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赣南文化

2024-05-01

红色赣南文化(精选八篇)

红色赣南文化 篇1

关键词:英语传媒,红色文化传承,途径,人才培养

红色文化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为了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感染力,同时, 为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势在必行。英语国际地位的确立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英语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一种信息流通的媒体,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共有共享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相互的。赣南是一块富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赣南人民在开创苏维埃革命运动实践中,留下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奠定了赣南在中国红色文化中独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英语媒介作用,研究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途径,旨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 促进人才培养,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长期以来,对红色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但近几年来,学界对红色文化的界定更为明确。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根据文化形态学的理论, 可分为:物化文化层,表现为遗物、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纪念场所;制度文化层,包括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具体体现在各种决议、规定、命令等政策与法规中;精神文化层,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而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结构的核心层次,它是国家经济、政治的反映,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又具有重大的价值导向、思想阐释、道德规范及平衡社会等作用。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和创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第一,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要思考如何使中国下一代的历史责任感更强,人生目标更加明确,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使之成为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的人。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以其所蕴含的魅力、厚重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历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有助于培养下一代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红色文化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平台和新课堂,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我们在接受了红色文化洗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更明白所要担负的历史责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红色文化、素质教育与英语教育相结合必然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第二,利用英语媒介作用, 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要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必须借助外语的媒介作用,有效传播赣州红色文化, 这恰巧符合赣州市长冷新生提出的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即赣州将建成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目标。当今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下,红色文化俨然成为“中国梦”逐步实现的重要软实力。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有利于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第三,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正如周运清部长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一文中指出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 当代大学应该摆脱纯粹功利性,甚至是工具主义理性困惑,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同时,更牢记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同时,更应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这个历史责任,是不可能由大学某一个学科来完成的,大学里每一个学科都肩负着这个历史使命,当然,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在承担这个责任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更应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途径

(1)利用英语课堂,传承赣南红色文化。一方面,随着“全民英语”时代到来,教育界从幼儿园到各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英语课程。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单词、语法和西方文化, 更应该将中国的特色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英语学习为学生传播红色文化奠定了语言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上各个领域倡导学英语,从出租车司机到企业员工都不同程度地去学习一些日常英语。因此,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培训学校、辅导班等大量涌现,以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此外,学校要加强红色文化英语教育课程建设,各地学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英文版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全面加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真正做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英语老师,将英文版赣南红色文化引入教学,让学生感性地体验并指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的指导思想、方针、路线、政策、目标以及实践的成功与失败,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接受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来的这些理论,坚定学生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传承红色文化。

(2)利用旅游标志语,传承赣南红色文化。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形成,跨国旅游日益频繁。赣南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红色故都,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和战场遗迹。客家文化地位独特,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最大的聚居地、发祥地、中转站,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宋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宋代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荟萃了以宋文化为特征的诸多文物古迹。自党的十七大以后,尤其是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显重要。传承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地位毋庸置疑,有利于开发更加巨大的旅游市场,提升赣州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扩大赣州红色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依靠英语媒介,在旅游景点配以中英文标志语、中英文景点介绍、中英文宣传画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赣南红色文化,传承赣南红色文化,使赣州走出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3)利用网络平台,传承赣南红色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网络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体。网络,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并且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时间,便于人们自主学习、交流信息以及传播文化。只要将赣南红色文化的中英文版本传入自己的QQ空间、博客、微信、微博等网络交际平台, 网友立刻就能看到相关信息,并转载转发,顷刻之间,该信息在上网一族之间广泛地传播开来。全国各地的网民都会利用此平台交流分享信息,各取所需。人们在网上输入自己想要的信息关键词,搜索一下,大量相关信息就会呈现眼前。只要网络上有关于赣南红色文化的各种语言版本,即使足不出户,人们也可以在网上学习交流赣南红色文化,这有利于赣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

浅谈赣南苏区红色绘画的艺术形态 篇2

关键词:赣南苏区 红色绘画 艺术形态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931年11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称为中央苏区。这一时期在赣南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

1 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发展

赣南苏区主要是以客家人为主。客家人是两晋时期,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大批难民渡江南下,颠沛流离,部分移民来到了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上著相互杂居。赣南客家人骨子里有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抗战时期为共产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生力量。

绘画是最形象,最直观,最通俗的革命宣传武器,也是最能接近大众的表现形式,直接鼓舞了赣南地区男女青年参军参战,对革命战争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决议中要求运用绘画形式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

在党中央的要求和支持下,苏区到处活跃着宣传队、壁画队等等,利用漫画、壁画、墙报、画报等美术作品,宣传中央思想,组织群众,为革命事业服务。初期的美术活动是部队和群众自发的、零散的、业余的活动,到后来苏区成立了“工农剧社美术部”、“工农美术社”,并且在瑞金举行了第一次工农美术展览会;出版了第一份全军性的画报《红星画报》,还创办了《三·八画报》、《永济画报》、《选举运动画报》等专业性美术刊物。

2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的特征

2.1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革命性

当时赣南苏区社会构成成分分成县城农民、手工业者占71%,失业群众(包括游民、娼妓)占16%,共占总人口的87%,是一个完全以农民、手工业为主的地区。在这样的状况下,绘画必须具有阶级性,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群众对革命的积极性,完成武装群众、夺取政权等一系列的革命史命。

绘画作品中反应着当时的社会情况,百姓迫切需要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生活的革命气概。1933年4月23日《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图1)刊登在《红色中华》,画面中广大群众有舞动红旗,手握镰刀铁锤,脚踩地球上写着“全世界”,反映出赣南苏区百姓与全球劳苦大众团结一致,并肩作战建立新生活的迫切心里。

2.2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

苏区的绘画必须贴近群众、号召群众,使百姓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在抗战时期,大部分百姓的都没有进过校门,文化知识薄弱,绘画作品能最好、最快的传播实训给群众。同时,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反映苏区工农兵斗争、学习、工作、劳动、学习、生活,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如中央苏区红色设计师黄亚光设计的《送郎当红军》(图2)宣传画。

