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社会教案免费

2024-05-06

我与社会教案免费(通用10篇)

篇1:我与社会教案免费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2、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到积极的社会生活中;

3、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对社会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观看视频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提示: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丰富的社会生活,走进我与社会 环节二 浏览情景 讲授新课

1、首先教师展示PPT中的学习要点,让学生对新课程的进行大致了解。

2、让学生自行浏览课本,小组讨论李铭用了哪些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学生积极讨论,讨论自身感受)教师引导: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3、活动:欣赏图片(课件展示四张图片,分别是参加义工劳动、献血、旅游、观看话剧表演)

教师:这些活动给你带来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总结: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展示人物关系网络图

教师:你对这个关系图是怎么样理解的?

总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了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5、活动:对“我”的身份进行分析

教师提示: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6、相关链接:自行阅读书上第五页,了解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展示文字及相关图片,让同学连一连(更多:作业本第3页)

7、拓展:绘制自己的网络关系图,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例题与练习]题略 [教学反思]

篇2:我与社会教案免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大家都比较喜欢《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他真的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是与世隔绝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一站:我与社会。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合作释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做好补充)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社会化?

(学生发言后,学生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师:通过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深入分析、探讨。

2、社会关系网

让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问学生: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讨论:①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

②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各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③如果离开了社会,人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体会日常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见: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2、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活动一:配着教材第56页的插图,给学生讲心理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表明,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活动二:情景探究 《狼孩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总结: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三:小辩论

让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的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①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②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

让学生搜集资料素材,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同社会是密不可分 的。

(设计辩论这一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七、教学总结

篇3:苏宁免费贴膜社会成本不容小觑

苏宁日前宣布, 从5月19日开始,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4个城市试点开展免费手机贴膜活动, 并且计划在6月初, 实现内地300个城市1600家门店的全覆盖。有消息称, 苏宁还计划对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实现免费贴膜。

消息一出, 提供免费手机贴膜的苏宁门店顾客盈门, 顾客带着各式各样的手机, 在免费贴膜柜台前排队进行贴膜。据说由于人流量的上升, 大幅度拉动了门店产品的销量。与此同时, 该消息也在街头贴膜小贩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由于生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小贩们正试图联合起来, 同苏宁交涉。

无奈的创新

苏宁的免费贴膜其实也不是彻底免费, 它要求来贴膜的顾客安装苏宁的手机客户端, 并且注册开通。这样, 免费贴膜一方面拉动了线下门店客流量的增长, 另一方面也为线上商城积累了人气, 可以说是实现了线上线下流量的双重增长。而苏宁所支付的成本却并不多, 无非就是固定的人员工资 (贴膜师傅) 、膜的成本 (笔者猜测应该是相对便宜的那种) 。

仔细想想, 苏宁深知, 自己搞的免费贴膜活动, 会砸了不少人的饭碗, 且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但苏宁坚持推出, 背后则是苏宁的业绩不佳。根据苏宁的财报显示, 2014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28.69亿元, 同比减少15.93%;其中苏宁线下实体门店收入下降14.2%, 线上下降26.7%。从横向竞争对比来看, 在线下, 苏宁门店的同店增长率连续五个月低于国美, 而在线上更是望着京东等竞争对手绝尘而去。

因此, 苏宁需要一个推手, 一个能拉动线上、线下流量增长的推手, 于是他们选择了免费贴膜。不可否认, 这是一个重大的营销创新, 因为其他3C数码卖场没有想到。但又不可否认, 这是一个无奈、巨大的业绩压力, 逼着苏宁去找一些创新点。

长期性存疑

根据苏宁的官方说法, 免费贴膜活动开展的前三天, 由于大量用户前往门店, 带动门店的销量增长120%,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22万个活跃手机客户端用户, 但是这样的效果是否长期有效是有一定疑问的。

首先, 目前苏宁的免费贴膜对顾客而言, 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巨大的馅饼, 顾客自然会兴冲冲前往门店, 进行免费贴膜, 顺便还会买些东西, 但一旦免费从恩赐变成了习惯之后, 只是为了贴膜而来店的用户比例会更高, 他们可能什么也不会购买, 仅仅是作为路人甲乙丙丁存在于门店当中。而暂停活动, 反而会让用户愤怒, 因为在那个时候, 他们已经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免费以及免费之前的状态了。

