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惠农政策执行

2024-05-12

浅谈惠农政策执行(通用6篇)

篇1:浅谈惠农政策执行

浅谈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查报告 龚万炳

听过要钱要出纠纷的,没听过给钱给出矛盾的,可这种怪事却在惠民政策执行中实实在在的发生了。乡镇作为直接面对农民的最基层国家政府机构,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矛盾的集中点。

1、“三免一补”。

由贫困生或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填写《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申请表》,后由校长、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评审,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教育局、财政局审定,再由学校发放。这就是“三免一补”现行评定发放程序,其中《申请表》上乡村两级盖章的栏目,引用一名校长的话“请你盖章那是尊重你”。作为评审主体,校长和教师们早被繁重的教学业务和各种达标累得“鞠躬尽粹”了,就三、五十号人又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100多平方公里内群众的贫富和病灾?而所谓的学生家长,评审时不过就近找几个做做样子罢了---家长们跑的跑、忙的忙,学校又上哪儿找人去?即使家长们都来了,即使抛开私心杂念,诺大个面积里谁又能对谁知根知底?而所谓“公示”,不过是将名单贴在校园公开栏内,教职园工看看、年幼学生看看罢了,让家长们来回跑个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去看“公示”,估计也不太现实。这样的评审,即使不存在循私枉法、优亲厚友,它也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应享尽享,存在问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一旦出现问题,群众和社会各界便将矛头直指基层政府,政府因其职责所在,还不能一推了之!

既然存在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三免一补”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评审主体权责不符和评审程序不到位。解决办法:由贫困学生或家长填写《申请表》,统一交村委会,由村两委、组长、村民代表集中初审后报学校,由学校拟定资助名单及资助方式,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十天后无异议的,由政府盖章并返交学校填写《“三免一补”学生名单拟定表》报县教体局、财政局审定,方可定为资助对象。

2、粮食直补。

粮食直补是国家将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是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然而,由于补贴依据、补贴对象、补贴方式、补贴时间的不协调和不配套,造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问题多多,矛盾重重。

如果依据实际种粮面积,一是上级分配下来的指标可能大于或小于实际种植面积,按亩分配,区域范围内亩均补贴标准将无法统一;二是粮食种植在本县分春秋两季进行,直补到农户时间如果要求在8月底前完成,秋季作物面积根本无法计算。

如果依据税改面积,一是上级分配指标面积与税改面积能否相符;二是部分土地撂荒户直补资金发放将成为矛盾焦点。解决问题的建议:按照统计惯例,明确上秋季至本夏季为本粮食直补周期。严格以税改面积为依据,各乡镇在5月底前将群众撂荒耕地认真统计并在税改面积中减掉,然后将补贴标准、到户面积以村为单位公示确定,群众无异议后方可录入财政补贴管理系统,数据上报县财政局核对无误后进行数据锁定,最后严格按照核定数据进行足额补贴到位。

3、农村低保。

农村低保作为国家“全民低保”的一部分,使广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让广大农民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以“人均纯收入”这个抽象而动态的数字作为评定依据,却让乡村两级在执行过程中左右为难,踌躇难定,吃足苦头。

没有统一且适用性强的评定标准和明确的政策界限(别提什么“人均纯收入”,那数据对群众根本没有说服力),让乡镇如何操作,农民如何评定?但钱还得想办法发下去,如是就出现了“各乡各规矩、各村各评法”,评定依据五花八门,评定标准千奇百怪,最终导致该项惠民力度最大的“香饽饽”变成“乡怕村怨民恨”的“烫山芋”,钱发了多少,矛盾就有多少。一个乡镇干部作联自嘲曰:“你也要、他也要,只些许银子,给谁是好?穷也争、富也争,就一帮懒人,不发也罢!”。

解决办法:

一是具体评定条件,明确保障对象。

⑴应保未保户:不够农村五保条件,而又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抚、扶)养人的“三无”特困人员;(2)重病重灾户:家庭主要劳动力患重大疾病或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3)特殊困难户:生存条件差且年老、体弱或多病,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的特困农户;(4)残疾人: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弱智或重度精神病人;(5)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⑹政策范围内规定享受低保的特殊对象。

二是公开操作程序,群众民主评议。

⑴将保障对象评定条件以组为单位上墙公布并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⑵由困难农户提出书面申请,村两委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实到人数占应到人数的60%以上有效),公开民主评议保障对象;⑶民主评议保障对象名单上必须附简要享受原因,并以村为单位公布15天,群众无异议后完善相关资料报乡镇政府审定;⑷乡镇组织人员按名单逐人核实,对不符合享受条件的要与当事人面谈并形成书面材料备档。审定享受保障的对象名单再以村为单位公布10天以上,确无异议,方可报县民政局审批。