2.3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具有艺术性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在艺术形态表现上多样性,标语、邮票、壁画等等。单纯画面的表现以及构图上也是相当讲究的。如中国工农红军

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第三期刊载的题为《党支部是火车头》(图3)宣传画,火车头由右边进入画面,视觉上给人很强的冲击力,用简洁的笔触表达出了深刻的意义。

3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的艺术形态

赣南苏区红色绘画是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的红色艺术,它扎根于客家贫困百姓,表现着当地百姓的内心情感,其艺术形态具有丰富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色。

3.1 标语

在抗战时期中央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美术宣传的重要性,主要负责人在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期间提出要给苏区派具有绘画技术的专业人才。战争初期,苏区的宣传活动主要以标语为主。到如今赣南苏区依旧保留下来了数以万计的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标语。

如: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围剿,根据地军民一举击溃了杨如轩、杨池生部。战后,红四军宣传科满怀胜利的喜悦在墙上写下了“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江西井冈山市茨坪乡行洲村有一条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

3.2 壁画

壁画在苏区也是相当普遍的,是一种最简单、最直观的,适合向当地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手段。绘画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比如红和黄是用山上的土红和土黄,黑就用锅底的烟灰,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保留下来的壁画已经非常少了。

壁画也起到鼓舞士兵士气的作用。头一个部队到一个地方都在墙上写上画上,打了胜仗,缴了多少枪支,抓了多少敌人,给后来的部队加油鼓劲,下一个到此地的部队再次写上画上战绩,使得后来的部队边走边看,起到了很大鼓舞士气的作用。

3.3 标语画

赣南苏区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为达到普及性、群众性,当时还有非常流行的标语画,即用文字与图案相结合。如将“帝国主义”几个字变化成洋鬼子的形象,这种形式更为简洁生动,百姓更易于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3.4 邮票

随着抗战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不断扩大与巩固,邮件数量的增多,邮票也成为当时宣传的一种手段。如《战士图》、《冲锋图》、《团结图》等等,以中心构图为主,颜色鲜艳,革命内容突出。《战士图》画面是一名红军战士英姿飒爽的站在闪闪红星下;《冲锋图》是一队红军冲锋杀敌的场面等等。

3.5 画与歌谣结合

为了方便群众百姓记住实事政事,还采用了画与歌谣相结合的形式。例如《革命画集》中刊登了《帝国主义的备战狂》漫画,配上了一首江西民歌:

哎呀类!

帝国主义在崩溃 开了几年缩军会

心扩军口里缩 玩来玩去鬼把戏

太平洋的大检阅 莱茵河的总示威

若要永远消灭战争 彻底打倒帝国主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形势,造就了赣南苏区特有的红色绘画,她是历史战争的产物,生存在炮火硝烟的年代,是广大民众的艺术,虽然历经的年代短暂,但是意义重大,年轻的一代勿忘国史,汲取奋进,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汤如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鹭江出版社,厦门,1996.

[2]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南昌.

[3]林道福.《中央苏区美术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吴继金.《苏区的美术活动》.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第四期.

红色赣南文化 篇3

一、赣南红色文化内容

赣南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早期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赣南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治党、治军以及治国的经验, 为后人积累大量的宝贵财富, 经过长期的积淀, 形成了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前仆后继、浴血拼搏、勇于奉献、坚定信念为核心的苏区精神, 并且留下了很多承载赣南红色文化精神的载体, 包括各种会址、旧址、纪念亭、纪念馆等, 在当今时代, 赋予了红色文化更加深层的内涵, 并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体系, 受到我国历任领导的重视。

赣南红色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在改善当前高校学生学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要借助赣南红色文化精神,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弘扬赣南红色文化, 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和工程, 坚持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原则, 发挥榜样的力量, 激励学生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风环境。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 我国高校的学风良好, 很多学生具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刻苦学习, 努力实践, 锻炼身体。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高校学风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学风不正

学风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如果学风不正, 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有的学生进入高校以后, 单纯地认为学习不再那么重要, 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态度不端正, 目标不明确, 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 甚至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影响自己的正常毕业。还有的学生比较迷茫, 不清楚进入到高校以后, 自己该干些什么, 应该学些什么,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甚至还有的学生自甘堕落, 贪图享乐, 逃课、旷课情况时有发生, 对学校学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 学风不浓

在高校中,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 要营造良好的学风。但是有的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对自己行为要求不严, 生活作风散漫, 课堂出勤率比较低, 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另外, 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缺乏自律意识, 在考试过程中, 出现作弊行为, 投机取巧, 甚至弄虚作假, 对学校学风产生恶劣的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要结合自身校园文化, 建立浓郁的学风, 提倡积极向上的学风, 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 摒弃落后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 教风不良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不良的教风会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因为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虽然当前高校教学制度不断改革, 但是依然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 导致很多学生认为, 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还有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落后, 没有体验到课堂带来的乐趣, 感觉到课堂教学十分枯燥, 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生出现了逃课的行为。对高校教学而言, 要赋予教学生命力和活力, 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良好的教风。

三、赣南红色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为了改善当前的高校学风,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指导, 就要充分发挥赣南红色文化的促进作用, 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

