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2024-05-17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共10篇)

篇1: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激发人们积极向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崇高的道德理想作为精神支撑。应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意愿和情感,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就山东而言,应充分挖掘齐鲁优秀道德资源,大力弘扬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沂蒙精神,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努力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与遵循。我国古代形成了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儒家倡导的“君子坦荡荡”的人格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都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生动写照。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科学判断是非优劣、美丑善恶,以强烈的道德责任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尊严,提高公民道德实践能力。践行道德规范,维护道德秩序,既靠他律,也靠自律。崇德明德、向上向善,不仅需要每个人的高度自觉,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在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激发公民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坚决抵制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通过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在弘扬传统美德、开展道德实践方面,山东省充分利用丰厚的道德资源,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和“学雷锋,做山东好人”以及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弘扬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坚实思想道德支撑。

篇2: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历史上,我县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让人动心的,就是129师的老区精神。星期一,红色文化宣讲团走进我校,为我们带来了一餐红色盛宴。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残忍的杀戮了我们的民族同胞,我县人民为了民族大义,创造了九千将士进进涉县,30万壮士出太行的奇迹。一二九师在我县成功的歼灭了敌人,他们缔造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老区精神,成为我们永远可歌可泣的历史。

正是有了老区精神的感召和影响,在我县去年经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后,我们全县人民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万难,在废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园。受灾的百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没有失掉信心,一个个美丽的家园重见。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山村,全村党员32名,正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却谱写了燕赵大地上的一篇神话,全村自发的修筑了一条通山的致富路。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提高农业产量,村民们义务出工出力出材料,上山修路,不计较得失,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人。这就是“新愚公精神”。

我县前半年成功举办了邯郸市首届旅法大会,短短的一百多天,创造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多少个旅发速度,都与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分不开。

篇3: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这些年来, 总有两个问题反复出现在我的脑畔———小学教育究竟会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什么呢?办怎样的学校才适合槐坎孩子的发展呢?这两个问题让我一次次叩问了亘古不变的圣人之训———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想, 拥有了“坚毅和道德”的人, 才能像天地一样永恒不朽;一所有这样深厚文化内涵的学校, 才能走向远方, 才能造福一方。

二、实践与探索

1. 立足体验教育, 合力构建学生成长的行为文化。

巍峨大山因涓涓溪流而充满灵气, 学校同样因学生而充满活力。在实践中, 我有一个坚定的想法:一定要让留在槐坎学习的孩子感受到他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 学校要尽一切力量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

(1) 以“校外德育基地”为载体, 体验“幸福成长”。我校的“小小讲解员”在县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很荣幸, 曾经在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时, 应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座谈会, 为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进行现场讲解, 因此, 一批优秀的学生先后被评为县十佳少先队员、市美德少年。今年, 小小讲解员中的魏晓月被评为“浙江省美德少年”, 暑期作为我县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浙江省赴北京的夏令营活动。

(2) 以“校本课程”为指导, 体验“五铁精神”。红色德育本身就有历史沉重感和政治化过重的倾向, 这样长期下去, 会出现德育的倒三角现象吗?更何况我们是小学教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校适时提出了“体验式德育”的探索。那突破口在哪里?只有将学校的德育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才不盲目, 不随意。为此, 我们开始构思和编写校本课程, 先后考察了南京夫子庙小学、宜兴万石小学、杨港小学, 最终完成了《铁军精神的美丽传递》的编写, 让人激动的是, 该课程最终被评为“浙江省首届精品德育课程”。这两年, 我们紧紧围绕校本课程, 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体验活动, 做到月月有主题, 季季有体验。如:三月份“铁的纪律伴我成长”、四月份“铁的信念催我奋进”、五月份“铁的意志促我成才”、六月份“铁的团结助我前行”、七月份“铁的作风引我提升”。

(3) 以“小铁军少年宫”为平台, 体验“艺术魅力”。2012年, 学校成功申报了浙江省乡村少年宫, 努力开创“农村学校不土气, 琴棋书画跟上去”的新局面。我们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好, 想方设法开设国画、西画、航模、舞蹈、器乐、乒乓球、射击队、古筝等兴趣活动小组。特别是射击队和古筝社团的开设,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正是因为我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 我们的办学想法逐步影响了家长, 带动了家庭教育, 使更多的孩子因接受了艺术的熏陶而变得更有内涵、有修养。去年, 在浙江省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 “纸飞机”手掷比赛获得了个人二、三等奖。今年, 在县“七巧科技节”上获得了4项个人一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1项团体一等奖及优秀辅导员、团体优秀奖等荣誉。我们坚持这么做着, 发现城区学校能做到的, 农村学校通过创造条件也能做到。

2. 弘扬铁军精神, 合力构建教师发展的制度文化。

槐坎属于5所五类学校之一, 留住教师、培养教师是我校最大的责任。因为只有留住了人, 培养了人才, 一切才有可能。这一想法也成了我这个校长工作中坚定的信念。如何让老师热爱工作呢?

