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何分析法案例

2024-05-02

六何分析法案例(通用7篇)

篇1:六何分析法案例

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对象(何事)、地点(何地)、时间(何时)、人员(何人)、方法(何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这种看似很可笑、很天真的问话和思考办法,可使思考的内容深化、科学化。

一、对象

公司生产什么产品?车间生产什么零配件?为什么要生产这个产品?能不能生产别的?我到底应该生产什么?例如如果现在这个产品不挣钱,换个利润高

二、场所

生产是在哪里干的?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地方干?换个地方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干?这是选择工作场所应该考虑的。

三、时间和程序

例如现在这个工序或者零部件是在什么时候干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干?能不能在其他时候干?把后工序提到前面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干?

四、人员

现在这个事情是谁在干?为什么要让他干?如果他既不负责任,脾气又很大,是不是可以换个人?有时候换一个人,整个生产就有起色了。

五、手段

手段也就是工艺方法,例如,现在我们是怎样干的?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干?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干?到底应该怎么干?有时候方法一改,全局就会改变。5W1H分析法分析的四种技巧

一、取消

就是看现场能不能排除某道工序,如果可以就取消这道工序。

二、合并

就是看能不能把几道工序合并,尤其在流水线生产上合并的技巧能立竿见影地改善并提高效率。

三、改变

如上所述,改变一下顺序,改变一下工艺就能提高效率。

四、简化

将复杂的工艺变得简单一点,也能提高效率。what(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配合(工作的具体内容)。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其意义、目的)。

who(谁):是自己来做这项工作,还是和其他的成员共同完成(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when(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完成(工作的截止日期)。

where(在哪里):在哪里工作(工作地点)。

how(怎么样):怎么样进行工作(工作的进行方式、方法)。

所谓5W1H是指:

①When何时②Who何人③Where何地④What何事⑤Why为什么⑥HOW如何进行。

在工作中这些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对打电话,接电话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电话记录既要简洁又要完备,有赖于5W1H技巧。

对一向讲求效率的商业电话而言,彼此交易事项的传达和接受过程,经常被要求要简洁,且要尽可能地省事。如果在电话中不得要领,杂七杂八的说了一大堆,对对方的话也逐句详细地回答,像这样浪费时间,不仅缺乏效率,也容易错误丛生。一般公司的新进人员,常常很难在电话中简洁有力地把话讲完,这种情形是因为还未熟悉商场上要求效率和随机应变的会话技巧之故。要电话应对内容既简洁又完备,有赖于5W1H的技巧。譬如,拔电话先作好备忘录,把说话内容依5W1H条列清楚,不仅可事先准备好,说话的内容也可避免不知从何说起的困扰。接电话时,也要备妥备忘录,摘要好对方的讲话内容,确认好5W1H,可以避免内容有所遗漏或一大堆废话,而迅速确实地得到十分周全的资料。对象

公司生产什么产品?车间生产什么零配件?为什么要生产这个产品?能不能生产别的?我到底应该生产什么?例如如果现在这个产品不挣钱,换个利润高

场所

生产是在哪里干的?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地方干?换个地方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干?这是选择工作场所应该考虑的。

时间和程序

例如现在这个工序或者零部件是在什么时候干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干?能不能在其他时候干?把后工序提到前面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干?

人员

现在这个事情是谁在干?为什么要让他干?如果他既不负责任,脾气又很大,是不是可以换个人?有时候换一个人,整个生产就有起色了。

手段

手段也就是工艺方法,例如,现在我们是怎样干的?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干?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干?到底应该怎么干?有时候方法一改,全局就会改变。

5W1H分析法分析的四种技巧

取消

就是看现场能不能排除某道工序,如果可以就取消这道工序。

合并

就是看能不能把几道工序合并,尤其在流水线生产上合并的技巧能立竿见影地改善并提高效率。

改变

如上所述,改变一下顺序,改变一下工艺就能提高效率。

简化

将复杂的工艺变得简单一点,也能提高效率。

无论对何种工作、工序、动作、布局、时间、地点等,都可以运用取消、合并、改变和简化四种技巧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新的人、物、场所结合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高效团队建设中的5W1H是:who(我们是谁)、where(我们在哪里)、what(我们成为什么)、when(我们什么时候行动)、how(我们怎样行动)、why(我们为什么)。通过明确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建立高效团队。

我们是谁(who)?即团队成员自我的深入认识,明确团队成员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对工作的喜好、处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基本价值观差异等;通过这些分析,最后获得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一致的对团队目的的看法,以建立起团队运行的游戏规则。

我们在哪里(where)?每一个团队都有其优势和弱点,而团队要取得任务成功又面对外部的威胁与机会,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对要达到的团队目的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回避威胁、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

我们成为什么(what)?以团队的任务为导向,使每个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目标、/考试大/收集/行动计划,为了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应树立阶段性里程碑,使团队对任务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创造出令成员兴奋的幻想。

我们什么时候采取行动(when)?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任务的启动;团队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团队应把握时机来进行分析与解决;以及团队面对内、外部冲突时应在什么时机进行舒缓或消除;以及在何时与何地取得相应的资源支持等;都必须因势利导。

我们怎样行动(how)?怎样行动涉及到团队运行问题。即团队内部如何进行分工、不同的团队角色应承担的职责、履行的权力、协调与沟通等,因此,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也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描述和说明,以建立团队成员的工作标准。

我们为什么(why)?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在很多企业团队建设中都容易被忽视,这可能也是导致团队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团队要高效运作,必须要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团队,这个团队运行成功与失败对他们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什么?以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将我们常常讲的激励机制引入团队建设,可以是团队荣誉、薪酬或福利的增加、以及职位的晋升等。

什么是5W1H分析法?