(一)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做好学风建设

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过程中, 各级团组织和学院要做好德育教育, 建立赣南红色文化资源集体。在实际过程中, 积极弘扬中央苏区的精神, 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另外, 为了更好地普及红色文化, 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针对性, 高校可以邀请党史专家或者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人员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 并且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建立学习赣南红色文化论坛, 组织赣南红色文化故事讲座,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大力弘扬赣南红色文化精神, 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高校的学风,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 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建立优秀的校园文化, 丰富赣南红色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属于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是高校优秀文化的传承, 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应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学风的载体和精神支柱。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通过采取社会实践的方式, 发挥模范人物的作用, 充分发掘赣南红色文化艰苦奋斗、不怕失败的精神, 并且通过参观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旧址等,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让红色文化精神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另外, 学校要积极组织红色革命歌曲大合唱, 比如《映山红》《十送红军》《红米饭南瓜汤》等著名歌曲, 真正了解赣南红色文化的内涵。还可以组织赣南红色文化精神征文和演讲比赛等, 让学生真正体会赣南红色文化精髓, 加深自己的理解, 丰富校园文化, 为改善学风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培养学生学习创新实践精神

高校要紧紧依托赣南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学术研究,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获得良好的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高校要加强对赣南红色文化的调研工作, 结合书本知识,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为了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 对赣南红色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另外, 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 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 深入基层, 了解我国国情, 加强与红色文化之间的结合, 接受赣南红色文化的熏陶, 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效地改善当前高校的学风。

(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赣南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程, 体现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高校要树立良好的学风, 培养广大师生自强自立、不怕吃苦的精神, 要紧紧依托赣南红色文化精神, 通过不断宣扬红色文化, 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来教育学生, 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树立道德模范,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德亮.赣南红色资源利用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党史文苑, 2007 (02) :77-78.

[2]卢旗英.原中央苏区振兴视野中赣南红色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8) :207-210.

[3]周友, 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与保护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3) 4:267-268.

[4]钟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基于赣南红色文化资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4 (09) :246-247.

赣南苏区红色美术融入中学课堂研究 篇4

在1927年至1934年这段极为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开辟了以江西赣南地区为中心的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称为中央苏区。主要包括:兴国、瑞金、于都、 宁都、会昌、安远、石城、寻乌、赣县、南康等地区。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诞生了伟大的苏区革命红色文化和艺术,包括群众文化、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

赣南苏区红色美术在战争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强有力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革命性、大众性、地域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赣南苏区红色美术形式多样,主要有各种绘画、标语和设计等几大类。

(1)绘画:红色绘画形式十分广泛,是苏区红色美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绘画是最形象、最直观和最通俗的革命宣传武器,也是最能接近大众的表现形式,直接鼓舞了赣南地区人民特别是男女青年参军参战,对革命战争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绘画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百姓迫切需要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生活的革命气概。

(2)标语:在抗战时期,苏区的宣传活动很多运用了标语形式;今天,苏区仍然保留下来了数以万计的激动人心、酣畅淋漓、 大快人心的标语。

(3)设计:主要有服装、邮票、钞票、建筑等艺术设计。红色特色运用到各个方面的各类设计,在赣南苏区战争年代甚至是以后的很长岁月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赣南中央苏区这段独特的历史时期的红色美术,历史价值厚重,开创和倡导了大众化的美术宣传形式,真正实现了团结人民群众,打击和肃清敌人的伟大任务,为苏维埃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赣南苏区红色美术,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信念。在赣南苏区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

作为生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的革命后代,面对革命前辈和先烈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和财富,我感到负有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用我自己的知识来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将先进的、优秀的赣南苏区红色美术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传授给我的每一位学生,努力将赣南红色美术所折射出来的苏区精神鼓舞和激励我的每一位学子。特别是我的学生基本都是赣南的学子,他们对赣南红色美术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长辈和亲人是革命先辈,因此在情感上对赣南苏区美术更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认为,这对于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各种方法和途径,将赣南苏区美术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实践。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首先,教授教材的美术理论和技法等知识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会用学生自身所生活的这片红土地上的活生生、现实的赣南红色美术加以探讨和讲解,让他们觉得美术知识和理论并不深奥和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在引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所表达和传导的主题、情感和思想时,我常会将学生有一定了解的赣南苏区红色美术作品作为范例,深入挖掘红色美术的情感和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赣南红色美术所传达和表现的炙热的、激烈的情感和澎湃的英雄气概,使学生学会如何真切地去领会和感受美术作品所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加深对真情实感的体会。

再次,在教学实践中,我向学生讲授赣南苏区红色美术的同时,不仅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而且将赣南苏区红色美术所蕴含的宝贵财富———苏区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引导和推动作用。

当然,我做的这些探索和尝试还远远不够,今后我将努力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争取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赣南红色旅游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 篇5

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深度挖掘当地名胜景点的内在价值, 并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总体设计。不同旅游景点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背景, 在整体旅游产业大环境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毫无疑问, 结合广告宣传进行持续的品牌建设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发展和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景点介绍和标牌等对外宣传用语的英语翻译不仅仅可以扩大国际影响, 打开跨国旅游市场, 它还能够展现地方旅游景点甚至所在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开放与文明水平, 达到提升旅游景点整体层次的效果。但是, 从目前的旅游英语翻译现状来看,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存在大量中式英语、版本多样、表达简单、拼写错误、用词不当和以讹传讹等翻译错误 ( 王严超 , 2013) 。要改善当前的旅游英语现状, 需要来自旅游业经营者、翻译工作者和外语教学人员等各方面力量的齐心努力。随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的逐步深入, 我们发现, 通过建设英汉平行语料库, 可以提高旅游英语翻译的整体水平, 并能对专用名词和特定表达进行统一规范, 从而强化对外宣传效果。基于这种思路, 本文以赣南红色旅游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为例, 探索语料库在旅游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途径。

二、赣南红色旅游及其英译现状

赣南地区是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承载着红色革命文化, 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能够体现出强烈的革命主题。首先, 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就设立在瑞金, 所以瑞金有着“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等称号。其次, 于都县是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有“长征第一渡”等著名革命遗址。然后, 因兴国县产生过许多革命将领, 为革命斗争做出较大贡献, 有“将军县”和“烈士县”等称号, 同时, 它还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诞生地。另外, 宁都县黄陂、小布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政治、军事中心。宁都是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开始并取得了全面胜利之地, 同时, 著名的“宁都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次规模最大、最为顺利的革命起义, 并由此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

