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2024-04-25

区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区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2020区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范文

X月XX日至XX日,XX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到XX市XX区,对XX区经济运行特别是工业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XX家不同类型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专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逐企业、逐类型、逐行业对XX区的主要做法和重点经验进行了挖掘分析,力求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X区是我区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XX区委和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实际重塑产业结构,着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工业整体实力,工业转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蹚出了一条符合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XXXX年GDP增长仅为X.X%,位列全区第XX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低于全区X.X个百分点。XXXX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两年位居XX区前列;XXXX年上半年,尽管受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这X项指标增幅仍然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X.X、XX.X和XX.X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变化看,一二三产业比重由XXXX年的X:XX:XX调整为目前的X.X:XX:XX.X。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重构和再造,特色冶金、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几大支柱产业优势突显,涉煤产业比重由历史最高峰的XX%以上下降到目前的X.X%;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持续提质增效。与此相关联的一批新技术、新品牌、新业态、新模式纷纷抢滩亮相。

——从内生动力和竞争力看,有研发能力的规上企业XX家,占全部企业的XX%,高新技术企业、XX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由XXXX年的X户和X户增至目前的XX户和XX户;获批院士工作站X个,专家服务基地X个、XX区工程技术中心X家、技术创新中心X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XX家。现有年产值超XX亿元企业XX家,其中XXX亿元以上X家,XX亿元以上X家。

——从发展质量和效益看,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XX%,产品高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新引进和技改扩建企业亩均产值普遍在XXX万元以上,亩均税收XX万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从XXXX年的X:X.X上升到现在的X:X.X;规上工业企业普遍贷款少,资产负债率低,运行状况好;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XXXX年至XXXX年分别下降X.XX%、X.XX%、X.XX%和X.XX%,硅钙、硅锰合金、离子膜烧碱等产品单耗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双氰胺、活性炭等产业产品单耗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了企业消耗低、排放小、效益好与职工就业稳、收入高,政府增税收的良性互动和多赢共赢。

——从市场地位和影响力看,拥有国际国内“单打冠军”X家、“隐形冠军”XX家,钢丝绳成为“中华第一绳”服役航母“辽宁舰”和XX长江大桥;ADC发泡剂、双氰胺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XX%和XX%以上;水合肼、硅钙合金、多元合金分别占中国市场份额XX%以上、XX%以上和XX%,成为全国最大硅钙合金生产基地;香精香料、硅基微合金、甲乙基麦芽酚等产品均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明显话语权,形成了一批有基础、有市场、有潜力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企业。

工业转型升级既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经济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XX区委和政府认为,XX区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深厚的工业文明、一大批企业家和产业工人队伍,虽困难重重,但优势尚在,在长期艰苦复杂的转型道路上,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脚踏实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盯,促进一批小企业逐步做大做强、老企业焕发生机活力,培育一批带动辐射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新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脱胎换骨。调研组认为,XX区近年来工业转型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转型发展思路上更加务实和精准

一是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宗旨,引导企业聚焦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了“电石-双氰胺-胍盐”“电石-乙炔-PVC树脂”“电石-香精香料、医用消毒剂”等多条产业链,打通了产品与产品间的内部循环、企业与企业间的互补循环、产业与产业间的链式循环,企业实现低成本循环,“三废”排放明显下降,生产要素综合利用率、固废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二是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强引擎”和“硬支撑”。对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支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技术改造引项目、建项目、干项目。XXXX年以来,共实施工业项目XXX个,总投资XXX亿元。三是强化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引进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民营XXX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对经营困难、低位运行的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升改造,助推老企业焕发新活力,促成XX,全面提高了环保、安全和自动化生产水平,优化和丰富了产品种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钢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链,产能得到了巨大释放。四是着力培育壮大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XX区先后培育壮大了XX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了XX等一批成长性好、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中小企业。

二、在产业延链补链增链上做大文章

“追根溯源”产业链上游项目,“顺藤摸瓜”产业链下游项目,引进多家配链补链企业,努力构建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谋划推动XX等X个专业产业板块,招大引强,延伸产业链条;推动XX等企业形成产品供给链;依托XX等企业协同配套,形成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链;依托XX年产X万吨尼纶基材项目,围绕生物原料、化工原料、聚酰胺材料、聚酰制品等产品,打造月桂二酸-尼龙基材-聚酰胺制品上下游联动产业链;依托XX来年产X万吨磷材料项目,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基础原料资源、蒸汽及电力成本优势,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国际技术领先的光敏材料产业园;依托XX一期项目,形成X.XX万吨香精香料产能,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技术领先的香精香料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推动产业结构进入空间上集聚、上下游协同、供应链集约的良性轨道,跑出了招商引资良性互动的加速度。

三、在科技创新提升内在动力上下足功夫

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XXXX-XXXX年实施技改项目XXX个,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占全部工业项目投资的XX%;XXXX年实施了XX循环经济产业链等XX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倍,占全部工业投资的XX%。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XX经开区管委会与XX大学共建硅基多云合金博士后科研中心,XX共建研发平台,XX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特种合金中试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依托产业招才引智,引进中科院院士、XX交大教授XX与XX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香精香料及维生素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院士工作站,中科院院士XX及其团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投资XXX万元建设的光敏固化剂中试生产线已正常生产,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四、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上痛下决心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釜沉舟的恒心全力落实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坚决摒弃“黑色GDP”。深入开展XX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关停转退”煤炭采掘洗选企业XX多家,削减煤炭产能XXX多万吨,其中彻底关停退出XXX多万吨,XX煤集团停产XXX万吨;对XX区境内XX家硅石矿全部予以关停取缔,倒逼铁合金、碳化硅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双轮驱动,按照“兼并重组整合一批、转型升级提升一批、腾笼换鸟盘活一批、破产清算关停一批”的思路,处置“僵尸企业”XX家,腾退土地XXX余亩;把“散乱污”企业整治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一企一策、分类整治,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XX家。调研中我们看到,通过“僵尸”企业“散乱污”企业处置,为绿色产业发展和新产业引进腾出更多的空间、资源,工业园区环境面貌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五、在优化环境提振企业信心上添加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转型发展的生命线和助推器,XX区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形成了“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的良性互动。实施优化营商环境“X+X”行动计划,企业开办时间、不动产登记、社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分别控制在X个、X个、XX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落实XX区工业经济稳增长“XX条”、中小微持续健康发展“XX条”、服务业“XX条”、“六保”等一批政策措施。倾力构建清亲政商关系,建立区级领导分片包抓、员工返岗复工、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一对一”解决企业困难。XX区委和政府秉承“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的现代理念,在不干预、不干涉、不干扰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下,放下身段,主动作为,逐个帮助企业谋思路、谋出路、谋项目、办实事、解难题,各部门用心用情用力提供“店小二”式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有效提振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决心。

篇2:区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等文件精神,推进“工业立区”战略,紧抓“招商引资生命线”,提升新会投资吸引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扶持对象

本办法适用于工商注册地、税务征管关系及统计关系在新会区范围内,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且承诺10年内不迁离新会区、不改变在我区的纳税义务、不减少注册资本、没有纳入统计失信名单的企业或机构,以及协助新会区引入投资项目并落地建设的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

本办法所指的三产(现代服务业)扶持对象不包括房地产项目(企业)。

若被扶持企业(项目)、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违反承诺,将追回已经发放的奖励(补助)资金。

二、扶持措施

(一)招商引资引荐奖励。

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二产项目和科技孵化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3000万元以上的现代农业项目给予奖励。

1.项目引荐奖。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仅提供招商信息,但未具体参与项目洽谈,由我区相关单位跟踪落户的,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2‰给予奖励(税前,下同),每个项目最高奖励100万元。

2.项目参与奖。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提供项目信息并具体跟踪、参与项目的联系与洽谈,对项目落户我区发挥重要作用的,按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计算给予奖励。二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亿元(含最低数,不含最高数,下同)的, 按4‰奖励;5—10亿元的,按4.5‰奖励;10亿元以上的,给予500万元奖励。现代服务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5—5亿元的,按4‰奖励;5—10亿元的,按4.5‰奖励;10亿元以上的,给予500万元奖励。现代农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3—2亿元的,按4‰奖励;2—10亿元的,按4.5‰奖励;10亿元以上的,给予500万元奖励。

3.引入总部企业加奖。经我区认定的新会区总部企业,对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总部企业引入后的2年内,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的,再给予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30万元奖励。

