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2024-05-08

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化学计算题专题复习反思

第六师一0五团学校

孙玉婷

化学计算使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继续学习及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它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化学计算的技能和培养一些能力,因此在化学课教学中我有突出了计算习题的教学,因为:

⑴ 学概念是化学计算的基础。

通过化学计算,可以了解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把握程度。这样,教师就能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例如:学生对溶解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的换算经常搞错,那就必须从这些概念出发,弄清它们的涵义,然后从溶质、溶剂、溶液的量的单位寻找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得到解题的途径,这样通过化学计算,使学生对化学概念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⑵通过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学生熟悉解题的一般要求,把握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爱好,可以使学生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机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引导学生多中选优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3)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化学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化学综合计算题,把较多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知识和多种计算机能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计算题的练习,可以更好的练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化学计算技能和解题能力。在加强综合计算题指导时,着重点放在题目的分析和解题思路上。复习中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也就是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属于哪种类型的计算,需进行哪些换算,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更是让学生加深了印象,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学生的练习,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解题的格式,明确了解题思路。但对于较难的计算题时,很多学生还是难以找准基本关系,极个别对化学方程式不熟悉的学生,还应从化学方程式方面着手。

篇2: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推断题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题目。通常以常见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载体,以方框图或其他简明符号给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逻辑推理的综合能力。这类题既能考查同学们掌握元素与化合物等知识的熟练程度,又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抽象、求异、发散等思维品质。这类题型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文字表述少,包含信息多、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推断过程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分析,计算和逻辑推理(讨论)并重。且这类试题知识容量、思维容量大,可以随意调控试题的难度、梯度、开放性以及学科内的综合等,因此也是拉分的一个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两点成功之处:

一是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结合试验解决难点,注重方法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乐于探知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重、难点把握准确处理得当。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考中寻找方法,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很难想到,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精讲点评,通过例题及时总结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方法。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力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在进行本节课的难点,即寻找“突破口”时除介绍突破口要抓住“特”字外,为学生展示了(利用演示文稿)记忆 “特”字的具体方法。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和准备不足,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我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即:

一是 “备”。备课除备教材、还需备学生,但我在备课时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答题程度等分析得不够准确,备课除备教材、还需备学生,但我在备课时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答题程度等分析得不够准确,所以我选择的例题和习题,对我的学生来讲还是难了,课堂容量也大了,导致课堂效率低。

二是学案的设计。在设计学案时,知识储备考察环节可设计为课前预习环节,或以作业形式提前布置,然后在上课时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从中选出的好的总结方法或记忆方法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间的互补学习,又可以赢得宝贵的时间,从而将学习重点放在解题思路上。三是幻灯片的设计。在制作幻灯片时,忽略了放映效果,不仅字号太小,放映时还很模糊,导致教学效果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制作要领。

篇3: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专题,构建,精选,稳中有升,兴趣

进入初三下学期后,学生的学习重点逐渐从对于新知识的摄入转移至对于旧知识的复习,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和乏味。如何有效地做好初三化学知识的复习工作,便成为了老师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化学学科,考虑到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庞杂细碎,所以,我们教师更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路径。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小专题复习的方式十分值得推荐。

一、专题开设脚踏实地,精选内容逐个吃透

对于专题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是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教师要时刻牢牢把握小专题复习服务于整个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基本知识出发、从中考考点出发,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保证小专题复习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涵盖所有化学知识点。在复习课上光老师梳理知识点,提问学生,特别在五、六月份比较热的季节里进行这样的复习,枯燥乏味,没有几个学生能认真听课,效果当然不佳。我们教师应少说,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中考小专题复习“水”时,笔者将1水的组成;2水的净化;3硬水的软化;4水资源的保护;5有关水的化学方程式这五个知识点编成一个大题目。这个大题目中的5个小题分别整合了这五个知识点的经典例题。一上课请学生先做6分钟左右,同时教师巡视,在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上做好记号。接着教师讲解、提问、拓展,同时学生自己在例题上纠错。如在讲3硬水的软化时,会复习到什么是硬水?如何鉴别?如何软化?对于掌握好的学生会补充石灰纯碱法来软化硬水,从离子角度来除去Mg2+、Ca2+等,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等等。时间控制在26分钟。最后进行小结,强调错误的地方和好的方法。剩余的1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本专题的包装好的类似又有些拓展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 (前面讲不完也要练)。教师及时批改,对成绩进行分析量化,使学生知晓自己的化学成绩处于什么档次,学生就会有危机意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对于个别学生可进行课后辅导。

鉴于初三阶段所需要复习的化学知识点数量较大,教师在确定小专题复习内容时应当对知识点进行逐个精选,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包装、整合后加入小专题中。认真做好学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通过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将其逐个吃透,要注重实践,留有时间进行当堂练习,做到有讲必练及时批改。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实现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专题开设稳中有升,略微高于平均水平

如果小专题中所选择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难度,初三复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复习除了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回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于既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达到学习的新阶段。因此,保证专题开设的难度稳中有升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沪教版第七章为代表,初中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预留出空间的部分。确实,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方向与类型的化学知识,知识之间彼此交叉配合,往往能够组合出很多开展探究的可能性。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探究类型的考题不在少数,而且形式越发灵活,知识点的考察也越发灵活。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已经可以单独形成一个考察类型,侧重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与评价能力。很多学生感到这种考题捉摸不定,复习时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属于拔高类问题,笔者在复习过程中也对这部分知识的难度进行了适当提升。如复习时笔者开设了名为“氢氧化钠探究之旅”的小专题。探究之旅第一站: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溶液变质了吗?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写出猜测依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请学生在给定的试剂中(酸碱指示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进行选择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说出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不行的说出理由。第二站: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试剂:稀盐酸,氯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第三站: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是完全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呢?之后进行归纳碱的化学性质,最后将事先整合包装好的习题进行及时巩固。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与修改,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提升知识难度的时候,教师们不能一味追求知识内容的深化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三的学生毕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不长,一些过于灵活成熟的化学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尤其要把握住提升小专题知识难度的“度”,既要略微高于之前课堂学习时的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

三、专题开设灵活多样,开阔视野提升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初次课堂教学当中才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到了复习阶段,只需按部就班注重知识复习本身即可,其实不然。化学学习进入复习阶段,随着知识内容的重新回顾与知识难度的逐步提升,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有效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仍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H2、O2、CO2等气体的特征、用途等内容,逐个平铺直叙地复习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改变了思路,以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污渍的“污渍爆炸盐”为例,告诉学生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会生成Na2CO3和H2O2。怎么来通过实验验证生成Na2CO3和H2O2呢?经过讨论确定1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a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收集一试管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是氧气;2通过分液漏斗b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是CO2。之后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那些化学性质,来完成这两大气体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同时对比了CO2和水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会不同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实验的不足。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新鲜,自然产生了兴趣,气氛很活跃。

