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07

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1篇)

篇1: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来搜集新材料、发现新事实,通过观察认识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的规律、探求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关键字:数学教学;概念;数量关系

观察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实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按照其本身存在的实际情况,加以有目的的感知,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方法。数学观察则是对数学问题在客观情境下考察其数量关系及图形性质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知觉。观察过程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觉和思维密切地联系,这样才能发现观察对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观察是数学活动的前提,数学活动的过程离不开观察。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本次实习我教授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和“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个单元的内容,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在这次在小学的实习经验和体会,通过几种案例来谈一谈观察法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应用题教学中应用的。

一 观察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创设情境充分体现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结合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倍的认识》第一课时理解倍的概念时,根据书本和教参的要求,教师往往会引出小兔子吃萝卜这一情境,让学生观察小兔子吃的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根数,从而对萝卜的根数进行分析。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6里面有3个2。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再用同样的方法将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根数进行对比,让学生巩固对“倍”的认识。整个过程中,兔子和萝卜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对这一情境感兴趣,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且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努力想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最终理解了“倍”的概念。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好也学得开心。

正是因为这种方法好,所以在人教版的教参中,几乎每个课时都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产生对知识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的教学效果。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利于学生去发现概念,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在动手操作中,我们通常是将实验法和观察法结合起来的。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我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动手操作,用直尺去量,动手去折,然后观察总结得到长方形的边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在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再通过观察身边的图形,学生就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了。

二、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获得简便计算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计算效率。这一部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简便运算以及找规律等题目中体现的尤为显著。

如:四则运算:24+55-14;找规律99*1=99,99*2=198,99*3=297,99*4=396„然后问99*8=?99*9=?。诸如此类的题目,在教学中我们肯定不会主张学生去死算,而是让他们根据数字的特点寻找简便方法,24应先减去14再加55等于65。99*2,99*3都是在9*2=18,9*3=27中间加个9。像类似的题目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讲解时也更要注意讲解的方法。

4通过多角度观察,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观察数字的特征,实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就以刚刚找规律9*1=99,99*2=198,99*3=297,99*4=396„然后问99*8=?99*9=?这一题为例,学生通过观察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规律,除了刚刚所说的那种规律还可能会说积的百位等于一位数减1,十位为9,个位为10减一位数。学生的猜想会有很多,对于学生错的猜想教师要及时更正,而学生对的又不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猜想一定要及时肯定。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学习的最大认可。

三、观察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5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画线段图来观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及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解决问题的解答比较困难,学生学习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教学时可结合线段图来观察、分析,解答时,可以结合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线段图来观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搞清楚问题和数量关系,再根据乘除法的运算含义列出算式或列方程去解。通过直观手段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题意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例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8中,题目是这样的: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需要转一个弯才能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理清数量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画图或者列表。在这里我们来说一说画图法。3个碗用了18元,用3段相同的线段来表示18,从而学生就能很清楚的明白每段线段表示每个碗需要5。要买8个这样的碗就是有8个这样的线段,8个这样的线段是多少钱呢?学生通过画图就能很清楚的明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就能迅速正确的列出算式得出答案。

观察是小学乃至以后学习数学最基本的途径。观察是具有目的性、顺序性、连续性和选择性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量好的观察品质,培养观察的典型性、合理性、多端性、精确性和深刻性。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篇2: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是在新北师版版的数学教材中出现很多利用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进行数学教学。但很多的数学教师对于教材的数学游戏并不重视,认为数学游戏就像数学教学“主餐”中的最后的一个“甜点”,可有可无。其实数学游戏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学生发现数学乐趣的窗口,是带领孩子走向数学教学殿堂的途径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它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游戏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数学游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游戏活动,它必须把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与游戏之中。它兼备了游戏与数学的特点。数学游戏以其内容和形式所体现出的独特风格,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多关注数学游戏这种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数学教学中游戏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过于封闭,教师往往会根据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按部就班地教学,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唯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的干脆听而不闻,避而不谈,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当堂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只有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据此,我们提出了《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还有游戏;认识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以游戏的方式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积极地探索和努力地实践。