4.引入名企加奖。引入央企、大型骨干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含全资子公司及控股企业),在上述第1、第2款奖励标准基础上,对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增加2个千分点奖励。

以上单个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分两期兑现:项目完成购 — 2 —

地、立项、报建、动工后,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入库实际数的0.5%兑付首期奖励;项目投产后,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最终入库数兑付剩余奖励。若项目分期购地、分期投产,则按照项目实际购地和每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奖励。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二)新项目落户奖励。

1.对新设立的企业或机构给予奖励。先进制造业外资企业(含增资扩产项目,下同)实缴注册资本1000—2000万美元、0.2—1亿美元、1亿美元以上,先进制造业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2—10亿元、10亿元以上的,经认定分别给予100万元、160万元、200万元奖励。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外资企业实缴注册资本500—1000万美元、1000—5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以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000—6000万元、0.6—3亿元、3亿元以上的,经认定分别给予100万元、160万元、200万元奖励。奖励分两期兑现:其中内资企业参照上述第(一)条招商引资引荐奖励兑付原则分2期兑付;外资企业实缴注册资本足额到位后兑现50%,项目完成50%的固定资产投资后兑现余下50%。

以上外资企业奖励,先进制造业投资2000万美元以下,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的仅限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其他外资企业不作限制;以上内资企业奖励,先进制造业投资2亿元以下,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投资6000万元以下的仅限央企、大型骨干企业、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投资项目,或新会区注册企业在本区

新投资设立的独立法人区域销售总部,其他内资企业不作限制。

2.对新落户且2年内经认定为新会区总部企业的,每家再给予100万元奖励。对新落户且2年内经认定属高新技术或科技孵化器项目的企业,在享受省、市、区有关政策及以上新落户奖励的基础上,每家再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落户且3年内首次纳入统计“四上”企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项目,每家再给予10万元奖励。

3.在我区新成立的银行、保险、证券、私募股权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须经监管机构批准登记或备案注册),按其注册资金或运营资金实际到位额度的1%给予一次性专项扶持,每家机构最高500万元。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三)重资产建设支持。

对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的工业大项目,可由政府代建项目全部或部分的厂房及厂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企业自投产后下一起5年内分期回购;通过融资租赁设备的,可对其租赁费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补助3年,每年补助最高100万元。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四)发展贡献奖励。

1.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且同比增长15%以上、5—10亿元且同比增长12%以上、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以上的区内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分别最高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奖励;当年主营业务收入10—30亿元、30—50亿元、50—100亿元且 — 4 —

同比增长8%以上、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以上的,分别最高给予300万元、400万元、500万元奖励。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0.5—2亿元、2—5亿元、5亿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5%以上、利润总额增长5%以上的限上现代农业、三产企业,分别最高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和300万元奖励。以上奖励资金不高于企业当年实缴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比上年新增部分。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规上工业企业按《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江门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江府办﹝2017﹞25号)执行。

对当年首次升规入统且利润总额增长10%以上的传统特色产业(新会陈皮、小冈香、古典家具、五金不锈钢)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0.3—1亿元、1—3亿元、3亿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5%以上、利润总额增长5%以上的“四上”传统特色产业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60万元和100万元奖励。

2.对通过联营模式达到统一开票的“入统”企业,在首次纳入统计“四上”企业的当年,给予50万元奖励;第二年开始3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20%以上的,每年给予30万元奖励(3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下降的,以未下降当年为计算基数)。

3.在新会投资的企业,通过税收策划将区外关联企业税收调整到新会缴纳的给予奖励。2017年及以后落户的新会区总部企业,且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5亿元以上的,分别按主营业务收入的4%、6%计算奖励;2017年以前落户的新会区总部企业,没有享受各级总部经济扶持政策的可按本条措施计算奖励。对非

总部企业但将区外关联企业税收调整到新会缴纳,且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按主营业务收入的3%计算奖励。本条奖励资金不高于企业当年在新会实缴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额的30%。

4.经认定的销售中心(房地产企业除外)、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功能型总部升级为综合型总部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

5.对首次纳入统计“四上”企业,且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的,一次性给予企业法人代表(或企业总经理)5万元奖励,奖励资金直接划入个人账户。

6.对主营业务收入超2亿元且同比增长15%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0%以上的工业企业,可对企业货物运输费用,按照年物流运输费用总额(本地开票)的10%给予补助,每家每年补助最高100万元。

本条奖励资金可用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奖励,但不得超过当年企业获得本条奖励总金额的50%。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五)转型升级奖励。

1.鼓励现有工业企业通过集约用地实现增资扩产,对不新增用地提高厂区容积率,扩建自用生产、研发、仓储等生产性相关场所5000平方米以上的,2层以内按每平方米40元、第3层开始按每平方米5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每家企业累计最高奖励200万元。

2.鼓励停产企业、低效企业或因环保须搬迁企业自带优质项目(房地产企业除外)整体转型升级改造,在新项目达到承诺的 — 6 —

相关指标后,对原搬迁企业和新项目企业均按本办法新项目落户奖励标准计算奖励。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六)产业联动奖励。

1.鼓励区内企业互相采购、促进企业联动发展。区内企业购买区内工业企业生产的先进装备制造产品(关联交易除外),当年购买额1000万元以上且买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以上的,给予买方企业购买总额1%的补助,每家企业全年补助最高100万元。购买区内工业企业生产的工作母机(含成套装备、生产线、单台设备、关键零部件),当年购买额200万元以上且买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以上的,按不超过购买价格的30%给予买方企业补助,每家企业全年补助最高200万元。

2.对当年在原有生产基础上通过委托加工方式生产和销售产品以扩大生产(关联企业除外),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且同比增长20%以上、委托加工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30%以上的企业,在获得以上发展贡献奖励基础上,对每家企业再给予20万元(委托区内企业加工)或10万元(委托区外企业加工)奖励。

3.鼓励区内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形式推进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对收购本区企业、收购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关联企业除外),给予收购方50万元奖励。对兼并重组我区困难企业(关联企业除外),按其重组当年承接被重组企业的银行实际贷款额,对重组方给予5%贴息,每家企业全年补助最高200万元。对收购区外企业(关联企业除外)且收购行为在新会区内纳税的,收购金额在0.2—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收购方

50万元、150万元奖励。

4.鼓励区内私募股权基金通过投资、并购等形式推进区内企业发展。对投资本区企业且投资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关联企业除外),给予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100万元奖励。对投资区外企业且投资金额在0.2—1亿元、1亿元以上的,并将投资标的引入区内落地(工商注册地、税务征管关系及统计关系在新会区内),分别给予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150万元、300万元奖励。

5.服务于我区高新技术领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总部企业、四大传统特色产业,依法注册成立并按章程开展活动的行业协会,经认定给予每年20万元活动经费补助。

(本条奖励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七)科技创新奖励。

1.对我区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立项的各类科技计划并获资金扶持的项目,财政分别按1∶1、1∶0.7、1∶0.5配套资金给予支持,单项资助分别最高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

2.对企业建设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经科技部门认定)并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给予补助,前3年按其新增研发设备实际投入金额的30%给予资金补助,累计补助金额最高100万元;对其运行经费,3年内每年给予20万元补助。

3.对进驻科技企业孵化器(经科技部门认定)的入孵企业或个人给予租金补助,其中对进驻众创空间的创客,给予每月300元/人,最长12个月的卡位租金补助;对进驻预孵化器的项目团队,按实租面积(最高100平方米)给予全额租金补助,单个团 — 8 —

队补助金额每年最高2万元,补助时间最长2年;对进驻孵化器的企业,按实租面积(最高400平方米)给予全额租金补助,每家企业每年补助金额最高10万元,补助时间最长2年;对进驻加速器的企业,按实租面积(最高1000平方米)给予50%的租金补助,每家企业每年补助金额最高20万元,补助时间最长2年;对进入孵化园区的统计“四上”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0.2—1亿元、1—5亿元、5亿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5%以上、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的,分别给予10万元、30万元、60万元奖励。

4.获认定为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或新会区总部企业且在认定期限内,租用办公用房且自用的,按每月每平方米不超过30元且不超过租金80%标准给予补助,补助期限最长2年,每年补助金额最高100万元;购置办公用房且自用的,按购买房价的10%一次性给予补助,最高500万元。

5.对取得商业银行机构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贷款成本(包括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用等)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部分给予50%补助,单笔贷款贴息时间最长1年,每家企业每年只享受一笔贷款贴息(一份贷款合同),最高50万元。