苏州市化学中考中有30个共60分的选择题,选择题的得分是取得优秀成绩和及格的关键。经仔细研究这些考点之后,笔者精心编制了一份判断题专题,做题时要对其中错误的判断题进行改正。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怎么化学也做判断题了。对最后冲刺阶段的每天20道判断题学生做起来非常起劲,最后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判断题再重新包装,再练习,对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效果比较明显。

由此可见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呈现知识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学习进入总复习,教师要特别从心态上注意学生。一个高涨的复习热情与稳定的复习心态对于复习效果来讲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开设小专题复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复习方式,适当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为课堂实效提供保障。

篇4:以化学实验引领专题复习教学

对于复习课发展性的内在要求和面对复习课的现实困境,笔者以为化学复习课要深度探析其内容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从而架构起一个既实在落实而又有教学空间的鲜活课堂。通过教学实践认为,选取生活题材在实验引领下,应用小专题复习,使整个复习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和探究性,整体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

一、小专题复习,落实知识,形成体系

应对中考,要复习的知识很多很杂,通过小专题复习的形式,可以逐个巩固与突破,并形成知识体系。新课授完后的第一轮复习,选择知识点专题复习,归纳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在完成知识体系复习后,为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应组织各类题型的专题复习,熟练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化学实验引领,活化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挖掘和创新实验情境素材,是优化复习教学的有效“催化剂”。对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建构难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复习时,学生对学过知识已经一知半解了,教师如果仍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已不感兴趣,应选择一定的实验来复习,可重新点亮学生的知识点。

设计化学实验时,要立足于知识回顾,降低问题难度,突破知识难点,知识应用与创新。特别是那些重点实验,涉及生活化的实验及实验步骤要与专题知识一起有机融合。

三、生活化题材,感悟知识价值

生活充满化学,化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知识的应用,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化学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在学生上学的路上,还是在学生家中的厨房,或是学生喜欢的魔术里,他们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化学。”缺乏生活味的教学,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感到学习化学无非是看看实验、记记结论、练练习题,鲜活的教学内容被教条化,课堂变得乏味无力。如果平时教学中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生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生活中走进课堂,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化学的遥远感没有了,同时课堂研究的是身边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价值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练习问题分层渐进,整体提高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各类学生有所提高,因此在复习教学设计中,对问题与练习要从易到难都设置,使各类学生都得到锻炼与提高。如《常见的碱及其性质》复习教学设计中,教师就要设计化学书写物质分类、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区别酸碱中性溶液等这些问题练习,给中下生搭建台子,让他们感受能做练习的成就感,同时也设计框图推理题及实验探究痰盂箱白色固体成色的探究题,让优生感受冲击中考高分的喜悦。

篇5: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化学式的计算

件【教学目标】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基础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巩固练习】1.有关尿素[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

×l00%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A.+1

B.+2

c.+3

D.+4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

B.Fe2o3

c.Fe3o4

D.Fe3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Feo

B.Fe2o3

c.Fe3o4

D.Fe

31.先确定组成该物质的元素2.再利用分子微观构成、物质中各元素间质量比以及物质中各元素化合价等量进行求算【巩固练习】1.我国科学家发现,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元素(Se)为+4价,氧元素为-2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A、Na2Seo3

B、Na2Seo4

c、NaSeo3

D、Na2Seo22.世界卫生组织将某氧化物R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l:64,则Ro2的化学式为

A、co2

B、clo2

c、So2

D、No

2三、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例1.现在有1500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其中含有氧化铁

吨,炼出的生铁中最多含铁

吨,这样的铁矿石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若某种赤铁矿石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2%,那么这样的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已知:相对原子质量

Fe-56

o-16【归律总结】规律

一、m氧化铁=m铁矿石×氧化铁%(铁矿石中)m铁=m氧化铁×铁%(氧化铁中)铁矿石中:铁%=m铁/m铁矿石×100%引导学生利用以上结论,和同学交流,通过公式代换求算出:规律

二、铁矿石中:

铁矿石中的铁%氧化铁%=—————

×100%氧化铁中的铁%【巩固练习】1.某化肥厂生产一批尿素,经测定含氮元素42%,若已知杂质不含氮元素,按规定产品含尿素co2

95%以上为一级品,试通过计算说明该尿素是否属于一级品。(已知: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碳酸氢铵NH4Hco3净重:50kg含氮量:17.7%纯度:98%×××化学工业公司

2、右图所示是一种氮肥的包装标签。

请回答下列问题:该氮肥包装标签中的含氮量是

的。,试通过计算说明。课

篇6: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发布:马桂萍 时间:2010-4-14 10:21:25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576 讨论: 专题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银川二十中 杨青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2、知道如何设计实验,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熟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前提测评:

1.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易氧化 B.易还原 C.很稳定 D.很活泼

2.下图是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铝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

用编号填空:铝的利用比铜和铁晚的多,原因是(),目前铝在多个领域替代易生锈的钢铁,其主要原因是()。

①铝的硬度小 ②铝很活泼 ③地壳中铝的含量高 ④铝的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3.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 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③铁钉的质量减轻 ;④液体的质量减轻。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在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是湿法冶金的先驱。其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导学达标: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设置问题情景:将黑色粉末抖落酒精灯的火焰,黑色粉末燃烧。【活动与探究】

提出问题:黑色粉末是什么?

做出猜想:① ② ③ 小明说:不是氧化铜,理由是。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请你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推测此黑色粉末(一种常用的)是什么?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你发现铁能跟哪几类物质发生反应? ① 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②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③ 金属 + 盐溶液 → 新金属 +新盐 【讨论】

1、所有的金属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吗?

