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2024-04-18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共16篇)

篇1: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六月下旬,我有幸参与了公司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教育学习活动。望着漫山遍野的郁郁葱葱,脚踏着井冈山这片沉重的血红色土地,不知此行会有何许收获,又会留下怎样的记忆。

我对这次红色教育和井冈山的第一印象,是红军剧场里那场让人揪心的演出《井冈山》。那个时候我只是觉得整场演出的气氛悲沉肃穆,那带着镣铐的独舞、小河边托付的婴儿、蜿蜒逶迤的火把、隆隆作响的枪炮声、八角楼的星星之火、铺满了整个山谷的红色旗帜,看的所有人的心沉甸甸的。

一、生命熄灭时的交代

就在所有人还来不及收拾好悲伤沉静的心情时,我们的红色教育学习班开课了。给我们讲述那段历史的都是当时在井冈山坚持革命斗争的先烈后人,而红军剧场演出里那个“小河边托付的婴儿”,就取材于井冈山上的真实历史事件《大井托孤》。在那个白色恐怖的残酷年代,由于红四军主力部队转移,故事的原型、红军女战士曾志,毅然选择了将刚生不久的婴儿留在井冈山。解放以后,曾志和她留在井冈山的后人重逢了,那时的她已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却从来也没有给她遗失的孩子做过任何的补偿。在生命垂危之际,曾志老人对身边的儿子说道:“来发、春华,妈妈对不起你们两兄弟,因为你们出生的时候战争太频繁了,没办法带你们,送给老乡抚养。解放了,找到了你们,可我没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来发还在井冈山种地,我感到愧疚,但我相信今后你们会慢慢理解妈妈的”。

还记得主持人向我们讲述曾志的87个信封和一封遗书。信里写着:“这是组织上发给我每个月的工资,我除生活开支之后,剩余的这一部分,请帮我转交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而在她的遗书《生命熄灭时的交代》里写着:“死后不开追悼会;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在她70年的革命生涯里,15岁进入湖南农动讲习所,参加湖南、上井冈山、驰骋闵东、转战延安、奋战东北……这是怎样的一种革命胸怀和高风亮节的情怀啊,我余下的所有记忆都已被眼泪深深的打湿在了内心深处。

二、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

我对井冈山的第二印象,是当我们站在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入口,在那种庄严的氛围里,我们缓缓拾阶而上,向长埋于此的英烈们献上鲜花与挽联;巍巍井冈山,纵横五百里,绵绵不断的小雨浇湿了瞻仰陵园的人们,却也更把那份庄严凸显的淋漓尽致,耳边松涛阵阵,眼前细雨迷蒙,与鲜花挽联一起献上的,还有所有人对烈士们的崇敬与缅怀。

苍松留英杰,青山埋忠骨。作为罗霄山脉的腹地,这里究竟长眠了多少烈士,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与经历都各不相同,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为掩护秋收起义主力部队突围牺牲的卢德铭年仅22岁,被安福县靖卫团残杀的伍中豪年仅25岁,被叛军枪杀的王尔琢年仅25岁,张子清牺牲时年仅28岁,因掩护红四军军部首长突围被俘,惨遭敌人杀害的伍若兰年仅26岁……在陵园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姓名,却也有很多有姓而无名的烈士,记住他们吧,那些名叫“三妹、狗娃”的人们。

三、淡雅芬芳的井冈兰

很多年前,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撰写《伟大的道路》一书时,曾采访朱德:“提起伍若兰,你为什么显得那么消沉?”隔着一张小桌,表情沉重的朱德用沙哑的声音回到:“她被国民党抓住,折磨了很久,才砍下了头,悬挂在她家乡湖南长沙的大街上示众。”在井冈山的雕塑园里,伍若兰是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她们都不是以伟人的妻子身份,而是以井冈山斗争主要领导人的身份站立于此。突围被俘的伍若兰身怀六甲,可敌人却对她施行了“吊打”、“踩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只为了换取她的一份脱离朱德、脱离革命的“公开书”,直至她的头颅被割下,直至她被敌人剖开怀孕的腹部,她也从来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

伍若兰最终留给井冈山的所有回忆,是她曾傲然不屈的呐喊:“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讲解员告诉我们,1962年春,76岁的朱德同志曾经回到过阔别33年的井冈山,他带走的是一株淡雅芬芳的井冈山九节兰,那是怎样的一种忠于信仰的气节,又是怎样的一种深切怀念和初心不悔,“唯有兰花香正好”。

怀着对井冈山那一缕凝重的情思,我把此次的红色学习也看做了一场探寻之旅,想去探寻那些能够“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红色基因。“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呀闪银光……,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下写文章……”,当年的毛委员在八角楼写下了两篇光辉雄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再加上以后在苏区写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那盏油灯更是点燃了革命的圣火,那束划破夜空的灯光与北斗星交相辉映,照亮了风雨如磐的神州故园,温暖了黑暗世界饥寒交迫的奴隶,指引了那艘南湖红船乘风破浪的航向。

想起在井冈山上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细细品来顿觉意味深长,井冈山的亲身感悟与震撼,已成为如今校准我现实工作和生活的思想坐标,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怎样的共产党员,我在洗礼中接受思考。

