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红色文化

2024-05-08

太原的红色文化(精选6篇)

篇1:太原的红色文化

太原古称晋阳,又称并州,亦有龙城之美誉。是山西省的省会,在辖区古交市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在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5000年前唐尧最初建都于此。太原三面环山,是一座历史古称,曾为北部边防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中原北门之城。太原也是北方重要的商业、工业城市,在清代,这里的粮行、绸缎、钱庄等十大行业曾盛极一时太原市地肥水美,物业丰富。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享誉四海的名产。太原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古典园林晋祠风景优美,文物荟萃,祠内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堪称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天龙山石窟,包容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五个世纪的作品,是领略东方石窟艺术魅力的好去处;龙山石窟是全国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元代道教石窟群;有太原城市标志之誉的双塔寺、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观音的崇善寺、展览有名贵殷代铜觥的山西省博物馆,都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太原最早见诸于史料是公元前497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建晋阳城的是晋国大夫赵鞅的家臣董安于,城址就在今太原市晋源古城营一带,董安于利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南傍晋水的险要地形,修筑成了坚固的城堡。因其在晋水之阳(古人以水之北为阳),取名晋阳。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初设太原郡,郡址就在晋阳,晋阳因此又称为太原。

汉代设并州刺史部于太原,至此各朝各代又称太原为并州,故太原简称“并”。南北朝时期,太原城开始走向辉煌,到了隋朝已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了。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都因起兵于太原而立国,所以太原又有“龙城”之誉。宋金元时期,太原城饱经战乱,几经被毁,后又重建。明清时期,太原经济长足发展,“经商崛起”,以今太原、太谷、祁县、平遥等地商人为代表的晋商首创商业票号,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其货币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为太原经济发展再创辉煌。

范郁文 蒙蔚 李林 续范亭 阴凯卿 尹灵芝 左权 刘胡兰 答案补充 范郁文(公元1909~1939年),山西阳高人,著名抗日烈士。范郁文因家庭贫困,1926年高小毕业后,就到内蒙兴和县当小店员。撰写、发表了一批研究农村经济,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压榨的文章。1934年初,范郁文被推荐为县立图书馆馆长。聘请挚友任达之为馆员。利用县图书馆这块阵地,办讲演会,出墙报,组织街头演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思想,把图书馆变成全县政治、文化活动中心。1937年6月,山西牺盟总会派张孝忠、秦述尧到阳高任特派员时,范郁文加入牺盟会。与任达之一起发起组织“读书会”、“抗敌救援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9月,阳高城沦陷,他也失了业。1938年6月,察绥游击军挺进阳高北山活动。范郁文率先报名入伍。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五支队政治处组织科长兼支部书记,察绥游击军纵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政治处总务科长。1939年8月,范郁文因病在浑源南山三区熊沟村休养。11月11日,被白志沂(伪山西第十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乔日成(应县伪军头目)的部队抓走。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11月15日晚,日伪军把他押到马牙寺村,用铡刀肢解杀害。答案补充

蒙蔚,汉族,山西省平鲁县陶小峰村人,生于一八八二年,是我市著名的抗日烈士。少年曾在冯玉祥将军部下任军医官,‘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平鲁,他变卖家产,自行组建起一支近百人的抗日自卫队,活动于平鲁、朔县、右玉和山阴县一带,配合八路军与日伪作战。一九三八年,这支百余人自卫队被编入八路军一二零师第六独立支队,他担任步兵二营五连连长,并兼任二营副官。一九四零年四月二十六日,在第九次反‘围剿’中,他率领五连掩护特委、专署及各群众团体突围,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负伤,伤未痊愈便重返前线,被支队长刘华香(少将)称为‘抗日老英雄’。同年九月十六日,他随部队由乱道沟向榆岭村转移时,由于叛徒告密,次日黎明被日寇包围。在突围中,五十八岁的老连长身受日本兵‘穿胸的两刺刀’,壮烈牺牲。”

答案补充 续范亭(1893.11-----1947.9),山西省崞县(今定襄县)西社村人。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续范亭反对对日妥协,呼吁抗日。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拒不纳谏。1935年,续范亭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悲愤地写下《哭陵》一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并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要求抗日。他在《告民众书》中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续范亭的壮举,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有力揭露和抗议,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遇救不死的续范亭继续为抗日奔走。他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1937年9月,续范亭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38年6月,由关向应,南汉宸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参与指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