2、你知道它们和氧气反应的条件吗? 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得出结论:活动性Mg,Al ﹥ Fe,Cu ﹥ Au 【演示实验】红色喷泉。取两个广口瓶,B瓶中盛满滴过10滴红墨水的水。A瓶中放20克锌粒,再注入盐酸直到刚好浸没锌粒为止,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就可看到红色的水从尖嘴管喷出。

【动动脑】原因是:B瓶中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随着氢气量的不断增多,氢气对水的压强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使水通过尖嘴管压了出来,形成红色喷泉。

【动动脑】观察此图(镁、锌、铁、铜与盐酸反应的实物照片),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动动脑】在天平两端各放两只大小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CuSO4溶液和MgSO4溶液,再分别放入两个大小质量相等的铝球,天平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倾斜了。为什么?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SO4溶液 MgSO4溶液

得出结论:活动性 Mg ﹥ Al ﹥ Cu 【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小结: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的方法 1.实验依据: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与剧烈程度(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 2.事实依据:

金属被人类使用的历史,金属被腐蚀的难易等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㈠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逐渐减弱 ㈡ 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

1、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其反应的快慢。【动动脑】

等质量的三种金属A.B.C与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的金属硫酸盐。其反应情况如图所示。依图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它们相对原子量大小的顺序是。

2、判断金属跟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活动与探究】

请用下列药品和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药品:铁丝 锌粒 铜丝 稀硫酸 硫酸亚铁溶液 硫酸锌溶液 硫酸铜溶液

仪器:试管 胶头滴管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动动脑】

某课外活动小组从摄影店收集到废弃的定影液(含有一定量的AgNO3),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活动:

(1)【设计方案】①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 ②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2)【小组讨论】①选择加入的金属

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铜;

乙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铁。你认为 同学的方案更合理,其原因是,该方案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向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化学方程式为

(3)【进行实验】过程如下:①废弃定影液+足量某金属;操作a;得到金属混合物和溶液 ②金属混合物+某试剂;操作a;得到Ag和溶液B 请回答:操作a是,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4)【产品验证】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验证得到的银中是否还含有铁粉,方法是。

知识连接:

1.苹果、梨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为什么会变黑?

答:因为苹果、梨等水果的细胞里,都有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2.金属铁与浓硫酸接触后,能与其发生反应并在铁表面生成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物,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该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铁桶来盛放浓硫酸。某硫酸厂中的一位工人,将一盛放过浓硫酸铁桶稍做冲洗,一段时间后,用氧炔焰来切割铁桶,突然铁桶就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请你来解释爆炸的原因。

篇7: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旨在强调物质的性质、所属类别以及相互反应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

一、化合反应

(一)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1.镁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2Mg+O2  2MgO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3O

43.铜和氧气反应

2Cu+O2

 2 CuO

(二)非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4.磷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4P+5O2  2P2O5.硫磺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S+O2  SO2

6.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2H2+O2  2H2O

7.碳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C+O2  CO8.碳在氧气(不足)中燃烧

2C+O2



2CO

(三)某些氧化物与水的反应

12.生石灰和水反应

CaO+H2O=Ca(OH)2

(四)某些碱化物与水反应

1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CO2+H2O=H2CO3

14.二氧化硫和水反应

SO2+H2O=H2SO3

(五)其它化合反应

16.一氧化碳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2CO+O2  2CO2

17.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应

CO2+C 

2CO

高温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

二、分解反应

(一)某些氧化物的分解

状元365答疑网--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1.加热氧化汞

2HgO2Hg+O2↑

2.电解水

2H2O  2H2↑+O2↑

(二)不稳定酸的分解

3.加热碳酸

H2CO3  H2O+CO2↑

(三)不溶性碱的分解

4.加热氢氧化铜

Cu(OH)2 

CuO+H2O

(四)某些盐分解

6.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K2MnO4+MnO2+O2↑

7.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KClO3  2KCl+3O2↑

二氧化锰通电

8.加热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 2CuO+H2O+CO2↑

9.煅烧石灰石(或大理石)

CaCO3  CaO +CO2↑

高温

三、置换反应

(一)活泼金属(如镁、铝、锌、铁)与稀酸的反应

1.镁和稀硫酸反应

Mg+H2SO4=MgSO4+H2 

2.铝和稀硫酸反应

2Al+3H2SO4=Al2(SO4)3+3H2 

3.锌和稀硫酸反应

Zn+H2SO4=ZnSO4+H2

4.铁和稀硫酸反应

Fe+H2SO4=FeSO4+H2

5.铁和盐酸反应

Fe+2HCl=FeCl2+H2

6.铝和盐酸反应

2Al+6HCl =2AlCl3+3H2 

(二)活泼金属与某些可溶盐的反应

6.锌和硫酸铜反应

Zn+CuSO4=ZnSO4+Cu

7.铁和硫酸铜反应

Fe+CuSO4=FeSO4+Cu

8.铜和硝酸汞反应

Cu+Hg(NO3)2=Cu(NO3)2+Hg

(三)非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9.氢气还原氧化铜

H2+CuO 

Cu+H2O

10.碳还原氧化铜

C+2CuO  2Cu+CO2↑

高温

状元365答疑网--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四、复分解反应

(一)金属氧化物和稀酸的反应

1.盐酸除铁锈

6HCl+Fe2O3=2FeCl3+3H2O

2.硫酸除铁锈

3H2SO4+Fe2O3=Fe2(SO4)3+3H2O

3.氧化铜和硫酸反应

CuO+H2SO4=CuSO4+H2O

(二)碱和酸的反应

5.烧碱和盐酸反应

NaOH+HCl=NaCl+H2O

6.苛性钠和硫酸反应

2NaOH+H2SO4=Na2SO4+2H2O

7.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

Cu(OH)2 +H2SO4=CuSO4+2H2O

8.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

Ba(OH)2+H2SO4=BaSO4+2H2O 9.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10.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Mg(OH)2+2HCl=MgCl2+2H2O

(三)盐和酸的反应

11.硝酸银和盐酸反应

AgNO3+HCl=AgCl+HNO

312.氯化钡和硫酸反应

BaCl2+H2SO4=BaSO4+2HCl

13.盐酸和碳酸钠反应

2HCl+Na2CO3=2NaCl+H2O+CO2

14.盐酸和碳酸钙反应

2HCl+CaCO3=CaCl2+H2O+CO2 

15.碳酸钡和硫酸反应

BaCO3+H2SO4=BaSO4+H2O+CO2

(四)碱溶液和盐溶液的反应

16.苛性钠和硫酸铜反应

2NaOH+CuSO4=Cu(OH)2+Na2SO4

17.烧碱和三氯化铁反应

3NaOH+FeCl3=Fe(OH)3+3NaCl

18.纯碱和石灰水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19.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

CuSO4+Ba(OH)2=BaSO4+Cu(OH)2 20.硝酸铵和苛性钠反应

NH4NO3+NaOH=NH3+H2O+NaNO3

(五)盐溶液和盐溶液的反应

21.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

NaCl+AgNO3=AgCl+NaNO3

22.硫酸钠和和氯化钡反应

Na2SO4+BaCl2=BaSO4+2NaCl

状元365答疑网--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23.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

