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学生的看法

2024-04-09

我对大学生的看法(通用9篇)

篇1:我对大学生的看法

我对大学生的看法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鸡肋的人。原因有四:

一、他们还没有学会谋生的本事,吃喝住行都像吸血虫般吸附着父母。

二、在大学里学会了“安乐死”,沉寂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三、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或者已经意识到社会的残酷竞争,但是还是像学鸵鸟,自我催眠,临近毕业,就像被逼上“梁山”。

四、不会关心父母,只知一味索取,属于最没“良心”的一群人。

如是乃如此。

小孩是父母的开心果。成年人,有工作,对社会、对家,都有贡献。老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有着宝贵的社会经验,教导晚辈。故大学生乃最鸡肋之人。如是如此皆由此——中国大学之风。

此风不正,久矣。观其表如金,其内实破絮也。

大学生,每个都是经历了初中、高中牢狱式管理,到了大学,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变的消极、散漫。怪不得大学生,这个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平时上课,几乎没有作业,也没有压力,他们把焦点放到了网络上。网络是个好东西,足不出户,晓万家事。于是,沉迷了,不可自拔了,学业荒废了。每天都从一个教室跑到另一个教室,累得慌,但是场面的似涨潮那般壮观,每个人都很勤奋的样子匆匆赶赴下一站,其实一坐下就是手机、小说、睡觉,有觉悟一点的还会往前挪挪他们的“麦当劳”,还有那些越坐越没影。重要的课还会认真的记记笔记,无关紧要的,一边闪,逃的逃,睡觉的睡觉,看小说的看小说,听音乐的听音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面对这种状况,有些老师竟然还能气定神闲、云淡风轻的讲下去,委实令人折服。

老师和大学生,只要有一方不满,我们就能改变这种状况。可是老师只是授课,只对好学的大学生解惑,其他的不在乎你听不听,大学生见老师不管,也是乐得轻松自在,自个玩自个的。人啊,都有一些通病,喜欢轻松安逸,可这是前途换来的,还是有保质期的安逸。大学生不知道?知道的,可是还是这样。

所以大学生很傻,傻得可爱。

篇2:我对大学生的看法

5我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

或许我们每个大学生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梦,自己创业,然后获得成功。每一个年轻的梦想,都是宝贵的。

为什么我们会想要创业呢?或许每个人想要创业的原因都不一样,而我认为当代大学生想创业会因为以下几点:

(一)实现自我价值。我觉得我还算是一个较好胜的女生,我希望我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我这样的一种想法吧?在一些单位由于制度的约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创业可以有一个空间来发挥,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时间自由。对很多人来说,时间上的自由可以说是最大的动力。尤其是我们当代的90后,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不是我们这代人每个人都能适应,如果自己创业,时间的掌握上就比较自由一点,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出现自由职业者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选择创业的学生都认为自我空间很重要,没有必要没有事还要守在单位里浪费时间,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事,就算不睡觉也没什么。

(三)从小到大,听比尔.盖茨、张朝阳等人的创业故事过多,被成功的案例冲昏头脑,并有信心自己会成功。作为模范,这些人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经典,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也能向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四)无奈之举。现在,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故一个职位千百个人竞争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找不到工作也是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原因,特别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一些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创业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那么,究竟,我们大学生要不要创业呢?

现在多数市场导向的创业都离不开行业知识、管理能力、市场经验,这已经是最基本的条件,还没包括资金、人脉等等,如果没有以上的几点,创业的难度会加大很多。有人说微软、FACEBOOK等不是创业成功了?第一,这是小概率事件,买彩票也有人中 500万。但是,假如你去买,你敢以人家中了为理由来保证自己同样能中奖吗?第二,去看看谁在辅佐他们,鲍尔默于1980年加盟微软,”他是比尔•盖茨聘用的第一位商务经理”。桑德伯格,Facebook首席运营官,曾任职世界银行、美国财政

部及 Google,2008年加入FACEBOOK。多数白手起家的年轻创业者,没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多数白手起家的年轻创业者,没有足够才力去聘请资深的经理人,个别创业者有财力聘请(如富二代、有VC投资),也未必驾驭的住。在中国,找到一个比你年长、资深许多的人,甘心做你的副手,比中彩票不会更容易。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到银行借贷创业资金,但他说不清产品的市场在哪里,也未曾接触任何可能的潜在客户。这位科学家认为做市场调查并不必要,只要产品功能优异,顾客自然就会上门。结果,尽管他有高明的创意和高科技产品,银行还是没有贷款给他。”孤芳自赏”,是许多创业者的通病;不知道市场在哪里,是创业者的最大缺陷。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从市场的需求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成果和创意,如果不能客观地论证自己将遇到的风险因素,想到的只是成功,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市场的“惩罚”!