惠农政策的落实,只要实现了政策配套、机制健全、权责分明、评审公开、程序到位、监督得力,乡镇才有打造亲民政府的基础,干群关系也将得到彻底改善,广大农民就能真正享受政策的实惠。

2009年3月10日

篇2:浅谈惠农政策执行

一、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对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工作不够重视,在宣传方式和手段上也较为单一,不能及时将有关惠农政策宣传到位,甚至出现将县级政府统一印制的《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当作废纸进行售卖的情况,政策宣传工作的不深入、不细致,导致相当一部分群众难以了解清楚国家的惠农政策,对应该享受哪些惠农政策,享受多少政策优惠不知道、不了解或不明白。

(二)村务公开不规范。村务公开制度中明确要求村级组织要及时将村级政务、事务和财务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但制度执行至今多年,仍然有部分村在执行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开、公开不及时或不到位的情况,未能及时将村财务收支及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发放情况等进行公开,容易出现村干部在执行惠农政策中优亲厚友的情况,也给村干部侵占、骗取惠农资金等行为创造了条件。

(三)制度规定不完善。有关制度规定,公益林、退耕还林等补贴资金发放必须直接打入相关农户惠农“一卡通”账户中,而对这些惠农补贴资金涉及村集体部分未作特殊说明,从而导致涉及村集体部分资金不能直接打入村集体专户,在实际操作中,该部分资金一般打入个别村干部私人拥有的“一卡通”账户中,容易导致这几项集体补助资金经常发生被村干部侵占、挪用等现象发生。

在开展家电下乡活动中,实行由乡镇财政所审核资料,补贴发放到农户“一卡通”上的方法,但存在将未售出产品的标识卡作为已销售产品进行填报、以非家电下乡产品充当家电下乡产品、经销商向购买人赠送家电下乡产品标识卡等“骗补”行为。如农户在购买非家电下乡产品后,向经销商提供户籍资料,经销商在提高合适价格后为农户提供两个家电下乡产品的标识卡和发票,给农户用于领取补贴。如此操作,使农户和经销商都获取非法利益。

(四)基础数据不详实。部分惠农补贴在统计发放面积、数量上,因涉及面广、变化性大、调查核实难等原因,乡镇政府在面积核查、数据上报等基础工作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上报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以致出现惠农补贴资金错发、漏发、多发等现象。同时,个别村干部和群众利用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难以详细掌握有关惠农补贴发放基础数据的空子,虚报、谎报补贴面积或数量“吃空饷”,恶意骗取惠农补贴资金。

(五)资金管理不严格。一是资金拨付进度较慢。由于部分项目实施时间长、进度慢、验收结算不及时或未实施,导致资金拨付较慢。二是未严格执行专账专户核算。个别单位未按专项资金管理要求,严格执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造成专项资金与单位正常工作经费混列混支,账目反映不清。三是少数单位存在擅自改变惠农资金用途的问题,重复套取项目资金。

(六)监督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惠农政策业务主管部门过分依赖基层政府,对其提供的各项基础数据不作深入调查,对政策具体执行情况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政策执行中出现监管不力的问题。二是专门实施监督的部门受人力和经费的限制,只能通过开展定期的专项检查来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无法对政策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三是部分惠农资金分摊到个人的金额较少,群众监督意识不强,更因碍于情面或惧怕于村干部的权势,不想监督、不愿监督的思想严重,难以配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无法与相关部门形成监督合力。

二、确保惠农政策执行到位的对策和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要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按照这一要求,结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为维护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农业系统及专门的监督部门应增强履职能力,做到“六个强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执行到位,农民利益得到保障。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统一部署,切实把严格执行惠农政策摆在重要的位置,明确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认真研究在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监督薄弱环节,明确惠农补贴资金从数据上报、登记到核准再到发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和责任对象,严格落实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强化政策宣传。采取符合农村实际、群众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把县、乡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县电视台和乡镇、村公开栏作为惠农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传达到基层,把主要精神实质和操作程序向群众讲透,向村组干部讲清楚,做到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建立惠农政策“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告知农民群众各时间段惠农资金发放情况等,让群众及时掌握个人应享受补贴的情况。

(三)强化村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等制度,严格执行村务、事务、财务三公开,加大村财务收支和各项惠农政策执行情况的公示力度,做到惠农政策范围、资金数额、发放标准、落实情况、负责人员“五公开”,实行县、乡、村“三级公示”,确保惠农政策执行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惠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根据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弥补制度漏洞,科学设计补贴发放方式,简化补贴程序,避免补贴资金直接打入基层干部个人账户等情况的发生。建立惠农资金发放问责制度,对因工作渎职、失职,或故意违背国家相关政策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肃处理。实行惠农资金专项执法监察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外部监管,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资金发放安全。

