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2024-05-24

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精选8篇)

篇1: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一、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困境原因分析

(一)片面强调档案资源的拥有,忽视公众的利用需求

档案资源的拥有情况包括实体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和利用者习惯。资源拥有情况决定着档案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直以来片面强调资源拥有为主导,把是否拥有丰富藏量作为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制定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计划、进行档案编研、采用展览、陈列、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文化宣传,其根本出发点也仅在于应付档案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并非是为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满足利用者需求。

(二)档案文化缺乏心理认同

档案文化影响力的扩张需要档案文化与社会大众互动才能实现,而这种互动是以一致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然而长期形成的被动服务的思维和做法难以适应当前档案文化既为有关部门和单位服务,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为城市发展和市民服务,又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服务的新要求。对于公众而言,社会档案意识淡薄,档案文化传播范围狭窄,手段单一等原因导致公众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十分有限,对获取档案文化价值的信心不足,对档案文化的认同和认知度差。

(三)档案文化提供者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素质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档案文化提供者的知识素质还比较差。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档案文化传播是必然趋势,特别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得技术又熟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因为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需要,一些优秀人才因为编制问题而被拒之门外,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档案文化人才缺乏,面对档案文化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基础差、缺乏必要的培训等原因,档案文化提供者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欠缺,因此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强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训是当前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一项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基础环节。

(四)违背档案文化发展规律

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本着符合实际和可扩展性的原则逐步推进。但是,实践中违反档案文化规律和攀比之风助长了建设的盲目性,许多地区和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目标、计划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档案文化资源拥有情况、信息技术使用以及对档案文化未来走向的认知则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档案文化。不同地区、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中保持差异性这是尊重档案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

(五)档案文化管理体制障碍

由于管理体制障碍,档案文化缺乏统一部署、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多头分散管理,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践中档案馆(室)功能不完整,管理条件、技术手段落后,抑制其发挥档案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再如档案文化建设涉及到档案、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尽管三者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方法都一样,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处在条块分割管理中,无法实现资源的共通共享,这样无形中增大了管理成本等。

二、档案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

通过分析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增强档案文化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激发创造活力,提升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档案文化建设未来走向为:

(一)准确把握档案文化的定位是前提

档案文化定位:既注重数量与规模,又注重结构和质量;既注重文化生产能力,又注重创新能力;既注重发展速度,又强调发展的持续性;既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又注重体制、机制的科学构建。基于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时一是发挥档案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紧紧抓住建设档案精品文化这一载体,不断推出文化精品,树立档案文化的影响和形象;三是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档案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档案文化的活力;四是做好社会服务,只有服务社会,为公众认可,档案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牢固;五是加快人才的培养,为档案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是提升档案文化的基础

。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最根本的是要以社会共享为目标,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与平台,积极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共享。浙江省档案局在实施浙江记忆工程中,全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浙江记忆工程既包括浙江名人、浙江方言、浙江名镇(村)、记忆浙江、浙江之最、浙江老照片、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浙江档案文献编纂、家庭档案、家谱族谱等重点项目,又包括区域特色文化、城市记忆、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企业、老字号、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口述历史等各地统筹推进项目。通过构建浙江记忆名录体系,共建浙江记忆保护网络,搭建浙江记忆利用平台,实现彰显浙江记忆文化品牌、提升档案部门文化形象、优化档案文化产品服务、构建档案文化建设平台的目的。

(三)创新机制推广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

注重文化的创造力,打造社会和公众认可的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创新机制就要加快档案文化产品由资源型向需求型转变,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深挖档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比如对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理论文章、著作、珍贵文献记录、专题数据库、图书等采用项目论证、专家咨询评估、公众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档案文化精品。随着《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至此我国已有《纳西东巴古籍》、《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清代内阁秘本档》和《传统音乐档案》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化精品是机制创新的结果,彰显了我国档案文化记忆品牌,提升了档案文化精品的价值,增强了档案文化竞争力。

(四)全方位、多途径传播档案文化是目的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曾对档案文化的传播方法和途径做过精辟地论述: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一是要努力把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尽量或善于采用新兴的、覆盖面广、受众多的文化形式,把档案转化为影响更加广泛的、大众或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以便让它“传得开”;二是不管采用传统或新兴的文化形式,都要努力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以便让它“立得住“”留得下”。这为传播档案文化指明了方向。

