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5-26

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精选7篇)

篇1: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铜山区委

铜山区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17日)

铜山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2010年9月,铜山撤县建区后总面积达201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辖21个镇(场)、8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十一五”期间,铜山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千方百计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夺取全市综合考核第一名“三连冠”,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010年完成GDP463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完成68亿元、增长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4亿元、增长40%,实现“总量进苏南,均量进苏中,综合实力江北前5强、江苏15强”的历史性新跨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小康建设25项指标全部达到省全面小康目标值,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字号”殊荣30多项。

今年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综合实力持续跃升。认真落实省、市部署,出台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着不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苏北第一,1-9月份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 亿元、同比增长14 %;实现财政总收入61.14亿元、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79亿元、增长 4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44亿元、增长27.73%。完成工业用电量27.31亿千瓦时、增长30.5%。

二是经济运行质效良好。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位居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第14位。工业运行质态良好,1-9月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07家,预计完成销售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利税178亿元,同比增长5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84亿元,同比增长24.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60.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3%;46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6个项目获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徐州高新区荣膺2011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前十强和“中国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示范推进基地”称号。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东南钢铁1280立方米高炉、东亚钢铁有限公司二期综合技改、维维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吕梁风景区综合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批外资企业12家,总投资1.12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05亿美元。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产增加值达100亿元、占GDP比重达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亿元、同比增长37.1%,总量首次位居全市第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夏季产调完成3万亩,夏粮总产量实现“八连增”;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52万亩,被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三是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突破年”活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创建步伐加快,取得阶段性成果,汉王、利国、郑集等镇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加快推进六大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开工率达86%以上,珠江路绿化、徐济高速公路绿化、黄河故道绿化等9项工程竣工,南洋国际商城、中汉广场商贸、凤凰山安置小区(一期)、二堡农贸市场改造、城区安全供水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改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河道疏浚整治、农田水利改造、小型公益农桥建设等实事工程积极实施,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逐步改善。

四是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扎实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加快保障房建设,完成300套限价商品住房、2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下乡“三送工程”,建成行政村健身网点318个,率先在苏北实现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认真组织实施9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科教、计生工作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等称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敏感时期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风险防范控制,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铜山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六个注重”,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将铜山建成“两大中心”(把徐州高新区建成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徐州城市副中心)、“四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生态都市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着力发展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特种车辆制造、冶金、电子、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全力加快“五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协调区、国家级生态区、和谐幸福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区框架形态和布局结构,实现GDP超千亿、一般预算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综合实力进入江北第一、全省10强、全国百强县50强,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全速迈进。一是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建国家高新区。举全区之力,大力支持徐州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徐工重卡等产业龙头项目建设,支持云意电子、徐航压铸等高科技企业加快上市,着力构建装备制造、安全科技、电子信息三大创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对创新要素和创新企业的集聚作用,着力推进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铜山分园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带动高新区加快提档升级。按照块状发展的思路,加快打造开发区企业总部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娇山湖商务片区、科教集聚区、行政集聚区、徐州师范大学邻里文化创意区等六大片区以及珠江路工业走廊,形成块状发展的集聚效应。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加强与央企、省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50强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是更加注重农业发展,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样板示范区。以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实施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抓好重点园区建设。按照分层推进原则,区重点抓好万亩以上核心园区和重点园区建设,镇重点抓好千亩以上园区建设,村重点抓好百亩以上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博览园、维维产业园、月亮湾生态农业园等9个特色产业园和育种育苗基地、云台山香菇产业基地、吕梁休闲度假基地等10个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苏台(铜山)农业合作创业园,确保建成生态型现代农业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先导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重点招引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强的农业项目,支持国内农产品加工行业龙头企业进驻铜山。大力支持现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裂变扩张,重点发展乳品、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从田头到灶头”农业产业链条,建成徐州市区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优质种苗繁育体系、农产品仓储流通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施农业智能化科技应用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综合服务保障,大力提高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顺应徐州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要求,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妥善处理好发展城区与发展农村的关系,大力推进“五个一体化”,促进城乡加快发展。加快各项规划修编对接。按照“高水平、一体化、全覆盖”要求,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修编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做好产业发展、城镇布局、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各项专业规划,促进城乡功能布局基础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突出功能完善,每年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重点工程;加快与主城区供水、供热、燃气、公交、电信等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尽快实现同城同网同价。围绕“产业城区、生态城区、人本城区”目标,全力打造徐州南部现代化新城区,把徐州高新区建成徐州城市副中心。加快中心镇创建和新型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形成同城化的城镇体系布局。加快推进农民转市民。以“城镇化、产业化”为引领,推进农民转市民,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农民转市民步伐,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55%以上。深入推进百村整治工程、“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加快建设“民富、村美、风正”新农村。

