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2024-05-09

运动和力教学反思(精选7篇)

篇1: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1、运动和静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感性认识较丰富,往往认为很简单而不被重视,因此本节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再运用物理概念“再认”常见现象,以便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察和概括能力。

2、因本节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生活现象较多,现在大多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播放幻灯片,忽视教材的作用。本节教学设计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复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从丰富纷繁的现象中抽象出物理图景,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听课效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动画、视频、学生探究活动等,加强直观形象教学,通过设疑、提问、讨论的方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3、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不少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些困难,如对于运动现象,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问题多在关键的时候提出,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等都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思维的好办法。

4、这节课的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核心是参照物,难点是参照物的选择,而参照物这个概念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讲解,要充分运用一定的视频,同时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去发现概念的确切含义。本节利用“列车动与不动”,“乘客动与不动”视频,让学生观察、讨论,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丰富的视频资源和学生的探究活动穿插,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节学习,整节课设计一个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时间比较紧凑,生活链接知识可放在下节课前作为复习或堂上检测放在下节课前作为课前5分钟小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探究活动2、3可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好。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互动,不要把课堂变成播放幻灯片。本节资源设计是ppt模式,便于使用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调整课堂结构。

篇2: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运动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举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举出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举出运动的、静止的物体,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静止的物体绝对是静止的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那么我们所说的运动、静止又是指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逐个探讨,让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做出归纳,这个问题设计对学生的难度很大,学生讨论,我又在学生的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运动的概念进行分析:中心词“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另一个物体”就是参照物。也就是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变化。这样就淡化了参照物的概念的教学,而是着重加深了对它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得出设计的难度大了,在进行参照物有关内容的教学中,不够机智的灵活,仅限于教室内情形,以我静止或运动,让学生来选择参照物或判断运动还是静止的。应选择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体会地到的情景和实例,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篇3:运动和力教学反思

1、概述

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流动规律的学科称为血液流变学,它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和微观流变性的规律。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1.1、实验对象

15只健康雄性3个月龄SD大鼠,体重(180~220g),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在室温内,采用国家标准固体混合饲料喂养,自由摄食、饮水。每天在速度为10m/min,坡度为0°的动物跑步机上适应性跑15min,5天后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训练组和力竭运动组,每组5只。

2.1.2、实验器材和仪器

FT—200动物跑步机(成都泰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Low Shear30多功能血流变仪、医用抽血针头、肝素抗凝试管、碘酒、医用一次性棉签。

2.2、实验方法

2.2.1、运动方案

2.2.1. 1、递增负荷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组大鼠,采用逐渐增强的方式在动物跑步机上进行递增负荷训练。坡度为0°,每次持续运动30min,1次/天,5天/周,周六、周日休息,共持续5周。每周运动速度分别为20m/min(WK1).25m/min (WK2)、30m/min (WK3)、35m/min (WK4)与40m/min(WK5)。

2.2.1. 2、力竭运动方法

力竭运动组在动物跑步机上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正式实验前一天,大鼠进行4min适应性运动,坡度为0°,速度为5m/min。正式实验采用Bedtord渐增负荷动物模型稍加修改,按以下程序运动至力竭。Ⅰ级负荷:0°,8.2m/min,15min;Ⅱ级负荷:0°,20m/min,15min;Ⅲ级负荷:0°,20m/min,运动至力竭。力竭标准:电刺激大鼠尾巴,仍跟不上预定速度,臀部压在跑步机后壁,经电刺激仍无力运动,后肢随传送带后托达30s,取出放在平台上也无力走动,视为力竭。

2.2.2、血样采集和处理

运动训练组和力竭运动组运动至力竭即刻用乙醚轻度麻醉,打开大鼠腹腔,分离腹主静脉,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从腹主静脉采血4ml置于一次性负压储血管肝素钠内,采用Low Shear30多功能血流变仪做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BV)、全血还原黏度(BVH)、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RCA)的测定。

2.3、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0.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SD)表示。

3、实验结果

由此表可见,运动训练组与力竭运动组大鼠运动至力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运动训练组大鼠运动至力竭时间有明显的延长趋势(0.05

注:运动训练组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较*p<0.05,**p<0.01;力竭运动组与安静组相比较#p<0.05,##p<0.01;运动训练组与力竭运动组相比较$p<0.05,$$p<0.01

4、结论

4.1、经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大鼠运动能力,使力竭运动时间呈延长趋势;

4.2、力竭运动后即刻,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升高,经过运动训练后这种变化幅度减小,说明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从而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绍芬.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1996,2(2):85-86.