其次, 愿意排着长队贴张膜的, 一般都不会是什么优质用户, 真正的优质用户会觉得为了节约20块, 而排1个小时的队, 是极其不划算的一件事情。因此, 或许在未来, 苏宁就会觉得这项所谓的免费贴膜服务如同鸡肋, 表面上是拉来了大量的用户, 但实际上却并非有太高的实际购买转化率。

最后, 目前来贴膜的客户还能开通客户端成为一个增量线上用户, 但是在未来, 苏宁会发现, 来店的都是一些已经激活客户端的用户, 免费贴膜, 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服务, 而不会有任何的营销效果。

总而言之, 免费贴膜的手段, 短期内对营销有效果, 而从长期趋势来看, 这种有效性将会降低。

社会成本增加

不可否认, 从初期的市场表现看, 苏宁借助免费贴膜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成果, 但这种营销成果除了苏宁所支出的少量成本外, 更多的成本是一种社会成本。

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一个行当, 进而影响社会消费。媒体经常说贴膜是暴利, 进价一元的膜, 贴一下就需要20元。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 其实贴膜并不是购买那张膜, 而是购买贴这种服务, 要不然为什么用户买手机、买手机壳的时候, 经常会送张膜, 但最后还是要到贴膜小哥那里去, 因为自己贴总是会弄得东一个气泡, 西一个气泡, 只有支付了服务费, 才能获得专业的贴膜服务, 而这种服务费,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关键看市场是否认可, 市场认可的就是合理的。但苏宁提供了免费的贴膜, 于是这个行当就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我们当然可以说, 这个行当中的人可以转型, 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知易行难, 转型哪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 又哪里是必然成功的。短期内, 能看到的是这个行当从业者的收入出现下降, 而这种下降是有波动影响效应的, 会带来社会总的消费降低 (包括他们直接消费, 也包括他们的消费所带来的就业岗位产生的间接消费) 。这种消费的降低, 实际上就是是一种社会成本。

其次, 是让社会公众支付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免费的东西, 总是能够吸引大量顾客光临, 但这也是需要等待才能够获得的, 这就要顾客支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对于一个顾客而言, 他或许是赚了, 因为节约了20元,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却是赔了, 或许这个顾客可以通过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或许这个顾客可以将排队所用的1小时, 用于逛街, 能够拉动更多的消费。

最后, 让社会承担了安全成本。现在政府对大量人群聚集的商业活动是十分头疼的, 怕出现踩踏等安全事件, 更加担心出现恐怖事件, 因此往往需要派出警力到现场进行戒备, 这些由商家带来的公共安全风险, 最后的成本却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

篇4:我与社会教案免费

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现场办公会议的决定精神,实行免费开放,对湖南省科技馆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省科技馆从三个方面努力,以适应这一新的运行模式:一是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公益性的深刻内涵,为公众提供更多平等、便捷和无障碍的服务。二是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全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努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及时更新展示内容。不断提高展品研发人员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在不断完善现有展品的同时,根据观众兴趣,不断开发新的展品,让科技馆永葆活力,让更多观众共享科技魅力。

湖南省科技馆作为湖南省的一项重点公益性科普项目,实行免费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免费开放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公共价值,真正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体现公共科普事业全民共享。二是免费开放更好地提供了一个科技展示平台。湖南省科技馆内的展品展项,都是结合国内先进的科技成果研发,是科技成就的集中展示。免费开放可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科技进步的最新动向,分享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三是免费开放是实施惠民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科教公平,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科技馆建设总投资3.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公益性项目。开馆前夕,2011年5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郭开朗率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省科技馆进行现场办公,专题调研了省科技馆门票及收费问题。经认真听取省科协等部门及专家的意见,这次现场办公会决定省科技馆常设展项实行免费开放。为保证省科技馆正常运行,湖南省有关部门已将湖南省科技馆由差额预算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其经费由省财政予以保障。(杨震 编辑:张学军 胡为平)

(湖南省科协)

篇5:1.1《我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认识社会生活,参与并奉献社会。

2.正确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明白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享暑期生活,感受社会的绚丽多彩,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2.通过模拟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社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2.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经验分享、讨论、情境模拟、讲授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说说你的暑假生活:

教师:无论我们是否情愿,暑假生活已经和我们说再见了。在暑假,你有哪些不同于学校的生活经历。请选择其中的一两件和大家分享。

学生分享:略

教师总结:在暑假,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我与社会有了更深的交融。

(二)讲解新课

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二】校园生活OR社会生活?请你来选择

Q:和校园生活相比较,你更喜欢社会生活还是校园生活?为什么?