四是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一区三园”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和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一批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从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层次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全面引进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入体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经济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坚持不懈加强绿色铜山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深入实施“二次进军荒山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吕梁风景区、微山湖风景区等生态风光林带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加强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推进凤凰山、娇山湖、银山等生态保护区和小沿河等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大力开展淮河流域(铜山段)综合整治,确保国控奎河黄桥断面水质达标。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生态镇村(社区)创建活动,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铜山建设,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让爱护生态、亲近自然成为所有铜山人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生态保护成为广大市民的价值取向。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推动全社会共创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

五是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加快“幸福铜山”建设,打造和谐幸福区。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幸福铜山”建设。积极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拓宽增收渠道,突出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和困难群体帮扶等重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推进养老保险等与主城区并轨,尽快实现“同城待遇”。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鼓励城镇的师资、医务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向农村流动,建立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中控制、事前防范转变。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铜山”、“法治铜山”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篇2: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铜山区重点环保工作督查情况汇报

作者: 发布于:2013-6-13 14:59:17 点击量:1096 铜山区重点环保工作督查情况汇报

根据市领导要求,铜山督查组于12月8日对铜山区重点环保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现将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铜山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环保优先方针,坚持以创建推动工作,以创新实现突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各项重点环保工作有序开展。

一、重点断面保护区建设和水质达标情况

国控考核断面涉及铜山2个,其中南水北调重点控制断面2个,分别是房亭河单集闸断面、运河蔺家坝断面,淮河流域重点控制断面1个,即奎河黄桥闸断面。根据市政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重点断面水质达标工作会议精神及《徐州市重点控制断面水质达标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徐政办发〔2011〕67号)要求,铜山区积极推进断面保护区建设工作。投入800多万元铺设了断面通行道路、设置保护区标志牌和警示牌近50块、围栏13000米(其中单集闸断面4000米,蔺家坝老断面3200米,蔺家坝新断面2000米,黄桥闸断面3800米)。积极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整治,一是对断面保护区沿线及保护区内生活、建筑垃圾、柴草、野广告、沙站和近60户网箱养鱼、畜禽养殖进行了拉网式集中清理,树木统一涂白,投入资金1亿多元,清理蔺家坝断面违建近2.5万平方米;二是专门购置6条船只对河道枯死衰败水草、浮萍及时进行打捞(单集镇、三堡镇各2条船只,柳新镇、沿湖农场各1条船只);三是实施河道清淤护坡、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闸坝整治、安全防护等措施;四是开展运河沿线港口、码头专项排查,取缔运河及顺堤河沿岸蔺山港、九龙港等码头45座;五是对柳新高速出口至断面杨庄段道路进行了平整,对华润电厂院后近1.4万平方米粉煤堆场进行了集中清理,拉院墙,涂灰白,刷标语,拆除沿路断墙,清理砖头,铺设了华润电厂院后全长约1.5公里的蔺家坝断面通行道路;六是在蔺家坝老断面取水口树林中设置了石凳、石桌等休闲设施,地面铺设彩砖、碎石子,在停车场边摆放盆花5万多盆,场地铺设彩砖,对候渡亭、石阶等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七是进一步控源截污,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对柳新、单集、三堡等区域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关停措施和水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确保点源达标排放。目前,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各断面水质实现了达标。但由于运河蔺家坝断面设在主航道上,船舶污染对蔺家坝老断面稳定达标影响很大;上游污水污染影响各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二、减排任务落实情况

铜山区高度重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制定并下发了《铜山区2011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将减排任务分解到相关镇及重点项目,并狠抓落实,目前,列入市政府减排计划的项目(共19个,其中水污染物减排项目11个,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8个)均按序时进度完成。垞城电厂3台55兆瓦机组淘汰、徐州华鑫电厂两炉一塔改造工程、徐州华润电厂拆除旁路工程、淮海中联低氮燃烧技改项目等应急减排项目也已得到落实。按国家新的核算测算,铜山区2011年可削减COD5.19%,氨氮9.04%,二氧化硫8.31%,氮氧化物 4.17%。均可完成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减排任务。

三、涉重企业整改情况

铜山区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重金属污染整治责任状要求,制定了《铜山区2011年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铜政办发[2011]84号),采取“整体规划、一企一案、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等措施,对全区涉铅、镉、铬、汞、砷等重金属污染排放企业逐一排查,分类制定了整改措施。列入整治方案应关闭的4家涉重企业中,铜山县茅村电镀厂、徐州万达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徐州万通锌业有限公司落实了清除原料,断水、断电,拆除设备等关闭措施,徐州无极电器有限公司已落实断水、断电措施,并进入法律诉讼阶段,待拆除。4家停产治理的涉重企业已全部落实断电停产措施,徐州鑫星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整改工作已基本结束,正积极申请验收,徐州方圆电镀有限公司、铜山县源圆电镀厂正在积极进行整改,徐州伟业金属表面处理厂正在积极实施搬迁。