[2]张翔.肉碱和糖对力竭运动大鼠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3.

篇4:例谈运动和力

一、运动状态及其改变的判断

例1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s~5s内,小车受到的合力不为零

D.5s~7s内,小车受到的合力不为零

解析本题中给出的s-t函数图像可以看出,小车的运动包含三个过程:0~2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m/s;2~5s内小车静止,速度为零;5~7s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比0~2s内大,为2m/s.无论小车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运动状态不变,小车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零.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所以本题答案选A.

点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的判断是正确理解运动和力关系的基础.从函数图像角度获取信息更能彰显同学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运动状态不变,这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零;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均称为运动状态改变,这时物体受到了力或合力(不为零)的作用.

二、将平衡力、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区别开来

例2 “天宫一号”飞行器亮相2009年除夕夜的央视春晚.据报道,“天宫一号”类似于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在发射天宫一号之后的两年中,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8、9、10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变轨对接,但对接难度很大,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天宫一号”与飞船变轨对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力学知识请写出二点:

① ;

② .

解析从“天宫一号”飞行器的运动状态看,变轨对接的过程,就是改变飞船的运动状态,使飞船的飞行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改变,使它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保持一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非平衡力作用,这种力来自自身发动机点火、喷气,利用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来达到目的.本题涉及的答案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点评(1)一定不能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混淆,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其他三个条件均同于平衡力;(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定所受力的大小关系,如果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个物体受平衡力,互为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如果一个物体只受一个力,一定不平衡,一定做变速运动;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一定受非平衡力,若只受两个力,则这两个力的大小一定不相等.

三、利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学会受力分析方法

例3如图3所示,物体A置于小车上随小车一起在平直路面上向右运动.当小车遇物体B受阻停止后,物体A在小车上仍向右运动,且速度越来越慢.请在图中画出这一过程中物体A在水平方向受力的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

解析物体A与小车原来的状态是在平直的路上一起向右运动,当小车受到阻力停止运动,物体A依靠自身的惯性仍向右运动.在水平面上,摩擦力改变了其运动状态,阻碍其向右运动,方向向左,如图4所示.

点评应当明确,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情况有两种:①可能不受力;②可能受平衡力的作用;反之,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两种情况:①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②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利用这种关系寻找力的来源,确定力的方向,作出力的示意图.

四、找准突破点,把握惯性的概念

例4中国女子冰壶队勇夺2009年世锦赛冠军.冰壶比赛得分规则是: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去后,在冰面上滑行(运动员不能再触碰),依据最终停在得分区的不同位置得分.如图5所示,关于比赛中的冰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壶掷出去后,在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B.壶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零

C.壶在离开运动员手后,受到惯性力作用

D.壶被掷出去后,由于惯性会继续滑行一段距离

解析冰壶掷出去在冰面上是依靠自身的惯性运动的,但最终会停下来,可见运动状态在改变,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支持力和重力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到很小的摩擦力作用,也就是这个摩擦力改变了冰壶的运动状态,合力不为零.本题选D.

点评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力是物体间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然要涉及到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因此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物体肯定受力不平衡;反之物体受力不平衡,则运动状态肯定改变.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在历史的长河中捕捉前人的研究灵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例5人类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物理学中关于运动和力的研究.

(1)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和思辨认为 .

②伽利略通过实验说明: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

③英国科学家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著名的惯性定律.

(2)惯性定律的内容是:

.

(3)作为经典力学的先驱,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先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最先在物理学中成为共识.

解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和思辨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通过实验并进行理想化推理: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永远地运动下去,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概括总结了前人的成果,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本题答案: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②做匀速直线运动;③牛顿;(2)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点评(1)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历史也体现经典力学的发展史.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思维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该实验也是历年中考物理命题的热点.

(2)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等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结出的牛顿第一规律,它是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辨的产物(理想实验),是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的.

