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

2024-05-22

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通用8篇)

篇1: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

1.概述

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积极鼓励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意义童大自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重点发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建设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以来,国家每年都将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快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对实现每位小城镇人民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规划理念陈旧,基建薄弱

不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即既非纯粹的农村,也非完全的城市故小城镇中的项目建设对于未来成为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正是由于它的独具一格,才会有“乡村之首城市之末,的称号七城镇相比农村来说,人口比较集中,企业也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乡镇企业,是农村通往城市的交通枢纽,文教,医疗,娱乐,购物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一方面,作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和人口交流的集散&小城镇自从其诞生以柒,就木断大力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大力建设小城镇,势必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更加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建设小城镇又在极力地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所以,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基础建设是未来实现城市乡镇农村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它为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城釦结合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在农村推进小城镇化建设的程中,文教区商贸区工业区住宅区等各种生活工作区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小诚镇中的生活工彳乍区过手分散化,不利于集中管理和城镇的美化,基础建设虽然很多,但是基础建设在局部地区设置较多,而某些人群聚集地却十分匮乏,设置还不够合理,很多地方有待完善由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导致很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十芬混乱,小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纽带的交流作用被严重弱化经济建设落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小城镇作为未来新型小城市的雏形,经济建设就直接决定了其未来城镇的人均(3DP及全镇经济发展状况以浙江义乌为例,作为改革开放起步的先锋,义乌抓住发展机会,夫力发展城镇经济,义乌城镇采取以义乌小商品为创新点,依靠国家经济支持,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密集闲散劳动力,生产出大量的衣服鞋等服装商品,为后期成为义乌市-全国最大小商品批发地,奠萣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对于大部分小城镇,其经济实力较弱,主要体现在:规模小数量少分布十分分散,产业结构单一小城镇根本起不到辐射并杀动周迻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小城镇扣发展效应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和发挥,不能把区域优势转化为极化忧势把资源忧势转化为区位优势走持续利用和发展资源忧势和区位成势的道路理论制度不完善不全的理论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小城镇建设发展有利的制度还尚不明确虽然,小城镇的制度建设是上层领导规划者所制定的,但是,小城镇建设发展制度问题。

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大胆改革户籍制度投融资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进一步逢立和完善的适应小城镇i设需求的,吸引人才流入的全新的住房保障制度教育医疗制度,才会更加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的步伐,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留在小城镇,进而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3.推进小镇建设中的若干建议

3.1坚持规划为先,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R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小城镇,首先要立足高远明确目标,要坚持以科学规划先为自己的指导方针,实现小城镇建後跨越式发展规划不仅要突出经济建设,要突出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切实贯彻落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规划中要兼顾当地的地域特色,结合自身地理历史自然等优势,制定适合自己小城镇未来5到m年发展的规刼,并稂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当初的发展规划进行适时调整只有通过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才能合理的制定出属于自己城镇的独具一格的发展道路

3.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经济

加快发展具新型企业,壮大龙头企业领域,形成企业群依靠国家政策支持,争取银行和民间人民的支持,实现政府部门企业家银行与普通民众责任和风险并担任的奖惩机制,鼓励现有k规模&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忧势,吸引新的相关龙头企业加盟,加速产业集群化农业工业化进程

建全科学全面的就业体制,小城纟<若想加快成为中i城镇,良好的人才吸引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为更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才能保证城镇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的多方面发展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提到一定的高度*看,只有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才能更好的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就是按照城乡就业统一的工作原则,努力实现城乡一体的就业紐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将小城镇的居民就业和城市居民一样共同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同步推进并考核二要努力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政策的普及和推广对小城镇的失人员给予多种补贴,对小城镇同意接受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全额贴息

4.结论

随看城镇化的加快,小城镇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各小城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但依现阶段我国的小城镇展的实际情况,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有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总体上,形势仍十分严峻作为小城镇划设计的研究人员们更加需要加大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为了实现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需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只有这样,我国的城镇建设才能再创辉煌。

篇2: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

黑龙江省小城镇与建设专家委员会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扶持“三农”力度不减弱,并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是我们党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上的深化,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我省落实中央强化“三农”工作的指示精神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搞好我省小城镇建设是确保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一、“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两条腿走路。

在农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为中心是必要的,因为它为农村社会发展创造前提,为农村社会提供生活资料与工作条件。但不管农业经济多么重要,农业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成为目的,农村社会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某些具体条件下,经济发展无疑是目的,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生活。生产提高不等于生活提高,生产水平高不等于收入水平高,即增产不增收。收入水平高也不等于生活水平高,生活水平高同样不等于生活质量高。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农业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农村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应清晰完整。

二、小城镇是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后勤基地和坚实载体 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当务之急必须首先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完善稳定的农村财政体系;二是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三是要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小城镇这一物质载体。

