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2024-04-13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在设计上遵循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并体现以下特点:

1、通过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

计算器已融入现代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2、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1111111111=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然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在这节课上,我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加10分,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问题情况给自己加分,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让小组对小组的发言作评价,这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最后再由大家给得分高的小组作出评价。

不足之处:

1、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与估算结合的意识。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不小心就会按错键,输入错误数据,导致结果有误;或者,按健顺序搞错,也发生错误。在计算前应该培养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正确率.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后要特别注意。

2、课前准备应做得充分。由于计算器非常普遍,学校又没有统一购买,尽管我一再强调要带哪一种,学生带来的计算器各式各样,有的是普通计算器,有的是科学计算器,计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关健的是计算位数不一致,这就带来课上计算时的不统一,给上课带来很多的不便,有待以后更好地解决。

篇2:《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一、第一次试教

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4)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

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

(1)认识计算器。

(2)用计算器计算并体验其优点。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4)全课总结。

3.我的设计意图

(1)认识计算器

本教学环节,除利用例题中的两幅场景图外,我又找了几张不同的场景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器的广泛应用,接着出示两种常见的计算器,教师介绍显示器和键盘,说明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主要键的功能。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在介绍计算器功能和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时,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2)用计算器计算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主要让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用笔算或口算来验算,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然后,“试一试”安排了9道试题及“想想做做”

1、2两题。这当中虽然有些题是一步试题,但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大数目的计算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全课总结

主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用计算器算有什么优点和作用?有哪些收获?并提问:计算器还有哪些应用?

4.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试教时间大约多余5分钟,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课堂过于放手,缺少了教师必要的引导,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教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基于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这个内容,安排在课的最后教学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会不深。

二、第二次试教

1.第二次试教前的思考

(1)接下来第二次试教,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大数目用计算器计算比笔算要优越;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鉴于第一次试教后存在一些问题,第二次试教,我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种类、理想中的计算器等,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

2.改进的措施

(1)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实,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计算器的功能及优点”“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计算器的种类”“我心目中的计算器”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内容。课上,按学生准备好的内容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由小组长筛选汇总,在全班汇报。

(2)第一次试教前,我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计算器,并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所以我大部分的时间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由于缺少了我的引导和指导,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不好。第二次试教时,我注重了问题引导。比如:大家都在哪些地方见过计算器?键盘上又有哪些常用的键?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看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效的问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第一次试教时我是按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教学的,试教后,感觉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计算器,对用计算器计算走入了误区。因此,第二次试教时,在完成例题的教学后,增加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辩证看待计算器。我出了一组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谁最先算出结果。

41600÷128,716×98,458688×23×0,300÷3,25×77×4,816÷68×27,学生完成后,我再评议小结,在对比中,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计算器。

(4)前面学生学习“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时,学习热情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把“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这一内容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后。这一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要使学生学习热情再次高涨,教学设计必须要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规律,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疲劳。

再次试教,好几个教学环节我进行了补充或调整,整节课显得充实、有序、灵动,富有情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数学文化,真正体验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和价值,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达成。

【教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都把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上,而教学“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两个内容时轻描淡写,这是导致第一次试教时间多余的一个原因,也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事实上,就“认识计算器”这个内容而言,其教学内涵很丰富,如果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不到位,对计算器没有产生亲切感,接下来怎么能使用好计算器?只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纯工具”来使用,学生对它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体验。

第二次试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计算器的功能、种类、应用以及开发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积极的情感——计算器是人们的好帮手,有义务和责任去认识它、使用它、开发它。再伴随着有效问题的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次试教后,听课的老师都说教学效果很好。

篇3:《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计算器,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 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在计算器的使用中, 感受其存在的优势和价值。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 感受计算器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3.在历史长河的背景下看待计算器的产生与应用, 在时光的穿越中感悟数学文化所独有的魅力, 在对计算器的现实应用与未来展望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憧憬与励志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课前思考

计算器已经融入现代生活, 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使用, 给人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 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

“用计算器计算”教什么?仅仅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 能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吗?这显然是对教学目标的误读。计算器, 作为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的产生, 既有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必然需求, 又有着自己产生、发展的清晰轨迹, 如果我们让学生手捧着计算器, 却不知道这一工具的来源与发展, 不能体悟到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们对这一工具的诞生所作出的艰苦卓著的努力, 就是对人类文化的漠视与轻慢。因而, 不注重文化浸润的教学注定不会是好的教学。

如果作一番深入研究, 我们就会发现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计算器教学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使用计算器的意识?如何将机械的计算器计算与学生火热的思维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体悟到计算器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等。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我对“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进行了如下改进。

教学过程

一、穿越时光, 经历演变

1. 引入:

同学们, 今天我们研究———用计算器计算。计算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计算工具。说起计算工具,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 看看古人是用什么来进行计算的。

设计意图:对四年级学生而言, 计算器并不陌生, 很多学生对计算器已经有所了解并且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然而对于计算工具是如何产生、计算工具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并不了解甚至充满好奇。引领学生穿越时光隧道, 看看古人用什么工具来进行计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认识算筹。

(出示算筹)

提问:同学们, 知道这是什么吗?让我们来听一段介绍。

(录音介绍)

提问:听清楚了吗?这就是古人用来计算的算筹。如果用算筹计算213+121, 该怎么算呢?