5W1H分析法也称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对象(何事)、地点(何地)、时间(何时)、人员(何人)、方法(何法)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这种看似很可笑、很天真的问话和思考办法,可使思考的内容深化、科学化。具体见下表:

表:5W1H分析法

被过滤广告

对象

公司生产什么产品?车间生产什么零配件?为什么要生产这个产品?能不能生产别的?我到底应该生产什么?例如如果现在这个产品不挣钱,换个利润高

场所

生产是在哪里干的?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地方干?换个地方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干?这是选择工作场所应该考虑的。

时间和程序

例如现在这个工序或者零部件是在什么时候干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干?能不能在其他时候干?把后工序提到前面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干?

人员

现在这个事情是谁在干?为什么要让他干?如果他既不负责任,脾气又很大,是不是可以换个人?有时候换一个人,整个生产就有起色了。

手段

手段也就是工艺方法,例如,现在我们是怎样干的?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干?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干?到底应该怎么干?有时候方法一改,全局就会改变。

[编辑] 5W1H分析法分析的四种技巧

取消

就是看现场能不能排除某道工序,如果可以就取消这道工序。

合并

就是看能不能把几道工序合并,尤其在流水线生产上合并的技巧能立竿见影地改善并提高效率。

改变

如上所述,改变一下顺序,改变一下工艺就能提高效率。

简化

将复杂的工艺变得简单一点,也能提高效率。

无论对何种工作、工序、动作、布局、时间、地点等,都可以运用取消、合并、改变和简化四种技巧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新的人、物、场所结合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如下图所示:

图:四种技巧分析图

篇2:六何分析法案例

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汽车行业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10%, 从而推知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

此外, 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的汽车行业将在以下方面存在发展机会:

1、随着进口车数量快速增长, 进口汽车的销售和服务快速增长;

2、生产企业生产车型的限制逐步取消, 产品结构调整的空间加大;

3、审批制度的放宽, 地方审批权限扩大, 企业自由度增长, 对技术引进特别是零部件技术引进及合作出现新机会;

4、出口环境的改善, 有利于企业扩大出口;

5、逐步放开贸易权, 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新机会;

6、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 与国外汽车企业的合作蕴涵巨大商机。

二、本田公司简介

本田汽车公司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简称“本田” (TOYOTA) , 创始人为本田喜一郎, 是一家总部设在日本爱知县本田市和东京都文京区的汽车工业制造公司, 隶属于日本三井产业财阀。本田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 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 创立于1933年。

三、核心竞争及其内部能力分析

1、核心竞争力之一:生产管理模式——精益生产

本田生产管理模式, 即本田精益生产方式已经享誉全世界, 成为了制造业的标杆。本田生产管理模式以其高效率、高品质、高利润的流程化生产能力, 使本田巨人般屹立于世界企业的丛林中。它改变了传统的由前端生产者主导生产数量的做法, 重视后端顾客需要, 从而更适合越来越复杂的市场需要。

“彻底杜绝浪费”是本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 而贯穿其中的两大支柱就是:

(1) 准时化 (JUST IN TIME) 所谓“准时化”, 就是在通过流水作业装配一辆汽车的过程中, 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刻, 以需要的数量, 不多不少地送到生产线旁边。在本田汽车工业公司内部, 就能把在物资和财务上给经营管理造成负担的“库存”问题几乎给解决掉。

(2) 自动化本田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支柱是“自动化”, 但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 而是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化”。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 杜绝生产现场中过量制造的无效劳动, 防止生产不合格品。

2、核心竞争力之二:产品研发管理模式——精益开发

制造企业通常认为本田的成功完全依赖本田生产系统。事实上, 实施本田生产系统 (TPS) 只是本田全面优化企业流程的第一步。本田的下一步战略——本田产品开发系统。

本田的精益产品开发的三要素:即流程、人和技术。

(1) 建立顺畅的流程, 确定高效的流程, 是精益产品开发的第一步。

(2) 精益产品开发的第二步, 是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 建立一个有效的产品开发组织。

(3) 精益产品开发的第三步, 是用工具和技术来支持流程和人的工作。

四、本田公司的战略选择

1、成本领先战略

(1) 全球一体化的制造体系。 (2) 全球一体化的研发体系。 (3) 实行战略联盟。挑选技术和品质水平高、交货周期短的, 同时要与企业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域相对集中的供应商, 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相互依赖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形成战略联盟。

2、差异化战略

(1) “三优”战略 (质量优、价格优、服务优) 。

(2) 精益化生产。由于本田生产系统为所有的应用者提供了同等的优势, 从而越来越多本田模式精益生产的应用者发现他们已逐渐失去边际竞争力。然而本田仍然保持着精益生产带来的高绩效, 但这一高绩效更多得益于精益产品开发模式的应用而不是传统的本田生产系统。相应的, 这一新型模式也推动了本田生产系统的发展。

五、案例分析

1、如何认识本田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制造企业通常认为本田的成功完全依赖本田生产系统。事实上, 实施本田生产系统 (TPS) 只是本田全面优化企业流程的第一步。

本田生产方式是一种主要着眼于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通过准时生产、零库存管理和拉动式的计划安排, 最大化、全方位的控制不必要的浪费。

本田的产品开发系统更是为本田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不少助力。

本田的精益产品开发模式的成功背后的一个秘密, 也是支持TPS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田的管理系统和它持续改进的精神。本田的承诺是:合理的整合人力、流程、工具和技术从而为顾客和社会创造价值。

另外一个优势来源于公司丰富的精益生产经验。

事实上, 任何商业模式的核心都是创造独特的企业竞争力战略的结合, 其目标是:

(1) 实现商品的差异化, 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 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定价选择;

(2) 实现更低的成本结构, 这同样为它带来更多的定价选择。

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卓越的盈利能力, 要求经理在对企业的市场需求和不同产出水平下成本结构已知的条件下, 对通过差异化和定价获得的价值创造做出正确的判断。

2、当前本田面临的新挑战?