(一)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财政体系。2004年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下发,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直接受益,全国农民直接减负30%,全国共计减轻农民负担280亿元左右。黑龙江省免征农业税使农民减轻负担28.2亿元,加上粮食直补资金18.52亿元和良种补贴近5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受益243元。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3000元,增幅达20%,相当于前3年增长之和的1.4倍,是全省历史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但这同时也造成了对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极大的负面冲击。可想而知原本就十分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目前实在是难上加难。如中央不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这种状况将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为了农业经济能稳步发展,实现“粮牧主辅”换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搞好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现代战争更注重后勤的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同样,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是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都有一套高效完善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现在是该与传统的万事不求人的那种小农经济方式告别的时候了,而要搞农业经济规模化,则必须要建立完善高效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很难想象在形成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或养殖大户一旦发生重大疫情时,如没有及时周到的防疫治虫专业公司的服务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尤其是面对马上要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由一家一户的粗放型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型经营的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省内的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的产粮区,这里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农业机械的展开,具备了建设现代大农业的条件。根据我省农村现状,为现代农业经济服务的体系肯定应该是以现有的各级小城镇为中心进行建设的。现在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是针对我省实际情况应该建立何种结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应有哪些服务内容,应具备什么样的规模,如何进行商业市场运做,这些诸如种籽、农药、化肥、兽药(医)、农业机械修配等相关生产资料服务网点的如何分级、如何布点,使之既符合市场经营的要求,又能很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现在尚未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但我们能断定的是,这个农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肯定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不可能一挥而就,因此在小城镇及村屯规划时此类用地应留有足够的弹性。

(三)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四项,一是人本;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持续,其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是其派生出来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发展的动力系统,工作系统、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它是以平等的全体人为本,以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为本。它是要给各个不同阶层都能带来或多或少的利益,以各个阶层的人的全面进步为本。

党和国家下这么大的决心,各级政府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上下一致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加强三农工作,决不是单单为了让农民多几个零花钱,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和提高农民的个人生活质量。目前在居住面积、食品结构,甚至出行方式上,城乡差别都不是很大。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最大差别主要是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医疗设施等方面。这种差别实际上是由来已久的,而对广大的农村地区,政府不可能给各村办医院,每屯建中学,乡镇都搞大剧院。除了道路、上下水、电力、通讯等必不可少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外,一些较具规模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设施考虑其经营问题和服务范围等,只能在各级小城镇(集镇)集中建设。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这些设施的建设形成虽然需要相应的时间,但都必须要配套完善,因此在进行各级农村小城镇规划建设时,也要将此类用地预留(够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帮助农民尽快的赶上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标准,至少要尽量缩小两者的差别。

三、我省的小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是一农业大省,由于资源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小城镇类型多样,除了农业型,商贸型以外,森工、农垦系统的小城镇也散布全省,数量较多,规模也较大。

我省的小城镇建设纵向看,成绩斐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巨大,不论是小城镇的数量,还是城市化水平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村镇建设投资规模稳步发展,年均村镇建设投资总额达百亿元左右;村镇基础设施持续发展,村镇道路砂石以上铺装率由1994年的54.4%到2004年提高到90.2%,增加道路铺装面积1.80亿平方米;村镇自来水普及率由1994年的34%到2004年提高到62.48%,增加自来水受益人口648万人;村镇住房建设健康发展,村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4年的14.5平方米增加到18.94平方米。但是制约我省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也不少,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应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我省退出计划经济较晚,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较慢。市场经济观念还未形成,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太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缺乏资金支持。本身农民的集体经济就十分薄弱,又没有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甚至省、市、镇(乡)各级财政连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两证一书”印制工本费都拿不出来,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二)村镇规划建设的人才短缺,尤其是村镇建设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有40%的县(市)、50%乡镇没有村镇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县(市)乡镇村镇建设处于管理不利或无人管理盲目建设的状态,私建乱建现象十分严重,县乡两级缺少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和人员已成为村镇建设的一大难题。

(三)村镇建设的法制法规体系亟待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村镇建设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出现了大量的民事纠纷,从而引发了许多上访告状问题。村镇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亦有很大不同,城市规划建设的法规不能适用于村镇体系,而现有的已出台的相关法规文件仅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这与实际工作需要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博,各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用地标准等等均有很大不同,短时间内恐怕国家拿不出一套完善的村镇规划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建议是否可由省建设厅牵头申请专用资金,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先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地方法规在工作中试行,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以解燃眉之急。