在这里张雪奎教授想提醒的是,如果你想创业,首先就要记住:想到的和遇到的一定会有距离!

从众多失败的案例看来,除了孤芳自赏是创业成功的障碍外,以下几点也同样会为我们创业带来阻碍或失败!

(一)不够专注 我们是尚欠成熟的90后,在饥不择食的情况,很容易陷入跟风的误区。潮流是什么,大家就向哪方面蠢蠢欲动……要知道,成功者大多是寂寞的。创业需要的是专注而不是跟风,大凡有点成就的公司,哪个不是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坚持下去最终走向成功的。

(二)不够踏实创业需要有胆识与胆量,90后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够成熟,经验尚浅,更多的是有一种急功近利如赌徒般心态,而不是胆识。不少人以赌徒的心态,把能够忽悠到投资者的银子,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在此种心态下,企业能够做好,反倒成了一个奇迹。

(三)名大于实综合各种失败的案例,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创始人没有一个从一而终、计划做一辈子事业的心态。在这样一个呼唤英雄和标杆的时代,一个需要题材的时代,刚刚崭露头角的90,很容易成为媒体乃至政界所关注的新星。但当泡沫戳破,神话主角现出原形时,其脆弱和幼稚却又令人叹息。

所以,在决定自己创业之前,我们应该,确定自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以及永不服输的决心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那个能力!绝不可以不自量力。

只有那些用时间来换取到成长空间的人,才会最终到达巅峰的顶点。

所以无论创业有多难,总有成功的例子。

苏力是北京邮电大学大四的学生,今年7月份毕业。临近毕业,苏力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忙于各种招聘会,而是在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他只是带了一台电脑和自己的低成本创业项目,在DRC租了一个价格650元的工位,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大学期间,对软件开发充满兴趣的他,“绝想日记网”就是苏力在大学时自己开发的一个软件产品。在寝室做了半年“绝想日记网”后,苏力发现,博客、QQ空间、校内网这样基于个人用户的产品不多。于是他就想以个人用户作为发布者的软件,比如网络个人电子杂志,为用户提供博客在线服务,将用户的博客整理成可以离线浏览的电子杂志。没有公司,没有创业资金;这让张力都想放弃了;他开始在网上发布商业计划书,四处募集资金,最后募集到了一笔来自深圳的20万元“天使投资”。DRC有一个“D+递加设计培训”,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产业链,每年为青年滚动提供设计类、活动策划类、市场营销等100余个见习岗位,这些见习人员可以做准员工,现在,苏力的公司已经有4名员工了,美工的培训也是DRC提供的。现在,苏力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一是通过用户免费下载做插页广告;第二就是VIP付费,根据VIP客户要求把个人电子杂志模板做得更漂亮;第三是与出版商沟通,将电子杂志做成书。现在张力的客户群体逐渐做大,而且在市场中还小有声色!

其实想要创业,首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低成本创业项目,张力的650元创业就是一个实例;从起点做起。当你把一份打工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全心全意来做,这就是创业的一部分。前提是,你需要由衷的喜欢这份工作。

大学生创业不应该幻想容易成功,也不应该幻想一步登天。我们应善于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另外,要明确,无论任何时候创业,都要交学费的,很少有一口水不呛就学会游泳的,想清楚可能的失败和自己承受的边界,可以一试。

篇3:我对大学生的看法

近几年, 许多院校正在将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教学类各主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研究与实践能力。

