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版中医儿科学整理

2024-04-12

七版中医儿科学整理(精选6篇)

篇1:七版中医儿科学整理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或荆防风达表汤

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

2.风热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 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

阳虚--再造散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B 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A.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火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

三子养亲汤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用控涎丹

5虚哮

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

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服黑锡丹

B.缓解期

1肺脾气虚:补肺固卫

六君子汤

2肺肾气虚: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A.实喘风寒袭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 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B.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

3正虚喘脱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

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

3.溃脓期:解毒排脓

加味桔梗汤 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

4.恢复期:养阴补肺

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六、肺痨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

月华丸 咳嗽频而痰少质粘者+琼玉膏。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咳血较著者配合十灰丸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主症:咳嗽--海藏紫莺汤、加味百花膏;偏于气虚者--补肺汤 若痰浊偏盛者--六君子汤合平胃散

咳血、咯血--白芨枇杷丸、补络补管汤。

潮热、骨蒸--柴胡清骨散;如属气虚劳热--黄芪油鳖甲散

盗汗、自汗--当归六黄汤;气虚明显者--牡蛎散、玉屏风散

泄泻--参苓白术散

沈阳不足之五更泄用四神丸

遗精、月经不调--大补元煎

七、肺胀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新汤

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加减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

若痰浊夹瘀用涤痰汤+活血药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若见喘脱危象,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散/黑锡丹。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八、肺痿

1.虚热:滋阴清热,清肺生津

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温肺益气

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九、心悸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若见心动悸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若阴虚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补心丹

若阴虚火旺而+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知柏地黄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合参附汤

大汗出,亡阳者用独参汤

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

若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汤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 痰热扰心:

黄连温胆汤

十、胸痹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 若气虚血瘀----人参养营汤和桃红四物汤

2气滞心痛

柴胡疏肝散

日久化热—丹栀逍遥散 便秘者—当归龙荟丸

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痰郁化热用黄连温胆汤

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苏合香丸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若脉结代--气虚血少,血不养心+炙甘草汤心肾阳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参附汤合右归饮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全浮肿--真武汤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若阳虚厥逆—四逆加人参汤或参附注射液

十一、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龙胆泻肝汤

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烦躁大便秘结—当归龙荟丸 痰热扰心: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黄连温胆汤

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半夏秫米汤 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若产后虚烦不寐 /老年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也可用本方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二、癫狂

A 癫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顺气导痰汤合逍遥散

痰伏较甚者可用控涎丹。

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苏合香丸+四七汤

若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温胆汤+黄连合白金丸

神昏志乱者--至宝丹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养心汤合越鞠丸 亦可+甘麦大枣汤

B 狂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生铁落饮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再用安宫牛黄丸

如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加减小承气汤

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温胆汤+朱砂安神丸

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若心火亢盛加朱砂安神丸

若睡中不安稳加孔圣枕中丹 痰热瘀结

癫狂梦醒汤

有蓄血内结+大黄蔗虫丸

不叽不食+白金丸

十三、痫证 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 痰火扰心:清汗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涤痰汤

3瘀血脑络

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

左归丸和天王补心丹

十四、痴呆

1髓海不足------七福饮

2脾肾两虚------还少丹

3痰浊蒙窍------涤痰汤

4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

十五、厥证

A 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

五磨饮子合通关散平时可服消遥散,越鞠丸 虚证:补气回阳

四味回阳饮合生脉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平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

B 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

通瘀煎或羚角钩藤汤 虚证:补养气血

急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

C 痰厥:行气豁痰

导痰汤

喉中痰涎壅盛可先予猴枣散

十六、胃痛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良附丸香苏散

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保和丸 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汤

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苔黄燥便秘者+大承气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郁久化热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左金丸

4湿热中阻:疏肝泄热和胃

清中汤 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

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虚:养阴益胃

一贯煎+芍药甘草汤 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左金丸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 如寒胜而痛甚,呕吐肢冷—附子理中丸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痛止之后--香砂六君子汤 附:吐酸

1热证:泄肝清火

左金丸

2寒证:温养脾胃

香砂六君子汤 附:嘈杂

1胃热:和中清热

温胆汤

2胃虚:健脾和胃

四君子汤

3血虚:补益心脾

归脾汤

十七、痞满

(一)实证1饮食内停------保和丸

2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

(二)虚证1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

2胃阴不足------益胃汤

十八、呕吐

A 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 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四七汤

若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左金丸

B 虚证

1脾胃气虚

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丸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

启膈散 痰多可化服玉枢丹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

五汁安中饮 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用竹叶石膏汤+大黄

3瘀血内阻: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通幽汤 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

补气运脾汤

附: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丁沉透膈散

二十、呃逆

A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祛寒止呃

丁香散

还可辩证用丁香透膈散 胃火上逆:清降泄热止呃

竹叶石膏汤 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小承气汤

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用凉膈散 气机郁滞:顺气降逆

五磨饮子

若气逆痰阻(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弦滑)+旋复代赭汤

若日久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血府逐瘀汤

B 虚证

1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理中丸 胃阴不足:生津养胃止呃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十一、腹痛

1寒邪内阻:温中散寒

良附丸+正气天香散

寒积用大黄附子汤,还可用附子理中丸和乌梅丸

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暖肝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若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内外皆寒)

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寒邪上逆)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

大承气汤

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用大柴胡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

枳实导滞丸

轻症用保和丸

4肝气郁滞

柴胡疏肝散

腹痛肠鸣泄泻用痛泻要方。少腹绞痛,阴囊寒疝用天台乌药散 5瘀血内停

少腹逐瘀汤

若有寒像 用膈下逐淤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若虚寒腹痛较重,呕吐肢冷脉微--大建中汤

若腹痛自利,肢冷脉沉迟者--附子理中汤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还可用温脾汤,补中益气汤,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

二十二、泄泻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藿香正气散

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

若湿邪偏重(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胃苓汤

湿热伤中:清热利湿

葛根黄芩黄连汤

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食滞胃肠:消食导滞

保和丸 若食滞较重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枳实导滞丸

(二)久泻肝气乘脾: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

脾胃虚弱:健脾益胃

参苓白术散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理中丸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补中益气汤

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

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

若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可用真人养脏汤

若脾虚肾寒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有粘冻,表现寒热错杂症候可改服乌梅丸 二

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芍药汤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荆防败毒散

若身热汗出,脉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

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 +枳实导滞丸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如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弦细,舌红绛苔黄糙+犀角地黄汤紫雪丹

若暴痢致脱应服独参汤或参附汤

3寒湿痢:温化寒湿 不换金正气散

暑天感寒湿用藿香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清肠

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连理汤 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温脾汤

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伤寒论》乌梅丸

若肾阳虚,关门不固,用四神丸

若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附:噤口痢(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

1实证:泄热和胃,苦辛通降

开噤散 若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再予前方。

2虚证:健脾和胃

六君子汤+石菖蒲、姜汁 若下痢无度,饮食,肢冷脉微--急用独参汤/参附汤

二十四、便秘

(一)实秘1 热秘:清热润肠

麻子仁丸 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更衣丸

若燥热不甚,除便秘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青麟丸

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用大承气汤

2冷秘

温脾汤合半硫丸

气秘:顺气行滞

六磨汤

(二)虚秘 1气虚:益气润肠

黄芪汤 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胀+补中益气汤

若气息低微,懒言少气,用生脉散

若肾气虚用大补元煎

血虚:养血润燥

润肠丸 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五仁丸

3阴虚

增液汤

若胃阴虚用益胃汤

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

若津亏热结,热盛伤津,用增液承气汤

4阳虚

济川煎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二十五、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2瘀血停着: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若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鳖甲煎丸

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若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乌梅丸

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胁肋剧痛,边及肩背)--合硝石矾石散

4肝阴不足:养阴柔肝

一贯煎 二

十六、黄疸

(一)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阳黄初起见表证者--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胆腑郁热