(四)我省广大的村镇居民点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有相当部分危危可岌。说到居住的生态环境,在一般人印象中的农村居民点肯定是最好的,周围有天然的绿化屏障。实则不然,由于长期对土地只是过量的索取,从不注意维护、养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有些已危及到农村居民点的生态安全。根据专家测定,我省肥沃的黑土是数千年积累而成的,每年仅能积累一厘米厚。由于种粮图高产,长期使用化肥,不用传统的农家肥,为节省劳力大量使用除草剂及其它大量农药,致使土地逐年沙化、板结。加之滥采滥伐,到处开荒种地,不注意水土保持,造成了每年的大量水土流失。据中科院地理所的专家测定,平均每年我省的黑土要流失一厘米厚,既相当于每年要流失先人遗留给我们的百年积蓄。而且情况不仅如此许多农村居民点周围因长期缺乏绿化而引起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冲沟逐年加深、加宽,不断蚕食着沟两侧的良田沃土如居住用地,个别地域在山洪行汛期已造成了人畜伤亡的情况。

因此,我省应从现在起,要从政府到民间动员一切能调动的积极因素,发起一场保护我们的良田、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运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进行大规模的,而且是长期的绿化荒山裸土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改革,引导、鼓励农民种地多用农家肥,建立可持续的生存观,尽能早日实现我省广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3: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

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后,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 积极鼓励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 提高城镇化水平意义重大。自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重点发展小城镇, 通过小城镇建设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以来, 国家每年都将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快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对实现每位小城镇人民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 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2.1 规划理念陈旧, 基建薄弱

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承接的作用, 即既非纯粹的农村, 也非完全的城市。故小城镇中的项目建设对于未来成为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正是由于它的独具一格, 才会有“乡村之首、城市之末”的称号。小城镇相比农村来说, 人口比较集中, 企业也很多, 但大部分都是乡镇企业, 是农村通往城市的交通枢纽, 文教, 医疗, 娱乐, 购物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一方面, 作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和人口交流的集散地。小城镇自从其诞生以来, 就不断大力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 大力建设小城镇, 势必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 更加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建设小城镇又在极力地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所以,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基础建设是未来实现城市、乡镇、农村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点, 它为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城乡结合, 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 在农村推进小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文教区、商贸区、工业区、住宅区、等各种生活工作区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小城镇中的生活工作区过于分散化, 不利于集中管理和城镇的美化, 基础建设虽然很多, 但是基础建设在局部地区设置较多, 而某些人群聚集地却十分匮乏, 设置还不够合理, 很多地方有待完善。由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 导致很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混乱, 小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纽带的交流作用被严重弱化。

2.2 经济建设落后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 小城镇作为未来新型小城市的雏形, 经济建设就直接决定了其未来城镇的人均GDP及全镇经济发展状况。以浙江义乌为例, 作为改革开放起步的先锋, 义乌抓住发展机会, 大力发展城镇经济, 义乌城镇采取以义乌小商品为创新点, 依靠国家经济支持, 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密集闲散劳动力, 生产出大量的衣服、鞋等服装商品, 为后期成为义乌市———全国最大小商品批发地, 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 对于大部分小城镇, 其经济实力较弱, 主要体现在:规模小、数量少、分布十分分散, 产业结构单一。小城镇根本起不到辐射并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小城镇的发展效应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和发挥, 不能把区域优势转化为极化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走持续利用和发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道路。

2.3 理论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的理论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小城镇建设发展有利的制度还尚不明确。虽然, 小城镇的制度建设是上层领导规划者所制定的, 但是, 小城镇建设发展制度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大胆改革户籍制度、投融资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等,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的适应小城镇建设需求的, 吸引人才流入的全新的住房保障制度、教育医疗制度, 才会更加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的步伐, 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留在小城镇, 进而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3 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若干建议

3.1 坚持规划为先, 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小城镇, 首先要立足高远、明确目标, 要坚持以科学规划先为自己的指导方针, 实现小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规划不仅要突出经济建设, 要突出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切实贯彻落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规划中要兼顾当地的地域特色, 结合自身地理、历史、自然等优势, 制定适合自己小城镇未来5到10年发展的规划, 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 对当初的发展规划进行适时调整。只有通过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 才能合理的制定出属于自己城镇的独具一格的发展道路。

3.2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经济

加快发展具新型企业, 壮大龙头企业领域, 形成企业群。依靠国家政策支持, 争取银行和民间人民的支持, 实现政府部门、企业家、银行与普通民众责任和风险并担任的奖惩机制, 鼓励现有大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吸引新的相关龙头企业加盟, 加速产业集群化、农业工业化进程。

建全科学全面的就业体制, 小城镇若想加快成为中心城镇, 良好的人才吸引政策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为更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才能保证城镇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的多方面发展。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提到一定的高度来看, 只有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 才能更好的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就是按照城乡就业统一的工作原则, 努力实现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 让城乡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将小城镇的居民就业和城市居民一样共同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 同步推进并考核。二要努力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政策的普及和推广。对小城镇的失业人员给予多种补贴, 对小城镇同意接受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 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全额贴息。