一、整合教学资源,为“游戏生成”打好基础

整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统筹下的融合”,即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表述的是各种能力,各门学科,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等,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为迎接业已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批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因此,数学理应具备整合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多角度地设计符合“生活”的“数学游戏”使数学教学活动在生活这一更大的课堂中进行。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更应该使抽象静止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打破时空的局限,可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提供实践和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开放、直观、快捷、高效。

在课上,“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并且在“数学游戏”中润物细无声地达成,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与数学游戏的整合,才有了后续的学生游戏、质疑、争论、举例,最终在教师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下,理解了减法的意义。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多媒体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涌进传统课堂,与低年级数学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与其他学科整合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叙述,他与其他知识发生着横或纵向的联系.因此,数学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紧密结合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跨课时、跨学生年级段的整合.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环境等问题有机融合,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使他们被各个学科割裂和肢解的学习经验重新得到组建,促进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延伸。

(三)与生活经验整合

面对新课程的数学教育,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字。”“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却是无限的。(1)捕捉生活现象,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游戏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以开设“小银行”开展“存兑业务”等数学游戏,使学生确实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从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入手,化枯燥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总会敏感地发现,并会主动地去解决它。(2)返回生活本质,实现生活化的游戏应用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和灵性。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积极设计应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作用。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围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游戏活动方式很多,有调查型的,如“认识人民币”的导学设计:同学们,认识钱吗?能利用课后时间去咨询一下,比比谁了解钱的知识最多。学生有的向父母请教,有的阅读课本,有的甚至到银行去咨询专业知识。这些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认知的结构上得以拓展。还有实践型的,如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可以设计实践游戏活动“今天我当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老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利用生活理念设计数学游戏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精心设计预案,为“生成游戏”提供前提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会可望而不可及。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是对预设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而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新课程呼唤生成,更关注精心的预设。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使教学资源尽可能在预设之内,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在课堂中的生成提供前提。(1)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决定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以“两位数数的组成”为例。教师安排了“小动物组数”的游戏活动。动物学校中的大象老师给其他的小动物上课,在黑板上给出:7、1、5三个数,问:用他们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在插图的下面又有两个问题:①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在全班交流一下。②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教师针对这一教学材料,预设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第一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们掌握判断组成数个数的方法。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经历中养成有序举例的思考习惯。显然,两类目标预设都是体现本课时材料精神的,但不同的目标预设,就决定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第一类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课堂学习的基本思路是在多组练习中概括出判断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果把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在练习中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得到体验。简而言之,两类目标预设的区别在于第一类是以知识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第二类是把过程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体验与思考习惯养成上。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本课时的意义在于借助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来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列举这样一种思考习惯。教师在环节的实际操作中,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状态,并依此去推动、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一种思维与情绪和谐的学习状态中。(3)有效开发资源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多做一些准备。

篇3: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观察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例如,学习“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向学生呈现一组健美运动员的造型挂图(也可以让一些学生自己来模仿),然后让大家观察这些运动员的肢体造型所呈现的几何特点(如上臂和下臂可构成一个“角”),并通过对运动员造型运动的观察,发现“角”有大小之分,而且通过自己的比较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利于学生去发现概念,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可拿一根细线拴着一个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再让学生用一圆形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折过若干次以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会了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又掌握了圆的圆心、半径等的特征.

二、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1.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性质及法则

由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要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性质及法则.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讨”时,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三个不同类型(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并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观察操作活动,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数学性质.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获得简便计算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计算效率.例如,让学生计算49723×46,很多同学可能用常规方法计算,即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约分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征,从而获得简便计算的方法.