生:略(社会生活的好,或者不好)

师:走进社会,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可能也会发现一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三】根据情境介绍自己

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自我介绍的情况。

情境一:做客同学家,向同学的奶奶介绍自己。

(业缘关系)

情境二:到姑姑家玩,向姑姑的朋友介绍自己。

(血缘关系)

情境三:在国外碰到两个说新疆土话的帅哥(美女)。

(地缘关系)

情境四:……

师: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是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的?

生: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活动四】名言赏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三)课堂知识小结

暑假生活让我们有了更多社会生活的经验,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发现需要我们去完善的地方。从社会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个人角度而言,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之中确定的。因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

(四)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一、感受社会生活

丰富多彩

需要我们献计献策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五)作业:待定

篇6:《伟人细胞》教案5-免费教案

| 网站首页 | 免费课件 | 免费试题 | 整册教案 | 英语角 | 幼儿教育 | 海量教案 | 文书写作 | 免费论文 | 计划总结 | 用户留言 | ◆免费课件 47173 个 ◆免费试题 40841 套 ◆整册教案 3633 套 ◆海量教案 98632 篇

◆文书写作 83129 篇 ◆免费论文 110608篇 ◆计划总结 3592 篇 ◆幼儿教育 83268 篇

◆小说频道 [新推荐] ◆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推荐]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海量教案首页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生物 | 音乐 | 体育 | 美术 | 信息 | 班会 | ◆您现在的位置: 3edu教育网 >> 海量教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教案正文

《伟人细胞》教案5【禁止复制文章的复制方法】

《伟人细胞》教案5

《《伟人细胞》教案5》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

下一篇教案: 《夏》教学设计3

返回该栏目,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2-2008 3edu教育网 版权所有(新ICP备05002133)

篇7:我与社会工作行政

NGO在社会工作行政中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重要性周利华社工10-1201005001517

内容摘要: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框架中,利用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目标,获取并妥善利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保证服务机构的效率和效果的活动和过程。社会工作行政是一种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等社会工作方法一起构成了社会工作方法体系。

关键词: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福利、NGO、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框架中,利用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目标,获取并妥善利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保证服务机构的效率和效果的活动和过程。社会工作行政具有三项基本特征:

(1)强调价值观。由于社会工作是一项价值观导向的专业工作,在社会工作的行

政中也必须注重专业的价值观。对于对社会工作机构而言,其机构组织基础是与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信念、使命、愿景和文化等要素。因此,社会工作行政必须同样需要价值导向,并以此来确定机构的使命、愿景和目标;考虑鞠策的伦理性问题,注重行政伦理;营造组织文化,促使工作者内化社会工作价值,实现规范性组织和控制;在领导中重视意义管理,通过满足工作者的成就和自我实现需要来进行激励。

(2)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社会工作行政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实现组织目

标。而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这决定了社会工作行政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因此,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其是否有利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对组织绩效的评估也应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符合质量标准的服务以及这些服务是否对服务对象产生了效果,恢复和提升了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改善了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3)人际取向。机构服务提供者是作为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工作

特点要求机构的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更加注重互动、沟通、对话、协商、合作以及信息分享,而非等级森严、只有上下级命令与服从的僵化的官僚结构。同时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者应该注重工作者的需要,通过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来激励他们。

社会工作者作为行政管理者时,应该具备比一般的社会工作者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社会工作行政者要具备作为行政者应有的能力,知识和一系列的专业态度。社会服务机构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其他专业的服务人员、辅助人员等),为特定的、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其目的是提高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协助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其健康、幸福和发展。社会服务机构是实施社会工作行政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社会服务机构的主要类型有:

(1)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有全额预算单位和差额预算单位。福利院、社会救助管理站,普通高等教育院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

(2)社会团体。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由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盈利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

(4)基金会。基金会是指那些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我在社会工作行政中的角色。

社会工作行政这个词语对我们来说也许很陌生,但是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交通,医院,学校邮局等,我们一直都在享受一些列的社会服务,这些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行政是紧密相连的。有时候我们在社会工作行政中扮演的是服务享受者的角色,有时候我们又是服务的提供者和倡导者。

虽然我国有如此繁多的社会服务机构,但是鉴于“我与社会工作行政”这个主题,我主要想谈一谈我在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这个NGO当志愿者一年半以来的感受,感悟以及这个非政府组织所扮演的角色。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是一家服务于6—24岁儿童和青少年的非政府组织,它一直秉承“助人自助”的精神,致力于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它在各项活动中不仅发挥了它的基本角色,也发挥了它支持这种服务的拓展角色1。发挥了它管理者,信息传递者,决策制定者的角色。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他的未来以及国家社会的稳定,促使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是一项社会福利性的事业。