(3)从规律的意义和作用看,牛顿第一定律不仅回答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而且明确了力和惯性两个概念的含义.没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就不会有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也就不会以新的视角审视引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进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和人间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

篇5:运动和力的教课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运动和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制作小缆车、用橡筋和气球作动力驱动小车、测量力的大小、探究摩擦力的活动都非常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导入环节,我采取多种方式导入,如教学《我们的小缆车》,我直接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他们是靠什么运动的?”教学《设计制作小赛车》,我用多媒体和图片引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习这一单元,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我总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然后进行讨论和指导,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置疑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篇6: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运动、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力的描述、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平衡等方面来讲述力。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学法指导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与力有关的现象。

(2)通过实例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生活的经历初步认识二力平衡的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引导等加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运动的描述

五、内容结构

运动和力

牛顿运动定律

六、课时划分

§1 力及其作用效果 1课时 §2 弹力 弹簧测力计 2课时 §3 重力

2课时 §4 二力平衡 2课时 §5 摩擦力

3时

§6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2课时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1.2过程与方法 :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感觉到它的,就跟感受我们的空气一样。

【生】好神奇呀。

【师】那我们先来看几幅生活中常见的图

6.2 新知介绍

一、力的存在 【师】看图

【师】我们看到上面的几幅图,人用力推车,车动了;小动物举重,很吃力;小人用力推箱子,箱子没动。这些图中的内容,都能说明生活中有力的作用。

我们的前辈们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再脑补一些生活中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等。【生】老师这样一说好像还真的是生活中处处有力。【师】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师】

下面我们来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那位同学能用一些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吗? 【生】可以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师】学生们说得很好,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啊。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师】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 【生】能。

【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下面我们利用小车子来观察常见的现象。

现象:(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师】可见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改变统称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题】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 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 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 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

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①撞击在篮板上的篮球被弹回,篮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这是受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这是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了改变; ③用力握皮球,皮球变瘪了,是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了改变;

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尘土吹得漫天飞舞,尘土由静止到运动,这是物体受力后运动状态改变;

在这四种现象中:①④物体是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②③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故选B。

三、力的三要素

【师】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三点。

【师】从这幅图我们可以感受下,F1和F2力的大小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F1力大。而F3和F4力的大小相同,但是他们使力的作用点不同,使得物体弯曲的程度不同。

所以我们总结下,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题】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分析】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解:

可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作用点A、B不同,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故选C.

四、力的示意图

【师】利用我们刚刚说的力的三要素,再来画画力的示意图就很简单了。

一、作图步骤的口诀一标点,二画线,三定标度四截线,再在线末画尖尖(箭头),力名大小标旁边。

二、作图步骤解析:

第一步,标点,指的是在物体上标出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的确定:(一)物体只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力的作用点的确定:

1.重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初中阶段重点掌握规则物体的重心。

2.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推力的作用点: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中心。(二)物体同时受到两个以上力作用时,力的作用点的确定。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几个力的作用点通常都视为在物体的重心。

第二步,画线:指的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射线.力的方向的确定: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受力物体。4.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施力物体。5.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的方向相反。【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图例:

【例题】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和B一起沿着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关于物体A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分析】对A由受力分析得,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B对A的支持力,因水平方向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不受拉力,故A不受B的摩擦力,故A只受两个力.然后根据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画出木块A受力示意图. 【解答】解:A受竖直向下的重力、B对A的支持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作用点可以画在物体A的重心上,支持力方向竖直向上,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如图所示:

故选A.

五、力作用的相互性

【师】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这里提到两个物体,大家想一想,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师】我们可以试试用手拍桌子,我们的手是会感觉到点点疼的,那么桌子会不会疼?我们再可以尝试两手互拍,两只手是不是都会有点疼?所以力是相互的。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课堂练习【例题】

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 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

【解析】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使船前进的力应该与船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

解: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它的反作用力应该是桨作用给人手的,这两个力都不是直接使船前进的力,不合题意;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推动了桨,进而推动了船,因此,这是使船前进的力,符合题意;

C、水并没有直接作用于船体,推动船体前进,而是将力作用在桨上,不合题意;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方向是向后的,并不是使船前进的力,不合题意. 故选B.

1、下列实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C)A.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 B.撑杆跳高运动员将撑杆压弯 C.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会向后滑动 D.将弹簧拉力器拉开

2、一物块沿斜面匀速下滑,如图关于该物块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D)

3、如图是足球运动员踢足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球被脚踢出去,说明只有球才受到力的作用 B.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C.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D.空中飞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4、重0.06N的羽毛球竖直上升,则羽毛相对地面是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羽毛球运动越来越慢,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此过程中羽毛球的重力势能将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羽毛球上升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为0.15N,则羽毛球所受合力的大小为___N.