3. 通过多角度观察,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观察数字的特征,实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计算34+27=?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他们根据自己观察,然后采取的列式、拆分、分部等计算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观察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1. 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

应用题是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重视应用题的启蒙教学.而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应用题的结构与解法,是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有关7的加减法”教学中安排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第一幅是关于加法的兔子图,左边四只兔子,右边3只兔子.学生通过看插图列出算式,老师板书:4+3=7;3+4=7.第二幅是关于减法的青蛙图,一共有7只青蛙,游走了2只.学生通过看插图列出算式,老师板书:7-2=5.通过以上画面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求和、求剩余的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与解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观察和叙述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

2. 可结合线段图来观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及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一般认为,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比较困难,学生学习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教学时可结合线段图来观察、分析,解答时,可以结合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线段图来观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搞清哪个是单位“1”,再根据分数乘除法的运算含义列出算式或列方程去解.当应用题内容太抽象时,教学中可用图示法或图解法帮助学生观察,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内容,让学生在直观图形或示意图的支持下对应用题的内容作出正确的理解.通过直观手段加深学生对应用题题意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篇4: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数学游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进行游戏教学

所谓游戏教学,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将教学内容以数学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学习学生的心情会放松下来,并且其注意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一般来说游戏教学可以选择已有的游戏然后加以改编,将教学内容放入到原有的游戏框架之中,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最合适的游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之中学到数学知识,这就会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毕竟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此外通过游戏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在不断的游戏的过程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转化和运用,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的深刻,这样一来在以后运用这类知识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更加的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使用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在小学數学教学之中应用数学游戏的积极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数学学习来说,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所在,只有打好基础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才能够“顺风顺水”,否则的话学生会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给予积极的重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和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而数学游戏的应用则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之中学生会经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这一复杂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质量必然会有所提升。

三、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应用数学游戏的建议

1.将教学内容和游戏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之中使用数学游戏首先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和游戏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数学游戏的优点。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保证两者得到圆满的结合。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之中学生既可以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同时也需要在游戏的过程之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够进行下去。

2.选择合适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只有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学习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才能够有可靠的保障。在选择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出现游戏难度过大,学生无法进行的情况。角色扮演、快速反应等都可以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前提是这些游戏的使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游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如果更多的同仁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之中,一定可以取得非凡的成效。

篇5: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新华小学)

摘 要:随着教学思想逐渐传承、发展、演化,分层教学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资质、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改善提高。对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提问;作业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表现,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不同,就需要教师“区别对待”,采取多样化的、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就称之为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基本符合学生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该如何应用分层教学,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一、教学分层

孔子在教学方面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资质水平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如同不能要求小学生会做大学生的题目一样,在同一个教学阶段中,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应当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班级中有优等生、中等生和落后生,教师不能妄图采取单一的方式来教导不同水平的学生,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有的学生能适应,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就会导致学生的优差分异逐渐加大,学生的整体水平无法提高,使教师逐渐陷入教学僵局,很多学生也会在学习上停滞不前。

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分层,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备课时进行合理分配,使其相互穿插融合。比如,班级中倘若学生中资质好的学生居多,那就在调整教学方式时,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有助于拓展思维的教学比重;倘若学生中资质不高的学生居多,就尽量采用通俗易懂,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考虑在增强趣味性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序发展。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确立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目标,比如,在成绩测试时,优等生需要达到90分以上,中等生需要达到80分以上,落后生需要达到70分以上等,不能过于强硬,统一硬性指标,鼓励他们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突破,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分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大致掌握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是为课堂提问做好铺垫。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分层后,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分层提问。分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艺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对教学有益,提问一些繁琐零散的、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纯粹只是在浪费时间,同样对优等生提问最为基本的知识点或对落后生提问最为复杂的数学题目也是在浪费时间。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同,就应当接受不同水平的提问来获得知识检验。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划分提问的档次水平,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将提问的问题与学生的素质水平对等起来,使提问的问题对需要回答的学生来说,既包含所学的基本知识,又在数学思维上有所挑战提高,比如,提问优等生时,对问题的答案就要高要求,不仅要答案正确还要有严密的解题步骤,并能准确提出涉及的知识点,若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则更好;提问落后生时,要求就可以略低一点,在思路正确的基础上,教师要加以引导形成正确的解题步骤,久而久之,落后生的数学水平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作业分层