云南青少年发展中心这个NGO,在社会工作行政的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社会福利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广义的“社会福利” 包括国家和社会为实现人民的“幸福”所作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各项社会服务等各种制度安排。狭义的“社会福利” 则一般特指社会保障体系中除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之外的,更高水平的、补充性的制度安排。无论从哪种定义来看,社会福利都是以实现人民的“福祉”为根本目标的,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社会福利需求的提高,原有制度中的不平等、角色错位、缺乏责任分担、非社会化等问题成为其发展中的硬伤。要实现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跨越,必须积极引入社会参与,推进社会福利的社会化改革,而非政府组织(简称NGO)则是其寻求社会参与的最佳选择之一。NGO 参与社会福利、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中的必然选择。这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性质、NGO 的基本宗旨以及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NGO 参与社会福利的必要性。

一、从NGO 的性质看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即“非政府组织”,我国的官方文件里一般直译为“民间组织”。简单地讲,NGO 即是指区别于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社会组织,它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基本特征。NGO 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因而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往往是日常经营中的重要内容———这与社会福利为人民求“福祉”的本质不谋而合。

在清华大学NGO 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针对北京地区NGO 的基本情况调查中,对于“活动领域分布”一项结果显示:北京地区NGO 中,涉足社会服务领域的占22.12%,涉足扶贫、救灾、抗灾领域占18.27%,志愿者协会占8.65%。一方面NGO 参与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对其业务规模的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在这些领域直接支持和调控的不足,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另外,NGO 能将触角伸到政府无法顾及处。在社会福利的发展中,政府往往只能从总体上把握其发展方向并根据相应政策效果进行宏观的调控,而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深入到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而NGO 源于社会、发展自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极强“社会性”特征恰好能有效地弥补政府的不足。1例如,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 号)中,我国政府相关部委强调“发展养老服务业需要以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不可能详细地跟踪关注每一个具体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介入,很多政策到最后往往成了一纸空文。社区养老等政策的推行和落实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而NGO 无疑可以成为“社会”中协助推行国家政策和方针的主力军。

二、从社会福利的性质看

社会性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资源有限性的前提下,政府显然不可能单独承担起整个社会的社会福利提供责任。在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体制下,政府独揽大局的局面在造成社会福利水平低、制度公平缺失的同时,也引发了政府责任向企业的不合理转移,最终形成“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的局面。因而,在当前要实现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跨越,政府首先需要探索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将“社会”这一重要主体引入到社会福利的提供主体中,均衡和协调

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分担,从源头上保证社会福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社会福利制度面向整个社会、以整个社会为服务对象,因而引入社会参与也有助于更直接地了解人民的诉求。事实上,早在2000 年,国家民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等部委就已提出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由国家和集体包办,存在资金不足、福利机构少、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但直到现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福

利制度的改革进程。

三、从我国的现状看

2000 年,《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特别是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残疾人和孤儿的养护、康复条件也亟待改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由国家和集体包办,存在资金不足、福利机构少、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在社会福利提供不足与社会福利需求不断增长矛盾尖锐而社会福利需求显然不能抑制的条件下,探索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无疑是缓解社会福利供需矛盾唯一的出路。NGO 提供社会福利的潜力是巨大的。在一些社会福利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和1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5-37

地区,如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在NGO就业的有酬员工规模占到了非农就业人口的10%以上。美国、英国、日本的比例分别为7.8%、6.2% 和3.5%(Lester M.Salamon,2007)。我国NGO 的发展历史较短、体系仍然不健全,但如果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等方面解决了NGO 发展的根本阻碍,NGO 必将会成为活跃于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主体。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力量直接参与社会福利的举措,国家对这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政策支持正是出于对我国现状的科学认识和对未来社会福利发展路径的正确判断。

NGO 的非营利性、志愿性,社会福利的“社会性”特征要求,以及我国社会福利需求不断增长与社会福利供给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实质措施鼓励NGO 参与社会福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实现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我国社会福利水平从而更好的谋求我国人民的福祉,还能引发人类对于“社会”这一特殊角色定位的思考,推进其他各项政策中的社会参与。