(五)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监督检查部门的协调配合、信息交流工作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专项督查、交叉检查、明察暗访等,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处理,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纠正。发挥监督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督查中发现或群众举报的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失职、渎职行为,改变资金用途、挪用、挤占、侵占、贪污、截留和克扣补贴资金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维护好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时,多渠道向社会公开纠风办等部门的监督举报电话、信箱等,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篇3:浅谈惠农政策执行

海南属于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偏多, 2012年农村429.09万人, 占总人口的48.4%。2012年海南农业总产值711.5亿元, 是2000年农业生产总产值的3.7倍;农业产值结构中, 种植业占42.6%, 林业占12.7%, 畜牧业占19.8%, 渔业占21.8%。海南省农业的较快发展与近年来省财政支农的力度不断加大有关。海南省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和农业科技费用等。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海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58元, 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40倍;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0918元, 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82倍。而要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在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上下功夫。

2 海南省惠农政策的实施状况

海南省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基础上, 海南省相继出台了一些更为具体、更符合省情的惠农政策及实施方式, 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如2008年海南省委五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海南的惠农政策包括种植业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义务教育补贴、新农合、新农保、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内容。

2.1 种植业补贴政策

海南种植业补贴政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政策。

种植业补贴政策可以减少贸易保护的不利影响, 有利于粮食销售, 还可以激励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动力;不利之处在于, 补贴范围、对象情况复杂, 补贴计算依据繁杂, 补贴额过低 (补贴效果容易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抵消) , 资金来源过窄且程序复杂, 补贴标准不易确定, 补贴方式差异大等等。

2.2 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

2012年, 海南省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2012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制定了《海南省2012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根据“方案”的规定, 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其他机械等12大类28个小类81个品目 (具体可见《海南省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 , 只有列入目录内的大型农机具才能享受补贴。

这种补贴方式的优点在于利用政府的行政执行力为农民开拓了购买农机具的便捷通道, 改善了农业装备结构, 提高了农机化水平,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补贴方式也有不利点, 例如:补贴范围过窄 (多限于大型农机) , 补贴额过低 (不超过5万元) , 供货方单一 (农民缺少自主选择权) , 在少数地区甚至缺乏专门的农机服务机构。

2.3 农村义务教育补贴

海南省自从2004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实行“一免一补”, 2005年开始一直到现在, 贯彻国家教育部对民办、企事业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 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免书费、学杂费、补助生活费) 。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多种补贴方式, 有简化行政程序、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优点。但在实施补贴后对教育部门的监管难度大, 容易发生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套取补贴资金和个别学校接受补贴后仍然乱收费的问题。另外, 补贴条件和补贴标准较为复杂, 对农户宣传工作难度较大。

2.4 新农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执行情况

新医改以来, 海南省为了更好地完成医改任务目标, 结合卫生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意见》 (卫农卫发[2011]52号) 文件要求, 2012年海南省卫生厅、财政厅制定了《海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 (2012版) 》, 指导新农合医疗基金的运行。

新农合补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改变了以往“看病难, 看病贵”的状况;建立了应对重大疾病的风险机制, 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资金的管理, 规范了医疗服务体系。补偿方式的缺点在于这种制度的性质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补偿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这就意味着农民的门诊费用和意外伤害的补偿力度有待提高。存在补贴额度低, 农户遭遇重大疾病时抗风险能力依然不高, 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和实际补偿比例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群众实际收益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明显等问题。另外, 尽管新医改政策实施以来, 通过推行基本药物制度, 加强药品监管, 但补贴资金效率仍然效率低下。

2.5 新农保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政策

海南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号) , 并结合海南省情, 于2010年9月制定了《海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新农保的补贴方式与一般补贴没有太大差别, 只是参保农民将普遍使用社会保障卡缴费和享受待遇。毫无疑问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使农民“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使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由于新农保还未在海南省实现全覆盖, 关于政策效果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歩观察。

2.6 家电下乡、汽车摩托下乡补贴

海南省从2009年2月开始实施“家电下乡”政策, 凡海南省农村居民, 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市 (县) 商务部门备案的销售网点购买“家电下乡”产品 (在限购数量内) , 均可获得财政补贴, 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的13%。申领办法:从2010年开始, 购买人可凭身份证和户口簿在销售网点直接领取现金补贴。列入家电下乡产品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电脑, 微波炉、电磁炉、热水器等8种产品?。

从目前“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的推行效果来看, 农户总体满意度高, 但家电下乡的补贴品种过少, 选购的空间有限;因为只有户籍的限制, 很多非农业户籍人员也纷纷“搭便车”, 借用农户相关证明材料, 办理下乡补贴, 出现骗补的现象。因此, 乡 (镇) 财政所为了有效地防止骗补现象, 审批补贴兑现手续环环相扣、程序严密, 出现农户抱怨补贴申请兑现程序比较复杂。