篇2: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11日上午11时许我们到了地道战的旧址——冉庄。儿时看电影《地道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心动目、荡气回肠。那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地道,也成了我儿时摩拳擦掌、梦寐以求的向往去处。之后得悉电影《地道战》是以冀中平原的冉庄为原型拍摄的,我的心里便扶摇起对冉庄的憧憬和向往。

简洁、质朴的冉庄与现代大都市显得格格不入,但却持续着冀中平原那种独特的民居风貌,古老的石碾子、泥巴墙的院落、简单的木制农具以及墙上依稀可辨的枪眼和遗留下来的抗日标语,都让人隐约嗅出当年的战火硝烟。走进村庄,宛若走进了战争年代的时光岁月里:一个个伪装得出神入化的地道出入口,异常巧妙,冉庄民兵的足智多谋以及想像力和创造力令我叹为观止。

离开了冉庄,我们在平山县稍作休息,第二天一早就踏上了前往西柏坡的路。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全国土地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在那里召开,三大战役在那里指挥,新中国从那里走来……

两侧的山脉层层叠起,低矮的树木装点着突兀的山丘。一路上,星星点点的农家院落散落在狭窄的山坳里,袅袅的炊烟在缓缓的升起。在那里,没有钢筋水泥的装饰,到处是一片古朴的色彩。

我们首先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并在党旗下进行了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词。

透过导游的介绍,我们明白了此刻的西柏坡遗址其实是50年代修建水库时而搬迁过来的1:1的模型,但在如今还能亲眼目睹当年红色圣地的原貌,我们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跟随着导游,我们一路参观了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先辈的故居。在参观时,我们都怀着极端崇敬的情绪,大家很难相信,我们国家的开国元勋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领导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那低矮的房屋、斑驳的石墙、灰黑的木门……都承载着无限光辉的日日夜夜,向人们静静地讲述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和光荣。

最令我们震惊的是那间不足十几平方米的军事指挥作战室,小小的房间里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军事战略指挥图。就是在这间房间里,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使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胜于千里之外,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这样看来,说“新中国从那里走来”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离开了西柏坡遗址,我们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五大书记的塑像在鲜花的簇拥下伫立眼前,那坚毅的目光仿佛在远眺着中国的未来。走进纪念馆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五大书记及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将士们的巨幅雕像,整个雕像气势恢宏,在灯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人物栩栩如生。望着这些改写了中国历史的革命伟人们,我们深深鞠躬,以一个后辈的身份来祭奠伟人们永垂不朽的英魂。

不知不觉,本次参观的时间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纪念馆。踏上回秦的路途,我心中感慨:当前社会上,前进之路困难重重、浮躁风气盛行,但务必要突出重围,我们需要坚持“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身体力行,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篇3: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这些年来, 总有两个问题反复出现在我的脑畔———小学教育究竟会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什么呢?办怎样的学校才适合槐坎孩子的发展呢?这两个问题让我一次次叩问了亘古不变的圣人之训———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想, 拥有了“坚毅和道德”的人, 才能像天地一样永恒不朽;一所有这样深厚文化内涵的学校, 才能走向远方, 才能造福一方。

二、实践与探索

1. 立足体验教育, 合力构建学生成长的行为文化。

巍峨大山因涓涓溪流而充满灵气, 学校同样因学生而充满活力。在实践中, 我有一个坚定的想法:一定要让留在槐坎学习的孩子感受到他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学校要尽一切力量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

(1) 以“校外德育基地”为载体, 体验“幸福成长”。我校的“小小讲解员”在县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很荣幸, 曾经在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时, 应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座谈会, 为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进行现场讲解, 因此, 一批优秀的学生先后被评为县十佳少先队员、市美德少年。今年, 小小讲解员中的魏晓月被评为“浙江省美德少年”, 暑期作为我县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浙江省赴北京的夏令营活动。

(2) 以“校本课程”为指导, 体验“五铁精神”。红色德育本身就有历史沉重感和政治化过重的倾向, 这样长期下去, 会出现德育的倒三角现象吗?更何况我们是小学教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校适时提出了“体验式德育”的探索。那突破口在哪里?只有将学校的德育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才不盲目, 不随意。为此, 我们开始构思和编写校本课程, 先后考察了南京夫子庙小学、宜兴万石小学、杨港小学, 最终完成了《铁军精神的美丽传递》的编写, 让人激动的是, 该课程最终被评为“浙江省首届精品德育课程”。这两年, 我们紧紧围绕校本课程, 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体验活动, 做到月月有主题, 季季有体验。如:三月份“铁的纪律伴我成长”、四月份“铁的信念催我奋进”、五月份“铁的意志促我成才”、六月份“铁的团结助我前行”、七月份“铁的作风引我提升”。

(3) 以“小铁军少年宫”为平台, 体验“艺术魅力”。2012年, 学校成功申报了浙江省乡村少年宫, 努力开创“农村学校不土气, 琴棋书画跟上去”的新局面。我们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好, 想方设法开设国画、西画、航模、舞蹈、器乐、乒乓球、射击队、古筝等兴趣活动小组。特别是射击队和古筝社团的开设,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正是因为我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 我们的办学想法逐步影响了家长, 带动了家庭教育, 使更多的孩子因接受了艺术的熏陶而变得更有内涵、有修养。去年, 在浙江省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 “纸飞机”手掷比赛获得了个人二、三等奖。今年, 在县“七巧科技节”上获得了4项个人一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1项团体一等奖及优秀辅导员、团体优秀奖等荣誉。我们坚持这么做着, 发现城区学校能做到的, 农村学校通过创造条件也能做到。

2. 弘扬铁军精神, 合力构建教师发展的制度文化。

槐坎属于5所五类学校之一, 留住教师、培养教师是我校最大的责任。因为只有留住了人, 培养了人才, 一切才有可能。这一想法也成了我这个校长工作中坚定的信念。如何让老师热爱工作呢?