四、当前NGO组织面临的困境

中国历来是一个强政权弱社会的社会结构,NGO想要发展,需要推动其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从天而降降的,其需要NGO通过自己的活动的开展,获得社会与政府的认可。目前中国的NGO还处于生存和初步发展的时候,用两句话来形容中国当前的NGO的困境状况“生的伟大,活的压郁。”另一句就应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下我总共把NGO面临的困境分三种:资源的困境,能力的困境,发展的困境。这几种困境并非是孤立的,他们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又相互促进。资源的不足影响了NGO自身能力的建设,能力的不足使得NGO不能足够的获取资源,如:管理能力、活动能力的不足就影响了公信度,公信度又影响募捐的开展。资源、能力的不足更造成了NGO本身的发展困境。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整个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同样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的困境

1、政策法规资源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为了整顿NGO管理混乱的局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确立了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制度,对社会团体的管理从此趋于规范和严格。1998年,这一条例重新修订后出台,对社会团体的定义趋于宽泛,但仍坚持对社会团体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的要求,同时,对团体的活动场所、资金来源等硬件要求更加明确,而且在一个地区还不允许同一性质的组织出现两个以上。可以说,对于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缺乏经济条件民间自下而上的NGO,想在民政部门注册、享受公益组织的减免税待遇几乎是不可能。由于公民社会组织成为独立法人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和行政主管单位双重审批,许多和业务主管单位没有密切关系的组织难以找到“婆婆”。甚至许多人一听到非政府组织就心存疑忌,以为是“反政府组织” 某些专家认为,政府之所以对NGO的管理一直偏严,主要是担心民间活动失控,公益捐赠等政策法规的滞后则与税务、财政等部门担心收入减少有关。当然NGO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NGO过多照搬西方的价值观念,较少利用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较少扎根于基层社区,缺乏公信,更有少数人打着NGO的旗号招摇撞骗,也使政府在放开管制的政策法规上更加谨慎。

2、资金的困境。

所有的国内NGO都认定资源短缺,特别是资金问题是制约它们工作的关键因素。政府的资金大部分来自税收,企业的资金大部分直接来自交易或劳务所得。

NGO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募捐、政府的支持等多方面相当复杂,NGO的资金来源也与官方背景的NGO差距甚大。香港乐施会每年的筹资额高达近一亿港元。相比之下内地的NGO由于其未注册的法律地位和国际基金组织自身的狭窄眼光,使得这些组织经常面临资金困境,而得不到外界足够的支持。即使是获得国际资助的组织,也因为不能涵盖项目负责人的工资而使得公民社会的领导者经常是兼职性质,并为职工的工资发愁。的确,NGO来说,开发出稳定而持续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在此,我对它们,特别是对那些小组织非常担忧,它们对调动资源几乎没有什么经验,他们靠组织者的个人资金或国外基金会的项目经费来勉强维持运转很难发展壮大。明显倾向于寻求国际资助,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些资助在短期内会对它们有所帮助。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明显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NGO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政府税收的稳定增长,国际发展的机构,特别是附属于外国政府的一些机构将在未来几年里撤出中国。它们不再认为在中国开展大型项目是合理的,从而会将它们的资源转到更穷的国家。在以后若干年内,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NGO组织为日渐减少的国际资助而相互竞争的局面。中国NGO的资金来源关键还是早日得到本土的资源。

3、人力资源的困境

参加公民社会组织的人才缺乏,许多精英仍然流向企业和政府,而留在公民社会组织工作的职员往往缺乏相应的能力建设。内部圈子的人流传:“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企业,三流人才到NGO ”。虽然在实际的工作中,公民社会的职员经常表现出超常的热情和忍耐,但是整体职业素质不高是人们对NGO常见的批评。

(二)能力的困境

当前的NGO由于严重缺乏资金、人才,这种资源的匮乏又与其筹款、组织、活动能力等的局限形成恶性循环。许多NGO刚刚开始在诸如环保、法律咨询、肢残和精神残疾儿童康复等方面开展工作,这些工作无论对它们,还是对中国都是很新的领域,所以,这个要求很难。这些组织大多高度敬业,也非常有创新精神,但在这些方面中国的NGO几乎无一例外地缺乏经验。由于缺乏先例,中国的NGO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虽然国内已经开展相关的NGO培训,但是能够参加培训的NGO人员还是很少。而且许多培训师并不了解公民社会组织的实际处境,许多知识并没有指导作用,这就使得许多NGO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行动策略和专业知识的指导。组织对自身如何定位以及战略方向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参考。