民国初期,山西省政府新设太原市政公所,这是“市”级地方建置的早期雏形。1927年,民国政府废除道的建制,新置“市”一级地方建置,太原市政公所升置为太原市,这是太原历史上设置市建置之始。阎锡山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充自己的实力,在太原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创建官僚资本企业“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以太原为中心纵贯山西的铁路大动脉——同蒲铁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山西走上近代工业的发展道路,为初期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太原城,被称作“大革命时代的广州”和“小延安”,在抗战中屡建功勋的牺盟会和决死队在山西国民师范酝酿成立,被毛泽东称为“我们党统一战线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1937年11月8日,太原会战失利,古城沦陷于侵华日军之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原光复。

1949年4月24日,经过激烈残酷的争夺,在围城达6个月之后,由徐向前指挥的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经过四个半小时的战斗,攻克太原,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古城获得新生。

30万人长征,到达陕北的只有3万人。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迅速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一致对外。共产党只在陕北留了少量军队保卫延安,主力部队旋即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在山西开辟抗日根据地。115师以五台山为依托,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20师以太岳山为依托,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129师以太行山为依托,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就是说,共产党几乎把全部的武装家当搬到了山西来,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前线组织也在山西。所以说,我党的抗战史是从山西展开的,教科书里提及的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都发生在山西。

1939年12月,阎锡山的晋绥军突然袭击山西新军,史称“十二月事变”,也叫“晋西事变”,一个是按时间叫,一个是按地点叫,说的是一回事。其实事变之前两家就闹摩擦了,最后擦着擦着就擦出了火花。不是爱的火花,是搂不住走火了。第二年1月,晋绥根据地我党的高级干部在兴县蔡家崖开会,另起炉灶,成立自己的抗日民主政权,不跟老阎玩了。后来,哦,后来还是以大局为重,为统一战线为重,为共同抗日为重„

这是百团大战的一组档案。百团大战原本是以破袭战为主的游击战,其实就是把铁路一挖,把鬼子的运输线切断。最后彭德怀决定和把大牌,集中兵力跟日军狠狠干了一场,打得非常漂亮。解放后这事给彭德怀带来不少麻烦,其实刚打完就有质疑彭大将军的声音。说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鬼子此后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跟这一仗有直接关系„..这是一组根据地文艺作品,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在太行革命根据地开创新文艺,以马蜂、西戎为代表在吕梁开创抗日革命新文艺。实质就是“旧瓶装新酒”-----用传统的文艺形式宣传抗战的新内容。根据地文艺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实践版”,话剧、独幕剧、街头剧、木刻、绘画、古书、说唱、民歌、对联,甚至窗花,都深深地打上了“抗战”的烙印。“山药蛋派”根扎农村沃土,结出了革命的果实。历史地看,这一笔谁也抹杀不掉的。

这是根据地出版的识字课本。其理论就是“黑个隆冬的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写了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的清。认的清,认的清,要把道理说分明。庄稼人为什么样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咱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做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哎咳哎咳咿哟,学习那文化最呀当紧呀么嗯哎哟。”

其实吧,识字跟革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呢,要不你怎么解释周家的老二都北大名教授哩,该当汉奸照当不误。汪精卫也文武双全、才貌双绝哩,最后汉奸当的还他妈的挺大。

这是根据地时期左权县冬学考试的发榜单。当时根据冬天农闲的特点,晚上集中农民特别是青年中年农民学文化。其实学文化只是个形式,乘机宣传革命道理,宣传我党的政策才是目的。要不根据地时期我党的力量怎么呼啦啦壮大起来的呢?