Na2CO3+BaCl2=BaCO3+2NaCl

24.硝酸银和氯化钡反应

2AgNO3+BaCl2=2AgCl+Ba(NO3)2

25.纯碱和氯化钙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五、其它类型

(一)一氧化碳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CuO

Cu+ CO2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CO+Fe2O3



2Fe+3CO2

(二)某些氧化物和可溶碱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

CO2+Ca(OH)2=CaCO3+H2O

4.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5.二氧化硫通入烧碱溶液

SO2+2NaOH=Na2SO3+H2O

(三)有机化合物的燃烧

6.甲烷燃烧

CH4+2O2 

CO2+2H2O

7.甲醇燃烧

2CH3OH+3O2  2CO2+4H2O

8.乙醇燃烧

C2H5OH+3O2  2CO2+3H2O

我们还可以根据反应发生的条件归纳总结化学方程式,初中比较常见的化学反应条件是:(1)高温,(2)加热,(3)点燃,(4)常温常压。

篇8: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2)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出鉴别物质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教学流程】

●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游戏课引课。 (学生比赛:在多种未贴标签的试剂中找到Fe Cl3溶液。)

师:请问你是怎么找到Fe Cl3溶液的?

生:溶液颜色为黄色。

师:很好!抓住物质的特征是我们对物质进行鉴别的关键, 本节课我们就根据物质的特征重点学习有关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设计说明: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板书: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

●温故知新, 理清思路

师:通常我们依据物质的哪些性质完成对物质的鉴别?

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师:上面的环节, 应用到了Fe Cl3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颜色为黄色。在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水溶液中, 还有哪些溶液是有颜色的, 溶液有颜色的原因?

生: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溶液显色的原因是其中包含的金属离子导致的。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1:溶液的颜色。蓝色:含Cu2+的溶液黄色:含Fe3+的溶液浅绿色:含Fe2+的溶液。)

师:根据溶液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别物质, 这是根据物理性质鉴别的优点———简单、快捷。

(课件展示:鉴别下列各种物质, 并说明理由。)

1.CuSO4溶液和水;2.水和酒精;3.锌和汞;4.Na2CO3粉末和Ca CO3粉末;5.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进行说明。

师:在鉴别物质时, 优先考虑的是物理性质。但如果物理性质相似, 不易鉴别时, 怎么办?

生:利用化学性质鉴别。

师:酸、碱、盐类物质因涉及内容较多, 相互间反应错综复杂, 在根据化学性质鉴别时, 关键要抓住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常酸、碱、盐类物质的反应中有哪些明显的现象?

生: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2:酸碱盐中常见产生气体的反应。)

1.活泼金属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盐 (碳酸氢盐) 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铵盐和碱反应产生氨气。

师:明确酸、碱、盐类物质反应生成物中一些典型的沉淀是我们鉴别物质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沉淀有以下几种。

(课件展示:知识储备3:酸、碱、盐反应中常见沉淀。)

白色沉淀:Ag Cl、Ba SO4、Ca CO3、Ba CO3、Mg (OH) 2、Al (OH) 3;

蓝色沉淀:Cu (OH) 2红褐色沉淀:Fe (OH) 3。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疏理, 巩固基础知识, 为下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设计实验, 活动探究

师:桌面上有两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液体, 它们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课件展示:活动探究一: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可供选择试剂———无色酚酞、Na2CO3、铜丝、Fe Cl3溶液、锌粒、KOH溶液、Ba Cl2溶液、CuO、CuSO4溶液、镁带。

师:请同学们就亲自动手完成鉴别, 每小组汇报时请说明所选择试剂并描述实验现象。

生:第一小组:锌粒, 产生气泡;第二小组:Ba 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第三小组:铜丝、失败;第四小组:CuSO4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第五小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第六小组:KOH溶液、失败;第七小组:镁带、产生气泡;第八小组:Fe 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第九小组:Na2CO3、产生气泡:第十小组:CuO、黑色粉末消失, 溶液变蓝。

师:请第三小组和第六小组分析失败的原因。

生:所用药品为铜丝, 为何无现象解释不清。

生:所用试剂为KOH溶液, 估计KOH溶液加多了, 所以无现象。

师:请其他小组帮助这两个小组分析原因, 总结一下鉴别物质时的注意事项。

生: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 KO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无现象。

师:鉴别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 根据性质选择物质时还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请各小组将鉴别过程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 依据记录总结鉴别的一般步骤。

生: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亲自动手, 体验物质鉴别的一般过程, 体验成功, 反思失败。通过设计与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师:如果待鉴别物质增加为3种, 你们能完成鉴别吗?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一:选用一种试剂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设计方案———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加以鉴别。

师: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生:还可以选择可溶性的碳酸盐。

师: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注重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分析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通过以上练习, 我们掌握了选用合适的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 如果不选用任何试剂, 能否完成鉴别呢?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能否鉴别Ba Cl2、Na2CO3、HCl三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论。

师:根据学生描述总结解题方法, 取样编号、两两混合、记录现象、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借助课件进行分析讲解。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三:不用其他试剂鉴别稀盐酸、Na2CO3、KCl和Ca (NO3) 2四种无色溶液。)

学生小组讨论后, 分析讲解。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 分析、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 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小结

师:抓住易于观察的现象及一些典型离子间的反应, 我们能确定物质鉴别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 勇于探索, 善于总结, 坚持不懈, 成功就会属于你。

【教学反思】

本节专题复习课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渗透化学方法的复习课, 它不再局限于对旧知识的简单回忆和概括, 注重启发式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在选用试剂完成物质鉴别的过程中, 设置实验探究和设计实验方案等环节,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类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汇报展示和书写鉴别过程的实验报告,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提高学生使用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汇报结论中的两个失败小组, 我并没有及时加以讲解,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不仅激励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且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在学生掌握选择试剂完成酸、碱、盐类物质的鉴别后, 拓展思维———不用任何试剂来完成鉴别, 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篇9: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三化学 专题复习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35-01

高三化学平衡专题复习要明确考纲中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且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另外,化学平衡是一门抽象难懂的知识,教师在复习阶段应将抽象知识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一、化学平衡的分析

1.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化学平衡是高三化学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考试卷中的可考程度较高,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这个概念里涉及到化学平衡自身独特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该概念,具体主要包括这几方面:(1)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化学反应状态(正逆反应仍在进行)(2)等: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对于同一物质而言)(3)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对于各种物质)(4)同:一定条件下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在一定条件下可建立相同的平衡(等效平衡)(5)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这些化学平衡的特点也就是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所在。

二、高三专题复习化学平衡的教学对策

为了更好的开展化学平衡复习,首先要基于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教师在高三专题复习过程中应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明确化学平衡本质。高三专题复习阶段在题目的数量和难度上都会有所加强,但老师不能盲目的给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纵观各年高考真题,对化学平衡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内容仍以基础为主,在基础之上有所拔高,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教师进行专题复习中首先要做到夯实基础知识,明确其本质。