(1) 让“三责” (明责、担责、尽责) 成为槐小教师的强师之魂。邀请“最美浙江人”陈长芳、浙江省班主任能力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梁磊到校作“最美事迹报告会”, 邀请高考状元杨纯子母亲王卫兰为全校师生、家长做专题报告, 带领全体班主任参观长兴县培智学校……通过多角度、多途径拓展教师视野, 使其亲身感悟教育奇迹背后的规律———成功必然与强烈的责任心和巨大的付出成正比例。

正是这“三责”的自觉要求, 我校老师也涌现了很多感人事迹。如:今年7月即将退休的章爱琴, 脚刚开好刀, 却拄着拐杖来上班;六 (2) 班班主任柏爱芬在她儿子结婚那天却还来学校参加实验初中抽签;年青教师李达订婚都没请假。这一年, 学校先后有三位年轻老师怀孕, 都坚持上班到最后一个月, 在现在的社会, 她们真的不容易、不简单、不娇气。王寿成、陈美丽老师入围了“最美长兴人”。其中, 王寿成老师还荣膺“浙江省春蚕奖”。

正是众多具有这种精神的老师凝聚了槐小不怕苦、不怕累的铁军精神, 这也印证了去年教师节上我们全体教师的宣誓:把心放在教育上, 把孩子放心上。

(2) 让“规范效率”成为槐小教师的强师之要。在校内, 我们有一项坚定的共识:备课比上课重要, 上课比补课重要, 预习比复习重要。为此, 在教学创新方面我们建立了“三三”联动管理机制, 即“三清”常规管理机制 (堂堂清作业, 天天清评价, 周周清常规) 和“三精”教学实施机制 (设计上要精心, 管理上要精细, 效果上要精品) 。这一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在常规方面做到提前干预, 靠前指挥。在这两年的监测中, 我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3) 让“专业成长”成为槐小教师的强师之基。如果想跑得快, 你就一个人跑;如果要想跑得远, 大家一起跑。为此, 学校提出“以课题统领学校一切发展”的思路, 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养成科研习惯, 树立“人人是科研人员”的思想。在教学方面始终围绕县级课题《小学自主体验课堂的策略研究》, 有序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为此, 我们坚持每周听课。而且, 对听课人员作了三要求。第一是带着研究主题听课。第二是分层听课。骨干教师的课, 要盯着听———帮助提炼教学理念;优秀班级的课, 要坐着听———帮助提炼优良的学习习惯;同一位教师, 要跟着听———帮助反思改进。在听课的过程中, 结合学校申报的教研课题, 和老师共同商讨教学中的困惑、疑难。第三, 围绕课题, 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和把脉, 如南通市海门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吴勇、县教研中心沈莉主任、施秋奕主任、名校长许百民、一级名师黄玉平等。最终, 该项课题被评为县一等奖, 有力推动了教研与科研这两条线相向而行。

正是这样坚定不移地用好人, 培养人, 成就人, 也终于留住了人———我校连续五年没有一位教师递交进城调离报告, 并且连续两年被评为“县校本研训先进集体”。

三、我们的愿景

沃伦·本尼斯曾经说过:“在人类组织中, 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 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因此, 我校的发展愿景是:立足槐坎小学文化特色, 努力实现“有活力, 有魅力, 有实力”的三力学校。我和我的团队将不断践行长兴教师精神———“博学善思尊道厚德”, 始终引领我校教师与专业为友, 与书本对话, 与课题为伴, 与健康相随, 做一名堂堂正正、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小学学习型教师, 为全面打造三力学校而努力奋斗!