有参观的看的挺细,问讲解员这张奖状上的三个图像画的是谁?俺看了看,应该是朱德、贺龙、关向应。有明眼的没?看看吱一声呗。

1941年9月左权将军在辽县牺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2年8月21日将辽县改为左权县。左权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是抗战中牺牲的官阶最大的我军将领。国民党方面牺牲的高级将领,哦,哦,不说也罢。

这是1944年太岳区劳模名单及选票。当时根据地的民主气氛甚浓,就是海选,比现在海选村长可像样多了,至少不需要贿选,也不需要动用黑社会。

篇2:太原的红色文化

关于太原城市文化转型发展的思考

作者:白晋虎 来源:黄河新闻网-前进 添加日期:11年01月26日

城市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要充分认识城市文化在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十二五”开局之际,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太原市围绕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这一核心命题,把城市文化建设作为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支撑,加快推动城市文化的建设步伐,对于新太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文化占居不可或缺的地位。

1、城市文化是城市实力的重要源泉。城市文化是支撑城市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城市文化既有艺术光辉,又能提高市民素质,丰富社会生活,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收益,推动经济增长。如城市艺术文化设施和公共艺术审美的开发、利用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凡是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发扬光大的时候,城市就会出现兴旺繁荣。因此,可以说,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文化城市。

2、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城市是文化的高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与文化密不可分。城市文化,既可充实城市的内在底蕴,又能丰富城市的外在形象。城市形象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展现城市形象,首先都应该体现的是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和魅力,即文化的内涵。城市要在体现城市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环境文化,并以此来升华管理理念,陶冶市民情操,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3、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的强大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创造的产业价值也是巨大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很明显的。这种推动力又会对城市及其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城市文化营造的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化延展的前提,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产业化的要素,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振兴文化产业的同时繁荣城市经济,城市的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产业保证。文化产业符合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标准,它构成了独立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是新经济资源的整合器,担负着整合城市其他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4、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个性美。而城市特色又与其山水地貌、民俗风情、历史沉积、文化沉淀是分不开的。一个城市只有保持它固有的特色,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上不断创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长久的魅力。人为地改变一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都是对城市特色的扭曲。在崇尚个性化的时代,城市如果不能塑造自己的特色,就会失之平庸而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次,城市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城市文化对人才具有很强吸附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制定措施育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筑巢引凤招人才,是一个城市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营造好的城市文化吸引更多人才为我所用,从而进推动城市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2、城市文化促成创新因子的集聚。事实上,创新精神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城市形成无形的约束与支柱。一个好的文化氛围确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持久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3、城市文化对招商引资有较大影响。城市文化是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来投资者本地化的压力,节省投资者的管理成本。而吸引投资的多少决定城市资本力的高低,从而影响城市在竞争中的地位。

4、城市文化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经济价值来看,城市文化及其文化力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社会价值来看,城市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动力;从生态效益来看,城市文化和城市观念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深刻的影响。

二、转型发展时期要努力做好城市文化的经营和设计

1、打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文化理念。城市经营中,必须在城市产业特色、城市文化特征、城市风格类型等上面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在未来的城市之林中,城市将以什么形象出现,这是城市文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城市理念文化的设计,一是要做到把城市核心理念当成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来看待,切忌把城市的理念文化当作赶时髦的东西。有价值的理念文化,它既包含着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更是这个城市经济、社会与自然等多方位文化信息的浓缩和提升。二是要做到把城市的理念文化当成价值高度浓缩的原价值来看待。价值高度浓缩的理念文化来自高密度创造的精神劳动。理念文化的这种特性,是理念文化成为文化体系设计中创造性最强、知识密度和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设计。城市理念文化的设计必须在经过广泛的深入调查和充分认证的基础上进行,这一任务可以由专业化的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承担,应避免其仅仅成为领导或会议讨论式的设计。

2、进行充满活力的制度性安排。推动行为文化建设最有效的途径和杠杆是制度的安排。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文明城市建设,应该更直接得益于城市文化这个内部力量的推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涉及市民素质、社会风气、民俗民情、新闻传播等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城市文化设施。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会使人觉得这座城市有种独特的意象和吸引力,使人在精神上产生共鸣,行为上产生共振。当社会中存在着有损社会文化和精神健康发展的不良行为时,决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个个体的认识问题,或是教育失败的问题,而往往是一个制度缺陷问题。要从根本上纠正这种不良的行为文化,就应当从解决制度的缺陷着手。在城市文化经营中,不