大柴胡汤

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犀角散

若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

若动风用羚羊角粉或紫雪

(二)阴黄:1寒湿阻滞 健脾和胄、温化寒湿

茵陈术附汤

若胁下徵积胀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矾石散

2脾虚湿滞

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1湿热留恋

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

柴胡疏肝散合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十七、积聚

A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 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

六磨汤 若痰湿较重+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平胃散

B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柴胡舒肝散合失笑散 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膈下逐瘀汤 合六君子汤若积块大而坚硬作痛+鳖甲煎丸 正虚瘀结:大补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化积丸 二

十八、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若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

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若胁下肿大明显可合鳖甲煎丸

若病久体虚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汤

5阳虚水结: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附子理苓汤合济生肾气丸

6阴虚水结: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二十九、头痛

A 外感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

川芎茶调散若寒客少阴经脉--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吴茱萸汤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

芎芷石膏汤 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黄连上清丸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B 内伤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

大补元煎 若肾阴虚用知柏地黄丸

若头痛而畏寒,面白,肾阳虚,四肢不温,舌淡,脉细而缓--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

血虚头痛:养血为主

加味四物汤 痰浊头痛: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

通窍活血汤 三

十、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天麻钩藤饮 若大便 秘结者+当归龙荟丸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归脾汤 若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附,脉无力者--补中益气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

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

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天麻白术汤

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黄连温胆汤 5瘀血阻窍

通窍活血汤 三

十一、中风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真方白子丸

2风阳上扰------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二)中脏腑

A闭证

1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火瘀闭------羚角钩藤汤

(另可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亦可用醒脏静或清开灵注射液)

3痰浊瘀闭------涤痰汤(另可用苏合香丸)

B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或注射液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解语丹

2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十二、瘿病

1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清泄肝火

栀子清肝汤消累丸

4心肝阴虚: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 三

十三、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3寒疟:和解表理,温阳达邪

柴胡桂枝干姜汤+截疟七宝饮

4瘴疟:①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清瘴汤 神昏谵语者--急用紫雪丹

②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瘴毒湿浊,蒙蔽心窍而见神昏不语+苏合香丸 呕吐较著用玉枢丹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何人饮

疟母(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左胁之下,形成痞块)--鳖甲煎丸

气血亏虚+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三

十四、水肿

A 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越婢加术汤 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防已黄芪汤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五皮饮+胃苓汤 湿热壅盛: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 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己椒苈黄丸

B 阴水

1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实脾饮

面色萎黄,遍体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乏无力,大便如常

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参苓白术散 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真武汤 阳虚用右归丸/阴虚用左归丸 +利水

病程缠绵,复感外邪,以外风论治,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3瘀水互结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十五、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散 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合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石苇散 若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补中益气汤+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

3气淋

实证:利气疏导

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

补中益气汤

4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知柏地黄丸

气不摄血用归脾汤

5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程氏萆薢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

膏淋汤 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

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

6劳淋: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 若肾阴虚+知柏地黄丸;中气不足用补中益气汤 附:尿浊

1湿热内蕴:清热化湿

程氏萆薢分清饮

2脾虚气陷:健脾益气,升清固涩

补中益气汤

3肾元亏虚

偏肾阴虚:滋阴益肾

知柏地黄丸

偏肾阳虚:温肾固涩

鹿茸补涩丸 三

十六、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八正散 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导赤散

若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滋肾通关丸

若小便量极少/无尿,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尿臭,甚神昏谵语--黄连温胆汤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

清肺饮

若尿赤灼热,小腹胀满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

沉香散 肝气郁滞严重可合六磨汤

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抵当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补中益气汤+春泽汤

若气虚及阴用参苓白术散 若脾虚及肾用济生肾气丸

6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济生》肾气丸 若精血俱亏(形神萎顿,腰脊酸痛)--香茸丸

若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千金》温脾汤+吴茱萸汤

外治法:1取嚏或探吐法

2外敷法

3针炙推拿

4导尿法 三十七:阳痿

1命火衰微:补肾壮阳

赞育丹

精血薄弱—左归丸

2心脾受损:补益心脾

归脾汤

3肝气不舒

逍遥散

4恐惧伤肾:益肾宁神

启阳娱心丹

5湿热下注(宗筋弛纵):清化湿热

龙胆泻肝汤

十八、遗精

1君相火旺:清心安神,滋阴清热 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心肾不交、火灼心阴者--天王补心丹

久遗伤肾、阴虚火旺者--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若梦遗日久,烦躁失眠,心神不宁,心悸易惊—安神定志丸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

程氏萆薢分清饮 亦可用猪肚丸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所致者--苍术二陈汤

若湿热流注肝脉不泄者--龙胆泻肝汤

3劳伤心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妙香散 若中气不升--补中益气汤

心脾两虚用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精,固涩止遗

金锁固精丸

阴虚及阳,肾中阴阳两虚者,治当阴中求阳—右归丸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十九、郁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丹栀逍遥散

气滞痰郁:化痰利气解郁

半夏厚朴汤

4忧郁伤神:养心安神、甘润缓急

甘麦大枣汤

表现喘促气逆者—五磨饮子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若心肾不交,心烦失眠多梦遗精—交泰丸

十、血证

A 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玉女煎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

归脾汤

B 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泻心汤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茜根散

C 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

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犀角地黄汤+三七粉冲服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丸

可合十灰丸

D 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

归脾汤

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急服独参汤

E 便血

1肠道湿热:清脂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或槐角丸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可配合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不摄血

归脾汤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黄土汤

F 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补脾摄血

归脾汤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

G 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十灰散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冲服紫雪丹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 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者--六味地黄丸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

归脾汤 四

十一、痰饮

A、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留胃肠: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B、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去柴胡,+麻杏石甘汤

饮停胸胁:逐水祛饮

十枣汤/控涎丹 合椒目瓜蒌汤

络气不和: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 阴虚内热:滋阴清热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C、溢饮

发表化饮

小青龙汤

表寒不著者用大青龙汤

D、支饮寒饮伏肺: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

体虚表证不著者,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盛不得息,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若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烦渴,苔黄而腻,脉沉紧等)用木防已汤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如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先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十二、消渴

A 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 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二冬汤或玉泉丸

若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B 中消:1胃火亢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 若大便秘结不行--增液承气汤 还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2气阴亏虚

七味白术散

C 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 若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虚阳浮用生脉散

若见神昏肢厥,脉微细,阴竭阳浮,可合参附龙牡汤

2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

金匮肾气丸

兼证治疗:白内障、省盲、耳聋--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

疮疡、痈疽:初起--五味消毒饮 四

十三、自汗、盗汗 肺卫不固: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甘麦大枣汤

心血不足:调和营卫 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龙胆泻肝汤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者--四妙丸 四

十四、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3痰湿郁热

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4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5血虚发热:益气养血

归脾汤 亦可用当归补血汤

6阴虚发热:滋阴清热

清骨散 亦可用知柏地黄丸 7阳虚发热

金匮肾气丸 四

十五、虚劳

A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

补肺汤

2脾气虚:健脾益气

加味四君子汤 若脾气亏虚而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3心气虚

七福饮 4肾气虚

大补元煎

B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安神

养心汤

心脾血虚--归脾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

四物汤

若肝血瘀结,新血不生---大黄蔗虫丸

C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

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

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

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

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

左归丸

D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

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右归丸 遗精+金锁固精丸

五更泄泻+四神丸

水肿+五苓散

虚劳+感受外邪--薯蓣丸

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有血瘀者(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大黄蜇虫丸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十六、痹证

A 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桂枝芍药知母汤

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乌头汤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 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蠲痹汤

B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

热痹化火伤津(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半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犀黄丸