四、环境信访案件化解情况

篇3: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策略思考

关键词: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策略

铜山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和淮海经济区中心, 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 是一个城郊型大县。地处北亚热带, 气候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为14.8℃, 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850mm, 光照充足, 年平均日照2 414h。无霜期较长, 年平均无霜期205d, 土壤以粘壤土、山红土为主, 土层深厚, p H值<7.0, 中性或微酸性, 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全县总面积1 877km2, 其中低山丘陵面积4.80万hm2, 可耕地面积2.73万hm2, 涉及14个镇31.42万人, 占全县总面积及总人口的1/4, 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及可耕地面积的1/3[1]。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省、市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铜山县山区经济林产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1 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

1.1 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十五”以来, 铜山县年均新增山区经济林面积1 000hm2左右。到2009年3月, 全县山区经济林总面积已逾6 666.7hm2, 其中桃2 416.3hm2、杏949.5hm2、石榴917.9hm2、枣1 564.0hm2, 其他如苹果、柿、板栗、李、山楂、樱桃、花椒等树种973.9hm2。投产面积占总面积的66.3%, 年总产量4.46万t, 总产值8 915万元。

1.2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名特优新品种数量快速增加

铜山山区经济林树种品种繁多[2], 其中主栽树种10个、主栽品种40多个, 如二铜皮、大青皮、大马牙、三白、泰山红等石榴品种;白凤、早凤王、加纳岩、新川中岛、中华圣桃、莱山蜜、春雪、金童系黄桃等桃品种;凯特杏、金太阳、金福杏、麦黄杏、玉杏、梅杏等杏品种;沾化冬枣、圆铃枣、金丝4号、梨枣等枣品种;大金星、小金星、大棉球、敞口等山楂品种;富士、美国八号、藤木一号、嘎啦等苹果品种;另外还有柿子、李、板栗、樱桃、核桃、花椒等树种品种。目前, 已呈现大众品种比重下降, 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 特别是干果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已占总面积的90%, 设施栽培面积也逐步扩大, 目前已33.3hm2有余。

1.3 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铜山县“十五”以来, 逐年增加资金投入, 仅农业开发资金就投入800多万元, 其他财政资金500万元, 开发丘陵山区逾1 333.3hm2, 建成了一批优质林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4 初具产业化规模

近年来,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铜山经济林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涌现出一批产业化经营组织, 与农民建立一定利益联系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0多个;二是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基地, 即以三堡、房村徐庄、大许、柳新等镇为主的黄冠梨生产基地;以刘集、汉王、柳泉、利国等镇为主的优质桃生产基地;以大彭、汉王、张集、茅村等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以柳泉、茅村、伊庄等镇为主的枣生产基地;以大彭、汉王、柳泉等镇为主的石榴生产基地;三是开发了一批名优新产品, 如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黄冠梨”、“二铜皮石榴”、“徐香蜜葡萄”;四是带动了一批农户致富, 全县以不同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带动农户增收户均超过千元。县镇两级政府进行规范引导和技术指导, 为农户提供科技推广、市场信息、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

2 铜山山区经济林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粗放, 产品单产和优质果品率低

主要表现为生产管理没有严格按标准化要求进行, 重造轻管, 单产低而不稳甚至绝收。一些主产区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不严, 使一些经济林果品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品质下降。目前, 山区优质果品率不到果品总量的70%[3]。

2.2 产业化程度低, 二、三产业滞后

丘陵山区开发仅仅局限在生产基地建设上, 在种养业初级产品的提供上, 农民增收主要途径是种、养殖业。同时生产仍偏重于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 组织化程度低, 社会化、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特别在产品贮藏、加工方面还刚刚起步, 附加值低。

2.3 配套基础设施较差

铜山县丘陵山区面积大, 经济基础条件差, 发展缓慢, 资金投入少, 治理规模小,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给治水、改土和交通增加了难度, 特别是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严重不配套, 发展速度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 发展山区经济林的应对策略

3.1 依靠科技, 提高效益

多年来的丘陵山区建设证明, 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4]。丘陵山区要走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道路, 必须以技术成果为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 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一是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的优质品种, 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品种推广应用机制。二是大力推动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把丘陵山区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 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基地。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 通过以点带面,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示范园区为载体, 以产品生产、销售为纽带,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让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带头人, 带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学习技术、掌握技术, 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3.2 培植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

坚持多种类型和所有制并举, 改、扩、建相结合, 在相对集中的主产区发展一大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积极引导经济林主产区率先成立产销协会、合作社等行业中介组织, 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各类中介组织定期举办新技术培训, 开展市场调研、信息发布。大幅度增加经济林二、三产业比重, 培植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品保鲜、加工、流通型的龙头企业。

3.3 加大投入力度, 实行多元化投入

通过多种渠道, 加大对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要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多元投入。丘陵山区所需的投资量较大, 要发挥开发优势,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外商资本投入, 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丘陵山区资金投入格局。二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 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打破地域、行业界限, 采取多种形式, 加速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经济林产业合理流动。三是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引导丘陵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业, 让广大丘陵山区农民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3.4 加强科学规划, 实现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以规划为指导, 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 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二是突出重点, 在区域上, 要将开发较为滞后、开发效益突显的岗坡地作为“十一五”丘陵山区的主要对象和开发重点;在内容上, 要以开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为重点, 扬长避短, 努力把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适度规模。围绕发展规模高效农业, 集中资金, 集中连片, 滚动开发, 力求发展一片, 建成一片, 见效一片。四是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 大力培育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优质品种, 提高丘陵山区经济林产业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钱桂芝, 李士均.铜山县林农复合经营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 1994 (1) :35-36.