演示:先在上位用算筹摆出213;同样的方法, 在下位摆出121;最后将上位的213和下位的121都移到中位, 合起来, 能读出这个结果吗? (334)

3. 认识算盘。

谈话:用算筹计算是人类伟大的创造, 不过, 遇到大数目计算, 该怎么算?经过研究, 人们发明了比算筹更加简便的计算工具。 (出示算盘)

提问:关于算盘, 你有了解吗?用算盘怎样来进行计算呢?

演示:我们一起用算盘来算746+837等于多少。确定个位后, 先拨746, 加837, 从高位加起。用算盘计算时还有一些口诀呢! (八去二进一, 三下五去二, 七上二去五进一)

提问:结果是多少?

追问:看了刚才的计算, 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噼噼啪啪的拨珠声, 伴随着朗朗上口的口诀声, 仿佛把学生带回了农耕时代, 感受久远的计算文化。尽管现在看来, 当时的计算工具相当繁琐与落后, 但从算筹到算盘, 却是人类历史上计算工具演变的一次伟大飞跃。学生亲身经历计算工具的演变历程,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动手实践, 积累经验

1. 认识计算器。

提问:现在遇到繁复的计算, 你会选用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是现代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 同学们都带了计算器, 谁来介绍一下, 你的计算器上都有些什么? (板书:显示器、键盘、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

小结:计算器功能键所包含的功能有很多, 今天这节课我们只研究一些基本的功能, 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研究。

2. 使用计算器。

(1) 基本操作。

出示:154×76896+1123

提问: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谁愿意到前面来算一算?

交流:用计算器计算, 感觉怎样? (方便、快捷)

练习:2896+6593=3363÷57=

讨论:使用计算器, 应注意些什么?

(2) 灵活使用。

出示:560÷70=9876-9870=

师生竞赛:看大家算得这么起劲,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算, 行吗?

小结:看来, 计算器只是帮助我们计算的一种工具,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要使用计算器。计算时, 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学会合理使用。

设计意图:“现在遇到繁复的计算, 你会选用什么计算工具?”通过这一问题, 把学生从遥远的时空拉回到现实。这个环节, 我设计了一个个环环紧扣的练习, 以帮助学生体会计算器的独特魅力。通过基本练习, 让学生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方便、快捷;通过交流讨论, 使学生明确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注意事项;采用师生竞赛的形式, 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让人脑与计算器进行一次大PK。通过分析, 学生发现之所以算得快, 是因为这几题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可以直接口算或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只是帮助我们计算的一种工具,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要使用计算器。

三、寓教于乐, 解决问题

1. 解决问题。

(1) 解决突发问题:丁丁使用计算器时, 突然发现一个问题, 计算器上的数字键“8”坏了, 他能用这个计算器算出“456×18”的积吗?

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追问:虽然大家想的办法不同, 但是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2) 猜数游戏:在计算器上输入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 连续输入9次, 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 最后告诉我商是多少, 我就能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学生说老师猜。

提问:我算的商是81, 你知道我喜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你能一下子猜得很准, 有什么诀窍?

找出规律:商是用喜欢的数乘9得到的, 反过来, 用商除以9, 就能得到喜欢的数是多少。

(3) 挑战极限:11111111×11111111=

提问:8个1乘8个1, 会算吗?

动手操作, 指名汇报。

思考:答案为什么会不一样?

交流:不同的计算器, 显示器显示的位数不一样, 当结果较大, 超过显示器显示的位数时, 就显示不下了。看来使用计算器时, 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遇到这种情况, 怎么办呢?

介绍: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曰:“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意思是遇到较难的问题时, 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8个1乘8个1有困难, 我们可以从1个1乘1个1开始算起。

提问:找到规律了吗?

小结:当计算器的使用有局限性时, 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赖我们的智慧。

追问:如果是9个1乘9个1, 结果是多少呢?如果是10个1乘10个1呢?

延伸:10个1乘10个1时, 规律就发生变化了。新的规律是什么呢?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问题, 感受计算器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通过对突发问题的解决, 学生体验到计算器仅仅是一个计算工具, 当它出现问题时, 还要依靠我们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猜数游戏中, 通过师生互猜, 让学生在疑惑、顿悟中发现猜数的诀窍, 体验到计算器用途之大。8个1乘8个1的计算, 学生计算后发现得出的结果不同, 从而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辨析, 明白不同的计算器, 显示器显示的位数不一样, 当结果较大, 超过一定的位数时, 就显示不下了, 看来计算器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这里, 学生先感受计算器的神奇, 继而解决运用计算器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仅巧妙地渗透了“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2. 介绍计算机。

介绍:在进行一般计算时, 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但是要进行一些复杂计算时, 计算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这时, 人们又发明了计算机。它能以每秒数万亿次的速度进行计算, 过去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计算, 现在只要短短几秒钟就能完成。

提问:听了介绍, 感觉怎么样?而今, 人们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云计算”。

(录音介绍“云计算”)

提问:听了这段介绍, 有什么感受?