(本条奖励由区科技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八)企业上市奖励。

1.企业在国内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成功上市的,在《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市区企业改制上市的实施意见》(江府办〔2013〕15号)奖励400万元基础上,再按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在我区的金额,分3个档次进行奖励:投资额1—5亿元的,奖励200万元;5—10亿元的,奖励

300万元;10亿元以上的,奖励400万元。

2.企业成功在香港H股上市的,在《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市区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天津股权交易所和香港H股上市给予奖励的通知》(江府办函〔2016〕45号)奖励50万元基础上,增加奖励200万元。上市企业将募集资金在我区投资的,投资奖励标准参照国内上市企业奖励标准执行。

3.企业以存在控制关系的境外公司到香港主板(含创业板)间接上市(红筹方式),并将募集资金60%以上在我区投资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在此基础上,再按募集资金在我区投资额计算奖励,具体参照国内上市企业奖励标准执行。

4.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的,在江府办函〔2016〕45号文奖励30万元基础上,增加奖励150万元。新三板挂牌企业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且所募集资金在我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奖励。

5.企业采用买壳、借壳方式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我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

(本条奖励由区金融工作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九)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1.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或示范性家庭农场每个给予15万元奖励;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给予10万元奖励,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每个给予5万元奖励。

2.对新型职业农民创办规模化现代农业经济实体,连续2年每家每年给予最高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纳入统计“四上” — 10 —

企业的,每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提高至最高20万元。

3.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300—500亩,一次性给予每亩30元奖励;流转土地面积500—1000亩,一次性给予每亩50元奖励;流转土地面积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每亩100元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

4.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每新获得一项给予5万元奖励。

(本条奖励由区农林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1.企业单独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或与职业(技工)院校合作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分教点,组织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助。

2.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认定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单位”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

(本条奖励由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制定实施细则)

三、附则

(一)对带动性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特别重大项目,经区政府同意,另行予以重点扶持和奖励。

(二)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同一项目、同一事项同时符合其他扶持政策规定(含上级部门要求区内配套或负担资金的政策规定)的,按照从高不重复原则予以支持,每家企业每年合计奖励(补助)最高1000万元,另有规定的除外。获得奖励(补助)的涉税支出由企业或个人承担。

(三)奖励(补助)资金按现行镇级财政体制增支比例分担。

(四)本办法实施细则由各相关单位制定,并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统一收集后颁发。

(五)本办法由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商有关单位解释。

(六)符合本办法扶持的企业(项目)、个人,扶持期限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特别注明的措施除外)。有效期届满或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将根据实施情况予以评估修订。

附件:相关名词解释 — 12 —

附件

相关名词解释

1.招商引荐人(中介机构):指凡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区提供项目投资信息,协助与投资商取得联系,并使项目最终落户我区的个人或组织(包括国内外的企业、社会团体、经济组织、机构、个人等)。但项目投资方及其内部从业人员,国家机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不适用本办法。

2.新会区总部企业:参照《印发江门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江府办﹝2011﹞95号)标准认定。

3.现代服务业:指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咨询等生产和市场服务,以及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商品零售等个人消费服务行业。

4.现代农业: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5.央企:指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

篇3:区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东江源区是指东江源头地区,包括江西省的寻乌、安远、定南三县境内相邻连片的集水区域,流域面积3524平方公里,该区域被列入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范围。本文所叙述的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延伸到三县管辖的行政区域,三县的县域面积为6003平方公里,其中源头核心区占58.7%。

1 东江源区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和基础

1.1 东江源区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

1.1.1 东江源区已列入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东江是珠江三大水系之一,是广东省东部和香港用水的水源地。为了确保粤港用水的水质安全,国家于“十五”期间将东江源列为15个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实施重点保护、建设和管理。国家先后在三县安排了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和水源污染防治试点。江西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对东江源三县实施9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计划到“十二五”共投入14亿元。国家明确提出建立跨省区上下游的生态补偿机制,由广东省每年从东江源供水工程费用中安排1.5亿元用于东江源区生态保护。

1.1.2 传统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尽快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面貌,改革开放后,东江源区和其他地区一样,实施以单纯增加经济总量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但没有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而且由于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环境监管缺失、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使得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东部仍处于最不发达状态,东江源区三县中寻乌、安远至今仍是国家公布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全省的差距较大,绝对贫困人口有所减少,但相对贫困有所加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境内由于稀土资源丰富,为了局部和眼前利益,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监管的情况下滥采乱挖,尾沙排放不断增加,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导致河床淤塞。总之,传统发展方式不仅使经济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令生态环境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下降,如不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东江源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面临巨大挑战。

1.1.3 国家新政的出台调整为东江源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矿山资源开采和管理,特别是作为战略性资源的稀土、钨等有色金属矿的开发、管理政策,作了许多新的调整。“十五”期间国家下决心整治矿山开采秩序,江西省根据国家要求和有关政策,出台了《江西省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管理条例》(将稀土、钨矿列入特定矿种),“十一五”期间又出台了《江西省稀土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提出了高效利用、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稀土资源的目标。2012年4月,国家成立稀土产业协会,对其加强行业管理,实施出口配额、减少资源流失、限制初级产品出口、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保护性开采措施。这些措施为东江源区的矿业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东江源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他方面还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涉农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三农服务的金融保险支持政策、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政策、国家对扶贫开发的政策扶持等。上述政策对东江源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非常密切,除此以外,国家在近几年出台了许多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政策、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政策、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社会保障和救济救灾政策等,由于它们具有全民普惠性质,不在此列举。

1.2 东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

1.2.1 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

东江源区三县由于地处江西边远山区,地处赣、粤、闽三省交汇处,远离经济中心,交通不便,区位条件差,发展水平低,是江西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三县2010年末人口89.8万元,占全省总人口的2%,其中乡村人口75.1万人、城镇人口14.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3.6%、16.4%,城镇化率16.4%;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96.79亿元,占全省比重1.02%,人均GDP 10778元/人,为全省人均GDP的50.9%。主要经济指标如表一所示:

资料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11年

由表一可知,三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较低,财政总收入只有9.21亿元,人均财政收入1026元,只有全省平均数的37.34%,其中地方财政5.69亿元,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21%。也就是说,东江源区三县的财政支出,有79%需要靠中央和省的财政支付解决,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52元,只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总体来看,三县经济发展水平以定南县较高,寻乌次之,安远最低。

1.2.2 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

东江源区三县2010年产业结构如表二所示。

资料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11年

从表二可以看出:寻乌、安远第一产业比重30%以上,第二产业30%以下,按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型划分,应属传统农业社会。定南县产业结构层次较其他两县高,第一产业20.9%,第二产业40%以上,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

1.2.3 农业结构形成了县城特色

三县农业结构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如表三、表四所示。

资料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11年

资料来源:相关县统计资料

从表三、表四可以看出,东江源区三县的农业生产形成了明显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寻乌、安远的柑橘和脐橙是特色优势产业。寻乌蜜橘是全国知名产业,早在上世纪就被农业部授予“蜜橘之乡”称号;赣南脐橙是江西最早上市的农产品牌,种植面积40多万亩,人均1.5亩,2008年总产达到43万吨,人均生产1.4吨以上,是江西仅次于南丰县的第二大柑橘生产大县。

定南县农业形成以生猪和蔬菜生产为主的格局。2010年人均生产肉类309.6公斤,远远高于全省人均生产肉类60公斤的水平;人均生产蔬菜310公斤,高于全省人均生产蔬菜250公斤的水平。定南县是我省主要生猪和蔬菜生产调出大县,江西10强畜产品生产大县之一,是全国供香港、深圳无公害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由于定南县生态环境优良,其主要农产品取得了绿色有机农产品称号,茶叶、香菇、山竹笋等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1.2.4 工业规模小,处于起步阶段

到2010年末,三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家,从业人员11184人,工业产值57.1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2亿元,利润4.3亿元,如表五所示。

资料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11年

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规模小,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寻乌、安远位于江西工业规模最小之列。二是工业主要行业有矿山采选和果品农产品加工,稀土矿采选加工的主要产品有稀土永磁材料、永磁机电、镍贮氢材料等,钨矿采选加工主要在定南,主要产品有钨精矿、仲钨酸纳(铵)、钨丝等。

1.2.5 商贸物流业有一定发展

东江源区三县的商贸物流业主要是围绕本地特产开展促销和运输,如脐橙、生猪、蔬菜主要运往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脐橙、柑橘在北方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我国南北几十个主要城市建立了脐橙等主要特产的批发和销售网点。三县的个体商贩有较充分的发展,在产业层次较低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占有较大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又主要是传统的个体商贸业比较发达,主要从事本地农村特产和矿产品、建材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高端服务业很少。