[2]苏振武, 朱绍辉, 吴雪梅, 等.铜山县丘陵山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5) :232-233.

[3]杨静雯.兰州市经济林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 2009 (11) :34-36.

篇4: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摘 要 本文从基层财会人员的角度,对当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就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设性地提出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 现状 对策

一、 当前铜山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

铜山区现辖20个镇1个农场和8个办事处,户籍人口124万。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69所,按办园性质划分,公办幼儿园24所,中心幼儿园21所,中心幼儿园分园3所,村办或民办幼儿园21所,还有幼儿教育办班点100余个,有900个幼儿教学班,目前在园学生6万多人。铜山农村学前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民办园所比例大。该区共有20个乡镇316个自然村,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举办类型来看,截止2011年底,公办及中心幼儿园45所,占全区幼儿园总量的26.6%,可以看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中,民办幼儿园比例最大。

二是办园设施不达标。近年来,虽然乡镇民办幼儿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多数都是自家的住宅楼或民房为园舍,其园舍的建筑设计、造型和室内设计以及布局根本不符合幼儿园的特点,空间狭小、采光不好,室外活动场所有限或根本没有活动场所;教学设备、儿童娱乐设施严重不足,基本上只有画笔,画板,拼图,滑梯等最简单的教具,相比城镇幼儿园要远远落后。幼儿园的占地状况和建筑设施条件还有明显差距,尤其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远远不足。

三是幼儿入园难。该区所有乡镇的幼儿园都位于镇内,距镇内幼儿园较远村庄幼童享受不到学前教育。地域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家庭条件也是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家长幼儿教育意识不足,潜意识里没有送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想法。

二、当前铜山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办园理念存在偏差。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片面迎合家长要求,“小学化”教育现象较为严重,极大地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对公办园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民办园缺乏先进的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和科学的管理措施。

二是办园条件参差不齐。所有民办园都属于宅中园,光线不足,通风不畅,设备简陋,没有按功能分割活动和生活区域,室内教学活动空间狭小,室外只能使用房前屋后活动场地,各种玩具数量不足,且类型单调、样式陈旧。

三是教育经费缺乏保障。经费的匮乏导致农村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教师待遇、教育教学等多方面不能达标,更不能满足家长要求。办园条件艰苦,整体环境较差,没有用来改善条件和培训教师的经费,自我生存十分困难。

四是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农村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缺编严重,一些小学超编教师补充到幼儿教育,无幼师资格证。民办幼儿园从经济效益出发,举办者往往压缩一切成本、开支,一个班只有一个教师,使教师过于疲劳,又由于教师工资偏低、福利较差、幼儿园没有按劳动保障相关条款给教师办理社会保险等因素,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

五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除一所公办园外,其他园都是以家长式、作坊式的方法进行管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节省开支,每个班只配备一个老师负责该班的教学和保育工作,教师劳动强度大,没有精力备课,致使教学效果差。园长还身兼保健医生、门卫、厨师等数职,没有专职的保育员和管理员,不能按要求对幼儿进行基本体检(身高、视力、体重等)。多数民办园没有制定和公开每周的幼儿食谱。

六是幼教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大多都是当地村妇,自身学历不高,没有进行过相应学前教育理论的培训和进修,教学随意性大,以“看好孩子、不出问题”为工作准则,教学科目设置不全,教学安排不科学、不系统,随意性大。不是“保姆式”哄孩子,就是“拔苗助长式”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非常严重,而游戏课程几乎没有,损害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偏低。

七是保教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公办幼儿园不能满足家长就近送孩子入园的需求,一批无基本办园条件,没经过任何审批、注册的“黑园”应运而生。这些“黑园”没有基本的设备和条件,还有严重的安全和卫生隐患。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上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在严肃幼儿园审批程序,清理“黑园”时,因学前教育没有一部较高效力的法律法规,责罚无力,违规办园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及时制止;另一方面“黑园”如被取消,会导致一些幼儿失园。

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几个因素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政府缺乏有效管理;投入保障机制没有建立;部分农村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到位。