四、立足当代, 畅想未来

重温:学了这节课, 你有哪些收获?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人类历史上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吧。

篇4:《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 这节课尝试用“自主探索-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使用计算器,把练习设计成了比赛、游戏等多种形式,把口算、笔算、混合运算、用计算器计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把计算器真正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也学会了在计算器的帮助下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把学生从一些繁重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用计算器计算》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学完亿以内的数和整亿数后,就基本完成了整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运算非常必要,并可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教学对象分析:在深圳这样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很多学生早就会使用计算器,并有良好的生活经验。根据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自主地进行探索活动,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认识并会使用“M+”、“MR”和“MC”键。

过程与能力目标:在活动中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竞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规律性的探索,体会数学计算中的神奇和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教师制作的Flash课件,学生人手一个计算器。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

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采取“自主探索-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

教学过程实录

1.计算比赛

(1)谈话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几道题,我们来个计算比赛。今天的比赛和以前有一点不同,你们可以选择用笔算,也可以选择用口算,还可以借助你们所带来的工具算。那我们就准备开始了。

师:(选一个学生提问)了解一下,你打算用什么来计算?

生:计算器。

师:(问另一个)你呢?

生:计算器。

师:(问大家)你们呢?

生:计算器。

师:准备用计算器的同学请举手。

(生都举手。)

师:怎么都准备用计算器呀!计算器好吗?好在哪里?

生:计算器算得快!

生:计算器计算得准。

师:计算器这么好,那我们今天一整节课就都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2)介绍计算器

师:既然要用计算器来计算,那我们先认识认识它。计算器上面都有些什么呀?我们要计算要用最基本的哪几个键呀?

(请学生上台自由介绍。随着学生的介绍,教师板书简单的功能键的作用:ON,开机键;OFF,关机键;AC,清零键。)

(3)活动:计算比赛

师:都认识了?那我们开始比赛了。

①课件出示第一组题目:

756+456=?;589×76=?;

41600÷128=?;3028-2965=?

师:(问生A)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呀!来算给大家看看你的结果,并把你的经验告诉大家。

(让学生上展示台展示计算过程。生A演示按键过程。)

师:大家发现没有?他的按键过程有什么窍门?

生B:他是先把一个数或者一个算式记下来再按,不是看一个数字按一个数字。

师:有道理。(问生A)你还有什么窍门吗?

生A:我对键盘很熟悉。

【设计意图】设计一些大数目的四则运算,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省力。针对练习组织学生交流使用计算器的好处和技巧心得,让学生更加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②课件出示第二组题目:20×4=?,并请算得最快的学生说答案。

师:这次生C最快。

生D:他没有用计算器。

师:哦!(问生C)你怎么不用计算器呢?

生C:这道题口算更快。

师:看来不是所有题都用计算器更快,比如这道题口算更快。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题是让学生能够体会什么时候才用计算器。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遇到大数目的计算才用计算器来帮助。

③课件出示第三组题目:

40000-165×182=?

生E:9970。

生F:我的答案是7249970。

师: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

生E:因为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他们先算了减法。

师:哦!原来许多同学是按顺序计算的呀。你们知道计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那计算器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有没有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器呢?

生G:有一种科学计算器知道运算顺序。

师:对,是有的,你真厉害,还知道科学计算器。我们这里有吗?(让有科学计算器的学生上台展示。)

师:我们用普通的计算器,用什么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拿着计算器来演示一下。

生E:我先算165×182=30030,然后减去40000得到-9970,结果应该就是9970。

师:你真棒,还知道负数,而且还没忘了把前面的负号去掉。

生H:我先算165×182=30030,然后用40000减去30030就得到9970。

师:(问生H)那你把前面得出的结果记在哪里了?

生H:脑子里。

师:记性真好。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告诉你们,你们很聪明,会用脑子记,计算器也会记。你们看(教师演示计算方法)。

师:你们看清楚老师用了哪些键吗?

生:M+ 和 MR。

师:对。(边说边板书:M+,记忆键;MR,提取记忆键)

师:来,我们一起来试试。(边说边板书:165×182→“M+”→40000-“MR”=)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多了一个什么字母?

生:有个“M”。

师:对!那是因为计算器很负责,还帮你记着刚才的结果呢!我们要清除它,可以用MC或者AC键。

师: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这次要求用到记忆键和提取键。

师:现在准备好了吗?开始!

④课件出示第四组题目:35496÷(34×58)=?,并请一位学生说出答案。

师:计算这道题,用刚才倒着计算的方法可以吗?

生:不行!这里是除法。

【设计意图】设计这两题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在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学会使用记忆键来帮助记忆中间数。设计“35496÷(34×58)=?”这道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倒着计算的,从而进一步体会记忆键的方便之处。

2.游戏激趣

师:我们使用计算器的本领提高了,下面就用它来玩个游戏。

课件出示接龙游戏:

142875×1=?;142875×2=?;142875×3=?;

142875×4=?;142875×5=?;142875×6=?…

师:观察一下乘数,你发现什么?那么,哪个键可以让我们的计算更方便?请把它们的答案填在书上101页。

(在这里,学生如果使用记忆键把142857这个因数记忆下来,每次运算的时候再提取就非常方便快捷了。)

师:计算完这组题目后,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的积,看看你会有怎样惊奇的发现。

(学生会发现它们的积非常有规律。)

师:(继续引导)你们再计算一下142857×7,看得数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发出惊叹,得数是999999!)

