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的王老师作文

2024-04-26

三绝的王老师作文(精选2篇)

篇1:三绝的王老师作文

又三绝,又三绝文天祥,又三绝的意思,又三绝赏析 -诗词大全

又三绝

作者:文天祥朝代:南宋 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

世事不堪逢九九,休言今日是重阳。

篇2:高老师的“三绝”

教材在心中

2008年秋,我跟随高老师去山东一所小学送课,一路上,都在听高老师说教材,甚是过瘾。整套苏教版教材皆在他心中,名篇佳作信手拈来,由题目到结构、由内容到写法、由作者的情感到编者的意图,高老师不仅讲得简明扼要,而且总是一语中的。对于如何解读教材,高老师也有独到的见解:“宏观把握+微观探究”。“宏观把握” 指从篇章入手,关注文章的题目作者、结构顺序、行文线索、思想感情、表现形式、表达方法等等;“微观探究”是说要特别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细节描写,揣摩其中的妙处,体味其表情达意的效果。这之中,高老师尤其强调要善于“抓题目”和“找联系”。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高老师说,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题目就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如二年级下册中《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题目中的“真想”就值得仔细琢磨,为什么诗中的“我”不想变成别的事物,只想变成而且是“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正是读懂这首诗歌的关键。因为荷叶为雨点、为小鱼等许多伙伴带来了快乐,所以“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抓住了题目中的这个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教学的难点。再如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题目中的“斗”是教学中的关键字眼,课文中,患上艾滋病的恩科西不光要与病魔“斗”,还要跟人们的偏见“斗”,而且与后者“斗”得更为艰辛。教学中,抓住一个“斗”字,围绕“与谁斗”、“怎样斗”就能够顺利捕捉到文中一明一暗两条情感主线,从而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另外,高老师还指导我在解读时要特别关注教材中的诸多联系。比如文章内部的联系。他举例说,三年级上册的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文与诗的联系,还应留意到诗句间的联系。如因为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才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因为“每逢佳节”,别人家都欢聚一堂,所以诗人越显孤独、寂寞,才会“倍思亲”。读懂了这些,诗人的心境、情感才会变得饱满而丰富。又如教材之间的联系。他说,每个单元中的教材之间都有联系,解读时可根据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色与其他文本比较。如《劈山救母》、《九色鹿》、《牛郎织女》同为民间故事,分布在低中高不同的学段,教学应结合年段特点来实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了解“故事”的特点。

课堂观学生

高老师听课与别人不同,不光不记笔记,而且总是目光灼灼,不说话,不喝水,不开小差,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的一举一动,他都尽收眼底。同事们戏言,有高老师坐在教室里听课,执教人绝不会走神儿。令人叫绝的是,往往一连几节公开课,高老师都能这样聚精会神地听,再分毫不差地反馈。我了解过不少被高老师听过课的青年教师,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课堂上,汗湿衣衫,如坐针毡。究其原因,就是胆怯于高老师的那份专注。

曾经好奇地请教过高老师:“为什么您听课时不用做笔记?”高老师笑说:“你们总是说‘听课’,而我却认为应当是‘看课’。如果说备课的关键在解读,那么上课的关键就是看学生。看学生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的过程,看学生是‘参加’还是‘参与’,是少部分学生参与还是全班参与……”对于某些教师在公开课上把学生变成配角来衬托自己的做法,高老师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反复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示范的作用,只教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至于导学的效果,他形象地用玩“接球”游戏来打比方:教师要稳妥地把“球”(问题)抛给学生,并及时有效地接住学生抛来的“球”(问题、观点),这样在互动中方能点亮师生双方的激情与智慧。

点评看达成

在评课方面,高老师更是一位“即兴”的专家。任场合大小、观众多少,高老师总是举重若轻,用他特有的洪钟般声音将整个会场带动得笑声不绝、掌声不断,也因此,高老师多了个雅号——“万人迷”。然而,他的评课最引人之处不是幽默与诙谐,而在于他认识的深刻和点评的准确。所以,高老师评课的亮点除了有声有色以外,更突出的是有理有据。

这“理”与“据”的支撑点之一便是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高老师创造性地在《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弹性目标”的说法。他认为弹性目标主要是根据学情、教材或特定的需要而设定的目标及内容,细化到日常教学中,他将要求更加具体化,对一线教师颇具指导性。

在高老师看来,一堂好课的要求不外乎要做到:目标明确、主线贯通、板块合理、简约流畅。2011年岁末,于永正老师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执教观摩课——《给予树》。这节课无论是从文本的取舍,还是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都展示出于老师深厚的功底与非凡的智慧,令听课老师回味无穷。课后,高老师应邀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他巧借板书,先赞于老师拎出的两个关键词“并不宽裕”和“如愿以偿”,既是内容理解方面的重难点,又是结构发展的转折点;进而由这两个词语辐射到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体验;再指导学生借助板书词语及文中的数量词进行写话训练,集中显现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盘活了整个课堂。简短的评课,令在座的老师眼睛一亮,对于这节课的精妙及于老师的教学艺术看得更加明白。

当然,在高老师的绝活儿背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他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学到老、教到老的精神境界。“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有师若此,学生亦当奋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上一篇:(牛津版)初三英语同步辅导(含同步练习)Unit 4 TV programmes下一篇:马凡氏综合症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