答案:运动运动状态变大;0.21

5、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用矿泉水瓶做很多实验:

例如:透过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看物体(物体放在距瓶适当的位置),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表明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1)双手挤压空矿泉水瓶,____,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2)在空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锥出上、下两个小孔,往里面倒满水,可以观察到____,这表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将空矿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当用力向它的侧壁吹气时它会滚动,当用相同的力向它的底部吹气时它却不容易滑动,这表明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

答案:力越大矿泉水瓶的形变程度越大;可以观察到水从两个小孔流出来,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或喷得远一些;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课后小结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2.2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钩码等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小弹簧,试着去拉一拉它,或者去压一压它。手心里有什么感觉?压弹簧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被顶着?拉弹簧的时候呢,手指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力拽着。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弹力。同时大家也有一块橡皮泥,也去捏一捏,试试,橡皮泥能恢复原状吗?

【生】不能。

【师】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生活中弹性形变有很多。比如:钓鱼时钓鱼杆的形变,绳的扭转,皮球与地面接触时,网球与球拍接触时都有形变。

6.2 新知介绍

一、弹力

【师】像钢尺、跳板、弓箭等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铁丝变弯在受到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将钢尺等发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而橡皮泥发生的形变称为非弹性形变或叫塑性形变。

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师】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施力物: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师】这里要注意: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师】现在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直尺上,直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类似的,将同一物体放在桌面上,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呢?肉眼并不能察觉这样细微的形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将这个变形的效果放大。

【实验】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实验】

如图所示,用手压扁平瓶子半长轴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记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上升或下降,通过观察液面的升降也可以放大瓶子发生形变。

【师】上面这两个实验利用的就是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

二、弹簧秤

【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原理:

定性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定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下面我们来观察下弹簧秤的外型。

构造:圆环、外壳、指针、刻度、挂钩、弹簧轴线等。弹簧秤的使用:

先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再调零;

使用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师】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可以使用吗?斜着呢? 【生】可以水平拉,斜着也能拉

【师】在水平面使用时指针是否仍然在零刻线?可以直接使用吗? 【生】不在零刻度了。所以不能直接使用,要调零。【师】

前面学习天平使用我们知道,如果天平从一个水平桌面搬到另外的桌面需要重新调零。一样的,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方向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零。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师】测力计是不是只能测弹力呢? 测力计倒置时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会发现指针不在零刻度了,因为重力对弹簧的影响,指针指示的值为秤壳重。【师】那是否依然可以测量力?

【生】可以测,得到的数值减去初始刻度。

【例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前不用将指针调零

B.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何大小的力 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指针,与刻度盘垂直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 【分析】 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对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要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位置相垂直.

(4)测竖直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要竖直放置,测水平方向上的力弹簧测力计就要水平放置。

解:A、使用前弹簧测力计必须调零,否则会影响读数的结果,故A说法错误. B、弹簧测力计都有自己的量程,不可以测超过量程的力,故B说法错误; C、读数时,让视线垂直于刻度面板.故C说法正确.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竖直方向的力,也可以测量其它方向的力,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师】测量一个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力,手给的拉力和物体给的拉力。

【师】那这个时候示数是怎么表示呢?是两个力相加吗?是两个力相减吗? 【生】因为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只取一个力。

【例题】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2.0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为()

A.0,2.0N B.2.0N,0 C.2.0N,4.0N D.2.0N,2.0N 【分析】: 知识点:

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对A: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2.0,弹簧秤A的读数为2.0N; 对B:由左侧重物(或右侧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2.0N,弹簧秤B的读数为2.0N.

故选D. 课堂练习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C)

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D)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

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分别计算出五次弹簧的伸长量△L,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课后小结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读数时,看清弹簧测力计上所标注的单位,知道面板上的数字是表示多大的力,除此之外,还要看清面板上的刻度,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在拉一个橡皮筋时,如果用力过大,橡皮筋就会被拉断,这时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也就是说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就不能完全复原,甚至可能使物体损坏,将这个限度称为弹性限度。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就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1)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发生挤压或拉伸)。

弹力是接触力,弹力只能存在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处,但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不一定有弹力的作用。因为弹力的产生不仅要接触,还要有相互作用。

【弹力的三要素】

(1)大小: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恢复原状方向相同;(3)作用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推力等。