1.2.6 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初步成效

国家和省级环保部门,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对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研活动,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和措施,下游对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已在实施中。出台了《东江源跨省界敏感区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以加强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工作,以进一步明确省级层面的生态保护责任。在源头核心区开展了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把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到最基层。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退耕还林建设任务,实施了生态林保护建设工程、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完成了5000公顷重度流失区的治理,制订了污染物总量排放方案,并落实到乡镇和重点企业。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环境破环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开始好转,江西省境出省水质稳定在II到III类之间,为保护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奠定了基础。

1.2.7 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扶贫力度的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三县原来只有二级公路与广东相连,县和乡镇以三、四级公路为主。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京九铁路和随后完成的赣粤高速公路通过定南县,并成为赣粤物流大通道上的重要物流中心节点,东面的瑞金到寻乌的高速公路在2011年建成通车,北面东西向的赣州到瑞金的高速公路已在2010年通车,南面东西向的寻乌到定南的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这样东江源区四周正在形成口字形高速通道。近几年三县新建和改造的35KV输变电站有10多个,且有一批110KV和220KV电站正在建设。交通、能源条件的改善,为东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创造了条件。

2 东江源区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

2.1 东江源区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在提出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路前,笔者首先对东江源区创新经济发展战略作SWOT分析,所谓SWOT就是把该区域发展面临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作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和对策。

2.1.1 优势分析

(1)稀土、钨战略资源丰富,世界稀土资源(以稀土氧化物计算)中国占36%,前苏联占18%,美国占13%,探明储量中国占46%,但中国稀土产量都占世界90%以上,出口量占世界95%以上。内蒙的包头以轻稀土为主,江西赣州以中重稀土为主,分布在8个县,而东江源区的寻乌、定南是8个重点县中的2个。钨的世界储量中国占68%,探明储量中国占62%,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江西,定南是钨精矿和加工业的主要产地之一。

(2)森林资源丰富。东江源区三县森林面积5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5%,比全省高出22个百分点,生物多样性明显,是东江源区的生态屏障,也是发展生态产业的资源基础。

(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旅游资源丰富。根据规划要求,东江源头的核心地区,水质要达到Ⅰ级标准,出省水质达到II级标准。东江源区的三百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保存了独特的原始森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东江源区在中央苏区范围内,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东江源区又是客家人的聚集区,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4)农业特色明显。果业、生猪、蔬菜、森林食品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在省外拥有广阔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1.2 劣势分析

(1)区位比较偏僻,远离经济中心。东江源区离我国南方经济中心广州、深圳300多公里,离辖区市赣州140多公里,离省会南昌500多公里,与其他区比较,物流成本较高。

(2)科技人才缺乏。由于该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不但难以吸引科技人才前往创业,就是已在本区工作的科技人才也千方百计调离。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区内文化教育欠发达,缺少高等教育学校和高级职业院校,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多流向外地。

(3)工业规模小,层次较低,产业链短,配套能力差,尚难形成完整高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矿产品加工中缺少精深加工的下游产业。本区虽然有稀土产业优势,但稀土应用产业尚未全面展开。

2.1.3 面临的机遇分析

(1)把东江源区列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将会加大对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生态补偿力度也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加大,特别是粤港发达地区对上游源区的补偿力度将不断加大。同时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到东江源区投资优势资源性产业的机会增多,对促进源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国家对稀土产业政策的调整,将大大提升稀土产业的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重大作用。国家在2011年5月发布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稀土实施国家战略储备,进行产业、企业重组,施行出口配额限制,这将为有稀土资源优势的东江源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意见》提出要培育南方离子型稀土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80%以上。

(3)国家于2012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苏区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在这之前,中央已经提出《关于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纲要》,江西省委也提出《关于支持赣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使东江源区三县有可能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

2.1.4 面临的挑战分析

(1)国家实施稀土、钨矿出口配额管理,虽然从长远看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在近期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该地区的稀土生产能力。

(2)东江源区列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又因为列入生态功能保护区而提高企业进入的门槛。据“十一五”期间的不完全统计,东江源区三县因列入生态功能保护区而拒绝了40多个项目的进入,减少投资11.4亿元,其利弊权衡也面临挑战。

(3)环境压力加大。国家要求东江源区江西出省水质达到II级以上标准,但据2011年11月份监测结果显示,东江源区5个监测断面中,只有1个达到II级标准,其余4个均未达标。

3 东江源区适宜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适宜于限制开发区的产业主要是有利于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提高固碳能力、使空气保持净化的产业。或者虽然有一定污染,但在可控、可治理的范围内,对国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特定矿产资源的开采。在东江源区,前者主要是指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后者是指稀土、钨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林业资源的培育和综合利用

东江源区三县的森林面积2010年达到54.4万公顷,占三县国土面积的近90%,因此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的潜力已经不大了。但由于林分质量不高、森林蓄积量低、林业生产能力低,通过资源培育、增加森林蓄量、提高林业生产能力尚有很大潜力,如能提高林业的综合利用水平,潜力就更大了。

3.1.1 森林资源培育的方向定位

东江源区流域内(即35.24平方公里内)林业应以发展公益林业为主,东江源区流域外应以发展商品林业为主,但开发强度不宜过大。

3.1.2 森林生态效益的综合利用

东江源区的生态林业应以发展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为主,有利于保持东江源区丰沛的水资源,因此在源头地区要积极营造以阔叶林为主的生态林业。生态林业对农田也具有很强的保护功能,对增加农田肥力、降低自然灾害具有显著效果。

3.2 发展生态旅游业

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而且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东江源区森林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奇花异木、珍禽稀兽、飞瀑清泉众多,是我国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原生态常绿阔叶林带,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境内的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源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原始森林景观。三百山由三百多座山峰构成,方圆数十里无人定居,山高林密,自然环境古朴、清寂,森林覆盖率98%,景区古树参天,溪泉潺潺,气候宜人。清澈秀丽的东江源头、壮观众多的飞瀑深潭、保存完好的常绿阔叶林带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堪称三百山“四绝”,极具生态旅游开发价值。东江源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东江源区又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文化和广东岭南文化在此交相辉映,民俗娱乐文化丰富,安远县的镇岗围屋建筑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占地面积10391平方米,围屋内有房间229间、18个厅堂,是赣南最大的围屋之一。

3.3 发展生态农业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农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我省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绿色食品是我省战略新兴产业。这对支持东江源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东江源区的生态农业已经有较好的基础,目前比较普遍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 山地丘陵主体型生态农业模式

东江源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顶主要发展林业,以人工栽培针阔混高林为主,如杉、松、油桐、板栗等;山腰开辟果园,寻乌、安远农民多在山坡地开辟梯田、实行等高种植蜜橘、脐橙;山脚以农作物为主,如粮、菜、烟叶,畜牧业以养猪和家禽为主,如有水塘可发展养鱼。

3.3.2 平地低洼地基塘种养型生态农业

东江源区三县没有大片的平原,但山谷间的小块平地低洼地很多,且有水塘,多采用基塘式种养,一般为粮、菜、畜、鱼立体种养模式。如以旅游观光形式为主的生态农业,则多种植花卉苗木、饲养珍禽鸟兽作观赏以吸引游客。

3.3.3 间、套、混作型生态农业

在幼龄果园实行间作套种方式,一般以间套蔬菜、红薯、旱粮、绿肥和饲料作物为主。间套作物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果园化肥施用、提高水果的品质有重要作用,也是赣南普遍的耕作习惯。

3.4 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稀土是宝贵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东江源区在内的赣州市素有“稀土王国”之称,蕴藏着丰富的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截至2010年,赣州市已探明稀土资源储量79.11万吨,其中轻稀土57.83万吨、重稀土21.28万吨;保有储量34.10万吨,其中轻稀土21.46万吨、重稀土12.64万吨。其中东江源区三县占有较大比重,三县储量如表六所示。

资料来源:赣州市发改委

由表六可以看出,赣州市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东江源区,其中寻乌县稀土资源占全市一半以上,安远县还有一定的重稀土资源,具有轻重稀土配分全、埋藏浅、放射性低、易采选等特点。2010年全市稀土产业值达到149.5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1/3,居全国首位,成为赣州市继钨业之后的第二个百亿元产业。赣州市稀土矿山现有生产能力1.5万吨/年,近几年平均10000吨左右,占全国同类矿产品的40%。稀土分离能力4万吨/年,金属生产能力1.3万吨/年,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基地。全国104个稀土采矿权证中,有88个在赣州市,矿区总规划面积达到253平方公里,比寻乌县国土总面积还大200平方公里。有出口经营权企业7家,2008年出口配额3400吨,出口额1.8亿美元,2010年出口配额2732吨。