摘要:这几年来, 槐坎小学秉承“粟裕精神”, 挖掘地方文化, 融合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努力整体构建一条符合槐坎办学特色的道路。经过专家指导和反复论证, 确立了“自律自强厚德树人”的校风, “立足体验教育弘扬铁军精神”的办学特色, “以德立校以德促教以德导学”的办学理念, 以当年粟裕将军在槐坎创建的苏浙公学的校训——“学以致用”为我校的校训。学校紧密围绕着这样的文化内涵, 整体构建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这两年在学生层面的行为文化和教师层面的制度文化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篇4: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摘 要】红色资源是我国的重要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现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红色文化中传承了我国优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和信仰,融合了我国人民的勇于斗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品质。本文主要是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入手,对有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基因;精神

1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了十分重要的阶段,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化基因的传承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保护,有效传承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2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

我国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加强党政工作的建设,通过有效的依托红色资源,能够给党政工作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能够为党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行为标杆。我党在开展建设制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思想人物作为代表,需要有丰富的精神支柱作为保障,这其中积极发挥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

3.1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

想要要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传承作用,需要对红色资源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挖掘,主要包括红色资源的起源、表现以及内涵等方面。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地区较多,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全面有效的发掘,针对革命先辈们遗留下的物品、精神和活动轨迹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并相应的可以建设一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对于这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域中存在的各项文化内涵和精神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充分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基因[1]。

3.2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将其中存在的红色文化基因进行有效展现,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仪式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比如说在每年的“七一、八一和十一”等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文化之旅,让现代人们重走当年革命先辈的路途,组织人们积极参观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各个革命先辈纪念馆以及各个重要的根据地等,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新兵下队、老兵退伍的时间段中,组织人们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的表演活动,人们在一些红色文化形式的教育之下,能够更加充分的感受到红色文化中所传承的那种基因和精神。第二,经常性的重温一些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之中积极代表和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比如说一些《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以及《挺进大别山》、《铁血红安》等影视剧等,通过对这些经典进行经常性的重新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加全面的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第三,积极创作一些红色文化的精品作品和活动。使用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承红色文化,能够更加调动和吸引人们的兴趣。创办一些红色文艺小分队,在各个红色文化资源聚集区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文艺汇演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应用现代通信手段,比如说微信和微博之类,设立一些公众微信号和官方微博,定期发送一些红色文化的内容,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能有效了解到红色文化的资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各种基因形式[2]。

3.3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有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基因进行全面传承,需要对红色文化的传统进行有效延续,提升红色文化本身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党积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公信力,使用红色文化锤炼战斗精神,使用红色文化涵养我党的坚强性,使用红色文化来提升党内凝聚力。将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向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延展,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比如说在开展抢险救灾等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作用,使用红色文化资源来锤炼共产党的战斗精神。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是老区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出的,其中包含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信仰,在开展当今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红色文化作为良好的指导[3]。

4结束语

红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需要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硕伟.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4):142-144.

[2]胡遵远.挖掘党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金寨县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教导切实抓好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J].铁军,2016(6):29.

篇5:传承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毛秉华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他的光荣历史。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湖南中西长沙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西柏坡是一个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地方,他的这些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西柏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这里被誉为“革命圣地旅游家境”。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市的一个普通山村,1948年5月,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在这个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里演绎了精彩非凡的战争乐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永远荡漾在我心中。

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为祖国出一份力。

弘扬红色文化

假如有人问你:“看到红领巾,你会想到什么?”你们会是怎样回答?假如有人这样问我,我一定会说:“我会想到革命战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会想到革命先辈们那种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会想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抛头颅、洒热血是不可能再现了的,那么,去哪儿感受这些呢?对了!那就是书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有许多写革命先辈们英勇事迹的书籍,如:“《红岩》、《永远的丰碑》等。因为我热爱红领巾,所以我也就爱上了这些红色经典书籍,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永远的丰碑》中的赵一曼烈士所受得刑法,惨不忍睹,什么:老虎凳啊、电击呀、灌辣椒汤啊等等、等等。但是这些并没有使她屈服,她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泄露半点机密,时刻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她那宁死不屈的精神,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不会忘记她为我们付出的一点一滴,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是不会朽的。

篇6:红色文化感悟心得

怀着对红旗渠的向往和对红旗渠精神的崇敬之情,全体党员首先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林州人数十年的磨砺造就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成为世界奇迹,也成就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是我们河南人的一张名片,也是河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红旗渠精神曾经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馆里展出的工程模型、修建场景、英雄形象以及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详细地记载着上个世纪60年代林州10万人民苦干10个春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总长1500公里、灌溉区域达50多万亩土地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的英雄事迹。