力可以用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使用弹簧时,力的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篇7:《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于地面来说,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选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C.相对于收割机来说,卡车在运动

D.选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2.下列物理事实中,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无关的是( )

A.接力赛跑时运动员间进行交接接力棒

B.静止在空中的地球同步卫星

C.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

D.我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km

3.如果一个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20m/s B. 10m/s C. 5m/s D. 无法确定

4.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5.小明按物理课本“想一想”中的要求,测出了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某天他从家出发,正常步行到学校的所用的时间是10min。由此可计算他家到学校的路程约是( )

A.720m B.7200m C.72m D.12m

6.如图1所示,表示某城市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外围成矩形,A、B、C、D是四个车站,各车站之间均有运营线路相连,可以认为线路是平直的,矩形宽之比为。甲、乙两车分别从A站和D站出发,沿图中所示的路线开向B站,甲发车时间是8时20分,乙发车时间是8时15分,甲、乙两车的运动都是匀速运动,速度分别为,结果两车于9时20分同时到达B站。那么可以判定( )

A.υ甲>υ乙B.υ甲< υ乙

C.υ甲= υ乙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7.关于二力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B.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悬挂在绳上静止的小球,绳对小球拉力和小球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用沿水平方向的力推桌子,桌子没有推动,人的推力和桌子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8.甲、乙、丙三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看见甲在匀速上升,看见丙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甲上升

B.甲、乙下降,乙下降的比甲快

C.甲、乙下降,乙下降的比甲慢

D.都下降,丙下降的比甲快

9.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桨对水的推力 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 D.水对桨的推力

10.分别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粗糙木板、比较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2所示。以下是某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并经分析归纳和推理得出的实验结论,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

B.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大,速度减小就越快

C.小车受到力的作用就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就不运动

D.运动的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

11.通过计算把下列数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386dm,0.18km,4.5×107μm,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1,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

13.两艘以同样快慢飞行的宇宙飞船对接时,宇航员打开前后舱,以便互相连接起来。此时,以一个飞船为参照物,另一个飞船是_______;以_______为参照物,宇宙飞船是运动的。

14.威海距青岛约300km,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图3中所指的刻度两侧等幅摆动,则从威海开到青岛大约需要________________小时。

15.如图4是公路上的一个交通标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这个标志牌到南大桥,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________min。

16.人急行的速度大约是2m/s,人急行穿过6m宽的马路需要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s;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是10m/s,人至少要在距行驶过来的汽车________m处开始穿越马路。

17.某同学骑自行车下坡,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1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5m,则自行车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在这3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18.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为2m/s,乙的速度为3m/s,它们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_________。

19.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则获得第一名的是___________ 同学,时间是____________,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采用的最简便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赛者

甲14.2s

乙13.7s

丙13.9s

20.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各举一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实验探究问答题

21.如图5所示,小明同学乘坐一辆在水平路面上行驶的汽车,请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小明的运动情况。(至少写出2种情况)

22.如图6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由于兔子的骄傲,在比赛进行中打了一个瞌睡,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那么:

(1)这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2)有人认为“乌龟比兔子跑得快”,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23.如图7所示,是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小熊沿刻度尺运动的照片。从图中可以分析出:小熊作的运动,判断的理由是。

如果照相机的频率(即在1秒钟内等间隔自动拍摄的次数)是20赫兹,那么小熊的速度为m/s。

24.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直径的方法

25.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象从图8中获得的信息有:

(1)骑车者比跑步者迟到5s出发

(2)

(3)

26.如图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图片,其中刻度尺的分值为1mm,图9中是小车到达A、B、C三处电子表显示。

(1)该实验根据的公式是;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据图中信息sAB= cm ,tBC=s,vAC=m/s ,vAB=m/s,小车做运动。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测到的AC段速度偏(“大”或“小”)

四、计算与创新应用题

27.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km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s。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28.一列火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与它平行的另一轨道上迎面驶来一列长度300m的货车,坐在火车的一个人看到货车从他眼前经过共用了10s,由此可知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29.郑州与上海间铁路长100 km,列车要运行16h。已知郑州与南京间铁路长700 km(如图所示),若车速保持不变,则从郑州开出的列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南京? 若你就坐在火车上,能否利用火车上现有的条件,设计一个简易可行的方法测出火车行驶的平均速度,试说出你的方法。

30.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离(司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⑴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⑵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服装品质控制(QC)所常用英语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