C痰瘀痹阻

双合汤

D肝肾亏虚

独活寄生汤

阳虚---阳合汤

肝肾阴亏---河车大造丸

痹久内舍于心--炙甘草汤 四

十七、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羌活胜湿汤

刚痉(寒邪较甚,苔薄白,脉浮紧)--葛根汤

柔痉(风邪偏盛,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栝蒌桂枝汤

湿热入络(身热,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三仁汤

2阳明热甚:泄热存津、养阴增液

增液承气汤 若热盛伤津,并无腑实之证--白虎加人参汤 3肝经热盛

羚角钩藤汤

4心营热盛

清营汤

若肢体抽搐无力,面色苍白肢冷汗出,亡阴用独参汤生脉散

5阴血亏虚:滋阴养血

四物汤+大定风珠

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

6痰浊阻滞

导痰汤 若痰浊上壅,蒙蔽清窍,突然昏厥抽搐,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四

十八、痿证

1肺热津伤,筋失濡润: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清燥救肺汤 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益胃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若肥人痰多--六君子汤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虎潜丸 热甚者--六味地黄丸+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等

久病阴损及阳(怕冷阳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鹿角胶丸、加味四斤丸

阳虚畏寒—右归丸

5脉络瘀阻

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日久瘀血久留—圣愈汤送服大黄蔗虫丸

十九、颤证

1风阳内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

2痰热动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3气血亏虚------人参养营汤

4髓海不足------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5阳气虚衰------地黄饮子

十、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

若兼有风邪(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连肩背/关节游痛)-独活寄生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

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

左归丸

若虚火甚者+大补阴丸或知柏地黄丸,日久阴阳俱虚阴虚内热可用杜仲丸

若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青娥丸

根据7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十一、耳鸣、耳聋

1肝胆火盛:清肝泄火

龙胆泻肝汤

2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温胆汤 若痰多胸闷,大便不畅,--礞石滚痰丸

3风热上扰:疏风清热

银翘散

4肾精亏虚:滋肾降火、收摄精气

耳聋左慈丸

若肾亏复为外风所乘,以致下虚上实 +本事地黄汤

若下肢清冷,阳萎腰酸,颧颊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脉虚--贞元饮送服黑锡丹

若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热内郁--滋水清肝饮

5清气不升:益气升清

益气聪明汤

粉色字体是书中的加减方。

桔色字体是历年考研中曾经考过的加减方,要特别留意。

篇2:七版中医儿科学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病名首见于《内经》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扶正补虚。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苇茎汤清热排脓 1.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4.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厚朴麻黄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缓解期

1)睥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肾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五、喘证

治则:实证祛邪利气;虚证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饮伏肺,复感客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黑锡丸蛤蚧粉

六、肺痨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虞抟《医学正传》提“杀虫”“补虚”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经》首载病名;病变首在肺,继脾、肾,后期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病因:久病肺虚+外邪 症状:咳、痰、喘、胀、悸、肿、紫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至宝丹)4)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或桑白皮汤

八、痰饮

《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主要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合泻白散

3)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4)饮停胸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溢饮——外寒内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1.鼻衄

1)邪热犯肺:清肺泄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益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4.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热、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1)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2)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3)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补中益气汤)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六味地黄丸)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十、心悸

治则: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证—补血、养血、滋阴、温阳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一、胸痹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主要病机:心脉痹阻

1)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涤痰汤 2)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3)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脉-枳薤桂枝合当归四逆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6)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7)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十二、不寐

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1.实证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2)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3)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神—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十三、厥证

气、血、痰、食、暑、尸、酒、蛔

总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治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1.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四味回阳饮生脉/参附注射液 2.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气养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四、自汗、盗汗《金匮》首载盗汗之名

《三因极——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 《景岳全书》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2)心血不足:养心补血-归脾汤

3)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阴虚为主、火热不甚用麦味地黄丸

十五、郁证

《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

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创立六郁汤、越鞠丸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2)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3)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合六味地黄

十六、癫狂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2.狂病

3)痰火上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5)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

十七、痫证《内经》“胎病” 突然发作、反复发作、不治自愈《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 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阴虚:滋养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八、胃痛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

《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

《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1)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2)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5)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膈始见于《内经》;噎始见于《诸病源侯论》

唐宋以后噎膈并称。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二十、呕吐

病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病名首见《内经》;《金匮》指出不能见吐止吐。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虚证

1)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3)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二

十一、呃逆

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动膈 《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中上二焦病变 《景岳全书》确定呃逆病名;

《证治汇补》提出治疗法则:理气和胃,降气平呃

实证

1)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2)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虚证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用橘皮竹茹汤 二

十二、泄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

十三、痢疾

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二

十四、腹痛

《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金匮》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5)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6)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二

十五、便秘

《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 《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疏丸 4)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5)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6)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 7)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 二

十六、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二

十七、黄疸《伤寒》分“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辩证施治系统化 《医学心语》创制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 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 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 阴黄

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二

十八、积聚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内经》首提病名 《难经》积、聚区别,“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治则: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丸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舒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合六君子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

十九、鼓胀

病名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济生肾气丸5)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三

十、头痛

《伤寒》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见证《东垣十书》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补充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引经药 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头后部,下连于颈)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前额及眉棱)

少阳: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及耳部)厥阴:吴茱萸、藁本(巅顶,或连于目系)少阴:细辛、麻黄、附子(头痛连齿)

太阴:苍术、半夏、南星(头痛多感晕沉,腹泻自汗)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三

十一、眩晕《素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上气不足” 《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 实者: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虚者: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1)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2)痰湿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3)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

十二、中风

病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

《素闻》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外台秘要》首创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1.中经络 朱丹溪首先提出探吐法(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实证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2.中脏腑 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仁承气汤 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抵挡丸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 虚证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涤痰汤 1)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 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2)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3.恢复期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三

十三、痉证病机:筋脉失养,或热盛动风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肝经热盛: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5)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6)痰浊阻滞: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 三

十四、疟疾病机:感受疟邪,邪正相交 表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神农本草经》常山治疟; 《肘后备急方》青蒿、砒石治疟 《金匮》蜀漆治疟治则:祛邪劫疟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白虎加人参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桂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4)热瘴:除瘴解毒,清热保津—清瘴汤 5)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养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疟母用鳖甲煎丸)三

十五、水肿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闻》治疗: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连赤豆汤五味消毒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水瘀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

十六、淋证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忌汗、忌补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实证清利湿热,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补脾益肾固涩—膏淋汤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

十七、癃闭肾和膀胱气化失司病名首见于《内经》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用葱管导尿记载 三

十八、痹证《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治则:祛邪通络 1.风寒湿痹 1)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2)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化痰行痹、蠲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三

十九、内伤发热气血阴津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1)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 2)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合中和汤 3)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4)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5)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当归补血汤)6)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知柏地黄丸)7)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 四

十、消渴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

篇3:古代中医医案整理与研究概述

医案的整理和研究[1], 对于揣摩名医临床思维规律、训练辨证论治的技能、借鉴名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 均有重要的意义, 是中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方式。现将古代医案的发展、整理、利用研究情况做一概述。

1 医案发展研究

关于古代医案起源的研究, 王礼贤[2]和陈健[3]认为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疾病卜辞可算是我国医学史上病案的雏形, 但陶广正[4]惜其简而未确, 认为可勉强称之为原始医案, 而成书于东周或春秋早期的《周礼》中已有关于医事制度和考核标准的相关记载, 其医案可谓确而未详。任真年[5]提出, 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书。公认[3,4,5,6,7,8]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医案, 当属《史记·扁鹊公列传》中淳于意的25则诊籍。

自《史记》至隋朝500多年间[5], 医案发展脉络尚欠清晰。陶御风[8]认为尽管张仲景临证的完整医案没能保存下来, 但从他写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 仍可窥见某些医案的痕迹。至晋唐, 医书中的医案大都散见偶出, 但由于大多非医生记述, 故内容不够全面, 病机分析有缺失[6]。自汉历唐, 千余年间, 竟未曾发现一部医案专籍。