一、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数学建模没有统一的方法, 但是针对实际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过程大体相同, 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模型准备: 认真分析所给实际问题, 查找相关资料, 收集相关数据。2模型假设: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实际背景, 抓住问题的本质, 忽略次要因素, 对问题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假设。3模型建立: 根据做出的假设, 以数学为工具, 建立能够反映实际问题内在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4模型求解与分析: 把实际问题归结为一定的数学模型后, 就要对模型进行求解与分析。在求解时, 尽量采用各种现成的计算方法及各种计算工具, 特别是数学软件与计算机技术。5模型检验与修改: 将求解结果和分析结果反馈到实际问题中, 并与问题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 如果吻合较好, 则模型及其结果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 如果吻合不好, 则需对模型进行修正, 经过不断地修改和检验, 直至得到合理的结论为止。因此, 数学建模是“学数学”与“用数学”的统一, 是一种微型科研的过程, 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二、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日常教学中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原有的高等数学课程只重视理论, 忽视应用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整个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 同时也全面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增长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1. 对教师的意义

( 1) 课堂上: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同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数学课的中心内容并不是要建立数学模型, 我们只是通过数学建模强化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在编选教学案例时应从结合教学实际入手, 达到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又可以使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 2) 习题上: 下表中的推广模型可以作为习题,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完成的形式可灵活处理, 这样就可以通过习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比如, 房贷的问题, 学生就比较感兴趣, 房子总价是A, 首付了B, 需贷款C, 贷款的月利率D, 每月都还, 25年内还清, 那么每月最少要还多少? 通过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后, 学生发现最后是用极限的知识求解的, 当中还涉及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而且, 我们还发现现在房价是稳中有降, 有更多的现实因素, 如刚需、商家促销活动、政府救市等措施, 由此展开出去, 我们可以得到更复杂的模型, 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 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 3) 由于数学建模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体系较多、范围较广, 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中知识理论的讲解, 更要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 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熟练操作数学软件, 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科研能力, 从而为提高学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对学生的意义

( 1)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进行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反复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与计算, 以得出实际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及模型最优解的过程, 因而学生明显感到自己这一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 2)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文字语言、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因为数学建模竞赛最终要以论文的形式交卷, 能否在论文中将建模的思想与结果清晰地表述出来, 将影响到参赛成绩的好坏。通过建模竞赛, 学生们普遍感到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的重要。

(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联想力与洞察力。建模题材有较大的灵活性, 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学生可针对统一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 因而有利于学生发挥其创新能力。此外, 对于很多不同的实际问题, 尽管其专业背景不同, 在一定的简化层次下, 它们的数学模型可以是相同或相似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建模时触类旁通, 发挥其联想能力, 挖掘不同事物间本质、相似的关系, 从而用熟知、已有的数学知识及方法去建立模型。

( 4) 培养学生对已有科技理论及成果的应用能力。建模问题来源于社会的众多领域, 但学生不可能熟知每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建模过程中, 他们需独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进行针对性阅读并及时消化, 将其应用到建模中来。此外, 模型的求解往往需要用数值计算来实现, 这样可促使学生为完成建模去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及数学软件。

( 5)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能力。要较好地完成任务, 离不开良好的组织与管理、分工与协作; 面对问题, 要求队员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共同探讨, 彼此协调以求共识,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集体的知识容量、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因而在建模过程中, 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以谋求最大成功, 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何接纳别人的见解以发挥整体的作用。

现在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 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的实践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品味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这也说明了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教学中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

摘要:文章介绍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提出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日常教学中的意义, 也说明了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作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编.数学模型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篇4: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逃课;看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有了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逃课成了大学校园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此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高校中,而且也存在于许多名牌大学中。因此,该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大众传媒、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一大热点话题。为应对大学生的逃课现象,人们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教师进行管理的应对措施。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笔者认为,要解决日趋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加强管理固然重要,但对大学生的教育及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不应只靠硬梆梆的制度约束,而应根据学生逃课的不同原因,区别对待,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