通常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后作业,教师在进行完一个课程的讲解后,布置给学生用于检验其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的一种方式;一种是课前作业,是教师在进展下一个新的课程前,提前对所需了解的新知识划定范围,用于学生对知识的提前预习,以减小课堂新知识点的进展难度。不论是课后作业,还是课前作业,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但不恰当的作业布置就不能够达到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根据不同资质学生所占的比例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题目检测,以整体学生为标准,将基础题和提高题都要包含在内,既有巩固又有拓展延伸。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说清楚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并将基础题和提高题标示出来,对于优等生,作业的完成率和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而对于落后生的最低要求则是完成基础题,在完成基础题后,再去考虑提高题的思路,并不断提高完成率和正确率。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付出努力,既保证学生对知识有所巩固,又能保证学生有所提高。作业的布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整体的关注和了解。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的作用也将逐渐加大,不断提高分层教学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

篇6: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熟悉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清层次

为了准确地把握学生层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并在做出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为优生,B组为中等生,C组为差生。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但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重学生的发展变化,进步了的学生,我们就要及时对分层的情况进行调整,满足他们的上进心,便于他们能更好地发展。

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整体把握《大纲》与教材的情况下,弄清本节课的重点、要害、难点以及本节课的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分别拟定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紧扣大纲和教材,全体学生都要把握的识记、理解和初步应用。中层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把握的较简单的综合应用。发展目标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才能把握的较复杂的综合应用。三类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是固定的,但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对目标选择不当的学生,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三类目标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合二为一。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方法,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沿着知识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教学时,要以C组学生能吃得了、A组学生能吃得饱,B组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C组学生及时辅导,在全班学生都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冒尖露角,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三、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保证。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策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1、教学内容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所以同一教学内容,对C层次学生一般以识记,模拟为主,而A层次学生则可适当地将多知识点综合在一起,以理解创造为主。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对C层次的学生只要向他们讲清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以及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对B层次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转化思想教学,了解转化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并把握这一方法.对A层次的学生可补充例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解答,培养A层次学生理解创造力。

2、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A组学生与B组学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C组学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学习新知,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把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练习设计,评价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1)、分层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C组学生;中档题则面向B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A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2)、分层布置作业练习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设计练习时要遵循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和选做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组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做为选做题。这样可以使C组学生有选择练习的机会,A组学生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3)、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篇7: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1学习诗歌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学习诗歌可以扩展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对于诗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数学的应用学习中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学生有时候不是做不对题目,而是对应用题的理解出现问题,导致没有发现实际的文字逻辑关系,从而导致该得的分数没有得到。严重的会打击到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对数学兴趣培养。

1.2诗歌具有工整结构

诗歌文字之间是有逻辑相关性的,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同样数字之间也有着内在逻辑,通过文字逻辑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字之间逻辑的理解、运用。

1.3合理利用诗歌,优化课堂教学

篇8: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游戏, 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的态度。

1. 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数学知识, 如果数学老师再适当地进行讲解的话, 就可以让这些数学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脑海中。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他们还没接触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知识之前, 数学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 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制作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 告诉学生, 它们具有6个面, 12条棱, 长宽高各4条;面积是等于6个面的面积之和;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2. 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游戏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习气氛, 而游戏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提高积极性, 学习的气氛也就比较浓烈。 (2) 在游戏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因为学生在游戏过程中, 不仅要动手, 还要动脑,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将游戏的形象事物转化为抽象事物, 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而这正是数学学习所需要的。 (3) 游戏的趣味性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 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摸索和探讨, 这都是数学学习所需要的。

3. 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在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态度。学生如果能在游戏的过程中, 即使遇到困难, 也不放弃, 而积极寻找老师的帮助, 那么可以看出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态度是值得表扬的。相反对于那些在游戏过程中, 一碰到小小的挫折和困难就半途而废的学生, 数学老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并且要循循善诱, 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这样他们在收获成功的同时, 学习的态度也会端正。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数学游戏

1. 数学教学中游戏设计的原则

小学数学中在进行游戏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原则的, 而是要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否则游戏教学的创意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1) 设计的游戏必须要有思想性, 要有激励人心的作用,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设计的游戏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 要富有情趣, 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新鲜感,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 所设计的游戏必须要比较形象直观, 不能拐弯抹角, 因为游戏本来就是用来辅助数学教学的, 如果偏离了数学教学的主线, 那么就很有可能无法回到数学教学的内容上。 (4) 设计的游戏必须要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深化数学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