本田“召回门”事件, 先后包括:“踏板门”、“漏油门”、“刹车门”;

因油门踏板问题, 本田宣布从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中国等地召回问题车, 总计超过700万辆, 接近2009年本田全球销量。此外, 本田目前最畅销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刹车系统出现问题, 公司因此收到国内用户多起投诉。

据估计, 召回事件给本田带来的直接损失将高达18亿美元。此外, 8种问题车型因修复油门踏板而被停售导致的损失也将高达7亿美元。

据统计, 2010年1月份, 本田汽车在美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15.8%, 市场份额环比下降4.1个百分点至14.1%。

召回事件给本田带来的损失不仅包括修复油门踏板的直接费用以及本田今后的促销让利, 还包括声誉上的损失以及相应的官司费用。为挽回从美国召回230万辆汽车的市场损失, 本田已对在美销售的无问题车辆实行销售优惠。此外, 分析人士认为, 本田恢复其名誉的努力在短期内难以见效, 本田的日本同行和美国竞争对手会借机扩大他们在美国汽车市场的份额。

本田的症结在于过度的国际化, 以及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出现问题。过度国际化的表现在于, 由于产能的急剧扩张、在海外建厂生产的需求膨胀, 在全球而非日本本土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成为必然。如果本田的质量控制体系足够强大, 通过寻求海外零部件厂商进行合作来达到对于降低成本和提高销量的目的, 并不困难。反之, 后果不堪设想。这可能是全球化和国际化无法回避的尴尬。

3、本田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在召回门之后, 本田首先应该做的是重树市场信心。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1) 解释错误, 落实行动。切实召回问题车, 缓解消费者的不安情绪。

(2) 缓解沟通不畅问题。针对媒体、政府、消费者, 信息的沟通一定要迅速、及时, 而且具体措施要得当。

(3) 正视问题, 挽回市场信心。真诚道歉, 及时补偿消费者的损失, 挽回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心。

(4) 加强设计, 持续改进。在未来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 杜绝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毕竟道歉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提高产品质量、严格质量把关才是硬道理。

其实这次本田消极态度的背后就是责任心的缺失, 责任心对于企业形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不能为了盲目追求效益, 而忽视企业的责任。责任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制造与营销本身, 更体现在对消费者的沟通和关怀上。逃避或者敷衍, 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毕竟现在的大多数消费者都具有维权意识。本田若想重新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必须诚恳地面对消费者, 及时补偿消费者的损失, 更加要加强设计、持续改进, 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

摘要:根据哈勃合伙公司2004年发布的产业报告, 2003年本田汽车公司在北美生产的每辆汽车的平均利润为2402美元。相反, 通用汽车公司每辆汽车的平均利润却只有178美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在于本田公司采取的差异化、低成本竞争战略。

关键词:产业,差异化,竞争

参考文献

[1]郭春燕.运用SWOT模型分析中国和劣势[J].商场现代化, 2008 (5) .

[2]杨铭铎.现代中式快餐[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9.

篇3:以“六何分析法”提升培训成效

“5W”最早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于1932年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来经过人们不断地应用和总结,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5W1H”模式(其中:When何时;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为什么;How如何进行),也被称为“六何分析法”。该模式是管理工作中对目标计划进行分解和进行决策的思维程序,它对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象、途径、时间、人员和方法提出一系列的询问,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Why”——为什么培训成果转化成为“瓶颈”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培训成为个人和组织的共同需要,是提高绩效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培训未能发挥作用,是什么影响了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目的稀里糊涂。培训的实质在于成果的转化,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有些企业连为什么要培训还没弄清楚,就盲目启动培训项目,培训前组织的热度远远高于对培训后的效果的关注,受训人员是否将培训中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改变其行为、绩效,也无人过问,“培训班”变成“赔训班”了。

培训内容与目的不对接。培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然而有些培训内容“驴唇不对马嘴”,不是源于员工缺什么教什么,而是照本宣科,让人学起来索然寡味,老师虽讲得筋疲力尽,学员却听得昏昏欲睡。

培训之道以知识灌输为主。培训之道在于“授之以渔”,但是企业培训“授之以鱼”的现象普遍存在,培训不是启迪思想,而是像教育小学生一样使劲灌输基础知识,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Who”——谁需要培训

“对牛弹琴”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在企业里谁需要培训,谁应该得到培训,必须通过需求分析来确认,因为受训人员的特点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及知识转化的程度。那么,培训需求如何获得?

采用绩效差距分析法。通过对员工的现有绩效水平与理想的绩效目标进行分析,确认绩效差距,并分析造成绩效差距的成因,找出通过培训可以解决的差距,以此来确定培训需求。

采用任务与能力分析法。即通过对岗位的最低任职资格要求和员工现有素质能力的分析,找到差距,从而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培训,使其获得岗位要求的技能。

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分析。从组织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找准组织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并确定是否必须通过培训来解决,然后在分析现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确认培训需求。

“What”——培训什么内容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同样,企业培训中“因材施教”也至关重要。除了根据不同员工的认知水平、技能情况、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差异,匹配不同的培训内容外,还需将以下几点贯穿于培训工作中:

技能与素质培训均不可或缺。仅仅满足于基本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已远远不够,对员工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如: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融合,日益成为企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员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培训不仅仅是教授一些课程,而应是贯穿一生的学习、改进和发展。培训应着重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资源与机会的提供,以及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能力,并且有效地支持各种培养员工终生学习习惯的行为。

让学习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组织,它具有促进企业全体员工持续学习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在企业营造更为浓厚的学习氛围,推动企业全员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团队学习,在工作、生活中学习。这将成为促使培训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培训发展的最高境界!