仅要利用传统的教育、文化活动这只有形之手,更要利用制度这只无形之手来推动行为文化的设计,以形成城市文化竞争力之源头活水。

3、在系统整合中塑造出城市魅力。成功的城市文化塑造,应当是在充分展现城市文化内容多样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化整体中所要表达的传神的内在魅力和无形的吸引力。要使城市文化得到传神的表现:第一,要实现行为文化、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三个系统的统一。三者之间要交相辉映,就必须走出传统的城市规划的路子,使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既不能表现领导的偏好,也不能成为设计者个人技术和艺术才能的单纯展现,而应当是在市民参与的基础上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综合成果。城市的建筑语言不能成为简单的建筑美学的符号,而应当是展现城市特有理念的符号。第二,要追求物质与精神二元统一。就是要在城市文化塑造中,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形成的外溢资产与产业文化系统产出的私人产品之间的良性互动。城市文化在考虑如何利用公共文化的魅力提高城市吸引力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推动产业文化的发展,实现城市文化产品的输出,提高城市的辐射力。

4、瞄准城市文化的聚焦效应着力。就是选定最能表示城市内涵和传神魅力的文化标识作为核心,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和多种媒体手段,使整个城市最有效的文化信息不断在城市文化标识上积聚,使城市文化标识在高度聚焦中闪光发亮,成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城市魅力和城市竞争力。城市文化的聚焦效应,要求找出城市文化的核心内涵,以文化创新设计为手段,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经营;在城市的文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求保持在空间上聚焦、在时间上连续;城市的文化经营要在明确的城市文化标识的前提下进行,以此形成和扩大城市文化的聚焦效应。

三、要围绕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城市文化的创新和提升

1、规划是城市文化建设有序发展的关键。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要把文化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人文精神,符合美学原则,提高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具体要注意体现三点:一是科学性。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要求城市文化的个性、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符合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时代性。要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公众参与理念,强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要创造诗意栖居的环境。三是超前性。要强化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研究,着眼于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前沿,使城市文化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而不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2、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一是要在研究区域文化上下功夫,发展地方特色。搞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都要打文化牌。需要强调的是,发展地方特色,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在找准自己的位置与特色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营造特色与学习借鉴的关系,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广采博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特色更浓更厚。二是要在弘扬历史传统上下功夫,发展历史特色。一些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历史是根,一些缺少文化传承的城市,纵然高楼林立,总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苍白、浅薄,缺少精气神,没有独特的风格、魅力和吸引力。在大规模的旧城拆迁改造过程中,能否以超前的眼光、审

美的品位,慧眼识珠,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把貌似陈旧其实饱含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保留下来,留住历史的记忆,使之焕发新的青春,这是检验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视野和远见卓识的重要标尺。三是要在彰显人文风情上下功夫,发展风情特色。文化往往蕴含在历史上留下来的老街巷、老建筑、老地名中。街道之所以能传达城市的魅力,就是因为街道是一个城市风土人情展示最充分的地方。城市文化建设就要善于挖掘和提炼这种风情,并将其注入城市的本质内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的什么呢?除了故乡的亲人就应该是故乡的风土人情了。

3、不断增强市民的整体文化意识。增强市民的文化意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市民的文化意识既取决于教育,又取决于管理。目前,我们的城市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结果导致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市民教育体系,使广大市民缺乏市民意识和社区成员意识,进而缺乏对城市和所在社区的关怀意识、参与意识、维护意识、建设意识,表现在公共生活中,就是公德意识的欠缺和行为方式的不文明。同时,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往往还是“两张皮”,口号式教育多,人性化、精细化管理落实少,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不以人为本,重物轻人,市民的文化意识就得不到强化,难以变成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重对人的关怀、尊重,它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逛步行街商场能不能歇歇脚,走在橱窗连绵不断的街上疲惫不堪时能否找到可稍坐小憩之处,等等,这都是很重要的。

4、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又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文化、人相融合的城市生态文化系统,它们之间的作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城市造文化、文化造城市。对人而言,城市首先是一种物的存在。人造城市,是人类适应、改变环境的活动,它重视城市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重视城市的生态问题,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存环境,减少和避免各种城市问题和城市病。同时,人造城市说到底又是人们对建造城市理念固化的建筑语言表达。另外,城市也对其居民不断地加以熏陶,就是在这种人与城市的互动中,产生了生态文化。在这种过程中,人们逐步调适自己与环境、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从而对生态的觉悟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最终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太原“十二五”期间和未来更长的阶段要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走文化强市之路,在转型发展进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力,这是太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者系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录入:胡雁霞 责编:钟欣