篇2: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疗水平提高,使得医院档案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加,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医院综合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综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综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以及综合信息化档案的应用及体会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应用

目前,人类社会已处于信息化社会,随着近年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已成为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而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全面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处理、分类、管理、储存,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1]。医院档案的管理是体现医院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篇3: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究

一、高校档案对于构建大学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高校文化通过档案这一特殊载体得以保存、传承并传播和发展, 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各项功能, 对于促进高校文化建设作用突出、意义重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积淀的重要手段。

档案是人类积淀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同样, 高校档案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积淀功能, 记载了高校从创建到发展再到形成当前规模的真实历史过程;记录了高校校训、精神、理念等文化主题的萌芽、产生、发展和形成的整个过程;收集整理了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的大量情况, 还记录了大量前人的认识、建议、经验、教训等, 为高校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宝藏。

2.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所谓文化传播, 就是指文化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散布过程[1]23。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就是校史、大事记及专题片的编辑、出版、发行, 通过这些编研成果, 使高校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 进而激发全校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此外, 通过校史展览等各类展现形式, 将高校的历史照片、文件等具有记录价值的物品系统、全面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发挥高校档案的传播功能, 塑造和宣传独特的高校形象, 扩大高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争创高校教育品牌和名牌, 从而增强高校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

3. 高校档案为高校塑造文化精神、构建规章制度提供依据。

高校档案不仅记录了高校的发展历史, 还记载了高校精神、价值观的发展历程以及高校在各个历史时期建立的规章制度。深入发掘高校档案中特色鲜明、准确翔实的史实资料, 总结提炼高校文化精神, 能有效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品位、道德情操、学术水平;深入挖掘蕴藏在高校档案中的制度文化精华, 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 能够形成与大学文化建设相一致的制度体系, 健全高校各项管理体制机制, 规范师生的道德观念, 从而推动高校实现全面、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4. 高校档案文化是增强高校文化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重要方式。

高校档案文化能有效凝聚和激励高校档案工作人员, 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 产生出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使高校档案工作者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发奋进取的效应, 从而使档案文化真正具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发挥巨大的整体效应。同时通过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忘我工作, 在高校内部树立起一个榜样、一面旗帜, 促使各岗位教职员工向档案工作人员看齐, 自觉地为获得新的更大的成功而努力奋斗。

二、发挥档案功能, 促进高校文化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组织, 责无旁贷地负有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 结合档案文化对于高校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加强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研究尤为必要。

1. 强化高校档案基础业务设施建设, 夯实高校发展基石。

档案作为承载高校历史的重要载体, 其文化建设要为高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要想发挥好档案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就要在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等日常工作狠下功夫, 通过档案工作的细化和深化, 切实凸显档案工作的文化特色。一是要根据高校档案成分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 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及保管等工作, 使馆 (室) 藏的每份文件、每张照片、每个光盘、每件实物都能做到检索快速, 准确无误, 迅速调阅档案的同时保证查全率、查准率;二是要通过对档案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做好档案保护工作, 确保档案完整安全;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科技手段, 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档案服务功能, 扩大服务范围, 进而提升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作用;四是要对高校大量档案馆藏资源进行科学的整理、加工和系统的深层次编撰、研究, 通过发挥档案文化优势, 带动高校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 产出具有高校特色的档案文化精品。此外还可以依托档案馆建设, 开发设立校史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 并将其作为高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使之成为高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进而提升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从而促进高校快速发展。

2. 大力构筑高校档案“三心”文化, 谋求高校长远发展。

古人道:“天地生人, 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 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事业心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责任心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必备元素, 进取心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所在。构筑档案“三心”文化, 首先要依托档案文化建设, 不断加强对广大师生档案意识的再教育和再培训, 通过强大的舆论引导、广泛的档案宣传以及深入的讨论学习等多种渠道, 构建起与高校办学理念相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广大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98, 从而全面提升广大师生为高校建设奋斗终身的事业心;其次要通过档案文化建设, 在学校中倡导责任于己、绝不推脱的责任理念, 在广大师生中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四行”敬业精神, 同时让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风、雷厉风行之风、深入基层之风、联系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等优良传统成为高校主流, 持续增强广大师生的责任心;此外还要通过档案展览、文化宣传以及编撰人物传记等形式, 不断挖掘、培养、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 用榜样的力量不断昭示档案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动力, 在校内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先进文化, 引领师生塑造积极向上的进取心。通过“三心”协力, 着重培养广大师生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 助推高校实现长远发展。

