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4-05-23

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共8篇)

篇1: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孝直镇注重文化建设,借助载体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走出了一条靠文化提高党员素质、靠文化凝聚民心、靠文化促进发展的路子。

学以致用,创新理念,靠文化聚民心

人们常说“百人单位用人管人,千人单位用制度管人,万人单位用文化统领人”。千百年来,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凝聚民心,开展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直镇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文化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全镇上下凝心聚力求突破,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是践行“三不”执政理念。孝直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公开向全镇承诺:一不给下届党委政府留负担,二不在群众中落埋怨,三不给自己留遗憾。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执政理念,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孝直镇党委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听、带头议、带头改,发挥了表率作用,做到了决策科学,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做事到位,做一件是一件,件件落实;承诺有度,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三不”执政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干不到一流 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为目标,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心系孝直、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诚信”文化理念。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孝直,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诚信兴镇”战略,开展了以争创“文明诚信政府部门、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五项活动,构建政府、企业、公民三级社会信用体系,叫响了“诚信孝直、孝直诚信”的口号,确立了“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发展”的工作理念,树立了“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目标。把文化建设与广场建设相结合,在孝直中心广场建了“孝侄”铜像、正义厅、奉献厅三座标志性的建筑,“孝侄”铜像,倡导“孝顺直实”的传统美德;正义厅,教育引导人们见义勇为、树立正气;奉献厅,倡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广场成为大家学习的大课堂,每到重大节日,群众、学生等都到广场接受诚信教育,形成了浓厚的广场文化,使人们时刻置身于诚信文化氛围之中。三是叫响“三个时刻不忘”工作理念。镇党委书记刘美琪经常对机关干部讲,党和人民叫咱来孝直工作,就应该把孝直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抱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干一番事业,造福孝直人民!为此,他向全镇干部提出了“三个时刻不忘”,即时刻不忘责任,时刻不忘形象,时刻不忘发展。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把“三个时刻不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固 树立了责任意识、形象意识、发展意识,自发提出了“工作不在我这里拖延,差错不在我这里产生,不良风气不在我这里出现”的标准,自觉做到学以致用、靠前指挥、靠前落实,在实践中悟出了“责任重于泰山、形象胜似生命、发展压倒一切”。人们常说,乡镇工作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老办法也能用,看你是否灵活用;硬办法也敢用,看你是否依法行政;软办法也管用,看你是否真心为群众;新办法更实用,看你是否学会用。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的把“三个时刻不忘”落实在行动上,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上,形成了“以干事树形象、以干事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特色,借助载体,靠文化正民心

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精神支柱。孝直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借助载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一是以文明户评比为主抓手,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出发点。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实行以德治镇。全镇39个村村村开展了文明户评比活动,各具特色。孝直村实行了“精神文明物质奖”,使精神奖变物质奖,物质奖转化为精神动力;商庄村的“流动匾”成了群众想得到而又怕失去的荣誉;贾庄、东山等村把奖励基金转化为给文明户订阅科技报。“七一”前夕,镇党委政府对 评出的1000户镇级文明户进行了发牌表彰。二是以文明一条街为主战场,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为弘扬倡导先进文化,孝直镇坚持以引导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改善村容村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把文明一条街作为新阵地,在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催人奋进的格言、警句,各村写出10—20条先进文化的标语,付庄、前科、张庄等村制作了高标准的展示牌,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亮点单位。村村都有文明街,街道成了宣传文化的大课堂,让墙壁“育人”,让标语“说话”,让文化“诱导”,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头脑。三是以文化大院为主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孝直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要求,把重心放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上来。东山等村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集图书室、阅览室、健身路径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致富思源不忘党,富而思进不自满。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使人们时时处处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人心思上的新境界。

注重实效,加快发展,靠文化顺民心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文化繁荣的地方,也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说,先进文化必然会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孝直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农村文化,靠文化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脚点。

在全镇,提出了“建美丽的孝直镇,做幸福的孝直人”的目标,精心打造“山皆青、水皆绿、人皆诚”,力争把孝直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各有特色、没有围墙的大公园;在机关,围绕“建学习型机关,做创新型人才”,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形成了比着干、争着干的良好局面;在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了“我能行”主题教育,根据学生特点成立了“一休”班、金钥匙班、小白帆班等,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在企业,坚持“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指导思想,守信誉,保质量,创品牌,拓宽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互利共赢,诚信立业”的企业文化。

