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芬案例分析

2024-04-26

多芬案例分析(通用8篇)

篇1:多芬案例分析

销售真实之美—多芬“真美行动”案例分析

2007-8-28 7:24:24 来源:新营销 作者:徐雷

文章摘要:

这是一个美容至上的年代,外形的任何缺陷都会有医学上的整形解决方案,电视节目里充斥了各种各样的美容技巧。这是一个女性之美只有标准答案的年代。媒体、影视和商业广告推崇的是拥有曼妙身材、惊艳面容的模特。

21世纪的女性美丽,更多的是视觉感官型的。如今拿出1913年版《韦伯斯特大词典》,里面对美丽的阐释真有穿越时空之感。对女性之美的界定是这样的:“令人愉悦的特质,智慧,具有美学意味或道德感。”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里,美丽对于很多普通女性却是无法企及的理想形象,成为一个缺乏安全感和不自信的来源,而内在美反到成了一种欠缺外形美的代名词。

这种过度崇尚标准化美丽的社会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以广告、公关等大规模快餐式的现代营销活动造成的。然而,联合利华旗下的多芬(Dove)品牌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抛弃长期以来时尚界和美容界一直在遵守的销售美丽梦想的营销原则,以刻意瓦解对美丽的标准化解释的立场,发起一场重新阐释女性之美的全球性大探讨。

这一独特的品牌传播行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2004年春季开始的“真美行动”(Real Beauty Campaign)传播攻势推出之后,多芬产品系列的销量足足增长了40%。它掀起了全球数以千万计的女性对于美丽本身的多元化、内在性的对话和思考,强化了普通女性对美丽的自信。同时也准确地传递了多芬提倡女性健康、内在和自然之美的品牌理念。虽然时尚界将多芬的推广活动嘲笑为“为胖女孩和丑女孩准备的品牌”,也有一些意见人士质疑由美容品牌发起对美丽的阐释多少带有虚伪矫饰、动机不纯的味道。但至少从品牌传播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经典案例。

已有将近50年历史的多芬是联合利华旗下最有价值的女性美容品牌。它是联合利华唯一拥有全球统一形象和统一进行宣传推广的品牌。它长期以来一直通过在理解女性消费者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品牌理念和营销策略。他们发现,关于女性之美,现实和理想之间有着很大落差,这几乎成为一个困扰现代女性的社会问题。女性普遍惊恐于自己的单眼皮、脂肪过厚等各种形体缺陷,造成过重的心理阴影,进而影响女性在社会上立足。

于是,多芬希望通过成为普通女性的代言人,来宣传自己的品牌理念:女性之美同外形、身材、尺寸、年龄和肤色无关。“多芬希望改变女性对自身外形、对于美丽的态度,希望使人们对美丽的解释更加多元化”,这是其公司网站上所主张的品牌宣言。在这个基础上,多芬决定使用真实的普通女性,她们拥有天然的体型、自然的曲线,她们的美丽更多地来自于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2004年春季开始的“真美行动”从北美和德国开始,逐渐扩展到全球各个主要市场。这个品牌传播攻势并不是吸引人们一时热情和注意力的一次性营销攻势,而是持续不断地对女性美丽进行阐释的过程。它由奥美集团、爱德曼公关公司和联合利华内部品牌小组共同创意策划,同时由各地市场的品牌服务公司参与进行本土化推广。

广告和公关联手推动真美行动

真美行动的核心是通过大众评选,寻求那些“外表超越了对美丽的模式化标准”的真美女性。只有三个简单的评选标准:能够代表多元化的女性美(年龄、尺寸、体形、文化、种族、发型等的多元化);之前没有从事过模特工作;从未进行过整容。这样的真美女性的选秀活动自然获得了媒体的极高关注。

2005年6月在美国推出的广告攻势中,多芬展示了六位身着内衣、面含自信笑容的“真美”女性,她们均非职业模特:两位学生,一位幼儿园教师,一位美甲师,一位行政助理,一位咖啡馆服务生。

在美国发起的真美传播攻势没有用全国性电视广告作为主打,只有户外和平面广告;同时主要依赖公关公司的运作来发起有关美丽的对话和辩论,并推出不少富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公益性项目,从而确保多芬的品牌理念能够引起最大程度的关注和参与。这些普通人出身的代言人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拍照并同观众见面;她们在各种全国性电视节目上做嘉宾,至当年年底,共出现在“早安美国”、“今日”等62个电视节目中,并且得到了诸如《纽约时报》、《人物》等媒体的专题报道。总体来说,这场营销攻势获得的媒体关注远远超过预期,仅仅在2005年夏天的美国,报纸、网络、电视、电台共有超过1000次的报道,6.3亿人次的关注。