3. 多措并举给力高校档案文化建设, 服务高校文化建设。

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全面的系统工作, 构建高校档案文化, 需要依据不同的工作内容, 采取不同的工作手段与措施, 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活动。这就要求广大档案工作者, 首先要从健全领导机制入手, 认真抓好领导班子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领导核心;其次要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 通过人性化的管理, 增强档案工作者对档案文化的认同和参与的积极性;再次要注重继承和借鉴国内、国外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先进成果与经验, 积极学习、借鉴和汲取中外优秀文化精髓, 结合高校档案工作实际, 切实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扬弃中发展;最后还要与本校校园文化相结合, 通过开展校史陈列与研究、校园文化档案编研等形式, 激发广大师生爱校、荣校的热情, 借助自身网站建设, 开设网上展览, 链接有关校园文化的站点等, 将档案文化融入到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从而更好地服务高校文化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前进方向, 同时也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如果说文化影响人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高校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意识行为, 是一种习俗[3]98, 那么高校档案文化便是记录与发扬高校文化的载体, 发扬高校文化的支撑。为此高校档案文化建设, 要以支撑高校文化建设为中心, 紧跟高校发展步伐, 顺应高校发展需求, 为文化兴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伟.档案文化与文化传播[J].兰台世界, 2001 (4) .

[2]张岩.以和谐文化观引领高校档案文化建设[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篇4: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医院档案和医院文化建设均包含于医院基础管理,但是其分属的管理范畴不同:①医院档案:医院在办院宗旨的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医疗业务、基础设施建设、财会统计、人员结构等过程中形成档案的总和,作为医院各项工作真实记录的有效凭证,对医院的建设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医院文化: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过程、医疗服务实践中逐渐发展成能为全体职工所接受并共同遵守的具有行业特征以及医院特色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行为规范。某种程度上医院文化依存于医院档案而存在,而医院档案做为医院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文化建设中起到推动技术创新、传播编研、传承教育等作用;医院文化促使医院档案的内容更加丰富[1]。

二、医院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2]

近些年,医院档案对医院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医院文化建设起到教育传承的作用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精神的所在,具有强持续性、始终处于发展中的特征,通过借鉴并汲取前人的创造成果来继承并传播医院的先进文明。档案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具有保留重要信息的作用,是前人优秀成果的积淀。通过对档案中的医疗以及技术标准的分析与比较,形成新的医院文化建设标准,通过对职工的教育及培训引导出职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并调动起医护人员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二)对医院文化建设起到提供编志修史素材的作用

编志修史具有增值及整合文化的作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记录着医院的兴衰荣辱,对医院的形象宣传、历史传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大多数医院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对本院历史进行编写,所以需要丰富的档案信息、档案库存等资料来为其编写提供素材。

(三)对医院文化建设起到决策参考的作用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传播及发展由医院历史、医院所处的内外环境、现存制度等所决定,需要对医院的各种活动档案进行深入的了解及细致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医院文化政策及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所以,医院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起到决策参考的作用。

(四)为化解医院内外矛盾提供可靠的依据

近些年我国医院因结构调整改革(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使医院面临着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及矛盾。医院通过职代会等形式对提案进行征集,并对提案进行分类及汇总,用以了解职工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以便于有针对性对职工做思想政治工作,以化解内部矛盾、消除医院文化的不和谐音符、增强医院凝聚力、解决职工问题、巩固文化建设。完善的病历档案是鉴定和处理医疗纠纷的最原始证据,有利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和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医疗秩序,最大限度的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并推进医院文化的发展。

三、医院档案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策略[3]

(一)创新档案管理理念,着眼医院文化建设

管理理念主要包含管理目的、主体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创新医院档案管理理念的同时要兼顾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及特殊性,当今社会医院需要面对的问题及矛盾很多,档案管理同样无法避免这些问题及矛盾。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伴随物同时也具有档案专业性的特点,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习并接收新的档案管理理念,着眼于医院面临新问题的解决策略,化解新出现的矛盾,充分地发挥档案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