(1) 让“三责” (明责、担责、尽责) 成为槐小教师的强师之魂。邀请“最美浙江人”陈长芳、浙江省班主任能力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梁磊到校作“最美事迹报告会”, 邀请高考状元杨纯子母亲王卫兰为全校师生、家长做专题报告, 带领全体班主任参观长兴县培智学校……通过多角度、多途径拓展教师视野, 使其亲身感悟教育奇迹背后的规律———成功必然与强烈的责任心和巨大的付出成正比例。

正是这“三责”的自觉要求, 我校老师也涌现了很多感人事迹。如:今年7月即将退休的章爱琴, 脚刚开好刀, 却拄着拐杖来上班;六 (2) 班班主任柏爱芬在她儿子结婚那天却还来学校参加实验初中抽签;年青教师李达订婚都没请假。这一年, 学校先后有三位年轻老师怀孕, 都坚持上班到最后一个月, 在现在的社会, 她们真的不容易、不简单、不娇气。王寿成、陈美丽老师入围了“最美长兴人”。其中, 王寿成老师还荣膺“浙江省春蚕奖”。

正是众多具有这种精神的老师凝聚了槐小不怕苦、不怕累的铁军精神, 这也印证了去年教师节上我们全体教师的宣誓:把心放在教育上, 把孩子放心上。

(2) 让“规范效率”成为槐小教师的强师之要。在校内, 我们有一项坚定的共识:备课比上课重要, 上课比补课重要, 预习比复习重要。为此, 在教学创新方面我们建立了“三三”联动管理机制, 即“三清”常规管理机制 (堂堂清作业, 天天清评价, 周周清常规) 和“三精”教学实施机制 (设计上要精心, 管理上要精细, 效果上要精品) 。这一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在常规方面做到提前干预, 靠前指挥。在这两年的监测中, 我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3) 让“专业成长”成为槐小教师的强师之基。如果想跑得快, 你就一个人跑;如果要想跑得远, 大家一起跑。为此, 学校提出“以课题统领学校一切发展”的思路, 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养成科研习惯, 树立“人人是科研人员”的思想。在教学方面始终围绕县级课题《小学自主体验课堂的策略研究》, 有序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为此, 我们坚持每周听课。而且, 对听课人员作了三要求。第一是带着研究主题听课。第二是分层听课。骨干教师的课, 要盯着听———帮助提炼教学理念;优秀班级的课, 要坐着听———帮助提炼优良的学习习惯;同一位教师, 要跟着听———帮助反思改进。在听课的过程中, 结合学校申报的教研课题, 和老师共同商讨教学中的困惑、疑难。第三, 围绕课题, 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和把脉, 如南通市海门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吴勇、县教研中心沈莉主任、施秋奕主任、名校长许百民、一级名师黄玉平等。最终, 该项课题被评为县一等奖, 有力推动了教研与科研这两条线相向而行。

正是这样坚定不移地用好人, 培养人, 成就人, 也终于留住了人———我校连续五年没有一位教师递交进城调离报告, 并且连续两年被评为“县校本研训先进集体”。

三、我们的愿景

沃伦·本尼斯曾经说过:“在人类组织中, 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 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因此, 我校的发展愿景是:立足槐坎小学文化特色, 努力实现“有活力, 有魅力, 有实力”的三力学校。我和我的团队将不断践行长兴教师精神———“博学善思尊道厚德”, 始终引领我校教师与专业为友, 与书本对话, 与课题为伴, 与健康相随, 做一名堂堂正正、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小学学习型教师, 为全面打造三力学校而努力奋斗!

摘要:这几年来, 槐坎小学秉承“粟裕精神”, 挖掘地方文化, 融合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努力整体构建一条符合槐坎办学特色的道路。经过专家指导和反复论证, 确立了“自律自强厚德树人”的校风, “立足体验教育弘扬铁军精神”的办学特色, “以德立校以德促教以德导学”的办学理念, 以当年粟裕将军在槐坎创建的苏浙公学的校训——“学以致用”为我校的校训。学校紧密围绕着这样的文化内涵, 整体构建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这两年在学生层面的行为文化和教师层面的制度文化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篇4:红岩红色经典读书心得800字