随后,大家又前往建设红旗渠时的经典地段分水闸和青年洞实地参观。看着一幕幕真实的即惊险又伟大的工程,大家无不被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这次参观红旗渠活动也是党员的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在青年洞前,党员同志们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表达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篇7:红色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一大清早,我和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坐着大巴车来到目的地。下了车,我们纷纷换上了红军服,系上小皮带,个个都神气十足的样子,看起来像极了真正的小红军。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今天的第一个活动项目:毛毛虫赛跑。开始我们组的组员不以为然,老是一次次地输掉比赛,后来终于意识到了比赛的重要性,于是都开始发力。我也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最后累得满头大汗总算是打平了。比赛结束后,大家开始跟着老师学唱红歌,个个认真地唱着,激情满满,气势如虹。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打鬼子”的环节。游戏开始后,我们高喊着:“冲啊!冲啊!”几颗手榴弹同时飞了出去,在敌军中间炸开了花,战场上硝烟四起,浓烟滚滚,我趁机瞄准目标抬手就是一枪,砰!砰!砰!接二连三地倒下了几个“鬼子”。

我们扛上步枪,冲向“鬼子”的营地一起俘虏了剩下的敌人,把他们带到了长官面前,接着便是一片欢呼声“我们胜利了!胜利了!”结束后,长官领导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地开始宣誓:“我宣誓!重走长征路,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行动听党指挥!”此时我的心中油然而出一种信念: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中餐是体验民族文化——长桌宴。当地老百姓为我们这次参加活动的两百多人准备了好几条长长的桌子,桌上摆满了丰盛至极的美味佳肴,大家吃得可欢了。饭后我们转移到隔壁的大厅进行了才艺展示,我踊跃报名上台表演,并展示了自己最擅长的“朗诵”节目。因为这次准备得不是特别充分,所以感觉不尽人意,希望下次有机会可以表现得更好。下午还进行了许多特别好玩的项目:滑索道、拔河、齐步走等等。滑索道是我一直很期待的项目,因为通过它让我战胜了恐惧,使我变得更加地勇敢。

篇8: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一、雪峰山美丽的自然景观

首先, 雪峰山终年积雪, 村庄被大雪封冻足有五个多月, 因而村庄取名“雪峰”。整个盆地异常开阔, 村民房子聚居在盆地的边缘, 形成遥相呼应的三个自然村。

其次, 雪峰山作为顶峰, 它座落“仙霞”岭与括苍山两大山脉间, 是仙霞岭友脉上的一个主峰。雪峰山顶峰, 也称“观山尖”。山顶有小片平地, 立此处环顾四周, 可遥望丽水、缙云、永康、武义、兰溪、金华等城镇, 蔚为壮观。稍作仰视, 似乎天很低, 头顶仿佛碰到蓝天, 感觉伸手可采撷朵朵飘游云。1999年12月31日傍晚, 缙云县电视台摄制组曾经拍摄了20世纪缙云大地上最后一缕阳光。

再次就是让雪峰人自豪的“龙潭瀑布”, 瀑布落差117米。这个瀑布, 在清代修三编的《缙云县志》上有过记载。龙潭“三潭三瀑”, 相互照应, 成为雪峰景点一特色。

还有就是雪峰现存古树, 以红豆杉和柳杉为主。目前仅剩古柳衫7棵, 红豆杉11棵。专家推算, 这些古树群, 树龄至少均在200年以上, 其中最大的一棵柳杉为600—800年之间, 胸围3.8米, 高42米。

雪峰的古代遗址神秘又古老。至今尚有完好的金丽温古驿道, 有婺州处为边界墙, 有金塘坪寺院等遗址。“金丽温古驿道”是古时金华 (婺州) 通丽水 (处州) 到温州的捷径。石级台阶, 路面小石子订的整整齐齐。路面宽约2米。