4 结论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 小城镇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各小城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但依现阶段我国的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有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总体上, 形势仍十分严峻。作为小城镇划设计的研究人员们更加需要加大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为了实现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需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 只有这样, 我国的城镇建设才能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79-95

篇4: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小城镇建设 资源环境 工程类企业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是当前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绿色建筑是绿色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电,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当前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绿色建筑和工程类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二、绿色建筑面临的机遇

(一)适应居民消费偏好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消费者对居住环境优劣、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低、采暖系统运转、污水再生利用系统装置,以及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垃圾处理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建筑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能源利用结构和方式,大幅度增提高了风能、太阳能、沼气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使用比率;提供了集约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通过自来水循环利用和雨水收集设施,创新了以往的水资源使用方式;在技术上推进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传统建筑材料使用量;还可以根据住户的需要,采用装配式房屋技术,把房屋空间分割成大厅小居室或小厅大居室;在建筑构件方面采用一体化、工厂化批量生产,产品生产可控性更高质量更好。据测算,绿色生产和施工过程可实现节能约50%、节水约60%、节材约20%、节地约20%以及减少建筑垃圾约80%,而且施工效益也能提高4—5倍。这些特点,可以极大地满足小城镇居民的住房需要,表明绿色建筑面临良好的市场需求。

(二)市场供给潜力巨大

和其他行业情况相同,目前我国建材行业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在总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依然隐含着结构性的机遇,其中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功能丰富的绿色建材,以及创新能力较强功能多样的装配式建材,仍面临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小城镇建设是受到政府政策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瞩目的大型惠民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对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若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大力提倡引入各种新型的绿色设计理念,推广和应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住宅建设模式,将会吸引大批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企业、绿色建筑研发、设计企业参与到绿色建筑市场中来。这些在绿色建筑市场巨额利润吸引下聚集起来的建筑企业,必然会根据绿色建筑市场的需求,尽快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在短时间极大地提高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满足小城镇建筑是市场的绿色需求,为小城镇开展绿色建设提供充足的绿色产品和技术需求。

(三)受到产业政策支持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绿色建筑是一种以循环、低碳为理念的建筑模式,推行绿色建筑对制定和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集约利用建筑资源和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知还指出,绿色建筑行动是建筑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紧紧把握城镇化的历史机遇,通过实施绿色低碳行动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受到各级政府的鼎力推荐,并且出台了配套的财政补贴政策,使得绿色建筑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工程类企业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一是及早制定绿色规划。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把绿色建筑的元素镶嵌到住宅规划中区,多方面、全方位体现小城镇的绿色特点并将其固化下来。二是体现资源节约功能。在初步设计、后期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节能、节水、废弃物处理和室内环境质量保障等功能。三是结合小城镇特点,要特别关注淤泥清理、农业节水、面源污染防治、洪涝排涝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

(二)加强与政府方面的合作

一方面,工程企业应紧紧抓住发展绿色建筑的历史机遇,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及时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争做地方政府推行绿色建筑的合作伙伴,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应有的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绿色建筑政策走向,与当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样板工程为突破口,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争取获得政府在财税、融资、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

(三)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基于绿色建筑的内在特点,工程类企业在实施小城镇建设时要努力使业务范围的触角向投资商和城市运营商两端延伸,尽量争取从起点到末端全过程参与小城镇开发。在开发模式方面,由于绿色建筑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开发企业存在融资困难并且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大多企业往往不愿采用。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采用节能效益分享或能源费用托管的方式实施节能项目,更容易被参与各方接受。

(四)密切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工程类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擅长制定前期规划,同时拥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但研发能力和后期运作能力尚难以独立满足绿色建筑对技术条件的较高要求。综合考虑自身的优劣势,工程类企业应注意与政府及其产业链上相关单位的的合作,发挥不同优势实现多方共赢。

工程类企业应抓住国家小城镇化建设机遇,与同行业其他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借助工业化、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创新,扫清成本增量的障碍,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奖励,全面推广装配式住宅与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高云婷,王刚.我国绿色建筑推广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6)

[2]曾昭德等.绿色产业环境下混凝土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与分析[J].混凝土,2014(5)

[3]颜佺慧.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国绿色建筑推广的思考[J].低碳世界,2015(7)

篇5: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

小城镇的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在此进程中,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令人担忧,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保护生态环境、人文古迹,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既有利于提高小城镇人居环境,又将有利于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人居环境又叫人类住区。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这样定义:“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城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对于小城镇而言,“人居环境”就是指小城镇管辖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总和。我国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急需投入更多目光来关注的问题。

一、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遵循了不同的人居环境发展政策,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上的巨大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特别是作为城乡结点的小城镇,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由于独有的空间区位关系,社会历史背景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走上了一条既不同于一般城市,也不同于乡村的发展道路。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建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结构日趋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状态,土地利用分散,效益低下;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间隔不合理,住宅外部环境恶劣;城镇用地比例结构失衡,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分布和发展不均衡,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偏低,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社会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利等。