比如,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其中涉及多个基础知识:明确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用不同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不一定相等但必须符合两方面:a.表示两个不同的方向b.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可设置如下习题。

例: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2 + 3H22NH3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N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的生成速率

B.H2的消耗速率等于N2的生成速率的3倍

C.NH3的消耗速率等于N2生成速率的2倍

D.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N2,同时生成3nmolNH3

通过类似上面的基础知识的强化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高考题时也能够沉着应对,这才是高三专题复习的真正目的。

2.化抽象为具象,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高中化学平衡是理论强、比较抽象的学科知识,在高三专题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具、实验、图形等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化为具象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例如,对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中涉及了很多压强、浓度等内容,教师可以使用U型管为学生做示范试验,在U型管P2加入一定量的有色溶液,依此液面为零点,如图。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马上就可以回答出:“U型管中A管液面和B管液面处于同一刻度线,我们把这一现象看成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中所说的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某个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平衡的移动,对于P2管液面来说应该升高于P1管液面,但是由于平衡移动减弱P2管液面升高的作用,使得整个平衡向减弱A管液面升高的方向移动,但达到新平衡时,P2、P1两管的页面都比原平衡要高,因此,化学平衡移动不能“消除”对原平衡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具体影响,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加强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高三专题复习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这就需要提高学习效率,而科学恰当的学习方法则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举一反三,加强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例如,通过一道习题的变换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平衡。对于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A(固)+2B(气) C(气)+D(气)

在恒温下,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上述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

此时答案为BC,但是如果变化一下问题:若上述可逆反应中,A的聚集状态是气态,则能说明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答案就是ACD。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化学平衡,那么无论问题如何变化都能够找到正确答案,这也是高三专题复习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平衡是高三化学专题复习阶段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结合化学平衡的复习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志刚.高中化学平衡教学策略的研究[J].数理化学习(高三),2011,(12):86-87.

篇10:化学键教学反思专题

本节课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通过让学生亲身体会三个熟悉的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或释放能量而展开的,这样的探究实验是最有说服力的。进而总结出: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这一结论。再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能量变化的原因。在知识逻辑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接受。不足之处是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时,交流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时间太紧,讨论不透彻,需要在下一次课进一步深入。

本节课位于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在化学体系中是一节比较重要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掌握好化学键才能把后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本节课中我先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浅入深的讲解化学键、离子键、电子式的书写。在讲解化学键时从例子总结入手,掌握化学键。从实验入手,利用微观粒子原子结构讲解离子键的实质。总结离子键判断规律:含有金属阳离子和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就一定属于离子键。引出电子式,可以表示原子、离子、化合物以及形成过程。以及电子式书写的规律和注意事项。每讲解一个定义时,都让学生找出其关键词,并总结学习规律或经验。

但由于在讲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时的斥力,学生并不真正的理解离子之间如何产生的斥力,所以有些耽误时间。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由于中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期的练习没有做,但是整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很清晰明确的。授课时面向全班学生,提问全面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定义的打实,在语气中强调定义中的关键语。在讲解电子式的点或叉时,没有完全到位,应该强调在书写时都可以写,但由于书写时容易书写混乱,所以都可以写成点的形式。在讲解离子键引力和斥力时,如果引用动画,效果能好一些。

首先,化学键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个问题设计成一个个学生可以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降低难度。其次,内容过于抽象,在教学中用通俗的比喻,如人与地球的引力作用、“举重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时的体重,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现在社会理念中的合作意识”等,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按教材“离子键→电子式及化合物形成过程→共价键→化学键”的顺序来学习,但经常出现学生把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混淆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设计将离子键和共价键同时对比学习,突出两种化学键的形成微粒、构成元素、成因等,对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的混乱情况有所改善。从上课情况来看,师生间的交流能够顺利完成,效果明显比以前的教学感觉要好。课堂上,学生能根据教师对知识的铺垫,完成问题的分析讨论,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教师能尽量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但由于教学中多以问题引导学生,期望学生根据问题引导得出结论,而由于时间限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有些结论就由教师直接给出,也有的地方缺少总结性的内容或没有及时总结到位。

篇11: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一、内容分析: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2、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

3、解决措施:(1)配合微观认识,进一步理解概念,建立体系;

(2)学生互查互助,完成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目标如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设计意图】知道分类无处不在;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点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

(二)课堂热身 以学定教

〖生〗完成《课前检测〖师〗巡视,发现学生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定时练习,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三)展示“目标” 明确方向(时间1分钟)

〖投影〗展示本专题涉及的“考试说明”,并要求学生默读一遍。

【设计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练有方向。

(四)构建“物质的分类”概念图

〖过渡〗我们学过20多个关于物质类别的概念,分散在上、下两册化学课本里,比较零碎。在复习时,多用“树状”分类法整理这些概念。

〖投影〗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完善的“树状”概念图。

【设计意图】明确分类对象,提出课堂要求。

〖过渡〗分类标准不同,物质的类别也不同。初中化学对物质进行分类是依据“物质的组成”这一标准。

【设计意图】明确掌握初中化学物质分类的依据;知道物质分类有不同的标准。1.混合物和纯净物 〖投影〗

〖师〗

1、从微观角度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

2、结合《课前检测》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实例。(混合物:空气、溶液、合金等。纯净物:铁、冰水混合物、氧气、氯酸钾等)

3、明确物质的初步分类及分类标准。

4、纠正《课前检测》中的1、2、3、5、6(双氧水)

【设计意图】

1、从微观、宏观角度认识物质,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2、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2.单质和化合物 〖投影〗

〖师〗

1、从微观角度认识单质、化合物。

2、、明确纯净物的分类及分类标准。〖生〗

1、画出树状概念图。

2、要求学生说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相互交流)

3、练习1:请在空格中填写物质的类别

(1)在化合反应中,生成物一定是

,而不可能是

。(2)在分解反应中,生成物可能是

,但反应物一定是

。(3)在置换反应中,生成物一定是

,反应物也一定是

。(4)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物一定是

,反应物也一定是

。〖师〗单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对各类单质做简单介绍)【设计意图】

1、从微观组成的角度认识单质和化合物,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2、通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类别的变化,进一步整合学科知识。

3、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

3.无机物和有机物

〖师〗化合物的分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生〗

1、熟悉化合物的分类标准及什么是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2、练习2:写出甲烷和酒精的化学式。

