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分析当今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找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路径,对破解“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经济论文 篇1:

惠农补贴变化早知道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那么,与往年相比,2016年,我国的支农惠农政策又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农民朋友在申报时需要注意什么?

变化一:“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从试点到全面铺开

2015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15年起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等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简称“农业三项补贴”),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去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在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中的部分县市开展“三补贴”改革试点,从今年起,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三项补贴政策合一之后,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另外,80%加上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可以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并不是像现在,只要在农村承包了耕地,就能享受各种种地、种粮补贴。

此外,“目标价格”补贴将会由大豆、棉花,扩展至三大主粮。需要注意的是,农业补贴改革整体将向种粮大户倾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向规模经营倾斜。

与此同时,草原牧民也将领到更多补贴,今年推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适当提高了补助奖励标准。

变化二:农机补贴“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正式发布的2016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2016年的补贴政策将围绕“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方向进行调整完善。

所谓缩范围,是为了突出补贴重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将一些低端的、过剩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剔除出补贴范围,这有利于降低企业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风险。

降定额是对那些市场已饱和、市场价格已下降或者不是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品,可以适当降低补贴标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二是可以减少补贴政策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三是有利于提高补贴机具的使用效率;四是有利于降低企业和管理部门的风险。

促敞开,则是指尽量做到在补贴范围内的产品能够敞开补贴。对于不能一步到位的,可以先敞开一些重点产业和重点机具,这样不仅能体现政策的公平性、普惠性,还可以减少操作程序,减少寻租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从2015年10月1日起,非道路发动机将由“国二”向“国三”升级,也就是说,农用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三”标准了。根据规定:非道路发动机生产企业及经销商不得生产和销售“国二”发动机;2016年4月1日起,主机厂不得生产和销售装配“国二”标准的发动机。

变化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补贴申请不再要求独立法人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发布的《关于调整和完善農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补贴申请也有新的变化。

农业大户也能申项目,不再要求是独立法人。新政策规定,经有关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可以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范围,不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

申请主体不必“两年连续盈利”。对于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来说,只要是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都能够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而新政策规定,申报材料中取消“70%以上来自企业注册地、两年连续盈利、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三不欠’、固定资产净值”等规定。也就是说,申报材料更简单了。

对于财政资金的投入,农民也能持股。新政策明确:鼓励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通常来看,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采取“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现在农民和企业是一体的,但是持股和不持股的角色就有很大不同了。如果农民能够在投入资金中持股,就意味着能够享受分红。如果企业经营得好,农民既有工资、又能分红,收益肯定比光给企业打工强多了。

鼓励各省实行资金“先建后补”。新政策提出,各省可以实行“先建后补”,项目立项批复后先实施、后报账,待项目全部完工、经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验收合格后,再予以报账。农业经济组织不用等钱再建设,申请成功后即可开始项目建设,只要留好各种票据,到项目结算时都给补上。不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等前期费用不能报。

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经济论文 篇2:

破解“三农”困局 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分析当今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找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路径,对破解“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民增收;因素;对策建议

“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呈现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但近几年这种增长态势在趋缓。因此,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对于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1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方式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非农产业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二是支农惠农政策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保障;三是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四是繁荣的农村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2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低质雷同严重,缺乏高质量产品,名特优产品更少,产品缺少竞争力,低质价廉,收入受限;二是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附加值较高的精细加工产品更少,产品向商品转化难以顺利实现;三是区域产品结构相似度高,较大区域内产品品质结构无差别,导致产品流通难、销售难,农产品总量矛盾转向结构性矛盾,“卖难”、“低价”的问题同时出现。

2.2农业增加值呈下降趋势

农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近几年,虽然化肥、農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一直在下降,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四年未变。但由于国际粮食价格连续下降得原因,出现粮食收购企业把最低收购价作为市场参考价,而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在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呈现下降的趋势。

2.3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

农民的知识技能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民对成本、价格、商品、效益等概念不甚理解,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难,农民市场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懂得随市场需求调节产业产品结构,难以利用互联网推销农产品,农民增收乏力。

2.4非农岗位就业不足

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岗位人员技术要求逐步提高,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受到限制,适合农民就业的岗位在萎缩,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幅在下降。