“When”——如何把握学习成果转化的时效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科学地解释了学习知识后“失去知识记忆”的规律,遗忘有“先快后慢”的规律,—般情况下,新知识一周内就能忘掉50%左右,然后逐步递减。结合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d.L.Kirkpatrlck)提出的“柯氏四级培训l评估模式”,我们在实践中一般按照“0136”时效模式推进培训效果的转化。

“0”——受训人员接受培训的当天填写《培训信息反馈表一》,对讲师的授课方式、培训科目、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做出评价,陈述自己掌握的主要知识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受训人员有效地对培训内容进行梳理,强化对当天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1”——受训人员在培训后一个月内填写《培训信息反馈表二》,旨在考量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般情况下由人力资源部组织书面考试,如果操作性强的培训内容,可以由受训人员所在部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实地操作考察,促进受训人员进一步掌握、理解知识和技能。

“3”——人力资源部在培训后三个月之内按照“360°”评价的原则,组织受训人员自己及其领导、同事、下属或客户,对其参加培训先后行为变化进行评价,填写《培训信息反馈表三》,主要对其工作态度、解决问题的技能、工作效率等变化进行了解,可以促进受训人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

“6”——人力资源部在培训后六个月以内对受训人员岗位绩效变化情况进行测量。绩效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如劳动效率、次品率、故障率、差错率以及客户满意度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可以考量受训人员绩效的变化及贡献率。

“Where”——学习成果如何转化

学习成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受训人员采用新的技术和行为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习惯和坚持。

活动转化法。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成果转化活动,比如内部分享会、研讨沙龙、讲师训后跟进等。这些活动可以在培训课程结束之后立即组织,也可以穿插在具体工作实践中。

深化转化法。通过深化学员对培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或者新行为模式的理解与知识巩固,促进所学内容转化,包括训后知识转化、训后掌握程度考核等。

绩效挂钩转化法。把受训人员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对其行为的改变与绩效考核挂钩,作为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

业务结合转化法。加强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转化,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体。想要培训内容在工作上得到应用,实践是将其转化成生产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How”——如何使成果转化常态化

企业的培训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之后,必然会带来各种变化,比如员工业绩、企业整体绩效提高等,这也正是培训的目的。企业发展需要持续的绩效提升,推进培训成果转化的常态化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

创新绩效管理模式。滚动式(计划/执行/评价/沟通等环节循环往复)目标管理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企业应该建立起以战略为统领的目标系统,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组织、团队、个人绩效管理模式,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培训,自主进行知识转化,从而实现个人、团队和组织绩效目标,满足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要求。

创新绩效评价机制。以“零基思维”为基础,建立以“绩效相对进步程度”为标准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员工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创新工作,实现个人业绩的不断提升,在组织中弘扬“你追我赶”的氛围,从而促进团队整体绩效的提升。

篇4:课堂跑题案例分析

且看案例一:《套中人》教学设计

一、多角度复述故事情节

1.通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 以别里科夫、华连卡及科瓦连科的口吻来复述故事情节。 (关注人物角色的个性及习惯)

2.交流并提问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

二、半命题讨论

1.出示题目: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什么?__________

(1) 表象:根据导学案完成结果, 小组成果展示:别里科夫人物肖像描写。

(注意发挥想像, 完善人物行为、语言及神情描写)

(2) 隐象:通读课文, 筛选信息, 找出关键词。

(通过个性化解读, 找出相应片段并进行分析归纳)

2.出示题目:___________套住了别里科夫

(通读文本, 筛选背景信息并交流。)

(1) 社会因素说。

(2) 个性因素说。

3.出示题目:别里科夫套住了____________

(通读文段, 筛选相关信息交流)

(1) 社会影响。

(2) 对个人的影响。

4.给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词, 总结其人生。

【评析】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初看不可谓不深刻, 教师不可谓不下功夫, 但是我并不认可。首先, 目标太高, 偏离学情。老师想当将军, 课堂目标高瞻远瞩, 却明显脱离学情。因为要求学生多角度复述故事情节, 首先要站在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只通过简单的预习, 未经教师引领分析就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复述, 犹如让学生一步跨三级台阶, 课堂能顺利进行吗?而课堂过程中的3 个问题表面上深刻, 实际上大而宽泛, 学生理解起来难, 筛选出完整的答案更难, 何况教师后面还将学生引导向“社会因素说”“个性因素说”等专业心理学领域的名词。因此, 本堂课就是想当将军的老师在卖弄自己的十八般厨艺。其次, 内容太杂, 偏离目标。老师像厨师一样, 烹饪每一堂课, 然而不自觉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了:美丽的诗化开头, 麻辣的问题设置, 咸透的思想挖掘, 悲苦时代意义, 酸溜溜的人生感叹。一节课下来, 学生脑中更似一锅疙瘩汤, 五味杂陈, 不知西东。

再看案例二:《祝福》教学设计

导入语:新的一年, 有人祝福家人升官发财, 有人祝福朋友万事如意, 也有人祝福同事工作顺心, 在这个人人祝福的日子里, 却有一段让人伤悲的故事, 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祝福》, 去认识那个悲苦的女人———祥林嫂。

问题设置: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自杀还是他杀?)