一点小的差错,一个不忠于党的人,一点不坚定的意志,一个时间点的差别,都可能导致地下党组织全体覆灭。在这种高度紧张,高度警觉,高强度的工作下,这些伟大的人仍能一丝不苟的完成好自己份能的工作,这是让我为之非常敬佩的。之前,看过一些地下工作者的谍战片,觉得他们的料事如神,机警过于夸张,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那些故事并非我想的那么夸张。一个人能变成那个样子,那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无法衡量的力量的支持。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为自己一点点的不幸而自怨自艾,看一些青春伤痛故事聊以慰藉,想同故事产生一点共鸣。其实,有些人太过于沉迷这一切,是完全不必要的。我在微博里看到这样一段话,“青春不等于早恋,未成年间的唾液交换疯狂交配堕胎以及歇斯底里的谩骂争吵我不懂,别说缅怀青春这种话,我们任活在青春里,他们所缅怀的青春是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的。我们没有那么疯狂,只有满满的课和作业”。可能,这话言辞过于激烈,但是,我是非常赞同其含义的。回想自己走过的路,虽然高中有的不仅是满满的课和作业,也有早恋,打架,留级等劣迹,但确实没有什么自杀堕胎吸毒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当代的青年大都是有教养,有是非辨别能力的。不至于那些青春伤痛型小说和电影里的情结那么疯狂。这也是我对那些伤痛型小说无感的原因。

篇5: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第一篇读到的是革命伉俪陈觉、赵云宵的故事。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一封是赵云霄烈士给襁褓中的女儿的遗书。还有中国共产党员的邓恩铭、“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革命烈士“菊妹子”毛泽建等。“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我将毙命,不足为奇……但是,人民总归要做主,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这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书信、演绎的革命故事!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革命者最讲亲情、最讲爱情,他们的感情细腻、真挚,即使天各一方,生死攸关,仍惦念着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他们在最好的年华里为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生命凋谢的时候,不忘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忘自己的使命,对革命的成功、事业的成功充满信心。

他们的岗位是平凡的,英雄不是高不可攀的,也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榜样其实就在身边。为了新中国的到来,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换得中华人民安定幸福的生活。幸福、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感谢《红色家书》,在这样的时刻,警醒我们,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谢《红色家书》,为我们树立榜样,让我们有勇气重新整装出发。

《红色家书》,一个个鲜活的革命者,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越是荆棘满路,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当头,就越需要我们身先士卒,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品读《红色家书》,不仅是了解历史、丰富生活,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净化了我们的思想,增强了党性,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共产党员,不仅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珍惜自己、爱护他人,更要懂得影响身边的人,带领人民群众向着幸福新生活奋斗。

篇6: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字

细细品来,这一路的红色之旅,让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于是我如同海绵吮吸水分一样吸取着这块神奇的土地所能带给我的启示。

在经历了红色之旅后,我发现一个特别的地方,无论是毛泽东故居,还是朱德的居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简朴而又庄重。不要奢望那些伟人们会去为自己建设什么高贵华丽的处所,事实上,这一路走来,参观的非常多的,恰恰是那些很普通甚至有些简陋的伟人故居。

伟人们,总是怕投身革命的时间不够似的,把自己的卧室经常性地和办公地点相临近或者干脆并为一室,这样就可以挤出尽量多的时间去工作。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这样的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前线将士们奋勇杀敌,而我们的伟人们,就在这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居中日夜谋划、挑灯夜谈、竭尽全力去工作。正是他们的“决胜千里之外”,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可以说,今天,当我踏上延安这片热土,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心中久久地不能平静。

在经历了这次红色之旅后,我深刻地感受到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一种神奇的力量,革命圣地给了我一次深刻的教育,让我意识到,只有永保红色精神的本色,才能把工作切实搞好。我们学习红色精神,就是要牢记总书记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红色精神带回我们的工作中,求真务实地做实事。

篇7: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一、雪峰山美丽的自然景观

首先, 雪峰山终年积雪, 村庄被大雪封冻足有五个多月, 因而村庄取名“雪峰”。整个盆地异常开阔, 村民房子聚居在盆地的边缘, 形成遥相呼应的三个自然村。

其次, 雪峰山作为顶峰, 它座落“仙霞”岭与括苍山两大山脉间, 是仙霞岭友脉上的一个主峰。雪峰山顶峰, 也称“观山尖”。山顶有小片平地, 立此处环顾四周, 可遥望丽水、缙云、永康、武义、兰溪、金华等城镇, 蔚为壮观。稍作仰视, 似乎天很低, 头顶仿佛碰到蓝天, 感觉伸手可采撷朵朵飘游云。1999年12月31日傍晚, 缙云县电视台摄制组曾经拍摄了20世纪缙云大地上最后一缕阳光。

再次就是让雪峰人自豪的“龙潭瀑布”, 瀑布落差117米。这个瀑布, 在清代修三编的《缙云县志》上有过记载。龙潭“三潭三瀑”, 相互照应, 成为雪峰景点一特色。

还有就是雪峰现存古树, 以红豆杉和柳杉为主。目前仅剩古柳衫7棵, 红豆杉11棵。专家推算, 这些古树群, 树龄至少均在200年以上, 其中最大的一棵柳杉为600—800年之间, 胸围3.8米, 高42米。

雪峰的古代遗址神秘又古老。至今尚有完好的金丽温古驿道, 有婺州处为边界墙, 有金塘坪寺院等遗址。“金丽温古驿道”是古时金华 (婺州) 通丽水 (处州) 到温州的捷径。石级台阶, 路面小石子订的整整齐齐。路面宽约2米。