自宋起, 医案记载逐渐多见, 其目的[6]主要为印证医者医学理论的正确与记载用药经验。宋代1116年寇宗百大百[9]的《本草衍义》使用了以药类案的编写方式。1119年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附有23则医案, 以证类案。1132年的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以方类案。1133年许叔微以案立名的方式编著了《伤寒九十论》, 雷跟平、刘更生等认为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6、10]。

至明代, 个人医案专著大量增加[10], 出现了医案类书。1552年, 江王艹口口佳父子所著《名医类案》会集明代以前历代医家医案及经史百家中所载医案, 并以病证类, 茅晓[11]认为它是第一部内容系统而完备的医案专著, 为整合研究历代名医学术经验提供平台, 开创医案整辑研究之先河。

清代, 不仅有大量的医案问世, 而且医案的书写和编纂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刘更生[10]总结了这时期的特点: (1) 医案大量涌现, 形式种类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 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 (2) 医家重视医案, 立案已成风尚。 (3) 重视医案研究, 大量合刊汇编。

2 医案整理研究

纵观古代医案的发展史, 自宋代寇宗百大百采用以药类案的编写方式开始, 医案的整理与利用也逐渐打开局面。历代医案的撰写形式、体例不拘一格, 对这些医案的汇编整理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2.1 古代医案的特点与分类

孟庆云[12]认为中医医案有四大特点。 (1) 重视个案。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个案的个性之异, 案案皆异, 既便是同一疾病也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有其差异, 故从"证"来审视个案。 (2) 突出创新。中医医家自古讲求"医者意也"。医家每把他得医之意之处书之于案。 (3) 实用性。医案的目的是在于以案据阐述治疗思路及治法用方用药的艺术, 故只记述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依据和疗效者, 而不是对患者全般情况逐时逐刻的记录。 (4) 文学性。中医医案每以其精练扼要、文秀实用的文学性令人鉴赏。医案在中国语文中成为一种特殊的文体, 有顺叙式、倒叙式、夹叙夹议式、先案后论式、方论附案式、去繁就简式、先误后正式等多种写法。以文笔取胜者如《名医类案》、《孙氏医案》、《芷园臆草存案》、《续名医类案》、《洄溪医案》、《杏轩医案》等, 医家们又以书法见长, 甚至因书法而在民间保存者, 如薛生白的《扫叶庄医案》等。

以上这些特点对古代医案的整理和利用而言, 有利也有弊。赵宏岩[13]针对古医案文献利用率下降, 分析了几点医案自身存在的原因: (1) 病名使用混乱, 一病多名或名数病等现象比比皆是; (2) 在疾病的描述和选方用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出入。在病情的描述上过于简单, 存在着模糊、歧义等不确切的信息。在选方问题上, 由于时代和学科的差别, 与今人常用方剂不尽相同。在用药问题上, 还存在药品名称的不规范, 一药多名, 或药名混称等现象。在用药剂量上, 也存在着计量单位的不统一。同时, 他对中医医案整理工作提出了一下建议: (1) 对病名做必要的处理, 尽可能使中医病名相对稳定化、标准化; (3) 有必要对不常用的方剂进行必要的注解; (3) 统一药名和药量。韩明镜[14]将传统医案分为总结式医案和交待式医案。总结式是采用对病情回顾性手法写作而成。简单记录诊治经过无细致分析, 理法方药不够系统。这与黄煌[1]的追忆式医案类似。这类医案常常作为作者论著的佐证或从中阐述作者的某一个学术观点, 较多散见于医论医著中。交待式医案是医者在诊治疾病时的记录, 过后经过文字加工整理而成。这与黄煌[1]的实录式医案类似。其特点是:病情记录比较真实, 药物、剂量、炮制等项目亦多详细记录, 能忠实反映医家诊疗的原貌。此类医案在清代比较风行, 如《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柳选四家医案》等。

2.2 医案汇集整理的传统方法

2.2.1 类案:以药类案, 如宋代寇宗百大百的《本草衍义》。以证类案, 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附23则医案、明江王艹口口佳《名医类案》。以方类案, 如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2.2.2 个人专著:如宋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代汪机《石山医案》、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喻嘉言的《寓意草》等。

2.2.3 合编类编:断代合编, 如《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菁华》。地区合编, 如《龙砂八家医案》、《上海名医医案汇粹》。学派类编, 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学科类编, 如《小儿药证直诀》、《谦益斋外科医案》、《历代儿科医案集成》。

2.2.4 医案校注:如《民国名医著作精华》等。

2.2.5 医案评辑:如《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柳选四家医案》、《薛氏内科医案》等。

这些传统方法有单独使用的, 但更多的是联合使用的。如《临证指南医案》[15]收录了叶天士实录式医案3000余案, 按病症分为89门, 每门由整理者撰写总评, 提示叶氏辨证治法的要点。这种方式对揣摩该名医临床思维规律及辨证用药系统颇有利, 是清代医案整理与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医案整理工作中, 李禾[16]在整理1949年以前岭南医家医案时, 结合了类案与评案的方法, 用了按现代医学分科分门别类编排, 再加以医案的按语。张蕾[17]在研究宋金元经方医案中, 以断代类编合用了学派类编方法。

3.3数据库在古代医案整理中的运用王国印[18]认为, 中医药经历数千年的发展, 已积累了大量数据, 但这些数据因没有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整理, 而不能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持。传统的线性数据库, 如中草药数据库、方剂数据库等, 只有查询功能, 没有分析功能, 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数据。而医案数据库具有更特殊性和更复杂性, 要求数据库在架构组织方面更严谨、更周密, 有利于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 能找到其中的科学化成分, 使中医的经验成分变得科学化。

吴中平[19]为促进计算机整理中医古籍工作, 研制了古今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该系统在对医案中的词语进行词素解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查询专用主题词表;采用主题词与逻辑运算符组合的查询方式, 并在正式查询前对查询表达式进行合法性检查;按症状、病机、治法、药物四个方面进行相关频次统计, 并以超级链接的方式供查询者获得具体原始信息。该系统不仅适用于查询, 还便于多角度统计分析医案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其录入的医案为江南名医何氏医案, 具体包括:《清代名医何鸿舫医案》、《竿山草堂医案》、《何元长医案》、《重古三何医案》、《何嗣宗医案》、《何端叔医案》、《壹春丹房医案》、《春煦室医案》《医效选录》。

张启明[20]以Visual Fox Pro 6.0为开发平台, 编制中文操作界面及相关数据库, 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指导, 将历代名老中医临床医案输入数据库, 并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使分类、命名和诊断严重不统一的中医证候统计规范化, 并为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数据。

计算机和数学、统计方法的介入, 不仅使古代医案的整理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同时也拓宽了古代医案的利用范围, 提高了其利用效率。

3医案利用研究

在医案的利用价值方面, 黄煌[15]认为, 已出版的医案具有医疗档案与图书资料质两种性质。作为医疗档案, 医案可向研究者提供在疾病诊断、治疗、转归、预后、流行病史及医学史方面的资料, 利于研究各种方剂的应用规律、名医处方用药的规律, 从而可以用于医学术语研究、学术流派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医事制度研究等领域。作为图书资料, 通过阅读医案, 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技能的自我训练、知常达变本领的自我培养及从医案中吸收各家的经验特长。这种通过案例进行教学的方式, 成为中医学传统的学习与研究方式之一。

在医案利用的方法方面, 李园白[21]查询了1994~2004年公开发表的317篇关于医案分析研究的论文, 主要从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别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 总结了目前医案的利用研究方法:

(1) 领悟式分析:这种分析由来已久, 是指通过作者阅读大量的医案后, 用解读的方式, 类似读后感一样把大量的病案予以分析, 并结合作者的经验, 从作者的视角给以结论。采取的是一些辩证思维的方法。或用归纳法, 或用比较法等等得出结论。张大明[22]在阅读古代医案时领悟到古人逻辑评判思维在诊断中的运用。 (2) 频数统计分析:用频数统计的这种最粗浅的医学统计方法来进行研究, 通过这种计量的研究使得结论更有说服力。其中有一部分比较典型的是以药类案的医案研究, 有从方名入手, 也有从治法入手。 (3) 相关关系分析:利用了统计学中相关及回归的原理, 研究医案中出现的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规律性。通常是对病案中两个或多个元素进行相关关系分析。 (4)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一项技术。在中医医案研究中, 聚类分析能较好地避免分类过程中掺杂的主观因素, 能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 并从中可能发现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5)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模拟人脑工作机制的一种计算模型, 它是由非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大规模自适应系统, 以类似于人脑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结构进行信息的高级处理方法。由于它具有自适应性、并行处理能力和非线性处理的优点, 所以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

孙燕[23]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医案整理方法探讨, 根据所确定的挖掘目标选定的方法对分析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挖掘, 并实现可视化, 形成知识库。具体方法有11种: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方法、粗糙集理论、可视化数据分析。

目前, 运用计算机和统计方法对医案进行利用分析的成果主要有: (1) 中医诊断信息提取。如张启明[24]建立宋元明清及近代中医名家医案数据库, 借助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总结出外感病因的证候要素。张启明等[25、26]进一步利用医案数据库从四诊信息中提取"症状单元", 以利于中医四诊信息的规范和分类。又如梁嵘[27、28]从清代医案著作中, 摘录记录有温病舌诊的医案, 对舌色、舌质、舌苔进行计分析, 了解其在温病诊断中运用;并进一步将外感病医案与内伤病医案中的舌象进行比较, 总结二者差异。 (2) 汤证类案分析, 探讨辨证施治的规律。如张艳[29]收集古书及有关资料中应用半夏泻心汤的个案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探索半夏泻心汤证的证治规律。 (3) 医家经验总结分析。如陈传[30]将《柳宝诒医案》一书中"肝风门"中全部医案则收入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 列出常用药物, 分析病机与症状、主症与药物的关系。 (4) 专病诊治规律探索。如周妍等对肺胀、历节、消渴、心悸、胸痹、虚劳、外感热病等[31,32,33,34,35,36,37]疾病建立专病医案数据库, 通过频数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 探索该病诊治规律。

但是总的来说, 数学方法对医案的利用研究, 无论从数量上来看, 从内容上看, 还是从深度上来看, 都未成熟。

王朝晖[38]纵观目前医案的研究现状, 总结了医案利用的局限性及问题: (1) 国内外尚没有建成大型、齐全 (古今各个时期) 、成熟、开放的中医医案数据库。医案的利用形式单一, 医案查询仍然主要依赖书籍形式的文献,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利用的数据库资源很有限, 通常无权查阅。 (2) 数据库建立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医案整理的规范格式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3) 医案的利用主要限于一般内容的查询, 开发方式单调, 价值发掘局限, 从原始医案中发掘出新价值的成果少。

近哲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之成绩, 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 医案最有线索可寻, 循此钻研, 事半功倍。"而古代医案数量繁多, 因此对医案的整理和利用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黄煌[15]认为在整理方式上, 《临证指南医案》式的个人医案将减少, 专题医案将增加。整理将突出疗效及有利于疾病防治规律、专病专方专药的研究是最活跃的课题。医案的阅读作为传统的辨证论治能力自我训练的方法。作为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不足的一种弥补措施, 估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医案除了进行建立数据库、数据挖掘的利用方向外, 将医案作为医学院中的教育素材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利用方向。

摘要:在医案发展的研究中, 医案的起源、发展直至繁荣的脉络初露端倪。自宋明以降, 医案专著形成, 医案的整理与利用也逐渐打开局面。古代医案具有重视个案、突出创新以及实用性、文学性等特点, 撰写形式、体例不拘一格, 对这些医案的汇编整理方式也是各有特色。医案整理的传统方法有类案整理、专著整理、合编类编、校注评辑等。现在计算机和数学统计方法正被引入, 尝试建立医案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以期提高医案的整理利用效率, 挖掘新价值, 但这种方法目前在数量、内容、深度上均尚未成熟。目前运用计算机和统计方法对医案进行利用分析的成果主要有:中医诊断信息提取、汤证辨证施治规律探讨、医家经验总结、专病诊治规律探索等。

篇4:七版中医儿科学整理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中医书籍 整理出版

民国时期的中国,可谓是多事之秋,动荡之秋。然而,此一时期的中医医坛,却是大家辈出、星光璀璨。这些大家也著有众多宝贵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梳理。

一、从武进旅沪“医林四杰”说起

清王朝中晚期,位于江苏省武进市孟河镇的孟河医家学派兴起。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是费伯雄,费氏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人,长于大内科病的治疗;其后的马培之、巢崇山则在内科、外科、喉科均有造诣;丁甘仁为孟河医家集大成者。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被誉为“孟河四大家”。时有“吴中医盛甲天下,孟河医盛冠吴中”之说。上世纪初,孟河医家的丁甘仁、谢利恒、恽铁憔、张伯熙四位名医由武进来沪,被人誉为武进旅沪“医林四杰”。这看似普通的事情,实是民国时期中医精英汇聚于上海的开始。以此为开端,整个民国时期,中医之学术,实是以上海为中心展开。

丁甘仁治学,内外妇儿兼顾,尤长于治疗外感热病,并对喉科病症有所发挥,其主要著作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诊方辑要》《喉痧症治概要》《思补山房膏方集》《思补山房医略》《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续编》《丁甘仁临证医集》《丁甘仁医书二种》《丁甘仁临症一百十三法》等。谢利恒治学长于大内科,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金元四大家学术均有研究,曾编著《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医学源流论》等书。恽铁憔在学术上主张中西汇通,其主要著作有《群经见智录》《脉学发微》《生理新语》等。张伯熙侧重于临床,医名享誉江、浙、沪,然一生诊务繁忙,较少著书立说。

除上述四人外,陆渊雷、曹颖甫也是上海中医名家。陆渊雷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著作有《伤寒论今译》《金匮要略今译》等。曹颖甫以善用经方闻名沪上,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

二、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及其弟子

1916年,武进旅沪“四杰”之一的丁甘仁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丁甘仁是孟河医派的集大成者,享誉海内外,以丁氏的影响及号召力,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可谓名师荟萃,高徒云集。谢利恒、陆渊雷、曹颖甫等先后执教于该校,被誉为“沪医三杰”的程门雪、章次公、秦伯未即是该校学生中的佼佼者。

程门雪毕业后留校任教。建国后,程氏任首届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曾历任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程氏治学严谨,提出“学而有疑则思之,思而困竭则学之”,可谓是对孔子“学”与“思”辩证关系的注解。学术上,程氏注重伤寒、温病等外感疾病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叶案存真》《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论外感病》等。

章次公毕业后悬壶上海,建国后调往北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工作。博通古今的毛泽东与之交谈后赞其为“难得之高士!”章氏对伤寒、温病的研究均有造诣,内科疾病方面亦常有独到见解,如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常以散剂保护胃肠粘膜法治疗。一患者经钡餐造影确诊为复合溃疡,章氏以保护胃肠粘法治之,两月后复查,溃疡消失,八年顽疾痊愈。章氏著述有《药物学》《诊余抄》《道少集》《章次公医术经验》《章次公论外感病》《章次公医案》等。