篇3:谈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21世纪的中国城市正处在几千年来未有的急速发展的转型时期, 在大规模的拆旧建新过程中, 现代建筑被批量建造, 许多有自身特色的城市逐渐消失, 呈现出相似的城市面孔。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与社会发展中保持平衡,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太原市区内的历史建筑不少却濒临坍塌, 有些则被单位或个人占据使用, 缺乏必要的维护。除了专业人士外, 多数的太原市民甚至都不知道在自己的身边就有如此众多、内涵丰富的建筑瑰宝。

太原市区的历史建筑根据周边环境质量大致可分为四类:1) 历史建筑是成片存在的, 我们称之为历史街区, 如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 东三道巷文化街区;2) 历史建筑虽然成片, 但是规模较小, 与其他现代建筑混杂在一起, 如文庙崇善寺片区, 纯阳宫片区等;3) 只遗存了历史建筑, 而周边环境已是新建筑, 如大关帝庙, 古圆通寺等等;4) 以现代多层和高层为主的地区, 历史建筑已基本被破坏, 失去了保护的价值。

城市的布局和建筑结构塑造了城市的个性, 孕育了城市的精魂, 使城市的生命力得以在整个世纪中延续, 它们是城市光辉历史与沧桑岁月最宝贵的见证者。它们凝聚着历史或情感价值, 传达出一种融汇着人类所有智慧结晶的可塑特征。历史文化街区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保持最鲜活, 最完整, 最丰富的地区。一座历史文脉割断的城市是苍白乏味的, 那些穿越了历史风霜的老街老巷, 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城市记忆, 它们不仅是一个城市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 也是城市特色的典型代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且也延续了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记忆和个性, 同时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综合实力。

1933年8月在雅典举办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 第四次会议上, 通过的《雅典宣言》第65条中, 首次提出了“城市历史片区”的概念:“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应保留, 无论是建筑单体还是城市片区。”在中国,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法规政策起源于1986年, 2002年的《文物保护法》和2008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均从法规上作出了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截止2014年, 山西省历史文化街区共14个, 其中太原市5个, 太原市中心区内有2个, 分别为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和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 保护面积约为26.88 ha, 该街区保留了清末民初以及解放初期山西省军政、文化功能的历史风貌, 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太原城的历史记忆。东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 面积约为2 ha, 是保存完整的民国时期居住性街坊, 传统居住建筑院落数量众多。

长期以来,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从上到下无论从法规层面还是实践模式都缺乏统一的认识。在当前一味追求GDP的影响下, 往往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只顾眼前看得见的利益, 缺乏从宏观长远的战略角度在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和城市软实力等层面上进行判断和决策。在以往的旧城改造过程中, 基本都是企业操办, 开发商片面追求投资回报, 以至于大拆大建、见缝插针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从总体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 以我为主, 从不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真正有价值的老街区消失了, 一批批假古董, 火柴盒般的建筑占据了古城, 老街区中的原住民都被迁走, 街区变成了高档社区, 变成了旅游参观的道具, 甚至连城市的水系、绿地都变成了某些楼盘的私家花园。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首先一点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由于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保护整治的时间较短, 在实践中各地政府都在尝试着多层次, 多渠道的资金筹措途径和方式。首先应采取以国家专项保护基金为基础, 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以及行业部门、产权单位自筹资金为辅相结合的方式。从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开展的情况来看, 要在街区范围内达到“资金平衡”还是很困难的, 因此地方政府不能急功近利, 把应尽的责任转嫁给企业, 而是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 从更宏大的层面上来认识此项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要保存真正的历史原物, 对区内有价值的建筑进行抢救和维修, 通过立面保存, 结构保存, 局部保存等方法, 保持原有的城市风貌, 而且还要保护街区的固有格局, 对其历史环境的要素进行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基础设施大多落后, 街区不像文物, 它是有人天天生活在其中的, 其中的甘苦, 区内的原住民必是体会至深。城市要发展, 生活要改善, 就必须对保护区内的道路以及市政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无论如何, 我们对古迹的珍爱, 都不能凌驾于居住环境利益之上。所以此问题不解决, 不但影响居民保护的积极性, 而且势必会导致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的毁损。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它留存于建筑间, 融汇在生活里, 对城市的营造和居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是城市的灵魂, 也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教训是沉痛的, 太原市老城区内留下的传统街区本来就不多, 在这个浮躁的改造大潮中, 我们更应当怀着敬畏之心, 珍惜当下, 慎重决策, 扎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给千年的太原城恢复它应有的尊严, 也给我们的后代多留存一些历史生活, 多一些历史空间, 多一点历史文脉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杨昌鸣.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2]黄晓平, 柳肃.对当前长沙历史街区改造与保护的思考[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