3 海南惠农政策的实施困境

3.1 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海南省近几年强农惠农政策的项目较多, 在落实过程中受时间、人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政策传播渠道影响农民对惠农政策的知晓情况。大部分农民缺少更多、更深入了解政策信息的渠道, 绝大多数农民通过电视等媒介来了解惠农政策, 而电视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农民不便于深入了解其传播的信息, 甚至会因为其视觉传播的特点而导致观众对信息理解的片面性。农民通过网络和村干部等渠道获知、了解政策的比例不高。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 自然村开会传达学习比较少, 导致部分农民群众知晓率还不高, 部分乡镇有部分种植农户只知道这是政府对种粮的一种补贴, 具体是什么项目的补贴, 补贴的标准是多少, 还不清楚。部分村干部在宣传政策时, 只是对亲戚朋友讲明道理, 对农民群众含糊其词, 敷衍了事。导致农民对惠农政策具体内容的了解趋于表面化和片面化。

3.2 农资变相涨价弱化了补贴政策的实惠

尽管近年来海南省加大了对农业方面的扶持力度, 但是化肥、农药、地膜等部分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间接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导致惠农扶持资金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 给农民的实惠大打折扣,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我们对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调查, 在一些地方, 农机具商家享受补贴优惠后, 抬高了价格, 某些商家基本上是国家补贴多少就上涨多少。

3.3 经费紧张影响了工作的落实

“三农”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 所需资金巨大。尽管中央和海南本地财政不断加大惠农资金的投入, 但资金总量仍然严重不足, 存在投入结构不合理、投资渠道过多、资金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 宣传动员、部署安排、编制台账、逐户落实、核查公示、督促检查、协调纠纷等等,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没有充分的资金保障, 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3.4 惠农资金使用不规范, 虚报冒领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

惠农资金量大分散, 管理难度大, 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使用不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的问题。未按照政策要求建立和完善惠农资金管理制度;不按规定程序拨付和使用;存在资金管理账目混乱和配套资金不到位的情况, 存在虚报、冒领、骗取、截留、挪用、贪污受贿、滞留、侵占专项资金等问题, 给农民的专项补贴资金没有及时足额到户。原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曾痛陈:“涉农资金管理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还比较严重, 浪费资源, 跑滴漏油的现象比较普遍, 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和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

3.5 惠农政策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现象严重

管理和分配惠农资金和项目的部门有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等, 资金拨付渠道多, 项目参与部门广, 在管理上又没能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规范工作机制, 导致惠农政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 多头管理带来多头检查, 又增加了行政成本。

3.6 惠农政策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三农”问题中,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快农民工的城镇化, 实现其收入的快速增长。然而, 中央及地方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得农民城镇化的动力开始松懈。因为, 粮食的直接补贴和田地转租、征收等“无本”收益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城镇化成本, 另一方面, 城镇化生活成本仍然比较高, 他们对熟悉的城市生活可望不可即, 没有城镇化的归属感。因此, 广大农民群众一部分人开始改变定居城镇的想法。

4 完善海南惠农政策的对策建议

4.1 解决政策宣传和传导机制

惠农政策要落到实处, 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不断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其基础就是要把各项政策及时传播到基层农民群众中去, 把操作程序、标准和要求向广大农民群众讲清楚, 做到家喻户晓、群众明白。根据海南惠农政策入户调查情况, 电视成为农民了解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主要途径, 而电视传播信息稍纵即逝, 农民不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惠农政策的具体内容。惠农政策宣传的具体落实还是有赖于基层的乡 (镇) 、村、组干部, 应积极通过村干部组织村民大会或“板报”宣传等形式向农民及时、准确、细致地宣传惠农政策。

4.2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惠农政策的执行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乡 (镇) 、村、组干部落实。要加强基层村组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 提高政策业务能力和水平, 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强化基层政府在惠农政策执行中的协调、组织和服务职能。建立对基层政府惠农政策宣传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的考核机制。健全基层政府惠农政策执行的绩效管理体系, 提升政策执行力。

4.3 加强部门协调合作, 提高惠农政策管理水平

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 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联系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各市 (县) 纪检监察、农业、财政、教育、卫生、社保、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 在明确各自监管责任的同时, 防止各自为政, 多交流协作, 多支持配合, 发挥集群优势, 进行资源整合, 提高强农惠农政策执行中的管理水平。

4.4 规范运作, 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各个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对补贴面积、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实行镇、村、组三级公示制度, 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不准任何单位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 不准以补贴资金抵押各种名目的费用, 不准村组集体或村干部代领代发补贴资金, 不准以任何形式增加农民负担, 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暗箱操作。