“真美行动”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广告和公关在一个创意下面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且不相伯仲。不仅仅通过平面、户外和网络广告传播多芬的真美活动(付费的内容),同样在媒体的正常版位也获得了大量报道(免费的内容),使品牌诉求获得了最大可能的传播。它本身不仅是广告,而且也是新闻媒体追逐的故事线索,每一步都充分发挥了媒体报道的潜力。比如多芬在选择模特儿的时候,必须考虑她们本身是否能代表品牌价值,是否具有传播价值。在选择户外广告的时候,也特意将其放置在主流媒体容易关注得到的地方。广告和公关在这里融为了一体。

全球性调查提高话题的深度和可信度

名为“关于美丽的真相”的全球性调查是“真美行动”的另一个主打动作,它由哈佛大学教授南希•埃特科夫(Nancy Etkoff)博士领衔,旨在从理性角度加强对全球各地女性、对美丽的认知现状进行深入理解。调查包括全球10个地区,尽可能多地吸引了专家和意见领袖们的参与。这样的调查有助于理解女性是如何阐释美丽的、对自身美丽状态的满意度、整个社会对女性美丽的描述和评价又是如何影响她们的人生。

其中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发现,比如说只有2%的女性愿意用“美丽”评价自己,她们更多地喜欢自然、女性化和可爱这样的字眼。大多数女性认为美丽的女人在生活中拥有更多、更大的成功机会,媒体和广告所设定的美丽标准是多数女性所无法企及的。亚洲仅有3%的被调查女性认为自己拥有美丽,相比之下,世界范围内自认为美丽的女性比例为13%。

由权威专家直接参与的全球性调查和由此发表的白皮书,使这一关于美丽的话题充满了深度、知识性和可信度,确保媒体和意见领袖能够对多芬发起的这一讨论抱有严肃认真的参与态度。

品牌传播嫁接社会公益活动

这一活动本身还结合了多芬的社会责任活动。比如它同一家名为Bodywhys的公益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该机构致力于解决饮食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在该机构看来,人们的饮食失调同对自身外形条件的不满是密切相关的,媒体向消费者过多地渲染了男性和女性完美而不现实的外形,造成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普遍的认知偏颇,那就是你非得要外形完美、符合理想,才能够成功。该机构的教育和预防工作同多芬希望扩大美丽的含义、强化美丽的多元化、激励更多的女性为自身的美丽而自豪具有契合性,因而双方一拍即合。

多芬还同另一民间组织合作,邀请媒体和美容行业的意见领袖,举办了一场大型研讨会,辩论美丽的真义。不仅如此,一系列地方性研讨活动和照片影像巡展更是将这场辩论从精英层推向民间社会。在社区关系方面,多芬联合美国女童子军组织(Girl Scouts of the USA)发起了一个叫“独特的我”(uniquely ME!)的项目,旨在帮助8岁至17岁少女提高自尊和自信。签名支持这一活动的人,不管是通过线下活动还是网络投票,多芬都会拨出一美元捐献给该项目。多芬在2004年年末成立了多芬自尊基金(Dove Self-Esteem Fund),在全球范围内支持少女和成年女性在社会上建立自信,实现发展潜能。

内容网站聚合人气

多芬还创建了名为campaignforrealbeauty.com的资源和社区网站,不仅及时提供各种调查结果、白皮书、广告、报道等内容,而且还有讨论区域、专家咨询等各类互动板块,目前已经有超过150万访问者登录网站,并且留下了他们的观点。这个网站成为一个讨论美丽、自尊等女性话题的全球性社区。

据英国一家调查公司估计,同其竞争对手力士相比,多芬显然在品牌认知度和接受度方面大大胜出。力士的品牌推广相对来说要传统得多,使用美国明星萨拉•杰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为代言人进行广告轰炸,双方在认知度上为69.2%对30.8%,接受度为7.56对4.73。

多芬的真美传播攻势在中国似乎没有获得同等声势。我查了百度和谷歌,发现虽然多芬也采取了一些公关攻势,但效果有限。在上海人民广场地铁里看到的大幅广告,仍然使用国外的形象,似乎很难引起国内女性的共鸣。也许中国女性普遍来说很难理解这种个性化价值诉求的广告,当然也许和多芬品牌传播在中国不够有力度、不够本土化有关。

多芬的“真美行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首先,广告、公关和互动传播协同工作,共同打造品牌平台。这样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同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它打破了传统的产品促销和企业声誉管理、商品销售同社会责任感表达之间的界线。

其次,在全球性话题上主动承担意见领袖的责任,可以更有效地传播品牌理念。多芬代表广大女性,表达女性内心深处的愿望和对于美丽的理解,使品牌主张深入人心。这表明品牌必须拥有一种能够让目标受众凝聚在一起的主题。多芬的广告并没有宣示其产品的特性和功能,相反,它通过在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话题上承担领导责任而传播了品牌理念。

最后,它表明将消费者作为一个利益相关方进行平等交流,可以为品牌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如今的品牌并非完全由品牌拥有者来界定,而是消费者的谈论来决定。关于品牌的对话时刻发生着,聪明的公司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积极参与和主导这样的对话。同消费者平等对话、交流,邀请消费者参与,远比向消费者灌输理念要来得有效。