篇4:太原城市文化坐标

有人说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本畅销书的话,那么,这本书的封面是北京,封底是上海。城市的浮沉跌宕,左右着中国人的方向感与归属感,那么太原城市文化的坐标在哪?今天,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向世界展示的名片。太原有着2500 年的悠久历史,太原文化本应“ 根”深叶茂。

经济需要经营,文化同样需要人为。

在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申维辰、张兵生、范世康等市领导提出将太原打造成“ 文化名城”,这是一种定位,更是一种方向,这个方向督促着太原构建特色的文化生态。

纵观太原文化里程

历史已经远去,但无法割断,至少沉淀下了文化。2500 年的太原历史留给我们的就是2500 年的太原文化,一个时代、一个人物、一件作品都是太原文化坐标上的一个点,这些点汇聚成了今天的太原文化格局。

太原,也叫“ 龙城”。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三晋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2500 年历史的太原,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中央王朝的治乱兴替,都与这座城市有着关联,一直是传统悠久、名动华夏的雄藩巨镇。太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几十万年前,太原地区就有人类生存繁衍。唐尧与大禹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过,留下了大量的遗迹与神话传说;太原地区是三晋文化中变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从赵盾之法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北齐法律制度变革到晋商经营商业的创新,无不体现了三晋文化中革新求变的进步思想;太原地区历来推崇诚实守信的人文品性。豫让“ 士为知己者死”、赵氏孤儿舍生取义、晋商以诚信为本,无一不是三晋文化中重义守信精神的生动写照;太原也是三晋大地人文荟萃、英雄辈出的文明地域。台骀治水、叔虞封唐,刘恒治代,李渊、李世民“ 龙兴” 晋阳,千古女皇武则天、成功晋商武父武士 、“ 汾阳王” 郭子仪、名相能臣狄仁杰、田园诗派领袖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晋阳诗才王之涣、江州司马白居易、文学大师罗贯中、思想家书法家傅山等。 太原歷代州府商贾云集,是闻名全国的晋商之都。太原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军事重镇,曾是七个独立政权的首都或陪都,是山西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比较发达成熟的城市发展史,昭示了太原自古以来商业贸易频繁的史实。尤其是明清以来,以太原商人为核心的晋商,抓住明初“ 镇边” 机会,进行盐业贩运,实力显赫。19 世纪初,太原地区的商人创设了票号,使晋商的辉煌达到了顶点。太原地处山西中部,是晋商纵横全国商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特别是清朝中晚期,各大票号、商号在太原均开设分号,作为开拓业务的活动中心,是晋商放眼世界、创新经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20 世纪初,太原是晋商兴办电灯公司、织染厂等近代工业的中心,也是晋商从事保矿、护矿等爱国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地区。太原地区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商人,如太原西寨阎氏家族、黄陵张氏家族、祁县乔家、太谷曹家、榆次常家等等。太原见证了晋商从明初崛起到21 世纪初衰落的全过程,是晋商施展抱负的宽广舞台和货通南北、汇通天下的重要基地,因此,是名副其实的晋商之都。

太原南北交汇、中西兼容,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地域。自古以来,太原地处中国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错地带,是儒家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太原地区的汉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中,学会了胡服骑射、放牧牛羊,为汉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注入了新内容;太原附近的游牧民族,不断学习汉民族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汉族通婚、习儒学、改汉姓、着汉服,为他们加速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条件。

太原人血液中涌动着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血液与基因。在太原出土的赵卿大墓文物中,大量青铜器兼有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特点。近几年发现的北齐壁画中,明显有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痕迹。太原在历史上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逐鹿华夏,问鼎中原的重要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原迎来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不仅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且许多中亚、西域的民族都来到太原,特别是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素有“ 古代世界商贩” 之称的西域中亚粟特人,他们在太原生产生活、经商贸易,带来了异域的物产与技术,带来了异域的价值观,同时把汉民族的物产与儒家文化带到了中亚,促进了华夏文明与中西亚文明的交流,并最终融入了太原这块热土。