可见, 赣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赣南原中央苏区留下的珍贵文物和重要旧址, 而做好本地旅游宣传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环节 ( 林晓平 , 1995) 。有学者专门论述了红色旅游对外传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指出向国际友人准确而全面地传递革命老区历史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 袁爱清 , 2013) 。显然, 红色旅游业的对外宣传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与全球化发展和跨国旅游增多有密切关系。

英语翻译是红色旅游对外宣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由于现实条件, 赣南红色旅游内容的英语翻译现状不容乐观, 革命历史文化及相关遗址的英语翻译往往是零星随意、不成系统的。有人指出, 赣南红色文化英译存在翻译缺失现象, 且英译错误甚多, 使国外游客无法准确和全面地了解赣南红色文化 (吴娜, 2012) 。

三、红色旅游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和宣传营销等各方面的工作, 但是对外宣传、树立品牌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要树立品牌、扩大影响, 涉及到媒体推介、公关运作和营销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的事项, 但其中关于红色旅游资源的英语翻译却不可忽略。一方面, 英语翻译可以产生国际影响, 使区域红色旅游文化走向国际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 准确得体的英译导游手册和英译景点标识能够有效提升旅游景点的档次, 产生良好的公共形象, 达到积极的宣传效果。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将从理论和实践层次全面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其必要性可简单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 从实践上来看, 英语翻译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对于红色旅游业对外宣传、提升品牌、走向国际和留存革命史料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是应用型翻译的核心内容, 而语料库的建设无疑是进行术语规范和统一的最主要途径。各级政府一直非常关注赣南红色旅游的发展。最近, 由于国务院对原中央苏区建设的大力扶持, 赣南红色旅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设红色旅游英汉平行语料库也是响应国家总体发展规划,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从理论研究的视角而言, 红色旅游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促进英语翻译的区域化研究, 进一步丰富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使翻译语料库更加多样化, 从而推动应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由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可知, 英语翻译研究越来越走向区域特色化, 翻译手段也更加注重机器辅助和语料支持。

四、赣南红色旅游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的具体实施途径

平行语料库一般指两种语言的语料库, 通过一定层级的对齐, 使之关联对应, 形成双语语料可同时检索。不同的双语语料库及其类型, 有学者进行了详细分析 ( 王克非 , 2004) 。本文所指的平行语料库并没有严格的“平行”之意, 主要取两种语料对齐, 达到辅助翻译之目的即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领导建设开发预计达3000万词的英汉通用平行语料库将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语语料库。目前的机器翻译研究与实践都以统计方法为主, 平行语料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设赣南红色旅游英汉平行语料库, 并将之应用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翻译及英语导游教学训练, 可以促进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

一般而言, 语料库建设包括语料采集、清理和适当标注等方面内容, 需要用到一些语言信息处理手段, 比如使用诸如Python等编程语言对语料进行清理, 编制语料标注和对齐小工具等。考虑到人力物力的限制, 语料库建设应该主要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为主, 不必追求库容级别。将整体语料框架建设后, 可通过后期添加、更新的方式持续完善。若条件许可, 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将语料放在网上, 供公开检索。另外, 赣南红色旅游资源汉英平行语料库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语料库, 首先需要明确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 包括其内涵和外延, 这样在后续建设工作中才能有针对性, 语料收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概而言之, 旅游英语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实施过程。

1. 采集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的汉英双语资料。一般通过网络上收集现成英汉对译电子语料。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通过扫描一些英译纸质材料, 通过扫描和校对, 形成电子文本。另外, 也可直接从红色旅游景点的公示语及宣传册中收集相关资料, 并将之输入电脑, 储存为电子文本格式。

2. 清理收集语料。将电子语料进行格式统一、核对和修订英译内容, 确保准确无误。

3. 对齐语料。对齐语料是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中的重要步骤。只有将语料对齐了, 才能实现语料平行组织。

4. 配置语料检索工具。语料库如果不能有效地检索, 就没有任何意义, 尤其对于双语平行语料库, 配置好语料检索工具, 才能方便后续应用。

根据以往的语料库建设经验表明, 资源收集环节是语料库建设的主要难点所在。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的汉英双语资料收集是语料库建设的关键所在。语料收集有可能要通过直接深入各个旅游景点进行数据资料收集, 采集内容包括景点手册、公示说明语、宣传语等, 将它们的英语翻译转写和修正为电子文本形式。走进田野, 深入现场的田野调查法, 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更深刻理解各个红色旅游景区的翻译精神之所在, 从而使翻译语料更加准确和贴近实际。但是, 如果采用纯粹手工收集, 费时费力, 十分麻烦, 即使能够收集, 其数量达不到一定要求。我们需要同时借助网络资源, 使用软件, 采集双语资源, 以满足建库容量需求。

五、结论

区域性旅游资源相关资料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对于丰富各种类型的平行语料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能够拓展翻译研究视野, 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区域化发展趋势。同时, 语料库建设可以规范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 改善翻译质量, 这对于地方旅游产业的对外宣传, 提升本地旅游开发层次, 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有着微妙而深远的意义。语料库建设要准确定位, 以确定建库宗旨和期望达成的目标等关键内容, 它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 需要深入田野进行资料采集, 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网络, 进行自动化收集语料。

摘要:旅游宣传无疑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只有准确而全面的对外宣传才能使地方旅游特色得到关注和认可。旅游景点及相关材料的英译水平对于地方旅游业提升层次、扩大影响和吸引游客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可以提高旅游资料的英语翻译水平, 并能统一和规范对外宣传口径。本文以江西省赣南地区红色旅游为例, 对旅游资源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赣南地区,红色旅游,平行语料库

参考文献

[1]林晓平.赣南旅游事业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构想[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 (01) :18-22.

[2]王克非.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王严超.旅游英语错误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S1) :121-124.