师:(介绍142857的奥秘)142857,它发现于埃及金字塔内。它是一组神奇的数字。有人说它证明一礼拜有七天,且礼拜天需要放假。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六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第七天它们就放假,由999999去代班。它还有更神奇的地方等待大家去发掘,如果你发现了它更多的秘密,请与我们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除了让学生体验到计算器的方便快捷外,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中的神奇和趣味,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探索规律

课件出示题目:

11111111×11111111=?

生:我算得的答案是:123456787654。(教师板书)

师:这个答案对吗?有点问题,末位怎么会是4呢?肯定错了,不信你看看计算器上已经提醒你了,屏幕上是不是有个字母E?

师:你猜它想告诉你什么?

师:E或者ERROR表示错误的意思。哪里出了问题呢?

生:我知道了,是我们的计算器能显示的位数不够了,所以显示不完答案。

师:原来计算器的显示屏是有限的,我们人脑装的数呢?

生:是无限的!

师:那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仔细观察,认真比较,探索其中的规律。

前四步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根据规律推算得到: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课件展示:

师:你们看多美呀!这就是数学中的美!

【设计意图】故意设计此题,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也有计算不出来的题目。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计算出来,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器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最后“宝塔数”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美。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师:你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使用工具帮助计算的吗?(播放《计算器发展史》。)

【设计意图】通过短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算筹、算盘,认识第一部计算器,并认识到现在的计算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而且款式多样、功能的强大,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反思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我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这节课里,我注意避开计算的枯燥乏味感,把练习设计成了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时而轻松,时而兴奋,把学习变成了一种快乐的旅行。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这节课用“自主探索-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使用计算器。很多学生在上课以前就已经会使用计算器,也就是说学生有良好的生活经验作基础。所以,我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以后,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了解和介绍计算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课上的效果也很好。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领会到了并非所有的计算都需要使用计算器,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2.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但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暴露的真实问题,恰当地组织交流和讨论,将会使之成为教学的最佳资源。譬如:我本来预设在介绍了普通计算器以后再介绍有的科学计算器也可以识别运算顺序,可是上课的时候,有学生提前说出他的计算器能够识别运算顺序,我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上台演示,提前让学生学习了怎样使用科学计算器。虽然这并不是这节课预设的内容,但它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我认为它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

再有:在教学11111111×11111111的时候,有的学生直接根据计算器的显示屏幕上的错误数据:123456787654 的构成猜想后面不能显示完的数一定是321,于是,我抓住学生这点思想的火花,让他们继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学生通过推理验证了这个答案时非常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猜想-推理-验证”的研究能力。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这远比做大量习题理解得要深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不足之处

篇5:用计算器探究规律的教学反思

借助计算器探究规律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吗?抑或是掌握计算的准确度?这节课应该怎样上?两节课的计算器教学已经结束,我却陷入了沉思。

上节课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的`22222222×55555555的结果五花八门,我曾经提示:“你看,这么多的2和这么多的5相乘,能不能想个巧妙的办法,从简单的算式入手,尝试解决呢?”没想到,还真有几个孩子说出先从2×5=10开始,看能否找到积的排列规律!!

于是,有趣的算式出现了——

2×5=10

22×55=1210

222×555=123210

2222×5555=12343210……

“我好像发现规律了!”我听到几个孩子小声嘟囔着。

”积当中最大的数字就是两个因数的位数,然后再从大到小排列到0就行。“赵洪涛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从1开始,因数是几位数就写到几,倒过来再写到1,最后加一个0。

”看来,计算器虽然有时候不能计算出像22222222×55555555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计算的结果,找到积与积之间的排列规律,根据规律就可以写出结果了。当然,这个规律的探索还需要同学们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试一试,好吗?“

…………

篇6:《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教学设计教学层次清晰,注意合理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篇7: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二、联系实际,密切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我设计了几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的思想教育。

三、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优劣。

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不足,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优劣,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目,全班分为两组,一组用计算器计算,一组不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是数目较大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小组获胜,从而体会到计算器的长处:计算快、算得准。第二组是一些数目较小,有一定运算规律的计算,口算就能解决的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数目较小,或有一定规律的计算,应该用口算。从而避免盲目用计算器的问题,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精心设计,人脑与计算器大战

计算器学生用后,会有强烈的感受:它很聪明,自己很多算不对,或者不会算的题目它都会算,它比我们人脑都聪明。怎样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想法。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1111111×1111111,这道题计算器算不出来,然后我又出示了这样几题: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完成后三题。1×1=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 学生找出规律,自然就解决了“1111111×11111111”这道题,最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深刻感受到“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

五、实践操作,深思不足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对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周到。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计算器完成一系列的操作,速度较慢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中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可以合并于最后一题,在最后一题中充分体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举两得。

2.过分追求完美。由于对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速度考虑不周到,故就不能将整个过程实施,由于是竞赛,我想完全实施,想追求完美,实际效果不理想,感觉前松后紧,过程不流畅。其实在后面练习的环节,每一部分停止都可以。

3.有些环节处理

篇8:巧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探究教学

图形计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数学学习与教学 (中学与大学) 的手持技术。图形计算器具有“便携, 实时, 准确, 综合, 直观”等优点, 它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图形功能和简单的编程功能, 能进行一些数理实验, 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学习活动。今年暑假我有幸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时有幸参加了上海德州仪器的TI-Nspire (简称:TI-图形计算器) 图形计算器使用培训, 深刻感受到TI-图形计算器搭建了教师和学生理想的数学活动平台。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高中数学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与函数有紧密地联系。但是, 因为函数部分的概念抽象, 综合程度高, 解题方法灵活多样, 故其难点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应用TI-图形计算器的函数功能和绘图功能, 可以大大的简化问题, 使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逐步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 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数学课堂使用TI-图形计算器的几点尝试及反思。