二、雪峰山光荣的革命历史

雪峰山, 地处缙云、丽水、武义三县交界, 海拔千米, 山高路险林密。非常有利于革命游击战争的开展, 在解放前, 这里的人民群众深受着阶级的压迫与剥削, 生活及其悲惨, 人们迫切希望这种苦难的生活能够尽早到达改变。在1930年, 雪峰山区贫苦农民揭竿而起, 建立永康工农军雪峰山游击队, 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打击封建地主反动势力。革命失败后, 他们没有灰心。解放战争时期, 在雪峰又建立了地方党的组织。雪峰山成为处属 (丽水) 、金属 (金华) 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地区。1947年, 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在雪峰村宣布建立。1948年到1949年5月解放, 雪峰村成为浙东路南党组织、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路南军分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的重要机关驻地和后勤基地。六支队教导队、路南军政干部学校、《新路南报》社、路南电台、部队被服厂、医务站、军需供应站、交通联络总站等重要机关均设在雪峰。雪峰山区曾多次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 但是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怕困难, 不怕流血牺牲, 顽强地坚持斗争。他们为革命的胜利、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以后, 雪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发展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创新功。

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

2007年, 雪峰村属双川乡政府, 2008年后, 乡镇撤扩并后, 雪峰村并入了新建镇。新建镇是缙云人口大镇, 有84个行政村, 7万多人口, 雪峰村失去以前乡政府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 又经历了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 使村干部主要领导之间又闹矛盾, 极大的影响了对雪峰山的旅游发展步伐。在外界的经济大潮影响下, 部分干部追求个人利益, 缺少对公益事业服务奉献精神, 加上村集体经济一直负债, 干部、群众失去信心, 不敢办事业。对上面的项目也不积极争取, 对老一辈留下的革命遗产不够重视, 破坏严重。现在很多游客都冲着雪峰山红色革命精神来的, 来时兴高采烈, 到时一片茫然。除了展示馆外, 雪峰没有解说和导游, 无地方游走, 也没有亭子等可供休息的地方, 只得气呼呼地回去。经过村干部第一把手的实事求是, 密切党员、群众的关系, 多谈心、多听群众建议, 以上问题已逐渐解决。

四、如何开发红色旅游加快老区经济与文化发展

(一) 改善当地交通条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为了加快老区建设, 发展老区经济, 我们必须改善交通条律, 因此, 在1987年, 由县交通局组织技术人员, 对“雪峰公路“进行测量, 确定公路6米宽, 9.5公里长。从此, 雪峰人民学习老一辈革命的精神艰苦奋斗, 十年如一日, 坚持义务投工投劳。全村男女老少不畏严寒酷暑, 饱经风霜雨雪, 劈山开路。至1998年, 公路造价约为160万元, 其中村义务工和村自筹资金合计81万元。在雪峰人民艰苦筑路过程中, 上至八旬老人, 下至星期六回家的中小学生, 全村人人出动。到1998年8月村民义务工达4万工。

2000年3月初, 丽水地委委员、地委宣传部长徐峻到雪峰调研, 看了这条蜿蜒穿行崇山峻岭间的公路后, 指出:“雪峰人自力更生、坚忍不拔、坚持13年修路不止的精神非常可贵。这既是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 也是丽水人民立足山区, 艰苦创业的丽水精神的突出体现。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从此, “雪峰精神”作为丽水精神在金丽水地区打响了。在90年代影响和鼓舞了整个缙云县乃至整个丽水地区的人民。

(二) 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促进雪峰村旅游发展

雪峰村位于缙云县新建镇西北角, 山高地险, 现有人口679人, 耕地303亩, 山林面积6040亩, 村支部现有党员25人, 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村集体收入较为薄弱。

2007年9月, 金华市党史办与丽水市党史办共同在雪峰村姓王祠堂修建“雪峰山革命历史展示馆”, 并在雪峰祠堂立空“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成立遗址纪念碑。同时邀请健在的老革命同志重游革命根据地。展示馆以雪峰村1930年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后雪峰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和不屈不挠的筑路精神为内容。2010年, 雪峰村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有农家乐4家, 游客量从2006年2000人次增到2010年客流量达一万余人次, 雪峰人民对红色旅游鼓起了干劲。

(三) 强化雪峰传统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雪峰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夏天清凉怡人, “雪峰精神”的红色革命造地后, 作为旅游的载体, 它承载了革命事迹、人物和精神的丰富内涵。村干部为了做好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不断向上级主要部门争取项目资金, 积极推动雪峰红色旅游休闲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要革命遗址, 如浙东游击队在雪峰东疗自然村的司令部、被服厂遗址的修复。总之要做好“雪峰精神”的重振工作与革命传统精神的继续发展, 就必须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 逐步提升“雪峰精神”的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篇9: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

