部分类、编号、上架,已向市民开放。②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交警大队开展百日大会战、打击无证无牌摩托车等多项行动,共查扣无牌无证机动车251部,抓获嫌疑车辆7部、嫌疑人26人。公用事业公司安装了警示标志杆89根、道路交通隔离护栏4500米,人行道坡道口安装障碍墩550个,施划停车位1500个、道路交通标线10000M2。城管执法局、公路局等都从硬件和软件上为我区的交通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③开展公共场所及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卫生局克服人员少、片区大的困难,白天出动所有卫生监督员进行现场整治,晚上加班做内务,对全区进行了地毯式检查,逐家逐户过关,特别是对新阳工业区等农村及城乡结合部进行仔细核查,对卫生许可证过期、超范围经营食品的情况和健康证不全的现象进行整治,卫生许可证发证率由97%提高到98.9%;针对辖区内(特别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小餐饮店办照难的问题,我们采取深入基层,综合执法的办法,先分别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议、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会、村委会领导会 议,研究部署这一问题,明确责任和办法;再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综合工作小组,用两周的时间下到各个村庄为个体工商户现场办理证照。工商局创新实行地沟油长效监管“六项制度”(经营户口制、提取台账制、统一收集制、去向核销制、回收合同制、处置责任制),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公共场所卫生和人民群众食品卫生安全。④加强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区城管办牵头开展了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区城管执法局从7月中旬起全体停休(包括双休日和公休),全局出动,全天候外巡(从上午7时30分至晚22时30分),保证了日均200人次出勤量;定人定位,定岗定责,个人分工具体到片区、路段,横到边纵到底相互联动,对包括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在内的市容市貌进行“拉网式”巡查,“过滤式”整治,并重点对辖区主干道乱搭建和环境卫生进行了认真整治,使主干道路貌焕然一新。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青年突击队”,分队分组分片区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到市区繁华地段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督导工作。工商局牵头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305份,拆除破旧、不规范户外广告牌591块,1400平方米;开展3.15“健康维权”活动,接受市民咨询达150多人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XX多份,现场受理消费投诉5起,结案3起;建设局牵头开展了在建工地创建文明城市专项检查,分两组检查了71个在建工地,发出整改或停工通知书64份,严格监督在 建工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开展了物业专项检查活动,对全区18个小区进行了消防工作、物业管理、环卫工作等三方面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建议,并督促各责任单位整改落实。针对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区文管办、文体局、工商局、公安分局、城管执法局组成了文化市场联合执法队,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活动,大大净化了文化市场,进行了网吧监控平台的安装和网吧业主、管理人员的培训,使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为了有效制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不文明行为的现象,文管办和文体局除了组织工商、公安、城管等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共21人,分成两组对石塘生活区、新阳工业区等重点地段的文化经营点进行排查外,还安排了专人从早上8:00——晚上24:00对网吧进行监管。

⑵突出农村卫生整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们充分认识到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卫生状况,既是我们创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创建测评的检查重点,我们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环卫工作管理模式,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由公用事业公司全面接收农村的环卫作业任务,负责农村的日常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将村镇原有的300多名保洁人员“收编”,成为正规的环卫工人,接受规范化培训;在两镇建设了29个垃圾转运点,由由公用公司统一收集和转运;这一做法将农村纳 入到城市的垃圾收运体系中,实行专业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既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为一部分失地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区城管办也协助镇政府进行创建工作指导,使钟山村、贞庵村、石塘村、渐美村、鼎美村的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在农村创建工作中,**镇、东孚镇各有特色。**镇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独到之处,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民间文化,鼓励后井村的芗剧曲艺、鳌冠村的家庭曲艺等民间文艺创作,支持农村具有特色的渐美龙舟赛、新垵的武术等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借助创建文明城市的平台,使**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不衰。东孚镇则在引导老人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创建活动方面有新招,他们引导老人积极参加到创建工作中来,组成各种创建文明城市小分队,划分卫生片区,宣传文明知识,劝导文明行为,参加义务劳动,为创建工作添砖加瓦。XX年工作思路

篇7: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情 况 汇 报

(2016年1月26日)

1月22日全区经济工作会后,我部于1月26日召开部机关全体干部会议,迅速学习贯彻、研究落实会议各项工作部署,着重认真研读了王小中书记《坚持产城共荣,推动跨越发展,争当“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领头雁》的报告精髓。我们认为,小中书记的讲话客观总结了全区“十二五”发展成就和2015年工作,对“十三五”发展规划和2016年的工作部署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对诸多突出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出了破解办法,对我部开展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们将牢记使命、精心谋划,确保今年各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根据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精心提炼出会议确定党群工作部的8项工作任务:巴陵人才工程、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落实“三个办法”、加强干部培训、夯实基础党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我是党员我带头”活动、并村工作等,并逐项明确了牵头领导和承办科室,分线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和目标要求,目前各项工作均在按计划有序有效稳步推进。