思想挖掘:嫌疑人———婆婆、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大伯、卫老婆子、我以及封建思想这把无形的匕首。

时代意义:联系《氓》《孔雀东南飞》谈谈古代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结语:在那个时代, 妇女命运如此悲苦, 现在的女孩“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要坐在自行车里笑”, 时代的引擎有些猛, 我们还没来得及感受独立的精神, 又主动依附成财富的寄生虫。这节课, 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评析】厨师型的课堂在我们常规课堂中比比皆是, 要查一个课堂设计, 上网一搜, 数不胜数, 于是这个课件取一点, 那个设计粘一块, 教师自认为是精挑细选, 优中组优, 却不想与自己及学生水平越来越不相称。其实这就是只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变而忽视目标的定位与达成, 教与学、教与评缺乏一致性。长此以往, 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写作的思维也会形成这样的套路:开头华而不实, 问题哗众取宠, 赏析落入窠臼, 联系社会牵强附会, 总结故作深沉。

再次, 环节设计, 游离目标。教师像司机一样。目标已定、路线已定, 那就扶好方向盘, 走到哪里, 看到哪里;看到哪里, 说到哪里。但一些教师非要独辟蹊径, 熟悉的课文要讲出新意, 不熟悉的课文也要讲出新意, 追求精彩连连看, 但课下一细品, 味同嚼蜡, 没有内涵。

篇5:六何分析法案例

[关键词]六何分析法 出版 “走出去”

六何分析法,也叫5W1H分析法,既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也是一种创造技法。六何分析法中的“六何”分别为:为何要这样做(why)、工作内容(what)、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责任者(who)以及怎样操作(How)。笔者认为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什么样的作品适合“走出去”(what)和如何“走出去”(how)是关键,而六合分析法作为一个整体也能为这两大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

一、why——原因,为什么要“走出去”

(一)抵制国际文化霸权,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受到来自文化霸权国家的极大冲击,文化主权遭遇极大的挑战。中国出版“走出去”是抵制国际文化霸权,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出版通过“走出去”,向国际社会输出更多反映中国历史、中国风貌、中国灵魂、中国发展的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感的高品质出版物,可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将我国的文化与文明传播到全世界,赢得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同。

二、what——对象,

什么样的作品适合“走出去”

“what”在六何分析法中本意指工作内容,在此我们把它引申为“走出去”的具体对象,即作品。优秀的作品是成功输出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在出版“走出去”中堪称“优秀”呢?

(一)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作品。中国出版“走出去”一个坚实的基础就是应该传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感情。只有关注了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与不同民族进行文化对接,尽快实现文化传播理想。大苹果版权代理公司总经理吕关东先生曾经感慨:吸引人的永远是“人类的生活”。从近些年“走出去”成果显著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能够反映人类生活、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作品。文学作品《狼图腾》与《藏獒》反映的是人类化、人与自然的主题,这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题材;美国《读者文摘》受到中国市场的广泛欢迎,中国《读者》海外版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是因为它们都用短小精悍的文章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广东时代传媒主办的《少年文摘》2006年进入新加坡市场,如今年发行量超过10万册,是得益于该杂志“少年人的世界之窗和心灵鸡汤”的定位,它致力于帮助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倡导爱心、诚实、正直等人类共同的品德。这些都是超越国界的全人类共同的追求。

(二)在国内市场上表现良好的作家作品。负责版权引进的中国出版人除了关注各类海报报刊文章,尤其青睐于观察亚马逊排行榜、《纽约时报》排行榜等榜单和世界知名作家的作品。凡是在这些较有影响的榜单上出现的知名作家的作品都会被给予特别关注。可见,“走出去”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优先从那些在国内市场上表现良好的作家作品中进行选择。《于丹<论语>心得》国内狂销500多万册,英国麦克米伦给出了10万英镑的预付版税,截至2010年,该书海外版权共签约33个,涉及28个语种、33个版本,实际印刷18万册,版权收益到账200多万元。与于丹同时火爆的易中天,其作品也曾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对外输出的重点。他的《品读中国》《品人录》等图书输出到东北亚、日本、越南,而且是直接进入到当地国家的主流出版社及主流市场。当红作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在国内销量过千万册,2007年将全球出版权转让给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目前已经在欧美地区推出了英、法、德、意等不同语种的版本。

(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特色的作品。“2010年度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活动结果表明,除了中医中药、传统文化、旅游等“老三样”外,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社会和经济发展、科技成果和当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比重逐渐增加,国外对当代中国题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国外市场对中国文化图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限于一般介绍说明性的文字,深度、权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图书备受欢迎。苏叔阳先生的《中国读本》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自然概貌、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发明创造、科技典藏、生活风情、新中国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该书已经成功进入西方主流图书市场,并且因其良好的市场表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出版商注意。针对“中国热”的大趋势,企鹅(中国)启动每年出版5~8本中国题材小说的计划,这对中国出版“走出去”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反映了中国题材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

(四)数字出版产品。数字出版在我国出版“走出去”中的位置日益重要,数字版权贸易成为新增长点,数字出版产品的出口表现出强劲的势头。近几年的许多国际书展上,不少出版企业都积极推出数字产品。以一系列数字和网络为核心内容的新业态和新技术,为我国出版开展版权贸易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也为我国出版与国际出版机构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在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下,积极与国外大型电子书销售平台洽谈合作,计划于2012年底推出“中国电子书海外推广计划”,主动向海外推广中国电子书版权。这表现出我国对数字出版“走出去”信心十足。

三、where——地点,

“走出去”走向何处

笔者在此从“where”的英文意思出发,将其分解为以下两部分:

(一)按照具体输出地点作出相应策略调整,克服“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源于文化的背景差异,这是制约中国出版“走出去”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走出去”首先要做好国外图书市场需求的调研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生产内容上能够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出版产品。国内已有的作品则应该配合输出地的市场进行相应调整,翻译上一定要符合他国的语言习惯。此外,出版物也要从表现形式、装帧设计、印刷质量、营销策略等方面满足当地读者的需求。

(二)借鉴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集群”理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利用“产业集群”理论“走出去”可以考虑在国外某些人脉资源较为丰富、市场基础好的地区多下工夫。在这些地区集中设立出版企业、发行企业、数字出版基地乃至出版教育培训、信息研究机构等,形成一股合力来共同提升中国出版的国际影响力。

四、when——时机,

何时最适合“走出去”