3、画出树状概念图。

【设计意图】

1、从组成的角度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

2、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

4.氧化物、酸、碱、盐

〖师〗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氧化物、酸、碱、盐

〖生〗

1、画出树状概念图。

2、练习3:在氧化物、酸、碱、盐这四类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__________,一定只含有两种元素的是_______。

【设计意图】

1、从组成的角度认识氧化物、酸、碱、盐。

2、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

(1)氧化物

〖生〗练习4:

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氧化物的是()A.氧气跟某物质反应的生成物

B.能分解出氧气的化合物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D.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投影〗〖师〗

1、氧化物的分类: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3、纠正《课前检测》中的4

〖生〗

1、画出树状概念图。

2、练习5:各写一个金属氧化物与酸、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

1、进一步从组成的角度认识氧化物。

2、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加强知识的融合。

3、学生亲自动手画树状概念图,体会简约之美、享受成功之乐。

(2)酸、碱、盐

〖师〗酸、碱的概念及组成

〖生〗练习6:写出两个酸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盐酸与氢氧化钠、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师〗分析得出空格中填写的物质类别

〖生〗在空格中填写物质的类别:酸+碱=

+水

〖师〗

1、盐的概念: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纠正《课前检测》中的6

【设计意图】

1、进一步从组成的角度认识盐。

2、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加深对盐的组成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时间3分钟)

〖生〗展示自己完成的“物质的分类”的概念图。

〖师〗教师展示的“物质的分类”的概念图。并进行简单小结。【设计意图】知识总结。展示成果,提高兴趣。

(七)作业布置(时间5分钟)〖生〗完成《课后提高》

篇12: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2016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供广大教师参考!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

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每周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

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篇13:中考化学探究专题复习策略

关键词:化学探究,对比实验,控制变量,反思

新课程倡导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以来, 中考题一直保持了较大比例的探究性试题, 并且在题目的不断演变中, 探究性和开放性越来越明显。这无形中增加了探究题的解答难度, 不少学生在总复习阶段产生了对探究题“望而却步”的情绪,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通过对历年中考题中探究题的研究, 我认为探究题有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只要找准思路和方法, 探究题也会成为取得好成绩的助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就探究题的复习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当一部分学生做探究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一方面是因为探究题确实具有一定的解题难度,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探究题的分类不清楚, 不能将每类探究题与相应的解题方法对应起来。在复习整理探究题的解题方法之前, 对探究题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从探究题型产生开始, 对其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有根据所考查知识的特点进行分类的, 也有根据探究过程中所用方法进行分类的, 还有依据题目中所采取的探究形式进行分类的。我则更倾向于根据探究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 因为这种分类方法可以使学生较容易的通过审题而确定探究题类别并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而能较快找到相应的解题思路, 再结合具体的探究情景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下面就结合探究过程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 对探究题的解题思路、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

一、探究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一) 验证性探究

1.验证物质或微粒的存在

这类探究题往往通过情景创设引出一种不确定成分的物质, 要求通过化学方法确定该物质的成分。而不确定物质的得来可能是物质的变质产生的, 也可能是化学实验后的剩余物, 还可能是生活中有某种特殊功用的物质 (其中含有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此类探究题的解题难点一般常在猜想环节和实验环节中出现。在猜想环节中除考虑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易与何种物质反应生成何种物质) 和物理特性 (如典型的颜色、状态等) 外, 还应结合质量守恒定律 (即元素守恒) 进行排查。而在实验环节中则应考虑与被验证物质或微粒性质相似的物质, 并设法将其排除 (即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 , 使现象与被验证物质之间的联系具有唯一性。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物质或微粒的验证是依据现象的有无, 而有些验证则是依据现象的明显程度。对于后者, 在方案设计时则应考虑进行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 比如“硬水、软水的区分”。

例 (2013·广州) 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 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闭的KOH固体, 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 并完成了实验探究。

假设1:只含KOH;假设2:含KOH和K2CO3;假设3:只含K2CO3

(1) 成分中可能含有K2CO3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稀盐酸, 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

(3) 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如下:

①“操作1”的名称是 ___________。

②“固体A”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

③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

(4) 变质试剂也有利用价值, 从KOH和K2CO3的组成和性质看, 这瓶变质试剂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写出一条) 。

答案 (1) 2KOH+CO2=K2CO3+H2O (2) 有气泡产生

(3) ①过滤②CaCO3③使碳酸钾完全反应, 防止对接下来的实验干扰

(4) 作钾肥 (其他答案合理则可)

2.验证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或条件

此类探究题中, 往往是多种因素对某一反应或事物产生影响, 要想确定真正的影响因素, 需要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探究中首先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 然后逐一进行探究, 在探究某一可能的影响因素时, 需要将其它的影响因素控制为相同, 而将被探究因素控制为不同, 再通过对比实验验证该因素是否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如探究“燃烧的条件”和“铁锈蚀的条件”。

例 (2013·安徽) “五一”假期, 小兵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1) 写出稀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 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 其中量筒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气应从 ________ (填e或f或g) 管通入。

【收集证据】 (3) 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4)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5) 下表是小兵第①组实验的详细数据。

请描述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的变化, 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受哪些因素影响?设计实验验证。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 根据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 判断生成氢气的体积;f

(3) ①③或②④

(4) 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 锌与硫酸的接触面积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

(5) 由慢到快然后逐渐减慢;随着反应的进行, 硫酸被消耗, 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6) 温度;取质量相等的锌粒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 然后分别加入温度不同、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测量收集等体积的氢气所需要的时间 (只要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即可)

3.验证物质的组成

此类探究题主要是依据元素守恒进行探究, 比较常用的有燃烧法、电解法等。一般都是先思考被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然后实验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并验证生成物的存在, 再依据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推导出被验证物质的组成。

例 (2013·连云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后, 提出问题:“测定水的组成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经过讨论后,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邀请你一起对此展开探究。

[设计方案]甲同学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下图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 (操作规范)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为。

[实验探究]当玻璃管中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时, 实验测得:①装置C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了1.6 g;②装置D的干燥管和其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了1.82 g, 用此数据算得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而由水的化学式算得H、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分析交流]针对上述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 乙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 此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你对此改进的方法是_____ (假设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收, 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 。小组同学用改进后的装置重新实验得到了正确结果。

[意外发现]丙同学不小心将反应后的少量红色固体a洒落到较多量的稀硫酸中了, 发现除了有红色固体b以外, 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提出问题]铜与稀硫酸是不反应的, 这里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蓝呢?