篇2:多芬案例分析

摘要  目标多芬通过发展“多芬真实之美”,实现品牌的长期收益。 主要问题消费者对于多芬态度的真诚和真实仍存在质疑。 解决办法宣传品牌“让女性觉得自己美丽”的观念,增加品牌和理念的联系,提升品牌价值。

问题分析

 目前,公司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多芬真实之美”,实现品牌的长期收益。o 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芬仍旧面临品牌老化、全球品牌冲击等挑战。因此,为了实现长期的盈利,多芬不能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更要着眼于长期的、消费者的利益上。

o 企业有有成熟的运营团队,还有足够的资产,如果运营有效,可以承担开展“真实之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成本。

o 为提高公司的盈利,公司应该继续开展“真实之美”活动,从而赋予品牌更具有包容性的含义,将品牌广泛覆盖到消费者利益诉求不一的众多产品上。

 目前,开展“真实之美”的最大障碍是,消费者对于多芬态度的真诚和真实仍存在质疑。

o 从真诚的角度来讲,顾客会认为这种产品实际上是对现实的一种让步。顾客会认为其一定程度上丢失了积极进取的成份,并且多芬的产品将变成不承诺使人更具魅力的产品。

o 从真实的角度来讲,多芬使用的例子(如老人、雀斑少女)并非是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很多人认为这种表达,只是另一种通过媒体来讨好观众的方式,这会使得品牌变得不真实。

o 因此,“真实之美”的推广可能是一个将品牌平庸化的过程。

解决办法分析

 解决方案:

o 制定朗朗上口的标语,让顾客清晰地理解我们所要宣传的是“让女性觉得自己美丽”而非“让女性更美丽”。

o 把广告、媒体规划、顾客促销和顾客营销整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营销规划。

o 适当合理地运用口碑的力量。 这样作的理由:

o 根据手段目标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多芬作为个人护理产品,首先他要满足顾客基本的清洁护理需求,其次他能是的顾客“觉得自己更美丽”,从而满足顾客进一步的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求。因此,“让女性更美丽”只停留在满足顾客清洁需求的层面上,而“让女性觉得自己美丽”则是进一步地满足了他们更高层的需求。如何传播这种观念,一个朗朗上口的标语是最合适的。这种标语易记忆、易传播,对于有心的潜在消费者,又能给他们留下一种直观的印象,对于企业的商誉、口碑影响极大。o 媒体日渐多样化、碎片化,人们不再被动地消费媒体。整体的营销规划使得我们有非常好的机会来形成一个整体思路和框架,激发公众的讨论和参与。比如说对于宣传“觉得自己更美”的时候,通过产品和媒体的联系,利用条件反射理论,使得潜在消费者对于多芬的可以产生直接的联想;通过媒体和客户的紧密相连,顾客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感觉到自己的需求真的得到了满足。

o 随着互联网等社交方式的发展,企业更应该学会去适当合理地运用“口碑效应”。其一,已经有过体验的消费者可以将产品真实客观的体验传播给其他消费者,节约了一定成本;其二,口碑在群体中,可以激发起群体的购买欲,可以更大范围地促进产品的销售,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其三,在口口相传的沟通中,我们品牌的理念可以得到更多传播和发扬。

 反驳。也许有人认为,上述方案存在如下局限或问题:

o 标语所能起到的效果是无法衡量的,而且如果要使得标语起到一定效果,也需要媒体、公共关系多方面的共拓作用。因此,与其在标语上下功夫,不如将更多的力气花费在媒体宣传上。

o 整体营销规划是可以激发更多公众讨论,联系产品和价值,但是这种讨论和联系可能是负面的,而这样对于多芬带来的伤害会更大。

o “口碑效应”需要精心的运作。一方面,运作“口碑”需要花费成本,但是人们对“真是之美”仍旧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应该更着重于传递理念,而口碑并不只能起到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媒体的宣传一定程度上为“口碑效应”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可以经营“口碑效应”。

 对上述论点的回应。上面提到的反对论点,看似有理,其实不然,理由是: o 标语可能代表了顾客心中对这个企业最真实的印象,因此,一个好的标语一定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构思一个标语所需要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在标语的宣传上需要花费一定成本。但是此时只要适当结合媒体的宣传,并逐步加强我们“真实之美”活动的口碑,标语起到的效果将是不可估计的。o 正如材料中提到的“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整体营销有一定风险,但是从长期的角度看,为了开阔企业的道路,冲上新一波高峰,我们仍旧需要做出一些突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o “口碑效应”是越来越多的精心运作的营销活动的结果,经理们需要通过制定许多营销策略,并正确组合这些策略来制造和维持“口碑效应”。如果单纯通过媒体公共宣传是无法达到最优效果的,这样,我们的理念就只能局限于宣传覆盖的顾客,其他潜在顾客在无形中就被忽视了。