(一)国家对“走出去”空前重视之时。这两年,国家对“走出去”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并出台了许多得力的措施。如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包括“走出去”在内的十一项专题规划,这是我国新闻出版业首次单独针对“走出去”制定发展规划;2012年7月3日,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新闻出版企业将获得不低于人民币200亿元或等值外汇融资支持,扶持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这些都是出版“走出去”的“天时”,值得出版企业认真对待研究。

(二)出版企业具备一定实力之时。出版企业是实施“走出去”计划中的关键因素。目前的情况是,出版“走出去”对出版社来说是一个需要耗费极大人力、物力,回报不容乐观的事情。所以,目前我国出版“走出去”的主力军是一批自身实力比较强的出版企业。对于一些自身实力比较弱的出版企业来说,完善体制、机制,多出好书,待到实力壮大之时再实施“走出去”才是明智之举。

五、who——主体,

谁来实施“走出去”

(一)优秀的“走出去”人才。“走出去”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瓶颈之一。由于“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说,优秀的“走出去”人才包括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精通国际市场经营理念的人才等几类。“走出去”的人才可以直接引进,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现有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甚至可以聘用外籍人士。

(二)良好的版权代理机构。版权输出是出版“走出去”的重中之重,专业的版权代理机构在图书贸易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目前我国拥有二十多家版权代理机构,在规模上和经营上都不尽如人意。鉴于现有的版权代理环境,出版业可以采取与国内较活跃的版权代理办事处和国外版权代理商直接联系相结合的方式输出版权。国家也可以适当考虑重点扶持一批版权代理机构,为“走出去”开辟道路。

六、how——方法,

如何更好实施“走出去”

(一)拥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由于我们“走出去”的经验不足,出版企业都会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期,甚至可能遭遇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客观看待向新领域迈进时的失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所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说过,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走出去”上有自己的长远规划。2012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集团“走出去”工作小组,研究制定“走出去”战略和重大项目,增强对“走出去”工作的规划、统筹和指导,使“走出去”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近三年版权贸易方面的收入占全社全年经营额的70%左右,这取决于他们常年以大量留学生为窗口了解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且长期通过各国汉语语言研究机构搭建自己的销售渠道。

(二)努力寻找适宜的合作模式。我国大部分出版单位在“走出去”伊始主要依靠版权输出和出版区成品输出两种形式将自己的优秀图书产品出口到海外,在海外渠道的拓展上则必须依靠合作伙伴。这是最原始的“走出去”合作模式,也让我们的“走出去”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伴随我国综合国力和出版实力的增强,出版企业逐步意识到主动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才能更好地走入世界市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就经历了“借船出海”(借助海外渠道)、“造船出海”(在海外设立出版机构)、“买船出海”(收购国际上的出版公司)的“走出去”三部曲,通过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合作模式扩大集团品牌的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也是许多有实力的出版企业所走的道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致力于与东欧各国出版机构的出版合作,在当地国家和城市政府、使馆以及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11年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和美国亚马逊公司启动了“中国书店”合作项目,意图通过与亚马逊这一国际电子商务巨头的合作,利用对方成熟的网络营销平台、先进的技术及全球影响力,实现中国图书的全球网络销售。这些合作方式各有千秋,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或者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及早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积极有效地参加各类国际书展。有业内人士曾经撰文痛批中国许多出版单位参加国际书展是以参展之名行海外旅游之实的不良做法。这源于我们对参加国际书展的认识不足,也导致了参展效率低、成效小。当前各类国际书展已成为版权输出及实物出口的重要平台。国际书展给我们提供了面对面地与境外出版人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我们扩宽出版视野,直接了解全球的出版动态,同时也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出版。因此,参展的出版企业应精心准备。参展前,出版企业应该精心选择外向型图书,并翻译成中、英、日、韩等国文字供参展商翻阅浏览,还要提前与海外出版机构取得联系,安排好洽谈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表。展会中,代表们要充分利用时间,多看多问,同时可以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主题活动吸引海外展商的眼球。中国出版集团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就举办过木版水印雕版、印刷表演。书展结束回国后,代表们应该及时整理展会上搜集的各类资料,总结参展的收获,介绍参展心得,对展会上达成的意向和遗留问题要积极追踪跟进,寻求合作机会。

(四)巧妙借力文化产业“走出去”。出版“走出去”是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产业中其他行业的“走出去”可以相互扶持、相互补充,实现共赢,有效提高我国整个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实力。文化产业是一个整体,它的“走出去”必须是多元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世界上文化产业强国在输出文化产品的时候都注意到这一点。比如,美国的电影、电视、出版、动漫等都有很高的国际地位。我国对目前出版业“走出去”也进行了更多探索,但难免显得有些孤军作战,所以我们要巧妙借力文化产业中其他行业“走出去”的成绩。比如,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从2004年开始世界巡演,在美国场场爆满,让英国人流下泪水;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以《寻找香格里拉》的名字进军国际文化市场,在美国等十几个国家举行多场演出,盛况空前。我们出版业可以尝试在相应的巡演地区推出相关经典作品,展示我国文化产业的“合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楂树之恋》就是借助电影的公映,向英、法、荷、瑞、西班牙等国输出10种版权,就是巧妙借力文化产业其他行业“走出去”的成功实践。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王清,杨威.“十一五”期间版权输出与引进研究述评[J].出版科学,2010(5).

[3]陆芬.版权贸易“逆差最小年”的喜和忧[J].出版广角,2008(8).

[4]冉继军.促进版权贸易,保护文化主权[J].出版广角,2009(5).

[5]卢芳.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新动向[J].出版参考,2011(2).

[6]胡峰.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困惑与生机[J].求索,2009(5).

[7]苏贵友.在华境外专业版权代理机构对国内版权代理业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2(2).