(二)建设档案文化管理考评体系

作为医院文化重要组分的档案文化考评体系是医院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秉承确保医院文化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健康的理念,目的在于构建一种改变目前医院档案文化管理无依据、无标准的状态,改变一些主要依靠领导兴趣,时而推进、时而停滞的医疗机构文化建设的不稳定状态。医疗机构具有特殊性及公益性,所以不能对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的档案文化建设考评体系进行简单的移植,而需要与医疗卫生行业的属性相结合。医院档案建设的实践成果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应符合我国国情及医疗行业的特点,应与不同阶段的医院发展特点相适应。在实践中应积极对《等级医院评价标准》、《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进行借鉴,对以往医院档案建设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接纳,拟定适合本医院发展的档案文化考评体系,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档案更好地参与并服务于医院文化建设。

(三)注重培养档案人才队伍,提高档案人员文化建设意识

医院档案应服务于医院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档案队伍为其前提和必要条件,而对档案人员服务文化建设的意识进行提高尤为重要,首先应树立起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提高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同时应对档案人才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及配置,对档案人才服务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有意地引导。除此之外,还需要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重视人才队伍的培训(针对工作和个人发展方向的进修学习培训、制度化培训、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经验交流及专业指导)。最后应将人才激励及考核机制相结合,不仅要将档案工作列入医院管理考核的范畴,以形成科学考核机制,还应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挖掘精品病案,服务文化技术创新[4]

医疗工作者为特殊的职业者,应具有一丝荀不的工作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技术,在展现良好医风和高尚医德的同时也应对医院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进行反应。档案人员通过挖掘具有专业代表性及疑、难、杂症的典型病案,制作成精品案例,以此来推动医院相关专业学科技术的创新,创建“服务一流,技术一流,群众信赖”的医院。

综上所述,医院档案对提高医院文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加强医院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而且对医德医风的建设大有裨益。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参与档案文化的建设,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曾.胡恒.医院档案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策略分析[J].工作园地,2015,214:94-95.

[2]张君.病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J].社会广角,2013:33.

[3]王悠.罗志刚.论创新医院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5-47.

篇5:建设工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探究

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档案室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2

摘 要 工程档案与工程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要把工程档案的质量视为工程质量管理同等重要来抓。本文阐述了建设工程档案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档案规范化管理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建设工程 档案 规范化 管理

一、工程档案的重要性及其与工程质量的关系

一方面,从工程档案与工程质量的关系上看,工程档案与工程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工程档案是工程质量的依据,工程质量离不开工程档案,二者相互依存。工程档案管理包含于工程质量管理之中,工程质量是对包含工程档案在内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从建设工程质量的形式来说,任何一个建设工程都有立项、可行性论证、勘察、设计、材料供应、施工、监理、验收的过程,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有它的质量标准,其活动过程和内容都有真实的记录。其记录、竣工图经过整理、立卷、归档、形成建设工程档案,是反映工程内在质量的重要内容。而工程实物体的质量是反映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实施,其外表很直观,很容易被人们发现和重视,但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的内在质量就不容易被人们简单地发现其质量缺陷,通常是在利用档案信息时发现与实际情况大不一致时,才能反映出它的缺陷所在。所以工程建设档案质量与工程施工质量同等重要,二者不能忽视某一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工程建设档案质量管理应注意事项

基本建设项目由于施工周期长,条件复杂,环境多变,工序繁多,档案形成的时间也相当长,档案管理容易忽视,档案质量的控制也比较困难。如果不能全面、准确、完整、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保存建设工程档案,将会给今后档案的利用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加强建设工程档案管理这个薄弱环节,消除由于管理不善形成的档案与施工不符、资料残缺等通病,必须在建设工程整个过程中加强档案质量管理。工程建设档案质量管理应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程准备阶段的文件材料,由责任方按照实际反映情况,不能由任何个人和单位伪造,手续印章必须齐全。

2.工程监理单位要记录工程活动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其处理情况、措施、实施过程、处理后的检测结果和鉴证情况。