4.5 加强监管,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加强监管是保障惠农政策不走样的核心环节, 要针对目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进一步强化责任, 切实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农业系统纪检监察机构在监督支农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 要把健全制度、按章办事摆在突出位置, 重点围绕惠农政策落实、支农资金投入、拨付、使用、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漏洞和产生问题的关键环节, 从规范权力运作入手, 建立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执行的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同时, 要整合部门力量, 成立综合监督工作小组, 有效预防和查处政策实施过程中截留、套取、私分、贪污补贴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 切实维护政策执行的公开、公正、透明。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民主监督机制、依法行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体系, 确保监督工作有章可循。

4.6 健全制度, 构建长效机制

各相关部门要针对当前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抓住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强农惠农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健全优化政策执行工作流程, 逐步规范政策宣传、资金发放、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 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用制度管权, 按制度办事, 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 推行激励约束, 并实行奖惩结合、奖罚分明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 按照构建长效机制的要求, 建立完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制度体系, 形成事前预警、事中跟踪防范、事后审核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大监督”格局。

参考文献

[1]曾文明, 魏秋华, 廖春光.我国惠农政策的成效评价及完善研究——以江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 (01) :29-35.

[2]李辉, 等.惠农政策知晓度及基层执行满意度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3) :31-35.

[3]崔灵.进一步完善灵武市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机制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54) :75-76.

[4]王元成.惠农政策的成效评价:农民视角—基于全国245村3641户农民的调查与思考[J].东南学术, 2012 (01) :129-138.

[5]王晓芳, 王军锋.农民对惠农政策落实状况的反映—甘肃省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02) :11-16.

篇4:法律视角下惠农政策的执行研究

关键词:惠农政策;问题;对策

一、我国惠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美国学者艾利森指出“在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政策的制定并不等于政策目的的实现,问题的解决。我国现实的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政策执行走样,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诸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这些形式,如政策的敷衍,只是大力喊口号,进行政策的宣传,却从来不去落实;政策的残缺,当国家的一项政策出台,政策往往有很多个分政策组成,各个政府部门只执行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其他部分的政策视而不见,将其弃之,形成了“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结果,使得不能完全实现国家利益,即窃取国家利益而满足地方利益,造成了对国家政策制定机关权威的否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危害;政策的附加,有些基层政府通过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实现地方政绩,对上面的政策的执行范围、对象、标准、内容的扩大化,使本身的政策走样,变形,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政策的替代,基于有些政策规定的抽象,基层政府在将其具体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得政策名存实亡,政策目标落空,形成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政策的照搬,基层政府对于一些政策,不能很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机械照搬政策,从而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还把责任推到政策本身,造成人们对政策的质疑。

二、我国惠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分析

对于以上罗列的各种惠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执行主体

惠农政策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问题,与执行主体的认知水平,执行能力,价值取向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说过:“一项普通政策得以贯彻到什么程度,通常取决于官僚对它的解释,以及取决于他们实施该项政策的兴致和效率”个别执行者素质不高,对政策的认知能力有限,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执行过程

惠农政策的执行伴随着程序的运行,基层政府执行过程中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体现现代法治理念的精神,而依法行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做到公开透明,而当前的现状是农民不知道惠农政策的具体内容,农民在政策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作为执行机关的基层政府就有很大的自由度,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导致惠农政策的不良效应接踵而至。因此,执行过程中的公开是非常必要的。基层政府首先要作的是将这项政策公开,告之与民,让民众有所了解,这使得政策有个好的开始,其次在执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程序,防止越权行政和滥用权利的行为,乡镇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主体,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因为在具体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越权行政和滥用职权的状况。越权行政就是执法人员经常会做出超越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行使权力实施其无权实施的行为。诸如基层政府对于一些惠农政策没有执行的权力,却以自己的名义去执行。而这种执行必然是基于对政策中利益的考虑,结果是苦了农民,乡镇政府却成了受益者,这明显是不符合惠农政策的初衷。

滥用职权就是指行政机关或其公务员行使职权背离法律目的,背离基本法理。具体到基层政府,由于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不同、可利用资源不同、效用目标也不尽一致,因此基层政府以自身利益为目标取向,通过滥用权力替代式的执行政策。替代式执行是指当执行机关和部门所执行的政策对自己不利时,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上一致,实际上却违背上级政策的实施方案,使上级的政策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以粮食流通的三项政策为例,其初衷是保护农民的利益,由粮食经营部门负责完成国家对农民的粮食补贴。可是粮食经营部门却趁此机会从中捞取油水,与农民争利,出现一开始拒收粮食,然后按压低的价格私下收购后以保护价卖进粮库的违法现象;二是基层政府敷衍甚至对抗执行惠农政策。

(三)执行结果

一项好的政策制定上严格把关,结合实际,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后续工作仍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上级政府将各项任务下放到基层政府,就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了,实际上这只是对任务的传达,对下一级的执行是一种放任,极容易导致政策的半途而废。