2. 游戏教学的注意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合理利用游戏的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四点: (1) 明确使用游戏的目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内容永远要占据主要的位置, 而游戏的部分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不能独挑大梁。也就是说游戏的设计目的是为数学的教学服务的, 因此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 游戏所占的比重要控制得当。 (2) 所设计的游戏必须要独具匠心,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 数学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 数学老师要起到组织的作用, 保证在游戏过程中的秩序问题。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 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比较多, 人多嘴杂, 这时数学老师就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任命几个组长, 数学老师只要管理好组长, 让组长去管理学生, 这样就避免了老师和学生的矛盾。但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对于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如果在游戏中胡作非为, 应怎样处置, 这就关系到老师的权威问题。一个有权威的老师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敬畏感的, 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4) 在什么时候开展游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当然这需要根据数学老师具体的教学情况来定。如果数学老师想通过一个游戏来导入今天的课堂, 那么就可以课堂的前几分钟开展活动;如果数学老师是想通过游戏来深入刚刚讲解的内容, 那么就可以在讲解完教学内容后进行;如果数学老师想用一个游戏来结束今天的课堂, 那么就可以在下课前几分钟进行游戏。当然, 游戏教学的方式并不适合每一节课的内容, 是否要进行游戏教学就要看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鉴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尝试。但在利用游戏的过程中, 不要盲目,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数学游戏教学的方法有其自身独特的优越性, 值得推广。但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 应遵守一定的原则, 关注一些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展。

关键词:数学游戏,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林舜南.小议数学游戏对数学教学的作用[J].广东教育, 2005 (7)

篇9: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趣味性;故事教育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专业性质来看是科学的一种,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中国教育制度下基础性的学科,它将会是伴随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更高的课程。所以学好数学对它保持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如何让初次接触数学这门课程的小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众多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专家学者及任课老师需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

数学故事教育的模式,在目前看来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以数学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数学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跟随老师的思路开始学习,同时又会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相比较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数学故事教育模式更加适合小学生这个年纪比较爱玩爱、听故事的心理,可以通过故事的趣味性带他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用一个简单又有趣的数学故事来抛出观点,讲解原理,传课授业,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

但是采用故事模式授课也是很有技巧的,它必须明确故事模式只是一个手段并不能喧宾夺主,而且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故事的选取一定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时间上也要把握得当,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故事有一种依赖性。对于数学故事模式,笔者在此提出如下两个观点:

一、数学故事,引导学习

在我们传统的课堂中,数学老师一般会用一种叫做衔接导入的方法授课,即用上节课的知识作为导入开始这节新的课时。这种方法直接切入课程,虽然效率会比较高,但是课堂开始就会让学生觉得压力比较大,课堂氛围就比较枯燥压抑,从而对新课时的内容乃至对数学这门课程失去应有的兴趣。相反的,数学故事导入法则显得比较圆滑且有一定的趣味性,更贴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和高度的兴趣进入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再加上任课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教会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去学习数学这门课,把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比如,在教学“二十内的加减法”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在西游记里面的一个小片段,师徒四人经过一片果园的时候,一个果树上有17个果子,悟空摘了8个,问果树上还留有几个果子。孙悟空作为小说里的英雄式人物,深得小学生的喜爱,用他来引导开启数学课程,学生会对数学课非常感兴趣。

二、名人故事,鼓励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在采用故事教育模式的时候,除了利用数学故事导入课程,还可以给学生适当地讲一些关于名人圣人的数学学习的故事来鼓励他们更加有信心地去学习,可以激励他们勇攀高峰并且不畏艰难,在面对数学课堂当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会变得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并且解决它。比如,在学习“数字排列规律”这堂数学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当代著名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在高斯先生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庭贫穷的原因导致高斯自学所有的课程,数学老师当时提出一个相对于他们这个知识水平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就是从1一直加到100,求和。高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思考在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问题,他采用首尾相加的办法,也成就了现在的求和公式,当时的高斯只有9岁。这个故事可以激励学生,有时候数学的学习和年龄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只要努力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和发现,有志并不在年高,即使小年纪也可以有大成就。

总而言之,数学故事的教育方法是一种适应新课改形式的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运用这种教育模式对老师能力的考验度较高,需要任课老师认真地理解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数学故事紧扣当堂课的数学原理,完成教学目标,适当安排时间,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明白数学故事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一定要回归数学课堂中心。

参考文献:

[1]刘纪平,程志娜.数字故事制作实例及其应用意义探讨[J].2014(8).