[4]吴娜.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英译问题与对策[J].华章, 2012 (35) :68+74.

红色赣南文化 篇6

一、建立有效运用机制促进资源转化

要想真正地把红色资源高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制度是根本,举措是关键。政府身体力行,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根源上理清在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权力和义务,从整体上,以全新的高度推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前,大多数红色旅游资源还存在着多头、多级管理的现象。以山体为主的属林业部门管理;以水系为主的属水利部门管理;而文物类和博物馆、纪念馆类属文化部门管理;烈士陵园类属民政部门管理。乍一看,是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旦涉及到交集部分,就容易出现有了问题责任互相踢皮球的现象,相互牵扯,为资源的整体整合设置诸多难处,这必然导致红色资源文化发展的缓慢。

面对以上困难,我们制定专项规划,提高管理水平,理顺管理体制,推进政府和高校相结合。红色资源基地和高校也要积极配合,整体联动,做到能够系统收集和整理好的教育素材,把红色资源中的榜样人物、生动的红色史实、震撼的红色事件和现实中涌现的标兵模范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创造性地进行归纳和综合红色资源教育内容,形成富有特色的“红色教育产品”。

二、丰富和创新红色资源教育内容

就教育内容而言,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红色资源的内容不同分类,让教育教学过程更富有高度的科学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

1、把红色资源最新开发成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红色资源开发最新成果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贯穿相关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了解革命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成果,和老区人们如今不甘落后,在经济繁荣的同时研发新的红色资源的精神。

2、运用生动具体的实例丰富教学理论内容。生动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红色资源的内容大多是比较抽象的,容易使收教育者感到乏味。运用生动、鲜活的实例可以使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让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并牢牢记住。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资源转化

提起红色资源对大学生的教育形式,很多人印象里往往只停留在去红色老区遗址参观游览、看黑白颜色的革命题材影片等层面,没能察觉到无形的红色教育资源,更没有整合全部红色资源的思想意识。想要组织学生亲身到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进行实地参观游览,但又往往受限于路程、安全、人力、财力等因素,最终在花费的时间长、财力和人力成本高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搁浅,并且这种教育途径也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早出晚归一整天,匆匆而过,短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观看红色革命题材电影则往往娱乐性过浓。所以现在红色资源的表现形式多限于课堂上死板教条和一串串连绵不绝的有关革命事件发生时间的数字。如何运用教学方式促进资源转化呢?我的做法是:

1、通过历史比对,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现在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的对比,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时历史条件的恶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条件与当时的条件进行比对,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幸福感、荣誉感,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进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红色精神自觉性。

2、通过“红色诱导”,逐步推理,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在参观红色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因势诱导促成他们对红色资源的认同和共鸣。

3、通过制作有关战争和建设的音像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艺术活动;利用网络科技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题专栏;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优势;尝试大学生野外体验式教学等。

四、总结

红色赣南文化 篇7

关键词:红色景区,体育旅游,融合性发展

前言

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定位: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以及《罗霄山片区与扶贫攻坚规划》提出:将原中央苏区建设成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 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 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 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因此, 我们应该牢牢抓住《国务院关于振兴发展原中央苏区的若干意见》的发展机遇, 以《若干意见》为指导, 以《攻坚计划》为契机, 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事业发展研究, 强化红色文化传承创新, 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 为赣南原中央苏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对江西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特点的分析, 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核心区的建立、体育旅游产品和市场的开发与择定等问题进行论证, 构建了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景区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

1 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整合开发的资源优势

1.1 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

江西省地处沿海腹地.内陆前沿, 是唯一能同时接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直接辐射的省份。目前, 全省共有10处31个景区 (点) 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遍布全省10个设区市、50多个县 (市、区) , 数量和范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包括2个5A级 (瑞金和井冈山) , 5个4A级, 3个2A级红色旅游景区。江西省积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 2013年江西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 同比增长约21%, 旅游总收入达到1896.06亿元, 同比增长约35%。2013年10月, 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 对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政策保障作出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 绘就了江西旅游未来发展的蓝图, 吹响了江西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号角。

1.2 赣南原中央苏区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美誉, 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民俗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婺源傩舞以古朴的舞蹈风格和众多的表演节目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在革命老区井冈山地区, 有吉安龙灯、灯彩箍俚龙、狮头舞、永新盾牌舞等民俗体育活动;五指峰峡谷漂流是全国唯一无需桨划又无排工的双人皮筏漂流点, 漂流河道全长5kin, 自然风光旖旎[3]。赣州地区是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形成了“中国客家第一漂”和“东江水探源徒步游”两个体育旅游品牌。

2 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整合开发的发展方式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是指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体育旅游产业内的不同类别产品相互渗透, 相互交叉, 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 从而使产业边界模糊化, 逐步形成新型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4]。赣南原中央苏区具有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精神, 已有很大的知名度。但同时也遇到了旅游产品发展太过单一, 缺少持续吸引力的瓶颈。因此, 如若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资源有机的融合起来, 必然能够解决江西省旅游产品单一、缺少休闲健身元素的问题, 必然能够进一步增强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2.1 以红为主, 以体为辅的多元发展

多元化发展, 也称为多样化发展, 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利用现有资源, 开展多元化经营, 可以规避风险, 实现资源共享, 产生1+1>2的效果。赣南地区区位条件复杂:各县市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红色文化特色的呈现形态各异;自然生态风格迥异;客家文化历史弥久。如果继续单一地发展红色旅游或者是文化旅游, 其发展的前途和持久性都不强, 需整合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和体育旅游三种资源的功能, 充分发挥各功能优势, 将其效应最大化。因此, 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的发展方式应以红色旅游为主线, 以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为底蕴, 以体育旅游产品为辅的多元发展方式。