3.主要原材料构配件的合格证、检验报告应按国家“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技术标准核实是否一致,产品的种类、规格、批号出厂日期是否过期,国家规定复检的产品是否现场进行了复检。

4.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情况,地基地质与地质勘察的下卧持力层地质的强度是否一致,开挖后的情况记录。验基要对该工程地质情况简要描述。按规定该签章的个人和单位要完善手续。

三、工程档案的归档和验收

建设工程档案最关键的环节是工程竣工时档案的归档和验收。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n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基本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要求进行竣工档案验收。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时要做好施工记录、检验记录、交工验收记录和签证等,整理好变更文件和按规定编制好竣工图。工程竣工验收前,由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组织检查

竣工图的质量。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质量标准总的要求是“完整、齐全、图物相符、规格统一、纸质优良。”竣工时档案检查是工程档案质量保证的关键,经过预检、中间检等跟踪管理,在征集建设工程竣工档案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不能掉以轻心。要对前期收集、整理、验收的档案再次复查,最后在各单位会签的基础上正式验收归档。对结尾工程形成的档案材料和竣工验收中存在的需整改的遗留问题,在限期改正之后,及时给予检查验收,以保证建设工程档案竣工验收工作善始善终。

四、加强建设工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1.规范建档,奠定基础。在建档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在“全”、“准”、“严”上下功夫。“全”是指要尽可能使工程档案齐全完整,做到归档文件、归档门类、归档项目齐全,确保工程档案资料的归档率。“准”就是根据工程档案归档范围,分清归档界限,在规定时限内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全部归档,确保工程档案资料的完整率。“严”就是在工程档案组卷上,严把工程档案质量关,不合格的工程档案资料严禁进入工程档案室,对现有库房内不合格的工程档案资料,按照国标要求重新装订、整理、排架,实行微机打印卷皮,对不同门类、不同载体、不同保管期限的工程档案分别排列,统一编号,保证工程档案案卷合格率。同时,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制定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统一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尤其要做到工程档案资料与工程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尽可能保证工程项目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使公路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把握关键,科学管理。为确保工程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工程档案归档时间。对已取得的资料,工程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同有关人员联系,做好交接手续,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指导,尽快整理,及时立卷归档;二是严格库房管理,认真履行工程档案收进、移出手续。将工程档案收进移出情况详细记录在案,避免工程档案遗失,并按照规定编制室藏工程档案存放索引,橱俱设置存取工程档案标识,使各类工程档案一目了然。定期组织工程档案人员进行库房工程档案资料保管情况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认真做好工程档案室温湿度记录制度,确保库房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工程档案发生霉变;三是抓好工程档案基础工作。对工程档案的搜集、分类、打号、编目、装订工作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面广、牵扯单位多、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实行工程建设与档案管理同步进行,建立项目档案登记制度,做到每路一表,详细记录项目监督、检查、指导情况的全过程,实现工程档案全方位管理;四是明确竣工工程档案资料的编制要求。工程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入工地开展调研,探索总结工程档案文件材料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经验,明确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规则、交接手续、归档套数以及音像、会计等类工程档案资料的整理标准,并对参建单位印章的刻制、单位名称的确定、公文用纸的标准作详细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工程档案案卷质量。

3.转变观念,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开发利用工程档案,既是工程档案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又是提高全社会档案意识、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首先,要在思想上改变过去忽视利用档案的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做好利用工作。其次,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在服务方式上,从被动服务向走出去、请进来、主动提供工程档案的有效利用转变;在档案价值取向上,从重视文书档案向重视工程、科研等档案转变;在人的价值取向上,从提倡默默无闻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有所作为转变。进一步增强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参与意识和效益意识,而且要改过去长期以来工程档案人员只靠坐等上门查阅工程档案的方式,转变为深入基层和生产第一线,调查了解的方式,并结合所藏档案资料有针对性地提供工程档案。