二、雪峰山光荣的革命历史

雪峰山, 地处缙云、丽水、武义三县交界, 海拔千米, 山高路险林密。非常有利于革命游击战争的开展, 在解放前, 这里的人民群众深受着阶级的压迫与剥削, 生活及其悲惨, 人们迫切希望这种苦难的生活能够尽早到达改变。在1930年, 雪峰山区贫苦农民揭竿而起, 建立永康工农军雪峰山游击队, 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打击封建地主反动势力。革命失败后, 他们没有灰心。解放战争时期, 在雪峰又建立了地方党的组织。雪峰山成为处属 (丽水) 、金属 (金华) 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地区。1947年, 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在雪峰村宣布建立。1948年到1949年5月解放, 雪峰村成为浙东路南党组织、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路南军分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的重要机关驻地和后勤基地。六支队教导队、路南军政干部学校、《新路南报》社、路南电台、部队被服厂、医务站、军需供应站、交通联络总站等重要机关均设在雪峰。雪峰山区曾多次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 但是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怕困难, 不怕流血牺牲, 顽强地坚持斗争。他们为革命的胜利、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以后, 雪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发展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创新功。

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

2007年, 雪峰村属双川乡政府, 2008年后, 乡镇撤扩并后, 雪峰村并入了新建镇。新建镇是缙云人口大镇, 有84个行政村, 7万多人口, 雪峰村失去以前乡政府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 又经历了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 使村干部主要领导之间又闹矛盾, 极大的影响了对雪峰山的旅游发展步伐。在外界的经济大潮影响下, 部分干部追求个人利益, 缺少对公益事业服务奉献精神, 加上村集体经济一直负债, 干部、群众失去信心, 不敢办事业。对上面的项目也不积极争取, 对老一辈留下的革命遗产不够重视, 破坏严重。现在很多游客都冲着雪峰山红色革命精神来的, 来时兴高采烈, 到时一片茫然。除了展示馆外, 雪峰没有解说和导游, 无地方游走, 也没有亭子等可供休息的地方, 只得气呼呼地回去。经过村干部第一把手的实事求是, 密切党员、群众的关系, 多谈心、多听群众建议, 以上问题已逐渐解决。

四、如何开发红色旅游加快老区经济与文化发展

(一) 改善当地交通条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为了加快老区建设, 发展老区经济, 我们必须改善交通条律, 因此, 在1987年, 由县交通局组织技术人员, 对“雪峰公路“进行测量, 确定公路6米宽, 9.5公里长。从此, 雪峰人民学习老一辈革命的精神艰苦奋斗, 十年如一日, 坚持义务投工投劳。全村男女老少不畏严寒酷暑, 饱经风霜雨雪, 劈山开路。至1998年, 公路造价约为160万元, 其中村义务工和村自筹资金合计81万元。在雪峰人民艰苦筑路过程中, 上至八旬老人, 下至星期六回家的中小学生, 全村人人出动。到1998年8月村民义务工达4万工。

2000年3月初, 丽水地委委员、地委宣传部长徐峻到雪峰调研, 看了这条蜿蜒穿行崇山峻岭间的公路后, 指出:“雪峰人自力更生、坚忍不拔、坚持13年修路不止的精神非常可贵。这既是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 也是丽水人民立足山区, 艰苦创业的丽水精神的突出体现。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从此, “雪峰精神”作为丽水精神在金丽水地区打响了。在90年代影响和鼓舞了整个缙云县乃至整个丽水地区的人民。

(二) 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促进雪峰村旅游发展

雪峰村位于缙云县新建镇西北角, 山高地险, 现有人口679人, 耕地303亩, 山林面积6040亩, 村支部现有党员25人, 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村集体收入较为薄弱。

2007年9月, 金华市党史办与丽水市党史办共同在雪峰村姓王祠堂修建“雪峰山革命历史展示馆”, 并在雪峰祠堂立空“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成立遗址纪念碑。同时邀请健在的老革命同志重游革命根据地。展示馆以雪峰村1930年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后雪峰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和不屈不挠的筑路精神为内容。2010年, 雪峰村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有农家乐4家, 游客量从2006年2000人次增到2010年客流量达一万余人次, 雪峰人民对红色旅游鼓起了干劲。

(三) 强化雪峰传统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雪峰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夏天清凉怡人, “雪峰精神”的红色革命造地后, 作为旅游的载体, 它承载了革命事迹、人物和精神的丰富内涵。村干部为了做好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不断向上级主要部门争取项目资金, 积极推动雪峰红色旅游休闲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要革命遗址, 如浙东游击队在雪峰东疗自然村的司令部、被服厂遗址的修复。总之要做好“雪峰精神”的重振工作与革命传统精神的继续发展, 就必须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 逐步提升“雪峰精神”的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篇8: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延安精神启迪之一——自信。没有自信,当年的延安就不可能聚拢那么多的杰出人物,就不可能酝酿产生毛泽东思想,不可能孕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现如今,有了自信,就能增强政治定力,就不会做“墙头草”,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够在复杂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国际国内斗争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了自信,就敢于不惧阻力,敢于挑战“深水区”,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有了自信,就敢于排除一些如“反腐要亡党”、“要失去民心”等阴阳怪气的论调,坚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除恶务尽,“老虎苍蝇一起打”。