二、切实改善与提高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策略

1.注重城镇空间环境的整治,重塑有序的城镇空间形态

城镇不仅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聚集场所,是空间秩序的核心。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果,是人类活动在特征环境条件下的地域投影,是城镇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突显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空间环境缺乏系统的规划,造成了建筑杂乱无章,道路设置混乱的现状。在小城镇规划当中,应当整合“建筑―地景―城镇规划”三位一体的规划设计模式。

“建筑―地景―城镇规划”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具体表现为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的“三位一体”,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将大地、郊野、城镇、园林等不同层次的景观,以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小城镇的空间规划用地应集中,节约布置,城镇之间在形成连续的景观,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城镇发展趋势进行农业发展区域规划、河湖水系整治规划、风景园林、绿地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敞空间,形成系统。

2.全面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小城镇地区来说,实现居民高质量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个最大困难来源于这里明显表现出的文化落后。据统计,我国农村中文盲、半文盲比率将近40%,远远高于城市,文化生活需求的支出在农村居民的总支出中比重极小,文化生活服务的落后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小城镇文化设施的建设将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比较完备的文化艺术设施是改变居民文化落后,提高居民人口素质;丰富居民闲暇生活必不可少的设施。同时,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生活方式城市化的一项重要保证。

此外,我国小城镇的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进展缓慢,原有的基础设施又缺乏必要的维护,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局面。据抽样检查,全国小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为80.4%,但是上下水不配套;生活用燃气普及率只有5.1%;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极低。这样的现状,不仅影响着小城镇的人居环境,也制约着小城镇的经济建设。

我们在国家小城镇重点研究课题《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提出,小城镇基础设施区域统筹规划及其优化配置与联建共享是城镇规划建设重要原则。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表明,这是克服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不配套、规模小,运行成本高、效益低、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弊病,有利经营管理、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规划原则。

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遏制水土资源、能源严重浪费

在小城镇的建设当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遏制硬质地面、人工建筑不断增加,绿化植被面积锐减,水体和空气严重污染,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以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生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前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应当建立在有助于维持小城镇及其集聚区生态平衡的原则之上。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实质是人―自然的和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可持续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采取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来看,可持续小城镇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绿色可持续小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景观成为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绿色可持续小城镇是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印度学者RashmiMayur博士对绿色城镇的设想较为突出,包括:②绿色城镇是生物材料与文化资源的最和谐关系的体现及两者相互联系的凝聚体;②在自然界中具有独自的生存能力,能量输出平衡,甚至产生剩余价值;③保护自然资源,以最小需求原则消减或减少废物,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废弃循环再利用;④拥有广阔的开敞空间,和与人类共存的其它物种;⑤强调人类健康,鼓励绿色食品;⑥城镇各组成要素按美学关系加以规划安排,基于想象力、创造力及与自然的关系;⑦提供全面的文化发展;⑧是城镇与人类社区科学规划的最终成果。

近来年,在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下,我国兴起了关于开发小城镇“绿色住宅”的研究。“绿色住宅”是从节能、健康舒适,与环境协调等全方位的角度提高人们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小城镇“绿色住宅”提倡节能,提出了小城镇居住环境应当在保证舒适的条件下,选择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效利用能源,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尤其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利用住宅区内空隙余地分散处理粪便等污水,设置地下沼气池,获取的再生资源沼气,可用来照明、供热、余下的水液渣肥可用于农业生产,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应当特别注意对城市生态形态与生态景观物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保留、恢复其中对城乡生态系统起关键作用的部分,维持城镇生态格局,让自然可见,而不为人工环境所淹没。

浙江安吉是“中国竹乡”。前,刚确定走“工业强县”路子的安吉,饥不择食地引进了多家资源依赖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远离了贫困,迈入了小康,但代价是水土严重流失,甚至居民的饮用水告急。痛定思痛,安吉人开始保护环境。去年安吉招商引资,因环保一票否决的外资达1.2亿美元,内资3亿多元。为了改善农村、村镇居住环境,安吉通过以“改水、改路、改厕、改线、改房和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一批“卫生村”、“无蚊村”、“园林村”、“能源生态村”,成为华东地区有名的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人们可以想象,在江南农村,“无蚊村”是一个什么概念。安吉县为我国农村和小城镇,树立了人居环境建设的样板。

4.保护小城镇所特有的人文风貌和特色

在小城镇的建设当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其特色的营造与保护。城镇特色是指一个小城镇,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小城镇特色的构成因素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是指小城镇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这是小城镇特定形成的基础。例如周庄地处江南水乡,水乡就是其城镇特色的基础。二是人工因素:是指人为建筑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小城镇特色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有魅力和特点。具体的来说,构成小城镇特色的要素主要有:

②规则布局与结构

小城镇规划布局与结构形态是小城镇特色在空间上的投影与表现。规划布局与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小城镇的用地功能分区、道路系统、河湖绿化等的综合布局形态。小城镇规划布局与结构形态是形成小城镇特色的总体框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特色的其它因素,如建筑群体形象,绿化布局等。

②建筑群与单体

建筑物是城镇的细胞;是城镇特色形成的基调,而且是城镇特色与形象最直接的反映。建筑物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整体的建筑基调,例如皖南小城镇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风格,是其典型的地方特色;二是标志性建筑,例如周庄的三桥等。

③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

在小城镇中,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表现为名胜、古迹等,这些都是小城镇独有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存,这是小城镇最具排它性的特色,因此是极需要保护和重视的一个方面。

三、结语

吴良镛生活的人居环境理论指出:“人居环境分为居住系统,支持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等五个大系统,这五个大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每个大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系统。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宜善于分析,寻找各相关系统间的联系与结合”。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重点应是指在居住、支持系统方面实现现代化,并与自然充分的融合。

篇6: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

针对小城镇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和供水、排水基础设施落后的具体情况,按照保护环境,节约资金的原则,提出适用于小城镇的供水和排水规划方案,并提出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

作 者:迟文涛 赵雪娜 王永刚 聂磊 作者单位:迟文涛,王永刚,聂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

赵雪娜(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篇7: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摘要

城镇化建设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在此,本文就这两个问题略作探讨。关键词

城镇化,城市化,农民,三农问题,金融,政府干预,宏观调控

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持续冲击,众多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着如何使我国摆脱经济萧条的困境,并让我国保持健康稳定的良好经济增长势头。其中,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加快城镇化进程便成了当前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热门议题。因为,只要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消费就会拉动起来,其他的许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这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也在不断强调城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少方案。可见,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全局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在此,我想就这两个问题作点探讨。

一、关于城镇化内涵的界定

“城镇化”亦称“城市化”。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1。

对于城镇化的界定,还有一种说法为“二元城镇化”,即将城镇化分为“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其理论认为,“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 “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县城范围的城镇集中的过程。本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没有正确反映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首先,人口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全部内容。在农民进程的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农民迁移到现有的现代化城市中去成为城市居民。

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再高,其人口容量与资源负荷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农民都“赶”到现有的那些城市中去。因此,将“城市化”理解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片面的。

其次,农村人口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实质与主要内容。我国有着总量为 9.4 亿的农民人口,占据着总人口数的 57.01。因此,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动态上看,人口城镇化指农村的城镇化,即提高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使部分农村变成城市,从而原有的农村人口就变成了城市人口; 从静态上看,人口城镇化指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迁往现有的城市中成为城市人口,从而使城市中的人口达到或接近饱和的状态,即前面提到的农民进城的情况。

第三,城镇化不应只是单方面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城市人口,而应包括一定的城市人口转变为农村人口。如果只是一味的单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或者是把一些农村地区变成现代城市,那这样经过若干年后,说不定到时城市人口过

多也会成为一个难题。正如计划经济时代,毛主席就曾做出过让部分城市人口回乡做农民的举措。所以,城镇化应该还包括城市人口向农村人口转变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出全面合理的策略和方案。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因此,个人认为城镇化应该有三种途径: 一是原有城镇的扩张,将一部分原来的农村社区并入城镇。比如城镇间的合并。二是新兴城镇的设立,使原来的农村社区变成新的城镇社区。比如广东省的东莞市以前就只是个县级行政单位,而且人口多是农民,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不断不展,原来的农民致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城镇化,这时便可以变成新的城镇化城市。三是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文明广泛扩散的基础上,使农村居民居住在农村社区也能享受到现代城镇文明。比如,农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平等待遇。个人认为,这是高层次的城镇化目标,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看来似乎很遥远,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因此,农村城镇化实际上是城镇化的第三种途径即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状况都实现城镇化。

二、城镇化可以为我国带来的益处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在倡导让农民进城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可见城市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社会学家们也在大力提倡城市化,他们认为,让农民进城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本人认为,城镇化可以为我国带来的益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 30 年来,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市和乡村发展产生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导致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只有统筹城乡改革,推行城乡一体化,促进城镇化进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最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第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能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收入。“此外,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统筹安排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使较多资金投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更加平等。2”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维护和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第三,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坦认为,中国当前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保证 70的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而社会结构上只有 45的城市人口。“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以 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积计算,农民身份每年转变 1每年需要租售住房 700万套。如此一来,即使中国年出口率为零,也可以保证 GDP 每年 10的增长态势。”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认为,城镇化发展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影响深远。根据测算,目前 1 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 3 个农民的消费。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 1 个百分点,就会有 100 万到 120 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 2.7 倍到 3 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 1.6 个百分点。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确实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并进而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源泉。而相关资料显示,如果中国每年转变 1的农民的社会身份,将会有 2800 万农民进城定居,1800 万人相对稳定就业,从而带动国内消费,拉动内需增长。