目前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国际社会所施压力加大,特别是WTO组织于2011年7月裁定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违规,给我国稀土资源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二是在资源开发方面,地质勘查薄弱,投入不足,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和产品结构层次低,加工深度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布局不合理,监管难度大。四是出口方面资源严重流失,走私猖獗。五是在保护资源过程中发展替代产业缓慢,一些地方严重依赖该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矛盾。六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面临矿区复垦、塌陷区治理、尾矿处理、环境修复任务重、投入大的问题,环境治理投入超出地方经济承受能力。

根据国家稀土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赣州稀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赣州市提出打造成全国稀土资源型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实施稀土资源保护性开采,产业链延伸,做强做精稀土产业,完善矿业权市场,规范矿政管管理,实现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

3.5 钨矿资源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

钨是包括东江源区在内的赣州市另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和稀土同样列入国家保护性开发的特定矿种。定南县是重要的钨产业基地之一,钨矿资源丰富,锰、钛铁、石墨、膨润土等配套资源较好,加工业有一定基础。该县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钨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形成以钨合金和钨粉为主要产品的产业板块。

目前,赣州市的钨资源保有储量45.96万吨,占全省的41.8%。由于过度开采,资源流失比较严重,迫切需要创新钨产业的发展思路,实施保护性开发。

3.5.1 总体思路

要按照“整合资源、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形成集群”的思路,把赣州建成钨工业精深加工制品及新材料基地。定南县将是这一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5.2 产业布局

以赣州为中心,形成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到精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开发的钨产业集群。定南是这一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昌为中心,形成以新产品开发为主导,建成以超细粉体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和应用工具为基础的新材料基地,加强钨产品在钢铁冶炼中的应用,开发高强度特钢材料,满足国防和工业现代化的需要。

3.5.3 贸易政策

鉴于当前国内对钨矿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钨矿资源要实施限制输出,鼓励进口,全面取消钨矿资源出口退税政策,打击非法开采、超量开采,防止钨矿资源进一步流失。

3.5.4 引进措施

积极引进国外钨矿资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钨矿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3.6 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工业

在国家对稀土、钨等有色金属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的背景下,发展农产品食品工业是东江源区最适宜的替代产业之一。根据东江源区的农业资源特点,应重点发展以下产业:

3.6.1 果蔬加工业

东江源区是脐橙和蜜橘主产县,由于成熟期集中,采收后往往出现卖难问题,且价格下跌,影响果农收入。为了提高水果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果农收入,应发展果汁饮料加工业。

3.6.2 畜禽加工业

重点发展畜禽屠宰加工、冷藏、配送、营销产业环节,完善生猪产业链,开发方便、营养、安全的畜产品,满足粤港澳市场的需要。

3.6.3 油茶生产加工

东江源油茶资源丰富,又有大片低产林地,可改造连片集中的油茶林,省、市县可安排专项基金,扶持油茶生产。这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6.4 森林食品加工

根据东江源区三县森林资源特点,应重点发展食用菌、竹笋罐头、板栗、山野蔬菜、南酸枣、银杏系列产品、中药材产品。要作好规划,增加投入,制订标准化的产品生产,加强市场推介。森林食品的开发潜力很大。

4 政策措施

4.1 加大对东江源区的投入

国家和下游受惠的发达地区,要提高对上游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使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周边地区同步提高。生态补偿费用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用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支出水平。可以用预算内人均财政支出这一指标,考核公共财政支出水平,要求东江源区三县人均财政支出不低于赣州地区平均水平。

4.2 整合资金,集中使用,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东江源区多种扶持政策,资金来源渠道多,目前有“东江源头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赣南原中央苏区县”三项重大政策出台。第一种是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二五”规划》对保护东江源水资源的生态补偿;第二种是根据国家最近出台的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东江源的寻乌、安远两县列入重点扶贫开发县;第三种是国家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东江源区三县均列入原中央苏区范围内。三项重大支持政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目标相同,就是帮助这些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因此要把中央的三项重大政策和系统工程统一到同一个目标上来,实行科学规划、分块实施、协同推进的格局,对国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集中使用,对相同或同类项目进行整合,突出重点,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控制开发强度,真正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指出:在限制开发区域要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而东江源的发展又离不开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要把开发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不能像重点开发区那样追求做大做强。控制开发实际上是控制工业化、城市化的规模和建设,原则上是在现有城镇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集约开发、集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好三个县城。2020年前县城规模控制在8万人左右为宜,建制镇规模在流域范围内以控制在1万人左右为宜。总之,城镇化规模不要过大,以免形成过大的环境压力。工业布局应重点放在流域外的乡镇,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4.4 核心保护区要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核心区的生态保护是关系到东江源水质能否达到国家I级标准的关键,为此要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群众参与,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工程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搞好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要保护好天然林,发展以阔叶林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动员全民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参与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按国家有关政策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二是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要限期治理好重度流失区。三是在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估核心区的经济活动强度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提出核心区内发展适宜的产业替代产业规划。四是做好核心区内人口布局规划,通过生态移民,逐步减少核心区人口,减轻人口压力,在此基础上作好社会发展规划,提高核心区人口生活质量。五是作好核心区内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把矿产资源开发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在开发的同时作好生态修复。

4.5 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标准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批企业向内地转移,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发展机遇,作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东江源区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期加快发展。但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对技术层次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要禁止进入,而对符合条件进入的企业,要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土地、工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才能有更大的吸引力引进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进入。

4.6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

在地方和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的氛围中,传统的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可能更适应这种过度竞争的环境,这是国家生态保护政策能否真正落实面临的最大挑战。关键是要使上级政府转变对这些地区的考核评估标准,转变政绩观念,并建立与其他地区有区别的考核指标。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可以使不符合生态保护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使其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发改委,赣州市发改委.江西稀土产业发展中生态修复问题研究[Z].

篇4:区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立市”型城市。长期的资源开发,使呼伦贝尔市形成为资源型城市,多数城市及城镇或“以林为主”,“以林建城”、“以林兴城”,或“以煤为主”,“以煤建城”、“以煤兴城”,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我们所调研的几个旗市是比较典型的资源型旗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森林资源型城市:即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扎兰屯市;二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满洲里市、鄂温克旗。

按国务院东北办对资源型城市界定的4个定量评价指标和6种特定情况的定性分析,并将1995年、2000年、2003年、2006年4个年份确定为样本年,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旗均符合4条定量评价指标,应纳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范围。

二、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这些旗市乃至呼伦贝尔全市,由于森林资源萎缩和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双重压力,加之,煤炭、有色等矿产资源开采成本增加以及运输瓶颈制约,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已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财政自给率下降,失业人口增加,低保人口比重高,民生艰难,全市面临着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新发展,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一)森林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森林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调查,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截至目前,森林资源已经实现了长大于消。与1997年相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8154.6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增长了6468.2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增长8.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69.95%上升到75.68%,比5年前提高了5.7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638,255,081立方米增长到665,108,715立方米,增加26,853,674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增长了7.79万公顷,人工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342.8万立方米,年度采伐量由1998年的500万立方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229万立方米,在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的同时,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大幅增加,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加强,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林木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和森林资源型旗市为自主实现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努力,建立了一些新型的林木深加工企业。

3、替代性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势头看好。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提出到“十一五”期末,非林非木产业产值达到84.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10%。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基本形成以人造板、浆纸、集装箱底板等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牙克石市凤凰山滑雪场项目:建立了凤凰山北欧风情园及冰雪旅游区项目总投资13830万元,已建成3条索道、7条滑雪索道、16栋别墅、1个滑雪中心,可同时接待200人住宿,500人用餐,索道每小时运载500人,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旅游活动。目前正在修建能同时容纳400人的会展中心。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初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并成立了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的“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规划”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总体开发建设规划》,项目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为10年,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为总目标,以跨越大兴安岭、跨越大草原、跨越大森林、跨越大湿地、跨越温泉冰雪、跨越冬夏时空的“六越之旅”为总体特色,以建立国家生态旅游中心、国家休闲度假中心、国家火山科考中心、国家温泉度假中心、国际冰雪运动中心、国际会议论坛中心等“六大中心”为标志性旅游产品,5年后实现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为设计规模,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区。