秦伯未建国之后调到北京,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秦氏于学术上重视大内科病的治疗,尤精于膏方的应用。一17岁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癌)女患者,1966年8月发病,经抢救脱险。秦氏用膏方予以治疗,服药三年,恶疾痊愈,1986年4月随访,患者健在。血癌患者彻底治愈,令人赞叹!秦氏著述颇丰,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氏内科学》《内经类证》《金匮要略浅解》《中医入门》《谦斋医学讲稿》《秦伯未膏方集》《秦伯未论金匮》等。

除“沪医三杰”外,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为建国之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中的栋梁之材。如黄文东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氏长于脾胃病的治疗,对李东垣《脾胃论》、张仲景《金匮要略》用功尤勤,主要著作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金匮新辑》《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集》《黄氏论医集》《黄文东医案》《黄文东论脾胃病》等。

又如张赞臣先生,幼随父张伯熙习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尽得家学、孟河医派之精华,临床致力于五官科。张氏于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上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张氏曾主编《医界春秋》杂志,著有《中医喉科集成》《咽喉病新镜》《中医诊断学纲要》《本草学概要》《中医外科诊断学》《张赞臣论五官科》等。

除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而外,江浙两地历来多出名医,民国中医儿科大家董廷瑶先生即是。董廷瑶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中医儿科世家,早年随父水樵公学医,尽得家传。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幼幼庐”,无疑是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其主要著作有《幼科刍言》《幼科撷要》《难病诊治剖析》《董廷瑶论儿科》等。

三、北方医家及其著述

与丁甘仁先生创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相应,施今墨先生于1932年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当时民国政府内部取缔中医的呼声余波未平,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施氏自筹资金,将自己的诊费作为办校的补贴,苦苦支撑18年,培养学生600余人。这些学生,成为建国后中医事业的中坚力量。施氏历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重要领导人诊治疾病。施氏长于糖尿病的治疗,所创“对药”理论,至今仍为人们所遵从和应用,其主要著述有《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论临证》等书。

与施今墨齐名的是北京的蒲辅周先生。蒲辅周出生于四川一中医世家,15岁随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学医,学成后悬壶成都。1935年蒲氏于成都办“同济施医药社”,为无钱的病人免费医疗,历14年,直至全国解放。蒲氏长于温病治疗,而于内伤杂病,亦颇有造诣。一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三年余,每日发作频繁,双下肢大片紫癜,他医束手无策。蒲氏治之,一月心绞痛得到控制,四月紫癜完全消失,两年后随访未复发。蒲氏主要著述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集》《蒲辅周论温病》等。

北方医家中,内科方面的大家当数岳美中。岳氏出身贫苦农家,25岁时因患病而学医,既无名师指点,又未入名校学习,靠勤奋自学而卓然成为一代医学大家。一顽固性癫痫儿童,患病四年,重时每日抽搐20余次。经岳氏治疗,两月而愈。岳氏主要著述有《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经验》《中国麻风病学汇编》《岳美中论内科》等。

以上所举,可谓是民国时期中医事业的代表人物。这一批医家,均出生于晚清或民国,小时接受私塾教育,奠定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且大多出生于中医世家,故学术上多有所建树。其中,治疗伤寒、温病、外感病大家有之;治疗心脑、脾胃、肝胆、肺肾等内科杂病大家有之;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临症大家有之。这些医家的经验、著作,是中医学宝贵且不可再生的财富。

上述这些中医大家的经验、著作,其中一部分已经出版,然亦有很大一部分未整理出版。整理这些名老中医经验,途径有三:一、以丛书的形式整理,即分别整理每一位老中医经验,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如《丁甘仁全集》《谢利恒全集》《恽铁憔全集》等;二、以类书的形式整理,即突出每一位老中医的特色,分成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方剂、中药等,将其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三、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大成》,此书可将“孟河四大家”其他三位的著作也收录其中。

我国文化中,历来有“盛世修史”的优良传统。所谓“盛世修史”,是人们度过战乱、社会动荡后,生活相对稳定时,总结前朝、前人的经验,以为今人借鉴与利用。当今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工作者了解这些民国时期中医大家价值,在此基础上,整理并出版民国时期中医大家的学术著作,功在千秋且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篇5:人卫第七版口腔科学简答题总结

1).与外界相通,多腔窦,多细菌,易感染;2).牙齿的存在,牙源性感染是主要感染来源;3).筋膜间隙疏松,抗感染能力低,互相交通;4).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缺少静脉瓣,易扩散。

2.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the anatomy characteristic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oral cavity and maxillofacial)

答案:①位置显露:易受外伤,易早期发现②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受伤后出血多,肿胀较明显。③解剖结构复杂:并发症④自然皮纹:手术切口⑤形态功能⑥疾患易波及毗邻器官

3.颌面部创伤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 of maxillofacial trauma)

①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出血多,组织反应性大:血肿水肿窒息;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强:清创时间 :

②是呼吸道上端,损伤后可影响呼吸:组织水肿、移位、舌后坠、血凝块及分泌物。

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上接颅腔,易并发颅脑损伤:颅底骨折、脑挫伤

④下连颈部,常伴有颈部损伤:颈部大血管及神经损伤、颈椎损伤

⑤窦腔多,易感染:口腔、鼻腔、咽腔、附鼻窦存有大量细菌

⑥是消化道入口,损伤后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⑦口腔颌面部损伤常累及牙齿:骨折咬合关系二次弹片感染

⑧常有面部畸形--美观问题

⑨可发生特有解剖结构损伤:涎腺、面神经、三叉神经

4.简述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of the third molar of the mandible)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下颌第三磨牙(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of the wisdom tooth)】。病因:1)第三磨牙阻生;2)、盲袋形成;3)、食物残渣或细菌嵌塞。4)、局部损伤;5)、全身抵抗力下降。

临床表现: 急性期:1)患侧磨牙后区肿痛不适,开口活动时加重。2)局部自发性跳痛,可有沿耳颞神经分布区的反射。3)智齿萌出不全,冠周组织红肿、龈缘糜烂甚至冠周脓肿。4)张口受限。5)口臭,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痛。6)可有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期:仅有局部轻度压痛,不适。

治疗原则:急性期: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

慢性期:拔除不可萌出的阻生牙,以防感染再发。

并发症:1)向磨牙后区扩散可出现面颊瘘。2)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粘膜转折脓肿或瘘。3)可出现咬肌间隙感染、翼颌间隙感染、颊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口底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

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distinguish of malignant tumor and begin tumor)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多见于老年,肉瘤多见于青壮年

生长速度 一般慢 一般快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有包膜,不侵犯周围组织。侵犯、破坏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受限。症状 一般无症状 常有局部疼痛,麻木,头痛,张口受限,面瘫,出血等症状。

转移 无 常发生转移

对机体的影响 一般对机体无影响 对机体影响大,常因迅速发展,转移和侵及重要脏器及发生恶组织学结构 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 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和结构呈异形性,有异常核分裂

6.试述轻型阿弗他溃疡(minor aphthous ulcer,MiAU)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

为最常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每次1-5个,孤立散在,一般直径为2-4mm,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区域。溃疡中央凹,基底不硬,外周有约lmm的充血红晕,表面有浅黄色假膜,灼痛明显。

复发有规律,一般分为发作期、愈合期、间歇期。发作期分为前驱期和溃疡期。前驱期粘膜局部不适,触痛或灼痛;约24小时后出现白色或红色丘疹状小点;2-3天后上皮破损,进入溃疡期。经4-5天后红晕消失,溃疡愈合,不留瘢痕。整个发作期一般持续1-2周,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间歇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7.龋齿Dental Caries

(1)病因(四联因素学说)细菌因素、食物因素、宿主因素、时间因素。

(2)临床特点:龋齿主要临床表现是牙齿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色的变化表现为牙齿表面初为白垩色,继之由于色素沉着,呈现黄褐色、棕褐色以至黑褐色;质的变化表现为牙釉质,牙本质失去原有硬度,变得疏松软化;形的变化是因为牙体硬组织的崩溃,缺损,在牙齿上形成龋洞。