三、我国现阶段城镇化中过程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相信已经达成公认。但为什么现阶段城镇化的进程却如此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农民工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我国农民进城基本是“移而不迁”,从而形成了“农民工”这一充满矛盾和过渡色彩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以及我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附着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之上的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工成为生活在城市里的“边缘人”。他们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农民工工伤事故频发而又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工将因生活难以维持而选择返乡。一定意义上来说,农民工返乡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农民工大多从事着脏、累、苦、险的行业却工资普遍比较低,而且工资又经常被拖欠,再加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这无疑加剧了农民工的贫困,从而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需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缺乏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长此以往,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试想:如果农民工长久地处于贫困状态,即使政府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权益,他们进城后怎么生存?凭他们的那点微薄工资如何去买房?如何去生活?

在此,本人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如下:①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阻碍了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繁荣,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改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并允许公民依法自由选择和变更居住地。户口登记采用居民户口形式,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从而使户籍不再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尤其是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 3各项权利与户籍剥离开来。当然,户籍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实施严格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 首先,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建立农民工最低工资保护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强制企业执行,否则依法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比如,个人认为,广东东莞市现行的 770 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就过低了些,许多工厂的最低工资根本达不到 770 元。其次,严惩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目前,有关处理欠薪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条例》,但在认定上只有“无故拖欠”行为才被视为违法行为,在处罚上也多是由劳动行

政部门责令改正,补发拖欠的工资,企业欠薪的“成本”很低。没有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和制度,在这一定程度上无疑放纵了更多的违法行为。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严格的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③打造责任政府 农民工面对的大多数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归咎于政府的。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工资待遇问题,权益得不到保障问题等等。因此,政府要切实为农民工办实事,尽量地去维护农民工应有的权益。具体该怎么做并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政府是否真正有决心去尽量解决农民工问题。④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 农民工之所以大都从事条件差、工资低的工作,主要原 因在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了扭转这种现状,国家可以在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一定的培训、再教育机会。

各级职业学校要面向劳务输出开展特色培训,努力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地方品牌,促进盲目流动向“市场劳务”的转变。各级职业学校还要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拉动招生、提高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措施来抓。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就业形势、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教育。2.农村问题 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证明错了;小城镇大战略也证明行不通;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不灵。因为新农村不是建设出来的,是发展起来的。新农村不是新马路、新楼房,而是新的能创造剩余价值、交税的生产方式。新农村的村民是未来的农场主,而不是现在的小农户4。农业关系着民生问题。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问题。比如,利用高科技手段促进农作物的产量或者改进农产品的一些价值性状、发展规模农业等。我们只有保证了农村的稳定高效发展,才能有坚强的后盾去促进城镇化进程。所以,我们推行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不需要农村。农村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小觑。3.政府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发展策略,政府并不是没有想到,问题是政府有没有决心去实施,或者实施了贯彻得是否彻底。所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总体设计作用。企业与个人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和个人行为的最基本的法则。企业决定从事哪种产业,厂址建在何处,建在城市还是小城镇,劳动力为获得最大收入而决定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市,都是由他们自身决定的。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也不可能对城镇化的宏观发展方向做出选择。因此如果缺乏宏观调控,城镇化将处于无序之中。因此,这就要求政府成为体现社会利益的代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而且要有具体的规划设计,以指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经济诱导作用。微观主体行为与社会选择之间的差距,要求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诸如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诱导微观主体的行为,使其按照政府设计的城镇化道路发展,最终实现与社会选择的一致性。必要的行政干预作用。政府对城镇化过程中对企业和个人行为的诱导,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时有冲突的局限,难以对微观主体追求非经济利益目标的行为构成约束,这就要求政府在采用其他手段的同时,还必须采用适当的行政手段,对城镇化过程进行直接的干预。

四、总结 美国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茨在这个世纪断言:21 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是“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 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而中国正处于这个

发展阶段。因此,转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关注农民问题,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只要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消费就会拉动起来。而消费拉动投资、就业等等,这才是合格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城镇化,用杨帆博士的话说就是:只要农民进城成了气候,持续三五十年的经济发展没有问题!