三、解决我国惠农政策执行难的对策

(一)执行者

对于执行者素质不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高:

提高理论文化素质,在地方应加强理论政策、文化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党校、干部学校等学习场所,每年选取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题学习,帮助政策执行者更好地理解政策,不断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依法行政意识,政策执行者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和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执行公共政策的始终,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靠律来规范行为。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二)执行过程

执行过程要做到的是信息畅通,避免重实体轻程序,各项惠农政策要及时公开,要建立双向沟通的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横向沟通畅通无阻。要严格遵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务公开相关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公开应主动公开的各项惠农政策。

(三)执行结果

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如何,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后续监督检查是十分必要的。要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就要上级政府加强对基层政府的“上对下”的监督,基层政府之间的“平行监督”,社会对基层政府的“下对上”监督。所以对于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进行事后的监督和评估是必要的,只有法律制定与政策的实施同步进行,随时进行监测与评估才能督促整个政策的执行,这种相互制约一方面促进了政策的正确实施,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执行者滥用权力和越权行使的机会。从而使惠农政策走上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曹沛霖.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9).

[2]彭明春.论公共政策执行变异的成因和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9).

篇5:浅谈惠农政策执行

市监察局

随着城乡统筹建设步伐的加快,投入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不断加大,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今年4-8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依托新成立的42个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整合力量,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专项检查,发现由于制度机制设计以及县乡财力不足、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强农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检查主要围绕2008年以来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新农合、农村五保、低保及到户各类补助补贴的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以市纪委监察局督导、区县纪委监察局业务指导、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整个检查从2010年4月下旬起至8月下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各区县作好动员、人员组织,政策法规培训,相关情况摸排等工作。二是检查治理阶段: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牵头的各工作组,开展对辖区内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治理工作。三是整改提高阶段:各区县及相关涉农部门要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整改,对苗头性、普遍性问题通过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此次检查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创新检查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监督检查力量:全市以片区纪工委监察分局为主体,市纪委、监察局、纠风办为督导,区县纪委、监察局、纠风办业务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成立42个工作组开展检查工作。二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突出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重点对2008年以来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前期已发现存在较多问

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退耕还林、救灾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专项检查,并要求各区县针对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一两个专项,加强重点检查。三是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利用5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项集中检查,保证各检查组有充分时间,走村入户,深入到群众中了解情况,开展工作,逗硬检查。四是注重综合效果:注重在检查中宣传党委政府政策;注重发挥案件查办的治本功能,对于检查中发现的线索,利用纪检监察的优势,迅速组织调查了解,确有违纪情况的,立案调查,迅速处理;注重经验总结,通过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检查,各检查组共提出相关整改意见建议150余条,形成调研文章10余篇,并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到户补贴“一折通”当中存在的问题等形成专报信息、情况参阅报相关领导决策参考。全市共查处涉农政策、资金案件34件,挽回经济损失156.76万元,给予党政纪处分21人,组织处理12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检查工作成效明显,广大农民群众反映良好。省纠风办两次发专报通报全省要求学习推广宜宾的做法,市委冬生书记也对此项工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二、强农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投入资金总量不足,投入主体过于多元。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农民普遍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要办的事很多,尽管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惠农资金投入力度,但资金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尤其在农田水利、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为突出。此外,支农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分配涉及发改、财政、扶贫、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民政等多个部门,存在投入结构不合理,投资渠道过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少数项目限制条件过多,基层工作较难开展。一些惠农项目的限制条件过多,资金安排不足,实施难度较大。如:粮食直补种粮面积难以核实,导致

实际操作过程中易引发矛盾;“能繁母猪”数量和界定核实困难;农村低保对象界定缺乏适用性强的评定标准等等。

(三)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单位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由于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未及时安排相关专项资金,导致强农惠农资金被挪用。二是资金拨付进度较慢。由于部分项目实施时间长、进度慢、验收结算不及时或未实施,导致资金拨付慢。三是未严格执行专账专户核算。个别单位未按专项资金管理要求,严格执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造成专项资金与单位正常工作经费混列混支,账目反映不清。

(四)项目管理未形成合力,项目效益发挥较差。一是由于强农惠农政策涉及部门多,部门的条条框框多,“越位”与“缺位”同时存在,影响项目建成的管护。二是一些项目在前期申报时,未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造成管护责任、管护措施不到位;三是乡镇和部门在意识上“重建轻管”,没能很好地引导群众建立管护的长效机制,这种现象突出反映在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后期维护不到位,项目效益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五)同类工程预算定额标准不一致,项目推进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乡镇、同一整合区域,实施同类型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一致,但投资标准不一致,并且有的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差距还比较大,如:金土地项目与农综土地治理、高产稳产农田、旱山村等项目引用定额就标准不一,造成在推进过程中矛盾突出。