三、对铜山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七岁以前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学生的人格、习惯等决定性品质大多在七岁以前形成,如果儿童在早期能够得到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性格和情感态度的形成。为此,政府部门把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承担起对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应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学前人口的变化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在优化布局结构、满足儿童就近入园、加强保教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等方面制定出具体措施。

二是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幼儿园网点布局调整来逐步解决各镇幼儿园“网点布局多、分布散、办园档次低、规模小、条件差”的幼儿园现状,积极稳妥地进行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为此,铜山区计划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在316个自然村建立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幼儿园办园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学前教育资源,优化幼儿园的网点布局,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构建与各类教育相协调的学前教育体系,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蓬勃发展。

三是加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社会参与、家庭分担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是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在农民收入水平还不很高的环境下,让农民独自承担费用,想要发展好学前教育不太现实,因此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前儿童应给予补助,没有可靠、稳定的投入保障就不可能有学前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减轻农民负担会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5: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战略

奋力实现我新区的崛起

2004年3月,我市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决定,把我市建成皖北中心城市,报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实施了区划调整,我区正式组建。我区位于淮河北岸,南与我市老城

区隔淮河相望,西与怀远县相邻,东北与固镇县相接,地处我市中心腹地。蚌宁、合徐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206国道、307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辖小我、吴小街、曹老集、梅桥等4个乡镇和淮滨1个街道,总面积243平方公里,总人口20.26万人。

区划后的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工业化水平低。除区划时,市委市政府划拨的8户正列举工业企业外,辖区内没有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初,辖区内工业企业的产值为29569万元,占辖区内生产总值的37.4%。二是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94.2,基本没有什么城市基础设施。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所推进,但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全区耕地16.5万亩,户均耕地4.1亩,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北淝河干流在我区境内长23公里,沿岸低于16.5米低洼地5.8万亩,圩堤防洪标准低,流域排灌体系大都是60、70年代修建的,设计排灌能力小,设备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排灌能力很弱文章版权归好范文 wenmi114.com作者所有!,导致全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针对这一情况,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迅速确立了“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推进‘三个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建设我城市副中心和打造我‘浦东’,奋力实现我新区崛起”的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全力推进“三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将一年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我们立足我农业大区的区情,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着力点,跳出“三农”抓“三农”,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念去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完成一产增加值1.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0%;粮食播种面积15.23万亩,总产6.97万吨,创下了近10年来最好水平;农民收入增幅较大,人均纯收入达2734元,较上年增长30.5%。今年上半年,完成一产增加值完成1.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午季粮食生产再次获得丰收,总产达28234.8吨,较去年同期增长9.6%;实现人均纯收入1303元,较去年增长14.8%。

我们按照“确定主导产业、组建行业协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产地市场和生产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确立主导产业。根据我区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习惯,确立蔬菜、制种、花卉苗木和养殖等四大主导产业。二是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我们采用政府投资、财政贴息、财政补助、技术支持等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花园油脂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绿雨集团、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八大集种猪场、梅桥大青豆协会),全区共有“龙头”企业28家。花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6亿元,日可加工转化大豆、菜籽3000吨,日炼色拉油200吨,日加工棉籽1000吨。八大集养猪厂,年可出栏生猪17000头,带动周边250余户养猪专业户,年出栏生猪25000头,成为我市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安徽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扶持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裔湾蔬菜批发市场做大做强。我们引导原我蔬菜批发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革,由安徽省华运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组建我市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总资产1350万元,占地5.4万平方米,以蔬菜、干鲜、副食品、水产品交易为主,年交易量达5.8亿公斤,交易额6亿元,辐射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8个省市、30多个市县。吴小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农业部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安徽省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建设发展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先后建立了蔬菜、大蒜大青豆、制种、花卉苗木、养猪、水产养殖等7个基地,基地共覆盖土地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8%。五是组建专业协会。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我们组织引导组建专业协

会。围绕蔬菜产业,引导组建了梅桥蔬菜协会、梅桥大青豆协会;围绕着养殖业,引导组建了梅桥养猪协会、八大集养猪协会、养禽协会、水产协会,以及农资经营、农机等8个协会。梅桥蔬菜协会拥有会员300多人,拥有市场中介组织——我市裔湾蔬菜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天宇脱水蔬菜加工厂、科技公司——兴农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裔湾蔬菜运销合作社等4家单位