发展是硬道理。孝直镇咬定发展不放松,大力实施“工业立镇、诚信兴镇”战略,靠浓厚的文化氛围、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吸引客商,使孝直成为众多客商投资的沃土、创业的舞台、发家的乐园。近年来,先后引进引办各类企业30余家,其中弧形齿轮、建畅机械、数控机床 等高科技含量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机械加工已成为孝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XX年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3000万元。

篇2: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蒿坪镇位于紫阳县东北部,距紫阳县城16公里,安康市区42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99个村民小组,7000余户3.2万余人,国土总面积113.09平方公里,是紫阳的工业和人口大镇。近年来,蒿坪镇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目标和要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在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城镇和移民扶贫搬迁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坚持将规划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先导与灵魂。聘请高资质设计公司按照高规格、高要求、高标准制定了集镇总规、详规、控规三个规划。将集镇周边的蒿坪、改革、平川、双星、东关五村纳入集镇规划区,集镇规划由原有的65公顷扩大至450公顷。形成了镇域“两轴、三心、五区”的主体规划格局。加强对集镇建设管理,严把建房审批关,在集镇规划未批转前,全面冻结了集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切私人建房。同时科学引导各村制定村庄建设规划,促使集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补,协调和谐发展。

坚持镇当城建、村当镇建,加快了镇村规划建设步伐,规范农村民房建设。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每个村都制定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推进避灾扶贫安臵中,加大了对村庄的整体规划力度,打破以往建农村院落、小规模安臵的守旧思想,将灾后重建、避灾扶贫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分别对双星、龙泉等19个村的灾后安臵、移民搬迁统一进行了规划建设,现各村的特色民居建设已初显规模,水、电、路、讯、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中。

以项目建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抢抓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兴水利、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繁荣稳定。2011年新建河堤4830米,修复水毁堰渠355米,有效保护了农村水土流失;投资42万元,新建人饮工程2处,有效解决了102户432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通过积极协调,对天紫、狮子沟等7个村的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里程72.19公里;全面完成了过境“310省道”大修改造工程,硬化硒谷大道900余米,建设通村村示范路74.9公里,连村公路2.5公里,连户路11公里,大力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农村通讯设施、互联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农村人居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以优化产业助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优质、高

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不断增强新农村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全力打好富硒资源这张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有效管护茶园10200亩,改造低产茶园2200亩,进一步提高了茶园亩均效益。培育母穗茶园500亩,新育茶苗200亩2700万株,完成茶叶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茶叶产量达441吨,实现产值8928万元,10000余人因茶致富,茶叶已逐渐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新发展设施蔬菜200亩,实现产值200余万元,有效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30多个;有序组织劳务输出6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镇内富硒农家乐增至7家,生意都相当红火。以茶叶、蔬菜、劳务、旅游为主的“四位一体”农村特色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正在加速推进蒿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以城镇建设提升农村综合功能。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2011年,蒿坪镇按照贴民心、广受益的原则,不断完善集镇服务功能,新建或维修了一系列市政设施,进一步提升了集镇承载能力。争取资金663.7万元,启动新建了一座占地4.8亩的自来水净化厂,2个容量为400m³的蓄水池,购臵了净化设备,对集镇主管网进行了改造,集镇及周边6个村1万余人将吃上通过多层净化的优质富硒水。投资100余万元,翻修改造了上下茨坝1200余米破损集镇道路,编制了集镇绿化、美化方案,标注了街道停车线,规范了车辆停放;中心卫生院迁建工程

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了全镇3.2万余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大了集镇环卫综合整治力度,充实了集镇管理及环卫工作人员,先后投入3余万元,在集镇周边城乡结合部新建了垃圾池11个,投放垃圾桶60个,维修路灯11盏,排水沟500余米。集镇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亮化、绿化、美化度进一步提高,顺利通过了创建市级卫生集镇和省级园林集镇验收。在大力改善集镇人居环境的同时,集中对双星、金石、蒿坪、东关、改革、平川等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通过集中开展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杂物乱垛、粪土乱堆、畜禽乱放等“五乱”现象,广泛动员群众扎实开展以灭蛾为主的除“四害”活动,全镇各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观,农村文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以民主管理助推农村文明建设。始终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的抓手,作为管理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保障。结合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体评比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员党性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引导群众做文明人,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的优良民风得到传承。结合科技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先后组织1100余名群众参加各类技能、就业和创业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在年中的第八次“村两委”换届之际,将一大批政