(六)地方配套资金过多,难以落实到位。上级在安排强农惠农项目时,往往要求地方按一定比例投资配套或只有政策无资金,由于西部地区相当比例的县级财力困难,一些项目配套资金很难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受到影响。

(七)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行政运行成本较高。为保证每项政策的落实,县乡政府都需要层层部署,组织人员抓落实,召开会议、转发文件、制作宣传资料、编制账卡表册、核实面积、协调纠纷等,相应增加政府行政运行成本,而这部分经费按项目要求,均完全由县、乡政府自行承担,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三、对策与措施

(一)理顺强农惠农的关系。在制定政策时,应对强农和惠农政策做一个基本的界定,强农政策应侧重从增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设计,着眼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惠农政策应侧重于让农民群众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着眼于保障农民群众生活,提升农村生活水平。惠农是基础,强农是方向,应紧密结合实践经验梳理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同时从条条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避免投入主体多元,确保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综合效益和项目政策效应。

(二)建立补贴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机制。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需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需要工业的反哺,需要城市的帮扶,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探索建立补贴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强农惠农政策效果,发挥补贴资金的效益。要引导带动各方面的投入形成强农惠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直补、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贴息代补等多元投入激励格局,形成新型工农、城乡互补关系。

(三)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针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问题,要及时纠正,保障财政资金使用合法、合规。针对滞留、资金拨付进度较慢问题,要督促各项目单位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项目过程的跟踪检查和完工后的验收管理,严格按合同履约,及时做好资金拨付。针对专项资金未专户储存、专账核算、账务核算混乱的情况,要加强检查督促,及时纠正,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各乡镇和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四)统筹兼顾,尽量减少地方财政的配套压力。鉴于西部多数县级政府财政比较困难,省、市政府应尽可能减少配套或适当降低地方配套比例。同时,要

进一步严格控制出台新的要求县级配套的政策,应区别不同类别的县(区)财力等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配套政策,减轻县级安排配套资金的压力,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五)完善项目建管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自下而上”的竞争申报机制,坚持工程规划“民评”、工程方案“民选”、工程内容“民晓”的工作运行机制,激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热情。认真落实建设责任和管护责任,积极探索农村公益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强农资金投入效益。加强项目资金使用中的监督管理,提高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简化工作程序,改变补贴方式。充分利用乡镇便民服务站,在不改变主管部门政策解释权、补贴对象认定权、补贴资金确定权、补贴程序审核权的前提下,将各类强农惠农补贴项目、标准、金额、领取时间、地点和方式,以“一册明”通知到户,以 “一卡通”发放到户,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篇6:浅谈农村牧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

一、前言

“农业丰则国强,农民富则国盛,农村稳则国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决策,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随着支农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宣传支农、惠农政策,管好用好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愈发重要。2012年我旗的春耕工作已经到来,为了加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我旗财政局组织了这次财政支农支牧政策的培训。在旗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这次培训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了预期成效。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开展农村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培训工作是宣传、贯彻和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强村级财务工作的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推动我旗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全面发展。

二、部分支农政策解读

这次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了财政支农、支牧的相关政策,了解了相关政策实施中的要点以及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老师讲解政策的过程中,不仅对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同时还通过本地方农村地区发生真实

实例进行政策的讲解,这使得我们对于相关政策内容的了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就培训所讲的内容,对与本地区有重要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做简单的介绍(主要介绍二十五项支农政策的其中八项政策):

(一)、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

国家为了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弄产品的品质,促进粮食生产,对农民购买良种给予补贴。补贴对象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水稻、棉花、油菜以及马铃薯七种农作物(油菜、马铃薯主要补给利用马铃薯生产的企业和单位)。我旗地区的粮食补贴品种主要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补贴标准为每亩补贴10元。补贴发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发放现金,将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二是直接供应良种,由省级财政、农业部门组织招标采购良种,农民获得经补贴后价格优惠的良种。

(二)、农机购臵补贴政策

国家为了支持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对农民设立的农业机械购臵补贴专项资金。补贴的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以及符合条件的生鲜乳收购站。补贴比例为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进行补贴。补贴方式为农机购臵资金直接支付给农机供货方,农民将扣除补贴金额后的差价款支付给供货

方。

(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始起步,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农民现状而言,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上来还存在着规模小、实力薄弱等问题,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作用还很有限。因此国家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此项资金主要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成员开展专业技术、管理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组织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同时为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提供支持。补助的方式是由省级财政部门按照专项自己申报、管理等相关要求,自行组织专家评审确定扶持项目。

(四)、生猪良种补贴政策

为了提高生猪良种率和生产水平,减少疫病传播几率,加快推广生猪人工受精技术,国家出台了生猪良种补贴政策。补贴的对象为使用良种精液开展母猪人工受精的母猪养殖场,本地区实行的是能繁母猪补贴。