会员。协会已初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运作体系。该协会的北淝河牌西红柿、辣椒、元葱等蔬菜已远销南京、合肥、上海、南昌等地,年销售量8万多吨,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目前,各种协会已拥有会员3030人。其中法人会员113个,农户会员2917个,农户会员已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3%。六是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梅桥大青豆协会、绿雨集团、八大集种猪场、水产养殖协会、三绿园艺场、北桦花卉苗木公司等成功流转土地1.3万亩,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七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抓住国家治淮工程的机遇,实施小我新排涝站及穿淮北大堤自排涵闸枢纽工程,北淝河小我防洪堤加固及七号引排涵闸拆除重建等淮干应急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小我新排涝站及穿堤涵闸枢纽工程,总投资700万元,改善排涝面积3.5万亩;北淝河小我防洪堤加固工程投资240万元,改善防洪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实施了投资20万元的王小沟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投资290万元湖滩排涝站、曹老集站等4个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汛后即可组织施工,项目实施后,可改善排涝面积9.5万亩;3.5万亩总投资700万元的国家大型小麦基地项目已获国家批准立项,待实施。另外,我区申报投资10500万元的北淝河低洼地治理项目,已获省批准,待水利部审核。该项目实施后,可治理低洼地5.8万亩。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绿雨集团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成熟的制种技术,实行“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小麦、水稻制种合同,建立制种基地3万亩,带动农户1万多户,几年来共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我们还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支持。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补制度改革,确保粮食直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去年、今年共发放粮补资金280万元。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在征地拆迁中,及时足额发放征地补偿费用,决不用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城市化。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我们把农民就业培训作为重点,制定劳动就业培训计划,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成立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门机构,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实施“阳光工程”,先后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1920人次,有力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4万余人。三是做好农村、农业项目的编制和争取工作。我们抓住国家加大淮河治理、对中西部地区扶持和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的机遇,积极做好有关项目的编制和申报工作,目前已有投资193万元的我区大刘郢互通立交接线工程、投资180万元的曹梅公路建设、投资716万元的我市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项目、投资90万元的曹老集中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投资150万元的18中九年一贯制教学楼、投资1800万元的绿雨世行高科技示范项目、投资12000万元的第三污水处理厂项世行贷款项目投资400万元的蔬菜批发市场电子检测结算系统等13个项目,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共争取国家投资2.75亿元。

(二)、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化

我们始终把强化二产、壮大工业作为加快我区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去年以来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全区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4.6亿元,较上年增长20.0。纳税超500万元的企业从无到有一年增加到4家、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家。今年以来,增长势头更是迅猛。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55.0%。

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我们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主要抓手,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编制了工业园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工业园区起步区规划3平方公里。截至今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道路、给排水管网、供电设施已进入园区。正式引进项目36个,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0个。已建成投产的项目10个,上半年实现产值7367万元,占经济总量的5%,对拉动经济总量增幅贡献了7个百分点,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建设的项目15个。年底可望有20个项目建成投产,30个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工业园区已形成汽车配件、电子、纺织、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生态环保型产业,无一家化工或污染严重的企业入园。

二是加大对规模企业尤其是正列举企业的扶持。集中精力做好规模企业、“正列举”企业的协调与服务,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制定对“正列举”企业、规模企业财政扶持政策,积极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004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工业企业增加到18家,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较上年增长21.0%。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21家,实现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55.5%,销售(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9家。

工业园区和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全区的经济实力。

(三)、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化

作为市区的我区,坚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始终是我们工作的一条主线。

一是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围绕“建设我新区,打造我‘浦东’”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一河五个功能分区”和“一主两翼”的建设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曹老集、梅桥等2个小集镇规划和农村中心村规划。

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7条道路建设、工业园区10公里排水管网建设、自来水厂建设和小我35kv变电所改造。污水处理厂已报经国家批准立项,下半年将实施。努力推进农民新村等重点项目的落实,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区财政未拿一分钱的情况下,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区投资发展大厦暨区行政中心。

(四)、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为抓手,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就我区而言,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投入问题。加大投入主要靠招商引资和项目来争取国家投入、外商投资。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作为主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招商引资的氛围。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东向”战略,坚持走出去招商,面向江浙沪招商。一年多来,引进资金7.89亿元。实行项目工作责任制和领导联系挂钩重点项目制度,一季度一通报,半年一巡查,年终进行考核,把项目落实情况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7个,上半年完成3个,正在实施的76个,完成前期工作的15个,完成投资3.71亿元。同时,实行项目动态管理,今年上半年新增项目16个,淘汰项目1个,目前全区安排重点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36.8亿元。

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的好成绩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组建近两年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三化”进程有了较大程度的推进。但从整体上看,“三化”的水平仍然还不够高,有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不强,带动力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仅有绿雨集团通过实行订单与农户建立了较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基地规模不大,全区7个基地8万亩,仅占全区耕地的48%。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2、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目前我区的主要农业基础设施大都始建于60、70年代,设计能力低。80年代以来,国家基本没有投入,农民“一事一议”难组织,尤其是跨村、跨乡镇的农田水利设施,更是难以进行。造成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严重,除涝防洪、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今年7月5日-12日的持续降雨,我区区域内降雨量330mm,却造成我区沿淝15.1万人受灾,15.6万亩农作物受灾,绝收田块6.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100万元,损失惨重。