五、结语

篇6:档案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最近频繁发生的在建工程质量事故,包括房屋、桥梁的突然垮塌,都给我们提出一个相同的课题:事故发生后凭什么来分析事故原因?来认定事故责任?来还原建设过程?建设过程中用什么来促进建设工程质量?来规范建设工程管理?来保留建设的真实过程?答案是工程档案。建设工程是资源和智慧的结晶。对一些重大的建设工程来说。其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往往是巨大的。除了建设工程竣工之后的实体成果如住宅、办公楼、厂房、场馆、道路、桥梁、广场等之外,作为建设过程直接记录的档案也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建设工程的技术成果。因为消耗和占用资源巨大,建设工程的实体成果一般都能得到广泛重视,从投资方到行政部门,到普通市民,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实体成果上面,甚至是只关注建设工程的外在观感。对建设工程档案关注甚少,知之甚少。一些人认为,档案只是建设工程竣工后的资料整理,是建设工程的末端,而且非常琐碎,对档案工作表现的是一个敷衍塞责的态度。因此,对工程档案管理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作用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有利于引起我们对工程档案管理的高度重视,更有利于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远在建设工程施工之前,建设工程档案就开始产生并积累了。建设工程立项文件是建设工程项目决策、审批、确立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项目经费落实和项目具体实施的根本依据。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概要设计、招投标都必须以立项文件为依据。而项目预算、概要设计、招投标产生积累的文件材料又是项目勘察测量、详细设计的依据。也就是说,在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已经有大量的文件材料形成了。如果把这一个文件积累过程从建设工程中剔除,建设工程是根本无法成立,也是无法开展的。即使是在施工过程中,文件材料的产生与具体施工进程也是不能割裂的。在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砖块等使用前,必须要进行送检,只有检测合格才能使用,这些检测文件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在建筑材料使用进程中。应该根据指令实施,如用什么标号水泥,怎么配比,用量多少等:在实施中还有监理旁站监督记录和检测记录;出现了问题还有调整指令和变更说明等等。可以说,贯穿建设工程过程一直有两根线条,一条是技术性的,是抽象的,以文件材料为表征:另一条是操作性的,是实体的,以工程物理结果为体现。技术性线条还要先产生,还要更长远在施工阶段,二者又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无论如何,技术性线条是不能从建设工程中抽离出来的,更不能忽略不计。

关于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古人早就有朴素的认识。1973年12月长沙市发掘马王堆汉墓,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三份帛质地图,没有注明名称,一般称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地形图》和《驻军图》都保存较好,《城邑图》还未修复。其中,《驻军图》绘有一座三角形城堡,城垣上设有五个箭楼,四个战楼,并注有“门”、“箭道”等字样。它绘制于西汉文帝之前,距今已有2100多年。在古代,驻军与造城是统一的。这说明古人在造城时,已经认识到了编制城市规划图和城市实况图的重要性。只是岁月的流逝,古城不再,档案依旧,我们只能通过这张珍贵的图纸来遥想古城英姿。

篇7:我国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探究

摘要: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人事档案内容失真、材料不全、管理政出多门、档案利用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就必须采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等措施。

关键词:人事档案 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 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 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 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篇8: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究

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本身的资料信息化或者档案的信息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其建设目标就是让档案里的信息进入到社会的交流系统, 在最大范围内传播, 并将档案中的信息和社会各类信息进行渗透和融合,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000年12月,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 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 同月, 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 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 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并且某些地区档案部门已经开始尝试投资建设。时至今日, 经过各地档案部门信息化建设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取得了极大成效, 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及相关措施的出台,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也愈加规范、统一, 为以后的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共享铺平了道路, 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014年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 在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以及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 档案信息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 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 实现网上归档、网上管理、信息共享和网上便捷查档, 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资源浪费。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由事后复查为及时在线督促、指导, 通过档案集中管理模式强制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彻底解决个别单位尤其是基层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无序的问题。同时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 档案信息化是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大数据时代, 数字档案馆 (室) 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一, 各级档案馆是政府部门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 是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 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 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其二, 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近年来, 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 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数字化。其三, 传统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 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 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而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可通过网上即时归档功能, 由专职档案员归档转变为全员参与归档, 改善因人为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资料或数据流失、归档错误情况, 有利于增加档案信息总量和优化档案信息结构。

(三) 档案信息化是社会的强烈需求。

当今, 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 领导作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 如婚姻、户籍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档案, 在一些僻远地区和身在异地的利用者要查阅档案十分困难, 往返甚至需要几天, 还要搭上人力、物力, 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 他们想了解投资地区的整体情况, 通过数字化档案馆查阅中心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这就迫使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 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 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时尚的概念, 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 档案信息化除了存在资金问题外, 还会受到人员、管理、技术等诸多因素限制。因此,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应当是循序渐进,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逐渐走向完善。