1 借助TI-图形计算器, 研究初等函数的性质

基本初等函数是高一数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传统的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借助TI-图形计算器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学生学习兴趣高, 学得快, 记得牢。

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 指数函数的底数与函数图象的关系, 既是教学的重点, 又是难点。多数情况下, 老师都是直接给出函数的图像, 然后通过图像告诉学生指数函数的一些性质。这样教学虽然教师讲起来会比较省力, 但是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 更重要的一点是, 学生忘得快。如果能将探索指数函数性质的任务交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来探究指数函数的底数与函数图象的生成与关系,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这样处理, 一方面教师教得容易, 另一方面学生经历图像的生成, 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一: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案例节选。

1) 请你利用图形计算器,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y=2x, y=3x观察这两个函数图像与底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探究:

y=2x, y=3x的图像分别如下:

总结归纳:当底数>1时, 底数越大, 图像在第一象限上升越快。

小组探究:

总结归纳:当0<底数<1时, 底数越小, 图像在第二象限下降越快。

2) 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小组探究:

问题回答:二者图像关于y轴对称。

小组探究:

问题回答:二者图像关于y轴对称。

归纳总结:底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指数函数, 其图像关于y轴对称。

3) 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吗?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 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 归纳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 还取得了较传统教学好的教学效果, 可谓一举多得。

2 借助TI-图形计算器, 研究未知函数图像和性质

在学习函数的性质时, 对于未知的函数,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尤其是在研究复合函数时, 学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需要判断“内、外”层函数的单调性,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 教师往往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只能让学生先记住方法, 通过死记硬背来做题。如果借助图形计算器, 让学生能够首先直观的得到复合函数的图像, 再来研究和理解“同增异减”, 就容易多了。

案例二:复合函数单调性的研究。

内层函数u (x) =x2-2x-3的图像:

单调区间:单调减区间 (-∞, 1];单调增区间[1, +∞) 。

外层函数g (u) =2u的图像:

单调区间:在整个定义域 (-∞, +∞) 上为增函数。

3 利用TI-图形计算器求超越方程的近似解

TI-图形计算器的图象功能和交点功能可以求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 从而进一步得到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的坐标, 这为通过数形结合求超越方程的近似解提供技术支持, 也为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提供技术帮助,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自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割裂分家万事非。”说的正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案例三:求方程x=3lgx的近似解 (精确到0.01) 。

分析:画出两个函数y=x和y=-3lgx的图象, 其交点的横坐标便是所求方程的近似解, 于是通过TI-图形计算器测量其交点坐标进而求得方程的近似解。

1) 在函数编辑器中输入函数y=x和y=-3lgx并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它们的图象, 如下图。

2) 在图象窗口下, 利用求交点的功能便可以作出函数y=x和y=-3lgx图象的交点, 并显示交点的坐标为 (0.6198, 0.6232) , 如下图。

于是所求方程的近似解为x≈0.62。

这种题型, 在传统的教学中, 最多只能让学生判断方程的解的个数, 而具体的解是什么, 则基本上回避。这样给学生有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甚至有时由于手工作图的误差太大, 连方程的解的个数也可能会判断失误, 而这时我们教师虽然知道学生判断失误, 但也不能迅速、准确、直观地给出学生的失误原因。但是利用TI-图形计算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4 利用TI-图形计算器的课堂教学心得

4.1 TI-图形计算器进入课堂教学, 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

TI-图形计算器进入课堂教学, 不仅解决了学生怕数学, 觉得数学难、枯燥无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图形计算器的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从听数学、学数学到做数学, 再到玩数学,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再到创造性学习,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TI-图形计算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诱发学习动机, 既把当下流行的手持技术用到课堂, 也利用课堂“数学实验”使学生了解特定学习知识的生成, 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亲身体验对数函数性质的形成过程, 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4.2 利用TI-图形计算器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 促进课堂探究的展开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重视数学发现的最后结果,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记数学、练数学、考数学。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强调, 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 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获得“做出来”的数学, 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研究也表明了这一观点:人们在学习时, 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 如果动手做的话, 可以达到90%以上。数学课堂引入TI-图形计算器, 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 帮助学生情意相融、手脑并用地“体验”数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操作, 用心去体验数学,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积极的认知态度, 提高数学的综合素养。不仅促成学生领悟知识, 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数学直觉和科学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4.3 TI-图形计算器只能是辅助我们的数学教学, 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课堂上要科学的运用TI-图形计算器, 不能以TI-图形计算器代替传统的和正常的数学教育活动。同其它多媒体一样, 如果我们过多的依赖于它, 很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如对于函数的教学, 如果我们一味地利用TI-图形计算器代替手动画图, 则会削弱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理解与掌握, 从而使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TI-图形计算器只能是辅助我们的数学教学, 只能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它不可能替代我们教师, 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TI-图形计算器只能是我们的教学工具。课堂上如何处理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何在使用现代手持教育技术发挥交互式教学的优势?如何在使用现代手持教育技术的教学中, 把课内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们以后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4.4 TI-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应更新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利用TI-图形计算器推进课堂学习中, 我们首先要更新自己理念。我们数学学习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某个数学公式、定理的结果, 而更应关注学生参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 哪些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堂研究课的主旨就在于此, 不是单单传授一个新的知识点, 是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通过几次的教学实验发现, 教学中运用图形计算器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现在学的算法、统计、概率。但是在刚开始的阶段, 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 学生不能很快掌握TI-图形计算器使用技术, 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些影响。