篇6:爱心教育案例分析

首先, 我主动亲近他, 让他喜欢我。使他“亲其师, 而信其道”。我安排了耐心细致、热情善良的刘娅宇做他的同桌, 时时提醒他听课、做作业, 他有不懂的及时教他。有人监督, 他比原来稍有进步。能坐得住一会儿, 课堂上, 我的目光也时时提醒他, 经常站在他的身边, 拍拍他, 摸摸他, 让他知道老师在注意他, 有简单的问题就让他回答, 在老师的表扬声中, 同学们的掌声中他的笑容灿烂了, 他的小手也能常常举起来了。在同学们做作业时, 教室里经常有“刘威同学写得最认真了”这样的鼓励, 慢慢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他能按时上学了, 有两期都没有旷过课, 渐渐地, 有时也能跟着同学们一块完成一些课堂作业了, 有时单元测验也能得二、三十分, 有一次, 居然得了四十多分, 要知道, 这可是他有始以来考得最好的一次。在讲评卷子时, 我表扬他的同时也鼓励了他, 提醒了他。下课了, 他高兴地在我身边跳来跳去, 看着他开心的样子, 我也很高兴。课间, 在我身边多了个小影子, 他喜欢蹦到我面前看着我笑, 有时还故意拿着做完的作业亲自交给我, 看来, 他很喜欢老师, 对老师的话也爱听了。

可是, 孩子的表现都是反复无常的, 不久, 他的老毛病犯了, 表扬也没用了, 批评也没用了, 有一天我真的生气了, 提着他的书包拉着他的手要把他赶出教室, 他当时吓坏了, 目光呆滞无助, 看着他这样, 我又心软了, 严厉地对他说, 再给一个机会, 每次写作业考试, 我就让他在我身边写, 时时提醒他, 他的字进步了, 作业本上的A、A+不断地增加, 一周表现本上的勾也在增加, 墙上终于有了一个属于他的“一周之星”。跟他自己比他确实是在进步, 作业能主动写了, 书写也工整了, 听写也进步了, 上课稍微坐得住了, 会举手回答问题了, 甜甜的笑常挂在他的脸上。这正如李校长讲的转变一个差生也跟培养一个优生同样光荣, 我感到非常高兴。

怎么看待学生, 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 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关乎每位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重要问题, 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我不断的对自己说, 要用友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不能让他觉得老师在骂他。可是, 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让我开始无法忍受, 面对别的家长的询问, 我突然觉得我该改变一下方法。他毕竟是个孩子, 他还是只能接受单纯的“对”与“错”, 道理他听下了也未必懂, 于是, 我开始沉着脸对他说, 他做的事会产生什么后果, 让他知道他做的事伤害了别人, 也让老师丢了脸, 他的头在我的批评中渐渐地低了下去, 嘴巴也越撅越高。

懵懂的他, 依然没有多大的变化, 依然时不时地犯着让大家皱眉的错误, 但是不知何时起, 我的声音变得越来越严厉, 火气也越来越大。一次, 他弄哭了我班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 我一问, 是那个女孩子推了他一下, 他就照着人家的眼睛一拳下去, 把人打哭了。我看到了以后, 顿时非常生气的一边安慰着那个女孩子, 一边大声地指责他, 他斜着脑袋望着我, 眼中有着不解的疑惑, 看到他的眼神, 我也突然发现, 我的声音变得尖利而刺耳, 等我吼完了, 我让他认错的时候, 他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 “我不知道啊。”“不知道什么?不知道错在哪?”他撅着嘴说, “不知道胡老师为什么这次骂得这么凶, 以前你都没有骂得这么厉害的。”我突然愣了一下, 是啊, 我以前的确没有发过这样大的火, 只是因为对方是个乖巧的小女生吗?还是因为看到又是刘浩宇惹的祸?在我的指责下, 刘浩宇认了错, 但是我总觉得他不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而是越来越习惯反正有同学告了状他就要被老师骂, 也要认错, 他再没有对家长说过喜欢我的话。

后来在一次我跟他奶奶聊天的时候, 他的家长无意中说起, 刘浩宇现在对胡老师有点成见了, 他在家里说, 所有的老师都讨厌他, 也没有小朋友跟他玩, 他很不喜欢学校。我听到后开始反思我对他的态度, 的确, 在越来越多的事件发生后, 我对他的态度变得生硬而严厉, 仿佛这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好像已经忘记了曾经说要用耐心感化他的想法, 而是为了调解纠纷而批评他, 让他继续做个闻名的打架大王。我想, 他不是一个宽容就可以转变的学生, 但也决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坏小子, 他的头脑聪明灵活, 成绩也不差, 而且, 通过对他的了解我还知道他的心其实很天真, 很胆小。作为一个班主任, 我不仅仅要管理好一个班级, 更应该有的, 是对班上每一个孩子的爱心, 我爱我的学生们, 但这份爱也包括刘浩宇吗?如果包括的话我又怎能让他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呢?“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 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班华教授的话让我感到深深的内疚, 面对刘浩宇, 我真的用错了方法。一天做完课间操, 他又打了同学, 我把他留住了, 起先他对我还很逃避, 后来我拉着他一起坐在树阴下聊天, 他很拘束的坐着, 以为我又要骂他, 我笑着跟他随便聊了起来, 从他最近的表现到他对班上同学的看法, 问他有没有交到朋友的事, 并跟他一起讨论别人是怎样跟朋友相处的。他开始跟我熟络起来, 还跟我辩论着, 我看着他说着自己的观点, 后来他辩不过我, 又开始撒起娇来, 我开玩笑地笑他, 只有女孩子会撒娇, 他还在我面前撒娇, 他说我是老师, 我就说我是女生, 男生要让着女生, 他说不过我, 只有承认我说的是对的, 就这样我们在观点上达成了一致, 并让他心服口服的接受我的观点。谈话结束时, 我看到他的心情轻松了很多, 我也愿意给他时间去尝试学着别人的样子交朋友, 叫孩子们不要疏远他。