(五)、奶牛良种补贴政策

为了扶持发展奶牛养殖业,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繁殖效益,增强奶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2006年开始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奶牛良种补贴的对

象是使用良种精液开展奶牛人工受精的奶牛养殖者,享受补贴的奶牛品种包括荷斯坦牛、娟珊牛、乳用西门塔尔牛、褐牛和三河牛等品种。本地区实行的是按照奶牛头数进行补贴的政策。

(六)、小型农田水利补助政策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剧减,导致相当一部分工程运行状况急剧下滑。针对这一状况,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支持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下简称为“小农水利专项资金”)小农水利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持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小农水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两个方面:

一、重点县建设。重点支持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续建、配套、改造,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适度新建小型水源工程。重点县建设的补助方式为定额补助,申报主体为县级财政和水利部门。

二、专项工程建设。主要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最薄弱的环节,重点支持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建设,以及渠道、机电泵站等其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修复、配套和改造。专项水利资金补助的方式为按比例补助。此项资金的申报主体包括农户、农民用

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助政策

我国的粮食补贴一直在流通环节,国有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财政补贴国有粮食企业。这种方式对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起了一定作用,但问题也突出,主要表现为补贴环节多、效率低、农民获益少;国有粮食企业靠国家补贴生存,缺乏市场竞争力;粮食大量积压,流通不畅;粮价逐年下跌,农民利益受损。为解决这一问题,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粮食直补政策正式出台。粮食直补分为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两个部分,补贴的对象为种粮的农民。直补的流程为:核定面积→确定补贴标准→公示补贴信息→制定方案→兑现补偿资金。为方便农民领取补贴资金,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一卡通”直接将补贴发放到农户手中,提高效率,方便农户。粮食直补的原则为:谁种地给谁补;承包地按协议补;抛荒地、非农业地不给补;已退耕的地不给补。

(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从2008年开始,新农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农合实现全面覆盖。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自愿参加,多方筹资。

2、以收定支,保障适度。

3、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我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费个人支

付30元,疾病最高保额为五万元。报销方式为自行垫付所有医疗费用,之后再由本县(市)新农合经办机构按相关规定及时审核报销。

(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2009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农保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新农保基金的筹集方式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标准分为五个档: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国家针对相应档位分别补贴30元、35元、40元、45元、50元。新农保的保障对象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年满60周岁的、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同时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不用缴费,直接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共25项,这里仅介绍这九项内容,其他内容不再做详细介绍。

三、对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和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更好的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在这里我针对国家各项支农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1、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不断规范各级政府苏木嘎查村在财政支农资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要通过财政涉农转移支付,将财政涉农资金直接转移给基层组织,尽可能将上级政府安排的各种涉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由基层组织根据需要统筹安排支出,同时反馈使用情况。

2、要努力整合现有的城乡一体化财政支持资金,对重要领域和重要项目进行重点支持。要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管理体系改革,减少职能交叉,多级次、多部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着力解决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要建立项目库制度,合理安排各项支农资金,着力解决无序申报、重复申报、随意向上争取资金等问题.(二)、解决配套资金制度引发的乡镇负债问题

1、坚持基层本位和农民本位原则,进一步调整配套资金制度,既考虑上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又考虑基层政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

2、严格手续,使配套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强化财政支农项目立项审批工作,对一些苏木嘎查村一味地申报项目,以套取上级财政“启动资金”,但自筹的配套资金又

难以到位的做法要予以制止。要按照部门分块组织上报、专家审核评定、财政综合平衡、领导集体确定的要求进行项目的审批工作,确保支农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监督机制

1、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手续,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涉农行政管理部门的整合与改革上。

2、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要建立资金动态管理机制,以“金财工程”等现代技术为手段,建立财政支农补贴直通车制度,确保财政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3、大力发挥广大农民的监督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目前,我国大多数支农项目的规划与立项基本上由各级政府直接研究确定,作为真正执行者和受益者的广大农民很少甚至没有参与进去,这不仅容易造成脱离实际,导致立项项目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完善支农政策尤其是规范涉农资金管理的制度,必须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制定具体的农民参与的办法和程序。

4、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监管制度是一个艰难的判断、选择、比较、借鉴、创新的过程,它不仅要能够保障三农问题得到足够的、有效的财政支持;同时还要遵循财政法治基本

理念和基本原则,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并制定程序和监管上的规范,以保证财政权力的实施。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建立和健全财政支农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财政支农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四、总结

通过这次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学习,我发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按照财政“支农、惠农”的政策指导下,以帮扶政策建设我们的新型农村,帮助农村农民增产增收;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使我们的农村焕发新的活力。

上一篇:[PK赛]关于奋斗的作文:人生需要奋斗下一篇: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