3、农业扶持政策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申报难。我区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雨集团,拥有资金3000多万元,生产基地3万多亩,2002年-2005年累计与10000余户签订了农业生产合同,帮助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未能被确定为省级“龙头”企业。由于申报条件过于严格,造成大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未能获得应有的扶持。二是农业信贷政策不合理。农业企业贷款难,很难得到资金支持。信贷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周期不协调,造成农业企业需要资金时,金融部门要收贷。金融部门可以放贷时,农业企业又不需要资金。三是农业合作组织多头管理。农业、工商、科技、民政等部门都可以管理农业合作组织,造成管理混乱,政出多门。

4、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区刚刚组建,城市建设起步于一片农田,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是空白。区财政无力投入,造成投入不足,城市基础设施迅速加强很难实现。

5、招商引资结构不优,农业项目招商难。由于农业生产风险大、周期长,农业项目招商难。去年以来,我区招商引进资金7.89亿元,其中,农业引资额0.107亿元,占总额的1.4%。

6、为“三农”服务功能不强。

三、意见和建议

1、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上与县里同等政策待遇。我区作为一个农业区,同时又是一个新城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上,不能简单地视同一般的城区,应重点给予扶持倾斜,至少要视同县乡给予同等扶持。当前我省即将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试点,建议将我区列为试点县区。

2、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要集中一部分财力,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交通、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把近二十多年来的欠帐补上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义务教育支出主要应有国家和省级承担。

3、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经济扶持政策。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针对我省尤其是皖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实际,适当放宽“龙头”企业的申报准入条件,让更多的农业企业受到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完善农村信贷政策。要结合农村信用社改革,制定支农信贷政策,保证农村有充裕的发展资金。调整农业贷款的周期,按照农时适时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政策。将各项农业合作组织归口农业部门管理,避免政出多门。四是制定农业保险试点政策。要逐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五是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土地除是生产资料外,还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如不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代替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土地流转就很难进行,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就很难推进。尤其是失地农民,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六是制定允许农民土地入股政策,促进协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既定思路,围绕打造我“浦东”的目标,认真贯彻“东向”战略,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为抓手,稳步推进“三化”进程,推动我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奋力实现我新区的崛起,为我市、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6: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一直以来,我区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努力形成民营经济与其它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先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成效

(一)大力推进民间投资项目建设,激发经济发展内发动力。2011年全区在建项目240个,估算总投资264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项目达126个,占全区在建项目的52.5%;估算总投资168.7亿元,占全部项目总投资的63.9%。上半年民间投资项目投入建设资金22.8亿元,占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9亿元的55.7%。民间资本投资建设项目重点投向为房地产、仓储物流、专业市场、旅游开发、矿产品加工、渔牧业等领域,并已经成为我区项目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最大限度取消民营投资限制,简化项目备案审批手续。除国家、自治区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外,不断加大对对民间资本开放力度,对来我区的民间投资项目尽量简化项目备案手续,缩短审批期限。上半年,我区共备案民间投资项目55个,同比增长25%,估算总投资78.9

亿元,同比增长204.6%,大大提高了我区民营投资项目储备量,对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不断扩大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范围。对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社会事业和其它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到目前,利用民间资金投资建设水电站32座;引进金花茶培育种植项目1个,投资金额5亿元;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如:XX新农村(宝树圆)项目;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发港口码头建设,投资1.2亿元的XX口岸通过与XX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在园区、道路交通、桥梁等方面不断加大招商宣传;其他如农业技术发展、畜牧渔业等都有大量民资本的投入。

(四)积极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来我区投资的项目,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对一些重点项目采取处级领导挂钩责任制,一对一帮扶解决投资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仅今年上半年,就帮助五矿机电市场、东风日产4S店、鼎盛混凝土搅拌站、机械机电市场、新区建成城等十来个项目解决用地难题,提升了民间资本来我区投资的信心。

二、不足之处

一是我区利用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等方面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尤其是社会事业方面的建设参与度还不高,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利、政策性住房、道路桥梁等方面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

入。二是对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制度还不够健全。三是随着XX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来我区投资意向的企业不断增加,但目前我区的用地指标及水、电、路基础设施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投资需求。

三、今后工作重点

(一)继续加大对民营项目建设的服务力度。一是抓好来我区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对符合国家政策、符合我区规划的投资项目,在前期工作中需办理的各项审批事项开辟绿色通道,尽量缩短项目从筹备到建设的时间,做到“引进来,留得住”;二是对已在我区落户的项目,要按已经制定的相关责任分工和工作方案,切实做好民间投资项目的服务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功能区和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立健全信用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开发、安全保障等软环境。

(二)研究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项目的投资方案。对列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目录的公路、港口码头、地方铁路、水电站、生物质发电、水利、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桥梁、园林绿化、政策性住房、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科技、旅游、国企改制改组、地方金融机构等项目,区直项目部门在保障公众利益的原则下,制定符合我区实际发展需要的民间资本投资方案。

(三)加大项目用地问题的解决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开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篇7: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我局党员总人数为名,其中在职党员名,离退休党员名。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局党组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带领全体员工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充分