(三)发展的困境

1、信任的困境

于公民社会理念还不为人们所熟悉,而且公民社会组织的活动在效率、效果和透明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它的活动一方面容易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一些NGO的活动经常被指责为“做秀”,而在另一方面,组织也容易受到成员内部的不信任。许多组织内部由于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而常常在发展到一定时间就出现周期性的人事“地震”,领导人的能力和人品遭到职员或者志愿者的怀疑,这种猜疑和不信任很容易就导致组织解体或者停滞。这些信任的困境在NGO的发展中往往最容易被发现,关注和夸大,从而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如果一个NGO

组织的工作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如果这个组织透明度很高,又值得信赖,那么,它就有机会赢得的资源支持。

2、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中国的NGO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领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东西相比西部发展严重不足,沿海和内地相比内地严重不足,同为东部和沿海,区域之间的NGO的发展也存在差距。从城乡的不平衡来看,中小城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除扶贫、环保的少量外来NGO之外,真正的当地的NGO少之又少,社会对这些组织的关注和支持也很少。就不同领域来说,那些相对说政策法规要宽松的,容易得到资源的领域NGO发展迅速,如环保、教育等。而一些门槛较高,如就业、社会保障、劳工问题、国际区域冲突等领域,却因为种种原因NGO的介入还明显不足。

3、文化的困境

在中国,NGO是一个外来语。西方NGO的发展有着来自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包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普遍的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制观念、契约精神、公益精神等。西方的体制环境也给慈善事业提供良好待遇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有来自社会舆论和民间文化价值的肯定、响应与支持等等。而中国缺少这些方面的文化背景,毫无疑问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在很多时候取代了社会舆论和民间文化价值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迅速发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社会中原有的公益观念也变得模糊,这使得NCO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社会公信严重不足。这一切,都成为中国NGO发展中的无形的障碍。

从另外层面来说,中国自古有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但不管是外来文化还是传统的文化,都要通过创造性的转化使其获得本土生命力,也就是外来的要本土化,本土的要发扬与融合,从而才能发展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良性文化。如果把握不好,甚至有可能根本就迷失于自己的盲目追逐之中。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中国东西部的差异,NGO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文化价值的困惑。

对此,我们要从以下方面来加以改善,发挥NGO在社会行政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改善政府与NGO的关系

我们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港台以及西方非常不同,我们的市民社会尚未成形,政府长期以来的大包揽作风,使得进行“政社分离”时,政府无法从社会中找到承接社会事务的社会组织。对急需完成转型的政府来说,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其自己成立一些独立法人的社会组织,即官办社团,上海的三大社团就具有这种性质。其实,官办社团也好,组织也好,大家殊途同归,目标都是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向这个目标靠近的过程,即是官办社团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官办社团面临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或者说在进行社会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政府建设。目前的三大社团社工工作中存在着条线交叉的复杂状况,为社工有效提供服务带来阻力,为了使预防犯罪体系构建过程中真正实现社会多方参与的目标,建议推动政府跨部门合作,以联合项目的形式来加以推进,以项目促进多方合作,以项目促进服务效益,其中包括社区青少年家长的亲职培训项目。

二、建立政府与NGO平行发展的模式

建立政府与NGO的平行发展即政府与NGO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合作,实现“共赢”。“小政府、大社会”是现代政府的治理模式,政府把社会事务下放或

返还给社会,交给社会来承担,由社会组织自行管理也即所谓的“政社分开”。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意识和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政府除了履行管理社会和发展经济等职责以外,服务全体人民以及为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安全网的职责日益突出。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都已经成为政府职能机构改革的重要社会目标。在多元化社会结构中,政府将不再包揽一切、包打天下,而是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主动为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搭建资源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以促进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机制。

(三)、做实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购买NGO的服务,NGO在提供这类服务方面的成效十分显著。但是现在遇到了诸多发展瓶颈阻碍着这些NGO组织的继续发展。如何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NGO组织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都是在市级层面签订服务购买合同,再由区级(二级)财政买单。这一制度设计就导致了三家NGO不具备财政自主权、从而不完全具备人事自主权以及决策自主权。当前进的步伐走到当前这个阶段,如何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如何找到突破体制的切入点成为难题和重要话题。总体来说,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可以包括这样几个具体方面,(1)调整拨款模式,改当前的“一级签约二级买单”为“整笔拨款”,通过拨款模式的调整保障社团自主的基础;