一、对学生逃课现象的反思

人们所说的逃课,通常指没有履行请假手续而不上课的行为,即所谓的显性逃课。而现实中,有些人虽然是人在课堂而未学习,形成了隐性逃课。我们将二者均视为逃课行为。

1.显性逃课成因分析

通常人们把学生不正常进入课堂听课的原因归结为3个方面,即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及管理的原因。上述3种原因其实质只有一个——管理制度不严格或执行力不够。不管学生有什么样的心态,不管他有多少逃课的理由,也不管授课教师是否能做到每节课必点名,如果制度严格到逃课需要付出高额代价的程度,估计逃课的人将会大幅减少,毕竟大多数学生希望最终能顺利毕业。如果显性逃课问题解决后演变成隐性逃课,则需进一步探讨解决方式。

2.隐性逃课成因分析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但并未听课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如利用课堂时间写作业、看其他无关书籍、玩手机、互相说话、睡觉等。当管理制度不严时,学生的显性逃课表现得较为显著。如果学校加强管理,学生在制度的压力下不得不来到课堂,然而,很难想象,靠制度被“逼”到课堂上来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老师讲课。在此情况下,显性逃课便演变成了隐性逃课。隐性逃课现象,难以靠制度加以解决,必须根据其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众所周知,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逃课现象也不例外。从内因来看,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来到大学校园只是为了“混”得一张文凭,60分万岁的思想使其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二是有些同学学习吃力,跟不上进度,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天书”,自己对所学习内容又无兴趣,于是便有了放弃某门课程学习的念头;三是认为老师所讲授内容过于简单,稍微听课便能得其要领,于是便利用上课时间学习些其他课程的内容。从外因来看,一是教师授课水平不高,讲课枯燥乏味而且信息量少,或者是讲课缺少激情,照本宣科,思路不清,表达欠佳等,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积极性;二是课堂上整体的学习氛围不浓,教师又不能积极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造成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三是課程考试内容较为简单,既使上课不认真听讲,在考试前猛抄或复印同学的笔记,“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体现不出认真听课与不认真听课的区别。

二、教——学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学生们都能回归课堂,用他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与教师进行互动,是教师们迫切希望的,也是激励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的力量源泉。教师如果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精彩,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部分对学习无兴趣的同学引导到课堂上来。但是,课堂上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鲜活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同学,他们学习基础不同,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如果希望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满足每一个同学的需要,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提倡因材施教,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只能考虑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要,因材施教只有在个别辅导时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满足每个同学的需要,每一个同学也不可能对所有的教师都满意就成了一个无法争辩的事实。

三、疏——堵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思路

教-学矛盾存在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面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逃课现象,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拓宽人才培养的思路。笔者这里所说的“疏”,是指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允许其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自修,对于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则可采取允许其转专业的方式,在满足制度要求的情况下,由其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从管理者的角度讲,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使教师们尽量把课上得精彩些,能把游离于逃课与到课之间的同学以及隐性逃课的同学吸引到课堂上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堵”是指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通过制度的约束、考核方式的改革等,“逼迫”其不得不认真对待学习,不得不到课堂上认真听讲。

四、结束语

大学生逃课现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使大学生们都能按要求到课并认真听讲,不发生显性逃课及隐性逃课现象,是教师、学校、家长、社会都希望看到的。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定能使逃课现象有所减少。但在进行疏导及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方式方法的研究,不能使不正常的逃课现象变成正常现象,即避免逃课现象的“合法化”。笔者相信,只要管理者能用心管理,就能化解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篇5:我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

现在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时常能看到的不是手里捧着书本的男男女女,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对的情侣,这些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我们每个人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都各不相同,在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爱情作为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也是大学生宿舍“卧谈会”中的热门内容。大量事实证明,最让大学生心醉与神往的爱情,同时也是大学生最大的“烦恼源”。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但也并无太大的赞成。感情,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更何况其中最耐人寻味的爱情。有这样一条爱情哲言“真性情的人都喜欢爱情这么回事,它是美与艺术的产物。”无疑得,现阶段的我们向往爱情,向往那一段神圣又美好。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对待爱情呢?这应该是我们在进行一段美好的恋爱前应该好好思索的问题。

爱情虽然说是一种生物程序,但是作为一个在新世纪中成长的新新青年,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这一问题。世界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爱情在我看来也是这样的,有利有弊方能凸显事物特性。有句话说得好“爱情让你享受了年轻、美丽、浪漫、激情,也一定要让你面对年老、寂寞、色衰、平淡、冷漠。”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大学生恋爱的利与弊吧。