红色旅游是在传统的革命教育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对人们政治思想的教育并且还发展了旅游黄金周,因此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发展尤其迅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红色象征着革命,并且有很明显的时代性。红色旅游主要是在革命根据地以现存的革命纪念物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倾听革命故事,学习革命精神。

红色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红色文化,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及相关理念。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者对马克思列宁的理论有很深的认识,并且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把他们的理论发扬壮大,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这些成果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中国人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传承

发扬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开展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红色旅游就是纪念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一种良好的方式。可以通过建造纪念碑、遗址、纪念馆等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展开回忆。让当今社会的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纪念物或者旧址体会到中国在进行革命战争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所处的艰难境地,感受到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而更加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在全球化、经济化、区域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红色文化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逐渐成为帮助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更要努力保护好红色文化,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在红色旅游逐渐兴起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这一核心理念通过更加真实直观的方式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中华儿女。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它能够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红色文化的感染力,让更多人了解革命精神,了解红色文化。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在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红色文化能够把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过程中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中华儿女。想让人们了解红色文化的方式有很多,但红色旅游是最能让大众接受的一种方式,因为他能够让人们亲身体验,亲眼看到一些纪念品,并通过导游的讲解进而全方位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当然,传承红色文化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观看红色纪律片等,借助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让游客有感同身受,进而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引起共鸣。

逐步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旅游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还是红色文化。想要发展红色旅游,关键是要明确红色文化的内在含义,将其精神传承下去。

首先,可以通过对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来发展红色旅游。可以让纪念馆、旧址遗址等地增加一些游客可以互动参与的项目,提高旅游的体验性和创新性,让游客亲身体验,达到红色旅游真正的目的。其次,在旅游过程中,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讲解工作也至关重要,精确可以培养一些专业人员对红色旅游景区进行讲解,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旅游胜地所承载的故事更加形象,更加具有说服力。此外,对红色旅游进行合理规划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前提,只有明确红色旅游的概念,明确其指导思想以及基本原则和目标,并制定了不少保障红色旅游的措施。在对红色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且要注重改革创新,提高旅游质量。

篇10:学习延安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延安红色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

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艰难

困苦的战争岁月和局部执政的情况下积淀形成的文化。它是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的基本“生活样态”,是

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价值取向、崇高思想品德、艰苦朴素

工作作风为主要标识的革命者的“公共人生”,本质上是延

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党文化。延安红色文化是走向成熟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生动的革命实践和宝贵的奋斗智慧。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延安红色文化是一种以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政党文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发展和成熟。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和“解放”“改变世界”是

同义语,革命的过程就是应用革命理论,动员广大群众,改

变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革命除

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含义之外,更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

改造主观世界、“实践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完美统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

行最彻底的决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正是建

立在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内涵的深刻把握和不断的践

行之中。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民族危机的加剧,党及时调

整革命的策略路线和任务目标。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

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认为,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广大的小资产

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

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

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参加的可能。因此,党对“革命”的“阶

级斗争”的理解,应转到“统一战线”上来,党的策略路线

是发动、团结和组织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一一日本帝国主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有信心也有能

力使自身变成一个“革命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革命战士。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

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一一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

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正是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

结合,1937年3月,毛泽东在和史沫特莱的谈话中坚定地认

为,整个抗战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为真正实现革命的三民主

义而奋斗”。从“温和的土地政策”到边区的民主选举和“

三制”,从提升干部素质的学习运动到改变党风的整风运动,其灵魂就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表

现出的主线是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坚持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民主主

义的中国。马克·塞尔登曾感慨地评价,中国共产党“使农

村革命的实践适应统一战线的战时迫切需要,同时领导民众

大胆地、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在多重压迫下解体的问题”。整

个延安时期,毛泽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爱国青年不断地发

动民众、组织民众,形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并不断地改

造自我,坚持“永久奋斗”,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推动新民主

主义的胜利。毫不夸张地说,经过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血与

火的洗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革

命话语体系已走向成熟和完善,党中央延安十三年的辉煌成就,正依赖于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成熟和努力践行。

二、延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革命文化。

延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毛

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表现。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醒中国共产党人:“马克

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党内的关门主义,认为马列主义如果不能“活泼地运用到中国的特殊的具体环境中去”,就会变成死的教条。1937年,毛泽