(2)做实社团自主运作,即做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3)做实政府对社团的干预评估,即从过程干预及评估转向目标评估或结果评估。

在社团自主运作方面,甚至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逻辑:做实社团自主运作从做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开始,在总干事责任制的前提下进行社团管理革新,以管理促专业、以专业促成效。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NGO组织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M.萨拉蒙,S.沃加斯·索可洛斯基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名,中国NGO 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 研究所,2000。

[3]20002012年12月24日

[5]2012年12月24日

[6]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方邦鉴.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出路[M]

篇8:我与社会教案免费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免费教案,教案大全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工”“人”“毛”“中”“衣”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2、知道工人在工厂做工,织出毛巾,做成衣服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工”“人”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2、知道工人在工厂做工,织出毛巾,做成衣服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复习韵母en、in、onɡ,笔画“丿”“乀”“乚”“横折钩”、“竖提”,以及熟字“土”“八”“手”“中”“瓜”等。

二、看图说话。

工厂里,工人叔叔阿姨生产忙。工人开机器,织出毛巾,做出衣服。

三、自学生字。

1、拼读音节。重点读好ɡānɡ、rén、jīn。告诉学生fu没有声调,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2、数数5个生字的笔画,想想该怎么写。它们跟学过的哪个字有点像,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工:读好后鼻音。跟“土”很相像,笔顺也相同,但竖不出头。用“工”组词,如“工厂”“工地”“做工”“建筑工”“清洁工”等。

人:读准声母和前鼻音。跟“八”不同,看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注意起笔的位置。用“人”组词,如“男人”“女人”“人人”“人民”“打人”等。“工人”是在工厂、工地上做工的人,有钢铁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纺织工人等,说说工人还生产些什么。(教师板画识记)

四、书写指导。

五、巩固。卡片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毛”“中”“衣”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生字。

毛:前3笔与“手”字相同,注意第4笔的方向。“毛”可组成“羊毛”“毛线”“毛衣”等。

巾:读准韵母in。跟“中”相像,但少一笔,让学生说说我们用毛巾干什么。

衣:字形是难点。带领学生书空,然后书写。我们有哪些衣服?上衣、大衣、衬衣、裤子、毛衣、运动衣,统称“衣服”。

三、巩固。

1、卡片认读。给拼音和生字“找朋友”。

2、比较形近字。

3、在田字格里抄写生字。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

篇9:我与社会教案免费

经济生活是人们一切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和基础,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大的决定性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努力实现相对的经济公平,让处于经济低层的人们生活也能够基本得到满足。美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为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借鉴。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安排是以其强大的国力为支撑的。收入力求公正贫富悬殊扩大问题是近十来年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问题。但这一问题却没有对美国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从税收制度方面看,美国的税制实际上类似于我国目前实施的递进税率制,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纳税比例。突出的是,美国对税收制度贯彻有力,这对调节个人收入和抑制社会不满情绪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近年美国公司丑闻不断,但个人、企业偷逃税的丑闻很少听说。二是严格实行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制。目前美国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小时5.15美元(约合人民币42.6元)。各州可灵活掌握,但不得低于这一标准。企业主一旦被发现违反规定,一次即可被罚款1.1万美元。三是农村绝大多数人不用交税。在美国,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农场属于资源有限农场,不用交纳所得税。需要按较高税率纳税的大农场主总共只有5%多一点。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福利美国贫富差距悬殊。根据调查,按~年家庭平均收入划分为5个档次的话,每个档次的中间收入分别为:14.7万、6.9万、4.36万、2.57万和1万美元。但美国社会矛盾总体上在趋于缓和。这主要是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对缓和调节这种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失业保障制度和食品补助计划。美国政府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需的食品和营养,每年政府为此付出的款项高达近500亿美元。在住的方面,美国设有专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助以帮助他们购买住房的法律和机构,而且执法相当严格。另外,美国医疗费用昂贵,是贫困家庭的沉重负担。美国政府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是对穷困人口提供基本免费的医疗福利。~美国政府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儿童提供的医疗补助总额达1936亿美元。一旦遇到紧急情况,美国医院的责任是救人第一,而不管病人是否承担得起医疗费用。

篇10:《心灵、自我与社会》读后感

实话实说,第一遍看没看懂,当时什么也没看进去,只知道,所有的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我就不知所云了。第二遍,还是没看懂,又觉得这也许不是米勒的错,应该还是翻译者翻译得不好,一个句子上百个字,大从句套小从句的,甚是无聊。这次下狠心,跑到图书馆,抛开一切杂念,只做一件事,看米勒的这本书。还是不敢说我看懂了,但是似乎有点知道了米勒想要表达的意思,也理解了,专业论文什么的,都是这么长的句子,也不能怪人家翻译的人。