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农村致富能人配进了村领导班子,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以和谐稳定提升农村乡风文明。扎实推进城乡均衡服务,不断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争取资金200余万元,指导19个村实施了20余项“实事入村”工程,动工新建或改建了7个村文化活动室,建成了6个“农家书屋”。科学引领全民创业促就业,为返乡农民工争取创业贷款1000余万元,有效扶持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130人,带动镇内剩余劳动力就业280余人。种粮直补、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补贴、大病救助、民政救助、农村低保、退伍军人优抚金、三线建设人员生活补助、合疗报销款等各项惠农资金及时全额兑付,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

篇3: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山区农村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乡镇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 无文娱活动设施, 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 导致封建迷信, 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 死灰复燃;农村的刑事案件增加, 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投入匮乏。

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 离开了经济, 农村文化无从谈起。由于集体经济薄弱, 制约了农村的文化活动。过去, 农民看电影、看戏靠村委会出钱, 而现在只能偶尔在富裕户或私营企业主逢喜庆、开业庆典时, 才能让村民观赏一次电影、戏曲。既使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 他们也首先考虑修桥铺路, 造亭办学, 文化经费排不上队。

2、文化设施短缺。

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 有的已折价处理, 有的因年久失修, 也是破旧不堪, 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 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 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 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 败坏了村风民风。

3、文化队伍失散。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 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农村缺少这样的一批“领头羊”, 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 一部分有头脑、有文化的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 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

二、乡镇文化站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 是唱好农村文化这台戏的主角, 它对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1、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文化站的发展历史, 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作用的历史, 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这种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乡镇文化站更是我们党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阵地。

2、乡镇文化站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弘扬时代主旋律。

乡镇文化站通过开展种种文化活动, 调动了农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 让农民在娱乐中得到启发, 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等各方面的教育, 从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 抵制了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形成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 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3、乡镇文化站为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发挥积极作用。

乡镇文化站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 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层, 面向群众, 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 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广大乡镇文化员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 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三、山区乡镇文化站如何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对策

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 交流信息, 技术推广, 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 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 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1、要稳定文化队伍。

乡镇文化站干部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 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 稳定文化队伍, 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 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 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在当今有些乡镇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现象, 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 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3、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 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 把文化网建

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 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农村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 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 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 让农民自演自说, 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 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四是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 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诱惑力, 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5、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篇4: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实事工程化。把近几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做的工作明确为“五件实事”,即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农村广播全覆盖工程,健全、完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今年,全市农村将全面实现“一镇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达标率达100%。以村(社区)为重点,有针对性地与市农办“七位一体”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接轨,加强农村社区(包括集中居住区、失地动迁小区、商品房新建社区、村民居民混合区)、行政村文化室建设,2009年已完成80%,今年基本完成。全市基本形成以苏州市区为文化中心枢纽,联结各市(县)、覆盖广袤乡村的布局合理、项目配套、较具档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已经完成,数字电视整转率各市(县)达97%以上,市区达95.6%。2008年,苏州承办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影响远播。至去年,已有4个乡镇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农家书屋建设和四级文化活动网络建设显现成效。到去年底,已实现全市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苏州市还形成了以苏州图书馆为龙头的市、市(县)区、镇(街道)以及社区(村)四级图书馆(室)网络,镇(街道)图书馆普及率达100%,有8个文化馆、7个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积极推动图书馆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去年,全市各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已实现全覆盖;今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建设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等特色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全市已有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市已有60个“特色文化乡镇”,其中有7个和22个进入了国家级和省级“民间艺术之乡”行列;现有8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14个市级控制保护古村落。在全市农村推广评弹书场建设,乡镇(街道)迄今已建成书场55家。几乎所有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形成了张家港河阳山歌馆,常熟白茆山歌馆,昆山昆曲博物馆、纪念馆,太仓吴晓邦纪念馆,吴江芦墟山歌馆,吴中区姚建萍刺绣工作室等一大批乡镇特色文化博物馆、室。吴中区的香山古建筑、角直水乡妇女服饰,相城区御窑金砖等一批特色馆和保护基地正在抓紧建设或规划。形成了吴中区用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吴江市“同里之春”国际旅游文化节、昆山“区镇群众文化艺术节”等一批乡镇特色文化品牌节庆活动,还评出了苏州“十大魅力旅游乡镇”、“十大生态旅游乡村”。目前,苏州市正把特色文化建设向村落延伸。