篇8:搞好小城镇建设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规划建设

前言

小城镇规划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国城市化建设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针对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就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了一些探讨与研究。

1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正在快速的向前发展,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及种种原因,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也存在若干需要应对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1.1 小城镇规划发展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主要表现为有些地方基层政府和领导及有关人员对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 没有用新型城镇化和科学发展理念制定小城镇规划, 没有从协调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大局出发, 没有以对当地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来对待, 以至规划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不科学、不准确, 直接影响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1.2 缺乏城市规划法制理念, 长官意志替代科学规划

依照法规程序要求对城镇进行科学规划, 是城镇建设发展的总纲要, 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些地方在制定小城镇规划时, 领导缺乏城镇规划法制观念, 长官意志, 颠倒规划与建设的顺序, 为追求和显示政绩, 急功近利, 违法越权, 为偏面争取投资, 乱上建设项目, 甚至先上项目后补“规划”, 盲目搞“形象工程”建设,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等严重后果。

1.3 城镇建设风格模式趋同, 缺乏个性特色, 城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差

很多小城镇规划都有雷同相似的感觉, 存在盲目撤并村庄, 甚至损毁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 忽视传统民居个性, 照搬照套别的地方城镇建设规划模式, 没有真正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民情、资源物产的特色, 以至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个性, 影响了城镇建设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优势和个性的发挥。

1.4 忽视对资源环境合理利用与保护

由于地方领导只顾单纯追求招商引资体现政绩, 擅自放松放宽对引资金企业的环保要求, 在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导致产业发展与环保的失衡, 表现在城镇排污不畅, 管网布局混乱, 造成后续污染环境难治理等问题, 既破坏环境, 也影响企业发展和居民的生活, 造成后续环保治理成本上升, 影响城镇的持续发展。

1.5 小城镇规划功能分区不合理, 影响城镇和产业优势的发挥

由于有些地方领导的错误干扰, 往往只顾眼前, 不顾长远, 不愿做打基础的工作, 规划功能分区过于单一, 基础管网道路规划混乱, 城镇规划留有形式, 造成或功能分区混乱甚至错位建设, 城镇功能分区分布错位, 影响城镇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后续发展。

1.6 弃老城建新城, 浪费土地, 城镇建设无序扩张

由于有些地方领导和政府急功近利, 违反科学发展理念, 贪图政绩和土地出让金, 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 以牺牲大量耕地为代价, 盲目扩张城建规模, 弃老城建新城, 随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用地结构不合理, 贪大求洋, 违法侵占耕地, 土地浪费严重, 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良好初衷在现实中走偏。

2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和科学创新发展的理念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作者认为, 应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坚持用科学发展和科学创新的理念搞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

2.1 坚持依照政策法规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定位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目标

李克强总理指出, 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组织制定小城镇规划时, 地方政府领导和有关人员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规划建设的法律法规, 本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坚持科学创新, 尊重科学规划, 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根据当地实际准确定位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目标。坚持近期规划建设目标与长远规划发展目标相一致, 体现规划的统领性和战略指导性, 有效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2.2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镇人口和产业转移承载能力

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建设小城镇是实现农村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李克强总理曾强调, 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 要提升城镇产业转移和农业人口转移承载能力, 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就近城镇化, 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因此, 在制定城镇规划时, 应根据国家的这个要求加强城镇公共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2.3 小城镇规划应突出重点, 体现个性特色

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 每一个城镇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发展条件, 由此孕育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城镇个性特点。因此, 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 要防止盲目照搬照套别人的模式, 应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环境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的实际出发, 既要尊重城镇传统优点的传承, 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城镇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2.4 坚持科学规划用地, 搞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我们应始终把保护耕地和合理规划用地作为贯穿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等有关法规和政策, 坚守用地红线, 严守城乡建设用地规规边界, 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搞好用地总体规划和规定, 加强综合开发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控制用地, 防止建新城弃老城, 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扩张。

2.5 创新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新模式, 增强城镇辐射功能

在城镇规划建设中, 要注意吸取传承城镇传统建设模式的优点, 坚持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 要根据当地实际敢于创新城镇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产城一体型、生态旅游型、产学研型、边贸服务型、物流集散型、经贸服务型等新型城镇化模式, 有效提升城镇功能, 增强城镇的辐射力。

2.6 坚持规划建设适度超前和合理布局

编制小城镇规划, 最好有专家、及社会各方面代表参与, 要从科学发展的实际出发, 坚持科学选址, 规模适度, 科学定位, 适度超前, 功能协调, 布局合理。商业、工业、城建、民居建设布局要协调。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 强化规划权威, 确保规划落到实处。根据当地建设发展的进程和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新政策、新要求不断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

2.7 坚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 要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 (试行) 》为标准, 制定资源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基础设施与园林化指标, 制定相应资源环境保护措施, 为推进绿色低碳的具体实施和小城镇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和作出规定, 合理安城镇排环

参考文献

[1]王军.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 2014 (6) :73-76.

[2]新华网.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EB/OL].2014-09-16.

[3]中国教育文摘.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综述[EB/OL].www.eduzhai.net/l, 2014-06-07.

上一篇:元旦的古诗10首五言绝句下一篇:浅析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