[查阅资料]①CuO被还原的过程中会有Cu2O生成, Cu2O也能被还原出Cu;

②Cu2O固体是红色的, 它与稀硫酸的反应为:

学科王

[得出结论]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

[分析交流]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是否会影响水组成的测定结果_____ (填“影响”或“不影响”) 。

[提出猜想]针对红色固体a的成分, 小组同学提出猜想①是:Cu2O和Cu;

猜想②是:_____。

[拓展探究]丁同学利用改进后的装置及药品重新实验, 通过测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方法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他已称得:①玻璃管的质量;②反应前红色固体a和玻璃管的总质量, 完全反应后, 你认为他还需要称量_____的质量。

[教师点拨]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 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再称量红色固体b的质量, 也可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定量分析]小组同学再次实验, 他们开始称取质量为3.6g的红色固体a, 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得到红色固体b为2g。假如3.6g红色固体a都是Cu2O, 请你计算出生成铜的质量 (利用Cu2O+H2SO4=CuSO4+Cu+H2O进行计算, 写出计算过程) ;然后, 通过与实际得到的固体2 g进行比较, 判断猜想成立_____ (填①或②) 。

答案 [设计方案]吸收水蒸气或干燥氢气

[实验探究]11:80 1:8

[分析交流]在D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

[分析交流]不影响

[提出猜想]Cu2O

[拓展探究]反应后红色固体和玻璃管的总质量

[定量分析]①

解:设生成铜的质量为x

4.验证反应的发生与否

某些化学反应往往没有明显的现象, 需要借助以下方法制造现象以证明反应的发生。 (1) 证明反应物减少了, 如用稀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中借助酚酞试液证明氢氧化钠被消耗, 又如通过气压变化证明气体的减少; (2) 证明生成物出现了, 如向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剩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来说明碳酸钠的生成等。

例 (2013·北京) 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实验方案如下:

(1) 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_____。

(2) 步骤②中的操作是_____ , 其目的是_____。

(3) 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 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

答案 (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瓶内气压变小 (2) 向外拉注射器3, 证明步骤①装置中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 CO2+Ca (OH) 2=CaCO3↓+H2O (4)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5.验证金属活动性

金属活动性的验证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该探究基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熟练记忆, 然后再选择适当的金属单质与酸溶液或盐溶液进行反应, 并根据以下现象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1) 金属与稀盐酸 (或稀硫酸) 反应, 有气泡产生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前面, 反之排在氢后;都有气泡产生的, 反应越剧烈, 则金属活动性越强。需要注意的是, 如需要借助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 还应注意其它可能影响的反应剧烈程度的变量的控制。

(2)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有固体析出则单质中金属的活动性强于盐中金属, 反之盐中金属的活动性强于单质中金属。

例 (2013·娄底) 小聪同学家新换了水龙头, 从说明书上了解到该水龙头是铜质镀铬。好奇的小聪想探究铬 (Cr) 与常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强弱, 邀请你一同参加。

【知识回放】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Sn Pb (H) - Hg Ag Pt Au, 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对应金属的元素符号。

【作出猜想】

猜想1.Cr > Fe > Cu;猜想2.Fe > Cu > Cr;猜想3.你的猜想是。

【查阅资料】

(1) 铬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 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抗腐蚀的致密的氧化膜。

(2) 铬能与稀硫酸反应, 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 (CrSO4) 溶液。

【设计与实验】

小聪同学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 用砂纸打磨光亮;再取三支试管, 分别放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

【结论与解释】

(1) 小聪得到的结论是猜想_____正确。

(2) 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_____。

【知识运用】

将铬片投入FeSO4溶液中, 反应 (填“能”或“不能”) 进行。若能进行, 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Fe Cu Fe>Cr>Cu无明显现象发生 (或无气泡生成, 溶液也不变色)

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利于反应能Cr+FeSO4=Fe+CrSO4

(二) 气体制备探究

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是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 因此, 与气体制备相关的探究题也就时常出现在各省市的中考题中。该类问题中, 往往是依托气体制备, 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或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在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应注意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方法的运用;而在探究实验装置时则应积极回忆和再现自己完成实验时的情形, 将实验与题目联系起来, 寻找做过的实验与题中实验的相似点, 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例 (2013·厦门) 某化学兴趣小组回收利用废旧干电池。

实验1回收填料中的二氧化锰和氯化铵

查阅资料:废旧干电池填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炭粉、氯化铵和氯化锌等, 其中氯化铵、氯化锌可溶于水。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回收物质的流程如上图所示。

(1) 操作1和操作2的名称都是 ____________, 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

(2) 灼烧滤渣l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己知滤液1中氯化铵和氯化锌的浓度相近。在某温度下蒸发滤液1时, 大量的氯化铵晶体先析出, 说明该温度下氯化铵溶解度 ___ 氯化锌的溶解度 (填“<”、“=”或“>”) 。

实验2利用外壳回收物锌制取氢气及相关探究

(4) 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己知氢气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 提供装置如下图。

①应选择:发生装置为_____ (填编号) , 排空气法收集装置为_____ (填编号) 。

②若用排水法收集并测定气体的体积, 气体从装置B导管口 ____ (填“a”或“b”) 进;选用仪器F测量排出水的体积, 仪器F名称是 ________。

(5) 探究影响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因素。反应过程中, 用前10min内收集的氢气体积比较反应的快慢。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进行下表四组实验, 获得数据如下表。

①比较实验a和实验b,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

②为了研究硫酸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需比较实验 _____ 和实验 _____ (填编号) 。

③控制其他条件相同, 需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举一种条件即可) 。

答案 (1) 过滤, 搅拌 (2) 除去炭粉 (3) < (4) ①B, D②b, 量筒

(5) ①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含杂质的锌比纯锌反应速率要快

②a和d③温度 (或锌粒形状大小)

(三) 物质提纯探究

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见下表。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主要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选择哪一种化学除杂方法, 一般都应保证只有杂质参与反应, 且将杂质转化为与被提纯物存在状态不同的物质 (为了便于分离) , 同时不能引入新杂质。

例 (2013·福州) 四氧化三铁可用于医疗器械、电子等工业。某实验兴趣小组从工厂采集废液 (含FeSO4和少量ZnSO4、MgSO4) , 进行四氧化三铁的制备实验。

【阅读资料】

(1) 25℃时, 去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表。

(2) 25℃时, Zn (OH) 2可溶于pH>10.5的碱溶液。

(3) 制备Fe3O4的实验流程如下:

【回答问题】

(1) 往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写一个即可) 。

(2) 操作a的名称为_____。该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等。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

(3) 溶液1所含溶质有_____ (至少写两种) ;溶液3所含溶质的主要成分为_____。

(4) 该实验取废液100g, 最终得到产品四氧化三铁质量为3.48g, 则原废液中硫酸亚铁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低于_____ (精确到0.01%) 。

(2) 过滤、漏斗、引流 (搅拌)