形成了文化“四进工程”、“三送”工程和“2131”工程等品牌。积极推进舞台艺术精品“百镇行、百企行、百校行、百村行”“四进工程”。持续开展“三下乡”和“送书、送戏、送电影”“三送”工程,每年为基层送书10多万册,送戏1200场次,播放电影5000余场,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欢迎。各市(县)、区以举办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少儿艺术节和群众文艺创作展示为推动,扶持、发展各类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形成了“欢乐文明百村行”、“广场文化周周演”和吴江跨省市的“十镇联演(映)”、张家港“千场优秀电影进社区”等面向农村的文化活动品牌。

乡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蔚然成势。目前,在苏州已有的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属于乡镇的占了大半,分别是吴中区胥口镇的“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高新区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镇湖“苏州苏绣文化产业群”,省级的常熟市“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和位于周庄的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文化创意产业业态上已经形成以古镇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江南水乡风情游、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四足鼎立、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态势,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出现了集聚化、基地化、集团化的趋势。

苏州根据实际,改革创新,加大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力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做法就是同步建立城市与农村文化建设目标、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并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群众文化基础较好等方面的优势,以“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助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并以此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品位,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特色文化品牌创建相结合的二元一体模式。

相比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目前苏州城乡的最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在探索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处理好送文化与文化自觉的关系。城乡文化建设水平存在着差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文化力量为辅助,推动城市文化向农村文化辐射并扶助、带动农村文化建设,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政府的建与送以及经费投入不是解决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全部办法。对此,苏州还创设了一定的机制和办法,调动镇村两级基层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非常重视发掘镇村的特色文化,尊重、培育、激发真正属于农民自身的健康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并鼓励扶持他们以组成团队、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发展、展示自己的文化热情和爱好,并深化“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及其品牌创建活动。只有尊重和激发了农民的文化自觉,调动了他们要文化、办文化的积极性,处理好了政府送文化和农民文化自觉的关系,才能把农村文化建设还给农民自己,植根于农民心中,改变送文化热闹一时、繁荣不了长久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文化的长久发展和繁荣。

处理好大众品格与品位提升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要保持民俗原汁原味的一面,尊重农民的文化情趣和自娱自乐的需求,又要创新和发展,引导农民提高其文化品位。对此,苏州做了很多努力,一是坚持不懈发掘、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把农村一些传统文化品牌、传承人纳入“非遗”保护名录和名单,鼓励常熟白茆山歌首次走出国门,到日本进行展示交流研讨,组织召开了锦溪宣卷江浙沪研讨会等等,大大丰富了农村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层次,扩大其视野和影响。二是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和国际民间文艺节,举办众多的村镇文化节,让农民文化成果和精品得以展示交流,体现出价值。三是加强了城市精品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辐射带动,通过“四进”、“三送”工程等载体,让农民有机会欣赏到高层次的文化精品。这些举措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篇5: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田祚雄、周金娥、张康

积极推进武汉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的重要举措。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五个鲜明特点:一是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先后出台农村文化建设的系列规范性文件,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各级财政投入文化建设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支出流向仍不尽合理;三是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程度加强;四是农民文化消费的水平有所增长但依然较低,农民文化消费求知、求乐、求富、求实用的意愿强烈;五是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一区一品”特色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初步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还过于偏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因素,对文化的事业属性重视力度还需要增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切实推动我市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武汉新农村建设实际,我们对推进武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要包括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如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认为:“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之所在。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是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4】能否在农村地区造成一种新文化,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如果健康先进的文化占领不了农村市场,那么腐朽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抢占农村文化阵地。无数实事表明,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只有生长在深厚文化土壤上的经济才是稳固而可持续的。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中办发[2005]27号文规定,“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关键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

相关评价体系。”只有认真落实“五个纳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行政考核制度,农民的文化权益才可能得到制度保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象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工作,象重视城市文化工作一样重视农村文化工作,象重视农民物质生活一样重视农民文化生活。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增加投入

贯彻中央精神,对农村文化建设要在“多予”上下功夫,改变在投入上农村不如城市、公共事业不如经济建设、文化事业不如其他公共事业的现象,切实让基层文化站“站”起来。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文化下乡专项资金,实施政府文化产品采购机制。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文精神,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湖北省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不少于500平米标准。这都需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市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仅靠区乡两级财政难以支撑。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形式创新、舆论关注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采用市级财政投入一点、区乡财政投入一点、社会赞助筹集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如借鉴江西赣州于都县的经验,利用春节前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契机,积极开展电影“认领”活动,农民可以花很少钱就能享受更丰富的文化服务活动。三是要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突出表现在财政支出1%和以钱养事人均1元钱的政策要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投入的监督管理和绩效审计,确保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弘扬,都需要能够真正扎根农村的文化人才来支撑和领军。在农村精英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如何引进、培育、稳定一支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十分紧迫。一是在农村文化人才编制安排和选拔使用上,要出台鼓励政策,改革文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想方设法留住现有文化人才,解决他们的待遇、晋升、交流和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干有所盼”。二是要注重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爱文化、懂文化、会经营、善创作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人”的文化素质,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黄陂、蔡甸等采用定向培养文化人才的做法值得推