2016年我部总体工作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工委“五新”目标,以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工程为重点,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全面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经开区争当“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领头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新突破。

认真贯彻从严治党方针,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基层党建上台阶、新突破。一是抓责任落实。认真落实区、乡党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区直各部门党组织一并纳入考核范围,年初定任务,年中勤督查,年底总讲评。二是抓阵地建设。抓好《关于进一步推进村(社区)阵地建设的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用3年时间统筹推进全区村(社区)阵地建设规范达标,重点培育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抓作用发挥。积极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开展组团服务、诚信服务、代办服务、联点服务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干部队伍建设实现新提升。

以市委“三个办法”为导向,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监督、从严管理,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一是加大干部教育。继续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切实抓好问题清单整改落实;借助市委党校、巴陵名师讲堂等平台,以政治理论、党性修养、反腐倡廉、业务培训等为主题,开展党员干部全员培训。二是加快干部交流。针对当前我区干部队伍结构不优、年龄老化、精神不振、后备力量不足等情况,积极推行领导岗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分批次选优配齐区直机关局室科级岗位负责人,拉动干部上下交流、横向调整。三是加强干部监管。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通过谈心谈话、诫勉谈话、函询、问责等手段,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

篇8:区经济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关键词:崆峒文化,概念,特征,社会效应

我们遵照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3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通知书》要求, 认真学习领会甘肃省、平凉市关于“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文件精神, 分析“崆峒文化现代价值研究”项目所涵盖的思想意义和实践意义, 进行了有关文化的社会调查, 开展了比较广泛且深入的研讨工作, 而后综合项目组成员研究成果, 完成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崆峒文化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总结报告。

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背景下, 我们以贯穿“陇东南地区始祖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精神主旨, 突出“崆峒文化批评与社会效应”问题的研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开始见到评述崆峒山的文章。2004年平凉市委宣传部举办“崆峒文化论坛”, 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崆峒文化进行了专题研讨, 或结合景区旅游给予评介, 或作为文史科研资料进行考证, 或对崆峒山、广成子和黄帝的有关评论进行诠释;旅游、工业产品、服务等社会经济项目开始借崆峒之名打造品牌;相关研究逐渐兴起。但这种研究缺乏系统梳理、认知和总结的内容。为此, 我们提出崆峒文化研究及其社会效应的论题, 旨在深度开掘其历史资源, 对相关文化现象进行现代科学分析, 并探讨其开发应用的实际问题, 从而系统地建构崆峒文化的理论视阈和实践视阈, 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拓展学理意义和学术价值。崆峒文化研究课题拟定三个主要问题, 分别是:

一.崆峒文化概念

崆峒文化内涵深广, 源远流长。其范畴涉及历史文化的渊源、生态文化的生发凭借, 以及佛道共存的宗教文化诸方面, 最本质的特征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契合、共振。因此, 我们认为, 崆峒文化以平凉崆峒山为外在形态标志和地域范围, 以宗教信仰为表象, 以自然风景审美、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和人本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多维文化总和, 是一个文明思想统摄的人与自然和谐、提升生命灵魂而促使社会进步的文化体系。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也有中国西部地域文化的因素, 还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崆峒文化是生态、宗教、艺术、民俗、医药、武术、建筑等内容的综合反映, 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背景。

二.崆峒文化的特征

对于崆峒文化, 应该从哲学社会学的思维角度作系统研究, 立足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 确立崆峒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概括崆峒文化的特征。

自然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的统一。崆峒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崆峒山为载体和凭借, 崆峒胜景以山峰为主体, 危崖突兀, 幽壑纵横, 林海浩瀚, 洞窟相连, 奇秀相乘。其中文化古迹遍布于层峦叠翠之间, 琳宫梵刹以及众多的碑碣石刻, 砖塔摩崖, 奇洞石室, 多达七十余处。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崆峒文化既张扬自然景观的魅力, 又永葆深厚的人文景观底蕴, 相互映衬, 相得益彰。