结论

篇3:贝多芬作品风格形成及分析

在众多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间,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 享年57岁)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他的人生处在剧烈动荡的世纪之交,封建主义正在逐渐崩塌,新兴的资本主义正在冉冉兴起,与当代的很多进步青年一样,他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熏陶,他被其自由与平等的思想深深的影响,将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结合在了其音乐创作之中,成为了一代大师。同时,无论是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是音乐的结构形式等,他都做出了很大的革新,承上启下,不仅仅丰富了古典音乐的体系,同时为即将到来的音乐的情感解放做出了铺垫。在这位大师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杰作,两百多首钢琴曲,9部交响曲,1部歌剧。通过他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大师在坎坷命运道路上前行的人生轨迹,参悟他内心的情感世界与对于哲理思考。

二、贝多芬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个作曲家,其创作风格的形成是极其复杂的,在此, 我决定主要从其对前人的继承,其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当代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音乐前辈的影响

贝多芬的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贵族的社交圈里,这样使他有更多的接触启蒙主义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贝多芬在波恩的时候还受到了多位老师的指导,波恩宫廷的管风琴师内弗便是其中之一,贝多芬自1779年开始在他那里学习巴赫及克莱门蒂等的作品,这些都为贝多芬后来正式登台表演打下了全面和良好的音乐基础。

贝多芬还与约翰·格奥尔格·阿尔布雷希茨贝格、约翰·中克还有安东尼奥·萨列里等结为师友。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海顿、莫扎特等古典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家们对这位德国作曲家的教诲与垂青。

贝多芬在15岁的时候在维也纳与莫扎特见过一面,虽然两人没有过多的接触,但是莫扎特在创作上给了贝多芬极大的影响。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第一个独立凭借自己的力量生存的平民音乐家,在他的信件中曾经表现出他对于自己作为贵族的附庸表示十分的不满,并表示自己的自尊心超过了那些骄傲的伯爵们,这些对贝多芬的情感无疑都产生了一定的触动。贝多芬在波恩第一次接触到海顿,后来贝多芬在奥地利也归入海顿门下。海顿对于古典音乐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他完成了奏鸣曲体裁,写下了100多部交响曲,发展了慢乐章的结构,在慢乐章中引进了变奏曲的曲式,使慢乐章成为最富有抒情性的乐章。这些都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别是早期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活经历的影响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童年的他生活十分贫寒,在17岁的时候就负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的幼年, 正植波恩的统治者推行“开明专制”,风清气正的时代氛围使波恩一度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腹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贝多芬从小便受到了当时的进步文化熏陶。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波恩剧院的乐队工作,在工作期间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也接触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89年前后,贝多芬思想逐渐成熟,他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并受到了激进启蒙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深深烙印在他之后的音乐创作中。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深造, 这段时期是贝多芬的上升期,他的天才受到维也纳上层的欢迎,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期,这时他创作的作品中显露着那种乐观主义奋发向上的精神。1798到1802年是他人生的转型期,这个期间法国大革命爆发,使贝多芬接触到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了解到了法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正当其音乐生涯蒸蒸日上,命运却急转直下,他发现自己患上了耳疾, 日益严重以至于他想要放弃生命,但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沮丧,逆境没有压垮他的意志,反倒使他的创作风格产生质的裂变。

(三)当时哲学思想流派的影响

贝多芬是个既倾向于哲学又倾向于文学的作曲家。他一生都很重视哲学思维,无论是他的音乐还是德国古典哲学都是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产物,其中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指的是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康德是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辩证思想是:两个对立的 “力量”,引力和斥力的统一和相互渗透。贝多芬在波恩和以后对哲学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虽然在康德活着的时候,贝多芬没有拜访过他,也没有通过书信。但贝多芬的札记中有康德的箴言,其藏书中有康德论述的宇宙起源论的假设。在贝多芬看来,引力和斥力的斗争,不仅是构成宇宙天体运动的动力,也构成了人生。这种哲学观点深刻体现在他的音乐中;主题之间相互对立的矛盾、音与音之间平衡的破坏和重建,都是矛盾、对立推动下的运动。他将这种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运用在交响曲、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中。