延安精神启迪之二——胸怀。从整风运动、七大召开,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延安时期,处处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这种胸怀来自于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来源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来源于“实事求是”这四个光辉大,来源于党性的内在要求。没有胸怀,就不能凝聚,就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党的高度团结和统一。有了这种胸怀,共产党才最终从延安走到了北京。在今天我们党执政的条件下,共产党人更要有这种开阔的胸怀,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而不同,共同发力,完成党的宏伟目标。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权力观,克服私利,发扬民主,廉洁从政,以延安精神为“灯塔”,努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使得群贤毕至,天下归心。

篇9: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战火燃起的那一刻,原本美丽的灵魂不再干净纯白,连月亮都黯淡了下来。很久很久的西元前,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对主宰人们一切的神的信仰。而如今,眼泪、残忍、流血、损毁是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当利益与和谐相冲突,可恨的魔鬼举起充满邪恶的权杖,在黎明前为侵略选择了前进的方向。从此鸽子不再划出优美的弧线,启明星又坠入了地平面。于是黄草倒向战车经过的方向,蒲公英在稀薄的空气中飘散,绝望地飞翔。于是。。。。。。

我听到,流离失所的人痛苦的呻吟;

我听到,骨肉离散的人悲惨的哭泣;

我看到,张张因战争与苦痛而愤恨的脸;

我看到,双双无辜合闭的曾经澄澈的眼

……

是孽,是殇,是剑拔弩张;

是恶,是悲,是如血残阳。

血色落霞盖满了偌大的青石大道,遮住了远处苍蔼的山麓。白鸽,伴着那一声低鸣,它消失在无尽的红色海洋。

机枪在扫射,子弹疯狂袭来,纷飞的战火诉说着战争的残酷。邪恶者为了一己私利,带来的是千里饿殍、尸横遍野、人人自危。一场战役就这样在贪婪的驱使下蔓延开。而那些在无畏中倒下的人们,也在最后一场大雪中,被永恒埋葬。死去的魂灵在林中穿梭,诡异地尖叫、犀利地嘲笑。

战火灼烧了这片土地,血腥与焦土交融成沉重的黑,蔓延到遥远的山的那边。烂皮靴、空弹壳、殷红的血、苍老的双手和惊愕的面孔,充溢在这方曾经是碧海蓝天的土地上。

隐约中,我看到天使背上幸福,渐渐远去,渐渐消逝。

残阳如血,看这遍野哀鸿,挥不去的总是阴霾。

谁在低声唱着那首《在太行山上》,我聆听感伤,他气势悲壮。

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家乡。远方的家乡呵,可知离家人落寞又惆怅的心啊?家乡的妻呵,是否容颜亦老,是否在月夜里低声挂念,是否为我虔诚点香祈祷平安?

另一边,孩子们依然无邪,他们眼中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形状?是否是醒来时有面包当早餐,再喝碗甜汤?抑或是院子里有秋千荡,口袋里有糖?当时的希望却实实在在只能是希望。

绵亘长夜,善恶交接。不幸的人们在地平线边渴望着满月,也等待着黎明的到来,也许那第一缕晨光就可以把他们的家园照亮。

篇10: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按照北碚区关工委《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新冠肺炎期间,同学们居家隔离,抗击疫情的契机,北碚区两江名居第一小学于4月开展了“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革命烈士诗文进校园”读书活动。

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线上阅读、交流的方式,阅读了《纤笔抒丹心—红岩英烈诗文选编》、《初心、使命、奋斗—革命烈士诗文选录》、《英雄的儿子,伟大的母亲》等红色读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虽然与在学校的面对面课堂截然不同,但丝毫也没有影响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隔着电脑屏幕传来饱含深情的诗朗诵,令人动容;精心制作的手抄报,一笔一划彰显态度;还有一些同学选择以征文和书法作品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先烈们的敬爱和缅怀之情。

通过活动,同学们认识到我们今天能够衣食无忧坐在敞亮的教室,享受着科技、信息社会带给我们的巨大便利,是多少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学会感恩、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红岩精神深深植根于心,从小立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努力让自己成长为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11:传承红色音乐文化

红色音乐, 是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诞生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红色音乐蕴含着崇高的革命理想, 洋溢着坚定的革命精神, 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功能和教育意义。

当前, 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非常有必要大力弘扬红色音乐文化, 用红色音乐激发爱国热情, 坚定理想信念, 陶冶道德情操,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让红色音乐在新时期发挥出新的历史作用。

传承红色音乐文化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通过讲解红色音乐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作用, 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促进人们坚定理想、提振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传承红色音乐也应在演奏演唱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丰富和创新, 使之更加适合当代人们的欣赏趣味, 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从而为红色音乐增添新的生命力。在这方面, 专业音乐工作者应当发挥主力军作用, 做出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传承红色音乐还应搞好系统性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素养、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发挥红色音乐教化功能的重要方式。应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音乐教育体系中, 融入红色音乐教育的内容。尤其要讲解红色音乐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让学生受到红色音乐的感染和熏陶,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从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红色音乐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在音乐教材的编写以及音乐课程的安排上, 应当保证红色音乐能够达到一定的比例。另外, 学生的音乐社团应积极排练演唱红色音乐优秀作品, 学校的广播、网站等媒体也应大力传播红色音乐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随时能够感知红色音乐的魅力。