5、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异军突起。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年产30万吨的绰尔铁矿、得尔布尔万年青铜矿、二道河子铅锌矿开采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的金属冶炼厂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接续产业情况

灵东矿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2007年5月已正式开工建设。

产业升级项目:已被列为国家产业升级项目的灵泉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工程总投资16746万元,累计已完成投资9064万元,该项目计划2007年全部竣工投产。铁北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坑口电站项目:扎煤公司与深能源合资建设的2×20万KW达赉湖热电厂,正在国家审批过程中。

大雁集团雁南矿二期工程:计划2007年开工建设120万吨生产矿,使雁南矿达到设计的300万吨产量,并计划争取开工建设大雁西部区设计能力年产600万吨的扎尼河露天矿(该井田煤质较好,埋层浅,适合露天开采)。

大雁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的主要项目有:大雁180万吨甲醇转120万吨二甲醚、配套2×10万千瓦电厂煤化工项目鄂温克2×60万千瓦电厂、配套2个600万吨矿井煤电一体化项目。

2.替代产业进展情况

扎煤集团全煤矸石空心砖厂项目:已投入1000余万元扩建全煤矸石空心砖厂三期工程,现已达到年产1亿块标砖规模。根据市场需求,2007年再建设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2条,项目完成后,可年生产全煤矸石空心砖达到2亿块。并拟逐步启动年产5万立方米陶粒和5万立方米轻质陶粒砌块以及年产2000万块清水砖项目。项目启动后,将解决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市场对空心砖的需求,彻底消除因实心砖生产取土对土地和草原的破坏,减少因煤矸石、电厂灰渣的堆放对草原的占用和污染,对于废物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扎煤露天矿原采区旅游项目正在规划中。大雁集团的替代产业主要是马铃薯产业和建材产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

马铃薯产业:呼伦贝尔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是大雁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固定资产8527万元,主要从事脱毒种薯培育和马铃薯深加工。现建有组培扩繁中心1600平方米,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万株,试管薯500万粒;有网棚130栋,年产微型薯1500万粒;现引进和培育的有鲜食、炸条炸片、淀粉加工三大系列20多个马铃薯品种,年产脱毒种薯4万吨,鲜薯及加工用马铃薯6万吨;2004年建成1座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精淀粉加工厂,今年计划生产精淀粉8000吨。脱毒种薯已注册 “大雁合兴”牌商标,产品已销往全国10余个省区及东南亚地区、蒙古和俄罗斯;鲜薯和马铃薯精淀粉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企业拟与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合作组建中国马铃薯种薯集团。

建材产业:目前公司建有煤矸石砖厂一座,设计能力为3000万块标砖/年,同时还有新型轻质环保墙板、聚苯板、塑钢窗、彩钢瓦、墙体涂料等产品。2006年生产煤矸石空心砖1400万块、煤矸石标砖560万块、粘土标砖880万块、塑钢窗8000平方米、彩钢瓦4万平方米、聚苯7000立方米,在满足本地区需要同时,实现外销煤矸石空心砖400万块。同时,今年新引进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粘接干粉料生产线和年产3万平方米粉煤灰混凝土路面砖生产工艺,已生产出了产品。

三、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目前,呼伦贝尔市的几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境域内大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地各自为政,发展无序,社会事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解决好体制性的障碍。彻底解决体制、机制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矛盾,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解决企业活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资源型旗市发展障碍的根本途径。

(二)经济结构单一,后续发展乏力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较短,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二是经济成分单一,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偏大,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国企改革还远没有到位,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

(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目前,大企业同时兼有生产经营和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的问题解决缓慢,企业仍承担着后勤服务、城管、环卫、排污、防洪、公安、消防、医疗、卫生防疫、民用供电、民用供暖、民用供水等社会职能。森工集团支付各类社会性费用达4.6亿元。扎赉诺尔矿区、大雁煤业集团两个企业此项支出1.2亿多元,沉重的社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森工集团现有职工21万人,失业率73.1%。全林区享受低保人员日渐增多。其中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0万人,已经纳入“低保”的有8.5万,至今未纳入的有1.8万人,占应纳入总人数的17.5%。扎煤公司在岗职工最多时达3.5万人,目前仍有1.3万名退休职工实行自治区统筹,平均月收入671元(相当一批井下工作30余年的老工人只有500元)。

此外,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普遍单一,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极大困难。

(五)职工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社会矛盾积聚,不稳定因素增多

据调查林区的职工收入水平赶不上农村;居住条件赶不上农村;没有耕地,生活成本高于农村;生存压力也明显高于农民。

2003年森工集团从业人员年均工资6199元,比全市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低3760元;2005年森工集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3元,比呼伦贝尔市在岗职工平均低6238。林业机关人员月均工资500元左右,林场等一线职工月均工资300元左右。林区有退休职工6.4万人,加上职工家属、遗属、一次性安置人员,总计10余万人,生活都十分困难。

据2004年市政协在走访11个林业局、22个林场,调查100户家庭中,温饱线以上的有39户(月人均收入200元), 达不到温饱线的有61户。

相当多的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并且呈现出贫困集聚和代际传递等特点,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群体性上访事件大幅增加。职工生活水准普遍很低,至少有一半职工一家数口、甚至几代人住在只有十几平米、一卧一厨的破旧平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矿工仍然住在日伪时期建造的、四壁透风、冬冷夏热的石头工棚里,其中相当一部分危房的墙体已经倾斜、开裂。绝大多数人家里除了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和一件像样的家具。长期的收入低、就业难,导致地区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使涉企业的信访总量居高不下。现在上访大部分都是反映收入低、住房条件差、无钱就医、子女无钱上学和要求安置子女就业等生活困难方面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压力。部分群众认为如果不闹点事,不采取一些极端行为,问题就没人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希望引起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

(六)棚户区改造问题突出,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林区现有板夹泥住房4万多户(包括山上林场1.6万户),占林区总户数的40%,面积164万平方米,近13万人居住其中。这些住房大部分建于林区开发初期,平均使用都在30年以上,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危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矿区, 扎赉诺尔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5729户,建筑面积290500平方米;大雁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15367户,建筑面积695760平方米。按房屋结构和破损程度划分,其中砖木结构10190户、489120平方米,土坯结构4051户、145836平方米,危房1126户、60804平方米。群众的居住差、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十分普遍,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尚未建立起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呼伦贝尔市资源开发走的是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过程,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的矸石、垃圾,其堆放结果,造成大量土地占用和地表生态的破坏。二是资源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土地利用功能的丧失或破坏。扎煤公司、大雁集团矿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45.22平方公里,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资源开采过程中对植被、地表水、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采煤沉陷区治理不到位。四是林区“以木取暖、以煤代木”没有解决。据调查,目前居住在林区的25万户,80万人口加上机关单位,每年需烧材约烧掉木材资源300多立方米,大于国家在2004年天保工程下达的年木材限采量。

(八)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过多

1、公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2005年底,林区公路总里程1.5万公里,路网密度仅为1.46米/公顷。由于林区公路建设标准较低,95%以上的公路路面为沙石路面,85%以上的桥涵为木质桥涵,通行能力较差,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养护维修。为保护沙石路面,只能采取“晴天通行,雨天禁行”的办法,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给排水建设落后。资源型旗市大多数居民不能享有安全饮水。牙克石市自来水供水需求管网长度为46公里。现已建成22公里,还需要扩建24公里管网,资金总缺口3006.53万元。根河市区用水人口为2.85万人,现供水3,300户,用水普及率为36%。许多地区排水设施趋于空白,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使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鄂伦春自治旗自来水供水普及率仅19.26%。林区饮用未达标水人数占林业总人口的88%,饮用深水井人数仅占林业总人口的18%,由于饮用不洁水源,导致林区肝炎、痢疾等传染性疾病及胃肠、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高发。大雁矿区水源能力不足,水质差,急需建新水源。

3、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难度大。主要反映在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牙克石市:污水处理厂于2004年开工建设,设计规模为3.4万吨/日处理,总投资为9,98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5035万元,资金缺口4560万元。计划新增配套管网24.85公里,总投资4149.66万元。鄂伦春自治旗目前仅阿里河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座污水氧化塘,污水处理率仅为26%。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几乎为零。

四、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加入振兴东北战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市委、市政府与自治区相对应,尽快成立呼伦贝尔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对接问题。强化振东办的联络、协调、规划职能,研究制定呼伦贝尔市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政策对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国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难得,时间紧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该尽快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具体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远的目标和远景规划。