(一)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限制。

长期以来, 档案管理部门在各职能部门中属于“弱势群体”, 部分领导认识不到档案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导致档案管理浮于表面, 认为档案部门是养老的地方, 档案工作者是“仓库保管员”, 用时想到了, 不用时淡忘了, 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业务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简单培训、日常工作自己摸索和前任档案员传授, 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培训, 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模式管理档案,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水平较差。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 标准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 工作繁杂, 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 既难以保证对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造成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不全面。

(二) 档案管理方式不相适应。

目前, 在多数行业系统内, 因技术问题或是出于安全等问题的原因, 档案信息系统与各个应用系统平台、公众平台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系统关联、信息共享, 不能广泛提供便捷的服务, 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暂时未能呈现, 档案资料的实用价值不能被充分挖掘, 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形成档案归档不完整—利用率低下—档案工作不受重视的恶性循环。一是档案门类不够齐全。部分单位归档工作存在不及时、不完整的现象, 影响了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档案资源大量流失。由于档案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不少单位档案存在断代现象, 主要原因是部分人员认为工作中形成的材料自己保管能够方便工作, 不愿上交集中管理, 在其调离时又不按规定移交, 导致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损毁、丢失。三是重收集保管而轻利用。目前很多单位的档案工作仍停留在看门守摊、被动服务的旧观念、旧模式上, 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整理文件归档、等待利用者上门查阅, 造成大量信息资源的闲置。有些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也只是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为建设而建设, 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质量。

(三) 技术更新维护相对滞后。

近年来, 国家颁布了部分相关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和实施纲要, 对所需软硬件的要求作出详细规定, 大大提升了档案信息化的水平技术。选择一套技术先进、管理成熟、适用于本单位档案信息化的软件及相应的硬件设施, 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但目前市场上档案信息化的软件系统种类繁多, 良莠不齐, 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一些单位信息化的进程和质量。一是粗制滥造, 名不符实。二是追求利润, 成本过高。三是中途倒闭, 售后终止。部分单位所使用的信息化软件前期运行良好, 但由于种种原因, 开发软件的公司中途倒闭, 虽有后续公司提供售后维护、更新, 但也是敷衍了事, 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停步不前,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如何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尽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存在着诸多难题, 但仍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是数字时代的大势所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分阶段的, 其过程也是漫长的, 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原则, 区别轻重, 分清步骤, 依据条件, 量力而行。

(一) 提高档案信息化的意识。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冷门工作, 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才会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位。档案管理人员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 应对信息化建设有充分的了解, 提升信息化意识。这种意识形成和提高将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进程, 在档案工作中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用感以及责任感会随之提高, 能有效加强档案信息融合和传播的速度, 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业务知识, 熟练掌握在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统计、利用技能, 主动收集、主动整理、主动规范、主动维护。要不断通过宣传、日常工作安排等途径, 不断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 主动上交档案, 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档案收集、管理工作, 丰富扩大档案信息源, 从而形成全员参与共同规范档案管理的良好局面。

(二)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档案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和专业知识、写作能力, 还必须精通电脑和网络技术。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好, 业务水平高, 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档案专业知识, 热爱档案工作,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适应工作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档案员队伍。这就要求, 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既懂档案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 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的前提。

档案信息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 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 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是做好公文制发工作。在公文制发过程中就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 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包括用纸标准、行文规范、签发符合规定等。二是把握立卷归档原则。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 分清主次, 剔除不该归档文件, 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 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 从而提高档案利用的价值。

(四) 档案信息化应符合本单位实际。

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应该全面开花, 而应该是有重点地建设。一是档案利用率较高和档案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单位, 应当先行一步。二是经济力量雄厚的发达地区, 由于实施政府上网、数字城市等工程的需要, 也应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三是具备技术、经费、需要等因素的单位, 应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档案信息化的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与自身档案管理相适应的档案管理的软件, 对于录入环节应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 并做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五) 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重内容轻形式。

上一篇:供销合作社消费扶贫工作情况统计表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拓展训练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