广。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人才档案,注重引进和使用人才,奖励拔尖人才。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和指导

一是要加强组织。农村文化建设绝不完全是一个“钱”的问题。正如基层文化工作者所言,“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固然以经济为基础,但又不完全由经济基础决定,它同基层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文化指导、文化传统等因素直接相关。”如何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鼓励和推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如何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加强组织引导和指导。因此,在原有组织结构被打破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适当的组织再造(如成立各种协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和外力推动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必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可以借鉴浙江嘉兴的经验,通过建立行政推动、多元投入、城乡互动、文化共享、长效管理等机制,着力开展“双百双千双万”基层文化系列活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每年一次送文化下乡,难以满足农民持续的经常性文化需求。因此,要建立演艺人员定期下基层制度,缩短文化下乡的周期,增加下乡的频率,同时要着力指导和建立基层文化艺术团队,打造一支支离不开的、有“根”的农民文化队伍,不断满足村民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借鉴“名家讲坛”的运作模式,开办“乡村大课堂”,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报告、科技知识培训和经商之道讲座送到农村去;积极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村落结对互动,让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零距离亲密接触。三是要加强对农民文化消费的研究。如今的农村号称“386199”部队,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是什么,显然不同于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也不同于“根”在农村但“身”在城市的青壮年农民的文化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来提供差异化的可选择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需要,不断满足农民参与性、互动性、高品味的文化需求。

五、农村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

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是原生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根基。近年来青歌赛原生态文化的走红和被热捧,充分说明了原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根据农村基层文化村的自然、历史、人文和地理实际,塑造特色文化村,提升文化品味。如黄陂区围绕“木兰文化”,打造“木兰文化品牌”,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如何深化木兰文化,如何对传统文化载体融入现代元素,如何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产品,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创新。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做到发掘和保护并重。防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建设文化广场贪大求洋过分占用耕地,开展活动盲目攀比增加了人财物支出,一些地方封建、腐朽文化复兴,修祖坟、续家谱、建宗祠、信宗教抬头”等现象;防止“以公共文化建设的名义对农民搞摊派,以公共文化消费的名义将农民引入扭曲的生活方式,以公共文化开发的名义侵夺农村文化资源”的偏向。要整合文化资源,树立大文化的观念,走城市支持农村、市级支持区级、区级支持乡镇文化工作的路子。如整合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可以尝试将村级文化活动室与文化中心户有机结合,既可解决村文化活动室无人管,又可解决文化中心户设施设备不全的问题。要鼓励和支持农民既出资“修桥铺路”也“资助文体”,既能“白天握锄头”,又能“晚上舞笔头”,充分发挥农民朋友的文化参与热情和创造激情。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加强管理

要依法整治市场,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要转变管理方式,变管理为服务,加强引导和指导,理顺政企、事企关系;文化事业单位要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要明确规范文化站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否重新考虑将基层文化站划归文体局管理,至少要实行双重领导,即区文体局负责对镇文化站工作任务的进行部署和监督,对农村专项文化建设经费进行管理,对镇文化站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文化站录用人员加强考试培训。有抓手有制约才能有压力有动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有活力有生机。同时,农村文化建设要警惕三个不良倾向:一要警惕文化政绩工程建设的倾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等于经济上的大投入大奢华。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文化温饱和文化民生。二要警惕腐朽、低俗文化沉渣泛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风俗发生变化是正常现象,但风俗变低俗就不正常了。对“黄、赌、毒、奢、盗(版)”等文化丑恶现象,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和打击。三要警惕文化建设上的“香蕉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西方经济、科技、信息强势裹挟而来的西方文化,对包含农

民在内的中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本土传统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被丢弃,中华文化认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身份认同正在受到激烈挑战,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中国人的香蕉化”,即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除了皮肤是黄色的外,内心和本质都已经成为白色的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尤其要防止文化建设的香蕉化倾向,注重发掘、保护和弘扬乡土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才可能走向复兴和富强。

没有文化的农村不是新农村,没有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如何结合武汉农村实际,组建“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基本活动方式”,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空间很大,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天地也很广阔。