2.2 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以客源市场为导向,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调查发现, 江西省及来江西省旅游的其他省份游客, 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和对体育旅游产品特性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健身是人们参加体育旅游最主要动机;在参与性上, 人们对参与性和观赏性体育旅游的关注程度有一定差别, 对于参与性体育旅游项目较为关注;在刺激程度上, 人们更倾向于参加刺激性较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因此, 在旅游产品开发上,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娱乐需求为市场导向, 适应消费者需求, 配合全民健身运动, 不断开发高娱乐性、高参与性, 具有较强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整个旅游产业来说, 是一种发展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

2.3 创新投资方式,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要继续坚持开门办旅游, 加大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更多有实力的大企业, 学习各地成功经验, 助推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鼓励多种经营模式共同发展, 放宽市场准入门槛, 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于旅游产业, 形成多元经营格局。要进一步深化旅游企业改革, 政府要全力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组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带动作用的旅游骨干企业, 提高市场竞争力。尊重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2.4 创新营销方式, 更好地发挥宣传推介作用

要开展智慧营销, 打破传统营销模式的局限,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 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要开展目的地营销, 针对市场设计旅游产品、制定营销策略。比如, 井冈山、瑞金是游客感悟革命传统的首选之地, 三清山是游客体验大自然的好地方, 等等。要形成营销合力, 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的“三位一体”营销模式, 把各方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整合起来, 将苏区文化和苏区旅游更好地推介出去, 推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大发展。

3 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核心区的建立

3.1 以井冈山市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体育旅游核心区的建立

井冈山精神和红色根据地的革命历程, 极大地体现中华民族自主解放和自觉发展的现实运用和深远思考, “红色井冈山”创造的“坚定信念,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革命精神,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革命成果, 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源头[5]。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精神萌发的地方, 在中国革命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无可取代。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分为11个景区, 76处景点, 460多个景物景观。既有气势磅礴的云海、奇妙独特的飞瀑、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 又有享誉全球的黄洋界、及被载入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的井冈山主峰, 更有亚热带次原始森林、稀有的珍贵树种、栖息林海的珍禽异兽, 令人目不暇接, 流连忘返。井冈山环境优美, 风光绮丽, 空气清新, 生态环境极佳, 是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着力构建以井冈山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体育旅游核心区, 能够形成以点带面的作用, 推动瑞金、南昌、兴国等革命圣地旅游业的大发展。打造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升级版, 能够有效推动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 为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江西省产业转型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的活力。

3.2 以南昌和赣州为中心的体育旅游核心区的选择

3.2.1 红色旅游资源与客家民俗体育资源整合

南昌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八一南昌起义革命旧址, 新四军旧址, 方志敏烈士墓, 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小平小道等旅游资源。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是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场所。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南迁后, 经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所积累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6]。赣州是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同时, 它又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和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最大的聚居地。因此, 在制定赣南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中, 须重点推出“中国客家第一漂”和“东江水探源徒步游”这两个体育旅游产品。将休闲体育项目与文化旅游产品有机融合起来, 能够使游客在感悟革命精神、领略客家体育的魅力的同时娱乐身心、放松身心。在参与爱国教育实践中, 实现精神与形体的双重养护, 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3.2.2 南昌和赣州体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充足和良好的经济支撑

一个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做得长久, 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基础配套设施是否充足和健全有着必然的联系。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 濒临鄱阳湖西南岸, 是唯一一个和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 是京九、浙赣铁路的交汇点, 可谓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同时, 昌北国际机场开通了直通北京、上海、香港等国内各大城市40多条航线, 并可转机前往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等地区。赣州作为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 赣州已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南昌和赣州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整合开发模式

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景区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应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以及各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水平, 有步骤地合理利用资源, 促进优势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并以此带动其他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以“革命摇篮”—井冈山为首选核心区, 以“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赣州6县为重点的“红色故都”旅游区为次重点开发区, 形成以井冈山为龙头, 南昌和赣州为两翼的“红色金三角”旅游集化区, 并在短期内形成各种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积聚效应, 产生较高的增长倾向。以江西省举办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为契机, 结合赣南红色旅游特色景点, 打造红色主题教育和体育休闲娱乐精品旅游线路。同时, 可以借鉴和引入中国 (临沂·莒南) 第一届红色体育运动会, 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举办一届红色运动会, 在体验革命传统和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使游客身心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红色金三角”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对周边旅游景点产生地区辐射, 带动周边县市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实现整个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347-351.

[2]姚洁.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的战略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赵金岭, 等.赣州市体育旅游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 2007 (2) .

[4]邢中有.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8) .

[5]王世瑛, 胡建华.论“四大红色摇篮”的文化内涵[J].老区建设, 2006 (12) .

赣南客家舞龙灯文化探析 篇8

一、赣南客家舞龙的研究背景

龙灯在赣南有悠久的历史, 据赣州市木拦井谢氏宗祠和尚书街曾氏宗祠族谱记载, 远在唐、宋时期就有宗族的龙灯,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到全姓人家拜年祝贺。另据西津路广东会馆会谱记载, 从宋朝开始, 每年春节期间, 同乡会要轮流做首司, 举办赏灯会。此习俗一直延至解放前夕。解放前赣南搞龙灯, 俗称能驱邪降福, 大吉大利, 风调雨顺, 人财兴旺。所以每到一家要灯时, 都要由领队人赞美几句好话, 如“龙灯到府上, 四季保兴旺”、“龙灯转过身, 今年赚万金”、“龙灯摆一摆, 生个长命仔”等等。有的龙灯还兼唱坐堂戏, 专唱吉祥的戏。如:《龙凤呈祥》、《满堂福》、《听琴接驾》等。春节玩龙灯, 由头人主持, 玩灯前要举行迎新灯的隆重仪式, 一般还要请道士念经“起师”, 从鞭炮鼓乐声中迎回新灯。正月十六为散灯日, 散灯时, 男女乡民总要小心翼翼地拔下几根龙须, 求神龙保佑;孕妇则要将龙须藏在枕头底下, 盼望来年生子成龙。散灯时, 要请道士念经, 用香火明烛焚送旧灯。有些姓氏集中的乡村, 凡是添了男丁的人家, 要出水酒 (米酒) 半担送到祠堂置办“红丁酒”, 大家喝酒共同庆贺, 以谢龙恩。解放后这些旧习已废除, 耍龙灯纯属表达人民庆佳节贺喜事欢乐之情。