隋唐时期,太原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呈现出“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的繁华开放气象。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深入山西,考察过太原并留下详细记载。清中晚期的太原商人则把票号开到了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太原历史上类似的不同文明、不同种族间的交汇与融合频频发生,通过南北交流、中西交流,中华文明与中西亚文明实现了交汇融合,对于促进文明互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横看太原文化痕迹

形容太原的文化真是山山有庙,村村有寺。历史文化名人遍布城乡。俯仰之间都在和历史文化名人相遇。随意请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就有写不完的、诉不尽的文化痕迹。并州大地上,捡起一块煤都闪烁着历史文化的光芒,捧起一把土,都能寻见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

人文精神

太原文化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 悬釜而炊”、“ 孤城自守”、“ 薛王出降民不降” 的精神,就是雄视天下、图固中原、永远保持着一股霸气的精神,就是变革图强、包容异质、不甘落后的精神,就是坚忍务实、勤俭创业、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只要我们很好地秉承先民们所遗留下的种种优秀精神品质,就一定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弱为强,实现率先发展。

文物古迹

太原文物年代上以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居多,地域上以晋源、尖草坪、迎泽区较为集中,景观上以晋祠、天龙山为最胜,价值上则以晋阳古城遗址为最高。太原文物的遗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是怎样通过自身辛勤的劳动而为中华文明的滥觞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地进行融合、交流和壮大的,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原这座古城昔日曾经达到怎样的繁华、怎样的富足和怎样的辉煌。

名章文献

太原人在学术文化等方面也是建树累累,决不输于他人。如:窦鸣犊,著名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 观点的提出者,备受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的推崇敬仰;郭澄之,东晋著名小说家,著有《郭子》等书;王维、王之涣、王翰、白居易,都是盛唐大诗人,传世名篇不计其数;温庭筠,“ 花间词派” 的开山鼻祖;乔吉,元曲四大家之一;傅山、阎若璩,明末清初思想学术界的两大巨擘。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大文学家李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于谦等,也都曾来过太原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当年,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就在汾河岸边,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告诉他,这天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杀掉其中的一只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然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听完农夫的诉说,元好问唏嘘长叹,向农夫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它们埋葬在汾河岸边,用石块垒起一座坟丘,称之为“ 雁丘”。与元好问同行的学子们纷纷赋诗,元好问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辞》:“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遗山先生毕竟是大家手笔,同样感天动地的题材,同行者的诗作早已被人们淡忘,唯有他的《雁丘辞》传唱至今,倒成为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李世民的《晋祠铭》更是治国安邦、传承文化的名篇。史称为:南有《兰亭序》,北有《晋祠铭》。

民风民俗

太原人不光是汉民族的后裔,而且还是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因此太原人的习俗天性明显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太原人民风淳朴,“ 有尧舜遗风”;太原人尚武重义,“ 并州自古多豪侠”;太原人勤俭善贾,“ 首重商,其次读书”;太原人敬重鬼神,乡里多佛殿神祠;太原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四时节庆,相互往来乃至于民间艺术,花样百出,讲究繁多,原始纯朴,回味无穷,它们共同构成了太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特色文化

以太原为中心地带的晋剧,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道白清晰亲切,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的独特风格,影响涉及冀、陕、内蒙古等省份;太原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曾经聚集创作的地方,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實,反映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是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文学流派。太原面食文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形象生动、美味有趣,被中外人士誉为“ 世界面食之最”;太原剪纸构思奇特,充满晋阳民间乡土气息,表现了太原人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被国内外人士所欣赏;太原秧歌,既有太原本地鲜明特色,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清徐背棍是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之惊险、绘画之色彩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 无言戏剧、空中舞蹈”;还有晋商文化、醋文化、佛教文化等,也以自己独有的优势享誉中外。它们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伴随我国对内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朋友所欣赏、所瞩目。

寻找太原文化未来

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设“ 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 的新太原,是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对本市新的目标定位和新的功能定位,这充分反映了新一届市委高度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卓尔不群的创新思维和非凡的气度。太原要吸引世界,靠什么?煤总是会挖完的。只有文化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准,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正是太原吸引世界的根本之举。挖文化这座“ 软黄金矿产”,将是造福千秋万代子孙的长久之举。