[2]蔡顺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3]刘一.数字故事促进中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发展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篇10: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13数教 黄怡娴 68

【摘要】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小学阶段,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水平不高,其最大的特点是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分类必然存在分类对象,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形象支撑的特点。数学研究对象主要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这种关系是要逐步脱离事物的物质属性。正视学生概念学习的困难,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利用分类思想,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类中的逐级分类,逐级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深入。应用分类,可以化整为零,对每个子类的情况分别讨论,各个击破,再合零为整,可以使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明确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分类,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学习完的认识之后,就作为第一个数学思想性教学内容,正式和学生见面,可见,分类思想方法在整个数学体系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分类 思考 无痕化 深入化 简单化

一、分类方法

1.分类及其要素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分失误开始。要区分事物首先就要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相同和差异的一种逻辑方法。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进行比较的客观基础。同时并存着的事物之间和先后相随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和同一性。因此,比较可分为空间上的比较和时间上的比较。空间上的比较是在既定形态上的比较,以区分或认识各种不同的事物;时间上的比较是在历史形态上的比较,以进一步发现同一事物随时间的变化。在认识过程中,这两种比较是常常结合使用。事物之间既存在现象的同一与差异,也存在本质上的同一与差异。

要系统地总结和掌握已经识别的各种事物,就要进一步通过比较进行分类。分类是根据对象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和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基本逻辑方法,分类也叫作划分。

篇11: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教育模式的革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其中,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其教学模式的转变备受社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角度出发,对现阶段我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翻转课堂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教育;数学;人教版

伴随着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下教育体制所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因此,不断加快教学模式的转变与革新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发展任务。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结构组建阶段,在这一重要发展时期,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为例,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优化课堂教学、实施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育改革不断的推进下,我国教育机构逐渐对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进行梳理,总结出更明确的教育纲领,伴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新课改对我国校园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数学教育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点科目,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型发展思维,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通过数学成绩的提高而推动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充分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不断推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目标来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对课程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提高教学质量[1]。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高”这一章节时,教师要适当的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分好的小组内进行相互交流,教师引导各小组的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将任务进行逐组分配,如第一小组画直角三角形的高,第二组画等腰三角形的高等,以此类推,由于每个小组的任务具有差异性,便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探究能力便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具备针对性

子曰:“因材施教”,足以证明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这种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体制中依然适用,由于数学知识结构较为生涩、抽象,加之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故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与问题便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必须加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缺乏针对性的弊端,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来选择个人青睐的学习方式,亦不用担心个人学习情况跟不上教学进度。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中的“针对性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在“圆柱体积”这一章节,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无法保证学生们对其公式能够百分之百的运用,便可以通过课后的微视频、博客等网络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重复推送并讲解,学生亦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进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控能力,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查缺补漏”[2]。

三、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不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明确提出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当前教学背景下,就不能只注重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会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学习思维的建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亦能通过公式解答出课本中的题目。但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不仅要明确公式的运用,更要学会公式的推导,明确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用这个方式进行计算的。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将学生这种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展开,课程开始之前就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并通过查看互联网的教程来对相关数学公式进行自主推导。对无法得出推导公式的同学,在课堂上亦不要对其所存在的困惑进行直接指导,依然是以引导的方式为主,让其通过实践来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3]。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思维建立的引导者,进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改对教育模式的革新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为了能够顺利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不断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弊端,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不断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与数学教育相对接。这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体制迈向更完善的发展阶段。

上一篇: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李伟在第三次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051下一篇:政治纪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