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把党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局党组高度重视党务工作,把党务工作放在统领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政工的负责人靠上抓。落实了党组成员和支部委员党务工作责任制,落实了基础管理、先进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规划,对各项工作措施进行了完善,为加强党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我局深入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⒈教育形式灵活多样。采取集中学习、业余自学、局领导辅导、党员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请党校老师讲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培训,组织党员观看有关革命先烈及英雄人物事迹录相片等,接受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做到重温过去,把握现在,不忘根本,牢记宗旨,使学习真正入心入脑,强化了学习效果。

⒉做好结合文章。在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做到立说立行,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先进性教育同抓好机关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摸清底子,把准脉搏,掌握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强他们严格按党章办事的自觉性。二是把先进性教育同做好民营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尤其是迅速贯彻落实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区民营经济工作的重点、目标、工作措施,重新进行理顺调整,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民营企业先进典型经验,制定民营企业扩大融资和减轻负担的具体方案,全局党员干部精神振奋,信心倍增,焕发了工作热情。三是把先进性教育同办实事、送温暖结合起来。针对我局离退休党员多,患病住院老职工多的情况,我局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到离退休党员和患病老职工家里走访慰问,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就医等方面的困难。还落实了党员干部帮扶责任制。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王格庄镇张家村为贫困户送去了近千元的救助金和面粉、肉、蛋等物品,把党的温暖送到贫困党员和贫困户的家中。我局还积极帮助莒格庄镇落实“村村通”工程捐款总额达一万元。我局还积极改善办公环境,今年全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为各科室每个人配备了电脑,对办公室进行粉刷,投资十万多元新上供暖设备,为干部职工创造了温暖舒适的工作环境。

⒊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搞好先进性教育最根本的在于建立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今年,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局将原有的机关工作制度重新加以修订,制定了机关工作十九项制度,其中主要涉及党务工作的有六项:一是局党组工作制度。二是局党组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是行政接待制度。严格压缩各类宴请,严格控制陪餐人数,尽力降低接待费用。四是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对区里出台的机关干部“八不准”要求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局机关工作人员十条纪律要求。五是廉政和行风监督制度。为了搞好全体干部的廉洁自律,我们定期和不定期地向企业征求意见,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六是考核奖惩制度。为了保证制度的落实,我们将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列入了机关考核奖惩内容,考核情况每季度通报一次,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上这些制度机制的引导、规范和约束,使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廉洁守法意识明显提高,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三、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我局多次召开党员大会,重要问题都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党组成员会议基本上每周一次,日常工作中重要问题都提交党组研究。党小组会议每月达到两次以上。主要是学习党内文件和上级批示,落实党组的工作安排;听取和接受党员思想汇报和工作汇报,党员互相交流思想实际,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局还坚持上好党课。党课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单位党员状况和工作实际,生动活泼、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地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等。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党报党刊的订阅、党费收缴等工作。还积极参加机关工委组织的机关运动会等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局所在的机关五团名列团体总分第二名。

四、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建设。我局党组坚持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党组成员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同志们做到的,领导成员首先做到,要求同志们不做的,领导成员坚决不做。对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事业上帮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全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真心实意为企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实现了机关转变职能、促进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围绕发挥好民营经济主管部门的作用,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⒈加强了调查研究。深入到重点镇、街道办事处、部分民营企业、有关主管部门、执法收费单位,通过走访有关人士、开座谈会等形式,摸清了民营经济基本情况,找准了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同时

到本市××、××等县市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区民营经济工作和搞好部门工作定位的意见。还结合实际情况,研究起草了关于强化对民营经济工作组织领导、完善区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强民营经济工作考核、落实民营企业家政治经济待遇等工作意见,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肯定。

⒉强化服务职能。落实了局机关干部分包企业责任制。局党组领导成员每人联系—个民营企业,一般干部每人联系家民营企业。动员全体机关干部想企业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一心一意为企业办实事、谋发展,当好企业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化解“融资难”矛盾。我区人均存款较多,全区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而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投放不足。为了促进银企双方互利共赢,今年月,我区举办了首届银企联谊会。会上区内家金融机构与家民营企业进行了互动交流,签订意向性贷款协议金额达亿元。月份,由区人民银行、区民营经济发展局牵头举办了“银企携手谋发展”座谈会。还举办了区工商银行与部分民营企业融资洽谈会。大展纸业、三立工业、万发裘皮服装公司等家企业与区工商银行达成了合作意向。区工商银行随即组织信贷投放,近日已向民营企业投放贷款万元。积极争取省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为××实业、××等企业争取贴息贷款万元;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争取无偿技改资金万元。近期又上报了家民营企业项目,目前已获得上级专项资金支持有两项:为××实业争取贷款贴息资金万元,为××××贷款贴息资金万元。

上一篇:小学生安全作文600字下一篇:人物传记阅读训练liu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