(3)龋病治疗原则:阻止病变发展,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

(4)龋病治疗方法:

1.化学疗法:经药物处理,终止/消除龋坏的方法

2.再矿化疗法:用人工方法使脱矿的牙釉质发生再矿化,以恢复牙齿硬度3.窝沟封闭:口腔临床最重要的预防龋齿方法之一

4.修复性治疗:(窝洞预备、术区隔离、窝洞封闭、衬洞及垫底、充填)口腔临床最主要的龋齿治疗方法

临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三类

(5)浅龋:牙釉质或牙骨质龋。釉质脱钙而呈白垩色,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的龋斑。窝沟处为墨浸状。病人无自觉症状,检查时探诊有粗糙感,在窝沟处探针可探入,或有浅的龋洞形成。中龋:牙本质浅龋。检查有龋洞形成,洞内有着色的软化牙本质及食物残渣。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对外界的冷、热、酸、甜较为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③深龋:牙本质深层龋坏。检查可见龋洞较深,达牙本质深层,用探针探查洞底常有酸痛感,表明龋坏已近牙髓。患者对温度变化及

9.简述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内强直和关节外强直的鉴别诊断

鉴别点关节内强直关节外强直

病史 化脓性病史,损伤史等口腔溃烂、上下颌骨骨折史、烧务以及放射治疗史等

颌间瘢痕无有

面下部发育 严重畸形(成年后患病不显)畸形较轻(成年后患病无影响)

关系严重错乱(成年后患病不显)轻度错乱(成年后患病无影响)

X线片关节间隙消失,关节部融合呈骨球状 关节部正常,上颌与下颌升支间间隙可以变窄,密度增高

11.试述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和注意事项。

12.急性根尖周炎(acute periapical periodontitis)的应急处理。

答案:缓解疼痛,消除肿胀,转为慢性后再作常规治疗

髓腔开放引流:人工开通髓腔引流通道,打通根尖孔,缓解根尖部压力,解除疼痛;

切开排脓:急性尖周炎骨膜下或粘膜下脓肿期,应在局麻下切开排脓,通常髓腔开放和切开排脓可同时进行;

安抚治疗:—根管外伤和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应去除刺激物,冲洗后封药安抚;调颌磨改; 消炎止痛:口服或注射抗菌素;

急性期拔牙:无保留价值者,必要时全身用药以防感染扩散;

13.急性牙髓炎(acute pulpitis)的应急处理。

答案:应急处理:开髓引流—引流炎症渗出物,降低髓腔高压,缓解疼痛。

方法是:在局麻下以锐利的钻针迅速穿通髓腔,放置丁香油棉球止痛;

安抚镇痛—在局麻下用温水充洗龋洞,用挖匙除去龋坏组织,将浸有止痛剂的小棉球置于洞底,封洞;

药物镇痛:口服或局部使用镇痛剂;

针刺止痛:合谷或平安穴;

14.急性根尖周炎(acute periapical periodontitis)浆液期与急性牙髓炎的鉴别诊断

答案:急性牙髓炎有自发性和阵发性,温度刺激可使疼痛加重,疼痛不能定位,常有牵涉痛,疼痛常在夜间发作,且较白天剧烈,患者常夜不眠。

急性根尖周炎浆液期:患牙略有伸长感,有轻微钝痛或咀嚼痛,紧咬时疼痛反而减轻,定位明确,检查患牙叩痛,牙体多有缺损,牙髓无活力。

15.青少年牙周炎(juvenile periodontitis)的主要致病菌及临床表现的特点为何?

答案: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伴放线放线杆菌。

本病临床表现特点为:①年龄和性别:主要发生于青春期至25岁的年轻人,可在11-13岁开始,女>男。②口腔卫生状况: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早期患者菌斑、牙石量少,炎症轻微,但已有深牙周袋。③好发牙位:典型的部位是6和上下切牙,而尖牙、前磨牙少,乳牙无。④X线片:6的近远中均有垂直型骨吸收,形成典型的“弧形吸收”,切牙区多为水平吸收。⑤病程进展快:牙周破坏速度比成人型快3-4倍,常在20±已须拔牙或脱落。⑥早期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前牙呈扇形排列,后牙早期松动,出现食嵌。⑦家族史:以母系遗传为多。

18.简述口腔癌mouth cance的临床表现(3.23)

答案:指发生于口腔粘膜的癌瘤,包括舌癌、牙龈癌、颊癌、腭癌、口底癌、唇癌。舌癌最多。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多表现为粘膜的溃疡和溃疡周围的侵润结节。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中晚期疼痛和相应的症状,舌癌、口底癌可出现舌运动障碍,颊癌可出现张口受限,牙龈癌可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可有颈部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

19.简述你所知的几种常见牙体硬组织病,并对它们进行鉴别。

①龋是一种以细菌为主,口腔多种因素与外界因素复合作用所致的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牙体硬组织有色、形、质的变化。

色:最初釉质脱矿而呈白垩色,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或棕黄色。形:组织崩解形成龋洞。质:硬组织软化。

②釉质发育不全:是牙齿发育过程中造釉器发育障碍形成。其釉质缺损处光滑坚硬,常对称性出现在同期形成与萌出的牙齿上。

③氟斑牙:是在牙齿形成期时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水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牙齿病变,牙冠可见白垩色或黄褐色改变,但质地坚硬无软化。

④楔状缺损:发生在牙体的唇颊侧牙颈部的“V”形缺损,多见于上颌尖牙或双尖牙。缺损部位质地坚硬无软化。

20.拔牙(tooth extraction)晕厥的的临床表现和防治

答案:①一时性中枢缺血导致突发性、暂时性的意识丧失。②头晕、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呼吸短促,早期脉搏缓慢,继而快而弱。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及短暂的意识丧失。③预防。④放平椅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高渗葡萄糖等

21.试述颞下颌关节强直(ankylos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手术方式

答案:颞下颌关节强直可分为关节内强直、关节外强直和混合型强直三类.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临床表现:1)、进行性开口困难;2)、面下部发育障碍或畸形;3)、咬合关系紊乱;4)、髁突活动减弱或消失。

篇6:七版中医儿科学整理

感染 :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 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一定部位生长 繁殖,人体组织对该细菌极其毒素产生一 系列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

休克 :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 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 过程, 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是休克的本质,产 生炎症介质是休克的特征。

无菌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 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灭菌、消毒法、操 作规则集管理制度。

灭菌: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高渗性缺水 :又称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 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 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缺水 :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 清钠低于正常范围, 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等渗性缺水 :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 水和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 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疖 :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 感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痈 :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感染;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病菌以 金葡菌为主。

败血症 :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 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并引起 严重全身性症状。

菌血症 :是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内, 迅速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不引起或引 起短暂而轻微的全身反映。

毒血症 :是由于致病菌、严重损伤或感染 后组织破坏分解所产生的大量毒素进入血 液循环后所引起剧烈的全身反映。

脓毒症 :病原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明显改变。脓血症 :是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 脱落的感染血栓间隙的进入血液循环,并 在全身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 肿。

气性坏疽 :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致的急性 特意性感染性疾病,多见于肌肉组织广泛 损伤的病人,特别是伤口较深而污染严重 处理不及时。

破伤风 :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所致的 一种特异性感染,是由细菌外毒素引发的 以局部和全身性肌强直、痉挛和抽搐为特 征的一种毒血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是指急 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 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因肺实 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 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 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 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 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 弛。

局部麻醉 :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 传导,使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 作用。

心肺复苏(CPR :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 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 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 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肿瘤 :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 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 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颅内压(ICP :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 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 70-200mmH2O。

颅内压增高 :由于脑损伤、脑肿瘤、脑出 血、脑积水等征象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 导致颅内压持续在 200mmH2O 以上, 从而 引起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 三联征。