另一位哲学家黑格尔和贝多芬是德国同一时代两个伟大的儿子,均出生在1770年。黑格尔的辩证法萌芽大致发生在法兰克福时期,即从他27岁到30岁这段时期,大约是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阶段。虽然二者也相互隔绝,不通信息,但黑格尔哲学同法国革命以及其对德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血肉相连的。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构成推动实在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和一切事业的灵魂和原则。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待德国的古典音乐则是:音乐作品的大胆风格,就是要走向对立,唤起最强烈的矛盾和不协调,这样它在挖掘和音的全部力量之中就能显示出它自己的力量。贝多芬的音乐威力也正是用设置矛盾、 解决和克服矛盾来建立他的音响序列。而贝多芬所擅长使用的奏鸣曲式也正符合了黑格尔的矛盾学说。所以在这种辩证结构上,贝多芬音乐和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除了哲学思想,宗教也对贝多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贝多芬的晚年。那时,贝多芬的双耳几乎完全失聪,在事业、理想、爱情、亲情上他都历经磨难,同时,启蒙运动的失败和它带来的负面反应,让他意识到启蒙运动的思想并不能使人们摆脱精神上的桎梏,因为它缺乏宗教教义的号召力和发展潜力,一旦思想基础被动摇,人们心中的信仰便会迅速瓦解;贝多芬有理由认为宗教音乐能够抚平人们心中的痛苦,在创作中大面积运用复调手法,展现出对巴洛克音乐神学的缅怀,又不同于过去带有教会调式痕迹的音乐,而是人类与上帝共同存在,有着深厚的人文信仰的存在。贝多芬音乐的宗教情怀,也正如这种对现实是往后的一种寄托和涅槃。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十八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成长、壮大的时期,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在法国产生了启蒙思想,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即将到来的革命而启发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为正义和普遍平等而斗争,18世纪欧洲出现了秘密结社“共济会”,这种结社组织也是在 “启蒙”思想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贝多芬一生裹挟在大革命浪潮中,以笔代枪,奏出属于全世界的人文主义时代最强音。

三、贝多芬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分析

(一)青年时期

时间系指1800年以前,即他在波恩及维也纳前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这一时期,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形象,显示出旺盛的写作欲望及深刻的独创性,得到了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他的创作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与生机勃勃的气势。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他的耳聋病症带来无法形容的痛苦,但他最终战胜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得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

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品包括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 包括“悲怆”(Op13)、暴风雨(Op.31,Np.2)、月光(Op.27,No2) 在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 一系列变奏曲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等。

(二)中年时期

此为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197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很快传遍欧洲,这种进步思想意识也使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要转折,这使他从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成为一个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

后来拿破仑修改《宪法》,取消共和制度并加冕称帝, 使贝多芬理想破灭,在时代的阴影中,他失望、愤怒,争取平等自由的崇高理想不能与“称帝”并存,因此,贝多芬将原本献给拿破仑的《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改为了《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随着交响曲的构思与完成,贝多芬创作生涯的盛夏时期到来,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泉涌一般源源不绝。包括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第二十一首“瓦尔德斯坦”到第二十六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第三到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克罗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 还有为芭蕾舞剧、歌剧或戏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普罗米修斯》、《科里奥兰》及《莱奥萝拉》,歌剧《费黛里奥》 等;贝多芬在这时已经有了极高的声望,已经与海顿、莫扎特并列为当时三位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三)晚年时期

贝多芬在晚年对世界、人生、艺术都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再是早期的激进、中期的愤怒,而是重新开启自省之路, 通过透彻的再次思索和体察,重新洞悉这个世界。1815年拿破仑彻底失败,欧洲封建王朝开始复辟,维也纳成为欧洲封建复辟势力的政治中心。维也纳会议把波恩家族重新推上了法国的王位,梅特涅成了欧洲真正的统治者之一,白色恐怖猖獗一时。德国的民族意识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大大发扬,但王朝复辟的结果在贝多芬看来比拿破仑时代还要糟糕。

此时的音乐与内在的自我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后来的浪漫派揭示出音乐艺术神秘而强烈的魅力和潜力。其中包括 《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的五首钢琴奏鸣曲(Op.101106109110111),《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以及最后的六首弦乐四重奏(Op.127130131132133135)等作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里程碑式的伟大巨作,其艺术质量之高妙和音乐创意之独特,至今仍让人惊叹不已。

参考文献

[1]杨燕迪.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R].中国音乐学网.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李近朱.乐圣贝多芬[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潘鸿泽.谈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J].艺术教育,2007.

[5]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4:多芬案例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 ;奏鸣曲 ;音乐; 月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41-01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一個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并不十分满意。

作品分析:

一、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转第89页)(接第83页)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二、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三、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

奏鸣曲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而又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27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不是创作速度很快的作曲家,音乐创作对他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他的每首作品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很多初稿都被废弃,最后只有最满意的结果才留了下来。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不论令人感到多么自然,实质上,都是经过他严密且具有知性的技巧创造出来的。在贝多芬全部32首奏鸣曲中,几乎没有哪个章节是薄弱的。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晚年时,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和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它们使钢琴乐曲脱离莫扎特时代那种室内的典雅风格,而为19世纪李斯特、塔尔贝格(Thalberg)这样的大师,谱写出热情灿烂的作品开创风气之先。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技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谢颖编著《20世纪钢琴大师》,上海音乐出版社

[3]童道锦、孙明珠编选《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

[4]周薇著 《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5:《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例

董献业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二、练习提炼概括能力,找出文中所写的主要事件。

三、分析肖像和语言描写,从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并学习这种写法。

四、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学习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献身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精神。教学重点:

1、概括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并从肖像和语言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贝多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献身事业的精神。教学难点:

1、从肖像和语言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设想:

1、本文是自读课,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2、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课外相关知识较多,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概括事件、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内容由学生以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自主完成。

4、课堂总体思路:通过复述理清课文脉络后,直接以“文中的贝多芬有什么特点”切入,以此为纲,通过对这一点的讨论找到体现这些特点的肖像和语言描写并进行分析,引导大家学习贝多芬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最后学习写作,拓展阅读。

5、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仍要适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鼓励学生课下欣赏贝多芬的其它作品。

6、在分析贝多芬的肖像描写时,要用幻灯片展示贝多芬的肖像画,用多媒体感受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听“命运来扣门的声音”——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部作品的名字是什么?是谁写的„„贝多芬说:“命运来扣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是的,命运之神会时时来扣响我们的门扉,那是机遇在召唤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贝多芬的文章。(板书课题、作者)

二、说出你所了解的贝多芬(你心目中的贝多芬)„„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另有歌剧、小提琴曲等。

三、根据预习复述课文内容,说出课文所写的主要事件。

四、自读课文,看文中描写的贝多芬有什么特点。(要求说出理由)

刚刚开始分析课文就安排这样的讨论是基于以下理由:A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在熟读后即可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而不需要一板一眼地按照“写了哪几件事”、“找出肖像描写”、“体会人物语言”、“分析贝多芬的特点”这样的步骤来刻板地进行;B这样安排可使分析进程更加简洁紧凑;C这种安排更好地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但这样放手让学生讨论也容易流于肤浅和混乱,所以教师要做好“主持人”的角色,要对学生的讨论适时的加以引导和总结。当然教师也不要完全做一个处身局外的“主持人”,还可适时的加入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参与争论。因为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同时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朋友。比如:

可引导处:学生在谈贝多芬的特点时不外乎从这两个方面寻找理由——人物的肖像、语言。当有学生谈到他的肖像时教师可要求大家先放下其它的话题,集中力量分析贝多芬的肖像,然后再一起分析他的语言。(当然顺序颠倒过来亦可)这样可使学生的讨论更有秩序,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涉及到一些重点段落、语句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比如在分析肖像描写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找出写两肩、脸、头发、眼睛的关键语句并认真体会)

可参与处:文中有很多难解的句子,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独立解决,如: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挣扎出来”;D、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E“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F“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可争论处: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大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那么,这是否说明贝多芬是个悲观软弱的人呢?

明确:文中更多的地方体现的是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精神,根据上面那几句话不足以认定他是一个悲观软弱的人,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难免有悲观叹息的时候,也有忧愁的时候,但那只是一瞬间而已,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坚毅顽强精神的整体认定。

分析贝多芬的肖像时要展示他的头像。讨论进行时,可适时播放《命运交响曲》,同时总结板书。

五凤飞飞、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达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献身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高度热情,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吗?(或这让你想起了哪些人?)在这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可广泛联想:张海迪、海伦·凯勒„„

六、写作训练:

学习文中运用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的外貌,与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可以写班里的同学,也可以写其它的人,不只是要求写出他的外貌特征,还要能折射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内心世界。)

七、总结、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精神世界,他不屈服于命运、献身音乐的精神,他独立而骄傲、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在他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吧!

篇6:多芬案例分析

该作品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的第一首。该谱例是完整作品的程式部。奏鸣曲式呈示部有四部分构成:主部,连接部,副部以下对该作品四个部分分别叙述。

第一主部的功能陈述主题建立主调。该作品主部主题是一个鲜明的动机性主部主题。有两个主体构成,且在主部一开始就做了明确的陈述(1-2)其中主部主题第一动机是一个上行的平稳的跳跃的和旋分解。如图所示。。第二动机既有旋律陈述,也有相对明确的织体,与另一动机形成鲜明对比如图所示。。所以主部主题是一个动机化主题。

关于该主部的结构是一个;两句方正型的乐段,其中第一句(1-4)有两个乐节构成。第一乐节是主部主题原型。第二乐节在主调属和旋上对主题原型进行变化重复。该主题的第二乐节同样由两个乐节构成(5-8)其中第一乐节继续沿用主部主题,第二乐节进行简单的重复与发展。第二乐节则是为了明确终止所采用终止化音型。关于该主题调性在作品一开始便有明确的陈述。该主题为f和小。且主调始终保持不变。在主部结束时采用了开放式终止结构乐段,使得该主部成为了开放式终止乐段。

关于该作品的连接部1.由于该主部开始时所运用的材料决定了连接部的类型,是再现式进入的连接部。2.又该连接部内部材料与调性的变化决定连接部两个阶段构成其中第一阶段(8-14)是连接不得引入部分。在第一阶段中的连接部不仅体现了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而且使用第二动机进行简单的展开和延伸,第二阶段(15-20)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完全摒弃主部主体材料。开始为副部主题出现作准备。3.关于连接部的调性,连接部进入调性从主调的属调c和小开始在第一乐段结束时转入复调bA大调并在第二阶段展开了充分的属准备,为副调开始进行铺垫。