篇6: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人多地广,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个广阔的舞台。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从思想认识入手,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克服纠正忽视廉政文化建设的错误认识。一是“不必要”论。持有这种认识的人认为,税费改革前,乡村两级在收取农民统筹提留、农业税、生猪税、土地建房费等过程中,容易滋生少数干部腐败现象,税费改革后,这些收费取消了,少数腐败干部的腐败来源也没有了,腐败机会少了,因此,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也没有必要了。二是“无效果论”。持这种认识的人认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差,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会有什么效果。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虽然广大农村没有了农业税等收费项目,但仍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工作仍要依靠乡村两级开展等等。农村可以产生不廉洁的领域仍有很多,就是村委盖个章也有可能产生“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因此,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仍任重道远,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还极其重要。我们要通过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思想观念。对于第二种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只要在具体工作中掌握好时机和方法完全可以取得廉政文化建设的好效果。

其次,要高度重视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一是要组建好队伍。在乡镇要组建廉政文化建设义务宣传队,在村级组建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分队,在村小组和自然村落确定一批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和宣传员,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作用,成立“五老”宣传队。二是要成立机构。在乡镇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三是要抓住重点。要制定好适合本地实际有操作性的活动方案,使方案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具体,活动形式多样有新意,方法步骤周密可行。在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内容上要突出“八荣八耻”;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先行试点,逐步推行,分层推进”的方法,选择人文和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先行试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提出经验,再全面推行;在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中既要有“软”的指标,也要有“硬”的要求。

二、从阵地建设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

1、把廉政文化进农村与廉政文化进农村学校、进农村家庭结合起来,构筑廉政文化建设平台。廉政文化进农村家庭就是要将廉洁意识渗透至每个农村家庭、每个家庭成员。廉政文化进学校就是要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各项富有特色的活动,与课堂相结合,与学校校园文化相结合,与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通过构筑“三进”(进农村、进农村家庭、进农村学校)平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取得一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形成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网络和综合效应。

2、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乡村廉政文化设施建设。圩镇可设立廉政文化一条街,村级可建立“一亭”(清风亭)、“二室”(廉政文化阅览室、廉政警示教育室)、“三廊”(廉政宣传廊、廉政书画廊、廉政故事长廊),宣传党纪国法,展出廉政书法、漫画、故事等作品。“三廊”可与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等结合起来。“清风亭”可与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在“二室”购设廉政文化图书、影视设备,并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活动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建廉政文化大院。

三、从创新形式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

一是寓教于乐出“亮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的口味,抓住群众的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要广泛利用电影、电视、网络、报纸、广播、广告、标语等途径传播廉政文化,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电教片、地方戏曲、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表现和反映廉政文化。在乡镇机关和学校还可开展廉政讲座、廉政书法、廉政绘画、廉政征文、演讲、演唱等活动。在村级可以利用群众婚嫁喜事或过年过节机会,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村喜庆气氛,又可以增强群众廉洁观念。切合实际,寓教于乐。

二是要推陈出新出“特色”。我国有几千年的廉政和腐败史,廉政文化的素材取之不尽,关键是如何加以挖掘整理。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资源和革命历史题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乡土教材。如整理出本地过去和现在的高风亮节、勤政廉政的典型人物和故事、格言,或编印成册向群众发放,或张贴在墙形成“道德墙”,或树立“道德功名碑”让后人传颂,以身边的典型教育自己。还可以组织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廉政山歌戏曲节目,在农村群众休闲时传唱演出,使农民群众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和教育。自然景观好的地方可将廉政文化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优美的生态廉洁景观村落,创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是要整合资源出“合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在乡、村,但乡、村

两级无论在文化设施还是文化人才队伍等软硬件方面都相对薄弱。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整合乡镇和市县文化资源,通过送廉政戏下乡、送廉政书刊下乡、送廉政设施下乡以及联合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等方法,形成市、县、乡、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四、从机制建设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长远效应。

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做到有人组织农村廉政文化活动,有钱投放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当地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职,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性局面。

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督查机制。乡级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要建立当地廉政文化建设的台账,并实行廉政文化建设“每月一督查,每季一通报”制度。还可通过办《简报》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市、县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督促检查,落实具体措施。

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评估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效果带有“不确定性,滞后时间长”的特点。如果不正确进行评估,就有可能助长新的形式主义。评估的指标包括:廉政文化的设施是否完备、廉政文化活动是否正常开展、群众对廉洁和腐败的基本态度、乡村干部的廉洁程度等。