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契合。崆峒文化之根在平凉。《尔雅》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 意思是说, 崆峒山应当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 一个区域。从考古文化上看, 崆峒族活动的区域, 正好处在羌人文化的中心地带。值得注意的是, 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 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 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 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中原文化是以西部文化和氏族部落集团为主导地位的, 崆峒山周围数百里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伏羲、炎帝、轩辕都先后在这片热土上诞生、驻足或埋葬。这是伏羲为中华人文始祖的根本意义所在, 也是黄帝问道于崆峒的根源所在。由此看来, 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崆峒文化的源头, 崆峒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集大成”文化内蕴和“中和”文化精神的包举。这方面是研究崆峒文化的新点。“黄帝问道”开创道源圣地, 相继发展, 崆峒山有“三教洞”, 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并列供奉, 道佛儒兼容并蓄, 有一种包纳一切、雍容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是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 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骚人、迁客。咏唱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 云集霞蔚, 洋洋大观, 是崆峒山宝贵的文化宝藏。近代动植物科研著作和文化研究的论文, 大有汗牛充栋之势, 同时具有引人注目的学术价值。这种“集大成”文化充分地反映了“和合”思想, 上面谈到的道佛儒共存, 人与自然的融合, 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是崆峒文化的灵魂所在。

三.崆峒文化的社会效应

崆峒文化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多元的内涵和当代开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就是说有正在或即将利用开发而凸现的社会效应。

崆峒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及其社会活动。崆峒文化研究引向纵深的层次, 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 突出阐述“黄帝问道”与道教文化衍生的历史渊源, 从学理高度上充分地证明了崆峒山道源地位及其理据。也由此说明“黄帝问道”和“崆峒山”是崆峒文化的肯綮所在, 以此张扬的话语系统有待开掘的深广空间。近几年, 先后举办了地方、国家范围内的“崆峒文化论坛”, 成立了甘肃崆峒文化研究会, 创办了《崆峒学》《崆峒山》等杂志, 出版了《崆峒文化论坛·论文集》《崆峒文化论集》等学术专集, 举行了甘肃省武术大赛和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 发行了崆峒山特种邮票, 隆重举办崆峒旅游节, 等等。围绕崆峒文化主题的活动范围大、规模大、影响大,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高。

崆峒山自然风景区开发和自然保护达到新的水平。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 才能持续利用。要积极地保护开发崆峒风景名胜区的山水、洞室、树木、鸟兽等自然景观资源, 维护其优美生态中的天象、气象。同时搞好封山育林, 每年坚持开展万人植树活动, 不断扩大森林植被, 维护和发展区域生态平衡。充分发挥与利用人文景观的优势和潜力, 在科学布局的背景下, 对隍城道教宫观进行适当修缮, 增修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崆峒艺术馆、“赵时春读书处”和“卧观平凉”等景点。整理中台佛教十方常住的塔院寺, 重点维护凌空塔和大雄宝殿, 增设千佛殿、法轮寺、观音堂、崆峒武术馆等。在西山景区设立历代珍贵的墨迹碑林和历史精英的雕塑群像。胭脂川景区开垦桃源洞、八卦田、胭脂瀑布等, 连接扩大到太统景区, 让奇峰大阴山和天然峡谷十万沟, 保持原始状态, 又有计划地开发和发展探险旅游。崆峒山景区从现在十八平方公里向五十平方公里迈进。

以崆峒旅游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拓展。提出创建“崆峒旅游名牌产品”战略和“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兴建“两区”、“一网”。“两区”是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为中心, 进行“东引、西延、南扩”, 使崆峒山与龙隐寺、太统山、十万沟、崆峒山后峡连成片, 建成崆峒山道教圣地旅游区。并以城区隍庙游乐城、柳湖公园、宝塔公园等景点为依托, 建成市区文化、民俗、娱乐旅游区。“一网”是以崆峒山、王母宫为基地, 东北接黄帝陵 (黄陵县) , 东南接炎帝陵 (宝鸡市) , 西南接伏羲、女娲等旅游胜地 (天水、静宁) , 向东联通西安兵马俑、法门寺, 向西联通“丝绸之路”河西景点, 向西北联通西夏王陵、沙湖、须弥山, 对外形成一个中华古文化游、汉唐文化游的旅游大网络。崆峒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文化品位、旅游价值和经营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宗教文化活动继续引发国内外大量游客和宗教信徒, 前来观光朝拜, 与西安、兰州等地建立互动游览活动, 吸引大陆及香港、澳门地区, 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海外人士拍摄电影、电视片, 不断地充实扩大崆峒文化活动的内容与范围。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景区管理和环境保护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 知名度日益提高, 使其成为古丝绸之路热点旅游景区和我国西北部黄金品牌旅游景区。

上一篇:焦峰评课稿下一篇:热忱拥抱变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