5 结束语

函数作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既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又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应充分利用图形计算器, 发挥手持技术的优势, 结合高中数学函数教学, 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数学1[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

篇9:《巧用计算器》教学的思考与设计

浙江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安排“巧用計算器”,一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是进一步掌握鼠标的操作技能。同时,在本课中学生开始接触到键盘,主要用到小键盘来操作计算器,为后续课程使用键盘做一个铺垫。本课以计算器为例,初次引入了程序这一概念,让学生知道在计算机中是通过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的,“计算器”就是计算机中的一个程序。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使用计算器,掌握“删除”与“清除”对应的两个功能键,并能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复杂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如何让学生规范操作键盘的指法,并能正确地理解运用呢?指法原理和键盘操作方法的引入是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

大胆构思,小心实施。教学需要教师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可控制的创新,用鼠标和键盘操控计算器是多数学生的现成经验,教师引入指法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个最近发展区,引入教材表面没体现却一直蕴涵着的知识,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与需求,促使课堂效益的产生。

“三度”推进,力求高效。兴趣是激发孩子学习欲望的动力,从计算的历史入手,酝酿课堂的温度;从对比计算器和认识功能键入手,营造课堂的广度;从定位键和指法的原理入手,构建课堂的深度。通过三个维度精打细磨诸多课堂教学元素,构建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知识梳理与教学目标

1.知识梳理

2.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能找到计算器的位置并能打开,说出计算器窗口上各个按钮的名称和作用。(2)指出Num Lock指示灯的位置,说出它的作用,并能打开和关闭。(3)会用鼠标操作计算器进行运算。(4)会用正确的小键盘指法操作计算器进行运算。

教学重难点:会用正确的小键盘指法操作计算器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1.用情境创设有“温度”的课堂

师:今天,王老师碰到一位三年级的同学,他说有几个算数题做不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他吗?

课件出示:1+9= 20-14= 24×6= 84÷6=

师:再来算算这个算式:2569×6985=

师:我们刚才计算的时候用到心算、口算、笔算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类计算发展的历程吧。

设计意图:认知矛盾冲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初识计算器,经历探索过程

(1)越算越快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小电影,我们看看这里面的人都是用什么工具计算的。说说人类计算经历了哪些历程?我们今天就要用计算机里面的计算器来学习计算。

(2)打开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样打开,又怎么用呢?我们可以请教书本里面的小老师,书中第10页已经告诉同学们怎么去打开计算器这个工具了。

(3)认识计算器

课件展示,电脑中计算器和生活中的计算器有什么不同。

师:清除键和退格键有什么作用?

尝试练习:1000-91+87=

教师故意读错数字,要求退格。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体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产生有效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提炼知识,挖掘知识深度

(1)认识小键盘

师:拉开键盘看看,和生活中的计算器最像的是哪一部分?

师:Num Lock键和指示灯有什么关系?和数字输入又有什么关系?等于号又在什么地方?请你研究一下。

反馈:说说Num Lock键和指示灯的关系。

(2)小键盘指法

想一想:数字键区有4列键,5个手指怎样分配?

说说你的理由。

反馈:教师指名学生说说指法。教师出示课件,明确五指分配原则,尤其是定位键。

师:我们来试试看,你能一一对应吗?

看一看:为什么要用指法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银行工作人员对账练习视频)就会知道,正确的指法对计算是多么重要。

(3)小键盘计算输入

练一练:听王老师口令,用正确指法输入数字或符号。

反馈:刚才你去看键盘了吗?说说你的经验。

算一算:请你帮王老师算一算这组成绩单。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4.小结延伸

(1)作品评价

晒晒你今天的计算结果。

(2)小结

和同学分享你的收获,这样来说一说:

我今天学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最有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注重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篇10: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另外,学生刚刚接触电脑,对电脑的认知和操作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

首先鼓励学生说。说的过程其实是知识内化转为外化的过程,表现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会操作但缺乏说的勇气或方法,所以教师的表述就起了示范作用,鼓励和要求学生的表述正确、规范。

篇1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P29例10及做一做和练习五第7、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分析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事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 教学难点

发现商的规律。

第一步 课前准备计算器

第二步 教学实施

复习导入

2、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循环小数,知道两个数的商有些是有限小数,有些是循环小数。比一比,看谁能很快知道下面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板书:1.59÷17=

19.89÷5.2= 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较麻烦的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导入课题,揭题。

二、自主探究

1、用计算器计算。

1÷11 =

提问 : 你看到这些题有什么想法? ÷11 =

学生: 计算太麻烦,用计算器算又准又快。÷11 =

老师:尊重你们意见,可以使用计算器,但要求计算后 4 ÷11 =

观察结果,找出其中的规律。5 ÷11 = 观察发现规律。1÷11 = 0.0909 …… ÷11 = 0.1818 …… ÷11 = 0.2727 „„

(1)自己观察。独立发现。÷11 = 0.3636 „„

(2)小组交流、互相借鉴 5 ÷11 =0.4545 „„

(3)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板书规律

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且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引导学生观察。

1÷11= 0.0909 „„的循环节是09; ÷11 = 0.1818 „„的循环节是18; 3 ÷11 = 0.2727 „„ 的循环节是27; 根据这一规律,不计算,你们能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吗?