东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初步清理了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1938年10月的中共

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

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并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第一次

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认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完整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

践相结合的命题;到《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系统而完整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

思想走向成熟。

延安整风运动之初,毛泽东通过《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完整也是朴实无华的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整顿党的作风》

中,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

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

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

学界普遍认为,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延

安精神永放光芒》社论,是“延安精神”概念的首次提出和

明确阐述。该社论指出,“在长期斗争中用毛泽东思想培养

起来的延安精神,代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无疑是延安

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其中已经凸显了延安红色文化和当

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一一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表

明了其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特征

今天,我们回望延安十三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就会发

现许多延安精神原生态的内容。譬如,坚定地维护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走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抗大精神”

“愚公移山精神”,广泛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的“延安县

同志们的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生产运动、下乡运动体现

出来的“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十

三年“延安道路”的凝练,都是当时“延安作风”的升华,都打上了“窑洞中的马列主义”一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印记,都体现出了和旧的剥削和压迫观念决裂后中国共产

党人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文化品格。延安时期,续范

亭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就欣然写道,“敌后撑持不世功

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亲切和蔼田舍翁”;1942

1943年,张闻天做了15个月的农村调研后,感慨地总结

道,“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

正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和反对“洋八股”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香的”“鲜活的”“接

地气”的革命理论,也才使得延安红色文化成为真理追求和

价值诉求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著文化标识。、延安红色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

最基本的“生活样态”,其生活表现和实践表达是乐观自信

爱国奋斗的人生态度。

毛泽东对延安时期人们的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高度赞

扬,认为这是坚定革命者理想信念不动摇的“骨气”。在1942

年12月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延安

县同志们的布尔什维克精神赞不绝口,指出他们的工作态度

是积极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

生龙活虎,不违农时,按时发放农具贷款;根据实际,“制

定每个农户的生产计划”;“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有

很好的调查研究工作”。“这种精神,对于那些一遇困难就

唉声叹气,就缩手缩脚的人们,对于那些办事不认真,得过

且过,敷衍了事的人们,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乐观自信和爱国奋斗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

群众的基本生活样态。尽管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很多时候是“端上饭碗照影影,睡在炕上望星星”,甚至在反动派的封锁和围困时,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子。但这些

困难丝毫不能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不能断绝人民

群众对革命胜利、民族自强的希望。经历过延安岁月的文艺

工作者最普遍的回忆是:“虽然一切都是简陋的粗糙的,但

心情是愉快的”,“精神上是极为满足和快乐的”;“延安

城内不论男女老少,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到处都

能听到革命“歌声”,都能看到“同志,同志”的相互招呼。

爱国华侨陈嘉庚参观考察后预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引人深思的是,这种乐观自信和爱国奋斗的人生态度,刻也没有脱离细微的边区现实生活和抗战时期具体的经

济、政治工作。这样的人生价值追求也绝非只有“大人物”

和政权机构、政治组织才有,而是每个类似张思德、白求恩

样的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身边的“小事”和

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做起的。抗大没有校舍,师生们自己建校

舍,没有桌子就用膝盖当桌子。延安红色文化的生成和形塑

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乐观自信的生活世界,其实

践表达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融入人民群

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总结道:“我们党的自信心,群众的自信心,结合成为战胜帝国主义的民

族自信心,因此战胜了一切肉体上的困难。”

延安红色文化的内在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总动员

和群众大组织基础上的“救亡”与“启蒙”并重的文化运动。

延安时期社会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是结合时代要求和

中国共产党特定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而进行的,是密切联系

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具体化、实践化和生活化,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耐心细致地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内在的逻辑是:通过社会动员

和群众组织,把“救亡”和“启蒙”内在地统一起来,以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推进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而这也正是延安十三年革命史积淀形成的最为宝贵的文化

遗产之一。

正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动员,在艰难

困苦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历尽千辛

奔向延安,为的就是追求中国社会的光明前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以“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勇气和毅力,冒着生命危险,闯过重重关卡来到延安的陕北

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完成精神洗礼,为

中华民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正是

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群众性的生产、下乡、扫盲、冬学等组织活动,中国共产党人和边区人民一起度过了“扫

荡”“封锁”“重点进攻”的艰难困苦,在不断走向胜利中

上一篇:聪明的兔子小学生作文300字下一篇:人车路的微信时代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