大学生恋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既不容否定,也不容回避。处理与异性的感情交往,乃至恋爱问题,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这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大学生恋爱的好处当然还有好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接下来我们就要谈谈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听到的关于大学生谈恋爱的弊端问题了。大学生谈恋爱会影响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这也是大学生恋爱背后可能导致的种种负面影响。

对于大学生恋爱的各种影响,我们都应该正视它们。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值得一说。

无论是在等待恋爱还是正在恋爱的人,我们都应该正确的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现在或未来的恋爱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培养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当然也要有拒绝爱的能力。其次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其中大约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现阶段我们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作为衡量这份爱情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标准。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作为衡量这份爱情价值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标准。学习、恋爱两不误,是新时代完美学校爱情的最高境界。二是处理好恋爱与集体的关系。要把自己放在集体中,时时铭记自己在集体中的任务,不能因恋爱而影响集体。三是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不仅有爱情,还有父母、兄弟、姐妹、同志之爱和对国家、社会之爱。自己的恋爱爱情属于小爱,对社会国家的感情才是大爱。

篇6:我对大学体育课的认识和看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进入大学已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大学体育课也伴随着我两年半之久了。大学体育是本着发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娱乐我们的身心,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原则。我大二上学期学习的羽毛球,下学期发现我其实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于是“背叛”了羽毛球来到了乒乓球班。通过近一年多的乒乓球学习,我发现我更加爱运动了。由于以前学习的压力很少运动,感觉自己的体质下降了很多。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病怏怏的我居然都好久没有感冒过了,我的气质也比以前好多了,学习乒乓球的过程也乐趣百生,球在乒乓台上一来一回也使得我的疲劳和苦闷烟消云散。和同学们为每位同学的进步高兴,为一颗漂亮的球喝彩,同时也为滑稽的球大加评论„„

学习乒乓球,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能让自己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使身心得到放松。每次上乒乓球课都和伙伴们高兴地打成一片,不管有多累、汗水怎样肆意地流,心情都会非常的舒畅。心情舒畅的同时又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同学的相互了解也加深了,真可谓“一举三得”啊!

在学习乒乓球的过程中也会学到很多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会学一些困难的发球和接球的动作,由于身体的协调性能力和反应不够灵敏,所以要不断的练习,有时候累了想休息一下,可是看到别的队友还在那刻苦的练习,自己就被一股力量推动着继续练习。很多同学在课余也相约打乒乓球,打得也是酣畅淋漓,这是因为他对乒乓球深深的喜欢,和不被别人甩下的自强心理。此外,乒乓球也培养了我的团队精神,彼此帮助,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好例子,从只会打抬球到铲球,从拜师到当老师。呵呵,我经常对自己说“我太幸福了,因为有这么多可爱的人儿,我爱死他们了,他们太可爱了”。

在我看来,乒乓球是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在动感中让人焕发青春的朝气。健康是每个人的最大的财富,拥有健康的体魄又是每个人最大的愿望与梦想。通过乒乓球的训练让我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没有耕耘哪有什么收获?没有付出哪有什么回报?想健康又要气质,当然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它。

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才得以保证顺利学习,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体育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做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大学生经受“磨练”和体验“成功感觉”的主要方法,是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和顺利学习的必由之路,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生命在于运动,只有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才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要让体育的精神和学风深入人心,真正的做到“终身受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国家、大家及以后的小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俯仰于家国天下的怀抱里大展宏图。

回想老师说的一句话真的太正确了——大学里学什么?锻炼身体,自主学习方法,热爱生活!