用规律写商。6÷11 = 7÷11= 8÷11 =

9÷11 =

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商。独立完成,略有困难的,可结伴完成。集体订正后,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引导学生说出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拓展练习

探究乘法的计算规律。

3×7 = 21

3.3×6.7 = 22.11

3.33×66.7 = 222.111

3.333×666.7 = 2222.1111 3.3333×6666.7 =

3.33333×66666.7 =

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找出积的规律,试着写出后2题。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写出这些题的结果的?根据积的规律,写出了它的计算结果 积的规律:第一个因数中有几个3,积中就有几个2与几个1组成。

5、课题练习

(1)教材31页第7、8、9题。

(2)用计算器计算,写出结果,找出规律。111111111÷9 = 222222222÷18 = 333333333÷27 = 555555555÷45 = 888888888÷72 = 999999999÷81 = 第三步

篇12:《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已不成问题。但在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先确定算哪一步(即找中间问题) 会有一些困难。

“主题图”它是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情境图由上、下两幅图构成,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上图是用图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观察读懂,下图中呈示的人数是不完全的,需要联系上图来获得信息。

这种上、下图之间的关系需从两幅图中间的`一个图标(箭头)来发现,解题思路分析采用的是分析法。而在这之前,解决问题例题中的情境图都只有一幅,图中的信息也是通过对话框+图画来表达与呈现,解题思路分析是从条件到问题联系起来想的。

当两幅图一起呈现后,学生看到了很多数学的、非数学的信息,由于脑海中还没有问题意识,所以找信息没有了方向性,提问题也就漫无边际,只要是他们能想到的,就一股脑儿全提出来了。显然,学生对连续的两幅图的意思不够清楚,出现了负迁移,致使提问题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只有几个灵巧的学生意会到了人数的不确定,大部分学生还是处在一片茫然之中。

篇13: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一、计算能力下降的成因

1.追求情境创设, 忽略基本训练, 计算技能不实

课改后, 教学一般直接由情境导入, 计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 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课堂上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让计算与应用结合.于是, 有不少教师就特别注重去创设这些情境, 一个接着一个, 一串接着一串.如, 口算一道题, 采用4人小组合作;游戏活动中, 由于题量不足, 带有速度要求, 常常是优等生积极参与竞争, 学困生在一旁观望.这样的情境大串联, 势必影响学生探究算法、感悟算理, 造成教师在情境创设与教学的调控上存在差距, 课堂教学常常为无效信息干扰, 使得教学进程受阻, 课堂训练的密度大打折扣, 教学效率不高, 教学技能不实.

2.追求片面热闹, 忽略算理的指导, 法理不明

课改后, 教师纷纷转变教学观念, 抛弃了原有的填鸭式讲解和机械练习, 代之以大量的情境再现,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部分教师忽略研究, 滥用小组合作学习, 追求片面热闹, 使得许多浮于浅表的所谓合作占用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相反对算理的理解与分析却明显用功不足够, 缺少算法总结, 缺乏练习达成, 从而走向计算教学的另一个极端———“重算理, 轻算法”.

3.追求策略多样, 忽略优化指导, 教学效果不高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片面地理解为形式上的越多越好, 故而在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这样无效的提问.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 往往出现一方面教师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 花了不少时间;感到眼花缭乱, 无所适从, 找不到最优代算法, 从而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在错综复杂的计算方面前更加茫然, 力不从心.这是一种高耗低能的教学.

二、改进计算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改进计算教学, 走出计算教学的误区, 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寻求情境引入与复习铺垫的和谐结合.在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以前经常使用过口算练习、复习铺垫、精讲精练、变式训练等传统方法的合理成分, 教学要认识到各种方式的优点和局限, 更好地实现与一些传统做法的合理“嫁接”, 形成优势互补, 争取计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那么, 如何使情境引入与复习铺垫的和谐结合?我们认为, 要分清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同化”还是“顺应”.如果是“顺应知识”的, 可在情境创设后复习铺垫, 以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忧;如果是“同化知识”的, 可在创设情境的同时适当进行复习铺垫, 但不宜过多, 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抑制学生的创造个性.