二、赣南客家舞龙的形态及技术风格

1. 形态。

赣南客家龙灯种类很多, 遍及城乡, 这主要是从制作的龙形道具以及舞动的特点上来分的。赣南客家舞龙按颜色分, 有黄龙、青龙、白龙、黑龙等;按制作材料分, 有用稻草扎的草龙, 用竹片扎的篾龙, 用布缝的布龙, 还有用板凳接起来的板凳龙等;其节数以单数为吉利, 多见三节龙、七节龙、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对于龙的形象的塑造, 注重形意而合, 颇具匠心, 或气势昂扬;或小巧玲珑;或华彩壮观;或秀色纤细。丰富的艺术想象结合赣南民间手工艺人的结扎技艺, 使龙的形态栩栩如生, 丰彩多姿。

(1) 鲤鱼龙灯。“鲤鱼龙灯”在赣州市较为普及, 尤以五道庙的最为著名, 水东、水南、湖边、沙石、蟠龙等乡都有这种龙灯。龙灯以鲤鱼为主, 可以配虾灯、螃蟹灯、螺灯、青蛙灯等, 其骨架用小圆竹扎制, 外表用纸糊, 再描绘各种颜色, 里面装有蜡烛照明。一般由五只鲤鱼, 头、尾、龙泡和虾或螃蟹等组成。耍时以弹跳步伐为主, 有时还要走矮子步。其中以虾最难耍, 耍得好的虾, 似一只活虾满塘乱跳, 使整个场面非常活跃。鲤鱼灯可以舞32种花样, 一种花样配一种吹奏曲调。如有鲤鱼跳龙门、鲤鱼抢水、鲤鱼钻泥、鲤鱼下滩等。整个灯阵要求移动如行云流水, 宛如一条游龙, 灯阵还运用鲤鱼灯舞成福、喜、吉等字形, 向人们送上美好的愿望。夜晚站在远处观“鲤鱼灯”, 好似目睹一塘的鲤鱼戏水, 栩栩如生。

(2) 跳蚤龙灯。跳蚤龙灯又名“篓子灯”, 这种龙灯在赣州较多, 南外和水西、水南、沙河等乡 (镇) 均有。这种龙灯共5节, 短小精悍。据老艺人说, 唐朝时南外营角上就有人耍“跳蚤灯”。流传至今还可要9种花样:结球、磨盘、分跳、牌楼、盖花等。耍灯时的步伐以弹跳为主, 动作以舀沟水贯彻始终, 节节龙身紧随龙头跳来蹦去, 特别是龙尾时而悠悠忽忽, 时而活蹦乱跳, 情趣盎然, 逗人欣喜, 通盘龙灯表演活似几只跳蚤, 故称为“跳蚤灯”、“摆字灯”、“车子灯”等。因玩得很文雅, 故群众又称之为读书人耍的灯。耍时以变换队形来摆字, 一般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字样。

(3) 板凳龙。板凳龙主要在春节至元宵期间活动, 集中流行于大余、南康等地。舞动时, 三人同时将板凳举起, 或上下滚动, 或左右绕转, 或从中穿过。独凳龙小巧玲珑, 场地不限, 高超技艺的舞蹈者甚至可以在方桌上舞。多凳龙, 由5至11条板凳组成, 每人各举一凳, 最前面的是龙头, 最后面的是龙尾, 余者为龙身。另有一人举宝珠逗龙行进, 动作协调, 凳凳相随。主要套路有: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

(4) 秆龙灯。龙南汶龙镇、全南里仁镇栗园围、石城县都有庆元宵舞“秆龙灯”的习俗, 盛行已有600余年历史。整条龙都是稻草扎成, 又称稻草龙。秆龙灯, 实际上是无灯, 只满插线香, 有舞而无唱, 所以也称为“线香龙”。表演时以踏、摆、蹲、转等动作为主, 还加插一些武艺表演, 动作粗犷、豪放, 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

(5) 三节龙。三节龙光绪年间便盛行在崇义县田心村,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地农民把这种三节龙称为“泥鳅沾灰”, 亦即形容三节龙舞动起来犹如肥短的泥鳅沾了香灰一般活蹦乱跳。三节龙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龙由3节组成, 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 由红绸串成, 龙头上绘有八仙、灶神等图案。4人执牌灯, 牌灯上写明姓氏堂名。三个舞龙者站在仅有0.64平方米的八仙桌上, 动作可分两种:桌上舞龙和地面舞龙 (桌上舞龙有腾云驾雾、高车摇水、穿龙、团龙、左右舞龙;地面舞龙有举龙、参拜、龙摆尾、左右舞龙、行步舞龙、正面舞龙、穿龙) 。

2. 技术风格。

赣南龙灯耍法不一, 各具特色。有的以弹跳为主, 形式活泼, 如“鲤鱼龙灯”、“跳蚤龙灯”、“抢泡龙”、“长龙”、“草龙”等;有的以队形变化和摆字为主, 耍得文雅, 如“摆字灯”、“车子灯”、“花灯”等。但共同之处, 一是大多数龙舞在表演时都在龙珠 (或鲤鱼) 的引导下活动, 当变换花节动作时, 要随龙珠的指挥而变;二是在每个花节动作做完之后, 要有一段缓冲的悠扬动作和走圆场, 以便衔接下一个花节动作;三是舞龙通常在场子地上表演, 为了让四周观众都能看到, 往往每套动作要做两至四个方向 (或上或下, 或东南西北向) 。步伐里有跳、趋、蹉、趁、趱、踅、蹑、跃, 舞法也有闪、耍、折、穿、交、旋等, 难度甚大, 需要有较深的功力, 所以搬舞龙头的人, 多是身强体壮的壮实汉子, 有多年舞龙搬灯的经验, 舞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龙的动势分行进 (摇头、摆尾) 、迎龙 (头不时高举、尾摆个不停) 、舞龙三种。领舞者手举红色绸制绣球, 龙跟着绣球动作, 或腾跃或滚动, 或盘起或穿插, 不断展示扭、挥、仰、俯、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如遇群龙演舞, 热闹紧张的场面, 每每引得大众群情激奋。