班级:计07.1

学号:0713410121

篇7:对大学生逃课的看法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对于学业方面最为敏感的事,恐怕就是逃课与考试了。考试是最惧怕的事,而逃课则是最快乐的事。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深知逃课对于学生的特殊影响,因而就个人逃课并不一定只是坏孩子的“专利”。经过高中三年的“洗礼”,一般都认为逃课的人只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也难怪,在高中,普遍看来,逃课的学生确实成绩不好。可对于大学,那可就不一样了。大学的教学方式与高中的应试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大学属于开放式教学,自己听可,不听也行,完全随自己的愿。时间长了,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所有课都无所谓,听不听依自己的心情而定,浪费了许多学习的大好时光。但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学生只上一些重要的课,会不会因为课少了而加倍珍惜呢?学生之所以对上课无所谓认为,谈一下本人关于大学生逃课的看法。

是因为他们还束缚在高中应试教育思想之中,而老师的态度却变了——由严变松了。才形成了他们的无所谓。我们可不可以把那些不重要的课用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反正自己坐在那儿也没学什么,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比如去图书馆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这也就是大学所谓的逃课,照此看来,逃课就并非是坏孩子的“专利”了,而是一些学生用来抓紧时间学习的手段罢了。

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一些出色的学生之所以要逃课,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够充分利用逃下来的时间来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并且知道自己来到大学是来学对自己将来有用的知识的,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听老师灌输一些高中已学的理论知识或无实际用处的课本知识(或许他自己都还搞不懂,只知道照着书本念)。对于这些课我们是完全没有必要呆在教室里浪费时间的,还不如逃课算了,去图书馆寻找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或干脆利用这一时间做一份零碎兼职算了,总比呆在教室干瞪眼强。而不敢逃课的学生就属于那种思想被束缚的一类人,总认为听老师的话没错(特指按时上课),不逃课就是好学生,争做“好好先生”。这类学生在我看来就是彻彻底底的循规蹈矩,无法明辨是非,分不清好坏与重要与否,这才是新时期大学校园里的“坏”(非品德)孩子。

但我并不是鼓励学生逃课,而是提倡适当逃课(对于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课是可以不上的)。这样以来,因为逃了一些没有必要上的课,不就会对其他课产生新鲜感吗?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无所谓。

篇8:我对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审美取向,影响

一、当代审美取向以及贸易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20世纪以来, 中国画市场遭受着一次重大变革, 这次大变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从那时起美术便改变了它的传统职能, 脱离了政治和说教的层面, 向着大众化和娱乐化发展, 从而出现了我们现在说的大众艺术。大众艺术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我们生活中的娱乐性和适用性, 它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审美要求, 但也正是因为当代大众艺术的出现, 使得一些艺术家, 包括一些“前卫”艺术家在表现的主题和形式上极为世俗化, 制造着通俗的, 也可能以貌似新颖的或深刻的流行符号, 去迎合当代世俗的感性欲望, 将艺术整个庸俗化。使得作品既没有审美价值的追求, 也无精神价值的追求, 更别说从中领悟出批判反省的责任和意识了。

同时在当今大众贸易文化的影响下, 出现了很多诸如笔会画、应酬画、礼品画、假画等等, 鱼龙混杂, 这众多画种的出现使得不少画家在包装画上花了大翻功夫, 久而久之画者们便逐渐的将绘画沦为个人发家致富的手段。同时还有不少的年轻画家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 为了短期内拿到一笔丰厚得画筹, 无心去研究揣摩古人作画的精髓, 也无心去临摹前人的画作和锻炼其绘画基本功以及解剖知识, 而是一味的追求其当代市场上流行的那种夸张变形, 追求趣味的方法, 殊不知他们和大师虽都是一样的在追求以为变形, 但出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更有一些当代艺术家在作画过程中倾心于世俗感性欲望的宣泄, 热烈寻求具有市场价值的视觉符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 削弱了其追求人文价值的热情, 使得其缺少了原始的创作力, 从而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变得更加功利起来。

而作为艺术购买者、欣赏者的大众, 他们在媒体、画家们制造的给人快适的艺术产品的鼓惑下, 心甘情愿的买单, 从而使得大众在理解高雅艺术的敏锐性和情趣上逐渐被弱化。

二、西方绘画以及当今多种绘画材料的出现对中国画的影响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 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 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全盘西化”这样一个及其无奈的思想历程,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以传统中国画为目标的“美术革命”, 美术革命的提出者主张要以西洋画的写实精神来改造中国绘画当时的疲软状。期间在中国画坛出现了一种以徐悲鸿的引入西方写实主义入国画的主张和以林风眠的用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主张。留学法国的徐悲鸿, 受到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的训练, 其坚定的写实主义信念使他的艺术观倾向于精确的写实。他指出:“一一按现实已发明之术, 则以规模真景物, 形有不尽, 色有不尽, 态有不尽, 趣有不尽, 均深究之”。也就是说, 中国画应按照西方绘画科学的方法去画, 如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一一去改良。