篇12: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鲜亮的艳红,和五星璀璨的黄五角星相映成趣,这闪耀的五星红旗飘逸在蓝天之下,荡漾在我们的头顶之上。它不只是一块方布,更是一群人民的象征,一个国家的灵魂。幼儿园的我,面对其他国家花花绿绿的旗帜,总是分辨不清。但我只钟情于这融进骨间的火红图腾,因为这是属于中国的国旗。

从苏州园林的一株中式绿植,再到北京故宫的红墙。五千年的大风大浪孕育出的华夏文明,是如此的浓厚而深远,在中国阳光下成长的我,被一点一滴默默熏陶着。当握住筷子的那一刻,便仿佛握住了古人的智慧和心血;吟诵唐诗宋词,便仿佛用舌尖含住了一块块文化瑰宝;品尝南北的特色菜肴,便仿佛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久而久之,“中国人”这三个响亮的大字刻进了心头。无论身在何处,心永远扎根在了中国。

可能也正是如此,所以在我长成一名小学生,小学头一次的升旗仪式才显得那么自豪和庄重。当年,我们个子虽小,但是人人挺拔地像棵棵小松树,那屹立在烈日下的旗杆也同我一样笔直。升旗手牵动绳索,将五星红旗送上蓝天时,广播里奏响了国歌,我们一群稚嫩的童声便跟着旋律跌宕起伏,哪怕字还没有认全,但是国歌却清晰得一字不差。我站在后排,却不停悄悄地挪动着步伐,偷偷向前移,想看得更清楚一些。当我踮起脚尖,看到那国旗摇曳着绰越身姿,冉冉升起,正如我激动兴奋的心情,耳畔嘹亮的歌声久久不息。这声音对比整个世界而言,虽然微不足道,但我想,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撼动了每一名当年小学生的心灵,成为了陪伴我们一生的`美妙乐曲。

从此,每一周,升旗仪式都如约而至,反反复复,身旁高楼大厦相继拔起,天空依旧一碧如洗,我在国旗下成长。六年过后,那个小个子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女,那个多年以前被全世界不看好的中国也越来越繁荣昌盛。如今,我们的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的前沿,这不是因为别国的帮助和施舍,这是无数中华儿女一起拼搏的结果。他们用身躯努力托住中国前进的底座,然后一点、一点地抬高再抬高。

篇13:读《红色家书》有感800字

《红色家书》展现了老一辈革命英烈对于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醇厚亲情,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忠诚与坚持、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党已经在风风雨雨中走过几十载,今年即将迎来建党98周年。如今的中国共产党,早已不是刚成立时那般渺小,如今的共产党员,也不再像先辈们那样遭受迫害、受尽凌辱。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能淡忘革命先辈们的意志,相反,我们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程上,我们更需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贞不渝的坚守,学习他们对党和国家事业坚如磐石的信念。

品读《红色家书》,不仅是了解历史、丰富生活,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净化了我们的思想,增强了党性,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共产党员,不仅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珍惜自己、爱护他人,更要懂得影响身边的人,带领人民群众向着幸福新生活奋斗。

篇14:寻访红色足迹作文800字

在中国过去的艰辛岁月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守,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他们就是为了建设好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战士们!他们经受的困难,非常人所能想象。我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写下过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曾听说这样的故事:红军战士们一天一夜就要徒步行进二百四十里,简单些来说:假如一个操场的跑道走上300圈,可见,这对于战士们一天只能吃一颗黄豆。难以想象海天极大的体力消耗而粮食补给又严重不足,可红军战士们就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多么可敬的红军战士们啊!他们能吃苦,不怕累。与此同时,伟大的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不怕艰难险阻。

历史上惊心动魄的“飞夺泸定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红军精神。国民党反动派拍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而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竟妄想把红军消灭在桥头上。幸好我军早就识破了敌军的阴谋诡计。我军接到上级命令,必须在第二日早上夺下泸定桥,而现在时间离上级规定的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红军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抢在敌人前到达目的地,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在战争千钧一发的时刻,团长和政委的喊声激励了战士们。最后,我军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

这仅仅是长征中众多故事之一,而红军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可见一斑。正是这些人的奋力拼搏,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他们,正在被我们渐渐遗忘,他们已变得苍老,变得英勇不再,可他们的身上却依然有着一股子红军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到骨子里去。他们的精神将会永存于世,影响着一代代人成长。

篇15:红色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1 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最开始成立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难, 逐渐发展, 最后成为人数众多、影响深远的伟大党派。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击败日本等国的侵略者, 平定国内的叛乱者和土匪, 最终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中完整再现了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红色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

革命圣地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 并且由此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红色旅游中发扬红色文化, 让旅游者深入了解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 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人们在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实际感受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步历程, 使得这一思想发扬光大。红色旅游让更多的旅游者接触到中国的革命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体会到革命时期形成的各种宝贵精神。因而了解到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促使人们积极进取, 勇于奋斗, 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富强繁荣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 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作用

在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人民进行革命时, 一直没有偏离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 联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 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 并进一步提出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吸收和创新先进的文化, 提出一系列科学的思想理论。这些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 能够使得旅游资源更加凸显红色文化的底蕴, 发扬优秀的民族革命精神。