三、赣南客家舞龙文化内涵

1. 中原舞龙文化的变异。

龙舞在封建社会是“人和政通”统治手段的重要内容, 中原地区汉民的流动和南下, 使得龙舞文化传播四野。中原舞龙均属“健舞”、“武舞”, 舞起来神威气武, 而赣南舞龙展现婉转回旋、左右盘翻、屈伸绵延、柔中寓刚, 善向空中施展纵向环舞。风格的变异与赣南山区地势不平、场院小的环境也不无关系。在赣南土著龙俗中的“龙”很多是属于“小龙”, 有别于北方的“大龙”。“小龙”原形为蛇, 越、畲有谓“蛇入屋”为“龙入屋”, 不可赶杀, 反之会遭不吉[3]90。赣南客家九狮拜象习俗中舞的龙即是蛇头龙身, 当地称之为蛇龙[4]71。种种土客文化交融, 融合成为赣南舞龙文化新元素。赣南客家对“龙”的不同理解和诠释, 表现在客家地域在传承传统“龙”的过程中, 按照自己的传承变化系统而演变出不同的龙形。

2. 传统的宗族观念。

赣南客家总是把祖先和龙联系在一起, 围龙屋、龙脉等, “龙”无处不在。把“饮水思源, 崇敬祖先, 慎终追源, 繁衍子孙, 世代相传”这些传统观念与对龙的图腾崇拜结合在一起, 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引龙”、“接龙”、“安龙”、“发龙水”等仪式。“搞龙灯”通常以家族宗祠为单位, 同属一祠的族人共置一幡龙, 参加耍龙的也是该族的子弟, 故“搞龙灯”除了祛除不祥之意外, 更有凝聚家族力量、显示家族人丁兴旺之意, 这与客家流离迁徙的历史背景有关。客家先民在中原祖居地长期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 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 背井离乡的迁居, 使其更体会到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故聚族而居、修族谱、修宗祠等活动十分兴盛, 在赣南村落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区里, 舞龙更需宗族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权威人物出面组织, 各家出人或出力襄助。通过舞龙的系列活动, 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密切协作、相互配合。

3. 宗教祭祀的表现形式。

作为赣南客家先民重要组成部分的百越和畲、僚、蛋等, 都有悠久的信巫尚鬼传统。据清代同治年间《会昌县志》载曰:“或疫病大作, 束草为龙, 遍体插火香, 鸣锣击鼓, 沿家旋舞, 以逐病鬼, 祛除不祥。”[5]120赣南乡村借庙会、节日、香会开展各种名目的娱乐、宗教相结合的活动, 特别是各地庙会举行迎神活动的舞龙打狮最为兴盛。解放前每到七月初七前, 赣州康王庙会菩萨出巡时, 康王被抬着走在最前面, 九十九节长龙紧随其后, 两条九节小龙跟在长龙后面, 再过来是舞动的十八只狮子, 又接装八台“古事”, 整个巡游要三天的时间。在南康市横寨乡举行大型送龙神民俗活动以及各路神庙菩萨的圣诞喜庆的游垅、游塅、游街等活动均有舞龙相随。由于赣南客家多神信仰, 民间求神活动非常普遍, 作为神的化身, “舞龙”贯穿在宗教祭祀活动中, 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4. 山区农耕文化的体现。

赣南客家人舞的龙, 制作的材料多半是稻草、竹篾等生产资料做成, 而从赣南龙灯分布特征上看, 农业较发达的地区, 也是舞龙比较兴盛的地方, 农耕文化的龙神崇拜, 为赣南客家农业民众认可。赣南客家人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 以求得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如遇灾年, 则用稻草扎成“应龙黄”, 到田头地角舞动, 以求降雨、除灾。而稻草龙出游, 若与其他龙灯相遇, 后者都得避让熄火, 礼让稻草龙为先, 即稻草龙辈分大, 这是为何?这就是深固的“以农为本, 五谷为先”的传统思想使然。

千年客系的迁徙过程中, 龙灯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客民传播赣南并为当地土著所接纳和吸收, 根据不同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欣赏习惯、自然条件, 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发展, 并与本族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在一定意义上来讲, 也是其他原始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在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传承、复合、变异的反映。同时, 舞龙也是赣南客家依据不同社会需求, 借助想像力构建一个人神同欢的文化空间。其活动本身, 不但可以培养敏捷与灵活技巧、发挥合作协调能力, 更可以锻炼强健体魄、发扬团队精神, 养成尊重他人、互助合作的表现, 是酬神和娱人的有机结合, 具有双重意义。赣南客家舞龙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成熟, 既伴随着赣南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开拓创新的脚步, 也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极而衰, 显得那么艰难、曲折、沉重, 也显得那么深厚、博大、精深。正因为如此, 赣南客家舞龙文化才那么魅力无穷。它是客家社会系统的一种象征性的叙事, 存储了客家劳动者共同的“社会记忆”。

参考文献

[1]谢钧祥.根在中原的客家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 .

[2]罗勇.客家赣州[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吴春明.“南蛮蛇种”文化史[J].南方文物, 2010 (2) .

[4]谭东辉, 刘志民.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田野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 .

上一篇:电影中的网络科幻下一篇:个性化的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