篇7: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孤山村是麻坪镇的南大门,与城关镇接壤,全村9个村民小组,269户,1072人,耕地面积1360亩,区域面积345.1公顷,XX年人均纯收入达2072元。XX年市、县把该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麻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孤山村全体群众的苦干实干,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上均取得了可喜成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群众生活日新月异。XX年孤山村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标杆支部,该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文明村镇、被洛南县政府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一年来的成绩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活条件下不断提高。一年来,改造高压线路300米,解决了全村人的用电问题;硬化6个组级水泥路XX米,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困境;投资6万元,建成五间标准化村级党员活动室。投资7万元,硬化活动场地700平方米,修建了篮球场;去年该村遭受2XX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但全村群众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修复水毁农田200亩,水毁河堤1100米,水毁道路800米。

——主导产业逐具规模,农民收入有效增加。该村优质良种核桃建园达540亩,中药材种植100亩,新发展的280亩优质柿子建园已全部挂果。全村发展千只以上养鸡大户45户,养鸡达5万余只,产值300万元,净收入100万元;10头以上养猪大户15户,年出栏达1500头,产值120万元,净收入30万元。有序组织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全村年劳务输出40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元,劳务收入达200万元,净收入达150万元。XX年全村总产值达到5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72元。

——环境卫生规范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一是修建了100户沼气池,将农村不用的畜粪、桔杆等原料充分利用,酵化成气,解决了粪堆乱堆、柴草乱放现象。二是投资2500元修建了5个垃圾池,对全村的生活垃圾予以集中倒放和统一清理。三是制订了卫生公约,全村划分三个卫生责任区,各负其责,道路、庭院卫生定期打扫、定期检查,形成制度,使群众在卫生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是实施涂白工程60户。通过一系列卫生综合治理,有效改变了脏、乱、差现象。同时,倡导家家绿化、户户养花,美化庭院,对村庄中心区域进行了绿化,大力建设花果型庭院经济,每户栽植花果树木19株,全村村容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道德实践活动及“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今年年初,他们又召开全村群众大会,总结去年来的成绩,安排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及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20余人;开办农民技校,通过技术培训,使每户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项专业技术。开办村民阅览室,充分利用省文化厅捐赠的5万余元书籍、光碟、乐器,组建40余人的村级乐教队,今年春节组织200余人的社火表演及文化演出,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村级活动室、活动场地建设力度,修建农民文艺、体育活动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投资1万元,修建科普文化长廊,定期宣传科普知识、文化知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这个科普文化长廊成为全村的又一个亮点。

——战斗堡垒基础强化,干部作风深入民心。抓好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堡垒。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支部班子成员及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支部书记多次参加省、市、县的培训班,深入华西村等省内外考察学习,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高标准配齐党员活动室、办公室用具,各项目标任务、规章制度统一上墙,规范齐全。深入开展了“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全年培养红星党员5名,该支部分别被商洛市委、洛南县委、麻坪镇党委命名为标杆支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认真做好党务、村务公开,村组干部、广大党员遵纪守法,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深受全村群众拥护。

采取的措施

麻坪镇在新农村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抽调农、林、水、牧、国土、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干部为成员,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按照上级要求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孤山村实际制定了远景规划。

二是广泛宣传,全民参与。XX年3月孤山村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镇党委、政府先后五次在孤山村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新农村建设决定和方针政策,市县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措施,宣传镇村的新农村规划和发展蓝图,把广大村民的热情、思想、行动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在建设过程中,广大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为建设美好家园献言谏策、出力流汗。

三是明确任务,夯实责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一开始就统一安排部署,明确各个时期的具体标准层层分解任务,夯实各级责任,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上下联动,资金捆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各级的投资总是有限的,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作用,麻坪镇采取资金捆绑的方式,比如组级道路硬化只投资水泥,群众投工投劳,每家每户的院落及出路镇村只提供机械,涂白工程镇村只补助每户2吨水泥,群众自己买瓷片并投工。

五是定期督查,严明考核。镇党委、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也列在年初为民承办的十件实事项目之首,定期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阶段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解决资金困难,督促群众上劳,督查站所、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每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并极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几点启示