与徐悲鸿的观念不同, 林风眠和刘海粟则从抒发人的情感、表现人的精神为出发点寻求中西艺术的相通之处, 创造有特色的中国画作品。他们的画虽然强调艺术的情感性, 但在色彩、造型与结构意识上也突出了其理性设计意识。期间如何使中国画成为情感与理性的结合 (即东方表现写意与西方科学写实的结合) 的问题成为林风眠所关注的焦点。然而正是因为这情理统一才使得林风眠的中国画改革将传统与现代、写意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融合在一起。从色彩方面而言, 他受到西方表现主义和野兽主义的影响, 其画中色彩的强烈、鲜明、饱和以及色彩对主观感情的表达、色彩间的对比、冲突与协调都是其绘画的一大特色。

西画的介入对中国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其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但与此同时, 一些画者受世俗, 受金钱等的影响, 为了追求时尚, 当代的一些油画过分的将人扭曲变形, 而一些国画家也难免追求着油画的那种感觉, 将人扭曲变形并以之为美, 将绘画的基本功丢之脑后。在无形中将原本所谓的意趣化为丑陋, 将传统国画的精髓远远抛之脑后, 这是很值得让人反思的。

在现代艺术中、材料和观念结合, 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当代的中国画家用材料较之以前更为讲究, 同时也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新风格、新面貌的作品, 这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样式和表现力, 开拓了中国画的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当代的中国画已不完全局限于当初国画颜料, 宣纸或绢作画了。当下市场上有许多材质供画家作画。由于材质的不同, 中国画又分出了许多画种。就拿工笔画来举例, 当下的工笔画大致可以分成是重彩画、岩彩画、以及工笔重彩画。这其中“重彩”主要指的是材料性质特殊、“岩彩”指的是材料出处, “工笔重彩”指的是用重彩。从此工笔画作品呈现出多样化, 还有很多人将西方的水彩引入工笔画中, 创作出工笔淡彩画。在当代中国画中, 大多数画者运用尝试不同的材质做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但与此同时, 有些国画家过分追求不同材质的变化, 使得画面失去了原有的国画特性, 使得他手底下的国画变成了装饰画甚至是设计了。

就拿中国画之用线来举例, 在传统中国画中, 中国画用线一直是其精髓所在, 中国画的用“线”从最初以简单的线描绘人物到后期文人画的畅行, 花鸟画, 山水画的兴盛, 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如:以金石入线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 运用金石般的线表现作品的力度美;潘天寿以富有哲理的线表现画面的静气;黄宾虹以乱中出奇的线写出山水画的浑厚之气;李可染创造了深邃含蓄的“金错刀式”的线条, 这些线的创造与拓展, 丰富了中国画“线”的写形传情的功能。

而当今的这些过分追求材质的画家将中国画中的精髓“用线”远远抛之脑后, 根本无从谈起中国画的再发展。

三、书画贸易对当下中国画的影响

篇9: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粗浅看法

现在全国各地的招聘工作也已接近尾声,站在一个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角度看,我以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就业形势的严峻及其所产生的原因

回望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一个百废待兴、人才严重匮乏的历史时期。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整整耽误一代人,尽管当时的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但无论是机关厂矿还是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渴求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因而当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大学生,不仅一毕业便能分配工作,高高兴兴的走上工作岗位,经济上还有“知识分子补贴”之类的照顾。

进入9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开启就业多变的时代”。旧人事体制的局限早已被打破,“统招统分”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有了“双向选择”的自主选择,既可遵照国家的分配,到所分配的单位去报到上班,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于是就有了诸如 “跳槽”、“托福”之类关于就业的词汇。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使“下海”、“打工”、“闯世界”、“孔雀东南飞”等成为众人皆知的关于就业的称谓。可喜的是这个时期的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外企服务公司,将就业市场和职业分工极大地丰富化了,应该说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供需关系,总体还是比较平衡的。