其实,不能说是”看”书。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当然在图书馆,不能读出声音,只能默读的),读完一句又读一遍,想想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我们通过理解自己所讲的东西而不断地继续同其他人对话,并利用这种理解指导这种对话进行下去。可以说,我们砍去社会的方面暂时不去理会它,那么某人便是同某人的自我谈话,就像某人会同另一个人谈话一样。„„思考过程本身不外是一种进行中的内在会话。”

我惊讶地发现,米勒的意思我似乎有点懂了。我正在看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在跟一个固定不动的部分米勒在交流,我之前不能理解他的意思,是因为我只是把他所有的话当成一个一个的字和词语来看待,并没有真正的过脑子,也就是将他说的话,“一

个字一个字地”读给我自己听,将他的话作为我的经验进入我的自我中去。

但是,又由于,我们的思维始终借助某种符号进行,而我不能确定我赋予这些符号的意义和米勒赋予的相同,所以我说,我只是“似乎,有点,知道了米勒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我这个经验的本身,恰恰印证了米勒的这个自我理论。米勒真是个天才。

我突然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么多年,好像很少考虑过什么是“自我”这个问题。也从来都将两个人的对话作为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从未想到,原来,“我们所称的‘交流’的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提供一种行为形式,使得有机体或个体可以成为他自己的对象。”稍加留心,我在对别人说话之前,好像是真的有那么一瞬间,虽然可能短到有时候我自己都无法留意到,我真的是把要跟别人说的东西先跟自己说了一遍,再决定是不是要说、怎么说、以及说了以后对方是什么反应。

“我们的符号全都是普遍的。你所说的任何话都不会是绝对特殊的;你说的任何有意义的话全都是普遍的。”

确实是这样,所有艺术家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不是特殊得的。如果他试图抒发他独一无二的情感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那么就不会有人看懂;某一艺术家的著名往往由于他用普遍的语言借助艺术的形式而发了普罗大众有时无法表达但又想表达的普遍的情感体验或者经验。而且,单单就该艺术家借以表现的形

式本身来看,都是普遍的。否则他根本就无法进行思考和创作。退一万步讲,即使有非普遍的、仅仅属于某一个人的他首创出来的形式和符号存在,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找到知音。

突然想起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万有引力定律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因为由牛顿发现了它,将它从所有人都无法意识到的境地转换成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所以,这样看来,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既相同又不同的。人们思考的方式相同而借以思考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不同的个体、社会和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文化。就像“龙,”在西方传统意义上来说,是邪恶的化身,而在东方则是吉祥或者权力的象征。悲观地想一想,也许现在写在这里的所有的东西,或许都曾有过人进行过差不多的思考,我所得出的东西不过是这世界普遍性的一部分。

如是真的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上最先创造这些符号,并赋予这些符号含义的是谁呢?这个问题也许就像是鸡生了蛋还是蛋生了鸡一样的无厘头。据基因工程科学家们分析了他们从世界各地采集的DNA样本以后,他们发现,现代世界上所有人的祖先是一个距今A万年的女人和一个距今B万年的男人(记不清楚A和B的数字的)。他们不在同一个时代,中间相差的不是几年或者几十年,而是上千或者万年。如此的让人惊讶和摸不着头脑,是吧:这个地球上所有人的祖先是相同的,而且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那么,这个男人和女人的祖先又是谁呢,科学家还没有找出答案。这才是世界上各个宗教能够得以生存的原因吧,因为这一问题太深奥,太难以回答,才有了上帝、佛祖、真主安拉;人类科学还无法解释的东西,也只有神学能够回答了。(貌似有点扯远了,呵呵。)

我与该理论相关一些体验:我和一个特别好的儿时的伙伴分开了很久,几年或者有更长的时间以后,我们变得很难沟通和理解对方的言行。也许,我们彼此很有好感,还是朋友,但是从前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再也找寻不到。我曾长时间的困惑于此问题,也试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归咎于彼此的成长环境不同。然而背后的原因一直想不出来。现在想想,应该是两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个人的经验不同,彼此自我对符号赋予的含义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和对事物的判断,即价值观。因而再次见面以后,我们就很难再产生共鸣。

上一篇:用忠诚创造奇迹下一篇:四川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补充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