关于副部,再副部当中陈述了副部主题,同时建立了副调,构成了奏鸣曲式中所需的矛盾体。

1.副部是典型的旋律化特征较强的主题,有鲜明的旋律音型固定,持续着织体音型,在旋律陈述上作曲家选择了音色温和的中音区,更好的凸显出具有情感色彩的旋律化副题。同时动机化得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2.副部结构 副部是一个完整的小段式结构,其中由两句不等长的乐句结构。第一乐句(20-25)完整的陈述出副题原型并在此句当中的篇幅不长的副题原型进行了充分的肯定,第二乐句(26-41)延续副部主题织体音型材料进行了有规模的展开和发展,从26-33小节开始进行高潮部分铺垫,使用大量规模手法将中音区向极高音区推进。从33小节是副部也是呈示部当中的高嘲部分。直至37小节音阶下行,对高潮进行了回落。3.调性 副部调性始终持续在bA大调上,无调性变化对副调进行充分肯定。

篇7:多芬案例分析

贝多芬的感人事迹

贝多芬是个不一般的天才,他虽然一生专注于音乐,但是他的许多事迹非常触动人心。贝多芬的悲惨身世让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的父亲从小逼他苦练钢琴,他并没有因此痛恨音乐。反而把他的所有精力都用于创作音乐,由于他的天赋和勤奋,他很快得以成名。

少年时期的贝多芬失去了母亲,他并没有陷在对于母亲那种温柔的感情里无法自拔。不久后父亲也去世,他得到了自由的空间。贝多芬的感人事迹在于他一个人承担起全家的生计,他的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全由他自己一人照顾。贝多芬不得不以喜爱的音乐当做养家的工具,以此供养家人的生活,为了生计,他只好努力赚钱。

当贝多芬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时。他的耳朵出现了问题,在此之后,他的听力一天天衰退,最终导致了耳聋。耳聋给他带来打击非常大,他无法再听到喜爱的音乐,也没有办法再创作音乐。但贝多芬对音乐非常执着,他用骨传导法来听声练习,在耳聋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贝多芬的感人事迹在于一次次战胜自己,战胜苦难。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悲惨的幼年,凄凉的少年,窘迫的中年,他都执着于音乐。贝多芬的感人事迹不止于此,他坚持的一生不是没有意义的,贝多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成功的原因

贝多芬成功的原因,成为后世人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而借着他成功的原因,人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甚至可以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代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尽管当时维也纳的艺术氛围是那样的浓厚,但是贝多芬却完全是靠着自己的才华、执着的精神以及对音乐的痴狂才能成功的。

说到此,不得不提起大家所熟知的,贝多芬一生几乎大半的时候都是被疾病所困扰的,但是,他之所以能够在此情况下取得那样伟大的成功,其实是离不开他本人的决心和毅力的,当现实成为一种身体上的负担,当心爱的姑娘无法接近甚至离他远去,当失聪的噩耗接连传来,贝多芬虽然痛苦,但是他没有低头,他深知,音乐神殿 的大门是为他敞开的。

所以说,贝多芬成功的原因,其奥秘便是在这里,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力量,可以不向任何黑暗势力低头,并且向自己的悲惨的命运发起挑战,最终战胜了邪恶,站到了音乐的巅峰,令人敬佩。这是促使他取得成功的最大的原因。

当然,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功,原因也离不开他本人对于音乐的敏感和痴迷,他可以卧病在床的时候也创作乐曲,他可以在几近失聪的情况下弹奏乐章,无论是他的《英雄交响曲》还是《悲怆交响曲》亦或是其他作品,都是那样的精神昂扬。

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

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来自于他的音乐创作,还来自于他本人对于音乐和生命的态度,这些都使得贝多芬对于后人来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为后世人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首先,贝多芬出生于18世纪,当时正是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过度的时期,本来,贝多芬是忠实的古典主义的音乐家,但是后来,他却创造出了浪漫主义的新高度,并且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音乐史从此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是贝多芬非常突出的影响。

其次,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除了来自于他的神奇的音乐作品,还来自于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可以说,贝多芬的一生都是坎坷的,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打到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使得他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艺术的高度,并且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从中便可以看出,贝多芬对后世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现在人们听到贝多芬的作品的时候,无不被其中所蕴藏的巨大的感情所征服,从而从中读懂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真谛,进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帮助人们克服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难。

篇8: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路德维希·凡·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 生于1770年12月16日, 死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路德维希·凡· 贝多芬的代表作有交响乐《英雄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 钢琴奏鸣曲《黎明》、《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幻想》、《致爱丽丝》, 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等。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在世界交响音乐界, 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二、《黎明》的音乐特点