(3) 硫酸镁、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镁 (两种即可) 硫酸 (4) 6.84%

二、探究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多次运用“科学探究”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 并在探究中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复习中, 还应再次关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实验、探究活动, 进行如下整理, 以提升自身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 关注探究过程, 理清各步骤间的因果关系

总有同学认为, 探究题太难, 答题时不知从何说起。其实, 只要基础知识牢固掌握, 答题时尽可能将问题放到整个探究过程中去思考,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因为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且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如问题与假设对应、假设与方案对应、方案与现象对应、现象与结论对应、结论又与问题 (或假设) 相呼应。复习中, 回顾进行过的探究活动, 认真整理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思考重点 (如假设环节需结合元素守恒、物质性质进行思考) 以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通过适当联系整理内容, 探究难题也就不会再“无从说起”了。

(二) 反思探究过程, 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学习新课时, 由于知识所限, 探究方案往往比较单一, 对问题的思考也不够全面。复习阶段, 对原有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可以找到更多更好地解决方案, 还可以提高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 研读教材, 巩固拓宽思路

篇14:化学计算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专题;构建;精选;稳中有升;兴趣

进入初三下学期后,学生的学习重点逐渐从对于新知识的摄入转移至对于旧知识的复习,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比较枯燥和乏味。如何有效地做好初三化学知识的复习工作,便成为了老师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化学学科,考虑到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庞杂细碎,所以,我们教师更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初中化学复习路径。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小专题复习的方式十分值得推荐。

一、专题开设脚踏实地,精选内容逐个吃透

对于专题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是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笔者认为,教师要时刻牢牢把握小专题复习服务于整个初三化学总复习的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基本知识出发、从中考考点出发,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保证小专题复习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涵盖所有化学知识点。在复习课上光老师梳理知识点,提问学生,特别在五、六月份比较热的季节里进行这样的复习,枯燥乏味,没有几个学生能认真听课,效果当然不佳。我们教师应少说,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中考小专题复习“水”时,笔者将①水的组成;②水的净化;③硬水的软化;④水资源的保护;⑤有关水的化学方程式这五个知识点编成一个大题目。这个大题目中的5个小题分别整合了这五个知识点的经典例题。一上课请学生先做6分钟左右,同时教师巡视,在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上做好记号。接着教师讲解、提问、拓展,同时学生自己在例题上纠错。如在讲③硬水的软化时,会复习到什么是硬水?如何鉴别?如何软化?对于掌握好的学生会补充石灰纯碱法来软化硬水,从离子角度来除去Mg2+、Ca2+等,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等等。时间控制在26分钟。最后进行小结,强调错误的地方和好的方法。剩余的1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本专题的包装好的类似又有些拓展的练习如选择填空等(前面讲不完也要练)。教师及时批改,对成绩进行分析量化,使学生知晓自己的化学成绩处于什么档次,学生就会有危机意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对于个别学生可进行课后辅导。

鉴于初三阶段所需要复习的化学知识点数量较大,教师在确定小专题复习内容时应当对知识点进行逐个精选,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包装、整合后加入小专题中。认真做好学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通过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将其逐个吃透,要注重实践,留有时间进行当堂练习,做到有讲必练及时批改。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后及时反馈给学生,来实现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专题开设稳中有升,略微高于平均水平

如果小专题中所选择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难度,初三复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复习除了要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回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升华对于既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达到学习的新阶段。因此,保证专题开设的难度稳中有升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沪教版第七章为代表,初中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预留出空间的部分。确实,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方向与类型的化学知识,知识之间彼此交叉配合,往往能够组合出很多开展探究的可能性。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探究类型的考题不在少数,而且形式越发灵活,知识点的考察也越发灵活。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已经可以单独形成一个考察类型,侧重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与评价能力。很多学生感到这种考题捉摸不定,复习时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属于拔高类问题,笔者在复习过程中也对这部分知识的难度进行了适当提升。如复习时笔者开设了名为“氢氧化钠探究之旅”的小专题。探究之旅第一站: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溶液变质了吗?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写出猜测依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请学生在给定的试剂中(酸碱指示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进行选择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说出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不行的说出理由。第二站: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试剂:稀盐酸,氯化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第三站: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程度是完全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呢?之后进行归纳碱的化学性质,最后将事先整合包装好的习题进行及时巩固。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与修改,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提升知识难度的时候,教师们不能一味追求知识内容的深化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三的学生毕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不长,一些过于灵活成熟的化学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尤其要把握住提升小专题知识难度的“度”,既要略微高于之前课堂学习时的平均水平,又要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

三、专题开设灵活多样,开阔视野提升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初次课堂教学当中才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到了复习阶段,只需按部就班注重知识复习本身即可,其实不然。化学学习进入复习阶段, 随着知识内容的重新回顾与知识难度的逐步提升,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对于有效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仍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H2、O2、CO2等气体的特征、用途等内容,逐个平铺直叙地复习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改变了思路,以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污渍的“污渍爆炸盐”为例,告诉学生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会生成Na2CO3和H2O2。怎么来通过实验验证生成Na2CO3和H2O2呢?经过讨论确定①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a加入新配制的“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收集一试管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是氧气;②通过分液漏斗b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是CO2。之后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那些化学性质,来完成这两大气体化学性质的知识构建,同时对比了CO2和水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会不同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实验的不足。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新鲜,自然产生了兴趣,气氛很活跃。

苏州市化学中考中有30个共60分的选择题,选择题的得分是取得优秀成绩和及格的关键。经仔细研究这些考点之后,笔者精心编制了一份判断题专题,做题时要对其中错误的判断题进行改正。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怎么化学也做判断题了。对最后冲刺阶段的每天20道判断题学生做起来非常起劲,最后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判断题再重新包装,再练习,对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效果比较明显。

由此可见知识内容是固定的,但呈现知识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学习进入总复习,教师要特别从心态上注意学生。一个高涨的复习热情与稳定的复习心态对于复习效果来讲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开设小专题复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复习方式,适当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尽可能地提升学生们的复习兴趣,为课堂实效提供保障。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小专题复习是十分适用于初三化学复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借助专题的设立,原本数量繁多的大小知识点被有机整合,按照专题内容归类的过程中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学生掌握起来更加条理清晰。另外,在小专题内容设计中,教师加入适当的难度,方式上再调整,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与高度。易于操作、效率颇高的小专题复习模式值得每个初三化学教师对之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仇家赛.论初中化学专题复习[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2]蔡宏伟.初三化学专题复习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3]潘英.浅谈初三化学专题复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0)

上一篇:有关法律的作文高一800字下一篇:三年级小学国学教案