到了21世纪,更多的新政策的出台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得各式各样的机遇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为了解决上大学难的问题,近年来不断扩大大学的招生数量,极大满足了民众上大学的需求。无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与大学扩招结伴而来的,却是这样一组始料不及,让人的扼腕数据: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34万。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01年增长了近两倍。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据有关单位的调查统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0%;累计到2007年就将有660万大学生需要找工作,但平均每年市场所提供的职位中,有意要招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事业单位,总共也就只能给大学生提供将近三百万的职位。

从以上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僧多斋少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受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社会上也就出现了例如“南漂”、“北漂”、“海带(待)”、“蚁族”、“啃老族”等诸多针对“80后”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不同生活状态的新名词。由于许许多多“80后”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仍未“断奶”,社会学家就将有谋生能力却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依旧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除以上例证中的“啃老族”外,还有许多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毕业生和待业青年,他们号称“蚁族”。因为他们是犹如蚂蚁般的“弱小”,最易受人忽视,只散见于作家的笔下和记者的时评的一个庞大群体。据有关单位的调查数据:目前,“蚁族”这个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毋庸讳言,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则是“蚁族”主要的催生剂和培养基。

再就是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均衡,部分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用工制度不合理,企事业用工存在的性别歧视及生源的地域歧视,市场对白领需求的严重不足和08年后,因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使部分属于高端市场“海归”,纷纷杀回国内冲击原本竞争就异常激烈的国内市场等因素,都是造成部分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毕业即失业”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自身也存在弊端

任何社会发展中所必然存在的阻碍因素,虽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但极少数大学毕业生的眼高手低,也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调整的更多还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在跻身为“蚁族”或“啃老族”的当代大学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想在大城市就业观念。他们中也普遍存在自身能力素质下降,期望值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还有依赖性强,创造力弱,自身定位偏颇,理念模糊,求职途径不准等错误的就业观念和行为。比如许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优先考虑的是外企高额的经济收入,或是到有保障的单位,即吃财政饭的国家机关去端所谓的“铁饭碗”。其实国家正在试行聘任制,对不称职的人员予以解聘,将来所有的单位都将采用聘任制,谁有能力谁上岗,过去众人羡慕的“铁饭碗”,也不再是高枕无忧的工作了。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国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在统筹解决的同时,还需要大学毕业生们自己端正就业态度,只要经过自己与时俱进的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冲刺,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并得到应有的回馈。

三、几点对策及自身建议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既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以及高校之间的配合和改革,更要求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一)政府:政府应实施稳定就业的一揽子政策;突出重点,继续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统筹做好农民工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注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做好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比如可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二)社会:加强就业宣传,彻底破除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的封建思想,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高校:就业率已成为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高校应继续深化改革,专业设置和教程结构应与国家建设、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扩大市场需求量高的专业,对质量不优、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减少甚至停止招生。各个专业教程中增设“创业指导”课,加强对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的可能性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优化毕业生素质。还可以像武汉大学那样建立“创业基金”,准许有能力的大学生休学创业等,为大学生就业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四)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善为伯乐,摒弃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等,鼓励人人作贡献。确定合理招聘程序,并按程序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择优录取,使人人竞争相互成才。

四、大学生自身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具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品格。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可能事事顺畅,若计较职业岗位是否理想极易错失很多起步的机会。

(二)注重身体素质:毛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疏于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需知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是需要体力和耐力的,没有健康的体魄,个人能力再强,也会被后来的强者追上,搁浅在竞争失利后的沙滩上。

(三)加强实践,正确定位:正确求职定位,把握就业机会,借助各种渠道主动大胆把自己推销出去。择业时应当面对现实,关注市场的更新状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甚至自主创业的机会。而不应过度关注工资水平及工作地域。可以骑在马上找马,先就业后择业,在工作过程中增加经验提升自我价值,并在择业的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了解自身需求,通过工作过程来增加经验、提升自我价值。以此作为找到理想工作的奠基石。

上一篇:那里有我们的期待作文下一篇:高一政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