(二)各资源型旗市党委、政府、企业要提高对地区和企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精神,把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作为“十一五”工作重点之一。

抓紧研究制定经济转型近期发展规划,有步骤地推进转型工作,从发展替代性产业,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等方面入手,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途径,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四个转型”: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体制机制转型。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林权制度、国企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带动其他各项改革,活化、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型,重点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坚持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税收、资本配套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大财团、大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办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搞好对俄蒙经贸合作,支持鼓励更多企业、林业职工、农民到俄罗斯、蒙古从事森林采伐、农业和矿产开发。

(三)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强化企地联合,协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企地条块分割,职能重叠,各自为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各种矛盾交织状态。森林资源型城市行政区内绝大部分资源权隶属于林业、农垦、铁路等驻在单位,地方经济建设可用资源比较有限,在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区畜牧业、林区矿业等接续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占用林地(主要是占用森工集团的林业用地)手续繁杂,工程进度缓慢,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林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生活设施等切身利益。因此,应建立地方和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真正实现企地联手促进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应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选择接续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呼伦贝尔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东北区域经济圈,为此,一是促进呼伦贝尔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的融合,利用辖区内各种条件,发展有利于高水平利用本市资源的接续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地方特色的轻工业和有地方资源基础的重工业,如煤电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

二是本着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剥离社会职能、扩展发展空间的原则,鼓励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实力的资源开发企业实施异地开发战略,在国际上和国内其它资源富集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减轻企业对本地资源的依赖。

三是鼓励本地资源型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四是促进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延长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为资源型城市提供综合发展能力。

(五)进行重点项目扶持,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推动新型接续替代产业壮大发展

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现有已开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建议国家充分发挥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政策,加大对林区、矿区现已形成,但仍然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对林产工业、山野菜、食用菌培植产业、特色种养殖业、旅游业、林区矿业、尾矿、废矿开发产业等经济转型项目给予政策性贷款或无偿注入资本金,提高资源型城市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出走困境、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建议加大项目支持,对属于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且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产业、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增即退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改制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所减少的地方税收比例部分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六)把劳动就业、城市功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摆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的位置

1、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选择项目和组织项目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同时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就业服务,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一人就业。

2、通过采取优化资源产业体系、扩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创新环境和能力等措施,创造充分的就业环境。积极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变单纯的“工矿城市”为功能健全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

3、应该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程,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大力改善矿区和矿城生态环境,加强土地复垦、废弃物处理、开采塌陷区、矿区环境恢复等工作,加大对矿山废渣、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对城市的水环境和大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七)林区以生态扶贫移民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林区居民生活取暖烧材成为当前对森林资源的最大浪费和对生态的最大破坏。因此,从既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角度考虑,建议国家恢复“以煤代木”补贴,通过以上级财政补贴为主,森工企业补贴为辅的方式,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解决以煤代木的问题。或由呼伦贝尔市政府出面协调,从本区域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向煤炭价格昂贵的林区调度平价取暖用煤,解决林区居民“取暖贵”的问题。

同时,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后,森工企业采伐量大量减少,产生大量富余人员。目前,除大批职工买断身份进入社会求生存外,还有大量职工下岗,仅根河市境内国有林场就已由46个撤销23个,减少了一半,林业在岗职工人数由5.6万人减少到2.6万人,下岗3万人。而滞留在林区的无业职工多数从事与林业有关的种植、养殖以及山野菜、野生浆果采摘等野外施工、作业活动,容易引发火灾,且居民区距森林较近,家火极易蔓延为山火,对森林防火构成巨大威胁。建议国家应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同时应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计划地将林区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既可以减轻人口对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又可以解决林区居民生活贫困的问题。

篇5:区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先进制造业立区、现代服务业兴区”目标战略,重点针对智能工业、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信用体系、绿色经济、创新驱动、国际化等领域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特制定本专项扶持政策。

一、智能工业类

(一)智能设计类

1.新认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15万元、5万元。

2.经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家、省相关行业协会)鉴定为企业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以上的新技术新产品,一次性奖励5万元/支;新认定为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支。

(二)智能生产类

1.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购置工业机器人、机器人集成系统或成套设备用于提高生产制造效率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其中工业机器人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台,机器人集成系统或成套设备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套。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改造现有生产流程且设备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元(新兴产业企业200万元)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当年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同时不超过企业当年对吴江的实际贡献)。

2.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30万元。

(三)智能装备类

1.经省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部件,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2.企业采购我区首台(套)装备和工业智能装备总额超过100万元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3.年开票销售首次超过2000万元、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

(四)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类 1.新评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5万元;新评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两化(深度)融合试点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万元(递增式补差额)。

2.新认定为国家和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新获评“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奖”(金慧奖)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双软企业”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省级“双软企业”(或注册成立三年以内的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新通过省级认定的,每项给予不超过2万元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限报5项);新获准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每项一次性奖励3000元(单个企业限报10项);软件企业软件产品年开票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50万元。

3.采用智能软件技术提升生产、管理且当年度投资额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当年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新兴产业类

本条“新兴产业”是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类门类。

1.经认定为新引进的新兴产业企业租赁厂房,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下同)的,连续两年给予每月3元/平方米租金补助;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连续三年给予每月3元/平方米租金补助。

2.新兴产业企业依法收购其他企业土地资产,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的(下同),每亩一次性补助2万元;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3万元;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亿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4万元。

3.新兴产业企业依法取得新征工业用地,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的(下同),每亩一次性补助3万元;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5万元;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亿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8万元。

4.以上1-3项补助额度,在企业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实现达产后,兑现政策的50%;三年内亩均税收达到20万元的,兑现政策的100%;未达到的,不予兑现。

5.以上补助资金,按照区级财政40%、镇级财政60%的比例分级承担。

三、专精特新类

(一)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1.经认定的区级及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给予不超过30%的扶持;新认定的省、市级1-5星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40万元、50万元(复评升级则补差额)。上述两项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企业参加境内外智能制造及省市区经信部门组团展会的,按其参展规模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担保公司持有省融资性担保许可证,且规范管理、配合监管的,按其实际担保业绩考核,给予风险补偿。经法律有效认定,担保公司在持证经营期间发生融资性代偿损失的,按不超过其代偿额净损失10%标准给予代偿补偿。上述两项最高补偿额分别不超过200万元。

4.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开展中小企业运行数据监测分析和协会进行行业调研分析。

(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新认定为区级管理提升类中小微企业的,按其规模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2万元、10万元。

2.新认定为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新获评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新认定为国家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30万元;新入选全国、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试点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新获评省自主工业品牌50强、苏州市十大自主品牌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三)发展专精特新项目

根据《苏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规范》规定和我区“专精特新”项目申报要点,新评定为区级及以上“专精特新”类项目的,按其“中小微”不同企业规模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2万元、10万元(当年度已获得省、市级“专精特新”类项目奖励的,不重复享受)。

其中,“特”项基金重点支持全区纺织产业破解印染瓶颈、补齐真丝绸发展短板、淘汰低端织机产能。

1.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在其区下达指标限下,淘汰落后高浴比印染设备,使用低浴比汽流染色设备、印花设备和自动染色配色设备等特种设备的,根据其设备投资实际额,按一年期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2.真丝绸企业申报技术改造且其产品、商标获评省级以上品牌和商标的,根据其设备投资实际额,按一年期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

3.真丝绸企业真丝绸产品年开票销售额(含丝棉被)首次超过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

4.织造企业按等量淘汰等量增加原则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设备,且新增设备单价超过1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2000元/台(套)。

四、信用体系类

1.支持“吴江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综合开发、系统升级及运行维护经费每年80万元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2.支持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在吴江区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通过省级信用管理贯标认定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其中,通过苏州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认定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通过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认定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上述三项按就高原则执行,不重复计算(如果递增式认定则给予差额奖励)。

五、绿色经济类

1.支持节能改造:节能项目节能量大于等于300吨标煤的,按其审定节能量,一次性奖励240元/吨标煤,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80万元;属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按其审定节能量,一次性奖励300元/吨标煤,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40万元;节能产品规模化项目社会节能量不低于5万吨标煤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2.支持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改造的,按其技术和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支持清洁生产:在清洁生产高费方案中,技术和设备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补助3万元;10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2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5万元。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的,按上级文件精神和标准给予相应支持。