孤山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是喜人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是各级抓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一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还缺乏积极主动,被动应付,有的甚至借机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存在“上热下凉”,忙了干部,有的甚至包办代替,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建设的热情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重“硬件”轻“软件”还比较突出,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产业发展及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文化体育及村级组织自身建设等“软件”还跟不上,“软件”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四是急于求成。个别干部群众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这种急于求成思想会背离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能最终实现。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前提,产业是支撑、“硬件”是基础、观念是根本、文化是动力、组织建设是保障,要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一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循序渐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二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以明晰的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三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资金捆绑。建设新农村没有投入就是一句空话。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韩国新农村建设搞得非常成功,在于有一个好的机制,就是“以物代补,以奖代补”,政府向农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要求农民在各自的居民区自行开展修房修路和改水美化活动,鼓励农民主动创造美好生活。四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能把政府的扶持引导变为大包大揽,要重视组织和发动农民广泛参与,激发农民的活力、使广大农民自觉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五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农村发展不只是要钱、要物、更要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形成学科技、谋发展、比观念慰然成风。六要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掀起根除“脏、乱、差”,向陈规陋习宣战热潮,制定规范化和长效性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文化图书室、娱乐健身场所、科技培训中心等,丰富农民生活,活跃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七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村组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村组干部用好新农村建设的物资,要廉洁自律不能违法乱纪;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篇8: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城是新建城区,这给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先后投资建成了区艺体中心、区市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修建了黄埭镇的丽水长滩、黄桥街道的荷塘月色公园、阳澄湖镇的莲花岛、元和街道的花卉植物园等休闲旅游点,大力扶持我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了“文化引导资金”,努力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五件实事”,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全区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全区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基础设施还不齐全、机制不活、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单一等等。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1、文化阵地投入不够,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明乡镇创建兴起,新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强,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破。但我们看到,全区各乡镇(街道)文化站面积普遍小,有效面积也不能用于文化活动,有的文化站设施陈旧,无法发挥其功能。

2、队伍建设人才不足,影响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进程。

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需要一大批文化专职干部,他们因承担其他非文化工作,没有精力经常组织文化活动;二是业余文艺骨干匮乏,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

3、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求。

从调查情况来看,开展活动时能够有所创新、真正适合农民的需求,且群众参与率高的活动还很缺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开展文化活动大都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只是逢年过节举行一两次,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主要以唱歌、跳舞、舞龙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由于搞起活动来更多是形式,应付为主,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也就难以让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无形中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农村文化阵地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阵地设施问题不解决,农村文化工作就不会有新的突破。要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努力争取财政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投入,区政府和乡镇两级财政加大了对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陆续建成了一批文化设施和载体,初步营造了与区域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在各个乡镇(街道)建造了评弹书场、文化广场,许多小区建立了业主会所和文体活动室,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2、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精悍的业余文艺队伍。

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需要一支精悍的文艺队伍,文艺需要群众,群众更需要娱乐,两者相符相成,因此一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辅导干部的培训,聘请高等院校、专业文艺团体的专家前来辅导,或者创造条件送他们出去学习、接受再教育。二是通过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挖掘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大批文化艺术骨干,提高他们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能力。各乡镇(街道)学校云集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的老师,他们爱岗敬业,而且多才多艺,文化站利用他们的才智开展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

3、创新机制,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推陈出新。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基层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挥群众文化创新精神、增强文化创新活力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境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一是要贴近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农民最关心的内容与最感兴趣的形式开展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不能老是停留在低水平、老面孔上,只是在过年过节时象征性地开展一点文娱活动,忽略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性,缺乏吸引力。从内容上要吐故纳新,扩大含量,要切实改变过去文化活动只满足于唱唱跳跳内容单调陈旧的状况,多增加富有时代特色、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文化活动项目,农村文化活动节目应以“平民文化”为主,贴近乡土农村生活;形式上应勇于出新,灵活多样,乡村文化活动要走出狭窄巷道,融入广阔天地,即使是一口鱼塘和一座桥头,都是农民所喜爱的很好的文化活动场地。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调整农民群众生活模式,改善人际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通过公办民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单靠镇文化站和区文化体育局,只能是杯水车薪,如何逐步转变被动接受传送文化,到主动生产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应该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大力扶持民间业余文化组织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开发文化资源,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文化产业格局,共同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以大量吸收本乡本土的农民演员,让农民自娱自乐,还舞台给农民,减少甚至不要专业演员。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广场文化。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中最为活跃、最为广泛、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分支。乡镇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形式,打破了行业、年龄、房舍的局限,使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不受约束地参与其中。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健身操,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读书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起到了调解身心健康,陶冶思想情操,增进人际交往,激发工作活力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基本的作用。在我区的元和街道、太平街道等地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娱自乐的广场文化氛围。

上一篇:一日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描写水的古诗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