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 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 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 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 时被挤入硬脑膜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 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

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 构的改变。

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 神经的损伤。

原发性脑损伤 :是指在受伤当时,暴力作 用于头部立即发生的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是指受伤一定时间后出现 的脑受损病变。

中间清醒期 :脑外伤后在最初昏迷和脑疝 昏迷之间的意识清楚的时间。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伤后首次 CT 检查 时无血肿, 而在以后的 CT 检查中发现了血 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新的血肿。脑脓肿 :化脓性细菌侵入脑组织引起化脓 性炎症并形成局限性脓肿。

颅内动脉瘤 :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 膨出部分。

脑积水 :是指脑脊液循环受租、吸收障碍 或分泌过多,使大量的脑脊液积聚于脑室 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导致脑室或蛛网膜下 腔扩大,形成头颅扩大、颅内压增高和脑 功能障碍。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先天发育异常而未能 自愈的在一组心脏病,其中以动脉导管未 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法洛氏四

联征常见。

动脉导管未闭 :是指出生后动脉导管未闭 合形成的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通 道, 若婴儿出生后 12周动脉导管仍没有闭 索称为。

法洛氏四联征 :右室漏斗部或圆锥发育不 全所致的一种具有特征性肺动脉狭窄和室 间隔缺损的心脏畸形,包括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和右心室肥厚。贝克三联征(Beck 三联征 :临床表现为 静脉压增高、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心 搏微弱,脉压小、动脉压降低。

低心排综合症 :是心脏术后常见的的并发 症,病人表现为:BP 低、CVP 高,呼吸急 促,动脉血氧分压下降、HR 快、尿少、面 色苍白、四肢湿冷等。

张力性气胸 :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 成活瓣,使气体每次吸气时进入胸膜腔并 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

创伤性窒息 :钝性暴力作用于胸部所致的 上半身广泛皮肤、粘膜、末梢毛细血管淤 血及出血性损害。

连枷胸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 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 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 突。

反常呼吸运动 :连枷胸时胸壁出现反常呼 吸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软化的胸壁内陷, 不随其余胸廓向外扩展,呼气时则相反。纵隔扑动 :胸壁软化时由于两侧胸膜腔压 力不平衡使纵膈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 时移向伤侧,影响静脉血回心血流,引起 循环障碍。

胸腹联合伤 :下胸、上腹部开放性或闭合 性损伤造成膈肌破裂,同时伴有胸、腹腔 脏器损伤。

胸腔闭式引流 :胸膜腔内插入引流管,管 的下方置于引流瓶水中,利用水的作用,维持引流单一方向,避免逆流,以重建胸 膜腔付压。

肺癌 :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癌。中央型肺癌 :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 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者。

甲状腺亢进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循环中 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 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甲状腺危象 :表现为高热(大于 39℃、脉快(大于 120次 /分,同时合并神经、循环机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呕 吐等。

桔皮样改变 :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 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早期胃癌 :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 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小胃癌 :癌灶直径在 10mm 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 5mm 以下的早期 胃癌。

一点癌 :癌灶直径在 1mm 以下的早期胃癌。残胃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行胃大部切 除术后 5年以上,残余胃发生的原发癌。倾倒综合症 :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原有 的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及十 二指肠球部解剖结构不复存在,加上部分 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导致胃排空过速所 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腹膜刺激征 :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肌紧 张,是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肠梗阻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 过肠道。

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肠腔变狭 小,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麻痹性肠梗阻: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 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 管痉挛,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 器质性肠腔狭窄。

痉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超常收缩

所致。

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 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 痹,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闭襻性肠梗阻:一段肠襻两端完全组塞, 如肠扭转。

粘连性肠梗阻: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 致的肠梗阻。

肠扭转 :一段肠管沿其系膜长轴旋转所形 成的闭袢型肠梗阻, 同时肠系膜血管受压, 也是绞窄性肠梗阻。

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其临近肠管肠腔内。阑尾残株炎 :阑尾残端保留过长超过 1cm 时,或者粪石残留,术后残株可炎症复发, 仍表现为阑尾炎症状。

腹外疝 :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 的部位,经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处 向体表突出。

腹内疝 :腹内脏器异常地进入原有的或病

变所致的腹内间隙,如膈疝。

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可回纳入腹腔的。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到腹腔。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不能回纳到腹腔者。绞窄性疝 :肠管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壁 及其肠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 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

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内容物经腹壁下动脉 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下向前经过 腹股沟管,再穿过腹股沟外环并可进入阴 囊。

腹股沟直疝 :老年人多见,是疝内容物从 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向后 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股疝 :盆内或腹内容经股环、股管向股部 卵圆窝突出称为股疝。

直疝三角 :又称 Hesselbach 三角构成, 由 三边组成: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 是腹直肌外缘,底边是腹股沟韧带。它与

腹股沟管深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 带相隔。

肝蒂 :肝十二指肠韧带包含有门静脉、肝 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第一肝门 :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 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 称为 ~。

Glisson 纤维鞘 :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 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 包裹,称为 ~。

第二肝门 :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 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第三肝门 :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 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门静脉高压 :是因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 淤滞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的综合症。胆石病;是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囊三角(Calot三角 :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Mirizzi 综合征 :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 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 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 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 压迫肝总管, 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 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 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 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 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Charcot 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 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Reynolds 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 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急性胰腺炎 :是指胰腺极其周围组织被胰 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急性化 学性炎症为主的疾病。按病理分类可分为 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急性肾衰竭(ARF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 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 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 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病征。肾自截 :肾结核时, 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 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 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皮质醇症(库欣综合征 :由于机体长期 处于过量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而出现的一系 列典型综合征。

向心性肥胖 :皮质醇症病人,由于皮质醇 使脂肪的动员和合成都得到促进,致使脂 肪分布不正常,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 躯干明显肥胖。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由于体内分泌过多 的醛固酮所致,典型表现为高血压、高醛 固酮、低血钾、低血肾素、碱中毒和肌肉 软弱无力或周围性麻痹。

儿茶酚胺症 :是嗜镉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 增生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肿瘤或肾上腺 增生的髓质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病 人以高血压、高代谢、高血糖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疾病。

骨折 :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病理性骨折:由于骨骼本身的疾病,使骨 质脆弱和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反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在肢体非关节 部位出现不正常的类似关节样活动。复位 :将移位的骨折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 的解剖位置,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 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 和 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 完全良 好。

功能复位 :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 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 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

Colles 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 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 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 枪刺样畸形。关节脱位 :(脱臼指关节面失去正常的 对和关系。

骨筋膜室综合征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 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膜室内肌肉和神经 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腕管综合征 :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 所引起的三个半指酸痛、麻木等症候群的 总称。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 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 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症。

颈椎病 :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边极其继发 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引起各种 症状和体征。

脊髓损伤 :受伤脊髓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完全 丧失称完全性截瘫,部分功能丧失为不完 全性截瘫。

脊髓震荡 :表现为迟缓性瘫痪,骨折平面 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 失,可为不完全性,最后可完全恢复。骨肿瘤 :是指骨组织及骨附属组织所发生 的肿瘤。

急性骨髓炎 :是由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的骨 膜、骨、骨髓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下肢静脉曲张 :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内因血 流障碍而引起的静脉扩张迂曲、晚期常并 发小腿慢性溃疡。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由称 buerger 病,是 一种累积周围中小动静脉的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和闭塞性病变。

间歇性跛行 :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 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病 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

静息痛:严重的血管疾病,静息状态下仍 有持续性疼痛。

齿状线 :肛瓣边缘和肛柱下端共同在直肠 和肛管交界处形成一锯齿状的环行线。肛裂三联征 :肛裂、前哨痔、乳头肥大同 时存在。

肛裂 :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列开后 形成的小溃疡。

上一篇:面试常见问题分析下一篇:会场安排及纪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