《黎明》这首奏鸣曲以其内容和形式来说, 是贝多芬最精妙的奏鸣曲之一。这首曲子内容丰富、技巧华丽, 贝多芬钢琴技巧也进一步走向辉煌。贝多芬才华横溢, 有着巨大的想象力和超人的精力, 吸取了民间音乐的丰富养料, 写出了这首积极地利用高音域的奏鸣曲杰作, 其音乐形象与光辉明朗的大自然心心相印。

这首奏鸣曲也因为反应大自然的形象, 它包含了崇高的诗意形象。因此这首奏鸣曲又被叫做《黎明》。而这一标题在贝多芬的原谱上是没有的。但这并不与其相矛盾, 此曲最大的特点构思雄伟、乐思新颖、具有丰满的抒情性, 反映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热爱。这首曲子的构思也完全与以前的曲子基调相反。这首曲子充满了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是贝多芬从古典风格向浪漫风格时期转变的阶段, 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贝多芬中期创作的全新姿态。

三、《黎明》的演奏方法

乐章中最初的动机是四小节, 是轻巧的断奏 (staccato) , 而后是渐强 (crescendo) 直至强 (forte) 。要正确地把握速度, 掌握好乐章的基本脉动, 力求光辉灿烂。低音区的沙沙声和暗示性的和声的效果, 表达了生活的喧哗,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早上的黎明。

在14小节, 连接段落。采用颤音的变奏型, 把主要主题的开始用十六分音符进行变奏, 大臂在手指触键后要放松, 但同时也是向副主题转调性的过渡, 要注意十六分音符连绵不断的线条, 音乐又开始清新、明快中流动, 喧哗又活跃起来, 吱吱的鸟叫、淙淙作响。第23小节, 连奏 (legato) 并且充满激情, 三度关系的副主题调性和旋, 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群必须十分轻柔、均匀、清澈, 用P清楚的弹出, 并与左手分解和旋十六分音符步调完全一致, 音乐上是热情的。不要用踏板, 左手轻巧, 突出右手的抒情性。从27节开始渐强, 第28小节每个音群的音头必须强调出sf。在31小节开始要弹出慢慢起伏的感觉八分音符中隐藏着二声部的四分音符旋律线条, 可以稍微显示出高低声部之间的模仿, 断奏要清楚。在33后半小节, 右手的旋律线条是 (A—B—#C—#D—E—#F) 第35小节在大调的上中音调 (E) 大调上副主题出现, 它具有明朗的浪漫色彩的旋律之感。色彩斑斓。速度跟以前一样, 不能延缓。第43小节, 主题在左手高音声部, 并以变奏的形成存在于右手高音声部的三连音进行中, 主、属功能每半小节交换一次。第50小节, 第一个主题的结束, 它加固了E大调的调性。左手的三连音的进行必须强调切分音的强拍效果。这个地方要用切分踏板, 主要是根据和声来换踏板。第54小节, 左右手的三连音一定要整齐、流畅, 它是倒影的进行, 每半小节交换一次主、属功能。在第56小节有一个减弱的记号 (decresc.) 第58小节从三连音变成了十六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的进行的在现应当是高潮, 是喧嚣声。从第61小节开始音阶不能有任何重音。第62小节f f的出现, 左手的三和弦, 音乐变得越来越紧张, 左手的和弦应突出第一拍和第三拍子, 断奏干脆、有力。在第71小节, 要注意pp的微妙音响, 注意力度的控制。第76小节是朗诵音调的色彩, 音乐显得十分诚恳、宁静。接着是低八度的重复。在第82小节, 用完全终止结束, 并进行到阻碍终止。展开部, 首先主要主题在高声部上的动机被压缩了, 它描绘的生机勃勃, 旺盛的情绪带来了一种庄严紧张的色彩, 调性变化频繁。第98小节是贝多芬展开部的显著特征之一。左手的十六分音符弹奏的要非常连贯, 以带动右手短音阶的急促呼应进行, 连断的弹法要做到。113小节中展开了副主题的第二部分, 它是一种延伸发展, 取用副主题的乐句作为素材, 用波浪音的三连音写成, 要充分注意乐句上的表情以及以切分踏板的用法。在198小节中, 副主题在A大调上出现, 是变奏的重复乐段。在254小节中p和f要做出十分鲜明的对比。265小节左手的是主要的声部, 右手的音阶的摸进段落要注意均匀、清楚。272小节一定要设计好合理、准确的、顺畅的指法。284小节副主题临结束临结束再一次出现了, 它是歌唱性的, 在低音中, 犹如一种沉思的回忆。这是由于心灵与大自然和平生活的融合而产生的平静, 热忱的欢乐, 速度上不必放慢。295小节 (a tempo) 又安静地回到主题, 并且要增加力度, 速度不能改变, 最后在强音的短促和弦中乐章结束。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经典的钢琴佳作。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1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

[3]朱廷丽西方钢琴艺术教程[J]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

上一篇:局节能减排工作总结下一篇:我乐于助人的好同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