打造城市名片

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一定能将城市最鲜明的文化特色呈现出来,让人过目不忘并且深感认同 。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它能将城市最鲜明的文化特色呈现出来,让人过目不忘。太原要发展,要走文化复兴之路,就必须打造出自己的“ 城市名片”。正在修复的中国太原蒙山大佛必将成为吸引世界的新名片。如果能将九尊大佛全部恢复起来,将会成为新的世界奇观。市政府晋源区修复蒙山大佛的决定,在历史的长河中将留下浓重的一笔。这一决定不仅让世界第一大佛(比西方公认的第一大佛“ 巴米扬大佛” 高10 米,早162 年)得以重见天日,更印证了太原人从古到今以文化寻求城市发展的决心,吸引世界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营造文化氛围

有文化氛围的城市,才有发展的精神能源。把太原建成集三晋文脉与现化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打造成集历史、佛教、煤业、民俗、晋商等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格局,不断提升太原的文化品位,展示文化魅力,吸引世界目光。太原文化的发展将会成为山西和太原日不落的产业,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不完的“ 文化煤矿”。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太原不光是有煤还有古老的而且在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着的文化。

推广品牌文化

太原原本就是“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也曾创造了无数个享誉海内外的品牌:“ 焉得并州快剪刀”,六味斋、双合成、清和元、富士康、益源庆等。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形成品牌文化意识。在城市建设上,要打造国家水平的建筑艺术品牌,如省博物院等;在经济发展上,要打造世界水平的产品品牌,如太钢不锈钢、太原重工等;在文化建设上,要打造能够走向世界的文艺品牌,像《一把酸枣》、《华夏之根》、《立秋》、《傅山进京》、龙城之声《归途》等;在城市服务上,要打造全国领先的服务品牌,像太原公交等;在城市管理上,则要打造向世界标准看齐的精细品牌。社会各行各业齐心协力,都向“ 国内一流、国际水准” 的品牌文化和发展标准努力、看齐,我们的城市建设水平、城市文化品位、城市人文环境、城市综合实力等等就能够快速提升,一个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就会在世界城市舞台上大放异彩!

保护文物古迹

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但文化的载体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研究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善待历史建筑,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应成为包括开发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一座城市的文明所在,不仅在于它的经济富足、文化昌盛,更体现在市民对城市的文化归属感。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说到底就是培植市民的家园意识。这种家园不仅是物化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而精神的家园则需要城市拥有让“ 家人”留恋或者难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所在。太原人常常感到自豪,当然不是自豪太原有煤,也不是自豪有钢,而是真正的体会到了太原古老的文化,这种文化带给人精神上无尽的享受。

篇5:太原的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x月在xx考察时强调,xx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xx精神是党中央在xx时期形成的好思想、好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xx精神有丰富深刻的基本内涵。xx精神蕴含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xx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逐步培育形成了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愚公移山精神、xx整风精神等,最终形成了伟大的xx精神。xx精神是对红船精神、xx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的传承,在我们党的革命精神谱系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xx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xx时期,我们党注重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研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弘扬xx精神,要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xx时期,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党不惧艰险、不畏牺牲,从困难走向了胜利,实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着中华民族智慧、仁德、勇敢等伟大传统精神。xx精神是xx13年辉煌革命篇章的重要基石,也是我们党历经风云变幻,不断夺取胜利的坚强保证。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从xx精神中汲取强大实践力量,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伟业。

xx精神是干部教育的永久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弘扬xx精神提出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不懈用xx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明确教育的工作标准,就是“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指出工作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弘扬xx精神,要立大志,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

要守大德,做坚守“两个维护”的表率;

要明大智,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率;

要行大道,做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表率;

要怀大爱,做践行根本宗旨的表率;

篇6:太原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本色的“精神密码”。20xx年x月和今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xx,深入革命老区xx缅怀革命先烈,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xx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根本遵循。

xx是孕育英雄、创造辉煌的红色沃土。这里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新四军集结地、诞生地、军部所在地,华中敌后抗战重要战场和指挥中心,承载着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这里拥有革命遗址xxxx处,重要遗址近百处,其中xx个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这里锻造了大别山精神、铁军精神、小推车精神、渡江精神、小岗精神、王家坝精神、沈浩精神等,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上一篇:实习生入科考试卷下一篇:世界最10单体建筑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