旅游者在红色旅游过程中, 可以通过旅游区的介绍和导游者的讲解体会这些优秀的革命文化, 提高他们的红色文化素质。红色旅游资源是发扬社会主义方面的思想文化的主要途径, 这更是我国保护和发展红色文化的重大举措。红色文化以其先进性的特点, 应用在红色旅游发展中, 必然发挥关键的作用, 有助于社会主义方面文化的进步, 促进先进优秀文化, 更新过时糟粕文化, 从而体现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3 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思想作用

在红色旅游中发扬红色文化, 能够培养革命的伟大精神, 丰富旅游者的思想世界,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旅游者在井冈山、西柏坡等一些革命圣地中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 认识革命时期的文化, 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一定的提升。旅游者通过探索革命文化, 形成精神层面的强大力量。在旅游活动中促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培养人们对共产党的感情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并且树立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革命优良品质。

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的独特特色, 当其影响力扩展到国外的旅游界, 便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前往中国的革命旅游区。他们对中国的革命文化感到非常的好奇, 希望深入认识革命时期的一切事件和其中蕴含的精神。红色文化使得红色旅游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 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从而对社会主义中国产生喜爱和敬仰的感情。无论是中国或外国的旅游者, 在红色旅游过程中, 都能够学习一定的知识, 同时升华自己的思想。

4 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经济作用

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 对旅游行业及其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革命时期的人们不怕苦, 也不怕累, 勇敢拼搏, 团结合作, 根据具体情况和科学规律处理现实问题。这些革命态度和思想精神完美地体现在红色文化中,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许多曾在革命战场的前线抛头颅、洒热血的老前辈们, 如今居住在在国内外各个地方。虽然革命时期早已远去, 但他们始终不忘记当年的革命事迹, 那些辉煌的岁月, 那些热血的记忆, 永远存活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对革命有着深厚的情结, 所以对革命地区情有独钟, 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保护那一片净土, 因此会投入一定的经费去保护红色旅游资源。

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谁也离不开谁。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 两者相互作用。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充分, 是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址文物, 以及形成的精神品质。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 能够体现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大多数革命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 自然风景十分怡人, 旅游者在享受视觉的美感时, 也能对精神世界进行一定的提升, 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推动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

结语: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 在发展红色旅游行业时发扬红色文化, 必然会大大地促进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旅游的进步, 通过红色旅游发扬红色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主要通过历史、文化、思想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应该充分发掘红色旅游资源当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价值, 而不仅仅是把红色文化单纯地应用到红色旅游的发展中。从而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发扬红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以第, “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 理论界, 2007 (08) :149-150

[2]李水弟, 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 (06) :159-160

[3]王娟, 论红色旅游如何营销红色文化[J], 科教文汇, 2007 (08) :133—134

[4]黄光文, 朱龙凤,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 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 2008 (6) :92-95

篇16:文化苦旅读书心得800字

——泰戈尔《采果集》

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个“苦”字,苦,是作者对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对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缩。苦,却让几代读者甘之若饴,让无数读者感动与喟叹。细细品味着这个“苦”,脑中回想着作者所经历的那一个个文化旅途,不仅默默伫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让人,苦涩中却不觉反复回味,焦灼后却又了然于心,让人冥思然后放松,让人感到历史的苍老厚重却又如此鲜活年轻。唉,这苦旅啊,让人欲罢不能。于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陆地、江海,怀揣着一个缱绻的梦想,开始踏访着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梦境。

我们走过一座座生命的牌坊与寺庙,和信客一起经历艰辛与沧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迹——都江堰。当我们走到莫高窟,还未来得及感受神圣的世界,却先知道了三个男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为罪行的事情。那个畏畏缩缩的王园箓,那个敦煌石窟的罪人。那个匈牙利人斯坦因,那个翻译蒋孝琬,他们卑微,渺小,却贪婪而又愚昧,是他们毁了莫高窟的文化吗?这样的罪责压在他们身上。似乎太重。那么敦煌的委屈,国人的耻辱,我们又该找谁讨要?是那些买走文书经卷的外国人,还是当时腐败的王朝? 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这种苦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读者,我们无法逃避历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灵魂的释放,追求自身的强大与自立。

走过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阳关雪,在沙原中感受独特的能够洗涤心灵的景观:鸣沙山、月牙泉,于柳祠中拜访柳宗元,感受诗人的寂寥与开阔。没有仕途得意的他们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却也是另一种幸运。仕途无望,往往是文人升华的关键。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程。正如余老师所说:静一点就好。就让文人们有一块净地,凝入心灵,蔚成方圆。

从敦煌行至阳关,从辽远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在宁静的三峡下苦苦冥想,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语,行走在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中。西湖一梦苦亦甜,化作千年沧桑,千年的叹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让我动容的应该是那篇《风雨天一阁》。余老师进天一阁,那份神圣,那份庄严,让人不仅由衷产生肃穆之感,的确,天一阁是神圣的。它是藏书阁,是那个时代的奇迹,它是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余老师这一句虔诚的自问,让我心情沉重而又宁静。我和作者一起轻轻地,轻轻地,走上去,仰视,凝视,久久,久久的。那一刻,历史仿佛重现,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静静地诉说,诉说这千百年来的滴滴点点。

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其中栖身,我读着,悟着,醉着。这文字,这语言,这意境,真是“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上一篇:新夜间施工申请表下一篇:克 拉 玛 依 市 财 政 局 - 克拉玛依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