2.5人口的城镇化低于名义的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的目的之一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服务,不但影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制约了农民增收。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主要源于人口的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以,加快城镇化,特别是人口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大趋势。

3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构建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发展格局、体制机制、方针政策、产业结构多方下手,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对策。

3.1加大惠农政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补贴政策一直是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的政策导向性作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缓解生产资料上涨的压力,农民一直受益。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使粮食价格在合理的区间浮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的补贴,降低农民生活成本。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使专项资金在扶贫和巩固温饱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落实并构建支农惠农政策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提高转移资金在农民增收的水平和能力。

3.2调整产业结构

随着人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增加农产品数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难以为继,而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名特优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发展方式大有可为,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3.3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把生产、经营、加工、营销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优化了产品品质、结构,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布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实现产品到商品的跨越,解决了农民的产销问题,化解了农民卖难风险。农业产业化通过对农产品的精细加工,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使农产品的整体效益得以提高。农业产业化依靠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过实现资源的整合,形成支柱产品和主导产业,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4实现人口城镇化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的问题,因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农民是否有能力留在城镇,取决于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和水平。所以,一方面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提高就业的层次和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空间。另外,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转移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均等的权利。

3.5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观原因是农民文化水平低,难以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民适应能力。一要加强对农民各项技能的培训;二要引导农民养成学习科技的习惯,农民的知识能力提高了,农民不但能适应新工作,而且也能应对新的挑战,为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阿娟.论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特区经济,2010,(04).

[2]曹永辉.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J].农业经济, 2017,(02).

作者:郝凤敏 孙玉霞 张书中

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经济论文 篇3: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于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但是在当今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亟需对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转变,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我国属于农业发展大国,其农产品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具有较高的比重。随着我国农业产量的不断增加,使农业经济管理领域逐渐增多,同时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的变化形式,人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调整。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提出了农业经济管理新概念,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理论。随着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尽管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然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与其他国家不同,这让我们了解到了农业发展的紧迫感。所以,我们需要对农业经济进行不断的深入了解,早日让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国际化。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遵循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比较落后,很难适应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当及时的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出合适的管理制度,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在建设主体是农民的情况下,存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我国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多为中小学毕业,高中或大学毕业的比例较低。农民没有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学习,管理水平有限,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度低,没有科学的管理方针和政策,没有先进的管理思维和指导思想,发挥的仅仅是简单劳动的角色。我国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政府没有认识到引进先进管理人才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专业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此外,较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会趋向于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不愿意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3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个地区所重视的对象,我国为了使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不断地制定出新的政策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并对相应的经济管理提出创新的要求。但是,这些规定都只是一种形式,在实际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真正地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出现地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还处于传统的管理理念,这只能应用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没有与时俱进,他们认为农业经济管理与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提高生产力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实他们没有真正地理解农业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

2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2.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各个领域中,这样有效地提升了各个行业的工作效率。在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也随着信息的发展而发展,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信息化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推动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如果管理者能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就能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处理,为农业经济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它不僅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水平,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我国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后,促使我国农业经济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需要建设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如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农业经济相关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的发展,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产业化发展。相关机构通过利益联合,将农业经济推向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发展。农产品生产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模式,提升农产品生产与服务质量,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范围的扩大,促使更多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另外,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市场定位,寻求产品发展,创造产品市场的良好未来,而这都需要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来实现。

2.3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一直以来,因为我国农业经济模式的落后,农民的生产规模都很难扩大,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支农惠农政策的管理,确保所有的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农村农机的数量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增长,有效的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质量。除此之外,在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很多的小型农产品企业逐步的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改革,实现了产业化的生产,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3.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3.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3.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结束语:

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琳.美国、加拿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7(8):162-165.

[2]陈祺琪.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3]何琼.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

[4]陈敏,冯国庆.现代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J].农家参谋,2018(10):81.

[5]董欢.农业经营主体分化视角下农机作业服务的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苏国纲(1977-),男,甘肃武威人,农业经济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科技和行政管理工作。

雷金宏(1977-),男, 甘肃宁县人,助理农艺师、大专学历、农学专业、主要从事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销售、鲜食玉米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实施、农产品销售与品牌建设研究与实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与品牌建设等工作。

作者:苏国纲 雷金宏

上一篇:冶金地质勘查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电子技术下的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