过了几天, 班上需要一个管纪律的小干部, 我就安排他当纪律委员, 并跟他说, 要先把自己的纪律管好才能去管别人。他的纪律果然好了很多, 还有点不好意思的去劝别的同学不要讲话。再见我的时候, 他的眼睛里又有了信任的笑容。

摘要:作为—名老师, 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 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文论述笔者是如何用爱转化后进生的。

篇7:六何分析法案例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六何”提问链

一、倾斜角概念形成片段实录与分析

(1)第一次教学实录。师:坐标法是在坐标系的基础上,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种方法。本课时我们将研究最基础的知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师:平面几何中,确定直线的条件是什么?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

众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否利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

众生:……

师:在直角坐标系内任给一个点,过这个点的直线有无数条。再给一个什么条件就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呢?请动手操作一下。

生1:再给另一个点。

生2:与x轴的交角。

师:好!(借助于信息技术演示,得出倾斜角的概念)

(2)第二次教学实录。师问1:在几何问题研究中,我们常常直接依据几何图形中点、线、面的关系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那么能不能通过代数运算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呢?

生:可以!

师问2:我们如何把形转化成数得以进行运算呢?

师: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直到有一天躺在床上观察虫子在天花板上爬行位置,激发了灵感,产生了坐标的概念,创立了解析几何。从而以坐标系为桥梁,把几何问题代数化,即把图形放入坐标系进行研究。

师问3:平面几何中,确定直线的条件是什么?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决定?

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问4:有两个点确定的,一个点行不行?

生:不行

师问5:如果给一个点,再增加一个什么条件,能够确定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位置呢?即如果给你P点定点,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角!

师问6:好,谭喆同学,您可否上来指出来给同学们看看呢?是哪个角?

生:(学生上讲台示范指出)

师:好!我们给这个角一个名字吧,叫直线的倾斜角。一般地,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3)片段实录分析。第一次授课时,引言部分通过教师介绍,使学生了解学习新内容的特点及意义,接着针对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设计了提问1与提问2,意在立足旧知识,寻找新知识的增长点,最后教师成为主角,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定义直线的倾斜角。在第二次教学中,把坐标法产生的背景及过程,结合即将学习的直线的倾斜角概念,设计“如何”提问链,即提问1—6,且提问与提问之间互相联系、环环相扣。这样在提问链驱动下,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思考与交流,直线倾斜角的定义自然生成,也让学生体悟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直线斜率的坐标计算法公式推导片段实录与分析

(1)第一次教学实录。探究问题:已知P1(x1,y1)、P2(x2,y2)是直线l上任意两个不同的点(其中x1≠x2),求直线l的斜率k。

师:要求斜率k,你会想到我们刚刚学习的什么知识呢?

生:k=tanα。

师:要用到k=tanα,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构造什么图形呢?

生: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师:那么如何通过P1、P2构造包含有倾斜角α的三角形呢?

生: ……

师:很好,这里的α为锐角,当α为钝角时,情况又如何呢?

生:当α为钝角时

α=180°-∠QP1P2,x1>x2,y1?y2,tanα=tan(180°-θ)=-tanθ,

在直角∠QP1P2中:

师:好!两点P1(x1,y1)、P2(x2,y2),x1≠x2过P1P2的直线的斜率为。

(2)第二次教学实录。师:请大家完成这个问题:已知两点P1(x1,y1)、P2(x2,y2),x1≠x2,求直线P1P2的斜率k。看谁能做出来!哪位同学上来在黑板做一做?好!肖峻友同学。

(两分钟左右,在黑板写的肖同学作出了如下图4-5图形及结果)

图1

师:大家看看,很有意思,他把点P1很聪明地放在了坐标原点上,但是点P1一定在原点吗?

众生:不一定!

师:谁来帮他改改!好,甘雨果同学,你上去改改!

(两分钟左右,作出了如下图2、3图形及结果)

图2 图3

师:请给同学作一下解释。

生:(略)

师:很好,给甘雨果同学点掌声!但我们更想知道你是如何想到的?

生:构造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为什么想到要构造直角三角形呢?

生:……

师:想想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因为所要求的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正切值有关,而要求倾斜角角α的正切值,就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来求解。

师:非常好,说出了这样做的理由,我代表同学们还有一个小疑问,你的两个图形中的直线P1P2中的点P2都是在P1的上方,可不可以把它们交换位置,那么有何不同?

生:一样的。

师:怎么个一样法呢?

生: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或是,只是直线P1P2方向不同。

师:经过探究与讨论,我们得到了过两点P1(x1,y1)、P2(x2,y2),x1≠x2的直线P1P2的斜率为,我们也发现这个公式分子分母中的P1(x1,y1)、P2(x2,y2)对应坐标点的是对应的,体现了数学符号化的对称美,也有促于我们记忆。在此,我们还会有一个小疑问,这里为什么x1≠x2呢?

生:分母不能为零。

师:如果从直线的角度去理解,还可以如何解释呢?

生:倾斜角为90°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师:除了以上我们同学介绍的方法,是否还有别的更简洁的方法吗?

生: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知道对不对!

师:请说。

生:P1、P2两点满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代入消去b得,我发现得到的结果跟课本一样的,但我不确定这里的k就是所求的直线的斜率。

师:同学们,觉得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实际上,这位同学已经把直线的斜率用一次函数的角度作了对比研究,换句话说,一次函数解析式中y=kx+b的k可看作直线的斜率,事实上,这就是我们以后将会学习的直线的方程。我建议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3)片段实录分析。两次授课模式不同,第一次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最终演变成了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授受,即只给学生介绍了教材中提供的推导两点求直线斜率公式的方法,并向学生说明了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上一篇: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实习心得下一篇:对台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