4.支持体系创建:新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的,一次性奖励2.5万元;新获评“能效之星”的,按其能效星级(3-5星级),一次性奖励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升级补差额);新通过国家、省、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验收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入选国家、省、市其他各类推进节能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项目的,按照上级规定给予相应支持。

5.支持淘汰落后:《吴江区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吴政办〔2014〕55号)规定的行业(除印染、涂层、低端喷水织机外)以及酿造、皮革、绢纺等行业企业,自愿(不包括违法、破产)关停或者自行转产为我区鼓励类发展产业的,一次性补助其拆除设备评估价的35%(除化工、水泥行业外,其他行业企业补助总额不超过其前三年对地方的贡献)。

6.支持转产升级:关闭的化工、水泥企业利用原有土地,转产为新兴产业的,按其转产后对地方的贡献,给予为期三年的转产升级奖励。

六、创新驱动类

(一)名牌战略奖励

1.新获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新获评省、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 3.新获评江苏省区域名牌、江苏名牌产品、苏州名牌产品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万元。

(二)质量强企奖励

1.新获评中国质量奖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2.新获评江苏省质量奖、江苏省质量管理优秀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 3.新获评苏州市市长质量奖、苏州市质量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10万元。

(三)技术标准奖励

1.新承担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

2.新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企业(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

3.新批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并发布实施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

4.新组织制定联盟标准、团体标准并发布实施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5.新获评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 6.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单位)通过确认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

7.被新批准为省级地方标准、市级地方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并发布实施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万元; 8.新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每通过采标验收一项,分别一次性奖励1万元。

(四)商标战略奖励

1.在境外新获核准注册的商标:通过境外单一国家注册的,以一份注册证(或证明文件)为一件,一次性奖励2000元/件;当年度注册多件商标的,单个企业限报10件;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注册的,以国际局核发的注册证上载明的被指定缔约国的累计数量为标准,每个国别分别一次性奖励500元,当年度累计奖励不超过5万元。

2.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州市知名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件、10万元/件、3万元/件。

3.新认定为江苏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苏州市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

4.新认定为苏州市实施商标战略示范乡镇(街道)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5.新获核准注册为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件。

(五)企业诚信奖励

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5万元。2.新获评省级3A、2A质量信用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凡入选吴江区智能化工业示范企业或试点企业的,上述

(一)至

(五)奖励标准均上浮10%。

(六)加强科技创新

1.加快科技企业培育:首次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首次认定为苏州市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首次认定为江苏省民营科技型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

2.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新获批的国家、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15万元、5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特色产业基地)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新认定为江苏省创新型乡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入选上级科技部门计划项目的,按上级规定匹配相应的科技经费;新入选上级科技部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但未获经费支持的,按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新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重点新产品的,一次性奖励8万元、5万元;新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新入选本级农业和社发科技计划项目的,实行后补助政策(其中区级医疗卫生项目给予2万元/个补助;支出小于2万元的,按实际补助);新入选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一次补助20万元/个补助(两年一评);新获评本级一、二、三等科技奖励项目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新获评上级科技奖励项目的,按上级奖励金额的50%予以支持。

4.专利专项资金:专利权为企业所有的,在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后每件资助2000元,授权后每件再资助1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1500元;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600元;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申请的,进入国际阶段后每件资助1万元,授权后每个国别分别资助2万元,同一件PCT专利最高资助6万元。专利权为个人所有的,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6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1000元,当年度累计资助额度不超过3万元。

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优秀专利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获得江苏省专利金奖、优秀专利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2万元。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新通过省级绩效评价验收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通过第三方认证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企业专利数据库通过验收的,给予不超过3万元一次性奖励。获评专利示范企业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户。

发明专利年费按当年度实际缴纳的费用予以资助;列入上级部门各类知识产权计划项目的按上级文件规定匹配;对非企业自主研发、与企业经营范围无关的专利不予资助。

5.科技金融

由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纳入省市区三级联动科技信贷风险池,用于促进合作银行给予放大10倍以上科技贷款。

6.风险补偿资金

由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省级天使基金项目风险补偿地方配套。

七、国际化类

(一)鼓励企业增资项目

外商投资企业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500万美元(含)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且增资部分在颁发批准证书之日起一年内全部到帐并完成验资手续(下同)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人民币(下同,除特别注明外)1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1000万美元(含)以上3000万美元以下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2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含)以上5000万美元以下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3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5000万美元(含)以上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40万元。

(二)外贸稳增长项目 1.企业全年累计进出口额超过2.5亿美元且年增幅超过50%、30%、15%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80万元、20万元。

2.企业全年累计进出口额进入吴江区前1-5强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6-10强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三)自主品牌培育与发展项目

1.获评省级出口名牌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评苏州市出口名牌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

2.企业出口额超过200万美元并新设出口研发中心和开发新产品的,按其当年相关投入费用标准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的,按其当年实际品牌产品出口业绩,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5元,最高不超过40万元。

4.企业出口额超过50万美元并在境外完成相关产品商标注册的,按其注册费用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

5.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并开展相关品牌推广活动的,按其实际发生费用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四)开拓国际市场项目

1.企业参加境外展会的,按其实际发生摊位费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2.企业参加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环球资源等国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并有直接境外销售业绩的,每个平台一次性补助1万元。

3.企业设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全年累计海外成交实绩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在1亿美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40万元。

4.企业投保进出口信用险的,按其当年实际支付保费的40%标准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80万元。

5.出口基地行业协会组织基地内企业抱团参加“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境外展会,或开展促进市场开拓商务交流活动的,按相关费用的90%标准给予补助,全年最高不超过40万元。

(五)出口优化项目

企业开展文化服务及教育服务出口的,按其当年度出口实绩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2元;开展农产品出口的,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3元。

(六)公平贸易项目

1.企业参加境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纠纷调查、应诉、抗诉等活动,按其律师费实际支出的10%标准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

2.企业对进口商品提出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申请并被商务部立案调查的,按其律师费实际支出的10%标准给予支持,同一案件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七)境外投资项目

企业境外项目投资额全年累计超过300万美元(含300万美元)的,按其实际投资额的3%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50万元。

(八)境外销售网点

企业在境外租房建立展示中心、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的,按不超过其当年年租金的3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九)对外承包工程

企业具备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按其实际完成的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3元;属对外总承包工程的,按其营业额每1美元追加奖励人民币0.01元。单个企业年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十)承接境外总承包工程

具备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承接对外总承包工程的,按不超过其工程项下已付信用证(相关)费用的5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40万元;按不超过其已付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费用的2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十一)服务外包项目

1.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经认定,按区外汇管理部门确认的收汇额,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2元,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同一项目上级部门有资金下拨并要求配套的,配套资金与该项奖励额按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2.企业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按认定投资额的30%标准给予支持,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八、企业兼并重组

1.企业为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合并方式兼并重组与主体企业股权结构相同企业的,其涉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所发生的费用给予全额补助。2.年开票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的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形式实施做大做强且收购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的,因房屋、土地(用地性质不变)资产过户应征收的土地交易费、房屋交易费全额免收;同时按企业资产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地方贡献为依据,给予全额补助。

篇6: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1、苹果产业:全县总面积55万亩,总产量55万吨。围绕苹果产业的发展,逐步建成杜康苹果高科技产业园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23户。苹果浓缩汁9.7万吨,以及果渣饲料。以兴华公司果片加工为主的苹果加工业和以宏达公司、昌盛公司、兴华公司、源兴公司为主的苹果物流业,白水县以苹果为主的物流企业达到50余个以上,储藏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6个和以康惠公司为核心的粮食物流业。年产值30亿元以上。

2、煤炭产业:白水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经过资源整合,现有煤炭企业16户,其中规模以上煤矿3户,包括蒲白矿务局朱家河、白水煤矿在内,全县煤炭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近年来,重点围绕杜康逆断层以北煤炭资源开发,走以煤电为基础,煤电化、煤电冶炼、光伏产业、金属加工、综合利用,建设雷公循环经济产业园。总规、详规、环评已全面完成,总投资约6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工建设,高纯硅项目已开工建设。水煤浆生产线项目已注册,目标是打造渭北水煤浆生产基地。煤炭资源开发,自20xx年以来,282平方公里普查、详查、局部精查已结束,矿区总体规划已经国家发改委审批,雷牙300万吨煤矿已具备了建矿条件。

3、白酒产业:现有生产能力5000吨,年产值2亿元,开发出杜康十三朝系列产品,二期、三期扩建工程正在进行,项目完成后,产量达到3万吨。

上一篇:小小新闻发布会资料下一篇:《一夜的工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