2.寻求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算法多样化要求学生在研究数学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 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但“算法多样化”离不开“算法优化”.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使两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呢?我们认为, 关键在于算法的交流和计算方法的体验上, 让学生在交流和体验中逐步学会“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 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寻求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和谐联结.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说:“不论选择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学科特定的一般原理;二是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他认为理解学科结构有助于学生记忆, 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缩短新旧知识间的差距.由此可见, 在计算教学中, 算理和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 是理解算法的前提, 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 它们是相互联系, 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切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中“重算法, 轻算理”的模式固然具有不可弥补的缺陷, 但它在落实双基目标中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现行教学上“重算理, 轻算法”的做法却走向了计算教学的另一个极端, 同样不足取.如何寻求算理和算法的和谐联结?我们认为, 在算理直观化和算法抽象性之间应架设一些桥梁, 通过教师的引导、铺设, 为学生搭起理解的台阶, 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度和演变过程, 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4.寻求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的和谐融洽.教学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 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数量训练才能形成, 而现在解决问题又融入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学习中, 又不能忽视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技能与解决问题和谐融洽, 以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成效.如何达到有机融洽?我们认为, 首先, 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 认清每节课是以计算为重点, 还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 把握好“算”与“用”的度.其次, 在理解算理时, 要以实际事例 (用) 为依托, 感悟算理, 再通过一定训练形成技能后再用于解决问题, 为解决问题服务.只有这样, 学生的计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篇14:巧用问题优化计算教学

一、巧用生成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思维是关键,让学生会算,也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算,要懂得算理,体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寻找方法的最优化,充分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训练,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笔者曾在数学课上列出例题:16×4。此时,学生刚学完不进位乘法。笔者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完成。学生尝试后给出的下面六种方法(图1)。

面对学生生成的实际问题,笔者并未给予评判,也没对答案进行点评。学生在计算中会出现这些问题,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学生错误可能有这几种情况:第一,是偶然性错误,主要是学生粗心大意造成的;第二,是稳定性错误,主要是学生概念不清,运算规则理解错误;还有的便是个别性错误和普遍性错误,这是由个别学生的思维误区引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带学生一起来分析。

1. 估一估,判范围。估算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有初步的预估,不会让结果差得太多。估算也可以作为计算检验的一种方式。计算教学要加强学生的估算能力。16乘4,把16当成20去乘4,结果是80。那么16乘4是比80大还是比80小?学生都知道比80小,因为把16估大了。那如果把16当10来估,结果是40,那16乘4的结果比40要大。这样就可以发现16乘4的结果在40到80之间。这样一估,学生一下便能找到答案的范围,也学会如何去检验自己的结果。

2. 摆一摆,明算理。《课程标准》要求不程式化地讲算理、记算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直观、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小棒是很直观的学习工具,三年级的学生借助其进行学习,符合他们的学习心理。前面的例题中还有几种结果在估算之内,那问题在哪呢?这时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理解算理。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4个16根正好是64根。把右边4个6根合起来可以看成2个10根和4个一根。左边4捆是4乘十位上的1得4个十,加上右边24进上来的2个十得到6个十,再加上剩下的4根得到结果是64。

3. 优化竖式,明晰算法。在多种得到结果的方法中,要找到最好的算法,这也是算法多样化,寻找最优化。从图2中我们清楚理解了算理,知道16乘4的结果是64。通过上面的结果列竖式(图3)。

4. 找出原因,分析错例。第一种是进位直接写到积当中了,再把4乘十位上的1写到百位上去了,没理解4乘10得40。第三种是学生把4去乘进位2,再加上进位了。第四种是学生把进位写成1了。第五种是十位的1没有乘,直接用十位的1加进位2得到3。第六种是学生用4乘1完再去乘了进位2得到结果。

这道计算题充分展示出学生对计算的不同思维,这样让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能更有效地帮教师去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更好地发现不足,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巧设问题情境,加强运算意义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要与生活实际联系,理解运算的意义。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加强应用意识,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发现算式的特点,计算的规律。数学学习需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乐趣。计算教学本身比较单一,有些计算规律很枯燥,甚至要学生机械地去记忆。怎么设计有效问题让计算变得有活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问题和学生联系得越紧,学生越有兴趣,就更容易在解决问题时发现新知识。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就利用学生购买新校服创设问题——我们班买了45套校服,一件上衣56元,一条裤子44元,这些校服一共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想法:45×56+45×44和(56+44)×45。这两种想法展示学生的两种思考方式,但这两种做法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又有什么联系呢?从算式看我们可得56个45加上44个45就一共是100个45。所以45×56+45×44=(56+44)×45。此时,笔者问:“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样,自然便让学生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原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量关系来寻找算式的规律,感受运算规律的意义,这比只用算式更明确,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这两个算式是可以相等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也会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

三、巧用书写问题,抓好计算细节教学

计算正确是计算学习的核心。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高,教师和家长总是很困惑,觉得这是粗心、不认真。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很多错误其实是学生小小的失误造成的,要学生算对,良好的习惯是不可少的。培养良好的习惯,笔者认为要抓好细节,特别是书写的细节。在书写时,要求学生做到抄题一要校对,对抄下来的数据要会检查,做到不错抄、不漏抄。二是书写时要做到字迹端正,书写规范,严格按书写格式来写。抓好细节,注重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教师要带头书写规范,把好学生的书写关。教师更要做到持之以恒,长期严格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伴着学生,错误自然就减少了。

要优化计算教学,除了运用好前文所述的几个“问题”外,我们还是要继承一些传统,做到熟能生巧。学生在明算理、懂算法后,要有一定的强化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学生计算起来就会轻车熟路,错误率也会降低很多。所以思维是计算教学的核心,算理是筋,强化训练是骨,只有筋骨相连才能强大。最后,我们总结为:计算无捷径,只有细与勤,算理是关键,方法是眼睛,书写要工整,多练多比较,只要功夫到,计算自然成。

上一篇:任职回避制度下一篇:七年级暑假见闻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